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舞蹈解剖學第四篇
人體運動的調控結構01導論人體各器官系統都具有特定的功能,這些功能在神經和體液的調節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整體,以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神經調節的特點是作用快而精確,且范圍較局限;體液調節的特點是作用較緩慢而持久,但作用范圍較廣泛。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內分泌系統就是實現這種相互聯系和相互協調的調控結構。第十二章神經系統第一節神經系統概述一、神經系統的組成與功能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是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成分。根據連接部位,神經系統分為腦神經和脊神經;根據神經興奮傳導方向,神經系統分為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根據分布范圍,神經系統分為軀體神經和內臟神經。神經系統可借助感受器,接受體內、外各種刺激,引起各種反應,協調各系統的活動,使人體成為完整的有機體。一方面,神經系統使人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人類在進化中,隨著生產勞動、語言文字和社會生活的實踐,使得大腦皮質高度發展,人類不僅能適應客觀環境,還能主動地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使之為人類服務。第一節神經系統概述二、神經系統的一些基本概念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系統不同部位的胞體和由突起構成的神經纖維都有著不同的名稱。(一)反射與反射弧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人體在受到內外環境的刺激時,通過神經系統所引起的有規律的應答性反應。例如光刺激引起瞳孔縮小(瞳孔對光反射);敲擊髕韌帶引起伸小腿“膝反射”等。人體的各種活動基本上都是反射活動,完成反射活動的物質基礎稱為反射弧。反射弧由5個部分組成。1.感受器感受器是傳入神經的末梢裝置,有感受刺激、產生興奮的機能。2.傳入神經傳入神經把來自感受器的興奮傳向中樞,其細胞體位于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內。第一節神經系統概述
3.中樞神經中樞神經是位于腦或脊髓內的神經胞體集團。它們接收傳入的神經沖動,再過分析綜合之后,最后把神經沖動傳給傳出神經。4.傳出神經傳出神經是腦或脊髓內的運動神經元發出的軸突,其將沖動傳給效應器。5.效應器效應器是發生應答性反應的器官,如肌肉和腺體。(二)突觸突觸是指一個神經元的突起與另一個神經元發生接觸,并且進行信息傳遞的接觸點。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組成。第一節神經系統概述三、神經系統常用術語(一)神經核與神經節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功能相同的神經胞體聚集構成的核團,稱為神經核;位于周圍神經內的神經胞體集團,稱為神經節。(二)神經束與神經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起始、終止和功能相同的神經纖維集合成束,稱為神經束;在周圍神經系統內,由結締組織包裹在一起的神經纖維稱為神經。(三)網狀結構網狀結構指中樞神經系統中,由灰質和白質混雜在一起的結構。網狀結構主要位于腦干內,脊髓頸節也可以見到。其中白質神經纖維交織成網,灰質塊散布在網眼中。(四)神經末梢周圍神經纖維的終末部分,稱為神經末梢。感覺神經末梢是感覺神經元周圍突的末梢,它在各種組織或器官構成的特殊結構稱為感受器。感受器分為外感受器、內感受器、本體感受器、特殊感受器。運動神經末梢是運動神經軸突的末梢,它們終止在骨骼肌或平滑肌、腺體上,形成一定結構,支配骨骼肌和肢體運動。(五)運動終板接點間隙的肌纖維方向的界面,即接點后膜,稱為運動終板。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一)脊髓的位置與外形1.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內,上端在枕骨處與延髓相通,下端至第一、二腰椎,全長40~50厘米。2.外形脊髓前后呈略扁的圓柱形,有兩處膨大,分別為頸膨大和腰骶膨大。脊髓表面有6條縱向的溝,分別是前正中裂、后正中溝、前外側溝(1對,有31對脊神經前根出入);后外側溝(1對,引對脊神經后根出入)。(二)脊髓的節段每對脊神經前后根相連的一段脊髓,稱為脊髓節段。脊神經31對,因此脊髓有31個節段,即頸段8節、胸段12節、腰段5節、骶段5段、尾段1節。(三)脊髓的內部結構從脊髓的橫切面(見圖12-1)看,脊髓中央是灰質,灰質的周圍是白質。脊髓灰質、白質結構如圖12-2所示。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1.灰質橫切面呈蝴蝶形的灰質縱貫脊髓全長,其中央有中央管,灰質前部膨大稱前角,后部窄細稱后角,前后之間稱側角。前角是運動神經元集中的地方,軸突側出前外側溝,組成前根,構成脊神經軀體運動神經成分,支配骨骼肌運動。側角是內臟運動神經元集中的地方,軸突加入前根,構成脊神經的內臟運動神經成分,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后角是感覺神經元所集中的地方,主要接受由后根傳入的軀體和內臟的感覺沖動。2.白質白質借縱溝分為三索,即前索、外側索、后索。各索主要由神經纖維束組成,包括固有束、上行纖維束和下行纖維束。(1)固有束。固有束緊貼灰質表面,由后角細胞發出的軸突組成,行程向上或向下,但不超越脊髓,具有聯系不同脊發髓節段的作用。(2)上行纖維束。上行纖維束是由脊神經節內假單極神經元的中樞突進入脊髓后上升而組成,或是由后角細胞發出的軸突在脊髓白質內上升而組成,它們接收從后根傳入的來自軀干和四肢的各種感覺沖動,再經脊髓傳向腦的高級中樞。(3)下行纖維束。下行纖維束能把運動性沖動從腦的各部傳至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最后引起四肢和軀干的肌肉運動。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四)脊髓的功能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低級部分,正常情況下,它受腦的控制。脊髓具有傳導和反射的雙重功能。1.傳導功能脊髓纖維束是完成傳導功能的重要結構,是腦的中樞和軀體、內臟之間的聯系通道,起中間樞紐作用。來自軀干、四肢以及大部分內臟的各種刺激都要通過脊髓上行纖維束傳向腦的各部;發自大腦皮質和皮質下各部中樞的運動性沖動也要通過脊髓下行纖維束而后傳至效應器。因此,脊髓的損傷可造成軀體運動癱瘓和感覺喪失。2.反射功能脊髓本身具有執行反射的功能,其反射弧的中樞一般只在脊髓內。但在人體中,它受到由腦下行至脊髓的纖維控制,在正常情況下,脊髓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是在腦的控制下進行的。按反射弧所通過脊髓節段的情況,脊髓反射可分為節段內反射和節段間反射。一般僅限于一個或相鄰脊髓節段內的反射,稱為節段內反射。節段間反射指脊髓一個節段神經元發出的軸突與鄰近節段的神經元發生聯系,通過上下節段之間神經元的協同活動所發生的反射活動。脊髓反射還可分為軀體反射和內臟反射(血管反射、發汗反射)。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二、腦干腦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腦橋和中腦三部分組成。腦干向上延續為間腦,向下在枕骨大孔處延續為脊髓,背側與小腦相連接。(一)腦干腹側面(見圖12-3)1.延髓延髓形似倒置的圓錐,上界為橋延溝與腦橋相接,下端至枕骨大孔處與脊髓相接。在腹側面中線的兩側各有一縱行隆起,稱為錐體,它的內部為錐體束;錐體下端絕大多數纖維左右交叉呈辮狀組織,稱為錐體交叉;錐體外側有卵圓形隆起,稱為橄欖體;橄欖體內有橄欖核,錐體和橄欖體之間有吞咽神經根絲出腦;在橄欖體后方的縱溝內,自上而下有吞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根絲。2.腦橋腦橋下連延髓、上接中腦,腹面膨大的部分稱為腦橋基底部,基底部向兩側變窄稱為腦橋臂,與后方的小腦相聯系。基底部外側有三叉神經出腦,橫溝里由內向外依次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基底部正中為縱行的基底溝,容納基底動脈。基底部向后外逐漸變窄,移行為小腦中腳,兩者的分界處為三叉神經根(包括粗大的感覺根和位于其前內側細小的運動根)。延髓、腦橋和小腦的交角處,臨床上稱為腦橋小腦三角,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根恰位于此處。3.中腦中腦介于間腦與腦橋之間,恰好是整個腦的中點。中腦腹側面一對粗大的縱行隆起,稱大腦腳底,大腦腳底由大量大腦皮質發出的下行纖維構成。大腦腳底之間的凹陷為腳間窩。大腦腳底的內側有動眼神經根出腦。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二)腦干背側面(見圖12-4)1.延髓延髓的背面上部膨大與腦橋背面共同形成第四腦室底。第四腦室底呈菱形略凹,稱為菱形窩。下部是脊髓的薄、楔束的向上延伸,分別擴展為膨隆的薄束結節和楔束結節,其深面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它們是薄、楔束終止的核團。在楔束結節的外上方有隆起的小腦下腳。2.腦橋腦橋的背面形成第四腦室底的上半,此處室底的外側壁為左、右小腦上腳。兩腳間夾有薄層的白質層,稱為上髓帆,參與構成第四腦室的頂前部。上髓帆上有滑車神經根出腦。3.中腦中腦背面上、下各有兩個圓形隆起,分別為一對上丘(視覺反射中樞)和一對下丘(聽覺反射中樞)。連接上丘與間腦外側膝狀體及連接下丘與間腦內側膝狀體之間的條狀隆起,分別稱上丘臂和下丘臂。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三)腦干的主要功能腦干是腦和脊髓之間相互連接的橋梁,主要具有以下幾點功能。1.傳導功能(1)具有深感覺(本體感覺、精細觸覺的傳導)功能。(2)具有淺感覺(軀干、四肢的痛覺、溫度覺及粗略觸覺)功能。(3)具有支配骨骼肌的隨意運動功能。2.反射功能(1)中腦是瞳孔對光反射中樞。(2)腦橋是角膜反射中樞。(3)延髓是“生命中樞”。3.網狀結構功能腦干能夠維持大腦皮層覺醒,引起睡眠;調節骨骼肌張力;調節內臟活動等。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三、間腦(一)間腦的位置間腦位于中腦上方,兩大腦半球之間,大部分被大腦半球掩蓋,僅部分腹側部露于腦底。(二)間腦的內部結構間腦結構較復雜,分為上丘腦、背側丘腦、后丘腦、底丘腦和下丘腦。1.上丘腦上丘腦的主要結構為松果體,是內分泌腺。2.背側丘腦背側丘腦是軀體的內臟感覺沖動的整合中樞。3.后丘腦后丘腦包括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內有內側膝狀體核,是聽覺傳導的最后一個中繼站,接受聽覺纖維的傳入,并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外側膝狀體內有外側膝狀體核,是視覺傳導路中最后一個中繼站,接受視覺纖維的傳入,并發出纖維到達大腦皮質視覺中樞。4.底丘腦底丘腦是中腦背側部分向上的延續。5.下丘腦下丘腦是植物性神經的皮下中樞,是調節內臟活動的較高級中樞,也是調節內分泌腺的中樞。(三)間腦的主要功能間腦是神經內分泌中心,完成神經體液調節;間腦是皮質下植物性中樞,調節體溫、攝食、生殖、水鹽代謝及內分泌活動;間腦與邊緣系統聯系密切,參與情緒行為反應;間腦的視交叉上核可能是人類晝夜節律(生物鐘:睡眠、覺醒)的起搏點。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四、小腦(一)小腦的位置與形態(見圖12-5)小腦位于顱后窩內,在大腦半球枕葉的下方。小腦中間較狹窄的部位,稱為小腦蚓,兩側膨大的部位,稱為小腦半球。小腦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的部分較膨隆,稱為小腦扁桃體。小腦借3對小腦腳與腦干相連:小腦上腳(結合臂)與腦橋相連;小腦中腳(腦橋臂)與腦橋相連;小腦下腳(繩狀體)與延髓相連。(二)小腦的內部結構(見圖12-6)1.小腦皮質小腦皮質是位于小腦表面的灰質。小腦皮質的神經元排成3層,由淺至深分別是分子層、梨狀細胞層和顆粒層。
2.小腦核小腦核也稱為小腦中央核,小腦的白質中心有4對核,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頂核、球狀核、栓狀核和齒狀核。3.小腦髓質小腦髓質,即小腦內部的白質,由小腦皮質與小腦中央核之間的往返纖維、小腦葉片間或小腦各葉之間的聯絡纖維和小腦的傳入和傳出纖維構成。這些纖維參與小腦上、中、下3對小腦腳的組成。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三)小腦的主要功能小腦的主要功能與運動控制有關。小腦使身體在運動時保持平衡、調節肌張力、協調骨骼肌的隨意運動。五、大腦(一)大腦的外形和分葉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中樞部位,由左右半球組成,兩個半球借橫行纖維束—胼胝體相連。每側大腦半球都可以分為上外側面、內側面和下面。大腦半球表面各部位,由于發育不平衡,出現許多隆起的腦回和深陷的腦溝。每側大腦半球借3個溝(外側溝、中央溝和頂枕溝)將其分為5個葉(額葉、顳葉、枕葉、頂葉和島葉):外側溝位于半球上外側面,是自前下向后上行的深裂;中央溝自半球上緣中點稍后方起,在半球上外側面向前下斜行,其下端與外側溝隔一腦回,上端可延伸至半球內側面;頂枕溝位于半球內側面的后部。外側溝上方和中央溝以前的部分為額葉;外側溝以下的部分為顳葉;頂枕溝以后部分為枕葉;在外側溝的上方,頂枕溝和中央溝之間為頂葉;位于外側溝深處,被額葉、顳葉、頂葉所掩蓋的部分,稱為島葉。大腦分葉如圖12-7所示。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半球上外側面(見圖12-8),中央溝的前方,有與之平行的中央前溝,兩者之間的部分稱為中央前回。中央前溝前部,被兩條與半球上緣平行的溝(額上溝和額下溝)分為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在中央溝后方分布著與之平行的中央后溝,兩者之間的部分稱為中央后回。中央后溝后方的橫溝稱為頂內溝,其上稱為頂上小葉。外側溝的下方分布著與之平行的顳上溝和顳下溝,兩溝將顳葉分為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顳上回后部、外側溝的下壁處分布著幾條斜行的短回,稱為顳橫回。在大腦半球的內側面(見圖12-9),中央前、后回從上外側面延伸到內側面的部分稱為中央分小葉。在中部前后方向呈弓形的胼胝體后方是距狀溝。距狀溝向后至枕葉的后端,其中部與頂枕溝相連。胼胝體背側的回稱為扣帶回。扣帶回向后移行于顳葉的海馬旁回。海馬旁回前端變成鉤形彎曲,稱為鉤。扣帶回、海馬回、鉤等腦回,因其位置處于大腦半球和間腦交界處的邊緣,故合稱邊緣葉。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在大腦半球底面(見圖12-10),額葉的下方有一對橢圓形的嗅球。它們與嗅覺的傳導有關。(二)大腦的內部結構1.灰質1)結構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也稱大腦皮質。灰質是神經元細胞體集中的地方。這些神經元在皮層中的分布具有嚴格的層次,大腦半球內側面的皮層分化較簡單,一般只有分子層、錐體細胞層和多形細胞層;而在大腦半球外側面的新皮層則分化程度較高,共有6層。2)功能定位大腦皮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最高中樞,由大量的神經元、神經纖維和神經膠質組成。大量的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大腦皮質的各區有其不同的功能,一般將這些具有一定功能的腦區稱為“中樞”。機體的運動、感覺和語言等各種功能活動在大腦皮質上均有相應的最高中樞控制(見圖12-11)。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1)軀體運動區。軀體運動區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的前部。此區管理側半身骨骼肌的運動。身體各部在此區的局部定位關系呈一個倒置的“人”形(頭面部不倒)投影。(2)軀體感覺區。軀體感覺區位于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葉后部。此區接受背側丘腦傳來的對側半身的痛、溫、觸,以及運動覺和振動覺。身體各部在此區的投影也呈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身體各部在該區的投影范圍的大小,與本身的形態大小無關,主要取決于該部感覺的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它們占的范圍也就最大。(3)視覺區。視覺區位于枕葉內側面距狀溝附近的皮質。一側視區接受雙側視網膜的纖維,因此一側視區受損,可引起雙眼視野同向對側偏盲。(4)聽區。聽區位于大腦外側溝下壁的顳橫回。每側聽區接受雙側內耳傳來的聽覺沖動。因此,一側聽區受損,不致引起全聾。(5)語言區。語言區是人類特有的功能區,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大腦皮質高度發展產生思維與意識并且逐漸形成的文字。語言區主要有運動語言中樞、聽覺語言中樞、視覺語言中樞和書寫中樞。運動語言中樞位于額下回的后部。此區受損,患者產生運動性失語癥,即雖能發音,但喪失了說話能力。聽覺語言中樞位于顳上回后部。此區受損,患者聽覺無障礙,但不能理解講話的意思。視覺語言中樞位于角回。此區受損,患者視覺無障礙,但不能理解文字的含義。書寫中樞位額中回的后部。此區受損,患者手運動無障礙,但不能正常書寫。第二節中樞神經系統2.白質白質位于皮質深面,由有髓纖維(連合纖維、聯絡纖維和投射纖維)組成。連合纖維是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皮質的纖維,包括胼胝體等;聯絡纖維是連接同側半球不同溝回間的纖維;投射纖維是連接上下位中樞之間的纖維。其中,內囊是重要的構成。內囊是位于背側丘腦、尾狀核與豆狀核之間的寬厚的白質纖維板,屬于投射纖維。3.側腦室大腦半球內容納腦脊液的腔隙稱為側腦室。側腦室借左右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室內有脈絡叢,產生腦脊液。4.基底核基底核靠近腦底,包括尾狀核、豆狀核、尾狀核和杏仁體。尾狀核和豆狀核合稱紋狀體,為皮質下運動中樞,具有維持肌張力和協調肌肉活動等功能。第三節周圍神經系統一、腦神經與腦相連的神經稱為腦神經。腦神經有12對,包括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前庭蝸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見圖12-12)。腦神經按其神經纖維成分和功能可分為三類,如表12-1所示。(一)感覺神經感覺神經分布于特殊的感覺器官,包括嗅神經、視神經和位聽神經。(二)運動神經運動神經分布于頭、頸和舌等部,包括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第三節周圍神經系統(三)混合神經混合神經包括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第三節周圍神經系統二、脊神經脊神經是指與脊髓相連,主要分布在軀干和四肢,共31對,可分為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每對脊神經借前根和后根與脊髓相連。前、后根均由許多神經纖維束組成的根絲構成,前根屬運動性,后根屬感覺性,后根較前根略粗,前后根在椎間孔處合成一條脊神經干,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在干中混合。三、內臟神經內臟神經分布于內臟、心血管和腺體,分為內臟運動神經和內臟感覺神經。內臟感覺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一)內臟運動神經1.交感神經交感神經低級中樞位于脊髓胸一到腰三節段的側角,此處發出節前纖維。交感神經的周圍部由交感干、交感神經節及其發出的節后纖維和交感神經叢組成。第三節周圍神經系統2.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由腦干的副交感神經核和脊髓灰質的骶副交感核(骶二到四節段側角)組成。副交感神經節多位于臟器附近或臟器壁內,也稱為器官旁節或壁內節。由腦干副交感神經核發出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隨第III、VII、IX、X對腦神經分布;由脊髓的骶副交感核發出的節前纖維隨骶神經走行,組成盆內臟神經加入盆叢,節后纖維支配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及盆腔臟器。內臟運動神經和軀體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別如表12-2所示。第三節周圍神經系統(二)內臟感覺神經內臟感覺神經由內臟感受器(內感受器)接收來自內臟的刺激,并將內臟感覺性沖動傳到中樞而引起內臟感覺,中樞可直接通過內臟運動神經或間接通過體液調節內臟器官活動。內臟感覺神經具有如下的特點:①內臟一般性活動不引起感覺,只有強烈活動時才引起感覺,且感覺持久;②對冷熱、膨脹、牽拉、缺血、痙攣及炎癥等刺激敏感;③定位模糊,分辨能力差。第四節神經傳導通路神經傳導通路包括感覺傳導通路和運動傳導通路。一、感覺傳導通路(一)本體感覺傳導通路本體感覺傳導通路傳導來自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等深部的位置覺、運動覺、振動覺,還傳導皮膚精細觸覺等神經沖動。軀干和四肢的本體感覺傳導路有兩條,一條是傳至大腦皮質,產生意識性感覺,稱為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另一條是傳至小腦,不產生意識性感覺,而是反射性調節軀干和四肢的肌張力和協調運動,以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稱為非意識性深感覺傳導路。1.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傳導意識性深部感覺由3級神經元組成。第1級神經元為脊神經節,來自第4胸節以下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內側部,形成薄束;來自第4胸節以上的升支行于后索的外側部,形成楔束;第2級神經元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的纖維經過內側丘系交叉,形成內側丘系;第3級神經元位于背側丘腦的腹后外側核,發出的纖維經內囊投射至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葉后部,部分纖維投射至中央前回。第四節神經傳導通路2.非意識性深感覺傳導路非意識性深感覺是傳入小腦的深部感覺沖動的路徑,傳導路由兩級神經元組成。第1級神經元胞體位于脊神經節,其周圍突至肌肉、肌腱和關節等處深部感受器,中樞突自后根進入脊髓后角;第2級神經元為后角背核和中間核,其軸突分別組成小腦后束和小腦前束。此神經沖動在脊髓中上行至小腦,小腦接受沖動后經錐體外系反射性地調節肌緊張力和協調運動,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二)一般感覺傳導通路一般感覺傳導通路傳導來自皮膚和黏膜等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等的神經沖動,其由3級神經元組成。第1級神經元為脊神經節,其周圍突分布于軀干、四肢皮膚內的感受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一建fidic合同樣本
- 保暖套裝采購合同標準文本
- 傭金分紅合同標準文本
- 個人入股醫院合同標準文本
- 產業規劃編制合同樣本
- 事故車購車合同樣本
- 體育單招合同樣本
- 公寓車位出租合同樣本
- epc居間服務合同標準文本
- 2824勞務用工合同標準文本
- 小學生詩詞大會宣講公開課一等獎市賽課獲獎課件
- 藥學畢業論文5000字藥學論文的5000字集合16篇
- 小學語文整本閱讀指導課《城南舊事》教學案例
- (機械創新設計論文)
- GB/T 39802-2021城鎮供熱保溫材料技術條件
- GB/T 2792-2014膠粘帶剝離強度的試驗方法
- GB/T 215-2003煤中各種形態硫的測定方法
- GB/T 17492-2012工業用金屬絲編織網技術要求和檢驗
- GB/T 17207-2012電子設備用固定電容器第18-1部分:空白詳細規范表面安裝固體(MnO2)電解質鋁固定電容器評定水平EZ
- GB/T 16886.7-200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7部分:環氧乙烷滅菌殘留量
- 鐵路職工政治理論應知應會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