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4-2025學年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聯合體高一(上)期末歷史試卷(B卷)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烏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南澧縣道河鄉高堰村,出土石器可以劃分為大型與小型石器。大型石器包括砍砸器、似手斧石器、石錘等礫石石器,所占比例不足30%,小型石器主要為各種形式的刮削器和尖狀器,所占比例達70%。這些出土石器反映出()A.貧富分化已逐步顯現 B.人類活動的歷史久遠
C.居民由遷徙轉為定居 D.已具備國家初始形態2.下列圖示為春秋戰國時期形制不同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造成其形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經濟水平高于南方 B.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
C.政治上的動蕩與分裂 D.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形成3.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記載“始皇帝駕崩,天下百姓悲痛萬分。(公元前209年)朕(胡亥)奉始皇帝遺詔即位,改元更新”,它與北大竹簡《趙政書》的內容,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這兩份出土文獻的記載與《史記》記載的“密謀篡位說”相違背。這說明()A.歷史評述缺乏統一標準 B.后人結論難以還原真相
C.時代變遷決定歷史解釋 D.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4.曹魏時魏文帝推行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挑選有名望與識鑒的名士為中正,品評當地人才之品第高下,確定舉士人選。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詔云:“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據此可知,九品中正制()A.是為士族量身打造的選官制度 B.品評無據導致制度弊端顯露
C.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 D.提高了文官與士人的政治地位5.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墓志銘并序》中寫道:“樂天幼好學,長工文,累進士、拔萃、制策三科,始自校書郎,終以少傅致仕,前后歷官二十任,食祿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上述墓志銘折射出當時()A.儒佛并存融合發展 B.科舉制使士人因詩入仕
C.哲理化思潮的奠基 D.市井風情與文人意趣融合6.北宋前期,各州通判常與長吏(知州)爭權,因此中央下詔:“諸州通判,無得怙權徇私,須與長吏連署文移,方許行下。”這一規定()A.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 B.削弱了通判的職能
C.加強了對知州的監督 D.有助于地方政務處理7.北宋樞密使富弼在《條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坦言,“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人)自得靈、夏以西……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這主要說明()A.金朝積極效仿中原王朝 B.遼夏封建化程度加深
C.遼宋夏金民族交往頻繁 D.中原王朝制度的先進8.明中葉,內閣大學士可以通過“票擬”影響皇帝決策。然而,除非大學士票擬符合帝意,否則,它很難為皇帝所采納。經常出現皇帝命大學士“再擬”“三擬”的現象。如此反復之后,如仍不合帝意者,皇帝則棄票擬于一旁,“留中不報”,“徑發中旨”。這表明()A.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B.明代內閣形同虛設
C.明代內閣服務于皇權 D.明代皇帝任性妄為9.如表為17世紀后期中英貿易白銀流入中國估計表。年份中英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萬兩)1660—1669年0.41670—1679年6.61680—1689年29.21690—1699年27.6合計63.8——資料來源:谷秀婷《14—19世紀明清白銀存量數據梳理》該材料可以用于佐證()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B.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
C.清代前期海外貿易不斷擴大 D.清代前期國內商品經濟繁榮10.1894年,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撰文《日清戰爭是文明與野蠻的戰爭》中寫道:“日本國民與清國人素無私人恩怨”,只想與清國“普通交往”,而“冥頑不靈”的清國對“文明進步”的日本阻礙、抗拒,日本“不得已而戰之”。其意在()A.否定中國抗日戰爭的正義性 B.掩蓋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侵略性
C.宣揚日本文明的進步性 D.批判中國文明的落后性11.下圖為晚清歷年新設立的本國民用工礦企業數量(單位:家)。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資料來源: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0—1937)》,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A.近代軍事工業起步于洋務運動 B.19世紀末民族工業發展得益于戊戌變法
C.20世紀初新設本國民用工礦企業規模大 D.20世紀初新的社會階級力量壯大12.晚清小說《孽海花》中描繪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戰爭期間諸多士大夫在外交場合懵懂無知,科舉出身卻對國際形勢、近代科技茫然無措;還呈現了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沖擊傳統觀念的情形。據此可知,晚清時期()A.傳統教育無法培育實用人才 B.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C.中國社會急需變革 D.西方科技迅速傳入13.來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爆發原因提出了諸多見解,有人認為“清政府已‘腐爛不堪’,不能照舊統治下去”;有人強調“列強侵華是辛亥革命發生的基本原因”;還有人提出“中國本身存在相應的思想情感因素,諸如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等。據此可知,以上認識()A.全面揭示了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B.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革命爆發的必然性
C.主要從西方列強利益角度出發 D.過于強調思想情感因素14.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強調對于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孔教”要有“猛勇之決心”加以批判;胡適曾稱贊陳獨秀“是近年來攻擊孔教最有力的健將之一”。這表明新文化運動()A.完全否定儒家思想 B.核心就是批判儒學
C.批判封建專制主義 D.對儒學缺乏統一態度15.下圖是民國初期為配合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而印制的郵票,但由于該歷史事件結束太快而未發行。該歷史事件被認為是倒行逆施。據此判斷,該郵票出現的時間可能是()A.清末新政時期
B.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C.袁世凱復辟時期
D.張勛復辟時期16.下圖為1937—1948年國統區的物價水平(以美元計價)變化情況。據此分析1937—1948年間,國統區物價水平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工農業發展 B.政治局勢變化 C.國際形勢影響 D.經濟政策調整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中國古代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1)請你任選兩幅壁畫各撰寫一篇解說詞。(要求:史論結合、表述完整、邏輯清晰。提示:可從壁畫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內涵、價值角度分析)(2)根據上述壁畫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壁畫保護的現實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法典對女性有著極為嚴苛的規定,如財產繼承,未嫁女只可在家中絕后的情況下擁有財產繼承權,已嫁女性若原配死去,守寡者也難保有丈夫的財產。就婚姻權而言,明朝女性很難有自己抉擇的權利。……明代思想領域被程朱理學所壟斷,貞節是程朱理學大力宣揚的信條。明代統治者鼓勵貞節行為,對貞節烈女進行旌表,免除本家差役。由于守節殉烈為整個家族帶來榮耀,使得封建宗族勢力會極力阻撓不愿意履行貞潔操守的婦女。據《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明代節女、烈女人數為35600多人,有毀容不嫁、既嫁殉夫、未嫁殉夫等。婦女將守節看得比生命還珍貴,生存權利被極大地剝奪。——摘編自湛明月《明代婦女社會地位的探討》材料二中國婦女運動始于19世紀末戊戌維新時期,當時社會上出現了興辦女學熱和不纏足運動。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發布《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纏足這一殘害婦女的陋習逐漸被革除。……然而《臨時約法》卻沒有承認女性的參政權。經過幾次女子參政運動的沖擊,女子參政有了突破性進展。20世紀20年代初,湖南選出了一名女省議員,10名女子當選縣議員。……實行婚姻自由也是婦女運動追求的重要目標,激進的青年男女曾為此付出過血的代價,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出了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的口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女性逐步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等方面獲得了部分權力,女性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善與提高。這是破除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果,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在這個過程中,既受到新生產方式產生、政治民主化進程、法制改革、教育改革、社會觀念等種種變革的影響,反之,也推動了這些領域的變革。
——摘編自焦玉蓮等《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婦女運動發展的原因,并說明其意義。19.穩固的階級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個政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托。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正是源于此。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和來源的變動時間總數(人)構成來源工人(%)農民(%)其他(%)1921年7月577.01\92.99(知識分子)1925年1月99550\501927年4月5796750.818.730.51928年6月4萬10.976.612.51934年10月30萬5.8877.21936年10月4萬多\\\1949年10月448.8萬2.559.637.9(軍人占24%)(備注:其他含知識分子、軍人、中小商人、學生等)——摘編自梁麗輝《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來源變動分析》材料二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部分重要會議及其主要內容時間(會次)內容中共一大1921年7月確立黨的名稱;提出黨的綱領;確立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和發動工人運動中共三大1923年6月決定與國民黨合作中共四大1925年1月提出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提出工農聯盟問題中共八七會議1927年8月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六大1928年6—7月明確現階段社會和革命的性質;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中共七大1945年4—6月提出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軍民總共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余人。
——《中國共產黨歷史圖志》(1)根據材料一,指出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數量和來源上有哪些變化,并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的理由。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舊石器時代遺址”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烏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處于舊石器時代,存在早期人類制造工具的痕跡,反映了人類活動的歷史久遠,B項正確;
貧富分化現象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如表現為遺址陪葬品的差異性,排除A項;
居民由遷轉為定居也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的,排除C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歷史上國家的初始形態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標志有貧富分化、城市的出現和禮制的初步形成,材料未涉及此類信息,不能說明出現早期國家初始形態,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石器時代的文明,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爭霸及兼并戰爭不斷,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諸侯國的經濟相對獨立,這是導致貨幣形制不同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南北方經濟的發展狀況,無法比較南北經濟水平,排除A項;“人們的審美觀念不同”屬于次要因素,并非主要原因,而且材料無法得出審美觀念與貨幣形制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材料未涉及,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3.【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胡亥)奉始皇帝遺詔即位,改元更新……‘密謀篡位說’相違背”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司馬遷認為秦二世是密謀篡位,而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的秦簡記錄的則是秦二世奉詔即位,由此可知,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D項正確;“歷史評述缺乏統一標準”這一說法錯誤,歷史評述要堅持唯物史觀,排除A項;結合各種史料論證可以接近歷史真相,排除B項;“決定”表述有誤,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了史料作用,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4.【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曹魏時期通過推行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而將選官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
九品中正制的創立是為了維護統治,而非為士族量身打造,排除A項;
品評人物的標準前期為家世、品德、學識,后期主要為家世,并不是“品評無據”,排除B項;
宋代科舉制的完善提高了文官與士人的政治地位,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九品中正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和所學知識可知,墓志銘內容涉及儒學和佛教思想,折射出當時儒佛并存融合發展,A項正確;
“長工文”是指善于寫文章,材料未涉及因詩入仕的信息,排除B項;
唐朝三教并行為哲理化思潮的產生奠定基礎,材料未涉及道教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市井風情指的是一個城市或鄉村中普通百姓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社交習慣等方面的風土人情。?材料內容并未涉及市井風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6.【答案】D【解析】之前通判與長吏爭權,不利于政務處理。現在規定須連署文移方許行下,意味著通判和知州必須合作,這樣可以減少爭權內耗,有助于地方政務的處理,D項正確;
題干強調的是地方通判和知州之間的權力關系調整,主要涉及地方政務處理,并非直接針對君主專制的加強。君主專制主要涉及皇權與相權等方面的關系,該規定未直接作用于這一范疇,A項錯誤;
規定通判須與長吏連署文移方許行下,并非削弱通判職能。通判本身職責就是監督知州,此規定下通判依然有監督權力并參與政務處理,只是在行使權力方式上有變化,B項錯誤;
雖然通判有監督知州職責,但此規定強調二者連署文移,重點并非單純加強對知州監督,而是更側重于讓二者共同處理政務,C項錯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理解題干背景:北宋前期通判與知州爭權,這是題目給定的前提。中央隨后下詔規定通判須與長吏連署文移才能執行政務,要明確這一規定是為了解決爭權帶來的問題。
本題主要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答案】B【解析】題干中富弼指出契丹(遼)占領燕、薊以北地區,黨項(西夏)占領靈、夏以西地區后,在很多方面都學習中原王朝,如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等,可見遼和西夏在政治制度(稱位號、仿官屬)、人才任用(任賢才)、文化(讀中國書籍)、生活習俗(用中國車服)、法律(行中國法令)等多方面效仿中原王朝,這體現了遼夏封建化程度加深,B項正確;
材料中提及的是契丹(遼)和黨項(西夏),并未涉及金朝,A項錯誤;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遼和西夏對中原王朝的效仿,并非民族交往頻繁,C項偏離材料主旨,錯誤;
材料主要圍繞遼夏對中原王朝的學習,不是單純強調中原王朝制度先進,D項錯誤。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通過對題干中遼和西夏在諸多方面效仿中原王朝的信息準確提取和對各選項的細致分析進行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8.【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內閣大學士通過“票擬”影響皇帝決策,但最終是否采納取決于皇帝,皇帝不滿意還可以讓大學士“再擬”“三擬”,甚至“留中不報”“徑發中旨”。這充分說明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是圍繞皇帝的意志展開的,其權力來源是皇帝,內閣是為皇權服務的,C項正確;
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清朝軍機處的設立,而明朝內閣在明中葉雖受皇帝諸多限制,但并非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A項錯誤;
從材料中“內閣大學士可以通過‘票擬’影響皇帝決策”可知,內閣大學士能夠參與到政務處理中,對皇帝決策有一定影響,并非形同虛設,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皇帝對內閣票擬的最終決定權,是制度層面的規定,并非體現皇帝任性妄為。皇帝按照既定規則對內閣票擬進行處理,是為了保證決策符合自己的統治意愿,D項錯誤。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明朝的內閣,題干圍繞明中葉內閣大學士“票擬”展開,闡述了內閣大學士能通過“票擬”影響皇帝決策,但最終是否采納取決于皇帝,皇帝還有“再擬”“三擬”、“留中不報”“徑發中旨”等處置方式,要對這些關鍵信息進行梳理。
本題主要考查明朝的內閣,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7世紀后期中英貿易白銀流入中國估計表”并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后期(清朝前期)的中英貿易中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不斷增加,給國內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貨幣,注入了活力,因此可用于佐證清代前期國內商品經濟的繁榮,故選D項。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在于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急需商品傾銷市場,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清政府的禁煙運動損害了英國鴉片販子的利益,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戰爭,A項不符合材料。B項“明代”不符合材料時間。清代前期實行閉關鎖國,阻礙了海外貿易發展,C項不符合史實。
故選D。
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日本福澤諭吉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將戰爭原因描述為“文明進步”的日本希望與中國交往的正當要求,遭到“冥頑不靈”的清政府抵抗,中國是在阻止日本文明進步,日本不得已發動戰爭,這種將戰爭定性為“文明與野蠻”之間的戰爭的做法,目的在于掩蓋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的侵略性和非正義性,B項正確;
“抗日戰爭”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
設問“其意在”是表目的,而C、D兩項宣揚日本文明進步和批判中國文明落后都是為掩蓋侵略戰爭本質而服務,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C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初新增民族工礦企業數量顯著增長,推動了新的社會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力量壯大,D項正確;
材料主體為民用企業,而非軍事工業,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維新變法發生于1898年,不能解釋19世紀末較長的時間段內民族企業發展情況,且變法失敗后改革措施基本上都被廢除,對民族工業發展作用有限,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新設本國民用工礦企業數量,不能體現企業規模大小,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當時中國諸多士大夫在外交場合懵懂無知,對國際形勢、近代科技茫然無措,同時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這說明了晚清中國面臨大變局,急需社會變革,C項正確;“傳統教育無法培育實用人才”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西方科技迅速傳入”以偏概全,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化道路,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3.【答案】B【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來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爆發原因的分析,涵蓋了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列強侵華、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因此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革命爆發的必然性,B項正確;
材料只是注意從多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但還不是很全面,“全面揭示了”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
材料內容考慮了西方列強利益的角度,但不是主要方面,排除C項;
材料內容從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列強侵華、民族情感和愛國主義思想三方面論述,沒有過于強調思想情感因素,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4.【答案】C【解析】據材料“陳獨秀強調對于批判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孔教’,要有‘猛勇之決心’加以批判”結合所學知識,“孔教”是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說明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批判孔教實質是批判封建專制主義,C項正確;陳獨秀批判的是與民主主義不相容的“孔教”,并不是完全否定孔子及其儒學,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將新文化運動的諸多內容進行比較,因而得不出該運動的“核心”,排除B項;材料中陳獨秀、胡適觀點都傾向于有針對性地批判儒學,對儒學的態度較統一,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該郵票名為“中華帝國開國紀盛”,又稱“洪憲樣票”。這張郵票上寫有“中華帝國”字樣(圖中建筑為北京正陽門),且題中提到該事件被認為是倒行逆施,可知該歷史事件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從而可以推斷這張郵票是為配合袁世凱復辟帝制而印制的,C項正確;材料明確提出該時期為“民國初期”,此時清政府早已被推翻,“清末新政時期”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袁世凱還未開始復辟帝制,排除B項;張勛復辟時期,袁世凱早已去世,與該郵票所反映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袁世凱復辟帝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至1948年間,國統區的物價水平變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政治局勢的變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具體來說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政治事件直接影響了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進而影響物價水平。此外,國際形勢的變化,如國際市場的波動、國際援助的增減等,也對物價水平產生了影響,B項正確;
這一時期國統區的工農業發展因戰爭的影響而受到破壞,與材料中柱狀的變化趨勢不相符,排除A項;
政治局勢也包含國際形勢,C項說法片面,排除C項;
經濟政策調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物價水平,但相較于政治局勢和國際形勢的影響,其作用相對較小,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7.【答案】【小題1】示例
圖1:東漢時期的邊疆地區出現了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說明中原農耕技術逐漸在北疆地區傳播,表明了邊疆地區的生產方式受到中原影響,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逐漸推廣,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反映了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是東漢時期民族交往、生產方式推廣的見證。(6分)
圖2:域外壁畫經考證其內容為武則天劃龍舟圖,說明絲綢之路加強了唐朝與亞洲國家之間的聯系;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也使唐代的商品經濟和城市更加繁榮。此壁畫是絲綢之路歷史價值的重要體現。(6分)
圖3:開芳宴圖反映的是理學理想的家庭模式和倫理道德,“開芳宴”圖向契丹、女真、蒙古等地傳播,并成為宋遼金元墓葬中常見的裝飾圖像,這說明理學觀念被少數民族所接受,也體現了理學觀念世俗化、大眾化,并影響到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儒家思想影響墓葬文化,是少數民族逐漸認同中原文化的表現。(6分)
圖4:遼朝壁畫《童嬉圖》真切地反映了遼代的點茶用具和方式,遼代壁畫中的茶藝環節具備宋代點茶特征。宋地茶文化較遼地先進,說明遼地茶藝受宋地影響深刻,南方文化影響力擴大,民族交融影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是民族交往交融的具體體現。(6分)【小題2】①壁畫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開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
- 2025年銷售工作方案
- 不同行業標志設計介紹
- 兒童護理與醫療醫學匯報模板
- 迎接2025年度八一建軍節與活動方案流程
- 多發創傷患者的監測與護理
- 白樺林創意美術
- 關于2025年學校安全維穩應急方案
- 癌痛患者護理查房
- 第1章貨幣制度
- 在線網課知慧《貴州省情(貴州理工學院)》單元測試考核答案
- MOOC 概率統計-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2024浙江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管理類崗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遼寧省沈陽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英語試題(含答案)
- 核磁移機方案
- 第5課《黃河頌》課件-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某藥店公司新員工培訓
- 教師培訓績效評價報告
- 研究生三年學習計劃
- 2024年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動物飼養與養殖中的危險源識別與風險評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