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201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201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201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201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八中2018屆高三第二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第I卷選擇題本卷共24個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道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據統計,從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參加了政協會議。中共的這一舉動主要是為了()A.團結民主人士共同籌建新中國B.恢復民主黨派的各級組織C.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D.協商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2.有學者評價:“它凝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經過反復討論、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國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擁護。”據此判斷,“它”是指()A.《雙十協定》B.《論聯合政府》 C.《共同綱領》D.《論十大關系》3.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說,如果亞非國家養成一種在西方缺席的情況下經常開會的習慣,由于有眾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國無疑將控制局面,這可能最終形成一個反對西方的集團。他希望這次會議開不起來。杜勒斯針對的是()A.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中印會談B.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C.以“求同存異”促進會議成功的萬隆會議D.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聯大”會議4.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并取得成功。這些成就()A.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B.體現了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精神C.實現了不結盟外交的政策轉變D.反映了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緩和5.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關于中美關系的演說:“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尋求某種辦法——我們能夠有分歧而不至于成為戰爭中的敵人。”據此判斷()A.中美已經建立外交關系 B.中美兩國仍然互相敵視C.中美關系出現重大轉機 D.中美兩國成為戰略同盟6.1950年1月,英國宣布承認新中國;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辦;1972年3月,中英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在這一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B.冷戰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現實需要C.歐共體對華政策的變化D.中英兩國意識形態對抗的逐漸消失7.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透露,中國愿同美國談判,也準備同蔣介石談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同時,毛澤東也主動通過外國來訪者表示,臺灣問題可以用談判來解決,中國尤其希望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材料表明()A.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已正式確定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正式確立C.中國已成為世界外交舞臺的強國D.臺灣問題已牽涉到中美外交問題8.1952年我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如調整后的天津大學下設土木建筑、電信、機械等7個工科系、20個專業和13個專修科,從綜合型大學轉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A.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B.培養經濟建設專門人才C.提升國民的科技素養D.推動天津經濟建設發展9.一位農民在日記中寫道:“由于單家獨戶的經營經不起天災人禍的襲擊,有的貧農家底薄,缺資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難不少,出現了個別賣地賣牲口、出賣勞動力的現象。政府號召組織起來,在搭工幫工的基礎上成立互助組。我是青年團員,還是鄉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嗎?”其描述反映的是()A.農業合作化B.“三年經濟困難”時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0.1958年一則新聞報道稱,某縣一農業社創造了平均畝(0.067公頃)產36956斤(18478千克)的驚人紀錄。來自各地的參觀者普遍認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這()A.顯示出農業合作化運動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B.體現了集體經營對提高生產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學技術進步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D.折射出人們改變經濟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11.有學者指出:事實上農民遠非如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制度的被動接受者,他們有著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們一直有著“反道而行”的“對應”行為,從而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改變、修正,或是消解著上級的政策與制度。下列史實中,最能佐證材料觀點的是()A.發動農業合作化運動B.“大躍進”運動的掀起C.確立了人民公社體制D.農業生產責任制萌發12.1961年,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的一份報告指出:現在部分干部和農民對集體生產信心不足,以致發展到變相恢復單干,有的地方出現了“父子隊”“兄弟隊”式家庭作業。這則材料為例證,可用于說明()A.當時土地所有制發生改變B.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歷史背景C.當時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起源13.20世紀50年代,中蘇兩國對中國的某一新生事物產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認為它是“中國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則認為20—30年代的蘇聯類似嘗試,但“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B.“一五”計劃C.社會主義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14.表1根據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的數據編制,其中的數據變化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表11957~1960年經濟統計資料(部分)單位:億元年份工業總產值重工業產值輕工業產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577043173875371958108358050356619591483867616497196016371090547457A.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出現問題B.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C.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開始進行D.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15.“高產衛星”是“大躍進”時期常用詞。有人以《人民日報》為例做統計,“高產衛星”一詞,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還是“陜西長安縣的一個學習組說1958年種的‘三畝六分高產衛星田’不尊重‘莊稼生長的規律’了”。下列對“大躍進”的準確認識有()①“大躍進”只在農業領域展開②“高產衛星”折射“大躍進”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躍進”快速推進④1960年基層對“大躍進”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我國“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民用工業企業中分別有50個部署在東北地區,32個部署在中部地區,國防工業企業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區。國家調整工業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A.充分利用原有工業基礎B.推動經濟均衡發展C.打破西方對華經濟封鎖D.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17.1958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大規模地搜集全國民歌》的社論,各地報刊紛紛開辟民歌專頁、專欄,僅半年時間,全國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種。數月內旅客們在上海列車段“旅客意見簿”上寫下的詩歌達5300多首。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國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進步C.政治活動強烈影響到文化藝術D.社會主義的文學創作空前繁榮18.1989年,鄧小平會見來訪的蘇共領導人時,充分肯定了蘇聯對中國的幫助,認為“蘇聯幫助我們搞了一個工業基礎”。這里的“工業基礎”初步建立于新中國的()A.國民經濟恢復時期B.“一五”計劃時期C.“大躍進”時期D.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天津著名中藥企業達仁堂如今已有百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納入國家集中統一管理后,原有分號與其全部脫鉤,達仁堂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發展中,該企業曾一度“拔劍四顧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統一管理使企業失去活力B.企業產品質量下滑C.企業失去分號,力量削弱D.企業尚未適應市場經濟20.右圖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甲線段”所示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主要得益的經濟理論是社會主義的高度計劃經濟B.自負盈虧的分配管理制度C.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D.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形勢觀21.1983年4月國務院在《關于城鎮勞動者合作經營的若干規定》等文件中規定:允許個體工商戶購買機動車船從事客貨運輸,允許長途販運和批量銷售;個體戶可以起字號、刻圖章,在銀行開立賬戶等。這一措施()A.提高了勞動生產率B.實現了城鄉之間的人員交流C.活躍了城鄉商品市場D.建立起市場經濟新格局22.1993年,作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貨幣”——糧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榮退休”。這不僅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更象征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時代”是指()A.向社會主義過渡時代B.人民公社化時代C.計劃經濟時代D.市場經濟時代鄧小平曾說,如果當初搞經濟特區時加上上海,“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面,都會不一樣”。當時沒有把上海列為經濟特區,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謹慎②經濟改革國際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經濟基礎薄弱④國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4.有學者認為,加入多邊國際公約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國際社會認可度的重要指標。下圖中最高點(H)出現的直接原因是()A.中國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B.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C.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D.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有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25、26題為必考題,考生必須作答;第27-29題為選考題,要求考生三選一作答。25.(25分)法制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國法典的緣起與(羅馬)查士丁尼法典的組成方式有相同之處……限制《中國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發行(政府除外),羅馬亦是如此:兩國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詔書等形式立法,還有諸如過繼、家庭財產共同占有關系等都有相同之處。——田濤《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法律接觸與碰撞》材料二

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來,以保護他們的私有財產和其他權利。漢文帝接受賈誼的“儒家‘興禮樂’,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議。漢律規定,對普通人犯隨時逮捕,對有貴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須先奏請皇帝批準,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寬容。劉邦時,法令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呂后、惠帝時規定“市井子孫不得為官吏”。——據李小兵《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

公元前3世紀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與貴族平等的地位,開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到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權。帝國初期羅馬法學家們講的“平等”,不僅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羅馬奴隸制社會相當發達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換基礎上的平等。古希臘多葛學派進一步提出自然法體現人的理性的觀點。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和后來的法學家們繼承并系統論述、論證自然法學說。——沈宗靈《略論羅馬法的發展及其歷史影響》材料三羅馬帝國時期查士丁尼皇帝敕定的《法學總論》中明確界定:“法學是關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識,是關于正義和非正義的科學。”法律的目的是保證“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種最高權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義和非正義的人的標準。”法制史學者將唐高宗時頒行的《唐律疏議》與“羅馬法”相提并論,并視之為古代中華法系的代表著作。《唐律疏議》首篇開宗明義:“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可見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實質上是“以法制國(therulebylaw)”而不是“法治(theruleoflaw)”,不過是君主用刑罰律令來控制臣民罷了。(1)根據材料一,歸納古代中國與羅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點?(6分)(2)對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國與羅馬法律在保護對象、立法理念、經濟主張等方面有何不同?(12分)(3)根據材料三,比較羅馬法和中國傳統法律精神(或原則)的不同。(7分)26.(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民國時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園數量統計表(1925—1949)省份數量省份數量廣東57云南7廣西27山東4福建28河北3浙江22河南2湖北14山西2湖南13陜西2江西13遼寧1——據民國時期各市縣方志,轉引自陳蘊茜《空間重組與孫中山崇拜》

上表能夠反映民國時期政治、經濟變遷的諸多歷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項信息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煉+結合史實分析材料+結論)

第27—29題是選考題,考生任選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27.(15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新中國工資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沒有大的變動。1978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組織力量調查研究,提出工資改革意見。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資制度。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有關決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變腦力勞動者報酬偏低的狀況。隨后,中央決定于1985年進行工資改革,其原則:企業職工的工資和獎金要同企業的經濟效益高低、個人貢獻大小掛鉤,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經濟效益按比例浮動;要逐步適當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改變平均主義狀況;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央兩級機關,以及全國性的重點大專院校和科研、文化、衛生事業單位,其他各級機關和事業單位歸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國營企業實行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的辦法以后,國家不再統一安排其職工的工資改革與工資調整;使絕大多數工作人員的工資都有一定的增加,對中青年業務骨干、中小學教師給予適當照顧。——摘編自莊啟東等《新中國工資史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80年代工資改革的意義。(7分)28.(15分)【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對外侵略的口號經過了一個演變過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揚“滿蒙”(中國東北和蒙古地區)與日本有著特殊關系,提出“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的口號。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宣稱戰爭的最后目的是建設“東亞新秩序”;“日滿華”建立起連環互助關系。1940年7月,在納粹德國席卷西歐后,日本內閣確定了南進政策,把侵略矛頭指向法國、荷蘭、英國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設“大東亞新秩序”的口號。不久,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將其改稱為“大東亞共榮圈”。——摘編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日本侵略口號是如何隨著侵略戰爭進程而變化的。(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號的企圖。(8分)29.(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顏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依然淡泊達觀。顏回天資聰穎,能很快領悟老師的教誨,子貢稱贊他,“聞一知十”。每次談到他的求學精神,孔子總是不吝贊賞。顏回尊敬老師,曾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他踐行孔子的學說,認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夠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為世所用,則獨善其身。顏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漢代以后,歷代統治者給予顏回很高的評價。《魏書》云:“建國緯民,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釋奠孔顏,乃其時也。”顏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廟,與孔子并稱“孔顏”,元代被封為“復圣”,對后世影響深遠。——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顏回成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顏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高三第二階段測試歷史答案123456789101112ACCBCBDBADD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ABBCBDCCDDC(25分)政府壟斷立法;立法形式多樣化;保護私有財產。(6分)

(2)保護對象:中國保護封建地主階級;羅馬保護公民。(4分)

立法理念:中國注重等級觀念(禮儀或以儒入法);羅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4分)

經濟主張:中國重農抑商;羅馬保護商業。(4分)(3)羅馬法強調正義、平等、人權、理性原則,而中國古代法律強調為君主專制服務、為君主德禮治國服務、重視刑罰懲治。(7分)26.(12分)答案要點

示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