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情境導入提問:有人說美國文化多樣,有人說美國文化單一,美國文化究竟是多樣還是單一呢?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造成的文化斷裂;
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第12課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目錄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融合重構侵略(一)美國文化五月花號1.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文化1492哥倫布發現美洲1607英國倫敦公司建立弗吉利亞州161919名黑奴被荷蘭人販賣到弗吉利亞州1620載有35名清教徒,14名白人契約奴和眾多貧困者的五月花號來到美洲到1733,英國共在北美建立十三個殖民地(1)背景:《五月花號公約》
材料: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飄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五月花號公約》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國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文化(1)背景:在美國獨立戰爭前,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2)特征: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材料: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美利堅民族是一個由許多民族(或種族)組合而成的民族。北美大陸地沃人稀、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早期移民靠勤奮求實的開拓精神……他們重視個人價值,提倡信仰自由……于是美國白人大肆宣揚“白人優越論”,對印第安人、黑人等有色人種推行種族歧視政策。——崔纓《簡論早期移民對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影響》【思考】結合材料及教材,分析北美當地的文化表現。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國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北美文化(3)表現:①種族、血統、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②語言: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③飲食、藝術: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因素。④精神: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⑤民族意識:“美利堅人”成為北美殖民地區居民的共同名稱。⑥特征:英國文化占據主導地位;多元性。⑦問題: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英國人德意志人荷蘭人法國人瑞典人IamanAmerican.美利堅民族形成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國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北美文化爆發
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建軍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
建國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
勝利1781年,在約克鎮擊潰英軍主力結束1783年,《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槍聲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一)美國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北美文化①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聯邦憲法促使北美大陸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1)背景:《獨立宣言》我們視下列各點為不言而喻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賦予的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政府才在人們中間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來自被其統治的人民的同意;但當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對政府原來的目的造成損害時,人民有權來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意義:宣傳了人人平等,天賦人權的思想,標志著建立美利堅合眾國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北美文化(2)表現:領域表現政治文化文化符號黑暗面美國南方的種植園1787年聯邦憲法,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種植園經濟和實行奴隸制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776年《獨立宣言》明文記載“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獨立后,對印第安人發動超過1500次襲擊;時任美國政府領導人公開成“用印第安人的皮可以做出優質的長筒靴”“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1814年頒布法令:上繳一個印第安人頭蓋皮,可獲得50至100美元;1819年實行《文化開化基金法案》,強迫印第安兒童禁止講印第安語,著民族服飾,強行將兒童交給白人撫養,或進入寄宿制學校,部分兒童因饑餓、虐待、疾病死亡。1830年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案》,從法律上剝奪印第安部落在美國東部居住的權利,拒絕遷徙者被屠殺,10萬印第安人西遷路上人口銳減,演變為“血淚之路”1862年《宅地法》誘使白人對印第安人展開大肆屠殺,被殺害的印第安人成千上萬。1887年《達斯法案》將象征印第安部落團結的“太陽舞”作為“異端行為”取締;
到1900年,印第安人有1492年的500萬,銳減到23.7萬。
截止1976年,約7萬印第安婦女被強制絕育。
截止2020年8月,印第安人的新冠肺炎患病率是白人的2.8倍,死亡率是1.4倍——摘選自《美國對印第安人史實種族滅絕的歷史史實和現實證據》【思考】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美國政府印第安人政策的認識。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表現特征獨立戰爭前獨立戰爭后①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②英語已發展成為美式英語,成為共同語言;③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⑤“美利堅人”成共同名稱;⑥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⑦造成了印第安文化的斷裂。①多元文化;②深受英國文化、清教和啟蒙思想影響;③美利堅民族形成但種族融合少①1787年憲法,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②自由女神像;③種植園奴隸制經濟。①自由平等;②人民主權;③分權與平衡;④種族歧視。(一)美國文化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演練獲得〗1.美國歷史研究學者梁茂信認為,美國是一個人種和文化的大熔爐。在獨立戰爭前,北美殖民地的人種不包括()A.開拓殖民地的歐洲白人殖民者B.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C.幾乎種族滅絕的原住民印第安人D.漂洋過海的亞洲黃種人
D2.美國的政治制度、政治行為都是其政治文化的反映,而政治文化則根植于其民族的血液之中。只有了解了美國的政治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政治制度與政治行為。美國政治文化的核心是()A.強調個體和個人主義
B.勤勞節儉與自由平等C.天賦人權與權力制衡
D.開拓競爭和理性實用C
〖演練獲得〗3.如圖是坐落于美國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附近的“自由女神像”,她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用右手將火炬舉在頭頂上,左手的書板上則刻有羅馬數字“JULYIVMDCCLXXVI”,這是《獨立宣言》生效的日子。該雕像()
①標志著美利堅民族的誕生②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③象征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④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演練獲得(二)拉美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文化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殘酷的殖民戰爭和掠奪,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統治。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主要語言;③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1)背景:美洲古代文明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印第安人獨立發展出特色鮮明的古代文化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二)拉美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文化(2)表現:西屬拉美殖民地社會階層示意圖①語言: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②種族: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材料:在歐洲人征服美洲以前,那里居住著人數眾多的印第安人。……從總體上說,在殖民地時期的三個世紀里,西屬美洲和巴西都經歷了兩個階段的人口變化過程:第一階段是在沖突和征服過程中美洲土著人口顯著下降,歐洲、非洲移民遷入;第二階段是從殖民中后期起,印第安人口有所恢復,白人和梅斯蒂索人(印歐混血種人)迅速增加。——維爾·杜蘭特《世界文明史》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二)拉美文化1.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文化(2)表現:③宗教:天主教成為拉美的主要宗教;偏遠地區保留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④舞蹈:拉丁舞是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巴西里約基督山印第安人圖騰崇拜(3)特征:拉丁美洲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拉丁舞拉丁舞在跳拉丁舞時,人體的狀態應分成3部分。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應巍然不動,體現了西班牙人的高貴,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體現。2.身體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應收緊且盡情地扭動,彰顯了非洲文化活潑、外向的特點。3.下半身,腿和腳的動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二)拉美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19世紀上半葉,拉美獨立運動。事件時間
結果法屬海地
西屬拉美
葡屬巴西
1791——18041810——18261822建立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回顧:《綱要下》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1826年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取得獨立運動的勝利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獨立,建立君主制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形勢圖1821年,墨西哥獨立海地革命領袖杜桑·盧維杜爾圣馬丁是阿根廷"國父"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1822獨立;1889建立共和國玻利瓦爾是“委內瑞拉國父”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二)拉美文化2.獨立戰爭后的拉丁美洲文化(2)表現:①取得的進步:A.追求法治、自由:獨立后的拉美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B.形成獨裁權力: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②存在問題: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材料:(拉丁美洲)獨立的經濟意義限于擺脫衰落中的宗主國的野蠻掠奪和落后統治,但獨立后卻缺乏獨立迅速建立民族經濟的能力,經濟依附性的狀況沒有改變……盡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幾個“共和國”,但與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本質相去甚遠。拉美獨立運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民族獨立運動的有利國際環境中出現的由落后的地主階級占有成果的革命。——摘編自張偉偉《美國獨立戰爭與拉美獨立運動比校研究》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合作探究】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美文化多樣性的異同美國文化拉丁文化不同點文化政治種族血緣宗教語言政治文化相同點英國文化為主西、葡文化為主政治文化呈現出民主、法治特點“考迪羅”獨裁政治特點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少①多元;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較多多源,但并不是混血社會多源,混血社會多種宗教①多種宗教;②天主教是主要宗教,印第安人的多神崇拜仍存在美式英語為主拉丁語,印第安語①受歐洲意識形態影響,建立聯邦制、共和國;②實行權力制衡。③自由女神是重要文化符號①受歐洲意識形態影響,建立聯邦制、共和國②考迪羅主義盛行。③拉丁舞是重要文化符號①以歐洲文化為主;②受黑奴貿易影響;③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破壞;④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特點;⑤種族歧視1.跳拉丁舞時,人體的狀態分成3部分:上半身,尤其是肩部應巍然不動,體現了西班牙人的高貴;身體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應收緊且盡情地扭動,彰顯了非洲文化活潑、外向的特點;下半身,腿和腳的動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這說明拉丁美洲(
)A.文化具有多元性
B.具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C.人口具有等級性
D.歐洲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A〖演練獲得〗2.獨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對其形成原因說法不正確的是()A.各地文明的歷史發展進程各異,文化上表現出的特征亦不相同B.不同的種族構成使各地區的文化展現出了各自的特色C.各地區地理、自然環境不同,導致了各自文化所具有的特色D.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成為獨立戰爭后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D〖演練獲得〗3.歐洲文化能整個地遷移到南北美洲,是因為原住民或者被消滅,或者已被攆走。但印第安文化的影響依舊存在,例如披在肩上的塞拉普毛毯起源于印第安部落。日常菜肴中的玉米粽子、玉米粉圓餅和各種辣菜都是以印第安兩大名產蠶豆和玉米為基本原料。據此可知美洲文化()A.融合多種文化具有多元性
B.完全來自歐洲文化的遷移C.依舊是印第安文化占主導
D.不受干擾自成體系的發展A〖演練獲得〗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歐洲文化重構的背景:【思考】拿破侖戰爭前歐洲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基本情況如何?拿破侖戰爭前,歐洲大陸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王國、邦國和自由城市。14世紀,西歐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從15世紀后期開始,西班牙、法國和英國的一些君主設法限制封建貴族的勢力,力圖建立強大的王權。但是這種加強了的王權仍然是封建性質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歐洲人的普遍信仰。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王權與特權,打破宗教禁銅,解放人們的思想。特別是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在法國大革命以前,已經不斷擴散到歐洲以及美洲地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后的歐洲格局政治:封建統治經濟:莊園與農奴制
14C資本主義萌芽宗教信仰:基督教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啟蒙運動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歐洲文化重構的背景:(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2)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拿破侖戰爭是1803年—1815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戰爭的總稱,也可以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法國在短期內,迅速崛起,雄霸歐洲,拿破侖戰爭引起了歐洲其他封建君主國的忌憚,紛紛組織反法同盟對抗法國,對外戰爭也激化了歐洲各國的民族矛盾。最終,拿破侖帝國走向敗亡。拿破侖是歐洲民族國家的解放者,還是侵略者?戰后文化特征: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戰前文化特征:封建專制統治①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②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③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在反抗法國征服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民族獨立運動興起高漲)拿破侖法典(民法典)解放者(革命性)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不滿侵略者(侵略性)2.歐洲文化重構的基本內容:2.歐洲文化重構的基本內容:
第一章
繼承
第二章生前贈與及遺囑第三章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第四章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第8條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第537條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第545條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土地)所有權第1134條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自由、平等原則保護私有財產保障土地不受封建復辟勢力的侵犯保障資本主義自由買賣【思考】《拿破侖法典》所體現的原則?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1)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12月)①背景:一些貴族青年軍官受啟蒙思想影響②主張: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③結果:起義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材料2:1812年到1814年,俄國人與拿破侖展開激戰,這場戰爭使許多年輕的俄羅斯貴族對西歐有了深入了解。在巴黎,他們努力學習啟蒙運動時期的新思想。對于他們來說,新思想似乎比伏特加更有吸引力。回到祖國后,古老而僵化的沙皇制使他們感到慚愧和尷尬。——安德魯·瑪爾《BBC世界史》》材料3:列寧曾評價十二月黨人: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小的。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但是,他們的事業沒有落空。——[蘇]列寧《紀念赫爾岑》十二月革命黨人起義的情景材料1:拒絕宣誓!拒絕效忠!憲法萬歲!民主萬歲!
——十二月黨人反對封建專制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2)波蘭民族起義(1830年11月)①原因:受沙俄的專制統治②目的:爭取民族獨立③概況: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④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材料:維也納會議在俄羅斯境內、原屬被瓜分前的波蘭的20%的領土上,建立了擁有自己軍隊的“波蘭會議王國”。俄國沙皇即波蘭國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波蘭人頒布《1815年憲法》,規定由兩院構成的議會……。這兩個議院都無實權。1820年,為了懲罰議會對俄國政策的反對,沙皇亞歷山大禁止眾議院開會長達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華沙的波蘭軍事學院發動了起義,反抗俄國。——約翰·梅麗曼《歐洲現代史》1830年起義之夜爭取民族解放波蘭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3.歐洲文化重構的具體表現:(3)德意志1848年革命①背景:A.德意志處于分裂狀態,B.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C.隨著經濟的發展,德意志要求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②概況:A.時間:1848年2月和3月B.地點: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C.目的: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③影響: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的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
材料:對德國來說,拿破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恩格斯《德國狀況》爭取民族統一19世紀上半期,德意志的分裂狀況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項目俄國波蘭德意志(普魯士)背景
領導者
內容
結局
受到啟蒙思想影響的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參加1812年衛國戰爭俄國控制波蘭,民族矛盾激化德意志分裂;普魯士戰敗于拿破侖,失去大量土地;后來隨著經濟發展,改革與統一呼聲高漲貴族青年組成“十二月黨人”成立秘密革命組織,1825年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失敗,但宣傳了革命的主張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被鎮壓,但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改革:頒布《普魯士改革赦令》廢除農奴制;后爆發1848年革命(改革)普魯士首相與政府(革命)普魯士資產階級改革成功廢除農奴制;而1848年革命失敗,但德意志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攔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德意志拿破侖戰爭波蘭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改革與統一啟蒙思想民法典
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統一小結:【思考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出現了哪些新因素?(P68)材料:拿破侖戰爭將法國的資產階級思想傳播到了波蘭、荷蘭和西班牙等附屬國,而且為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此外,《拿破侖法典》不僅明確肯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規定動產和不動產的私人所有權是絕對的和受到法律保護的,而且法典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契約關系”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并充分保障了契約自由和契約的法律效力。拿破侖將此法典帶到了所有的被占領國和地區,這不僅對歐洲封建秩序起到了瓦解作用,更推動了法國資本主義所有制的鞏固和發展,進而對歐洲各國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許丹《論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①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益強大②民族民主意識的空前覺醒③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觀念在歐洲大陸廣泛傳播。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比先滅其文化。——清代龔自珍《定庵續集》文化侵略: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試圖用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去取代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認同感,從而使其對于外族文化產生一種依賴感,最終讓后者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一)文化侵略1.內容:殖民國家通過向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和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殖民地文化,淡化殖民地民主意識,達到殖民目的。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材料:日本在大舉侵入中國內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中國的學校實施毀滅性破壞。……殖民奴化教育對中國孩子來說,如同噩夢。在東三省,中小學生要以日本名字自稱,每天上課前向日本國旗致敬,遙拜日本國旗,學習日語。——王向遠的《日本對華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與危害》
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奴化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文化的侵略與征服,要比武力侵略與征服更容易達到目的。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保留傳統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中國印度埃及家國情懷、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①印度教、伊斯蘭教;②種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伊斯蘭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階級史實代表人物思想學習內容地主階級開眼看世界林則徐、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器物洋務運動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資產階級戊戌變法維新派君主立憲制度辛亥革命革命派民主共和新文化運動前期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民主科學思想無產階級
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毛澤東思想(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1.中國(1)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他們的思想,對周邊國家如日本也產生了影響。(2)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印度國大黨黨旗近代政黨政治道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孟買工人政治總罷工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印度革命之父”提拉克188519051908【回顧】綱要下·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2.印度(1)英國在將印度變為殖民地的過程中,把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2)受過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材料:英國人到印度的時候,馬克思說,英國在印度應該完成雙重任務。第一個是摧毀性的,是把原來的鬼佬的陳舊的過時的制度給予破壞。第二個任務是建設性的,是在摧毀印度舊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質文明為基礎的新印度。——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2.印度(3)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開來;(4)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材料:種姓制度和印度社會組織的根本弱點和缺點是使一大群人的品格降低,沒有給予他們在教育上,文化上和經濟上跳出那種環境的機會......它就造成了那些作為印度的經濟和生活上顯著特征的硬化現象。
——尼赫魯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思考】據史料概括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該措施的作用。材料:1857年,按倫敦大學模式,在加爾各答、孟買和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學,開始授予學位。1829年近代大、中學學生數約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規定以英語代替波斯語作為公務語言,1844年又采取了優先錄用會英語者為公務員的政策。——(德)赫.庫爾克《印度史》措施:①實行歐式教育制度;②以英語為官方語言;③選拔英式管理人員。作用:①沖擊了印度傳統的文化教育制度;②但客觀上推動了印度近代教育的發展。認識:文化征服具有雙重性:破壞性、建設性(二)亞非拉的文化重構3.埃及(1)埃及曾長期受到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2)在社會生活中,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回顧】綱要下·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扎格魯爾領導1919年華夫脫運動埃及人的婚禮埃及1922年獨立。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獲得真正獨立。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傳統文化的保留外來文化的接受中國印度埃及傳統文化精華印度教、伊斯蘭教;種姓制度扮演重要角色伊斯蘭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方式君主立憲制洋務運動-器物、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制度新文化運動-思想英語、法律、政府體制、文官制度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認識: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侵略途徑具有多樣性。由于文化涵蓋的面極廣,殖民國家通過制度、教育、宗教、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3)具有較強的隱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樣明顯,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破壞更大。(4)具有廣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隨著其殖民活動進行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進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動全球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5)影響具有兩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對被侵略國家的傳統民族文化是一場災難,但同時為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準備了條件,客觀上推動了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林業病蟲害防治原理與技術考核試卷
- 珠海市高三月質量監測(二模)數學理試題
- 佳木斯職業學院《土木工程材料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沭一中2025屆高考前適應性練習英語試題含解析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高等代數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竹西中學2025屆初三第一次模擬(5月)生物試題含解析
- 綿陽市梓潼縣2024-2025學年數學三下期末檢測試題含解析
- 邵陽學院《交通工程經濟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偏關縣2025屆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蘇州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語文試題目標測試卷(1)含解析
- 車務調車合同協議
- 盤扣雙包合同協議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歷史試卷(含答案)
- 俗世奇人試題及答案
-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 2025年內蒙古自治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DBJ50-T-232-2016 建設工程監理工作規程
- 克服厭學情緒的有效策略主題班會
- 2025年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礦業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加油站的物聯網技術應用
- 《跟上兔子》繪本五年級第1季A-Magic-Card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