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練習一、單選題1.漢桓帝借宦官之手鏟滅外戚梁氏,單超、徐璜等5位宦官因功封侯。后單超死,皇帝賜國葬,剩余四侯更加驕橫,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這體現出東漢(
)A.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B.專制制度滋生宦官專權C.宦官專權威脅皇權 D.官僚統治集團漸趨分化2.下圖為漢代某官職的相關信息。據此判斷,該官職為(
)·位卑權重·負責巡視監察州內郡級官員和豪強勢力·后逐步發展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A.刺史 B.尚書臺 C.御史大夫 D.通判3.漢代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設有朔方等郡。下圖為在此地出土的漢墓壁畫,墓主可能為郡縣級別的少數民族官吏。這說明了當時(
)A.絲綢之路運行暢通 B.中原經濟形態擴展C.中央集權空前加強 D.政權并立局面形成4.秦漢時期,政府機構中劃分出“公”“私”兩類稅收機構。由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所收的田稅歸政府,由少府所收的稅賦供皇帝本人及皇室生活開支。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當時(
)A.血緣政治發揮作用 B.土地私有制得到發展C.家國同構色彩濃厚 D.皇室與政府矛盾尖銳5.以下選項中,不屬于漢武帝在位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經濟措施的是(
)A.將鑄幣權收歸于中央 B.實行鹽鐵官營政策C.國家插手并經營商貿 D.“廢井田,開阡陌”6.西漢初“吏多軍功”,“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漢武帝時“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一變化反映出(
)A.科舉制成為漢代入社升遷重要途徑B.察舉制是漢代選官的唯一途徑C.時代發展的需要影響官吏選拔方式D.漢朝的理政水平較前代更理性7.據記載,漢高祖“矯秦縣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有逾古典”。這一舉措(
)A.給漢王朝統治埋下了隱患B.體現了黃老無為思想C.促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D.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8.漢初,諸侯王墓葬形制效仿帝陵,隨葬品中有大量的禮器、宴飲用的飲食器和生活雜器。西漢中期之后,其墓葬規模變小,隨葬品尤其是兵器數量明顯減少。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得到強化 B.郡國并行體制瓦解C.社會經濟出現衰退 D.節葬主張得到踐行9.東漢碑刻《邰陽令曹全碑》對察舉制的一段記載:“君高祖父敏,舉孝廉,武威長史,巴郡朐忍令,張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謁者,金城長史,夏陽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鳳,孝廉,張掖屬國都尉丞,右扶風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建寧二年,舉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馬。”這折射出(
)A.官員選拔標準嚴格統一 B.世族借助察舉壟斷官場C.豪強勢力左右地方選舉 D.察舉制有助于邊疆治理10.漢朝實行屯戍制度,對戍卒有一套嚴密的控制、管理及組織系統。屯戍制度規定,各部候長要按月編制戍卒名籍,移報候官署,并經候官向都尉府、太守府逐級移報。這一規定(
)A.有效解決了邊疆問題 B.旨在配備戍卒物資供應C.加強了編戶齊民推行 D.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11.東漢時期,許多士大夫奮起彈劾制裁違法的外戚宦官及其黨羽,但他們經常遭到打擊報復,并最終釀成“黨錮之禍”,百余名士“皆死獄中”,受牽連而“死徙廢禁者六七百人”。這說明東漢時期(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C.地方勢力不斷擴張 D.皇帝昏庸導致權力喪失12.東漢時期,出現了“乃開廣田土三百頃余,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畜牧,有求必給”的場景;魏晉時期更出現了“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的格局。這些現象的出現(
)A.緩和了社會主要矛盾 B.加強了國家的統治基礎C.使土地的利用率躍升 D.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13.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殺修屠王降漢后,西漢政權以其故地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武威,是漢武帝御封之名,意喻彰大漢王朝“武功軍威”之意;張掖,意喻“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酒泉,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敦煌,“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上述四郡名稱的意喻體現了漢朝(
)A.兼顧政治威嚴與西域開發 B.踐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C.對天山南北管理成效顯著 D.穩定中原地區的政治智慧14.漢代曹參代蕭何為相國后,“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當“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去勸說他時,“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他死后,人民謂其治績是“載其清凈,民以寧一”。曹參的這種治理方式(
)A.適應了漢初國家形勢的需要 B.體現了漢承秦制的時代特點C.反映了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 D.契合了儒家仁政治國的理念15.東漢初,光武帝下令解放奴婢,包括因貧窮而被“嫁妻賣子”者,王莽時沒入官者,被掠者等,還三次下令禁止殘害奴婢,如詔令曰:“其殺奴婢,不得減罪。”上述政令體現了(
)A.以人為本的政治倫理 B.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C.禮法結合的治國思想 D.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16.漢初,貨幣由郡國鑄造,也允許民間私鑄,造成了幣制混亂、商賈造幣營利等現象。于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由此推斷,漢武帝幣制改革(
)A.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杜絕了偽造貨幣現象D.引發了漢初“七國之亂”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者圣王重本抑末,貴農賤商,故賦倍于農。自漢武用弘羊計,置均輸官,籠天下之貨,貴賣賤買,商賈無所牟其利,而物價悉平,名曰平準。又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仕宦為吏,重賦稅以困辱之。自后作業劇而財匱,匈奴數侵邊,屯戍者多,邊粟不給。于是募民輸粟塞上,得拜爵除罪,復弛商賈之律,令佐國家之急。而賈人愈富,國用愈不足。乃用卜式,下緡錢令,用張湯、杜周腹誹法,以稅民深者為明吏,自是商賈中人之家大率破產入官,不事畜藏,而賈人亦大困矣。——(明)張瀚(松窗夢語)(1)根據材料,概括漢代管理商業的主要措施。(2)任選上述某項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與之相關的一項制度,并簡析其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高祖和呂后主政時“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成就斐然。國家從立國初年“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即位時“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普通的民眾從“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到“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70多年的經濟恢復使漢帝國完成了國富民富的任務,使之成為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后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之后漢武帝將漢朝推上頂峰的物質基礎。材料二
作為漢武帝時期杰出的財政專家,桑弘羊思想的出發點是通過在財權方面強本抑末,達到在政治領域強本抑末的最終目標。在桑弘羊財政政策的引領下,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并突破對商業半鄙薄、半忌憚的心態,直接從商業領域獲取財富。桑弘羊也極力支持政府直接參與部分行業經營,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即實行政府對鹽鐵酒和貨幣生產發行的直接壟斷,使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推行公田官營和邊疆屯田等。這些舉措雖有弊端,但事實上也做到了“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趙德馨、唐艷艷《漢帝國何以由富國變為強國——桑弘羊經濟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前中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桑弘羊的經濟政策對西漢社會產生的歷史作用。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出處“十里置一郵……北地、上郡、隴西,卅里一郵;地險狹不可郵者,得進退就便處”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自武師將軍(漢武帝時期將領)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漢書·西域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七月乙卯朔丁已,敦煌太守強、長史淵、丞敞告守部司馬、(中)千人、司馬丞、假司馬(假)千人謂縣:詔書“候者數言有虜兵氣,其驚(警)逢(烽)火,遠候望(戌卒在烽火臺偵察警戒),察動靜,謹推辟”。己前下,方秋,虜敦煌漢簡“制詔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皇帝賜予高齡老人一種特制的杖,以示尊敬)者,比六百石,入宮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動;有敢征召侵辱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九月甲辰下”武威漢筒“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漢書·百官公卿表》(1)根據材料,歸納西漢對西域及河西走廊地區的治理措施。(2)根據上述信息,列舉西漢政府在上述地區實行的一項制度或舉措,并分析其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為史書所載東漢時期幾位良吏的事跡。姓名任職地事跡劉陵安成(今屬江西)先時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縣。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還之。法雄南郡(今屬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賞募張捕,反為所害者甚眾。雄乃移書屬縣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猶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獸不擾。皆由恩信寬澤,仁及飛(禽)走(獸)……其毀壞檻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獲安。劉平全椒(今屬安徽)縣多虎為害,平到修政,選進儒良,黜貪殘,視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屬山東)民嘗為虎所害,乃設檻捕之,生獲二虎。恢聞而出,咒虎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汝若是殺人者,當垂頭服罪;自知非者,當號呼稱冤。”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即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踴躍自奮,遂令放釋。吏人為之歌頌。——據《后漢書》等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依據現象得出一個結論,并對結論進行說明。(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BABCDCAABD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DAAAB1.B【詳解】據本題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據材料“漢桓帝借宦官之手鏟除外戚梁氏,單超、徐璜等5位宦官因功封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東漢的專制制度下,皇帝為了制衡外戚等勢力,借助宦官的力量,從而滋生了宦官專權的現象,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材料僅描述了宦官專權的情況,沒有體現出社會矛盾達到“空前激化”的程度,排除A項;據材料“漢桓帝借宦官之手鏟除外戚梁氏”可知,起初宦官是皇帝用來打擊外戚的工具,材料雖然后面提到宦官驕橫,但并沒有明確表明宦官專權已威脅到皇權,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圍繞皇帝與宦官、外戚之間的關系展開,沒有涉及官僚統治集團漸趨分化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位卑權重”“負責巡視監察州內郡級官員和豪強勢力”“后逐步發展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可知,該官職為刺史。漢武帝時期設立刺史,負責監察地方官員和豪強勢力,刺史位卑權重,后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刺史權力逐漸擴大,逐漸演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A項正確;尚書臺不符合巡視監察州內郡級官員和豪強勢力,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御史大夫屬于中央官職,品級地位高,不符合材料,排除C項;通判屬于宋朝設立的監察官,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項。故選A項。3.B【詳解】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本質類選擇題,時空是:漢代(中國)。由材料可知墓主可能為郡縣級別的少數民族官吏,但圖中建筑具有漢族宮市的特點,這反映出當時中原經濟形態擴展,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貿路線或跨區域貿易,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A項;中央集權空前加強是在清朝,排除C項;漢代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設有朔方等郡,由中央直接管轄,沒有出現政權并立局面,排除D項。故選B項。4.C【詳解】據本題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秦漢時期政府有“公”“私”兩類稅收機構,“公”的如治粟內史等收田稅歸政府作公共開支,“私”的少府收稅供皇室開支。這體現國家政治管理和財政稅收上,對國家與皇室事務有區分又有聯系,國家財政為皇室設獨立渠道,反映出當時家國同構特點,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稅收機構的劃分及用途,沒有體現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政治權力分配等血緣政治的內容,無法得出血緣政治發揮作用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土地私有制的相關內容,如土地的買賣、兼并等情況,與土地私有制的發展無關,排除B項;稅收機構的劃分并不能直接說明皇室與政府之間存在矛盾,這種劃分更多的是基于家國同構的理念下對財政收支的一種安排,而不是體現兩者的矛盾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5.D【詳解】 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廢井田,開阡陌”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內容,其目的是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根本上確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并非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經濟措施,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收入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將鑄幣權收歸于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貨幣鑄造的控制,穩定經濟秩序,增加財政收入,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加強了中央對重要經濟資源的掌控,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國家插手并經營商貿,推行均輸平準等政策,平抑物價,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期:西漢初“吏多軍功”“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因剛歷經戰亂,需靠軍功將領鞏固政權、穩定秩序,所以官吏選拔以軍功為主;漢武帝時期:此時國家面臨進一步發展和擴張等新問題,如加強中央集權、開拓邊疆等,需更多有才能見識之人。于是漢武帝提出“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開始注重從地方察舉特殊人才,以滿足國家新需求。這體現了時代發展影響官吏選拔方式。C項正確;科舉制創立于隋朝,在西漢時期并不存在,排除A項;漢武帝時雖然推行察舉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漢代選官的唯一途徑,漢代還有征辟等其他選官方式,該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官吏選拔方式的變化,沒有直接將漢朝的理政水平與前代進行比較,且僅憑選官情況不足以決定理政水平,無法得出漢朝理政水平更理性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題干“封建王侯,并跨州連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國并行制。在郡國并行制下,王國相對獨立,直接威脅了中央的統治,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A項正確;漢初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體現了黃老無為思想,排除B項;郡國并行制促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郡國并行制的主體主要是同姓封國,與地方豪強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初至西漢中期(中國)。據題干“漢初諸侯王墓葬規格高、隨葬品豐富,西漢中期后規模縮小且兵器減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削藩等措施削弱諸侯王權力,限制其軍事力量,墓葬規格的降低直接體現了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加強,A項正確;郡國并行制未完全瓦解(諸侯國仍存在,但權力受限),排除B項;西漢中期社會經濟并未衰退(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排除C項;墓葬變化與政治權力變化直接相關,而非單純踐行節葬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9.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碑刻中曹全家族從高祖父到曹全本人,數代人都被舉為孝廉,這表明世族在察舉制中有很強的連續性優勢。孝廉是進入官場的重要途徑,世族能夠如此頻繁地被舉孝廉,說明他們借助察舉制,使得家族成員不斷進入官場,從而在官場中形成家族勢力的壟斷,這反映出察舉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被世族利用以壟斷官場的情況,B項正確;從碑刻記載來看,曹全家族數代人都被舉為孝廉。雖然孝廉是察舉制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一家數代都能被舉為孝廉,這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響察舉結果,而非嚴格按照統一標準選拔,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家族世世代代被舉孝廉,更傾向于世族借助察舉制壟斷官場,而不是單純地方豪強左右地方選舉,排除C項;察舉制的主要目的是選拔人才,這些家族成員在邊疆任職與察舉制本身對邊疆治理的推動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更多的是家族成員在被察舉后的任職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朝的屯戍制度管理嚴密,不僅為戍卒編制了名籍,還定期檢查、上報,有利于強化對戍卒的人身控制,使其安身邊疆,進而有利于推動邊疆地區軍事和生產活動的開展,D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屯戍制度實施的具體結果,且“有效解決了邊疆問題”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屯戍制度旨在強化對戍卒的人身控制,進而保障邊疆的駐防與生產活動的運行,排除B項;編戶齊民主要涉及戶籍和賦稅,與邊境地區的屯戍制度不同,排除C項。故選D項。11.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材料“士大夫彈劾……‘皆死獄中’”可知,士大夫與外戚宦官爭奪政治權力以至于釀成黨錮之禍并牽連廣泛,說明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B項正確;據材料“士大夫……受牽連”可知材料主要介紹了士大夫與外戚宦官之間的斗爭,而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主體錯誤,排除A項;材料主要介紹東漢中央政權的爭奪與皇權異化的斗爭,不能反映地方勢力的擴張,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幼年即位導致外戚宦官專權,皇權出現異化,材料主要介紹士大夫與外戚宦官的斗爭,并非皇帝昏庸導致權力喪失,皇權獨尊依然存在,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據本題題干設問可知本題屬于影響類選擇題,時空是:東漢時期。據材料“‘田土三百頃余’......‘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可知,體現了東漢和魏晉時期土地兼并嚴重的現象,這造成了大量自耕農的破產,社會動蕩,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東漢和魏晉時期的土地兼并嚴重,造成了大量流民的出現,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排除A項;東漢和魏晉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國家統治,加強了國家統治基礎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據材料“‘所起廬舍’......‘連棟數百’”可知,東漢和魏晉時期,豪強地主買田置地發展莊園經濟,這種為滿足自己奢侈生活而構建的莊園侵占了土地的使用空間,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武威”意喻彰大漢王朝“武功軍威”,體現了漢朝的政治威嚴;“張掖”意喻“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敦煌”有“廣開西域”之意,這些都體現了對西域開發的重視,所以四郡名稱的意喻體現了漢朝兼顧政治威嚴與西域開發,A項正確;材料中四郡名稱的意喻主要體現的是政治意義和對西域開發的意義,沒有體現出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材料只是給出了四郡名稱的含義,沒有提及對天山南北管理取得的實際效果等內容,無法得出管理成效顯著的結論,排除C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位于西域地區,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和開發,而不是穩定中原地區,排除D項。故選A項。14.A【詳解】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初(中國)。據材料可知,曹參治國專用“木詘于文辭”的“重厚長者”,而部下有言辭激切、刻意追求個人聲名的,均予以斥退,其死后還獲得了“載其清凈,民以寧一”的贊譽,這體現了曹參按照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理政,結合所學漢初經濟凋敝,曹參這種治理方式迎合了國家形勢和政策需要,A項正確;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與曹參無為而治的理念并不相符,排除B項;材料的是整頓吏治,未體現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排除C項;曹參無為而治的理念體現的是道家思想,不是儒家仁政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東漢建立后,光武帝實行了釋放奴婢的政策,還下令禁止殘害奴婢,都體現了對奴婢的關注和重視,反映了當時以人為本的政治倫理,A項正確;光武帝的政令體現的是對人的重視,而不是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排除B項;這一政令并不體現禮法結合,排除C項;光武帝重視人并不代表豪強地主勢力膨脹,排除D項。故選A項。16.B【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漢初,貨幣由郡國鑄造,也允許民間私鑄,造成了幣制混亂、商賈造幣營利等現象。于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和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將鑄幣權由地方收歸到中央,統一發行貨幣,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君主專制制度更加側重于強調皇帝總攬天下大權以及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而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對于地方鑄幣權的回收,排除A項;杜絕了偽造貨幣現象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漢初“七國之亂”主要是由郡國并行制的弊端、削藩政策的觸發、外族勢力的干涉等方面引發的,排除D項。故選B項。17.(1)主要措施:重農抑商;均輸平準;算緡、告緡。(2)示例一
制度: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穩定經濟秩序;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后世提供了經驗借鑒;削弱了地方經濟基礎,影響地方經濟發展。(3點)示例二
制度:實行鹽鐵官營。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市場秩序;打壓了民間經濟活動;增加人民的生活成本,加重人民的負擔。(3點)【解析】【小題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代(中國)。主要措施:據材料:“古者圣王重本抑末,貴農賤商,故賦倍于農。”可得出漢代政府通過政策鼓勵農業生產,抑制商業活動,即重農抑商,對商人征收高額賦稅,限制其社會地位和發展空間;據材料:“自漢武用弘羊計,置均輸官,籠天下之貨,貴賣賤買,商賈無所牟其利,而物價悉平,名曰平準。”可得出漢武帝時期實行的均輸平準政策,通過國家控制商品流通,調節市場價格,以防止商人囤積居奇,穩定市場秩序;據材料:“乃用卜式,下緡錢令,用張湯、杜周腹誹法,以稅民深者為明吏,自是商賈中人之家大率破產入官,不事畜藏,而賈人亦大困矣。”可得出算緡是對商人和高利貸者的財產進行征稅,告緡則是鼓勵民眾舉報隱瞞財產的行為,以此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小題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漢代(中國)。示例一:制度: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指出漢代相關制度: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影響:據所學知識:漢武帝時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削弱了地方諸侯的經濟基礎,強化了中央政府的權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據所學知識:統一貨幣制度有助于規范市場交易,減少偽幣流通,穩定物價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并有利于穩定經濟秩序;據所學知識:中央政府通過壟斷鑄幣權,可以有效控制貨幣發行量,避免通貨膨脹,有利于增加國際的財政收入;據所學知識可知;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客觀上也削弱了地方的經濟基礎,從而影響地方的經濟發展。示例二: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指出漢代相關制度:實行鹽鐵官營據所學知識:鹽鐵官營政策使得政府直接掌控鹽鐵生產與銷售,大幅提高了財政收入,支持了國家的各項開支;據所學知識:鹽鐵官營政策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濟基礎,增強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據所學知識:政府直接經營鹽鐵行業,可以有效控制市場價格,避免私人壟斷導致的價格波動,保障市場供應,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市場秩序;據所學知識:鹽鐵官營政策限制了民間資本在這些重要行業的參與,減少了市場競爭,一定程度上壓制了民間經濟的發展;據所學知識:由于政府壟斷經營,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價格上升,增加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18.(1)原因:“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2)歷史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推動了邊疆開發;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及所學知識可知,“與民休息”政策的實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從政治、社會方面,統治者提倡方面,土地私有制發展等角度進行說明。如:政治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統治者帶頭提倡節儉;封建生產及生產關系的推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從(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材料“國家開始正視商業領域的大量財富”“將部分暴利行業納入國家財政”可知,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據材料“使政府官營商業參與市場競爭(平準均輸)”可知,有利于平抑物價,減輕人民負擔;據材料“推行公田官營和邊疆屯田等”可知,推動了邊疆開發;據材料“弘羊思想的出發點是通過在財權方面強本抑末,達到在政治領域強本抑末的最終目標”及所學知識可知,還可以從增強了中央對財政的控制權;打擊了富商大賈的投機行為的角度進行分析。19.(1)治理措施:嚴格規范戍兵軍事活動;推行王杖制度或賜予長者王杖;開展屯田活動;建立郵驛制度;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答出三點即可)(2)示例一舉措:漢武帝多次大規模對匈奴用兵。影響:在對匈奴戰爭中取得重大勝利;有利于鞏固西北邊防;有利于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暢通;有利于西漢控制和管理西域及河西走廊地區;開拓疆域,有利于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答出兩點即可)示例二舉措:在河西走廊設四郡。影響:河西走廊成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促進漢朝統一西域,加強對西北的控制;有利于對匈奴作戰的勝利;推動河西地區轉變為農業區;為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便利;推動多民族交融。(答出兩點即可)示例三舉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影響:開辟了中西陸路交通;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有利于西亞、中亞和南亞的物種的傳入;為印度等地外來文化,如佛教的傳入創造了有利條件。(答出兩點即可)(“示例”僅供參考,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給分;舉措答錯,影響最多2分)【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治理措施:根據“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得出嚴格規范戍兵軍事活動;根據“年七十受王杖”,得出推行王杖制度或賜予長者王杖;根據“自敦煌西至鹽澤,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知識整合試題及答案
- Unit 2 Hobbies Integration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譯林版英語 七年級上冊
- 2025年健康管理師考試備考心得交流及試題答案
- 第14課《驛路梨花》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鄉村全科執業醫師考試心理干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考生心理狀態調整試題及答案
- 臨床試驗制度與倫理試題及答案
- 中小學教育中教師角色轉換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九年級歷史上冊 第四單元 封建時代的亞洲國家 第11課《古代日本》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2024年藥劑類重要考點總結及試題及答案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四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中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1年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三體系相關方需求和期望分析表及組織環境分析報告
-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
- 研發管理咨詢服務合同
- 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
- 人教pep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全冊】單元測試卷期中期末復習試卷
- SOR-04-014-00 藥品受托生產企業審計評估報告模板
-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辨識分級管控指南
- 北京市西城區北京市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分班考數學試卷
- 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競價通知書
-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環境污染與防治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案 新人教版選修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