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雞澤縣2016-2017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河北省雞澤縣2016-2017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河北省雞澤縣2016-2017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河北省雞澤縣2016-2017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河北省雞澤縣2016-2017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6-2017學年第一學期第三次調研考試高二歷史試題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請將答案填寫到答題卡上。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孔子家語?觀思》中記載:“汝以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①孔子認為對饑民實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將民生問題政治化③體現了孔子的等級觀念④充分體現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B.②④C.②③ D.①④2.“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這種主張最符合下列哪一學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3.中國古代,皇帝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為開頭語,農民起義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這種現象發始于()A.秦朝 B.漢代 C.宋代 D.清朝4.“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慶賞罰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備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時期的道家思想B.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C.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D.漢武帝時期的儒家思想5.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晉,出現了新的趨向,對后世影響深遠。唐代思想“新的趨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終受統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獨尊的地位C.儒學不斷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過了儒、道6.當讀到:條件一:科舉產生的士大夫們,注重道德文化修養,注重氣節,對儒家經典大義的不斷探究成為時尚。條件二:學堂上老師帶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斷得出的正確答案是A.“百家爭鳴”時儒學已成為蔚然大宗B.西漢對儒學的推廣和太學的興辦C.宋明理學對儒學的發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的出現7.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貝殼,認為“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這體現了A.三綱五常B.發明本心C.格物致知D.經世致用8.“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這一觀點()A.批判了古代中國皇權獨斷性、隨意性的弊端B.反映了軍機處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現實C.是對當時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應D.說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思維邏輯9.“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以上材料反映了()①竹簡和絲帛是重要的書寫材料,但使用不便②“蔡侯紙”材料易得且便宜③漢代紙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④造紙術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之一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據載:唐代“劍南兩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歷日鬻于市。每歲司天臺未奏頒下新歷,其印歷已滿天下。這一材料說明()A.唐代的歷法已相當科學完備 B.唐代雕版印刷業已相當發達C.唐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松弛 D.唐代民間印刷技術高于官方11.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中指出:“他們固然沒有把個人與社會分開,也沒有把社會與整個自然界分開,可是他們向來主張,研究人類的唯一適當對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據此可知,中國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A.儒學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B.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

C.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

D.忽視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12.中國古代有一朝代在社會諸多方面都出現了新氣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如“市”已經不再被封閉在政府規定的墻垣之內,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間。該朝代的“新氣象”還有()A.人們在井水飲處吟唱柳永歌詞

B.長沙銅官窯首創釉下彩繪技術C.設立內閣以輔助皇帝處理國政

D.轉輪排字盤的發明和使用

13.“畫法與詩文相通,必有書卷氣,而后可以言畫。”以下符合這種繪畫風格的是()A.圖1戰國《人物龍鳳圖》

B.圖4清代《墨蘭圖》(局部)C.圖3明朝《本草綱目》插圖

D.圖2北宋《清明上河圖》(局部)14.康有為在《與朱一新論學書》(即答復當時講學于廣雅書院的獨尊宋學的朱一新詰難他新學的陳述)中說“至于三綱五常,為中國之大教,足下謂西夷無之矣,然以考之則不然。東西律例,以法為宗。今按法國律例……‘凡一切子女,無論其人何等年歲,須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順之心。’”康有為作此論斷的主要意圖是()A.闡明中西倫理的共通性B.論證變法的合理性C.強調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說明啟蒙思想的普世性15.1898年6月11日清廷頒布《定國是詔》,其中說:“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說明戊戌變法()A.試圖通過妥協減少變革阻力

B.與洋務運動的宗旨并無不同C.側重提倡務實之風

D.兼具改良與革命的色彩16.19世紀末的中國面臨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應當如何自救?當時中國人對這一艱難的時代課題做出的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回答是()A.師夷長技以制夷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7.一戰期間,以孫中山、張謇、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主要實踐活動極大的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下列思想與以上人物對應正確的一項是()A.民主共和——君主立憲——社會主義——民主與科學

B.民主法治——君主立憲——民主與科學——社會主義

C.民主共和——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社會主義D.君主立憲——實業救國——民主與科學——馬克思主義18.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號出版了《易卜生專號》,這部劇主要講述主人公娜拉從信賴丈夫到與丈夫決裂,終于意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后離家出走的自我覺醒過程。這表明,新文化運動:A.提倡民主科學B.提倡新道德C.提倡新文學D.傳播馬克思主義19、毛澤東的理論成果是革命和建設實踐的產物。下列毛澤東的文章(著作)按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井岡山的斗爭》②《論十大關系》③《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④③②①D.④①③②20.歷史學家陳旭麓指出:“新民主主義思想和理論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標接續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未競的事業,又以無產階級的領導取代資產階級的領導,表現了新舊革命的嬗變,同時,它賦予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以社會主義的未來前途。”材料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①革命目標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相一致

②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③革命性質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④未來前途是社會主義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1、1978年,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一講話A.成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的宣言書B.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C.使鄧小平理論形成一個完整體系D.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基礎22.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海岸風雷》、《地下游擊隊》,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橡樹,十萬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以戰爭和革命為題材風靡中國。這種現象出現的背景不包括()A.中國宣傳、文化部門的推動B.當時的中國還處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C.這些影片與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國的蘇聯影片風格上基本不同D.當時中國的電影事業逐步走向低潮23.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詩:“有個故事說,德行/住在難攀登的高山/由純潔女神們掩護/凡人眼睛看不見/除非從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這人性之巔。”下列人物的思想與詩句最為契合的是()A.普羅泰戈拉B.蘇格拉底C.梭倫D.彼特拉克24、羅素認為:“16、17、18世紀所出現的那種天賦人權學說也是斯多亞學派學說的復活,盡管有著許多重要的修正。”下列言論屬于斯多亞學派的是A.“美德即知識”B.“只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C.“人是萬物的尺度”D.“真正的法是符合自然的正當理由”25.在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之前,他的朋友曾勸他逃離雅典,他回未答說:“未經理性審查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他接受了死刑,平靜地飲下了一杯毒酒。蘇格拉底說主張的“理性”是()A.個人的價值判斷 B.人類內在的美德C.個人利益的追求 D.城邦的政治秩序26.14、15世紀,“越來越多的人在思想上開始覺醒……人們把關注的中心由教會所代表的‘神’轉到人類自身上”。導致歐洲發生這種轉變的原動力是()A.工商業的發展 B.新航路的開辟C.“尋金熱”的推動 D.世界市場的擴大27.馬丁·路德認為,人的靈魂獲救只需依靠個人的信仰,而不需要外在的善功及服從教會的權威。其主張實質上()A.否定了教會的存在價值 B.否定了《圣經》的存在價值C.否定了教會的宗教權威 D.否定了《圣經》的宗教權威28.盧梭說:“行政權力的受任者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們,也可以撤換他們;對這些官吏來說,這決不是訂立契約的問題,而只是服從的問題。”這體現他主張()A.制定契約限制官吏濫用職權B.個人意志凌駕于公權之上C.反對用暴力手段解決官民對立D.官吏行使權力需接受人民監督29.德國哲學家阿道爾諾說:“在啟蒙精神發展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論觀點受到毀滅性的批判。”那些被“毀滅性批判”的觀點不包括()A.“一個國王、一種法律、一個信仰”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帝”C.“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D.“只有君主才有權利思考、決策,其他人只有執行的義務”30.下圖所示名言中,“枷鎖”的本質含義應是:A.宗教壓迫B.君主專制C.法律制度D.自然理性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0分)31.(13分)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間的關系經歷了漫長演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韓愈《原道》材料二佛法為中國患千余歲,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暫破而愈堅,撲之未滅而愈熾。遂至于無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蓋亦未知其方也。……然則禮義者,勝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禮義者,尚能不為之屈,使天下皆知禮義,則勝之矣。此自然之勢也。——歐陽修《本論》材料三然以釋氏所見,較之吾儒,彼不可謂無所見,但卻只是從外面見得個影子,不曾見得里許真實道理,所以見處則盡高明脫灑,而用處七顛八倒,無有是處。——朱熹《答陳衛道》(1)材料一中,“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分別指什么歷史事件或現象?為什么到隋唐時人們“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歸于佛”?(7分)(2)材料二中,歐陽修是如何看待佛、儒關系的?(4分)(3)材料三中,朱熹對佛學持何種態度?對他的思想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32.(12分)中外思想成果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黃宗羲認為古代君主“不議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為主,“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關系應該以“天下萬民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明夷待訪錄》(1)據材料一,概括黃宗羲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8分)材料二人們在建立國家時,每個人通過契約把所有的權力都轉交給了集體,在由這樣的契約所建立的國家里,所有的人在政治權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人民集體經常表達出來的意志成為“公意”,它構成主權,主權即公意的運用。人民的主權是至高無上的,神圣不可侵犯。它必須由人們直接行使,不能被代表,它是統一的,也不能被分割。政府是主權者的執行人,應該執行人民的意志,受人民監督。政府官員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權任用和罷免他們。——盧梭(2)據材料二,概括盧梭的觀點,并分析盧梭與黃宗羲主張的根本不同。(6分)材料三觀察下列各圖,回答問題:圖1嚴復和《天演論》圖2孫中山及同盟會綱領圖3陳獨秀和《新青年》圖4李大釗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3)從圖1到圖4反映了近代中國怎樣的時代主題?(2分)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些思想進步潮流發展進程的特征。(1分)33.(15分)在法國啟蒙運動史上,孟德斯鳩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權分立學說對現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進程乃至整個人類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國家應該分權治理,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防止專制壓迫的最好辦法。他把國家的權力分成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他們分別由議會和君主掌握。——洛克《政府論》

材料二

這就是英格蘭的基本政體:立法機關由兩部分組成,他們通過相互的反對權彼此鉗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權的約束,行政權又受立法權的約束。——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立法權和行政權如果集中在一個人或一個機構的手中,自由便不復存在。因為人們擔心君主或議會可能會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司法權如果不與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復存在。司法權如果與立法權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將由專斷的權力處置,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權如果與行政權合并,法官就將擁有壓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個人,或由權貴、貴族或平民組成一個機構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的權力、執行國家決議的權力以及裁決罪行或個人爭端的權力,那就一切都完了。——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1)據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的來源。(2分)(2)據材料一、材料三,說明孟德斯鳩三權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怎樣的發展。其目的何在?(5分)(3)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思想在美國立法實踐中的體現。(2分)(4)從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角度,評述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6分)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CABDCCCABB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