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四模試題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河北省衡水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四模試題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河北省衡水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四模試題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河北省衡水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四模試題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河北省衡水中學2018屆高三上學期四模試題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18學年上學期衡水中學高三四模歷史試卷1.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一,魯國的季氏“富于周公”。時人預感“夫皆富,政將在家”。據此分析,以下結論正確的是A.經濟地位的變化引發諸侯國間的爭霸戰爭B.生產力的發展引起諸侯國經濟地位的變化C.經濟地位的變化推動封建社會的快速轉型D.經濟地位的變化引發政治權力格局的變化2東漢時期,地方舉薦的孝廉,家資豐厚、累世仕宦、研讀經書、曉習律令且通過地方吏職歷練的占大多數;而來自貧寒之家,又才德兼備的,則很少。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孝廉制選人范圍比較固定B.舉薦權在地方士紳手中C.漢代選官制度是重大倒退D.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3.宋太祖的指導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國土之內,通過賦稅,最終會歸國家所有。該政策A.導致自耕農經濟衰退B.阻礙雇傭關系發展C.造成了中央集權強化D.導致北宋的貧弱4.明清總督是兼管兩省或三省事務的高級地方官,“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其意圖是A.擴大地方的權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飭地方的吏治D.協調地方和中央關系5.清末學者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寫道:前漢武、宣之間,經學大昌……以《禹貢》治河,咀《洪范》察變,以《春秋》決獄,以三百五篇當諫書,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漢武、宣年間A.儒者治經學重在闡發義理B.儒學獲得了獨尊的地位C.儒學發揮了經世致用作用D.僅以儒學為據選拔人才6.重慶市土貨出口總值從1885年1056790海關兩上升到1916年17803414海關兩。出口貨中的蠶絲、白蠟、豬鬃、牛羊皮、鴨毛、羊毛等全部或者部分銷往國外。這一現象將會A.加速農產品的商品化過程B.導致傳統手工業的徹底破產C.促使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D.扭轉中國對外貿易不利局面7.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這一言論說明魏源主張A.改革體制,中體西用B.興利除弊,變革政體C.經世致用,改革舊法D.變通治法,提倡工商8.它“徹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實質,打破了國民主自尊大的心理,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強烈危機感。”材料中的“它”A.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B.促發了洋務運動的興起C.開啟了中國改革的歷程D.導致了清末“新政”推行9.擔住美國駐華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尋源,就必須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國人和外國人開始有外交接觸或聯系的時候。要懂得它的勢頭和力量,必須探索當時發起時席卷全國的排外情緒,研究它是由一個接著一個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誤解與不平的真實原因所加重。”此處分析的歷史事件是A.虎門銷煙B.義和團運動C.五四愛國運動D.北伐戰爭10.社會進化論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這種學說曾經風靡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因為它A.與近代中國的時代精神較為契合B.科學地闡釋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C.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指明了道路D.準確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11.林則徐在其《秦稿》中稱:“聞該國現系女主,……惟其貿易夷商,向在他國往往爭占馬(同“碼”)頭,雖無國主之命,亦可私約兵船前往攻奪,得一新地,則許出貨之人取利三十年,乃歸其主,故于貿易之處,輒起吞并之心。”這說明林則徐已覺察到英國A.政治制度的先進B.對外通商的愿望C.殖民擴張的意圖D.軍事力量的強大12.有研究表明,在1842年前,農村的制度、生產情況決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況,是農村領導城市。1842年以后,新的生產力、新的生產關系、新的經濟組織等首先在城市發生,然后擴展到農村,形成城市領導農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鄉經濟地位的變化體現的實質問題是A.經濟結構的變動B.城市化水平提高C.農村經濟的凋敝D.城鄉差距的擴大13.據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記載;從1872年到1894年開設的74家民族資本工廠創辦人的身份看,這些工廠明確屬于上海、廣州、福州、寧波等地商人投資的大約有17家。據此可知A.近代民族工業均誕生于東南通商口岸B.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商業有所發展C.商業資本對工業發展有一定的推動力D.近代工業投資者主要是商人群體14.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評價中國某個時期經濟發展時說:“這些工廠好像商業組織,可是他們沒有相對應的公司可以發生商業上的關系。他們是制造者,可是社會上沒有材料與零件供應者和推銷員。”這類企業A.可能屬于19世紀70年代的民營企業B.可能使用機器生產,產品用于供應皇室貴族C.可能為民族工業出現或發展創造了條件D.可能在建國初期發揮過積極的作用15.據統計,在1872年到1913年之間,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創辦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買辦占24.8%,而且投資于近代實業的地主大多有某種官僚身份。據材料可判斷A.晚清地主大多熱心投資實業B.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有兩面性C.政府積極鼓勵近代實業發展D.近代民族實業發展環境良好16.清末新政中曾出臺《大清民國刑事訴訟法》,該法在“判案后查封產物”一節中規定:“凡封票紙查封被告本人之產物,如產物系一家之公物,則封本人名下應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連。”該規定最重要的時代意義是A.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財產私有權C.表明近代人權意識的影響擴大D.體現民主自由原則的法律認同7.下表呈現的信息反映出地區廣州上海年份1845年1850年1845年1850年茶葉出口(磅)7600萬5500萬380萬2200萬生絲出口(包)68004300640017000對英國貿易總額(元)3100萬1600萬1100萬1200萬A.率先成為通商口岸的地區貿易量增加B.中國對英國的貿易由出超轉為入超C.19世紀中期中國外貿中心轉移的趨勢D.上海取代廣州成為了新的經濟中心18.維新思想家嚴復說:“嘗謂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斷乎不可臺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亂、一盛一衰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進無疆、既盛不可復衰、既治不可復亂,為學術政化之極則。”嚴復此言旨在A.比較中西文化的不同B.解釋中衰西盛的原因C.揭示中國文化的特征D.為變法尋求理論依據19.1903年10月,《申報》載文:“考東西洋各國所出各報,必經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謗議泄漏,亦皆懸為厲禁。中國未有報律,故終無法以處之。必欲整頓各報,非修訂報律不可。否則非徒禁人閱看、禁人代售均為無益之空言。”這反映出A.清政府加強了新聞立法管制B清政府實行禁止華人辦報政策C.外國人壟斷中國新聞報刊業D.新政期間大眾傳媒得到了發展20.下圖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口商品分類和比重情況(%)。該圖可以用來說明中國A.自然經濟得到鞏固B.仍然是世界原料的主要產地C.國內市場逐漸活躍D.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趨緊密21.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閱讀目錄中,立憲機關報與革命機關報一起出現是很常見的事。胡適指出二十世紀初年粱啟超先生“雖不曾明白提倡種族革命,卻在一班少年人的腦海里種下了不少革命種子”。材料反映了當時青年A.認清了立憲與革命的本質不同B.積極宣傳各地各類報刊信息C.通過立憲宣傳形成了革命思想D.并未將立憲與革命絕對對立22.某一時期,中國國民黨在政策綱領中陸續寫進“徐謀勞資件地位之平等”、“確認婦女與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謀地主佃戶間地位之平等一等保障“人民”權益等內容。這些政策A.宣傳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國民革命的政治基礎C.順應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熱情D.促進,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23.傳統中國鄉村民眾一直使用陰歷的歷法紀時體系,到清末民國,陽歷紀時體系、鐘點時間等開始初步涉人民眾生活之中,農事節律的時間軸心作用逐漸減弱,鄉村民眾時間表現出“多元化”趨勢。這一趨勢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發民眾時間觀念轉變B.辛亥革命促使民眾生活習慣轉變C.經濟結構變動誘發民眾生活嬗變D.小農經濟衰退無需使用農事節律24.魯迅說:“至于中國所謂的手段,在我看來,有時也應該說有的,但絕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華’。然而,夷又哪有這么愚笨呢,卻先來一套‘以華制華,給你看”。中國近代史上能體現以夷制夷、以夷制華、以華制華三種策略的歷史事件分別是A.甲午戰爭,太平天國,辛丑條約B.辛丑條約,太平夭國,甲午戰爭C.太平天國,甲午戰爭,辛丑條約D.甲午戰爭,辛丑條約,太平天國25.“學子互相約集,一聲‘向右轉’,齊步辭別國內學堂,買舟東去,不遠千里,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來。每遇赴日便船,必制先機搶搭,船船滿座。”上述現象應出現于A.明末清初B.洋務運動期間C.清末民初D.抗日戰爭時期26.當1911年清延宣布“鐵路國有”的上諭傳到成都時,四川省的立憲派紳商立即寫文章、發通電、開會演說,指責鐵路國有政策未經咨政院議決,違背法律程序,痛陳取消商辦鐵路是“務國有之虛名,坐引狼入室之實禍。”這反映了立憲派A.配合了湖北新軍盼革命B.竭力維護資產階級經濟利益C.具有反帝反封的進步性D.與革命派政治主張趨于一致27.新文化運動時期,有人寫文章稱:“實業在英文為Industry,而Jndustry訓為勤,不過吾國‘民生在勤’之古義……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傳之寶藏發揮而光丈之,而誦習歐文眉飛色舞,語以相當華文之義,頓露鄙夷之態者,隨在而有。”該文章A.說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處B.作者目的在于減少新文化運動的阻力C.批評了時人全盤肯定西方文化的態度D.表明傳統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優越性28.袁世凱稱帝失敗后,中國社會逐漸呈現出兩極化趨向。正是這樣一種看似歧異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國民革命。這里說的“兩極化趨勢”指的是A.軍閥割據混戰和文化異彩紛呈B.政治不斷民主和經濟發展迅速C.國家實力強大與對外交往擴大D.民眾權利擴大和社會生活進步29.1922年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考察中國后說:國民黨是由知識分子、華僑、士兵和工人四種成員組成的“一個多階級聯合的松散組織”,“自稱為社會主義者”的國民黨領袖孫中山“長期和工人有接觸”。香港海員罷工的“全部財政資助都來自國民黨一,中共“不和罷工工人聯系,也不支持罷工”。馬林的考察結果A.不利于中共掌握革命領導權B.體現了新三民主義思想C.符合國共兩黨的實際情況D.有利于國共黨外合作的實現30.1921年6月,孫中山說到:“因中國積弱,主權喪失已久,宜先求富強,使世界各強國皆不敢輕視中國,賤特漢族。實行積極的民族主義,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對外侮。”這說明孫中山A.意識到民生主義比民族主義更為重要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實現民族主義C.認為民生主義有助于實現民族的獨立D.吸收了中共革命綱領的合理成份31據時人記載,武昌的政治口號之多,超于香煙廣告之上,價如“切權力屬于黨”“政權歸于革命的民眾”“肅清反革命派”“擁護革命中心力量”“鞏固革命聯臺戰線”等,全城“幾成一口號世界矣“。該記載描述的現象反映了A.武昌起義獲得成功B.國民革命運動擴展到武漢C.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領導權D.武漢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32.史料記載:某年5月,武漢政府連續發出通告、訓令,不準工農團體舉行集會和示威游行,禁止工會、農會逮捕反革命和沒收其財產,保護“公正紳耆”和“軍人田產”。這說明A.國民政府破壞國共間合作B.汪偽集團傀儡的特征明顯C.國民革命軍取得北伐勝利D國民黨抗戰后期開始反共33.下面是1932-1934年中國從德、英、日、美四冒進口機器數額統計表(單位:元).此表信息反映了總額德國英國日本美國1932年53911000992500019774000842500079920001933年44178000880800016240000671800070350001934年6008400099880002007700093330009241000A.英國機器質量優勢明顯B.美德受經濟危機打擊最大C.中國近代工業持續發展D.四國擴大對中國資本輸出34.1934年,國民政府在廣西的一份調查報告中顯示,22縣48村2707個農戶中使用耕地3.3公頃以上的只有24戶,占總數的0.9%。這些社會現象反映出當時廣西地區A.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斷擴大B.個體經濟彤式受到壓制C.土地兼并現象得到了遏制D.傳統耕作方式較為普遍35.抗戰初期,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以法幣為基礎發行根據地贊幣,保護法幣的主體地位;配合物資戰,對物資在根據地的輸出和偽幣的輸入實行限制,對對外貿易實行控制:保護法幣,使其沉于民間,防止被偽幣套取。這些舉措A.體現了國共團結抗日的精神B.挫敗了日寇對華經濟侵略C.為持久抗戰提供,經濟支持D.體現了工農政權的性質36.下表為國民政府對二十二個省農村情況的數據統汁,這組數據反映出合計自耕農半佃農佃農1912年1004923281931年1004623311936年1004624301947年100422533A.平均地權得到一定實施B.土地兼并現象明顯C.平均地權政策沖擊農村D.小農經濟穩固如山37.下表為:1914-1936年中國機器繅絲工業的發展年份上海無錫廣東全國絲廠出口量(關擔)開工廠數絲車(部)開工廠數絲車(部)開工廠數絲車(部)191457149648211856766192265172601962201809006489248192910423582461286214672455132991193649111164113090573024329600A.區域發展比較均衡B.對外出口占有優勢C.受世界市場的影響D.一戰之后迅速蕭條38.從1931年開始,南京國民政府在鄂豫皖贛閩等地大力推行農村合作運動,當地的農村合作社得到空前發展。這反映了當時國民政府A受到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B.試圖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C.企圖抵制中共農村革命的影響D把經濟建設的重心放在農村39.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四項保證: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特區實行徹底民主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這反映了A.共產黨面對國民黨圍剿被迫妥協B.共產黨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遇挫C.共產黨適時修正自己的政策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40.1938年1月,國民政府頒布《調整中央行政機構令》,暫行撤離海軍部,其經管事務,并歸海軍總司令部管理;實業部改為經濟部,軍事委員會下屬的第三部(國防工業),第四部(國防經濟)并入經濟部;鐵道部及全部經濟委員會公路部分并入交通部。這一調整反映國民政府A.竭力塑造戰時政府形象B.適應了抗戰新形勢需要C.確立了抗戰的軍事策略D.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41.1938年3月,《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規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之思慮與識見,以利國策之決定與推行;實行以縣為單位,改善并健全民眾之自衛組織,施以訓練,加強其能力。一該綱領的頒布有助于A.扭轉相持階段的抗敵形勢B.限制中共敵后抗戰力量C.發動群眾實施全民族抗戰D.防止鄉鎮政權結構變動42.1938年,蔣介石強調“務在交通要線上,配置有力部隊,使任正面阻止戰斗”,“以軍隊聯合有組織訓練之民眾,施行游擊,以牽制破壞敵之后方,前呼后應。”這反映了國民政府A.靈活的作戰思想得到落實B.尚未確立有效的抗日策略C.積極推行游擊戰爭的戰術D.注重剛柔相濟的作戰方法43.部分學者認為,日軍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樣自北而南攻取武漢,可以把中國切為兩半,但日軍沒能實施其既定戰略,這是國民政府在戰略指導方面的成功。學者肯定的戰役是A.徐州會戰B.太原會戰C.淞滬會戰D.武漢會戰44.1942年,宋美齡在《》發文稱“西洋人必須改變他們對于東方的觀念,我們中國當然也應該尊重西方國家,在我們所要興建的未來世界里,不應當再有誰是優秀誰是低劣的思想存在,應當人人平等”。這表明當時的中國A.推動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B.謀求擺脫不平等條約制度束縛C.抗拒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體系D.確立爭取美援為主的外交方針45.中國近代某一時期,國民政府采取多種措施解決資金、能源與材料問題,撥出專款組織國營礦東遷,同時給部分私營企業以復員貸款。材料反映的是A.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時期的政策B.抗戰時期經濟生產的重新布局C.抗戰結束以后國民經濟的恢復D.解放戰爭時期官僚資本的膨脹46.關于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財產,榮德生在1945年的《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中寫道:“沒收的大批敵偽產業,原皆我國人民血汗,被敵攫取,……但日本紗廠接收后,全部改為國營。”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國民政府乘機擴充資本B.國民黨應把接收的財產歸還人民C.官僚資本出現惡性膨脹D.民族資本主義工礦企業陷入絕境47.1949年到1959年,國慶閱兵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從1949年的“萬國造”到1954年“全蘇式”,再到1959年受閱部隊的最新式武器裝備由我國自行制造。這一變化反映出A.國家經濟建設日新月異B.中國承擔越來越大的國際責任C.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D.外交“一邊倒”局面日益鞏固48.知名報人徐鑄成回憶:“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誠相見,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每人都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感,與剛剛結束的那個舊時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A.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民主精神B.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誕生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切實保障人民民主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經得到正式確認49.(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鴉片戰爭后,英國與清政府制定第一個協定稅則,主要進口貨的稅率比以前粵海關的實征稅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莢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則,再次降低稅率。但實征從未達到5%。1902年修訂協議后,進口貨平均實征在3.2%左右,成為舉世罕見的最低稅率。近代中國的對外貿易一開始就由外國在華的洋行壟斷,不但進口全部由洋行經營,即使出口,也是中國將商品賣給口岸的洋行,而非運銷國外,洋行雇用華人做買辦,建立買辦制度,并通過買辦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內地城鎮的商業,為洋行推銷洋貨和汲取出口物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除鴉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國打開銷路。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取得內地航運通商和免納厘金等特權后,市場才逐步擴大.1895年甲午戰爭時,進出a總值迭3.1億余海關兩(一海關兩合1.558銀元)。而入超迭2840萬海關兩。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已先后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的對華貿易也急速膨脹。材料二在中華民國時期,經過1924-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群眾性的關稅自主運動,國民黨政府與列強協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訂稅則,進口貨的平均實征稅率才逐漸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華商國際貿易業日興,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變洋行壟斷的局面。1936年,國民黨政府應外國政府要求,管制銻、鎢等戰備物資作為償還外債之用。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易貨償債范圍擴大,國民黨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資,出口貿易遂大部轉入官僚資本之手。旋因東北市場被日本占領,以及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貿易額銳減,到1936年僅有10.5億余海關兩。——均摘編自陳晉文《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時期對外貿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3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民國時期的對外貿易。(12分)5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這是一幅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發展簡圖,它體現了中國近代前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發展進程。根據簡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歷史發展。(要求:觀點明確,對該簡圖表述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51.(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享有壟斷經營特權的鹽商,辦一次鹽引(食鹽專賣許可證和販鹽納稅證明)要經過十幾道手續,每蓋一個章,就需要繳納大筆的陋規。道光年間私鹽每斤三十多文制錢,而官鹽每斤賣六七十文制錢。鹽商們甚至往食鹽里摻雜沙土。于是,官鹽滯銷,私鹽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員也加入了販賣私鹽的隊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兩江總督時,兩淮鹽引僅能銷售三分之一。——摘編自喻大華《道光皇帝》材料二陶澍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淮北鹽場實行“改引行票”的鹽法改革,取消各種鹽商對銷售食鹽的壟斷權,鹽場設官收稅,只要照章納稅,任何人均可領取“票”證,運鹽到指定區域,在規定時間內自行銷售,手續簡便且沒有官府盤剝的空間。票鹽法實行后,大量私鹽販子照章納稅、憑票合法販鹽,這種開放的自由競爭使鹽價降低,銷路暢通,政府稅收增加,私鹽自動絕跡。兩淮鹽政原本虧損七百多萬兩,經濟上已經走到了絕境。但經陶澍改革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兩淮完納鹽課2640余萬兩,存銀300多萬兩。——許檀《乾隆一道光年間的北洋貿易與上海的崛起》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代進行鹽政改革的必要性。(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陶澍推行鹽場改革的成效。(9分)高三年級四模考試答案1-10DDABCACABA11-20CACCBCCDDC21-30DBCACCDAAC31-40BACDCBCCCB41-48CDCBCACA'49.(1)特征:關稅主權喪失且稅率不斷降低:對外貿易由外國洋行壟斷,買辦發揮重要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