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2014-201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山中學2015年春季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科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總分:100分第I卷(選擇題,共60分)一、選擇題(共30題,每小題2分,總分60分,請把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1、《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商鞅變法用金錢換取百姓的支持B、商鞅變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C、商鞅變法時資金充足D、商鞅行事謹慎,辦事穩妥有效2、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是()A、普遍推行縣制

B、實行連坐法

C、按軍功受爵

D、獎勵耕戰3、商鞅變法法令規定:“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A、保護農民階級的利益 B、保持和穩定自耕農經濟 C、鼓勵勞動者積極生產 D、鞏固和發展土地私有制4、下列各項屬于商鞅變法內容的是()①“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②廢除世卿世祿制③“燔詩書而明法令”④“為田開阡陌封疆”⑤“令民為什伍”A、=1\*GB3①=2\*GB3②=4\*GB3④B、=1\*GB3①=3\*GB3③⑤C、=2\*GB3②=3\*GB3③=4\*GB3④⑤D、=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⑤5、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繼位,“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戰國策·秦策一》)說話者代表的階級(層)立場是()A、立功將士B、富裕農民C、新興地主D、沒落貴族6、下表是北宋幾個年度的財政收支情況明細,從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收入(單位:貫)支出(單位:貫)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萬余12677萬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萬余“所出無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萬余13186萬余A、北宋財政收入不斷下降,入不敷出,出現積貧B、“積貧”“積弱”引發北宋中期嚴重的社會危機C、冗兵、冗官開支浩大,是北宋國庫空虛的主要原因D、對遼和西夏的戰爭耗費及賠款是北宋財政危機的因素之一7、王安石變法所觸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B、封建國家和大地主階級的矛盾C、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8、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爭議最大,這是因為()A、嚴重損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對農民剝削嚴重C、方便了不法官員從中牟利D、政府的財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證9、司馬光說:“中戶以下大抵乏食……而州縣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錢不敢少緩。”司馬光的這句話反映了()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地方官強迫百姓向官府借貸的情況②變法過程中一些不法現象成為反對派攻擊變法的借口A、二者都對B、二者都錯C、前對后錯D、前錯后對10、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所發揮的作用,不包括()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保障農民生產時間C、打擊高利貸D、打擊官僚貴族特權11、從王安石變法力圖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廢除以華而不實的詩賦辭章取士的舊制,改行參加經義策論的考試,可以看出王安石變法()A、根除了“恩蔭”選官的弊端B、否定科舉制度C、選拔人才更注重實用性D、主要是解決財政問題12、對右圖“兜售贖罪券”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是天主教會搜刮錢財的一種手段B、是激化天主教會和德意志矛盾導火線C、可以使教徒贖清自己的罪行D、16世紀中期,在各方反對聲中廢止了這一做法13、15、16世紀德國成為“教皇的奶牛”的重要原因是()A、德國資本主義發達,經濟繁榮B、德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C、德國人民以教皇頂禮膜拜D、天主教會重視德國經濟發展14、2015年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498周年,當年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權讀《圣經》和理解《圣經》,人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主張在當時的效果是()A、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B、將人們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C、使君主和羅馬教皇實現了權力上的平等D、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15、在基督教國家中第一個賦予每個人以信仰自由的權利的是()A、《至尊法案》B、《精神的操練》C、《奧格斯堡宗教和約》D、《南特敕令》16、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實質是()A、新教反對天主教的運動B、反對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會的革命運動C、資產階級反對天主教會建立本階級教會的運動D、披著宗教外衣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統治的政治運動17、亞歷山大二世說:“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表明()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農民B、面對統治危機沙皇不得不進行改革C、沙皇認識到必須順應歷史潮流D、沙皇要掃除發展資本主義的障礙18、“一二九法令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這體現在()①農民通過贖買獲得土地②農民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已經負債累累③農民獲得土地前要向地主繼續履行義務④農民要歸村社管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下列是對俄國1861年改革后的描述,其中錯誤的是()A、農民暴動日益嚴重B、沙皇政府在農民面前的可信度越來越低C、總理大臣斯托雷平采取措施緩和了政府與農民的矛盾D、日俄戰爭的失敗再次暴露了沙皇專制的弊端20、造成下圖1888~1894年日本工廠數與蒸汽機數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戰爭的取勝 B、1889年憲法的頒布C、“殖產興業”的政策 D、軍事工業的刺激21、漠視個人自由權利、拒絕現代文明民主化原則的日本明治維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力因之迅速膨脹,但也正是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潰。這說明()A、國家發展現代化絕對不能優先發展經濟現代化B、經濟現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現代化的地位重要C、國家現代化的前提是必須首先實現政治民主化D、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現代化是一種不完全的現代化22、日俄之所以會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因為()=1\*GB3①兩國封建勢力都較為強大=2\*GB3②兩國都沒有出現革命形勢=3\*GB3③兩國資本主義都較弱=4\*GB3④兩國統治者都希望發展資本主義A、=1\*GB3①=2\*GB3②B、=1\*GB3①=3\*GB3③C、=2\*GB3②=3\*GB3③D、=1\*GB3①=4\*GB3④23、“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行變法自強之策,實自失膠州、旅順、大連灣、威海衛以后始也。”梁啟超此語中的“大夢之喚醒”是指()A、義和團運動粉碎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的陰謀B、光緒皇帝任用維新派成員變法圖強C、甲午戰爭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激發了人民的民族意識D、甲午戰爭后“救亡圖存”的維新思潮興起24、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對人說:“三十年后,日本其強,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討論學業,講究官制,歸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詢某廠船炮之利,某廠價值之廉,購而用之,強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啟超引這段話的根本意圖是()A、比較中日近代文化的異同B、證明中國進行社會政治變革的必要性C、尋找甲午戰爭日勝中敗的歷史原因D、批評洋務派的活動沒有使中國富強25、百日維新期間維新派沒有提出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是因為()A、對封建勢力作了妥協B、認為中國“民智未開”,難以實行立憲制度C、不敢觸動封建制度D、認為這一政治主張不符合中國國情26、康梁維新變法得到哪些人的支持()A、工人階級、農民階級B、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C、買辦階級、地主階級D、知識分子、外國朋友27、洛克說:“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哪里沒有法律,那里就沒有自由。”這句話的本質意思是()A、自由和法律是分不開的B、只有實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C、法律為保護人權而設立D、依法限制政府的權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28、盧梭的理想社會是“沒有一個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購買另一個人,也沒有一個公民可以窮得不得不出賣自身。”這句話揭示了盧梭追求的平等社會目標之一是()A、法律上的平等B、私有財產導致了人類社會的不平等C、政治上的平等D、事實上的經濟平等29、以下作者、著作和主張對應錯誤的一項是()A、斯賓諾莎——《倫理學》——思想自由,行動守法B、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C、洛克——《神學政治論》——“天賦人權”D、盧梭——《社會契約論》——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30、下列哪一項表述屬于《大抗議書》的主要內容()A、要求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隨意征收捐稅B、國家存在立法權、行政權、對外權三種權力C、要求工商自由,政府對議會負責 D、推行壟斷制度,征收特殊捐稅平山中學2015年春季高二年級期中考試歷史科試卷第Ⅱ卷(綜合題,共40分)二、綜合題(共3題,31題14分、32題14分、33題12分,共40分)31、(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班級姓名座號班級姓名座號

——《商君書》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于是誘三晉之人,利其田宅,復三代無知……(使其)務本于內,而使秦人應敵于外。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

——《通典·食貨》(1)據材料一、二,概括商鞅變法中推動農業發展的措施。(6分)(2)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商鞅變法的影響。據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8分) 32、(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克里米亞戰爭開始時,尼古拉一世躊躇滿志……殊不知時過境遷,國際舞臺上的力量對比早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它所進行的是“一個生產方式落后的民族對幾個具有現代生產的民族的一場無望的斗爭”,恩格斯在評論這場戰爭的結局時說:“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給俄國丟了丑,同時也在俄國面前給自己丟了丑,前所未有過的覺醒時期開始了。”——姚海《俄羅斯文化之路》材料二1861年“二一九法令”只涉及俄國歐洲部分的地主和農民,以后在1866年又根據這一法令的基本原則,解放了1000多萬農民。一些富裕農民按照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組織形式辦起了許多大農場;同時,有一部分貴族地主在自己的領地里開始使用雇傭勞動,使地主經濟逐漸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化。到80年代,在俄國歐洲部分的43個農業省份中,地主經濟的資本主義經營占優勢的省份已有19個。——摘編自史仲文、胡曉林主編《世界全史百卷本》(1)據材料一,概括俄國推行1861年改革的背景。(6分)(2)據材料二歸納俄國“解放農民”的途徑,并綜合以上材料評述1861年改革的成效。(8分)33、(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

兩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復人理,沿及今茲,方愈劇矣!——譚嗣同《仁學》

材料三

天演者,西周格物家言也……以為天不可獨任,要貴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國永存,而種族賴以不墜,是之謂與天爭勝。而人之爭天兒勝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歸天演。

--吳汝綸《天演論·關序》(1)依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變法思想有何特點?(4分)(2)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譚嗣同、嚴復的維新變法主張有何異同?(8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