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鄭莊公射王中肩反映了什么?(周)王奪鄭伯(鄭莊公)政鄭伯不朝。秋,王諸侯代鄭,鄭伯擊之。王卒大敗,祝聃(鄭莊公的臣下)射王中肩?!蹲髠鳌せ腹迥辍分芴熳訖嗤乃ヂ?、諸侯勢力的崛起、傳統周禮的崩壞、政治格局的轉變歷史一輪復習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課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歷史一輪復習【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學習本課特別要注意,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的變化是由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陀^、全面、辯證的看待爭霸戰爭和兼并戰爭。時空觀念:以時間軸為標準,掌握春秋戰國時期重要相關史實的時空定位。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春秋戰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相關史實,理解列國紛爭、改革變法、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歷史解釋:對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和百家爭鳴等相關概念要熟知,深刻把握其中的內涵和實質。家國情懷:通過春秋戰國由分裂到逐漸統一的歷程、華夏民族認同感的加強以及“百家爭鳴”時期燦爛的文化,增強對祖國統一的深刻認同,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孔子和老子、百家爭鳴。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意義。明晰考向:有的放矢時間全國卷地方卷2024【新課標】老子思想與道家學派【甲卷】王室衰微與“春秋五霸”山東·王室衰微與“春秋五霸”
湖北·春秋戰國的變法運動|農業勞作方式的發展安徽·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手工業)
重慶、江蘇·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內涵(先秦)2023【新課標】孟子及其思想主張;韓非及其思想主張【甲卷】孔子思想與儒家學派【乙卷】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農業、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重慶·孔子思想與儒家學派|墨子及其思想主張
浙江·古代中國農業工具的變化(春秋戰國石器)
孔子思想與儒家學派湖南·舉薦和軍功爵制(春秋戰國)
海南·春秋戰國農業勞作方式的發展
2022【甲卷】老子思想與道家學派
重慶、浙江·孔子思想與儒家學派
山東、湖南·百家爭鳴
河北·王室衰微與“春秋五霸”
江蘇、廣東·春秋戰國的經濟發展(農業和農業工具的變化)自學:構建時空坐標及整體把握春秋戰國時期的總體特征?時空坐標:階段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蕩;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各國為富國強兵進行變法,舉薦制與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貴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2.經濟: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得到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小農經濟逐漸形成;工商食官的局面打破,出現私營手工業和商業,重農抑商政策興起。3.思想:百家爭鳴,私學興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較快的發展,詩歌成為當時代表性的文學形式。4.民族關系:經濟文化交流和頻繁的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以華夏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初步形成,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社會大變革政治大動蕩經濟大發展思想大解放民族大融合“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書將這一時期建立霸權的諸侯國國君統稱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①背景: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②過程:韓、趙、魏三家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③影響: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國君紛紛稱王,周王室被秦國吞并?!叭曳謺x”: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田氏代齊”。思考: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含義?為何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以此劃分?其分別有何特征?時期列國數目周室地位
戰爭形式時代特點政治制度民族關系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一百七十多個勢力已衰,但名義上尚被諸侯尊為“天下共主”尊王攘夷爭霸戰爭,規模小,持續時間短,講究禮節、陣地戰為主奴隸制瓦解時期世卿世祿制度;郡縣制度萌芽
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初期有二十多個,后來剩下七個較強的國家諸侯紛紛稱王,視周室如無物追求統一兼并戰爭,規模大、范圍廣、殘酷性強、不講禮儀規范、野戰包圍戰為主。封建制度確立形成時期列國大多采用中央集權政體;以俸祿制代替世祿制;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建戶籍制度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穩定更廣泛一變革之象(一)政治大動蕩——王室衰微、列國紛爭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帶來了哪些影響?材料1:從春秋以至戰國,諸侯之間相互并吞,大國爭霸激烈。這看起來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現的一種分裂局面,其實正是在這個過程……形成了地區性的統一王國,戰國七雄進一步兼并的結果,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首次統一的秦漢皇朝。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2:楚威王時,派莊蹻進攻滇,莊蹻后來就在滇地稱王。莊蹻在滇地的統治,加強了云南少數民族與中原華夏族之間的聯系,使得滇地地區出現了發達的青銅文化。
——趙毅、趙軼峰著《中國古代史》(1)災難: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漸形成了華夏族。一變革之象(一)政治大動蕩——王室衰微、列國紛爭北狄西戎東夷南蠻華夏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比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毕冗M性:生產力先進(農耕文明);
文化優越(禮樂);
制度優勢(分封宗法制)思考:戰國時期民族關系出現了什么新變化?影響?影響:①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②促進了民族交融,利于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③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④有利于形成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戰爭,遷徙,交流變化:①春期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華夏認同觀念。
(P10歷史縱橫)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②戰國時期: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一變革之象(二)夷夏:華夏認同,民族交融(三)經濟大發展史料: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鐵器的情況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江西九江、江蘇六合、河南洛陽等地,都發現了春秋中晚期的鐵農具??鬃拥牡茏尤礁?,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摘編自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材料: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春秋》1.農業:①生產工具: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②農業技術:壟作法;鐵犁牛耕;廣泛種植農作物③水利工程:興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④農業經營:由集體耕作向家庭式勞作轉變(小農經濟)
⑤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⑥賦稅制度:初稅畝;相地而衰征2.手工業:①技術:冶鐵技術出現;分工更加細密
②經營方式:出現了手工業家庭、民營和官營作坊3.商業:①商人: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不少工商業主富比王侯(私商)。
②城市:涌現一批中心城市,出現商業區(城市布局:求對稱,主次分明,院落有序;遵循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理念)
③貨幣:各諸侯國鑄幣,貨幣流通廣泛
④信貸: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⑤外貿:波斯帝國時,中國的絲綢已經達到地中海東岸。4.經濟政策:商鞅“重農抑商”一變革之象探究: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的關系是?其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小農經濟影響有哪些?
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主要是為滿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條件:①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漸普及。②土地私有制的確立。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影響:(1)政治上:小農經濟是秦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權制度又是小農經濟的重要保障。(2)經濟上: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及脆弱性是“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閉關”政策的根源。(3)科技文化:小農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與之相關的科技發展。同時,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阻礙了古代中國科技的突破;文學作品反映了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與家庭倫理:小農經濟下的中國農民既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有狹隘、保守的不足;它導致了"重男輕女”“安土重遷”思想觀念的產生,也鑄就了中國古代注重孝道、重視鄰里與家庭和睦的觀念。(三)經濟大發展一變革之象探究二
手工業
1.中國古代手工業幾種類型?其生產目的是?2.你怎么認識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其目的是?
家庭手工業
特點:農戶副業,主要用來交納貢賦和家庭消費,剩余部分出售。
影響:對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私營手工業:
概況:春戰時期,私營工商業蓬勃興起,明中葉后占據主導地位
特點:民間私人經營;市場流通;主要供民間消費官營手工業:
概況:至明朝前期一直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最高水平
特點:歷史悠久;世界領先;政府直接經營;生產不計成本;產品精美;不流入市場直接目的: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根本目的:鞏固統治。積極作用:推動農業發展;確保賦役征派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消極作用: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抑商或輕商觀念長期制約人們的思想。(三)經濟大發展一變革之象材料: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昔日以等級分封制為基礎的相對封閉的小型社會逐步演變為大型復雜社會,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改變春秋后期卿大夫專權紛爭的現象。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探究三
經濟變動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解讀,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領域的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2.經濟發展和各國變法運動之間是什么關系?鐵犁牛耕生產力發展井田制松動私田開拓公田不治效率提高稅制改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封建經濟興起新興地主生產關系變革自耕農佃農(三)經濟大發展一變革之象1.(2024·重慶·高考真題)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傳統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标P中地區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
B.春秋時期秦國深受戎俗影響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展
D.各地區的文化傳統趨于穩固2.(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弱,齊、晉、楚乃至吳、越等諸侯國爭當“盟主”。獲得盟主身份意味著()A.擁有分封諸侯的權力
B.成為諸侯國的“大宗”C.免除交納貢賦的義務
D.取得號令各國的地位3.(2024·浙江·高考真題)據考古發現,洛陽東周王城遺址的面積不足10平方公里,趙都邯鄲城面積是其兩倍,楚都紀南城面積接近其兩倍,齊都臨淄城的面積約為其三倍。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禮崩樂壞
B.華夏認同
C.諸侯混戰
D.皇權旁落高考鏈接BDA高考鏈接4.(2023·江蘇·高考真題)春秋時期,晉國在兼并虞國等同姓方國時,也與無終戎等北方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國爭霸過程中腹背受敵。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北方諸戎已融入華夏族
B.政治權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國吳起變法成效顯著
D.宗法政治體制遭到破壞5.(2024·浙江·高考真題)1896年,法國某考察團進入四川,留下了記載:“在彭山縣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悟、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边@一“灌溉體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興建
C.鄭國渠的興修
D.靈渠的開鑿6.(2022·江蘇·高考真題)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 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DAC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變法的原因有哪些,其性質和結果是?(1)背景:①經濟: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現。②政治:春秋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戰國兼并戰爭實現富國強兵的要求。③階級:奴隸主貴族衰落,封建地主階級崛起,要求變法,建立封建社會秩序。④思想: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各國推行變法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2)性質: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變革。(3)結果:推動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君主專制
的政治制度。春秋:改革初潮燕昭王樂毅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威王鄒忌改革楚悼王吳起變法韓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二、應變之策(變法)思考:以商鞅變法為例,理解戰國時期的變法如何促進社會轉型?措施影響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分戶;
→富國政治推行縣制;嚴密的戶籍制度;什伍連坐法;制《秦律》輕罪重罰;
→集權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強兵文化焚燒詩書,申明法令;變革風俗;
→法治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確立土地私有制;增加賦稅收入;發展了小農經濟。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控制;為征發賦役提供保障;穩定社會秩序;提高軍隊戰斗力,軍事實力增強;打擊貴族特權;控制思想,統一法令法律層面承認土地私有縣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井田制分封制(地方分權)貴族政治社會轉型二、應變之策(變法)探究: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如何評價商鞅變法?材料一:孝公用商鞅變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李斯《諫逐客書》材料二: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鄉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嗲夭灰园傩諡槭隆瓪垈褚则E刑……君之出也。
——《史記·商君列傳》積極性:
①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局限性:輕罪重罰,壓迫和剝削百姓等。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開文化高壓政策之惡例。二、應變之策(變法)高考鏈接(2024·山東·高考真題)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A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流派的知識分子從維護本階級(階層)利益出發,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詰難、批駁其他學說,以確立自己的學說,同時相互學習、吸收,形成了學派紛呈,思想文化繁榮的局面。百家:泛指,意為數量多。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思考:百家爭鳴的含義是,它出現的背景有哪些?【學習聚焦】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背景:①經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為學術文化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根本原因)②階級: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開始掌權,新興士階層崛起。③政治: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新制醞釀;統治者出于爭霸的需要,禮賢下士,爭先招攬人才;④教育: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被打破,學術下移,出現學術思想繁榮。⑤潮流:派別林立之士人,周游列國,闡發主張,論戰辯駁,試圖影響現實政治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學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張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墨子陰陽家鄒衍法家韓非思想核心“仁”;施行“仁政”,恢復周禮;教育思想:有教無類等性善論;提倡“仁政”性惡論;隆禮重法辯證法;無為而治崇尚逍遙自由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了“尚賢”的政治主張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思想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自學:梳理百家爭鳴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假如你是戰國諸侯王,你會重用哪派,為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仁,即用仁愛之心和諧與融洽人際關系。①政治: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大眾和社會制度: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保守),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②人際交往: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首創私學(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局面);整理六經(構成儒家經典,傳承夏、商、西周的文化)。④中庸思想:強調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處。⑤天命觀:“敬鬼神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放到首位。⑥人性觀:性相近,習相遠??鬃?,春秋后期魯國人,出生于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家庭,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至圣”。問題:你能說出孔子的哪些思想?其中仁與禮的關系是?仁與禮的關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范;仁是內在的自覺,禮是外在的約束。禮以仁為基礎,仁以禮來維護。1.孔子思想(春秋時期的儒家思想)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問題:你能說出孟子、荀子的哪些思想?思想家孟子荀子簡介主張政治仁政“仁義”“王道”禮法并用民本民貴君輕君舟民水人性觀性本善性惡論義利觀先義后利,舍生取義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格觀養浩然正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貢獻戰國中期鄒國人,著《孟子》;稱“亞圣”。繼承并發展了孔子學說,使之更加系統化吸收其他學派(道、法)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發展成為蔚然大宗,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政:省刑罰,倡民本;經:制民之產,輕徭薄賦,不違農時,
先富后教(維護小農經濟);思:明人倫、重教化。戰國末期趙國人,著《荀子》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2.孟子、荀子思想(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荀子·天論》開篇即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标U明天按照“常道”運行,不以人的道德意志為轉移,祛除了人對天的神性崇拜的迷思,將天視為獨立于人的自然之物。荀子闡述道:“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認為雖然“天行有?!?,但人卻可以按照天的規律去“用天”(人面對自然的主觀能動性)。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春秋末年楚國人,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階級,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稱“太上老君”,代表作《道德經》。問題:你能說出老子的哪些思想?①核心思想: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②唯物史觀:強調要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雹劬哂袠闼氐霓q證法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④政治思想: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無為而治: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班弴嗤u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來?!?.老子思想(春秋的道家思想)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4.莊子思想(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①天命觀:天與人“不相勝”,人須順應自然。②提出世界萬物是相對的。③齊物論: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
應同等看待。④崇尚逍遙的人生態度,主張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莊周夢蝶: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鞓?,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夢醒了,卻是僵臥在床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別,這就是所說的化為物(指大道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莊子鼓盆而歌:莊子妻子死后,他的朋友惠子前來吊唁時,發現莊子并沒有表現出悲哀,反而是在敲打著瓦盆唱歌。惠子對此感到不解和不滿,質問莊子為何在妻子死后還能如此歡樂。莊子回答說,他認為死亡是自然的變化,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就像四季更替一樣,因此沒有必要過度悲傷。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5.墨子思想(戰國時期的墨家思想)墨子,戰國時魯國人。他自稱“賤人”,與當時著名工匠魯班齊名,代表下層平民利益。著有《墨子》。①核心思想:兼愛
——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去愛所有人。《墨子》:“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雹诜枪ィ悍磳Σ涣x戰爭,倡導和平“(戰爭)春則廢民耕稼樹藝,秋則廢民獲斂……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③節儉:反對統治者鋪張浪費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④尚賢:主張治國以賢,反對任人唯親。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思考:墨子與孔子的“仁者、愛人,愛有差等”有何不同?根源?不同:孔子的是有階級差別的愛,墨子的是無階級差別的愛根源:代表的階層利益不同;孔子代表的是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而墨子代表的是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問題:你能說出墨子的哪些思想?特點: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反映平民百姓的愿望,統治基礎最為廣泛,一度成為顯學。但不受統治者的重視。漢代以來,由于重農抑商和“獨尊儒術”的影響,手工業發展受限制,墨家思想逐漸沒落。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6.韓非子思想(戰國時期的法家思想)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著作《韓非子》。①變革觀:
厚今薄古,變法革新,統治者應因時而變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②集權觀: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法、術、勢相結合;提倡君主不要談仁義,而要賞罰分明,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以法為本,法不阿貴。——《韓非子》③法治觀:以法治國,獎勵耕戰;“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韓非提倡的“法治”是專制王權的統治手段,與現代“法治”本質不同)④人性觀:性惡論,用刑罰使人恐于犯罪。⑤經濟觀:重農抑商,保護小農經濟。思考:為何“法家思想是戰國時期最實用的思想”?問題:你能說出韓非子的哪些思想?影響:(1)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對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一全國都起了重大作用;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2)嚴刑峻法等主張,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們的自由,不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①五行學說,“相生相勝”,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②創“五德終始說”,并以此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對自然科學的探討和認識,影響政治理念、民間生活方式與信仰)
五德終始說,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消長配合陰陽,說明天道的演變與人事的興衰?!瓣帯薄ⅰ瓣枴笔窃杏斓厝f物的生成法則,將“陰陽說”的宇宙萬物與“五行說”的五行對應,說明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都是“五德轉移”的結果。鄒衍,戰國時期齊國人,五行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相生相勝”理論夏朝是木德商朝為金德周朝為火德秦朝為水德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探究
: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相似性?又有哪些差異?
相似性:①統一要求: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諸子百家所追求的目標上,都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都提出了統一的觀念。②愛民思想:法家?“愛民”是從法律與民眾的關系著眼;儒家?“愛民”是從仁政入手;
墨家?“愛民”源于“兼愛”;道家則立足于“無為”③限制君權:孟子強調只有取得百姓信任,方可為天子,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帶頭守法;老子認為統治者須清靜無為,克制自己欲望,切忌過分壓榨人民;墨子主張“尚賢”,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約君權的作用。差異性:①治國理念: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等。②社會倫理:孟子主張“性本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之性惡”;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人性的轉變等。③人與自然: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等。④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等。⑤社會成員關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等。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①性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③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④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對后世文化學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鞍偌覡庿Q”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代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思考:百家爭鳴產生了什么影響?①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②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③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④墨家的“兼愛”“非攻”“節儉”“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探究: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現實價值?
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谳S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德)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緯30度軸心時代二、應變之策(百家爭鳴)鏈接選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根據下面材料分析其特點。
材料一: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材料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并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材料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它不像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化那樣無以后繼,更不像古希臘、羅馬文化那樣中經蹂躪以至荒蕪。中華民族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