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之文言文閱讀(全國)17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新高考地區適用)(原卷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之文言文閱讀(全國)17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新高考地區適用)(原卷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之文言文閱讀(全國)17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新高考地區適用)(原卷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之文言文閱讀(全國)17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新高考地區適用)(原卷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復習之文言文閱讀(全國)17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新高考地區適用)(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一輪復習考點專題精練】

第二部分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

文言文閱讀綜合訓練四

(新高考地區適用)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行誼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

仁,觸害以立義,倚于節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

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曾子①衣

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

子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

足以全其節也。”子思①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

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

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遺棄物于溝壑。伋雖

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節選自《說苑·立節》)

材料二:

仲尼曰:“靈公污,晏子①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

事之以恭儉。晏子,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細人也!”晏子聞之,見仲尼

曰:“嬰聞君子有譏于嬰是以來見如嬰者豈能以道食人者哉!嬰之宗族待嬰而祀其先人

者數百家,與齊國之簡士待嬰而舉火者數百家,臣為此仕者也。”晏子出,仲尼送之以

賓客之禮,再拜其辱.。反,命門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

果君子也!”

(節選自《晏子春秋·外篇上》)

【注】①曾子:名參,字子輿。②子思:即孔極,字子思。孔子的孫子。③晏子:晏嬰,

字仲,史稱晏子。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嬰聞君子A有譏于B嬰C是以來D見E如F嬰者G豈能以道H食人者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弊,指破舊,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B.“吾假人”與《勸學》“善假于物也”兩句中的“假”意思不同。

C.相,指觀察,與《論語》中“愿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再拜其辱”與《馬說》“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兩句中的“辱”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子不接受魯國國君的饋贈,魯國使者對此不解,認為這是國君主動送給曾子的,可

以接受。

B.田子方派人給孔伋送去白狐皮做的衣服,擔心他不接受,便說了一些理由,但孔并沒

有接受。

C.孔子贊揚晏子能根據三位國君的不同情況來侍奉他們,但對晏子不能善待手下人的做

法不滿。

D.在聽完晏子的闡述后,孔子以禮送別晏子,又告訴門人,晏子不自夸不自做,是真正

的君子。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4分)

(2)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4分)

14.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孔子具有哪些良好品質。(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齊桓公既霸,會諸侯于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

皆受命然后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

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

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

所.以.為藉也。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

鳳皇麒麟不來,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于是

桓公乃止。

(節選自《史記·封禪書》)

材料二:

(天監二年)春,上命諸儒草封禪儀,欲行之。許懋建議,以為:“舜柴岱宗是為

巡狩。而鄭引《孝經鉤命決》云:‘封于太山,考績柴燎;禪乎梁甫,刻石紀號。’此

緯書之曲說,非正經之通義也。舜五載一巡狩,春夏秋冬周遍四岳。若為封禪,何其數

也!又如管夷吾所說七十二君,燧人之前。世質民淳。安得泥金檢玉!結繩而治,安得

鐫文告成!夷吾又去:‘惟受命之君然后得封禪。’周成王非受命之君,云何得封太山、

禪社首!若圣主,不須封禪:若凡主,不應封禪。蓋齊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

故舉怪物以屈之。秦始皇嘗封太山,孫皓嘗遣兼司空董朝至陽羨封禪國山,皆非盛德之

事,不足為法。然則封禪之禮,皆道聽所說,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

也。古者祀天祭地,禮有常數。誠敬之道。盡此而備。至于封禪,非所敢.聞。”上嘉納

之,因推演懋議,稱制旨以答請者,由是遂止。

(節選自《資治通鑒·梁紀三》)

10.(3分)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兵車之會A三B而乘車之會C六D九E合F諸侯G—H匡天下

11.(3分)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寡德之人,王侯的謙稱,與《齊桓晉文之事》“若寡人者”中的“寡人”詞

義相同。

B.所以,用來……的,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詞義相同。

C.數,屢次,多次,與《鴻門宴》“范增數目項王”中的“數”詞義相同。

D.敢,謙辭,自言冒昧之意,與《孔雀東南飛》“進止敢自專”中的“敢”詞義相同。

12.(3分)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認為自己向北征伐山戎,向西伐大夏,向南征伐到召陵,匡正天下,諸侯無

一人敢違背,與以往三代受天命為帝王,并無差別,應有封禪的資格。

B.管仲列舉了古代封禪的帝王所遇之祥瑞,諸如東海的比目魚,西海的比翼鳥,對比

于如今并無祥瑞,反而蓬蒿雜草茂盛,鴟梟等惡鳥數次出現于朝堂。

C.許懋認為舜在泰山砍柴,是為了巡狩。而鄭玄說:“在泰山大祭,燒柴祭天把政績

報告;在梁甫山祭地,刻石記載年號。”這是緯書的曲說,不是經書的本意。

D.梁武帝表揚和采納了許懋的意見,于是進一步推廣了許懋的建議,作為圣旨回答請

求封禪的人,因此便中止了這一計劃,這些都說明許懋的勸諫是成功的。

13.(8分)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

(2)蓋齊桓公欲行此事,“夷吾知其不可,故舉怪物以屈之”。

14.(3分)管仲和許懋都反對君主封禪,其理據有何不同?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曹彬,字國華。彬始生周歲,父母以百玩之具羅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

俎豆,斯須取一印,他無所視,人皆異之。

五年,使吳越,致命訖即還。私覿①之禮一無所受吳越人以輕舟追遺之至于數四,

彬猶不受。既而曰:“吾終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歸,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嘗造門,群居燕會,亦所罕預,由是器重

焉。建隆二年,自平陽召歸,謂曰:“我疇昔常欲親汝,汝何故疏我?”彬頓首謝曰:“臣

為周室近親,復忝任內職,靖恭守位,猶恐獲過,安敢妄有結交?”

七年,將伐李煜。長圍中,彬每緩師,冀煜歸服。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

皆來問疾。彬曰:“余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

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與百余人詣軍門請罪,彬

慰安之,待以賓禮,請煜入宮治裝,彬以數騎待宮門外。左右密謂彬曰:“煜入或不測,

奈何?”彬笑曰:“煜素懦無斷,必不能自引決。”煜之君臣,卒賴保全。

初,彬之總師也,太祖謂曰:“俟克李煜,當以卿為使相。”副帥潘美預以為賀。彬

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廟謨,乃能成事,吾何功哉,況使相極品乎!”美曰:

“何謂也?”彬曰:“太原未平爾。”及還,獻俘。太祖謂曰:“本授卿使相,然劉繼元

未下,姑少待之。”既聞此語,美竊視彬微笑。上覺,遽詰所以,美不敢隱,遂以實對。

上亦大笑,乃賜彬錢二十萬。

(節選自《宋史·曹彬列傳》,有刪改)

材料二:

七年,帝遣知制誥李穆諭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從。帝乃命曹彬等將兵十萬以伐

之。彬等入辭,帝誡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

且以劍授彬,曰:“副將而下,不用命者斬之。”八年二月,曹彬等連破江南兵。十月,

江南主危迫,遣學士徐鉉求緩師。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

過失,奈何見伐?”帝曰:“爾謂父子為兩家可乎?”鉉不能對。九年正月,曹彬俘李

煜還汴。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平江南》,有刪改)

【注】①覿(dí):相見。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位置的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私覿A之B禮C一無所受D吳越E人F以輕舟追G遺H之I至于J數四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會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這里的“俎”,與“人為刀俎”的

“俎”意思相同;這里的“豆”,與“一簞食一豆羹”中的“豆”意思相同。

B.致命,在文中為“傳達言辭”“完成使命”之意,與現代漢語的“致命一擊”或“臨

危致命”的意思都不相同。

C.由是,在文中為“因此”的意思,為介賓組合,《送東陽馬生序》中的“以是人多

以書假余”中的“以是”與此類似。

D.所以,在文中用于表原因,即潘美發笑的原因。《答司馬諫議書》中的“故今具道

所以”中的“所以”用法與此類似。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曹彬能力過人,擅長外交。出使吳越,既能堅持原則,還能講究變通,可見其為

官清廉,也可知其才華過人。

B.曹彬思慮周全,長于預見。既成功預判李煜不會圖謀叛亂,還成功預判自己會被

派去平定太原。

C.曹彬處事得體,為臣謹慎。雖功勞卓著,但言辭低調。認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

朝廷的安排,才能打敗李煜。

D.曹彬權利顯赫,戰功卓著。這與太祖對他的充分信任和悉心指導密切相關。這對

君臣的密切配合堪稱后世表率。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城垂克,彬忽稱疾不視事,諸將皆來問疾。(4分)

(2)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曹彬討伐李煜的史實,兩者的寫法和目的有何不同?(3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

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何以論其然?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

術之詭。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谞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伎倆之

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

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能識捷給之惠,

而不知含章之美。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

之名目,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

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以為不

進。遜讓不盡,則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歷發眾奇,則以為多

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

已。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后乃悅。于是乎有親愛之情、稱

舉之登,此偏材之常失。

(節選自《人物志·接識》)

材料二: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

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

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

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者,又必以六威四隱。

何謂六威?父、母、兄、弟、妻、子。何謂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

內則用六威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壁之

若逃雨污,無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論人》)

【注】①杼:同“抒”,抒發,陳說。②特:同“持”。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清節之A人B以正直C為度D故其歷E眾材也F能識性G行之常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原,推究、探究,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

意思相同。

B.貴,重視,與《陳涉世家》中“茍富貴,無相忘”的“貴”意思不同。

C.務,致力于,與《過秦論》中“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的“務”意思不同。

D.通,顯達,與《師說》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通”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人能識別同類的優點,卻總是無法看到異類的長處,所以讀書人自認

為有知人的能力,卻不認為別人能識別人才。

B,不同的人才衡量他人的標準不一樣,并且各有優劣之處,例如智慧之人能

看出隱藏機謀的權術,卻輕視法制教化。

C.“兼才”能根據各類人才所懷技能陳說他人所長并稱贊標榜,“偏才”則

容易出現親近同類、非難觀點不一這類的過失。

D.運用“八觀六驗”和“六戚四隱”對人的外在和內在進行考察,那么對這

個人是真誠還是虛偽、貪婪粗鄙還是美好的評價就不會有所缺失。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不言,則以為虛空。(4分)

(2)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論述了識別人才方面的技巧。請結合兩則材料概括識

別人才的技巧有哪些。(3分)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材料一:

景公將觀于淄上,與晏子閑立。公喟然嘆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于子孫,豈

不樂哉?”晏子對曰:“嬰聞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今君以政亂國、以行棄民久矣,

而欲保之,不亦難乎!嬰聞之,能長保國者,能終善者也。諸侯并立,能終善者為長;

列士并學,能終善者為師。昔先君桓公,方任賢而贊德之時,亡國恃以存,危國仰以安。

是以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行遠征暴,勞者不疾.,驅海內使朝天子,而諸侯不怨。當是

時也,盛君之行不能進.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樂,身溺于婦侍而謀因于豎刁。

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宮而不舉蟲出而不收。當是時也,桀、紂之卒不能

惡焉。今君臨民若寇讎,見善若避熱,亂政而危賢,必逆.于眾,肆欲于民,而虐誅于下,

恐及于身。”

(節選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

材料二: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

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

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后

其末,順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茍正,則奸匿無所生,邪意無所載矣。

圣①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于未生之前,正表儀于咳笑

之后。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

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粗穢之氣,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

無違禮之行;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