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分類匯編: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分類匯編: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分類匯編: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分類匯編: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分類匯編: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5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

]經典基礎題j

(23-24八年級上?福建泉州?期末)比較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

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娥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①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②,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壬

城雪吟呼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者是也。

(節選自周密《觀潮》)

【注】①既望:此指八月十六日。②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

略無網處古字通假(1)闕:—

沿溯阻絕一詞多義(2)絕:—

天下之偉那也詞類活用(3)觀:—

方其遠出海門古今異義(4)方:____

1

今義:方形

2.下面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卿的一項是()

A.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B.貝I]/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C.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D.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②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4.甲文寫"水",乙文寫"潮”。寫法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23-24八年級上?浙江湖州?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學習任務。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與陽休之書①(節選)

〔南北朝〕祖鴻勛②

吾比③以家貧親老,時還第郡。在本縣之西界,有雕山有。其處閑遠,水石清麗,高巖四匝,良田數頃。

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亂荒廢,今復經始久即石成基,憑林起棟。蘿生映宇,泉流繞階。月松風草,緣庭

綺合;日華云實@,旁沼星羅。檐下流煙,共霄氣而舒卷;園中桃李,雜松柏而蔥蓄久時一褰裳⑦涉澗負杖

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若此者久之,乃還所住。孤坐虐石,撫琴對水;獨詠山阿,舉酒望月。聽風聲以興思,聞鶴唳以動懷。

首戴萌蒲,身冬韁被停,出藝多粱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殿,無事為貴,斯已適?矣。

(選自《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勛》)

【注釋】①陽休之:北齊學者。②祖鴻勛:北齊文學家。③比:近來。④今復經始:現在重新經營建造。

⑤云實:生于山巔多云處的果實。⑥蔥蓿(qian):蒼翠,茂盛的樣子。⑦褰(qi舒)裳:撩起衣擺。(8)

2

縊祓(b(5):粗麻布短衣。⑨藝:種植。⑩緩步當車:慢慢行走,就當乘車一樣。?適:舒服。

5.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吾比以家貧親老,時還敢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在本縣之西界,有雕山常是售得為大丈夫乎

C.孤坐於石,撫琴對水危樓高百尺

D.首戴萌蒲,身衣編祓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6.給文中畫線文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一褰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B.時一褰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C.時一褰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D.時一褰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

7.《答謝中書書》與《與陽休之書》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特點?文章采用這樣的句式來抒寫有什么作用?

8.閱讀散文要從字里行間體察作者的情感。品味下面句子,分析陶弘景和祖鴻勛蘊含其間的微妙而深切的

情感。

(1)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2)首戴萌蒲,身衣韁祓,出藝粱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斯已適矣。

(23-24八年級上?河南鄭州,期末)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容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

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室加,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

柏?用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

【乙】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謂雪光射來,復開門偶①立。見泣云②駁③盡,太虛真氣④如帳碧

玉。有月一輪,其大如盤,色如銀,凝照東方,輾碧玉上征,不見轍跡。至乙夜⑤,帖懸天心。予喜方雪而

望舒⑥復至,乃與友生出大門恣視。

3

(節選自舒元輿《長安雪下望月記》)

【注釋】①偶:雙,成雙,與"奇"相對。②近(府)云:寒云。③駁:消散,陰云散開。④太虛真氣:

太虛,指天空;真氣,這里指空中大氣。⑤乙夜:二更時分,夜間十時左右。⑥望舒:神話中為月駕車的

神,后為月亮的代稱。

9.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念無與為樂者"中的"念”是想到的意思,寫出了月夜蘇軾的孤寂之感。

B.“積水空明"中的"空明",寫出庭院中的積水在月光中被映照得空靈澄澈。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表轉折,表明不尋常的是兩個觀景的"閑人"。

D."予喜方雪而望舒復至”的"復"意為"又",與"方"照應,寫出了雪后見月的欣喜。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11.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稱"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請結合甲文段的內容,分析蘇軾為何被稱

為"樂天派"。

12.甲文段中的"水中藻、外交橫”和乙文段中的“室中人咸謂雪光射來",兩位作者都用"錯覺”來寫月光,請

分析此寫法的妙處。

(23-24八年級上?黑龍江齊齊哈爾?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均《與朱元思書》)

【乙】

4

五泄①水石俱奇絕,別后三日,夢中猶作飛濤聲,但恨無青蓮之詩、子瞻之文,描寫其高古噴薄②之勢,

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綠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凈,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飛瀑從巖

巔掛下,雷奔海立,聲聞數里,大若十圍之玉,宇宙間一大奇觀也。暮歸,各得一詩。不知是何等語。時

夜已午,麓③呼虎號之聲,如在床幾間。彼此彘觀須眉毛發.種種皆.豎俱若鬼矣。

(袁宏道《袁中郎隨筆?五泄二》,有刪改)

【注釋】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諸暨市西北。泄,瀑布。②噴薄:沖激,激蕩。③箱:山殖,一種類似猴

子的動物。

13.小文在閱讀本文時遇到兩個較難理解的實詞,請你結合相應方法幫她解釋。

文言詞句學習方法解釋

五泄水石俁。奇絕課內遷移法:風煙俁凈(1)

但恨。無青蓮之詩查閱詞典法:①怨恨。②遺憾。③不滿。(2)

14.小文不知道下面句子該怎樣斷句,請你幫助她。(用"/"斷開,限斷三處。)

彼此諦觀須眉毛發種種皆豎俱若鬼矣

15.小文不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請你幫忙進行翻譯。

(1)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時夜已午,媚呼虎號之聲,如在床幾間。

16.閱讀完本文,小文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以下內容,但關鍵點還有遺漏,請你幫她補充完整。

這篇文章與學過的《與朱元思書》均為寫景的文章,表達的主旨存在以下異同點。

相同點:兩文都贊美了,都抒發了。

不同點:《與朱元思書》還體現了,本文還表達了。

優選提升題

(23-24八年級上?遼寧沈陽?期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各題。

[甲]天時不個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可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

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5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

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

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注釋】①待:須要。②贍:充足。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天時不如地利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

B.環而攻之財不勝面山陋居(《愚公移山》)

C.日西自東自三峽七百里中(《三峽》)

D.中心悅而雄服也豈不雄大丈夫哉(《富貴不能淫》)

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

3.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

4.有人認為,甲文中的“得道者"就是乙文中的"王",你是否同意?請結合兩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23-24八年級上?廣西來賓,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

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6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目:“子奇必能治阿。"齊君日:"何以

知之?"日:"共載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

倉縻⑥以濟貧困,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栗,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

戰,遂敗魏師。

【注釋)①阿:地名,即今山東阿縣。②既而:后來,不久。③共載:同車。載,坐車。④白首:老年

人。⑤決之:決斷政事。⑥倉縻:儲藏谷米的倉庫。

5.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寡助之至天子先驅至B.故君子有不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追者反始一反焉D.何以知之何夜無月

6.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強調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論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文寫子奇通過采取融兵器制農具,打開糧倉濟民等辦法使阿縣大治。

D.乙文通過對話,側面描寫襯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戰而勝的不凡才能。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庫無兵,倉無粟。

8.請從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證甲文中"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一道理的句子。

9.甲、乙兩文都論述"人和”是取勝的法寶。請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選其一)論述的重點,并結合歷史或

現實的事例,談談自己的認識。

7

(23-24八年級上?安徽銅陵?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節選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低于色()

(2)入則無法家押士()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12.兩文都談到了治國,【甲】文段從治國角度論述了""的道理;【乙】文段強調在治國中實行的

重要性。

13.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關于憂患意識的詩詞警句隨處可見,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

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請聯系自身實際,談談當代青少年應具有怎樣的憂患意識?

(23-24八年級上?遼寧大連?期末)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8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本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日:'往之女家,多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

(《富貴不能淫》)

【乙】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長揖不拜。左右強之,堅立不為動。

上②使人諭之日:"汝以事③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天祥日:"天祥為宋狀元宰相,宋甘,惟可

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像人諭之曰:"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④。”天祥對日:“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遂命之退。明日⑤有奏:"卜祥丕愿歸附當龍甚所愿嫁之生。.”麥術丁?力贊其決,遂可其奏。

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臨刑,從容謂吏日:“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見聞者無不流涕。

(選自《文山先生全集》,有刪改)

【注釋】①召天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②上:指元世祖。③事:侍奉。④樞密:即樞密使,古代官

名,權力與宰相相當。⑤明日:第二天。⑥麥術丁:元朝大臣,任中書平章。

1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理?的一項是()

A.丈夫之冠也山川之美(《答謝中書書》)

B.必、敬必戒心先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宋亡河曲智叟*以應(《愚公移山》)

D.又像人諭之曰于是上乃使便持節詔將軍(《周亞夫軍細柳》)

15.把選文中畫直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2)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為中書宰相。

16.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天祥不愿歸附當如其所愿賜之死。

17.請結合乙文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析文天祥是否符合甲文中“大丈夫"的標準。

9

(23-24八年級上?陜西西安?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

丈夫。”

(《孟子》)

【乙】

記孫覿①事

朱熹靖康之難②,欽宗幸虜營。虜人欲得某文③。欽宗不得已,為詔從臣孫覿為之,陰冀覿不奉詔,得

以為解。而覿不復辭,一揮立就,過為貶損,以媚虜人。而詞甚精麗,如宿成④者。虜人大喜,至以大宗城

虜獲婦餉之,覿亦不辭。其后每語人曰:"人不勝天久矣古今禍亂莫非天之所為。而一時之士,欲以人力

勝之,是以多敗事而少成功,而身以不免焉。孟子所謂'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者,蓋謂此也。”或戲之

日:“然則,子于虜營也,順天為已甚矣!其壽而康也,宜哉!”覿慚亡以應。聞者快之。

(選自《朱文公集》,有刪改)

[注釋]①孫覿(di):宋欽宗時,官翰林學士。②靖康之難: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俘虜

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靖康之難導致了北宋的滅亡。③某文:即投降書。④宿成:事先已經做好。

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必敬必球

(2)貧賤不能瞥

(3)陰翼覿不奉詔

(4)聞者俅之

19.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詞甚精麗而山不加增

B.己而之細柳軍往之女家

C.子于虜營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0

D.以媚虜人以殘年余力

20.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而一時之士,欲以人力勝之,是以多敗事而少成功,而身不免焉。

21.你認為孫覿是不是大丈夫?請結合甲文中孟子對大丈夫的論述,具體判斷并分析。

(23-24八年級上?江蘇宿遷?期末)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

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

夫。”

【乙】

黃勛,字有功,南海人。幼有至性。母歿,家貧無以為葬。勛不忍,為人傭書得錢以葬,鄉黨異之。

紹興二年登進士第,初授永福丞。勛滌滯除弊,代貧民還積述①八千三百余緡②,民歡呼再生。勛知新

昌縣。郭外五里許,昏夜有殺人,無主名遺所刻③刀。驗之,皆豕膏也。值旱,遍索鬼神。勛集屠宰牲。一

屠刃獨新發于硼久訊鞠⑤即伏,人以為神,當時號"循吏"⑥。

勛為人博洽而深沉,最明經義。嘗謂好義當如求官除欲當如祛病世以為名言。

(選自《廣東通志》,有刪改)

注釋:①積逋:累欠的賦稅。②緡(min):成串的銅錢。古代一千文為一緡。③割(tuan):截斷。④硼:

磨刀石。⑤訊鞠:審訊。⑥循吏:意思是指奉公守法、守法循理的官吏。

2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3處)

嘗謂好義當如求官除欲當如祛病世以為名言

2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豈不跳大丈夫哉()

11

(2)往之交家()

(3)與民用之()

(4)鄉黨號之()

2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鄉黨異之稱善者久書《周亞夫軍細柳》

B.郭外五里許自富陽至桐廬一百件里《與朱元思書》

C.勛為人博洽而深沉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D.一屠刀獨新發于硼達于漢陰《愚公移山》

2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2)人以為神,當時號"循吏"。

26.孟子在《富貴不能淫》中曾對"大丈夫"提出了明確的標準,請你結合【甲】【乙】兩文,談談黃勛能否

被稱作"大丈夫"。

(23-24八年級上?廣西柳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憲發于啖畝之中,便說舉于版筑之回,駿懸舉于速鼓之中,萱妻至舉于士,遜盤教舉于海,亙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嘆日:“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②,無不曰:'吾君圣者!'

12

侍御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

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節選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國之后逃亡。②發政舉事:施政辦事。

2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辨士B.勞基筋骨基如土石何

C.卒得反國窺谷忘反D.由宋君觀之己而之細柳軍

28.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孟子認為造就人才要有客觀因素,但是主觀因素也必不可少。

B.【甲】文善用"故""所以"等關聯詞語,使得文章的邏輯關系非常清晰。

C.【乙】文寫"宋昭公亡而能悟”,可見宋昭公是個善于反思與總結的人。

D.【乙】文寫宋昭公感嘆他亡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己長相太過美麗。

29.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2)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

30.《孟子》文章說理暢達,以雄辯著稱,請你結合這個特點分析【甲】文畫波浪線句子的作用。

3L【甲】【乙】兩文雖涉及治國之事,但對我們的人生同樣有啟發,請從兩文中找一個共同角度,結合原

文談談你的感悟。

(23-24八年級上?安徽淮南?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13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上①謂侍臣日:"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②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

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日:“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

陛下居安思危耳。”

——節選自《資治通鑒》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儻:倘若。

3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必先苛其心志

②而后哂

③困于心衡于慮

④四夷俱服

33.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

35.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說起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B.甲文論證國家要免遭滅亡,既要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又要警惕敵國外患。

C."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綺少偉男"亦能論證甲文的觀點。

D.乙文唐太宗雖身處太平盛世,仍能希望聽到臣子們的進諫爭辯,尤為可貴。

36.甲文開頭連用六個排比和乙文開頭運用比喻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23-24八年級上?上海靜安?期末)對比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題

【甲】

14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嘆目:“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

侍御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

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37.【甲】文選自一家經典著作《》一書。

38.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2)卒得反國

3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2)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

40.【甲】文論證了(1)""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證明了【甲】文中(2)

""的道理,【乙】文作者認為宋昭公“離國家失社稷”的原因是(3)(用自

己的話回答)。【甲】【乙】兩文都談到了(4)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填一個字)。

(23-24八年級上?玄南昆明?期末)閱讀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

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件。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齒匕,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5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選自《列子》)

【乙】

子游為武城宰①。郭門之土至②有鸛,遷其巢于墓門之表③。墓門之老④以告目:"鸛,知天將雨之鳥也。

而驟遷其巢,邑⑤其大水乎?"子游日:"諾。"命邑人本具舟以俟久居數日,水果大至,郭門之埴沒而雨不

4水且及于墓門之表,鸛之巢翹翹然巴徘徊長唳,莫知其所處也。子游日:"悲哉!是亦有知⑧矣,惜乎

其未遠也!”

(選自《郁離子》)

【注】①武城宰:武城縣的長官。②郭門之烽:城門外的小土山。③表:石碑。④墓門之老:看守墳墓

的老人。回邑:縣的別稱。⑥俟:等待。⑦翹翹然:危險的樣子。⑧知:見識,見解。

4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雜然相件(2)且蹲置土石

(3)始一反焉(4)命邑人香具舟以俟

4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2)居數日,水果大至,郭門之埋沒而雨不止。

43.甲文中愚公想要移山的原因是:"",他認為移山一定能成功的理由是:"(請用原文回

答)

44.甲文中的"智叟”和乙文中的"鸛"給了我們什么相同的啟示?請結合選文內容簡析。

(23-24八年級上?內蒙古呼倫貝爾?期末)"十四冬"期間,滿洲里市和鄂倫春旗電視臺將聯合打造一檔傳承我

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節目來助力盛會,現征集相關素材。小語同學想通過制作精神

成長卡片的方式來獻禮"十四冬",請你閱讀下文,幫助他完成相關任務。

精神成長卡一:"愚公"精神我傳承

愚公移山(節選)《列子》

【甲】

16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乙】

魯公治園,欲鑿池,父日:“無地置土。”公遂止。或日:“土可壘山。”公善之,欲行。妻日:“不

畏小兒女顛蹶①耶?”公復止。或日:“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目:

“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公猶夷②不能決,事又寢。

(節選自《新百喻經》)

注釋:①顛蹦:被東西絆倒。②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

45.參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釋句子中加點的詞。

文言句子方法釋義

魯公檢園

語境推求法(1)—

無地罩土且焉置土石(2)____

課內遷移法

公遂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3)—

字典查詢法:

事又寢(4)_(填序號)

①躺著休息,睡覺;②臥室,寢室;③息,停止;④相貌丑陋。

46.給【乙】文中劃線句子斷句。(限斷2處)

筑徑通之設欄護之又何憂焉?

47.將【甲】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8.甲乙兩文在寫人的方法上有什么異同?請結合文本內容加以分析。

49.結合【甲】【乙】文內容,談談你獲得的啟示。

17

(23-24八年級上?廣西崇左?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

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渤,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

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

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

夸父逐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①。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

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鄧林②。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選自《列子?湯問》)

【注釋】①河、渭:即黃河、渭河。②鄧林:地名,即"桃林"。

5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雜然相仔潭中魚可百件頭B.里我之死里乘奔御風

C.帝感其雄公孫衍、張儀豈不雄大丈夫哉?D.且辜置主石鄧林彌廣數千里蹲

51.請選出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甲文首段"本”字交代太行、王屋的地理位置,暗指二山其已被移走,巧設懸念,引出下文。

B.乙文夸父臨死前"棄其杖,生鄧林"這一情節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和夸父的形象,使

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魅力。

C.乙文中的夸父還沒趕到大澤湖,在半路口渴而死。

18

D.甲文中"其妻獻疑"指出移山困難重重,無法解決,妻子反問語氣中自帶責備、嘲諷之意。

5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

53.《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請說說誰愚誰智?談談你對作者在人物命名上的理解。

54.愚公、夸父歷來被稱為中華民族奮斗者的精神圖騰。請聯系兩個文段內容,從寓意的角度分析它們的

相同之處。

(23-24八年級上?廣東深圳?期末)閱讀文言文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

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轂弓弩,

持滿。天子先驅至,不得入。先驅目:“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日:“將軍令日:'軍中聞將軍令,不聞

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

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

目:“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

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乙】

周勃,沛人。高祖為沛公初起,從入漢中,拜為將軍。食絳八千二百八十戶,號絳侯。文帝即立,以

勃為右丞相。居十余月,乃謝請歸相印。歲余,陳丞相平卒,上復用勃為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詔

列侯就國,或頗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乃免相就國。歲余,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

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其后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

19

冒絮①提文帝,曰:“絳侯縮皇帝璽,將兵于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文帝既見勃獄

辭②,乃謝曰:“吏方驗而出之。”于是使使持節赦勃,復爵邑。季又十一年薨,謚日武侯。

(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注釋】①冒絮:頭巾。②獄辭:案件的供詞。

【丙】

賈生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注】宣室,漢未央宮前殿正室叫宣室。漢文帝曾坐宣室接見賈誼,談話到半夜。

55.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居天下之廣盾/年十余月B.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徐以杓酌油瀝之

C.其將圉可襲而虜也/汝心之困D.窺谷忘區/不以此時反

56.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

(2)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

57.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兩文均選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為司馬遷所作的紀傳體通史。

B.乙文劃線句子的斷句應為:"其后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C.乙文太后的話讓文帝反思,再加上周勃供詞中的自我辯解,文帝最終赦免了周勃。

D.丙詩欲揚先抑,"可憐"一詞是全詩情感的轉折,隱含著冷雋的嘲諷,耐人尋味。

58.請結合甲、乙兩文和丙詩的內容,分析文帝形象的復雜性。

2024-2025學年八年級語文上學期期末真題分類匯編

專題15文言文對比閱讀(文言文+文言文)

20

經典基礎題

(23-24八年級上?福建泉州?期末)比較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

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球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①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②,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

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者是也。

(節選自周密《觀潮》)

【注】①既望:此指八月十六日。②海門:浙江入海口,那里兩邊的山對峙著。

1.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

略無闞處

古字通假(1)闕:—

沿溯阻簞一詞多義(2)絕:—

天下之偉理也詞類活用(3)觀:—

⑷方:____

方其遠出海門古今異義

今義:方形

2.下面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E項的一項是()

A.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B.貝U/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C.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D.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21

①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②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4.甲文寫"水",乙文寫"潮"。寫法上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答案】L同"缺",空隙、缺口隔斷,斷絕動詞用作名詞,景觀,景象當時2.B

3.①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接不斷,凄慘悲涼。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涼婉轉,

很久很久才消失。

②震撼天地,激揚噴薄,吞沒天空,沖蕩太陽,來勢極其雄偉豪壯。

4.示例:甲文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又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

迅疾。乙文由遠及近,從形態、聲音和氣勢描寫錢塘潮的宏偉壯觀。

【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闕: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為: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絕:隔斷,斷絕;

(3)句意為:是天下雄偉的景觀。觀:動詞用作名詞,景觀,景象

(4)句意為:當潮水遠遠地從錢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時候。方:當......時。

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3.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