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
【2023年】
(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國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
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
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
敢失禮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
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
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
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
持久歷遠,遏奸到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射日:“今
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
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武臣日:"諾。"子笫日:"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丹禺而后有功。韓非書
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
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是則世多
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
以測淵,噪大道而不悟,信停遞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
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鮑:即孔舶,孔
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工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
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
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
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附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
鮑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附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答案】
10.CEG11.B12.C
13.(1)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
先獎賞他。
(2)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
14.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本,然后在書
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
“韓非書云"的意思是"韓非在他的書中說",其后應跟"說"的具體內容;結合材料一《韓非
子?難一》中的“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可知,"夫
子善之”是韓非書里記載的內容,應作"云"的賓語,”韓非書云夫子善之”語意完整,其后應斷開。
材料一中韓非先引用孔子的觀點來說明“禮”的重要,這就是“引以張本”;然后對孔子的話
加以批駁,這就是“然后難之",故"引以張本"后、"然后難之”后都應斷開。同時,從固定結構
上看,"豈……哉"為反問句式,其前應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選拔。“圍"和"舉”都是實詞的被動
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確。
B.“不可以不勸愛人"句意:不能不鼓勵關愛他人。此處的“勸"也是鼓勵的意思,二者詞義
相同。
C.正確。
D.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是指捏造事實毀壞他人名譽的言論,和“誣說"詞義不同,正確。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過引經據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說法錯誤。根據材料二
中的“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可知,在言談
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
他的說辭的人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選項的說法擴大范圍。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驕侮",高傲輕慢;"唯",副詞,只有;"先",動詞,以……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個方面;"審",仔細考察;"信",真實。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材料二中的“韓非書云……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可知,子附批駁韓非書云“夫子善之”
是欺詐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附批駁韓非“實詐”的事實依據。根據“昔我先君以春秋哀
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
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這一時間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遠”的總
結可知,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子船便是用這一事
實依據來批駁韓非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趙襄子被圍在晉陽城中,晉陽解圍后,他獎賞有功的五個人,高赫是受賞的首位。張孟談
說:“晉陽的戰事,高赫并沒有大功,現在成了第一個受賞的,這是為什么?”趙襄子說:“晉
陽的戰事,讓我的國家宗廟都陷入了危機。我的大臣們都對我有高傲輕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沒
有失掉君臣之間的禮節,所以先獎賞他。”孔子聽到后說:“這是懂得正確行賞啊,襄子!獎
賞一個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沒有敢失禮的了。”有人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的道理。善于
賞罰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權,群臣不敢失禮。君主設立法令,而臣下沒有奸詐之心。這樣的
話,就可以算是善于賞罰了。襄子有君臣關系密切的恩澤,掌握著令行禁止的法令,這樣尚且
還有驕傲輕慢的臣子,這是襄子不善于懲罰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謀事有功才應該獎賞。現在
高赫僅僅是不驕傲輕慢,而襄子卻獎賞他,這是不善于獎賞。所以說,孔子不懂得正確行賞。
材料二:
陳國有個武將,對子笫說:“韓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論截然不同之處。我
經常探索他們的意圖并比對他們的行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在止惡勸善這方面,
韓氏未必是錯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確。像韓非這樣的人,也是當世的圣人。”子射回答說:
“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
談中一定引經據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
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
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武將答應了。子射說:“最近趙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知氏,趙襄子先獎
賞臣子然后才有戰果。韓非子在他的書中說,孔子贊賞趙襄子的做法,以此來強調“禮”的根
本,然后在書中批駁孔子的看法,難道不像是真的嗎?然而這其實是欺騙。如何能夠證明這一
點呢?早年我國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時荀瑤與韓國、趙國、
魏國攻打鄭國,遇到了陳恒而返回,而這時夫子已經去世了十一年,而晉四卿都還活著。后來
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滅亡。這兩個事件之間相隔很久,韓非子竟然提到了它們,沒有一點慚
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無事生非的人,這都是韓非的罪過。因此我對這些旁門左道的道理保
持沉默、不去聽取諸子的言說已經很久了。而你卻使用以測日影的儀器來測量天空,用手指來
測量深淵,失明于大道而不覺悟,相信謊言而懷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2023?新高考I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的寬廣之地。聞鼓則進,用拿則工,無有
不勝。法日:“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配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
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
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沈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日:“但卻
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
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溯水。玄、琰進兵大戰溯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日:“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日⑶:“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
而勝無術,以芍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
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
日:'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衰。,此有
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
苻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
萬之眾而敗于沈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
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日:“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
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泥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泥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
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
戰于沈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
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
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沒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0.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
11.B12.D
13.(1)請你帶軍稍向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
不是很快樂嗎!
(2)古人在臨陣之前出奇制勝,出人意料地攻擊敵人,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
14.①苻堅不能認清形勢,缺少智謀。②苻堅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戰勝敵人,難道不是很困難的嗎?所以我說他沒有智謀,苻堅這種
人就是這樣的。
“欲"的賓語是“勝敵",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問題,表示對對方的
看法或態度不太肯定,故此應獨立成句。所以“勝敵〃后應斷開,“乎”后應斷開;
“焉”用在句末,此處表陳述語氣,因此"焉”后應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
能力。
A.正確。
B.錯誤。"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說法錯誤。"金"指"鋅〃,古代軍中樂器,作戰時擊之
為收兵信號。而"刁斗”是古代行軍之器具,白天煮飯,夜間敲擊巡邏防衛。
C.正確。"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詞,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數量詞,一片的意
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確。
D.正確。句意:慕容垂卻沒有殺。/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
故選Bo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說法錯誤。原文說的是唐太宗認為“得失事跡,足為
萬代鑒","得失事跡”指的是李靖所解說的苻堅擁兵百萬卻在猶水之戰中落敗和吳漢與劉尚分
屯、合擊取得勝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堅和吳漢的戰例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而并非只是吳
漢的戰例。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卻",動詞,后退;"周旋〃,動詞,輾轉、追逐;"緩轡",放松韁繩,騎馬緩行。
(2)“出奇",出奇制勝;"不意",意料之外;嘶",代詞,這;"相變〃,變化。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問“苻堅甚處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
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來作答,指出了苻堅在與謝玄的作戰中戰敗的原因,即苻堅已然
被困卻不明局勢的“無術",沒有智謀。
當太宗問李靖前代古人誰擅長根據實際情況“兵有分聚"時,李靖肯定了吳漢善于分兵合圍
的做法,明確指出了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沈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
懂得聚合兵力作戰而不具備分兵進攻的能力。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戰,如果兵力對比我眾敵寡時,不能與敵軍交戰于險狹之地,一定要選擇平坦開闊
的地域作戰場。部隊聽到鼓聲就前進,聽到疑音就收兵,這樣對敵作戰就沒有不勝利的。兵法
說:“指揮大部隊作戰,可進就進,不可進就停止。”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
前秦帝苻堅率領大軍進駐壽陽,并臨溯水岸擺好陣勢,同晉將謝玄隔水對峙。謝玄派人對苻堅
說:“你率大軍長途跋涉深入我國境內,卻臨水列陣,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戰。請你帶軍稍向
后退,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追逐交戰,我與各位騎馬慢行而觀戰,不是很快樂嗎!”苻堅的部
將都說:“應該憑借泗水阻截晉軍,不讓其渡河沖上岸來。我軍兵多,對方兵少,(只有這樣)
才是萬無一失的辦法。"苻堅說:“只管退兵,讓對方軍隊渡河,(乘其渡河之際)我們以數
十萬騎兵逼向河中而殲滅他們。”苻融(苻堅之弟)也贊成這樣做。于是苻堅下令秦軍后退,
不料部隊因后撤而混亂不能控制。在這時晉將謝玄與謝琰、桓伊等人,率領精兵八千渡過測水。
謝玄和謝琰揮軍激戰于溯水之南,苻堅部隊慘遭失敗。
材料二:
太宗說:“古人臨陣出奇兵取勝,攻擊敵人沒有想到的地方,這也是奇正互相變化的法則
嗎?”李靖說:“以前各個時代的戰斗大都是一些善用小的謀略戰術的人,戰勝那些沒有謀略戰
術的人,以部分的長處去戰勝那些毫無長處的,這些人哪里能夠說得上是同他們討論兵法呢?
像謝玄大敗苻堅,并不是謝玄用兵有什么長處,而是苻堅有著許多不高明的地方。”太宗回頭
看了看侍臣,要他們翻檢出《晉書?謝玄傳》來,閱讀后說:“苻堅什么地方不高明呢?”李靖
說:“我看《晉書》中的《苻堅載記》上說:'前秦各部隊都潰退敗逃,只有慕容垂一支軍隊單
獨保全沒有損傷,苻堅率領殘敗軍隊千余駒■奔赴他的軍營,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慕容垂殺掉
苻堅,慕容垂沒有這樣做。'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前秦軍隊的潰亂。慕容垂卻獨能保全完整。
苻堅被慕容垂陷害暗算是很明顯的了。自己已經被別人陷害暗算卻又想去戰勝敵人不是很困難
的嗎?所以我說:沒有謀略戰術。苻堅一類人就是這樣。”太宗說:“用兵打仗時兵力的使用有
時分散,有時集中,貴在分合各自適當。從前代人的事跡來看、誰是最善于這樣做的呢?”李
靖回答說:''苻堅率領百萬大軍而在泗水被晉軍打敗,這是因為作戰時兵力能夠集中但卻不能
分散導致的。”太宗說:“是這樣呵。(吳漢)成功與(苻堅)失敗的事跡,足可成為萬代的借
,,
ikyO
(2023年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貴廉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
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
海內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名嗜欲。用度不足,乃
行一切冬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
郡國恐其誅,則擇便巧史書①、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究不勝,則取勇猛能掾
如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悖逆
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
為?勇猛而臨官。'故繇制而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
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敗壞,
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崇財利而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
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
嗚呼,今日之變,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來,,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
數十年于此矣。《書》日:“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④必如是而后可
以立太平之本。
貢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
得仕宦。”此議今亦可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硝,場渡市集,無不屬與豪紳,相沿?為
常事矣。
(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
【注】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國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
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的人,而舉用懂得養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
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千里廣:寬廣
B.遂叢嗜欲從;放縱
C.則取勇猛能操叨百姓者操切:脅迫
D.繇貨之風日甚一日黑賣:貪求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無不屬之豪紳行一切之變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為常事矣
C.則擇便巧史書……者則爭盡力為善
D.數十年于此矣今日之變,有甚于此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
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
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官員的地位還高
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
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賄賂的人
D.國維不張
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炎武引用貢禹的上書,旨在以史為鑒,說明廉之可貴。
B.漢孝文帝時,崇尚廉潔,官場清約,賞罰分明,風氣純正。
C.武帝后期,世風敗壞到極點,父兄規勸子弟要潔身自好。
D.顧炎武認為,任用廉潔愛民的人為官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10.根據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
【答案】6.A7.C8.B9.C10.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
盜賊蜂起,亡命之徒眾多。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廣:使……廣,開拓。句意:開拓疆域數千里。
故選A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代詞,代指“天下水利碾硝,場渡市集”;結構助詞,的。句意:全部都歸豪紳所有。/就變
更各種舊有規制。
B.介詞,因為;介詞,把。句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盛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舉國都習
以為常。
C.都是連詞,就。句意: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就會人人爭相盡力為善。
D.介詞,至U;介詞,比。句意: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年了。/當今的社會形勢比漢無帝時期事要
嚴峻。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貴于官”,比一般官員高貴,意思是讓他們身居要職。句意: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
職。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父兄規勸子弟要潔身自好”錯,原文“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于是!”,是說
哥哥勸勉弟弟,父親鼓勵兒子都爭著做“居官而置富者”“處奸而得利者”,因此社會風氣敗壞到
了極點。
故選C。
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可得出: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
百姓貧困,盜賊蜂起,亡命之徒眾多。
參考譯文: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說:“孝文皇帝時,崇尚廉潔,鄙視貪污,商買之人,入螯之婿,以
及官吏中有貪污,受賄行為者,都禁錮終身不得為官。獎賞善行,懲罰惡人,不偏袒親戚,罪
證確鑿者按律誅殺,罪證不能肯定者,從輕發落,沒有贖罪的規定,因此,令行禁止,天下大
治,全國共審理和判決案件四百起,和無人犯法,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漢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賢才,任用士人,開拓疆域數千里,他認為自己功績盛大,威望
很高,于是開始奢侈縱欲,費用不足,就變更各種舊有規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錢物來贖罪,交
納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補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起,
亡命之徒眾多。各郡國害怕禍殃及身,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熟悉賦稅簿籍、善于巧言
蒙騙上級官府的人為高官;奸邪之事層出不窮,便舉用兇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刻暴虐手
段脅迫人屈服者,讓他們身居要職。因此無義而有財者顯赫于世間,欺詐而善書者尊貴于朝廷,
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職。所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話:栗孝悌何用?錢財多就光榮。
要禮義何用?善于為文就能顯貴,要謹慎何用?兇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過,腺、制、髡、
鉗等各種刑罰的人也在世間奮起參政,行為雖如同豬狗,卻家境富有,勢力強大,頤指氣使,
這就是所謂賢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視為英雄豪杰,奸詐而得利者被稱為壯勇之士,
哥哥勸勉弟弟,父親鼓勵兒子,爭蹈其途,社會風氣的敗壞,已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
都是由于犯法允許贖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賢能,郡國長官貪圖錢財和私利,誅罰措施實行不
力的緣故。
“現今要想振興社會,達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應當廢除贖罪的法律。諸侯國相和郡守
選拔舉薦人才情況不屬實,以及有貪贓行為的,要堅決誅殺,不能僅僅免官而已,這樣一來,
就會人人爭相盡力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唾棄商賈貨利之人,進薦舉用真正賢能而
廉潔的人,天下就會得到大治。”
唉!當今的社會形勢比漢無帝時期事要嚴峻。從明神宗皇帝以來,社會上貪財好利的風氣
越來越嚴重,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社會風氣徹底變壞,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年了。《尚書?盤
庚》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寶、錢財和利欲,而栗關注社會民生。對于那些愛護民
眾的人,就要給予重用。”只有按照這樣的準則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
貢禹又說:“應該讓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夠私自販賣,跟百姓爭。
觸犯這條法律的就免去官職,削掉爵位,不能做官。”這個建議如今也可以實行。自從萬歷以
后,天下的水利、碾硝、渡口、市集全部都歸豪紳所有,這種狀況一直持續,舉國都習以為常。
【2022年】
(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含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
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日:
“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
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鼓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
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日:“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日:“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
“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日:“不
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日:“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
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
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日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
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老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
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
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
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
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
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日:“善。”乃罷臺役。
(節選自《說苑?貴德》)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
/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
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
D.“公晉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玉。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
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
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
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
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
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
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
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答案】10.D
11.A
12.D
13.(1)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見姜太公詢問道:“要怎么處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
(2)現在我請求對那些年老體弱無人供養的人,還有年老喪失配偶沒有家室的人,根據
情況而供給他們財物。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說:“讓他們各自住著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
所改變,只親近仁義的人。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說:“看得遠大啊,(這樣
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啊。
從內容來看,劃線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對話,兩個"日”是標志,“武王日”前面是“周公”
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斷開,排除C;
從句式結構來看,“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斷句,且
“貴士君子”是動賓短語作“者”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
“居其宅”和“田其田”都是動賓結構,且結構一致,中間斷開,排除B。
故選D。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
能力。
A.“饑者則食之”意思是“饑餓的人就給他糧食吃”,“食”是名詞作動詞,拿食物給人吃;“食
野之蘋”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兩者含義不同。
故選Ao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D.“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錯誤,曲解文意,文中“豈所以定命
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稱為國君呢”,這
是說不能靠建造游觀之臺這些方式來安身存命。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攻破;“召”,召見;“奈……何”,把……怎么辦。
(2)“鰥寡”,喪妻喪夫;“論”,評定具體情況;“供秩”,供給生活物品,供給財物;“焉”,
代詞,他們。
參考譯文:
圣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饑餓就給他食物吃,寒冷就給他衣服穿,撫養
他們,培育他們,唯恐他們不能發展壯大。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游的時候回頭對吳起說:“多么美麗而險要的山河啊,這是
魏國的無價之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在于國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險要。當初
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講仁義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
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南邊,羊腸阪在北邊;由于他治國不
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由此可見,(國寶)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
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說得對。”武王打敗了商,召見姜太
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辦?”太公回答:“我聽說喜歡那個人,同時會
喜愛他房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會連他所住地方的墻壁都厭惡。把他們全部殺掉,不留活的,
怎么樣?”武王說:“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進見,武王問:“你看怎么辦?"邵公回答
說:“把有罪的殺掉,無罪的讓他活著,怎么樣?”武王說:“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進
見。武王問;“你看該怎么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種自己的田地,
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只)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
武王說:“平定天下的胸懷多么寬廣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啊!
齊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一個老年人背著柴,面有饑色。齊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說:“讓
當地的官員養活他。”晏子說:“我聽人說,喜好賢良的人,憐憫不幸的人,這是守住國家的
根本啊。現在君主憐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澤沒有達不到的了,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齊景公
笑了,臉上也有了喜悅的神色。晏子說:“圣賢的君王遇到賢良就喜好賢良,遇到不幸就憐憫
不幸。現在我請求找來老弱而沒有人養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后安置他們。”
齊景公說:“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養活,喪妻喪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晉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觀之臺,叔向進言說:“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樂善
好施,寬緩刑律,抓緊農時;在春天建造游觀之臺,這是耽誤百姓的農時啊。怎么能靠這些來
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稱為國君呢!”晉平公說:“好!”于是放棄了建造游觀之臺的工程。
(2022?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騫々謀,奈何?”孟嘗君
日:“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可善。孟嘗君之
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日:“寡人不能。”孟嘗君日:“夫敢借兵者,以
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
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方根蔽也,今趙
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
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日:“疊
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
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日:“臣
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日:“大變可得聞乎?”
日:“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
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
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
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日:“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
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
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
也/
D.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
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
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
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
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10.C
11.C
12.A
13.(1)我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
(2)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
14.(1)對趙國,孟嘗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處打動對方。(2)對燕國,孟嘗君則是曉
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視。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獻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
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
“魏獻盟于秦”是狀語后置句,“于秦”是“獻盟”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斷句,“此……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中間不可斷開,“之所
以”是固定結構,不能斷開,排除B。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與……,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王之蔽”的“蔽”是“蒙蔽”,這里指受蒙蔽,與“趙蔽”
的“蔽”不同。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A.“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錯誤,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
知,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使諸侯。
故選Ao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歲”,年;“熟”,有收成,豐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辦。
(2)“折節”,屈服于別人;“以”,把;“與”,送給;“去”,離開。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嘗君游說趙王和燕王的語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嘗君游說趙王時先說“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趙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說我向
您借兵是對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國存在對于趙國的價值,魏趙兩國的軍隊勢力沒有太大懸殊,
而現在魏國的處境卻不如趙國,是因為魏國是趙國西邊的屏障,擋住了來自秦國的威脅,一旦
魏國滅掉,趙國就“與強秦為界”,由此可見魏國存在的價值,這是用存魏的好處來打動對方。
如孟嘗君游說燕王的時候說“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
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
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孟嘗君用魏國滅亡之后給
趙國帶來的威脅引起燕王的重視,一旦魏國“折節割地”,之后會集合四國之力來攻打燕國,這
是用亡魏的壞處“恫嚇”燕王。
參考譯文:
秦國將栗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
替寡人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
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
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王說:“寡人不能借。”孟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
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嘗君說:“趙國的軍隊
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戰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
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脅,百姓
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做了趙國的屏障。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
同秦國欲血結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
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兵十萬,戰車三百輛。
孟嘗君又北上拜見了燕王,說:“現在秦國將栗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魏國。”燕王說:“我
國已經連續兩年收成不好,現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跋
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國家帶來好處。現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他諸侯即使想跋涉
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孟嘗君說:“臣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
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怕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
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秦國攻打魏國,然而燕國卻不去援救魏國,魏
國屈節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王傾韓國、魏國
的全部軍隊,又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將會
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會自己跋涉幾千里去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
那么對于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里很近,補給給養又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
王說:“您走吧,寡人聽您的了。”于是為孟嘗君發兵八萬,戰車二百輛,跟從孟嘗君(前往
魏國)。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隊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讓土地同魏國講
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2022?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蘇轍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
能自出也;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
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日之也。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
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委
之于利,使之取其優,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
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冬用刑,而非吾之好
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置
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可賞。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
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
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
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懈
于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
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日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利
之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
兩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于民矣。
(選自《蘇轍集》)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無醺的一項是()
A.民自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寧黍之于利委:交付
C.而無憾于其上憾:遺憾
D.與之而遂因以獨之焉耳勸:勉勵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求人可使報秦春
D.蓋欲其思而得之也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
現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風。
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
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
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
百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
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不講信義的人,進
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
17.用7”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
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
【答案】14.C
15.B
16.D
17.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
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18.(1)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
傷害百姓罷了。
【解析】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在刑賞方面沒有怨恨。“憾”,怨恨。解釋錯誤。
故選C。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以”,連詞,用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制定刑罰來對待天下的罪惡過失。/介詞,憑借。
這句話的意思是:而彭祖如今憑借特別長壽而聞名。
B.“之”均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別是:然后了解君子
使用刑罰。/想要人們沒有困惑很難啊。
C.“者”,代詞,用在數詞后,……方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兩種情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消防執業資格考試題庫(消防標準化建設)消防安全隱患排查試題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金融市場基礎知識重點強化試卷
- 2025年FRM金融風險管理師考試專業試卷考前沖刺模擬試題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識考試題庫:消防安全管理體系消防安全設施檢查與測試試題
- 2025年西式面點師資格考試模擬試題匯編與解析
- 2025年保定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模擬
- 林地養護施工方案
- 2025年宿州貨運資格證考試題
- 2025年毫州交通運輸從業資格證怎樣考試
- 2025年沈陽貨運從業資格證考試答案解析
- 2024年蜀道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業設計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 無人機地形匹配導航
- 2022輔警考試《道路交通安全法》基礎知識題庫(帶答案)
- 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5THE-VIRTUAL-CHOIR精美課件
- 液壓仿真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 nrf2and通路在藥物治療中的作用
- 一身邊的“雷鋒”(課件)五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
- 高考語文復習:詩歌語言鑒賞
- 工程造價司法鑒定報告案例
- 泌尿外科常見疾病診療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