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省級示范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2025年1月17日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湖北荊門市屈家嶺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雙腹器、蛋殼陶杯、壹形器、彩陶紡輪,發現了國內已知最早的高溫黑釉陶。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的屈家嶺()A.已經產生了私有制 B.已經出現了階層分化C.已經出現了社會大分工 D.已經具備了早期國家雛形【答案】C【解析】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時代的江漢平原上,史前先民中已出現生產水平較高的制陶工人,具有水平較高的燒陶技術,這說明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社會大分工,C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黑陶制作技術和用途,未體現私有制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這些陶器與不同階層使用的關系,無法直接得出階層分化出現的結論,排除B項;早期國家雛形應具備大型宮殿遺址、私有制、階級分化等特征,但材料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項。2.內史本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設內史,為中央官職,僅次于相邦或丞相。完全推行縣制之后,內史成為主管經濟的中央官員;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內史職掌發生第二次變化,據岳麓書院藏秦簡,多次出現“內史郡二千石官共令”,這反映了()A.疆域變化影響內史管轄權 B.經濟發展使內史職權調整C.內史與二千石郡守平級 D.中央集權使內史職權變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內史成為主管經濟的中央官員;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內史職掌發生第二次變化內史郡二千石官共令”可知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內史逐漸成為地方官,職權發生變化,D項正確;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得內史的職權發生變化,排除A項;中央集權的加強使得內史的職權發生變化,排除B項;材料中體現不出內史與二千石的郡守平級,排除C項。故選D項。3.唐建立之初,“均給天下民田”,達到了“力業相稱,細民獲資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葉以后,“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成了土地轉移、讓渡的基本方式與基本原則。唐朝經濟領域的這一轉變()A.有利于促進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 B.表明政府開始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迫使政府不得不對政策進行調整 D.表明藩鎮割據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均給天下民田‘有錢則買,無錢則賣’,‘人從私契’成了土地轉移”可知,唐朝建立之初,實行的是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唐朝中期以后,隨著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不得不進行政策調整,推行兩稅法,C項正確;土地兼并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政府開始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藩鎮割據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描述,排除D項。故選C項。4.北宋時期,在荊湖南路等地“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在廣南西路“田家自給之外,余悉糶去,曾無久遠之積”。在緊鄰州縣城郭附近,大大小小的環城草市不斷涌現,并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據此可推知,北宋時期()A.城市經濟職能強化 B.貨物流通渠道多元并進C.傳統抑商政策廢止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由材料中“余米盡以貿易”“余悉糶去”“環城草市不斷涌現”等信息可知,該時期,農民把剩余糧食用于出售,促使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市經濟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強調的是草市的發展,并未反映“貨物流通渠道多元并進”,排除B項;宋代依然實行抑商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5.康熙年間,清政府組織了東北至庫頁島,東南至臺灣,西至伊犁河,北至貝加爾湖,南至崖州的實地繪測,制成《皇奧全覽圖》;乾隆時期又兩次派人前往西藏和新疆測繪,使疆域版圖更加完整。這表明清朝前中期()A.維護和鞏固了傳統宗藩關系B.強化了領土管轄的意識C.推進了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D.掌握了先進的測繪技術【答案】B【解析】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非常重視地理測繪,并對全國進行測量,且對邊疆地區非常關注,體現了當時政府對邊疆地區管轄的重視,說明統治者的領土管轄意識有所強化,B項正確;宗藩關系是基于中國古代的華夷國際秩序,具體內容為藩屬國的國王繼位,須經過宗主國的冊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屬國需定期向宗主國朝貢;宗主國負有幫助藩屬國維護統治秩序的責任。材料沒有涉及清王朝與周邊藩屬國之間的關系,選項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僅僅提到了清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測繪信息,并不能得出地理測繪與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未明確提及清王朝的測繪技術狀況,選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1876年,郭嵩燾被任命為近代清廷首位駐外使節。他的一位湖南同鄉在日記中寫道:“湘人都以認識郭嵩燾為恥。”有人還編出一副對聯諷刺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由上述事實可以推知()A.中西文化鴻溝難以彌合 B.晚清中國向近代轉型的艱難C.晚清外交體制的近代化 D.程朱理學深刻影響湖南士風【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6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郭嵩燾任駐外使節一事在湖南同鄉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且基本是被諷刺和引以為恥的,這種現象可以說明當時部分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的不認同甚至是鄙視的態度,由此可以推知中國向近代轉型的艱難,B項正確;材料可以體現出中西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是無法由此推論兩者之間的鴻溝難以彌合,畢竟郭嵩燾出任了駐外使節,排除A項;材料中郭嵩燾出任外交使節表明晚清外交體制在走向近代化,不需要推論,而且材料重點在于湖南人對郭嵩燾任駐外使節一事的態度,排除C項;湖南人的態度是否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無法從材料中看出,排除D項。故選B項。7.甲午戰爭后,原占出口值一半以上的絲、茶兩項,到1920年僅占20%,而豆類、花生、芝麻、油類四項出口總值竟超過絲茶總值,蛋品、皮毛等農家副業產品增長也較快。這一變化說明中國()A.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B.對外貿易市場發生變化C.傳統經濟結構趨于解體 D.經濟對外依附性增強【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95至1920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20年,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種類增多,而豆類、花生、芝麻、油類四項出口總值竟超過絲茶總值,絲茶比例下降,而其他農副產品出口增長較快,說明近代中國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系更加緊密,越來越多的產品進入世界市場,受國際影響較大,經濟對外依附性增強,D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華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快速發展,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題干描述的是農產品和農家副業產品出口比重的變化情況,并不能說明整個對外貿易市場的情況,排除B項;中國傳統經濟結構由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組成,其中農業為主,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僅憑豆類、花生等農家副業產品出口總值的快速增長并不能說明傳統經濟結構趨于解體,且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如圖漫畫《盜鈴》發表于1908年。圖中一人躺在床上,身上寫有“國民”二字。幾個身著官服的清廷官員和一個身著洋裝的外國人,一個接一個捂住前人的耳朵,去偷掛在墻上的鈴鐺。這一漫畫的主旨是()A.批判國民的麻木不仁 B.呼吁民族意識的覺醒C.揭露清末預備立憲騙局 D.諷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8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漫畫描繪清廷官員和外國人合謀偷盜鈴鐺,諷刺了清朝統治者和外國侵略者狼狽為奸、共同危害國民利益的現象,即諷刺中外反動勢力勾結,D項正確;清廷官員唯恐驚醒國民,才捂住自己的耳朵,做出自欺欺人的舉動,不能說明國民麻木,排除A項;漫畫聚焦的主要形象是清政府官員,重點在于揭示清政府與侵略者同流合污,民族意識主要體現反侵略,這不能突出對清政府的批判,圖片內容主要是諷刺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排除B項;預備立憲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壓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漫畫與預備立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9.1912年5月,蔡鍔指出:“亡國之痛,遠則如波蘭、印度、埃及,近則如安南、朝鮮…天賦人權之說,只能有效于強國之人民,吾儕焉得而享受之。故欲謀人民之自由,須先謀國家之自由;欲謀個人之平等,須先謀國家之平等。”由此可知,蔡鍔強調()A.亞非拉國家開展聯合斗爭B.西方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C.民眾應積極支持護國戰爭D.人權的實現有賴國家的強大【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故欲謀人民之自由,須先謀國家之自由;欲謀個人之平等,須先謀國家之平等”并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蔡鍔指出亡國之民無法享受天賦人權,因此要謀求個人的自由、平等,首先要謀國家的平等,人權的實現系于國家的強大,D項正確;材料中提及亞非拉國家的亡國之痛,未提及亞非拉國家間的聯合斗爭,排除A項;材料中未提及政治體制的選擇問題,無法得出“西方共和制不適合中國國情”的結論,排除B項;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后,蔡鍔發起護國戰爭,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1915年,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說:“自覺者何?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而自視不可卑也”;后來,陳獨秀在《解放》中說:“解放重在自動,不只是被動的意思,個人主觀上有了覺悟,自己從種種束縛的不正當的思想習慣迷信中解放出來”。材料表明陳獨秀()A.強調個人主義重要性 B.著力養成青年的奮斗精神C.突出思想獨立的必要性 D.注重理性覺醒和科學教育【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可知,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強調了個人的自我覺醒和價值認識,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責任,并且不應自視卑微;而在《解放》中,他進一步強調了解放的重要性,指出解放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影響,而是個人在主觀上的覺悟,要從各種不正當的思想習慣和迷信中解放出來。這表明陳獨秀強調的是思想獨立的必要性,即個人應該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擺脫傳統束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見解,C項正確。強調個人覺醒和價值不等同于個人主義,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奮斗精神,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科學教育,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表為1921年前后部分知識分子在不同地方所授課程(部分)。據此可知當時()地區學校教師所授課程湖北武昌高等李漢俊唯物史觀陜西榆林中學魏野疇等《宣言》綏德四師楊明軒等《社會主義淺說》貴州貴陽法政學堂邱醒群《資本論》A.寬松的思想文化氛圍廣受推崇 B.新的救國理論體系得到了傳播C.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 D.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時代訴求【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前后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不少知識分子在湖北、陜西等地的新式學校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這說明他們已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救亡圖存的重要理論并向青年系統宣傳,這表明新的救國理論體系得到了傳播,B項正確;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推行集權統治、文化專制,而且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不能直接說明當時的思想文化氛圍寬松,排除A項;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先進知識分子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沖擊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材料只能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地域宣傳該思想,未能體現時代訴求,排除D項。故選B項。12.1933年1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開展“擴紅突擊”運動。毛澤東對時任于都縣擴紅突擊隊隊長的劉英說:“你宣傳的對象是農民,長篇大論不靈,學生腔也要不得,就是湖南人的腔也要變一變,要向江西老表學說話吶!”這表明“擴紅”運動()A.有利于長征轉危為安 B.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C.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 D.壯大了敵后抗日力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3年(中國)。材料中,1933年毛澤東要求擴紅宣傳要結合江西農民的具體情況,要符合農民實際,實事求是,這反映出“擴紅突擊”運動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C項正確;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第一次革命統一戰線屬于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的,都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B項;情景材料處于土地革命時期,此時還沒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排除D項。故選C項。13.1956年,陳云向越南介紹中國經濟建設經驗時指出:中國辦的日用消費品工廠,一般一至兩年內就可收回全部投資。辦這樣的工業,既可以為辦重工業積累資金,又可以滿足農民購買力提高后的需要,進一步解決城市職工的就業問題。這體現了當時中國()A.社會主義改造有序開展 B.城鄉一體化的實現C.經濟調整工作順利完成 D.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題干中提到的關于日用消費品工廠的建設,目的是積累資金用于重工業的發展,這正是工業化戰略實施表現,D項正確;1956年當時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完成,排除A項;當時并未實現城鄉一體化,排除B項;新中國經濟調整工作一般是指20世紀60年代,排除C項。故選D項。14.下圖是1982年《洛陽日報》中一則廣告的部分內容,由此可以推斷的是()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具雛形②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有所突破③形成從沿邊到內陸的對外開放格局④信貸業務已在多個城市中開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題干可以得出,這是XX公司的新產品廣告內容,對商品的廣告是商品經濟的產物,突破了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②正確;材料廣告內容是對部分名牌用品進行賒銷業務,并且杭州、蘭州、常州等地都已有賒銷業務,因而信貸業務已在多個城市中開展,④正確;②④正確,D項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具雛形時間大概是2000年左右,①錯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對內改革,無法體現對外開放格局,③錯誤;①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15.R&D經費,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是指全社會實際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下圖為1978年-2009年中國自國外技術引進經費和R&D經費投入情況,這反映出,我國()A.對外開放格局向縱深推進B.現代企業制度效益凸顯C.科技發展獨立性不斷提升D.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答案】C【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我國R&D經費投入持續增長,逐漸超過了技術引進經費,表明我國更加注重自主創新,科技發展獨立性不斷提升,C項正確;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指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R&D經費是全社會的經費投入,不僅限于企業,且現代企業制度在90年代才建立起來,排除B項;自主科研經費的投入不能說明科技水平就位于世界領先水平,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疆域變遷與農業開發】材料一材料二秦漢政治軍事一統天下的歷史,質言之也是農業地域性拓進的過程。秦漢帝國以農戰并天下,重農而富強,農業為國家立存發展的脊柱。如秦始皇在瑯琊石刻中提到:“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漢立國后,天下疲敝,漢政府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頒布“復故爵田宅”令,大力扶植農業經濟;漢惠帝時,“減田租,復十五稅一”;漢文帝時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漢武帝繼承了秦始皇未完成的偉業,領導帝國繼續開疆拓土,經過數十年連綿不斷的對外戰爭,終于“達到了其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態地理極限,以及帝國行政力量所能控制的政治地理極限”。秦漢帝國不僅在中央設置專門的農業官職和管理機構,在地方又置大量農官行政系統,負責勸課農桑、指導農耕、推廣技術、鑿灌溉渠、治理水患等。各級官吏也有權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在制度上保障了農業功能得到全面實現。秦漢“大一統”局面在形成過程中孕育出強勁的中央集權體制,為農業開發和經營邊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早在夏商周就已萌芽的重農思想不斷發展,衍生出的理論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同時又受社會、經濟、地理、科技、交通等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政權的承認與強化,維持了帝國各個系統的正常運行。——摘編自胡巖濤徐衛民《“大一統”視域下的秦漢帝國西北農業開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漢時期疆域范圍的變化。相較于秦朝,分析西漢統治者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做出的調整。(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秦漢實施農業國家戰略的措施及其影響。【答案】(1)變化:從秦朝不統治西域地區到漢朝疆域有所擴展,西域納入控制范圍,設置西域都護府和河西四郡。調整: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分設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強對地方管理。(2)措施:統治者重視與提倡;實行與民休息的惠農政策;開疆拓土,農業移民;設置農業官職和管理機構;官員加強農業監督管理。影響:有利于“大一統”局面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鞏固;促進邊疆開發;促進封建經濟恢復與發展;強化重農的思想;對后世的國家農業政策產生深遠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秦漢時期(中國)。第一小問是變化:據材料一“秦朝疆域圖”“西漢疆域圖”及結合所學可知,從秦朝不統治西域地區到漢朝疆域有所擴展,西域納入控制范圍,設置西域都護府和河西四郡。第二小問是調整:結合所學從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分設刺史、任用酷吏等加強對地方管理的角度分析。【小問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秦漢時期(中國)。第一小問是措施:據材料二“以農戰并天下,重農而富強”可知,統治者重視與提倡;據材料二“漢政府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可知,實行與民休息的惠農政策;據材料二“領導帝國繼續開疆拓土”“達到了其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態地理極限”可知,開疆拓土,農業移民;據材料二“在中央設置專門的農業官職和管理機構,在地方又置大量農官行政系統”可知,設置農業官職和管理機構;據材料二“各級官吏也有權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可知,官員加強農業監督管理。第二小問是影響:據材料二“孕育出強勁的中央集權體制”可知,有利于“大一統”局面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鞏固;據材料二“經營邊略”可知,促進邊疆開發;據材料二“農業開發和”可知,促進封建經濟恢復與發展;據材料二“重農思想不斷發展,衍生出的理論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可知,強化重農的思想;結合所學從后世的影響的角度分析。17.【文化覺醒與思想變化】材料一“文化覺醒”理論為解讀近代中國文化提供了新視角新思路……“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過體現警悟的先覺者。我想甲午中日戰爭真正帶給中國的教訓和啟示就是如李鴻章所講的,一場戰爭讓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中國終于在悲情的狀態下重新出發了。——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溫情敬意看歷史》材料二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等,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開始研究與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并有意識地將之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聯系起來。由此,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較多地見諸報紙雜志。李大釗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大力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的《每周評論》還刊載了摘譯的《宣言》。1936年毛澤東同斯諾談話中指出,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們組織起來了,在這項工作中我開始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俄國革命歷史影響的指引。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國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摘編自姜秀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鴉片戰爭后初期中國產生了哪些“先覺者”?甲午中日戰爭“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的重大事件有哪些?(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早期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變化的原因。【答案】(1)先覺者: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事件:洋務運動破產,《馬關條約》簽訂,戊戌維新運動興起。(2)原因:國內:中華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有識之士的主動研究。國際: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1840年后的中國。先覺者:根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初期一批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覺醒,主要有林則徐、魏源、徐繼畬等人。事件:據材料“我想甲午中日戰爭真正帶給中國的教訓和啟示就是如李鴻章所講的,一場戰爭讓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中國終于在悲情的狀態下重新出發了”及所學可知,甲午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中國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面對空前加深的民族危機,先進國人的救亡圖存意識覺醒,資產階級改良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小問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中國。原因:據材料“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等,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及所學得出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推動;據材料“李大釗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陳獨秀、李大釗等創辦的《每周評論》還刊載了摘譯的《宣言》”可得出有識之士的主動研究;據材料“大力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可得出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著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建立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依靠世界人民的力量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被稱為人民外交戰略。在人民外交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工會、青聯、婦聯、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這四大人民團體積極開展人民外交活動。此外,還成立了其他一些民間外交組織。中國民間外交組織通過組織群眾集會、召開討論會、發表公開聲明等方式,對亞非拉各國人民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正義斗爭給予同情和支持。——摘編自蘇淑民《新中國民間外交發展的三個階段》材料二1958年戴高樂上臺后,提出經濟上、政治上以及防務上獨立的“歐洲人的歐洲”的主張。戴高樂強調“由于事實和理智的影響日益增強,法蘭西共和國認為,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系即外交關系的時刻已經到來”。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封鎖和敵視。1963年年底,周恩來接見來訪的法國前總理富爾時指出:"莫斯科三國(美、英、蘇)部分禁核試驗條約,你們沒有簽字,我們也反對”;“我們都要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不愿受任何外國的干涉和侵犯,我們都贊成在國際上應該維護世界和平,不允許幾個大國壟斷世界事務”。——摘編自李軍、周小軍《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淺析》材料三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完善外交總體布局,積極建設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我們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