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11講明清時期的經濟一、農耕經濟的發展1.農業(1)農耕技術: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被引進和推廣。(2)澆灌工具:明清時期出現了風力水車。(3)農業著作: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大量荒地的開墾,耕作技術的進步,高產作物的推廣以及賦稅制度的改革,導致明清時期人口急劇增長。2.手工業(1)生產規模:明代中葉以后,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2)成就①制瓷業:明代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清代依據歐洲人的訂單,特地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明清時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②紡織業絲織業:南方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和南京成為聞名的絲織業中心;明清官府在蘇杭等地設織造局,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棉織業:明代棉花成為紡織業主要原料。緣由:棉花種植面積擴大;棉紡織技術的改進與推廣;國家政策的推動;農書的推介等。圖示構史古代手工業3.商業(1)商業旺盛①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③社會上大量運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④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2)商業市鎮發展: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4.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條件: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2)出現①時間:明朝中后期。②地點:江南。③行業:絲織業。④標記: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雇傭和被雇傭關系。⑤性質:是一種新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3)特點:地區性和不平衡性突出;發展緩慢。(4)緩慢緣由:政府實行加強限制和掠奪的手段予以壓制;勢力強大的經濟傳統的壓抑;根本緣由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礙。二、農耕經濟的遲滯1.“重農抑商”政策(1)緣由:社會上出現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2)目的:愛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3)表現:明清時期政府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4)評價①主動:愛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②消極:強化了自然經濟,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從根本上造成中國的落后。2.“海禁”與“閉關鎖國”緣由表現影響“海禁”明朝明太祖擔憂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1)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延緩了封建經濟的解體(2)使中國與世界隔絕,漸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溝通,阻礙了科學的發展清朝“閉關鎖國”為應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認為天朝大國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將沿海居民內遷,不許人民擅自下海

構圖解史“海禁”“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的關系教材補缺隆慶開關1567年,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明朝因此經濟煥發活力,成為當時世界上貿易往來最常見的國家?!奥c開關”表現出明朝在對待國民的海外貿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貢貿易的局限,促進了民間私人貿易的繁盛,大大推動了中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促使晚明中國白銀貨幣化的最終完成。它在中國古代經濟史和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都起到確定的影響??键c一明清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匠戶中國古代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專業人戶稱作“匠戶”。唐代出現工匠定期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內服役的制度。宋代雇匠實行薪酬制。元代實行“匠籍”制,工匠被編入特地的戶籍,不得脫籍改業,世代相襲。明代匠戶成為半自由的手工業者,清順治二年(1645年)廢除“匠籍制”,匠人獲得自由身份。1.“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1)“一條鞭法”: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按畝折算繳納。“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說明農夫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賦役征銀的方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須要,有利于農業商品化。(2)“攤丁入畝”:又稱攤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創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攤丁入畝”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頭稅,進一步松弛了農夫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使中國人口快速膨脹,為農業經濟發展供應了大量勞動力,有利于當時國家的發展,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生產和社會問題。

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化趨勢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更而變更。我國賦稅制度的變更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漸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國家對農夫的人身限制漸漸松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漸漸變為貨幣,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地發展。3.古代手工業在明清時期由以官營為主到以民營為主的緣由(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物質和技術基礎。(2)農業生產的進步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原料。(3)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市場。(4)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為民營手工業的發展供應了必要的勞動力。4.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緣由針對練1乾隆年間,“(江南地區)約計州縣田畝,百姓所自有者,不過十之二三,余皆紳衿商賈之產”。該現象()A.反映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說明白商業資本操控國計民生C.表明白自然經濟已經起先瓦解D.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艱難答案D解析“紳衿商賈”發財致富之后,并沒有把大量的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用來買田置地,這樣就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成長,故D項正確。

考點二明清時期的商業和經濟政策1.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正式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限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加;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意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針對練2(2024·太原高三模擬,29)解讀下圖,能夠獲得的歷史信息是()A.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貿易興盛B.以中國為主的朝貢貿易體系C.工業革命下的世界市場體系D.新航路開拓之初的世界狀態答案B解析中國古代絲綢之路途經中亞、西亞到達歐洲,與圖中大多數地區無關,故A項錯誤;圖中中國處在貿易體系的中心,其他地區處于邊緣地位,符合以中國為主的朝貢貿易體系的特點,故B項正確;工業革命下的世界市場體系的中心是西歐國家,故C項錯誤;新航路開拓之初的世界處于相對分散隔絕狀態,與圖中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聯系緊密不符,故D項錯誤。2.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對外國侵略起到了確定的防衛作用,但也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與經濟往來,使中國漸漸在世界上落伍。3.“海禁”與“閉關鎖國”(1)“海禁”不等于“閉關鎖國”?!昂=闭卟唤雇鈬藖砣A貿易,只是要求必需是在正式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朝貢貿易”?!昂=敝傅氖敲髑鍟r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的政策。(2)“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1.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總體趨勢(1)從周至唐:嚴格限制。①市坊分開,商業活動受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官府干脆管理市場交易。②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③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進一步發展。(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時間、地域限制;農村的“草市”發展。②城市商品經濟旺盛,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加。③海運的興盛帶動了我國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3)明清時期:商業活動旺盛,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商業性增加,對政治中心的依靠性漸漸減弱。2.古代中國城市發展變更的規律從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漸漸超過政治功能從商業活動看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逐步放寬,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現曉市、夜市從數量和規??疵髑鍟r期不僅規模巨大的商貿城市增多,而且還興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業市鎮,這些市鎮商業旺盛、人口密集從地區分布看城市的地區分布與經濟重心南移呈現相應變更;明清時期,新興工商業市鎮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區唯物史觀——辯證看待重農抑商政策唯物史觀要求詳細問題詳細分析,也就是從歷史上的社會存在說明歷史上的人物、事務、制度和社會意識,“對每一特殊的歷史狀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如對“重農抑商”政策可作如下分析:(1)重農是目的,抑商是手段,這一政策的實質是抑商人而存商業,退私商而進官商,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農經濟不致全面崩潰,保持自然經濟結構,維護封建生產關系。(2)對“抑商”的辨別與分析:首先,“抑商”主要是“抑制私營工商業”,而非不加區分的確定抑制,漢唐時期官營工商業的發展就是這一政策的典型體現。其次,“抑商”并非在任何狀況下都不行取,比如西漢初年的“抑商”在當時的作用主要是主動的,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行取的:對內以重稅、關卡、官營、礦禁等手段限制私營工商業的發展規模;對外以“海禁”等政策阻斷了中外經濟文化溝通的機會。材料明清時,唐宋以來被稱作“草市”的新型市鎮得到充分發展。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市鎮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數十里。一些市鎮的規模與居住人口都超過府縣治所,這些市鎮充斥著牙行、布行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要求:依據材料,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特點。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點:以工商業活動為主要功能(經濟功能加強);輻射范圍廣,分布密集;與周邊農村聯系親密。材料明清時期,形成了一個積累大量財寶的商人群體——淮揚鹽商。康乾年間,“奢侈風習創于鹽商,而操他業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揚州地區物質旺盛、名流薈萃,周邊乃至全國都追慕揚州,以至“作事軒昂,向曰‘揚氣’……盡事奢華也”。——摘編自孫燕京《晚清社會風尚探討》發覺問題:材料反映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奢侈之風。思索: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奢侈之風的緣由有哪些?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淮揚鹽商的推動;揚州地區的地位及影響。材料依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學說來考察中國古代社會,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會業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與正德年間(15世紀中葉至16世紀初葉),向近代社會轉型的苗頭已經出現;明嘉靖年間至明末(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中葉),新的近代社會因素更為普遍而顯著地增長起來,向近代社會的轉型起先啟動?!蚨?,各種新因素紛紛出現的明代后期明顯就成為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幾詮堬@清《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要求:分析材料,論證“明朝中后期是中國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啟動時期”這一結論。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明代中后期民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且經營方式發生變更;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商品農業發展;商業貿易旺盛、商人勢力壯大和區域性市場網絡形成;貨幣經濟占據主導地位;一批新的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這些都預兆著古代中國開啟了向近代社會的轉型。全國卷考題統計年份考題2024年卷Ⅰ,27明代朝貢貿易2024年卷Ⅰ,27明代經濟發展與等級秩序的變更卷Ⅰ,4214~17世紀中外大事比較卷Ⅱ,41(1)雍正年間的礦業政策2024年卷Ⅰ,40(1)清中期人口的膨脹卷Ⅲ,27明末市鎮經濟的發展2015年卷Ⅰ,27文化重心的南移卷Ⅱ,27明代政治中心轉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2014年卷Ⅱ,40清代東北地區的移民1.(2024·課標全國Ⅰ,27)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A.對外溝通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溝通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答案B解析B對:解讀材料信息可知對于圖中外國使者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是中國傳聞中的“麒麟”,這反映了當時明朝政府官員運用中國文化對外國使者貢獻的奇珍異獸進行解讀。2.(2024·課標全國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運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運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一般人家也都運用玉制器皿。這一變更反映了()A.君主專制統治漸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侈風氣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運用從上層社會專屬到一般人家也都運用的變更,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與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無干脆對應關系,故A項錯誤;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3.(2024·課標全國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農村的變更時說,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順而主令尊”,如今“驕惰成風,非酒食不能勸”“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早粥”。這一變更反映了()A.市鎮經濟與手工業的發展B.政府主動推行重農政策C.社會沖突日益尖銳D.農業中人身依附關系強化答案A解析材料實質上反映的是明末農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市鎮經濟發達,雇工出賣勞動力的機會增多所致,故選擇A項?!跋谋丶酉曼c心,冬必與早粥”是個別雇主為了留住雇工的行為而非政府行為,故B項錯誤。C項題干材料沒有反映,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農村中人身依附關系減弱而非增加,故D項錯誤。4.(2015·課標全國Ⅰ,27)下表為河南、江蘇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蘇781749此表呈現的變更反映了()A.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B.經濟發展促進文化興盛C.中原地區經濟急劇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趨勢明顯答案B解析表格體現了從唐宋至明清時期,河南地區狀元人數漸漸削減,而江蘇地區的狀元人數漸漸增多,這種變更本質上反映了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地處東南的江蘇經濟發展超過了地處北方的河南,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旺盛,故選B項。宋明理學對河南、江蘇都有影響,故A項錯誤;雖然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但是并不表明中原地區的經濟衰退,C項錯誤;明清時期的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D項錯誤。5.(2015·課標全國Ⅱ,27)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旺盛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變更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遷都北京,實現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觀上加強了南北經濟的溝通,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故選B項。明成祖時期國家早已統一,故A項錯誤;遷都有利于跨區域貿易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了以徽商和晉商為代表的商幫,故C項錯誤;南宋時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這種經濟格局始終到明清時也未發生變更,故D項錯誤。1.(2024·湖北華師大一附中押題,27)明代學者張瀚說“四方之貨不產于燕(指北京)而畢聚于燕”,傳教士利瑪竇也說“北京什么也不生產,但什么也不缺少”。據此可推知()A.北京的虛假旺盛下埋藏著巨大危機B.北京城市經濟為統治階層服務C.明代中國南北經濟差距越來越明顯D.明代民間工商業經濟旺盛發展答案B解析北京是明朝的都城,是政治中心,是統治階級聚集的地方,北京城本身生產不足但四方之貨聚于北京,主要是為了滿意都城皇室和統治階層的須要,并不能說明虛假旺盛,故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突出南方經濟發達,故C項錯誤;這里只是強調北京城是一個消費城市,而沒有反映工商業經濟的旺盛狀況,故D項錯誤。2.(2024·惠州模擬)下圖為反映明代太湖地區農業生產著作《便民圖纂》的插圖,插圖中竹枝詞為:“男子園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蠶忙。蠶要喂時桑要采,事須分管兩相當。”此圖可用來說明當時()A.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B.農業經濟結構得到變更C.重農抑商政策嚴格實行D.家庭經濟模式仍未打破答案D解析材料“男子園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蠶忙”,反映了中國古代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方式,只是沒有男耕女織那么明確的分工界限,故D項正確。3.(2024·蚌埠三模,27)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江南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是因為該區缺乏廉價能源,所以選擇走上發展勞工密集型手工業是“最小阻力路徑”。這里的“最小阻力路徑”()A.干脆導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業C.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 D.阻礙了工業化的發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手工業旺盛的基本概況,不會消耗大量能源,故A項錯誤;明清手工業旺盛推動資本主義萌芽,故B項錯誤;明清手工業發展狀況推動資本主義萌芽,故C項錯誤;明清手工業走勞動密集型道路阻礙了明清經濟向近代轉型,故D項正確。4.(2024·哈師大附中模擬,27)康熙年間,清政府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關署分別設在上海、寧波、廈門和廣州。其中,以上海和廣州發展最為快速。嘉道年間每年進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約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為南北洋貿易的重要樞紐。這表明上海的發展得益于()A.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B.清初海禁政策的放寬C.鴉片斗爭之后的五口通商D.清政府激勵對外貿易答案B解析“清政府設立江、浙、閩、粵四處海關,關署分別設在上海、寧波、廈門和廣州。其中,以上海和廣州發展最為快速。嘉道年間每年進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約在4000艘左右,上海成為南北洋貿易的重要樞紐”表明上海發展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放寬,故B項正確。5.(2024·廈門高三期末質檢題,6)據載:“乾嘉之時,南北貿易繁盛之地,有數銀號,其所出之銀錢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边@反映當時()A.出現了向信用貨幣演進的趨勢B.白銀外流影響貨幣供應C.商貿旺盛活躍了中國資本市場D.官營票號限制國家命脈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銀號的銀錢各票“南可用于北,北可用于南”,反映了銀票相當于今日的支票,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南北貿易”,非國際貿易,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銀票可以通行于南北,以適應商品經濟旺盛的須要,非資本市場投資——例如股票、期貨、金銀買賣等,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反映了銀票通行于南北,沒有指出票號的全部權,故D項錯誤。

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淄博部分學校模擬,27)明初,有隸屬官府的工匠,因為不堪官府奴役,常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間,政府允許工匠以銀代役,每人每年四錢五分,稱“匠班銀”。這一變更反映了()A.工匠對官府人身依附減弱B.社會沖突日益尖銳C.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雇傭關系逐步普及答案A解析“以銀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縛降低,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了社會沖突的尖銳,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不了白銀成為普遍流通貨幣,故C項錯誤;這種關系不是雇傭關系,故D項錯誤。2.(2024·三明模擬)元朝匠戶子孫世襲,被長期“鳩集”在官營手工作坊內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戶除在規定時間服役外,其余時間都可以“自由趁作”。這種變更()A.表明私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B.標記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C.說明匠戶地位和身份的根本變更D.促進了手工工場的興起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元朝匠戶子孫世襲,被長期‘鳩集’在官營手工作坊內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戶除在規定時間服役外,其余時間都可以‘自由趁作’”,封建政府對匠戶限制的松弛有利于手工工場的產生,故D項正確。3.(2024·聊城模擬)成書于明朝末年的《溫氏母訓》指出,“治生是要緊事”,“士農工商、各執一業,各人各治所生”,并且認為“通文義的商貿”與“學孝弟(悌)的秀才”“知稼穡的公子”的地位一樣。這表明當時()A.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B.家訓重在灌輸封建倫理C.經商謀生已經成為社會共識D.社會階層流淌速度加快答案A解析據材料“士農工商、各執一業,各人各治所生”和“通文義的商貿……地位一樣”反映原來士農工商的等級排序觀念受到沖擊,商業的地位提高,故A項正確。4.(2024·成都模擬)晚明時期,盛行文人士大夫與陶工合作制作茶壺的風氣,不僅要在壺身刻詩銘句,還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這一風氣反映出當時()A.瓷器制作技術的超群 B.匠籍制度已經被廢除C.傳統等級觀念的突破 D.市民文化居主導地位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文人士大夫也參加制作茶壺,可知反映出文人對手工業者的卑視削減,故體現傳統等級觀念的突破,故C項正確。5.(2024·呼和浩特模擬)明朝開國鑄造銅錢、發行“大明寶鈔”,禁止民間以金銀貨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經濟發達的地區,皆以金銀定價,禁而不止。政府也起先在一些地方“田賦折銀”和“徭役折銀”。這一變更表明()A.白銀成為普遍流通貨幣 B.民間推動朝廷政策調整C.政府降低賦役征收份額 D.錢鈔造成交易定價困難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因為民間運用金銀貨物交易,促使政府由禁止民間金銀貨物交易到起先在一些地方出現“田賦折銀”和“徭役折銀”,反映了民間推動朝廷貨幣政策調整,故B項正確。6.明代中期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化速度加劇,隨之而來的則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道光《蘇州府志》卷一○記載晚明蘇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鎮者十之三四,散處鄉村者十之一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商品經濟推動人口流淌B.聚居是城鎮化進程的動因C.政府放寬人口遷徙限制D.蘇州府官員理念開放寬容答案A解析A項內容與材料中“商業化速度加劇,隨之而來的則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相符,故A項正確;聚居是結果,與材料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化速度加劇”不符,故B項錯誤;C項與材料中“隨著經濟的發展”不符,材料未涉及政府放寬限制,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中“隨著經濟的發展”不符,材料沒有涉及官員理念,故D項錯誤。7.(2024·天一大聯考階段性測試五,27)下表是不同文獻對明清時期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有關記述。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當時()記述出處“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紗,輾轉相乘。”《金澤小志·風俗》“棉紗成纴……卷之成餅,列肆賣之,名木經團?!鼻宕胰A《木棉譜》“城中女紅悉力紡紗,售之鄉民。”《上海碑刻資料選輯》A.耕與織走向了分別 B.紡紗生產呈現專業化C.商人進入生產領域 D.棉紡業出現區域分工答案B解析材料中沒有提到農耕的事,故A項錯誤;三處均有紡紗,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表明商人進入生產領域,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不了區域分工,故D項錯誤。8.(2024·濟寧高三模擬)下圖為清朝前期人口與人均田畝數變更示意圖。下列對該圖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導致清代耕地面積削減B.清代前期傳統農耕經濟不斷發展C.農夫對封建國家的依附關系增加D.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發生根本轉變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畝數量的變更,不是耕地面積削減,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中人口增長,人均耕地面積削減,據此推斷可能是高產作物的引進等解決了人地沖突問題,故B項正確;材料中農夫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是逐步減弱,不是加強,故C項錯誤;我國古代農業基本耕作方式是鐵犁牛耕,并未發生根本變更,故D項錯誤。9.(2024·南昌模擬)下表是清代兩湖地區人口、耕地及米價統計表(部分):年份人口(萬人)耕地(萬頃)耕地負荷(人/頃)米價(千文/石)17245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綜合表格可知,以下與米價變動緣由無關的是()A.政府政策推動人口增長B.商品經濟發展吸引農業勞動C.鴉片走私導致白銀外流D.土地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答案D解析依據基本的經濟常識不難得知,單位面積土地產量的提高只會使糧食價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10.(2024·太原模擬)據測算,清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總面積為733萬頃,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萬頃,嘉慶十六年又增至1051萬頃;從乾隆至道光年間,種植玉米的地區已擴展至20省354府州縣。這些現象反映了()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墾荒B.中西經濟溝通日趨頻繁C.傳統農業轉型動力不足D.種植結構發生根本變更答案C解析中國古代主要經濟結構是農耕經濟,明清時期雖然商品經濟較為發達與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未占據社會主導,題干反映耕地總面積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種植比水稻種植的溫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實質是中國古代傳統農業未轉化為現代農業,故C項正確。11.(2024·內江模擬)明清時期的中外貿易,中國長期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見下表),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緣由是()時期流出地區流入(億兩)16世紀中期~17世紀中期歐洲、日本、菲律賓3.717世紀中期~19世紀初期歐洲、日本、菲律賓12.318世紀初期~18世紀末期英國0.09A.中國經濟發達領先于世界各地B.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發達C.新航路開拓對中西方貿易影響D.海禁對中國商人和外國商人政策差異答案D解析在“18世紀初期~18世紀末期”英國工業革命已經起先,但由于中國奉行“海禁”政策,使外國的大宗商品很難進入,而傳統的工業品渠道始終存在,此時中國依舊處于出超狀態,故D項正確。12.(2024·安徽A10聯盟最終一卷,27)乾隆年間,“(江南地區)約計州縣田畝,百姓所自有者,不過十之二三,余皆紳衿商賈之產”。該現象()A.反映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說明白商業資本操控國計民生C.表明白自然經濟已經起先瓦解D.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艱難答案D解析“紳衿商賈”發財致富之后,并沒有把大量的資本用于擴大再生產,而是用來買田置地,這樣就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成長,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菏澤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農業技術、糧食產量等方面,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對有限,但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則是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確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時引進。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國的南方人習慣于吃稻米,北方人則以粟、麥為主,接受新的糧食果腹,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被迫的過程。中國人接受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緣由是原產稻、粟、麥等糧食的不足;而美洲糧食作物在進入18世紀之后的快速推廣,也正是因為中國人口在成倍增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