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_第1頁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_第2頁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_第3頁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_第4頁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表格式)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高中歷史)年級(高一年級)學期(秋季)

課題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和民族交融

教科書書名: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清晰的時空觀,培養時空意識。2.結合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江南區域經濟的發展原因和成就以及影響。3.結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推動了民族交融,辯證分析孝文帝改革帶來的深遠影響,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發展和交融是歷史發展的主流。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

教學難點:1.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隆中對》演講。教師提問:這段演講講述的是什么時候,誰與誰之間的談話?學生回答:東漢末年,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談話;教師講述:這段關于隆中對的談話快炙人口,影響很大,被記載在諸多的歷史名著中,如《三國志》《資治通鑒》等,諸葛亮準確的預言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歷史。(設計意圖:,以藝術家唐國強演講“隆中對"的視頻作為導入形式,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二、新課教學(一)動蕩中的更迭同學們閱讀教材,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或者朝代繪制從東漢到隋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設計意圖:利用教材和初中已有的基礎知識,自主學習,理清歷史脈絡,鞏固知識,讓學生能夠辨別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同時在敘述個別史事時能夠運動恰當的時間空間表達方式。)展示東漢形勢圖和三國鼎立形勢圖教師提問:觀察地圖,概述從東漢到三國時期發生了什么最顯著變化?答:從統一走向分裂。展示東漢到西晉的時間軸和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和流民內遷圖教師提問:從這幅歷史地圖中,提取歷史信息并說明?生:1.五族內遷,當時內遷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鮮卑族活動于長城邊緣;第二層次匈奴、羌、氐、羯已基本遷入傳統上漢族活動的區域;2.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促進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展示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和流民內遷圖和我國中原地區溫度變化圖教師提問:請根據這兩幅圖片,說明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的原因?內遷帶來了什么影響?學生回答:戰爭、氣候變化促進人口流動內遷促進民族交融(設計意圖:通過當前學術研究成果,讓學生明白氣候變遷也會影響歷史的進程)展示東漢到東晉十六國的時間軸和東晉形勢圖教師提問:從這幅歷史地圖中,提取歷史信息并說明?(教師強調:這張圖反映的是東晉十六國的大致形勢,這里將十六國標在一張地圖上完全是為了方便,實際上他們并非同時存在,圖上標出的十六國位置,是各國的統治中心區域)生:1東晉十六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2.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并立;3.江南經濟得到發展,促進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4從十六國政權國號前燕、前趙等說明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存在民族交融,但交融并不充分,仍存在民族隔閡,如淝水之戰。教師展示政權更迭示意圖教師提問:結合政權更迭示意圖和這一時期的史實,你能得到一些怎樣的認識或信息?學生回答:1政權更迭頻繁,歷史的發展具有復雜性和曲折性;2國家分裂,但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3動蕩中民族交融不斷,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資源,通過觀察東漢形勢圖、三國形勢圖、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圖和北齊北周勢圖,結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間軸,讓學生能將這一時期的史實定位在特定的時間空間框架下,并且能夠利用歷史地圖和時間軸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培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能力)二、江南經濟的發展教師展示材料: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jiōng,門閂)……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莊稼成熟),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qǐzǐ,兩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孔季恭傳》教師提問:根據材料,概括東晉南朝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及成就?學生回答:原因①北民南遷帶來勞動力、工具、技術②南方相對安定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④南方的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成就①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②土地肥沃,土地得到大量開發;③商業活躍,手工業發展迅速。④統治者采取政策支持經濟發展。教師展示材料:材料一:“南貧北富”的局面在東晉建國至陳亡(公元317-589年)將近三百年內逐漸轉變。——摘編自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材料二:蠻左……聚散無恒,不營農業。(郭)彥勸以耕稼,禁共游獵。民皆務本,家有余糧。_________——《周書郭彥傳》材料三:傍南山(指漢川以南)雜有僚戶,富室者頗參夏人為婚,衣服居處言語,殆與華不別。_________——《隋書地理志》教師提問:根據材料,概括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學生回答:(1)南北經濟差異縮小,為后世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礎,也為統一提供條件。(2)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為統一提供條件。(設計意圖:通過展示材料江南經濟在民族交融前后的對比,讓學生掌握民族交融后,江南經濟得到了較好的而發展,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三、動蕩中的交融1民族交融的含義教師展示材料:民族交融:它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在交流交往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接近和相互認同的過程,就是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建設共同精神家園。_________——摘自路曉峰《民族交融:民族理論的創新和突破》民族融合:一指各民族在發展中相互接近、吸收、民族差別逐漸消失,世界各民族形成一個共同整體的過程,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結果是民族消亡。二指歷史上一些民族(或其一部分)自然形成為一體的現象____________——摘自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教師提問:民族交融和民族融合的區別?2、民族交融的歷程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知識,概括并說明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十六國時期和北魏時期民族交融的歷程?學生回答:1三國:吳、蜀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2西晉:五族內遷3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發展促進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4十六國時期:呈現民族交融5北魏時期:孝文帝改革將民族交融推向高潮教師講述:這一時期,不僅南北方都存在民族交融下面讓我們重點看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推動民族交融的。教師提問:請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學生回答:遷都城;用漢制;穿漢服;說漢化;改漢姓;通婚姻;教師提問:每個措施從哪個角度推動民族交融的?展示材料:孝文帝曾試圖把北魏平城轉變為一座符合儒家經典的中原文化都城,在遷都洛陽之后,這一理念得到了更為堅決的執行。-----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教師提問:這則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建洛陽城時秉持怎樣的理念?學生回答:城市建設體現中原文化。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典型的模仿與被模仿的例子,當年建康城的建設基本承襲魏晉洛陽城的風格,北魏洛陽城的重建又向建康學習,南北文化,中原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因一座城市的建設而不斷碰撞、交融。因此。城市建筑是時代文化的反映。增強文化認同感。(設計意圖:以城市布局間的相互借鑒,聯系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南北交融,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城市建筑也是時代文化的反映。)展示材料:北魏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及諸卿設置齊備,設官一準南朝,以為永制。——張金龍《北魏政治與制度論稿》教師提問:這一措施從哪個角度推動民族交融的?教師講述:增強了政治體制認同感教師展示圖片和資料___教師提問: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措施從哪個角度促進了民族交融?生:社會習俗展示材料一:牧馬圖(魏晉墓壁磚畫)和耕牛圖(魏晉墓葬壁畫)教師提問:從魏晉墓葬磚畫和壁畫中可以反映出當時鮮卑族的生產狀況發生了怎樣得改變?學生回答:生產方式農耕化教師展示材料二: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極。____________——《洛陽伽藍記》教師提問:指出材料一牧馬圖(魏晉墓壁磚畫)、耕牛圖(魏晉墓葬壁畫)和材料二中史料的類型及價值?兩種史料相互印證了什么歷史信息?生:1墓畫:實物資料,一手史料,價值很高;文獻資料是二手史料,其內容需要甄別。2印證:孝文帝改革促進北魏生產方式的封建化進程。(設計意圖:通過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的展示,讓學生了解歷史資料的不同類型,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價值,在探究特定的歷史問題時,能夠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其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和豐富的解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能力)教師展示材料:北魏在中國建立政權,取得北方漢人的合作。北方漢人大姓與鮮卑政權之間,以實質上的共生關系維持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朝代,漢文化和鮮卑文化之間,有密切的涵化過程。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及全盤漢化,當然是一個高潮。相對而言,草原文化對于漢文化的沖擊,也留下了相當深遠的影響。生活起居的方式,由席地而坐轉變為據案坐椅,就是一例。在這一文化涵化的過程中,自然因胡漢通婚之普遍,人口的血緣關系也有所融合,隋唐兩朝皇室的血統都是胡漢混血的。_________——許倬云《萬古江河》孝文帝不加揚棄的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同志埋下無窮的隱患,特別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門閥士族制度,在經濟利益上一味向鮮卑貴族讓步,這對尚無文化沉淀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種種,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和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赫松坡《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遺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經驗與教訓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孝文帝的改革?學生回答:歷史評價受到時代的影響,作者立場的影響和資料來源等的影響,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全面的評價孝文帝的改革,短期看,激化民族矛盾,但是從長遠看,促進了民族交融,胡漢混血,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促進了隋唐的盛世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因此發展與合流才是時代發展的主流。(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不同觀點的文獻資料,讓學生明白研究歷史時,由于受到資料來源,時代,立場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不同的歷史解釋,因此我們在盡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學會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驗證以往學者的觀點。同時全面認識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理解民族間的交融是雙向的,同時學會客觀地看待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以及文化差異,把握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突出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三)民族交融的影響展示材料:南北朝后期,南北雙方關系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南北使節往還日益頻繁……南北方經濟上的互市交易也越來越多,沿淮、漢邊境有“大市"、“小市”,打破關禁的要求日益迫切。盡管全國尚未實現統一,但北人不再因民族壓迫而南流,各地對統一文化的認同感也日趨強烈。——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教師提問:根據材料和所學,概述民族交融的影響?1.政治交流頻繁2.經濟交流發展3.文化認同感日趨強烈4.民族精神日益凝聚5.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四、以史為鑒教師講述: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教師提問:結合本課所學,請同學們任選一個角度談談你們的體會?(設計意圖:通過帶領學生回顧基礎知識,感知三國兩南北朝的歷史特征,以加深對這一時期的認識,從而深刻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權更迭頻繁,民族政權并立,但是分裂中孕育中短暫的統一,動蕩中孕育民族交融,南北方、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差異都逐漸縮小,相互滲透、取長補短,為再次統一奠定基礎,也為隋唐新氣象注入活力。認同民族交融對中華文明作出的貢獻,深化“家國情懷”,提升核心素養。更深刻體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總結:1.我們偉大的祖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不管是釣魚島的爭端還是南海爭端,中華各民族都應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