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百年健康建筑技術標準Designstandardforlong-lifesustainablehealthy批準部門: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施行日期:2022年12月01日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文件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編號為DBJ50/T-424-2022,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2022年9月7日根據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下達2018年度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制定修訂項目計劃(第二批)的通知》(渝建[2018]655號)的要求,為積極響應國家要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進一步推進重慶高質量、高性能建筑技術發展提升,建設健康的建筑環境,重慶恒昇大業建筑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學會同本標準各參編單位,依據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本標準的主要內容:1.總則;2.術語;3.本標準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大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本標準執行過程中,請各單位注意收集資料,總結經驗,并將有關意見和建議反饋至重慶大學(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正街174號,郵編:400045,電話:023-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審查專家:參編單位:中煤科工重慶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中冶賽迪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中機中聯工程有限公司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水石建筑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市瑞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重慶海潤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對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重慶華碩建設有限公司張陸潤陳飛舟秦硯瑤吳澤周海鷹戴輝自吳雅典郭凱生龔皓玥陳劍松張雪娟趙彥威杜小將郭金安雷維周坤朱懋如段小雨宋勝利張勇審查專家:胡望社薛尚鈴艾為學陳航毅 1 23基本規定 4 54.1一般規定 54.2室外環境 5I場地規劃布局 Ⅱ室外物理環境 Ⅲ室外園林景觀 94.3室內環境 9I室內聲環境 9Ⅱ室內光環境 Ⅲ室內熱環境 IV空氣品質 V自然通風 VI室內園林景觀 4.4水質健康安全 4.5人文與健身 5低碳性能 5.1一般規定 5.2高能效系統 5.3可再生能源 5.4設備產品性能 235.5資源回收利用 255.6低碳建造 5.7建筑能源管理 5.8節約型園林綠化 6可靠性能 286.1一般規定 286.2安全性 286.3耐久性 287持續性能 317.1一般規定 317.2建筑適變性能 317.3水資源高效利用 7.4低影響開發 7.5應急與防疫 7.6建筑維護管理 40 引用標準名錄 2 4 54.1Generalrequirements 5 5 5 7 94.3IndoorInvironment 9 9 ⅢIndoorthermalenvironme VNaturalventilation 4.4Healthandsafetyofwaterqu 205.4Equipmentandpr 5.5Resourcerecyclingandreus 25 7.3Efficientuseofwaterresources 7.6Buildingmaintenance 40ExplanationofWordinginth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滿足綠色1.0.2本標準適用于重慶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設計、建造1.0.3百年健康建筑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22.0.1百年健康建筑long-lifesustainablehealthybuildings基于可持續建設發展理念,統籌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的策劃設計、生產施工和使用維護全過程的集成設計與建造,具有建筑健康性能、低碳性能、可靠性能、持續性能,全面與資產價值的綠色建筑。2.0.2健康性能healthyperformance人文健康等影響使用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綜合2.0.3低碳性能low-carbonperformance建筑物在與其有關的建材生產及運輸、建造及拆除、運行及維護階段,具有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性能。2.0.4裝配式裝修assembleddecoration裝配式裝修是將工廠生產的部品部件在現場進行組合安裝的裝修方式,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樓(地)面、集成廚房、集成衛生2.0.5可靠性能reliableperformance建筑部品部件等應具有安全、耐久的能力。2.0.6持續性能continuousperformance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具有建筑適變性、資源高效利用、低影響開發、應急防疫和建筑維護管理等可持續需求的能力。2.0.7動力分布式通風系統dynami對主風機安裝在主管路上,每個支路風機安裝在各自對應的支管路上,所有支管路并聯后再與主管路串聯,由主風機與支管3風機共同承擔需求風量輸送動力的通風系統。2.0.8高效制冷機房系統efficientchilled-waterplantsystem在滿足室內熱舒適度和經濟合理性的前提下,在設計或指定工況下,制冷機房系統制冷量(kW)與設備總功率(kW)的比值不低于5.0的制冷機房系統,簡稱高效機房。其中設備包括冷水機組、冷凍水泵、冷卻水泵和冷卻塔。2.0.9建筑設備系統buildingequipmentsystems配電、樓宇自動化、消防及報警、人防系統和煤氣供應系統等。43.0.1百年健康建筑應遵循綠色低碳的原則,并應符合現行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DBJ50/T-066的所有控制項要求,并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的標準。3.0.2百年健康建筑應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相關要求,積極推進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設。3.0.3百年健康建筑應積極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促進傳統建設模式及建造方式向現代建筑工業化轉3.0.4百年健康建筑宜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應用等工業化設計建造技3.0.5百年健康建筑的施工應滿足綠色施工的要求。3.0.6百年健康建筑應具有防范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能54.1.1建筑健康性能的分析應根據建筑的整體規劃布局,整理4.1.2建筑室內環境的健康性能,應結合建筑所在地的氣候特4.1.3建筑環境性能要求應滿足國家《建筑環境通用規范》GB55016的相關規定。1建筑的總體規劃和總平面設計應有利于建筑自然通風和3結合項目所在地常年主導風向,建筑總平面布局應銜接6好外部的自然通風廊道,滿足自然通風的需求;避免局部風速過大或通風不暢等二次風的不利影響。建筑的相互位置關系宜針對夏季主導風向采用平面錯動、前低后高錯動、前排建筑開洞或底部架空等方式,減少風影區對后面建筑通風的影響;于45°,同時應考慮可利用的春秋季風向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形等擋風措施阻隔冬季冷風;5應合理設置架空層,提供公共活動空間;6根據噪聲源的位置、方向和強度,應在建筑功能分區、道面采取綜合措施,防止或降低環境噪聲;7場地規劃布局時,應考慮分析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爆發時的場地氣流及其對周邊環境的生物安全影響。4.2.3場地交通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場地內道路系統應采取人車分流措施;間應設置連貫的無障礙步行系統;3場地人行出入口500m內應設有公共交通站點,并設便捷4合理設計室外停車位,應考慮生態設計,采取喬木、構筑4.2.4室外停車場、室外公共活動場地、公共綠地、道路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4.2.5應采取保障人員安全的防護措施,利用場地或景觀形成4.2.6建筑風格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建筑的公共空間與私有空間應明確分區;主要功能房間應具有良好的戶外視野且無明顯視線干擾。71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最小水平照度及最小半柱面照度均不應低于2lx;2室外照明光源一般顯色指數不低于60;角度范圍最大光強Imax(cd/1000lm)1注:表中給出的是燈具在安裝就位后與其向下垂直軸形成的指定角度上任何方向上的發光強度。4.2.9室外熱環境應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應采取以達到40%以上,公共建筑達到10%以上;2場地中處于建筑陰影區外的機動車道,路面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小于0.4或設有遮陰面積較大的行道樹的路段長度超過70%;3屋頂的綠化面積、太陽能板水平投影面積以及太陽輻射反射系數不小于0.4的屋面面積合計達到75%;凡具備屋面綠化綠化方式,屋頂綠化比例≥50%、垂直綠化比例≥10%。若建筑81)建筑物周圍人行區距地高1.5m處風速小于5m/s,戶外休息區、兒童娛樂區風速小于2m/s,且室外風速放大系數小于2;差不大于5Pa。室內和有頂區域下方應禁止吸煙。當在建筑周邊設置吸煙區時,2室外吸煙區應與綠植結合布置,并合理配置座椅和帶煙9頭收集的垃圾筒;3從建筑主出入口至室外吸煙區的導向標識完整、定位標識醒目,吸煙區設置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標識。Ⅲ室外園林景觀4.2.14應合理設置附屬綠地,向公眾可開放面積應達到綠地面積80%以上。4.2.15充分保護古樹、名樹、大樹,合理利用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鄉土植物,基地原有綠色植被利用率應≥30%。4.2.16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合理搭配植物物種。1鄉土植物占總植物數量比例應≥80%;2采用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綠化方式,復層群落占綠地面積應≥30%;純草坪面積占綠地面積應≤20%;3常綠樹與落葉樹應按1:1比例搭配;4群落喬木量應≥4株/100m2綠地。4.2.17應營造優美健康的室外綠化環境。1植物搭配應體現生態性與多樣性;2植物選擇應考慮健康性與安全性;3種植設計應展現藝術感染力與季相變化。4.3室內環境I室內聲環境4.3.1設計應布局合理,主要功能房間與噪聲源合理分隔,且建筑聲環境質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主要功能房間的室內噪聲級應同時滿足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中的低限和高限兩者平均值要求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50118的低限和高限兩者平均值的要4有混響時間和吸聲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間,該性能應滿足4.3.2居住建筑的隔聲降噪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2起居室(廳)與廚房、衛生間相鄰時,其隔墻不應埋設管4.3.3公共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當天然采光不能滿1大跨度或大進深的建筑采用頂部采光或導光管系統2在地下空間,無外窗及有條件的場所,采用導光管采光1居住建筑的臥室和起居室(廳)的采光不應低于采光等級2每套住宅的每個居住空間均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3醫療建筑的一般病房的采光不應低于采光等級IV級的采采光均勻度不應低于0.5;4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幼兒園等其他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功能房間應有不小于75%的面積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1人員長期停留的場所應采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燈和燈2選用LED照明產品的光輸出波形的波動深度應滿足現3采用照明產品的閃變指數(P,LM)應不大于1,且室內人員長時間停留場所采用照明產品的頻閃效應可視度(SVM)不應大于1.0;4居住建筑中居住空間的夜間生理等效照度宜不高于50lx,公共建筑中人員長期工作的場所主要視線方向上1.2m處的5建筑照明有條件應與自然采光結合,采取有效的控制方Ⅲ室內熱環境4.3.6建筑屋頂和東西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應符合表4.3.6的自然通風房間空調房間內表面最高溫度t;——室內空氣溫度;D——熱惰性指標。4.3.7窗及幕墻的遮陽形式應根據其所在朝向選擇,采用以下1東、西向外窗(含透明幕墻)應設置活動外遮陽系統或采2應采用與建筑一體化的建筑遮陽措施,合理利用建筑相4.3.8供暖空調環境應合理設置末端類型,并優化氣流組織形式改善室內供暖空調環境熱舒適性,熱舒適性指標應滿足以下2供暖空調環境局部熱舒適評價指標冷吹風感引起的局部不滿意率(LPD1)、垂直溫差引起的局部不滿意率(L冷吹風感引起的局部不滿意率(LPD1)≤10%,垂直空氣溫度差4.3.9建筑應合理采用自然通風、遮陽等被動調節措施改善室4.3.10應采用合理的措施使主要功能房間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30%~70%之間。4.3.13室內使用的建筑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不應使用含有石棉的建筑材料和物品;不應使用鉛含量超過904.3.14木家具的有害物質限值應符合表4.3.14的規定,塑料限值/(mg/m3)甲醛釋放量苯甲苯基)己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丁基芐酯(BB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的含量不超過0.01%;2室內地面鋪裝產品的有害物質限值同時滿足現行國家標術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J571規定限值的60%及現行國家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6規定限值的70%的要求;3室內木器漆、涂劑類產品的VOCs含量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溶劑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求,防火涂料的VOCs限值低于350g/L,聚氨酯類防水涂料VOCs限值低于100g/L,室內使用木器漆產品中40%采購成本4主要功能房間內安裝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多孔材料的甲醛記錄。公共建筑應對人員長期停留和人員密集區域的場所進行監測。4.3.19建筑應合理設置新4.3.20集中空調系統應具備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措施。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2.1的相關規定,且車庫圍護結構內表面不應有結露、發霉等現象。口應布置在建筑表面空氣動力陰影區,自然通風路徑要求還應包括進風口氣流無遮攔,排風口氣流無倒灌,室內布置及裝飾物對氣流無阻礙;2居住建筑應分戶設計通風季節的自然通風氣流路徑,確定自然通風的進風口和排風口位置,可采用可開啟的外窗作為自然通風的進風口和排風口,或者專設自然通風的進風口和排風口。徑要求設置室外空氣直接流通的外窗或洞口。4.3.24居住建筑每戶在通風季節應達到10次/h的通風換氣量,且在過渡季典型工況下,公共建筑90%的主要功能房間的平均換氣次數不應低于2次/h。4.3.25氣流組織和自然通風路徑設計應保證重要房間或重要場所具備防止以空氣傳播為途徑的疾病通過通風系統交叉傳染的功能。V室內園林景觀4.3.26布置室內綠化,人員長期停留的房間每50m2應不少于一株植物。4.3.27通過室內園藝增加陽臺、露臺等室內外過渡空間綠化量。4.4水質健康安全4.4.1生活飲用水水質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生活飲用水衛生調系統用水、景觀水體、非傳統水源等的水質滿足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要求。4.4.2合理設置直飲水系統,運行管理科學規范。4.4.3生活飲用水增壓設施、儲水設施、給水管道、閥門及用水器具等應滿足衛生環保、安全耐久的要求。4.4.4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室內給水排水管道漏損和結露。4.4.5所有給水排水管道、設備、設施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4.4.6衛生器具和地漏合理設置水封。4.4.7設置用水遠傳計量系統、漏損實時監測系統、水質在線監測系統。4.5人文與健身4.5.1建筑場地內應設有健身場地,面積應不小于總用地面積的0.5%且應不小于100m2。4.5.2應設有寬度不小于1m的專用健身步道,長度不應小于用地紅線周長的1/4且不應小于100m,應采用彈性防滑的環保2廚房和衛生間洗浴空間的地面防滑系數不應小于0.8。4.5.4應設置交流活動場所。室外交流場地面積不小于總用地面積的0.2%且不應小于50m2,或室內交流場地的面積不小于總建筑面積的0.2%且不應小于20m2。1公共空間配置景觀藝術小品或舒緩壓力音樂播放裝置,2利用建筑架空設置自主情緒調節與心理減壓空間,包含5.1一般規定5.1.1建筑低碳性能應滿足國家《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5.1.2建筑能源應用系統應采用可再生能源應用。5.1.3建筑應進行碳排放計算并滿足國家現行強制性規范規定5.1.4在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建造和運行維護階段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5.1.5建筑結構應與建筑設備管線分離,提升建筑適變性。5.2高能效系統5.2.1建筑的設備系統設計應高效、節能、環保、經濟合理。系統在施工和運行壽命周期內做到節能、節水、節材、節地、保護環境。5.2.2空調、供暖、生活熱水系統應采用環境友好型的制冷(制5.2.3建筑通風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設備措施或空氣調節系統不應妨礙房間的自然通風。通風設施應符合以下1建筑通風設計應按相關規定處理好氣流組織,提升通風2做好隔聲及防空氣污染措施;3過渡季宜通過自然通風消除室內余熱余濕。5.2.4設備系統的中心站房應接近負荷中心。給排水、供暖空調系統的機組運行宜采用群控策略,控制并聯運行機組的負荷分配,實現均衡高效控制.1集中供暖系統熱水循環泵的耗電輸熱比、空調水冷熱水系統循環輸配泵的耗電輸冷(熱)比宜比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的規定值低20%;2應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負荷或僅部分空間使用下的供暖、通風及空調系統能耗:1)根據房間的使用功能、朝向、尺寸等因素,對系統進行分區控制;2)供暖空調系統應根據室內外環境變化,結合房間負荷變化,實現系統風量、水量、設備運行狀態的控制3對冬季或過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應充分利用新風降溫,通過自然通風及新風系統運行消除室內余熱。定風量全空氣系統的最大可調新風比不應低于75%。新風取風口的面積應適應最大新風量的需求;4存在間歇供冷需求的建筑空調區,應根據氣候條件充分利用夜間通風進行預冷。存在常年供冷需求的建筑內區,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時,冬季或過渡季可利用冷卻塔供冷等被動式供冷手段;5全新風系統送風末端應設置人離延時關閉裝置;6寫字樓、圖書館閱覽室等公共建筑,可采用置換式+頂板冷輻射空調系統;7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設置集中排風的空調系統,應設置能量回收裝置。熱回收裝置的全熱回收效率不應低于60%。熱回收機組高效運行時間不應低于系統運行時間的60%。5.2.6采用集中冷水機組作為空調冷源時,應運用高效制冷機2各并聯環路阻力損失相差嚴格控制在15%之內;5制冷機房全年平均綜合運行能效EER不低于5.0。5.2.7公共建筑的廚房油煙應經過處理達到國家相應排放標準系統。動力分布式排油煙的系統的主風機應采用變頻排油煙風機(電機外置型),主風機和動力分布式設備的前端均應設置油煙凈化器,主風機的油煙凈化器凈化效率應≥95%,各層水平環路阻力的不平衡率應不大于15%,各支路應采取防倒灌措施。主風5.2.8應采用節能型電氣設備及節能控制措施,公共建筑室內1熱泵機組的制冷(熱)量應滿足計算負荷的要求,并應按2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系統的機組選型應按照重慶市《空3空氣源熱泵冷熱水機組(含蒸發冷卻式熱泵機組等)的供4空氣源熱泵熱水機(器)的性能系數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1土壤源熱泵系統制冷能效比、制熱性能系數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規定,當設計文件無明確規定時應符合表5.3.2的規定,系統制冷能效比EERsys系統制熱性能系數COPys限值2熱泵機組的實測制冷能效比、制熱性能系數應符合設計3室內溫濕度應符合設計文件的規定,當設計文件無明確5土壤源熱泵系統的靜態投資回收期應符合項目立項可行統的靜態回收期不應大于10年。1地表水源熱泵系統的設計應按照《水源熱泵系統經濟運2地表水源熱泵系統的選型應按照《水源熱泵系統經濟運3地表水源熱泵機組的經濟運行應按照《水源熱泵系統經5.3.4教育、醫療類公共建筑應進行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當進行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應用時應根據重慶市資源條件、建筑功能、場地布局等特征信息進行合理設計。5.3.5太陽能熱水系統的設計、安裝、工程驗收和日常維護應按照《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標準》GB50364的要求。竣工驗收時,太陽能集熱系統效率和太陽能熱水系統的太陽能保證率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無明確規定時,應滿足表5.3.5的資源極富區資源豐富區資源較富區資源一般區5.3.6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設備和材料應符合建筑安全規定,作為建筑材料或構件時應滿足建筑功能需求,系統設備和材料的選取應與建筑物外觀和使用功能相協調。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設計應對當地太陽輻射資源進行分析,并應分析周圍環境對太陽輻射和系統運行的影響。5.3.7當建筑供冷、供暖的能源系統采用區域能源供應時,應采用可再生能源。并應綜合考慮建筑負荷分布和功能分區進行優化設計。5.4設備產品性能5.4.1建筑設備、管材應選用低噪音產品。建筑設備及管路系5.4.2房間空氣調節器的能效等級應達到《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1455的一級。建筑的供暖空調系統的冷、熱源機組能效均優于現行國家標準的規定以及現行有關國家標準能效限定值的要求,其值不應小于表5.4.2的規定:制冷性能系數(COP)(溫)水機組管送風和屋頂式空調全年性能系數(APF)、制冷綜合性能系數額定制冷(CC)1級能效等級限值家用燃氣熱水爐熱效率值(η)5.4.3供暖空調系統及給排水系統的水泵,其設計工況下的效率值不應低于其最高效率的90%,且其最高效率不能低于能效等級2級規定。5.4.4空調、通風系統的風機在設計工況下的效率值不應低于其最高效率的90%,且其最高效率不能低于能效等級2級規定。量耗功率應比現行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低20%;5.4.5公共建筑及精裝修住宅建筑的衛生器具的用水效率不應低于2級,且用水效率等級應達到1級的衛生器具的比例應不低于80%。5.4.6綠色建材應用比例≥70%,綠色建材均為二星級綠色建5.4.7裝飾裝修材料中至少5類滿足國家現行綠色產品評價標1500km以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應大于60%;2現澆混凝土應采用預拌混凝土,建筑砂漿應采用預拌1)受力普通鋼筋使用不低于400MPa級鋼筋的用量應高于受力普通鋼筋總量的85%;2)混凝土豎向承重結構采用強度等級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豎向承重結構中混凝土總量的比例不低于50%。低于50%,宜達到70%;條第1款、第2款規定。5.5資源回收利用5.5.1應合理選用利廢建材。利廢建材選用不應少于1種,該種建材占同類建材的用量比例不低于50%。5.5.2建筑施工過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5.5.3建筑設備系統更新、更換應滿足國家及行業綠色產品、綠色建材的相關要求。5.6低碳建造5.6.1建筑技術體系宜符合工業化建造、能源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材料利用率高的要求。5.6.2建筑結構設計應遵循模數協調原則,建筑基本單元及部品部件應滿足重復使用率高、規格少、組合多的要求。5.6.3預制部品部件應滿足下列要求:1部品部件的連接應滿足受力合理、構造簡單和現場連接可靠等要求;2部品部件的設計應滿足標準化要求,還應與生產工藝相結合,優化規格尺寸,并滿足裝配化施工的安裝調節和公差配合要求;3部品部件的設計應滿足生產運輸、施工條件的要求;4部品部件應結合建筑使用功能和內裝要求預留孔洞或管線接口。5.6.4百年健康建筑應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將設計信息與部品部件生產運輸、施工建造和使用維護等環節有效銜接。5.6.5裝配式裝修應與建筑設計、構件制作、主體施工和機電設備安裝實現一體化設計建造,且符合下列規定:1采用簡約化、功能化、輕量化裝修材料和部品,減少使用重質裝修材料;2選用工廠化生產的裝修部件和部品,且具有通用性、互換5.6.6施工和管理應符合綠色施工的要求。5.6.7現澆混凝土構件應采用高效、綠色、節能的支撐及模板5.6.8綠色施工評價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50640有關規定,施工等級宜達到優良。5.7建筑能源管理5.7.1公共建筑設置分類、分級用能自動遠傳計量系統,且采用能源消耗可視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等智能化產品。應根據建筑功能特點,按用戶、使用功能或分區設置電能計量裝置。應按照明插座系統、空調系統、動力系統、特殊用電等分實現各分項的一級子項計量要求。居住建筑的公共區域根據使用功能設置分項計量裝置,宜對主要用能設備進行獨立計量。5.7.2應進行運行階段、建造及拆除階段、建材生產及運輸階段的碳排放計算,采取措施降低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強度。5.7.3當設有獨立新風機組時,新風機組應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進行設備啟停、風機轉速及風閥開度調節。5.7.4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應設置監測系統節能效益的計量5.7.5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應滿足國家和地方能耗限額標準的引導值要求。居住建筑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51350的夏熱冬冷地區建筑能效指標的要求。5.7.6應根據建筑能源使用情況,定期進行能源審計、能耗診斷及調適改造。5.8.1公共建筑綠地率應達到規劃指標105%以上,居住建筑綠地率應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1.5m2。6.1一般規定6.1.1建筑結構設計工作年限為100年。6.1.2建筑結構應在設計工作年限內確保其安全性和耐久性。6.1.3建筑的非結構構件及附屬機電設備,其自身及與結構主體的連接應安全可靠。6.2.1場地選址宜選擇抗震有利的地段,應避開滑坡、崩塌、斷有可靠的防洪澇基礎設施。6.2.2結構設計宜擇優選用規則的形體和布置,在符合建筑功能要求的同時,尚應滿足其安全性和經濟性的要求,不應采用形體和布置嚴重不規則的建筑結構。6.2.3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宜對關鍵部位、關鍵構件及節點采用“中震不屈服”以上的抗震性能目標進行設計,宜采用隔6.3.1建筑結構應滿足耐久性設計年限100年的要求,滿足相應結構類型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耐久性要求。6.3.2建筑結構在設計工作年限中應符合下列規定:2設計中可更換的構件應按規定更換;3構件表面的防護層,應按規定維護或更換;4結構出現可見的耐久性缺陷時,應及時進行處理。6.3.3混凝土結構應采取下列有效措施提高其耐久性:1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能指標,宜采用高耐久混凝土;2提高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3提高混凝土構件裂縫的控制要求;4提高混凝土抗滲性能,應采用剛性防水與柔性防水相結合的防水設計。6.3.4鋼結構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鋼結構防腐蝕技術規程》JGJ/T251中的有關規定,鋼構件宜采用耐候結構鋼或耐候型防腐涂料,并根據室內外環境合理選擇防腐、防火等防護措施。6.3.5木結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木結構設計標準》GB50005及《木結構通用規范》GB55005的有關規定,木構件應采用防腐木材、耐久木材或耐久木制品,并根據室內外環境合理選擇防腐、防火等防護措施。6.3.6建筑防水層、防潮層設置應滿足下列要求:1建筑的屋面、地面、外墻、外窗應能防止雨水和冰雪融化水侵入室內,且屋面和外墻的內表面在室內溫度、濕度設計條件下不應出現結露;3衛生間、浴室墻面1.8米標高以下應設置防水層;5接觸土壤的首層地面應合理設置防潮層或防水層;6設有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的房間,應合理設置防潮層或防水層;7屋頂花園應設防穿透防水構件。6.3.7裝飾裝修應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維護的建筑材料:1采用耐久性好的外飾面材料;6.3.8外圍護系統應滿足高耐久性的要求,宜采用工業化生產7.1一般規定7.1.1百年健康建筑應遵循全生命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7.1.2建筑及周邊環境設計應考慮在建筑的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發展具有必要的應變改造的可能性。7.1.3建筑應具備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必要條件。7.2建筑適變性能7.2.1百年健康建筑應采用裝配式結構,符合工業化建造技術、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材料利用率高的要求。建筑應遵循全壽命周期內使用的多元化原則,建筑使用功能與使用空間設置及設備設施布置或控制應具備適變性能,以便于后期改造。7.2.2建筑適變性能應在設計階段建立。建筑主要功能或建筑空間改變應基于對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地域文化和經濟社會顧的要求。7.2.3建筑適變性能必須以建筑品質優良為基礎,并應符合以下規定:3建筑采用模數協調、管線分離等便于更換的裝配式技術。7.2.4建筑場地總平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場地車行出入口不應少于2個,均應具備人車分流條件;2建筑周邊應布置環形車道,或沿建筑2個長邊布置車道,并應滿足防火、救護和無障礙通行需要;3場地管網應分類集中布置于管溝內,管溝應預留檢修和適應功能調整的發展空間。7.2.5建筑形體應規則,建筑功能分區清晰明確。建筑空間布局和結構體系便于重新劃分功能分區并易于按重新劃分的功能分區組織交通流線和設備管線系統。7.2.6建筑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設計應基于建筑適變性能可行性分析制訂設計和改造技術方案;2建筑空間宜規整,并應采用大空間布置方式;3空間劃分應采用便于重組的裝配式輕質隔墻系統;4各功能空間的配套服務設施宜共享,并宜布置于主要功能空間外和靠外墻部位;5建筑首層除出入口門廳外宜架空,預留因使用功能變化新增出入口的條件。調整后各出入口的空間尺度應與其服務的主要使用功能定位和人員規模匹配,并不得低于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6電梯、樓梯及其侯梯廳應按可容納擔架的消防電梯和防煙樓梯間設計或預留改造條件;疏散通道、公共走道應按滿足最多人數和無障礙使用要求設計或預留改造條件;7在公共建筑功能空間內宜預留增設水平和垂直交通系統的空間,該空間應按滿足防火和無障礙使用要求預留改造條件;8居住建筑套內空間應按現行無障礙設計相關標準的規定設計或預留改造條件。7.2.7結構設計應符合以下規定:1應根據建筑可變性分析報告中建筑使用功能和空間的不同變化類型,按持久工況、短暫工況和各種偶然工況的最不利荷載及作用設計;2優化結構體系和結構構件布置,減少剪力墻、支撐、延性墻板等抗側力構件對內部空間的圍合限定程度,為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空間靈活調整創造條件;3應根據結構受力特點及建筑尺度、形狀、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確定結構縫設置方案。宜控制結構縫的數量,并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少設縫對使用功能調整的不利影響。7.2.8建筑的非結構構件布置應充分考慮建筑的適變性,優先選用尺度小、規格少、便于組合且安裝工藝可逆的預制構件。7.2.9設備設施布置方式或控制方式應與建筑功能和空間變化1設備設施布置應預留調整和檢修更換空間;2建筑中的共用管道井和共用設備用房應分類集中布置在建筑的公共空間內;非共用設備與管線應分類集中布置,與公共空間貼臨并靠近同類設備用房或管道井;3設備管線應與建筑結構分離;4穿越結構構件的管線應預留管線套管。7.2.10室內裝修應采用裝配式裝修,且應符合以下規定:1采用簡約化、功能化、輕量化裝修材料和部品,減少使用重質裝修材料;2選用工廠化生產的裝修部件和部品,且具有通用性、互換7.3水資源高效利用7.3.1應制定水資源利用方案,統籌利用各種水資源,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大型公共建筑應配套設計建筑中水系統,優先收集優質雜排水作為中水水源,中水需水量較大時宜收集雜排水作為中水水源;2綠化灌溉、車庫及道路沖洗、洗車用水采用非傳統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40%;3沖廁采用非傳統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30%;4冷卻水補水采用非傳統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總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20%。7.3.3給水泵宜選用變頻調速泵,應根據給水管網水力計算結7.3.4衛生間給水系統應設置分水器配水的方式,并應采用分7.3.5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的分區應與給水系統的分區一致,并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8175中的經濟厚度計算方法確7.3.7公共浴室淋浴器宜設置恒溫混水閥,保證出水水溫應7.4.1實施低影響開發時,應引導不透水下墊面徑流進入低影流受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比例應≥95%;對于公共建筑,場地內的不透水下墊面徑流受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比例應≥80%。7.4.2設置室外景觀水體的建設項目,應設置水質凈化措施,優先選用源頭式海綿設施削減進入室外景觀水體的雨水污染物,且宜兼具雨水調蓄功能。7.4.3場地生物滯留設施均應合理設置溢流裝置,且排水能力不宜小于設計重現期計算流量的2倍。7.4.4場地低影響開發設施均應設置水位觀察設施、在線水質及流量監測設施。區有效水深在150mm~300mm,且設施存水區排空時間應為8h~24h。7.4.6雨水花園等生物滯留設施的設置不應危害周邊基礎、邊坡、支擋等建、構筑物結構安全,各構造層應合理設置且選用可靠材料。7.4.7合理配置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的植物,適應季節變化,并應采取控制惡臭和蚊蠅滋生的衛生防疫措施。7.4.8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可能對人身安全造成影響的區域,應設有安全防護措施、警示牌和科普標識牌。7.4.9室外場地道路應采用面層、基層均為透水性材質的透水鋪裝系統,場地鋪裝中透水鋪裝系統面積比例不宜低于50%。7.4.10場地低影響開發采用透水鋪裝時,若采用透水磚作為面層,滲透系數應大于1×10?m/s。7.4.11場地建筑的可綠化屋頂應設置屋頂綠化,且屋頂綠化面積占可綠化屋頂面積的比例不應低于50%。7.4.12場地低影響開發采用雨水調蓄池時,徑流進入收集池前需先通過容積式海綿設施(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進行凈化后,再排入雨水收集裝置。7.5應急與防疫7.5.1建筑應具有設置應急防護安全區和隔離區的空間與配套設施安全運行條件。當建筑擬作為防疫應急隔離場所使用時,各專業應依據相關防疫建筑設計標準提供專項改造設計與運行維護方案。7.5.2場地總平面應結合車道布置或預留具備遮擋風雨和無線通訊條件的公共與應急物流配送場地。7.5.3建筑主要出入口門禁應具備非接觸式或生物特征識別指令輸入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移動終端身份識別、AI人臉識別、聲波識別等)。建筑至少1個出入口應具備救護車停靠條件。7.5.4建筑應按照被動措施優先的原則,優化平面布局、建筑體型、建筑樓距、建筑朝向、建筑立面和架空層等設計。交通空間、車庫和衛生間宜具備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條件。7.5.5設置獨立垃圾運輸流線,通過綠籬或圍墻遮擋隔離;垃圾收運車輛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運輸途中不得灑漏。7.5.6公共建筑應具有潔凈與污染人流、物流的獨立對外出入口各不少于1個。其中首層應具備2個或以上獨立的人員出入口,且至少1個人員出入口具備體溫檢測功能。7.5.7公共建筑應具備設立臨時隔離用房、防疫用品倉庫的條件。臨時隔離用房應符合下列規定:2設置獨立的排風系統和內循環空調系統,形成室內負壓。7.5.8公共建筑電梯應不少于2臺,貨梯應不少于1臺,客梯和貨梯(或消防電梯)門廳應具備獨立設置的條件。7.5.9住宅建筑套內衛生間應采用干濕分離設計,應具備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條件,以便于防疫期內部隔離。7.5.10建筑通風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所有新風口、排風口、加壓送風口、排煙口設置、進風與排放應滿足衛生防疫要求;2衛生間、垃圾儲存間應處于負壓區;3強制排風系統的室外排風口宜高于建筑主體,其最低點應高于人員逗留地面2.50m以上,且水平距離20m以內不應有機械進風口或機械排風口與機械進風口凈高差不應小于6m,排風口在上。7.5.11應設置應急與防疫設備的專用建筑空間,儲備相應的應急與防疫備用動力設備,且定期檢查維護。7.6.1運行維護管理單位應制定并實施百年健康建筑維護管理制度,應制定完善的建筑基礎設施設備以及節能、節水、節材、綠化的運行操作規程、應急預案,實施能源資源管理激勵機制,明確責任人員職責,合理配置專業技術人員。7.6.2運行維護管理人員應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有關系統和設備的工作原理、運行策略及操作規程,且應經培訓后上崗。7.6.3運行維護管理單位應建立綠色、健康、低碳教育宣傳和實踐機制。1編制百年健康建筑使用手冊,對全體使用者免費發放,形成良好的綠色、健康、低碳氛圍;2通過板報、多媒體等方式宣傳百年健康建筑技術以及綠色生活、健康食品、低碳出行、養生等綠色、健康、低碳生活理念,媒體宣傳內容每月至少更新一次,媒體屏幕應置于主要的社區出人口、建筑出人口、大堂和電梯廳,且對信息平臺進行持續維護;3每年對不少于30%的典型用戶進行百年健康建筑運行質量滿意度調查,且根據調查結果制定改進措施并實施、公示。7.6.4運行維護管理單位應定期對百年健康建筑運營效果進行1制定百年健康建筑運營效果評估的技術方案和計劃;3定期開展節能診斷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優化方案4定期對各類用水水質進行檢測、公示。7.6.5應設置電子巡查管理系統,對巡邏任務進行智能化管理。電子巡查管理系統應滿足下列規定:1應具備巡查人員分級分角色管理功能,以及完善的巡查反饋和聯動響應機制;2應具備對巡邏人員實時定位的功能,實現靈活調度,對各個巡邏點狀態實現圖像、視頻進行實時傳輸,重大異常情況巡邏人員可一鍵呼叫管理人員及控制中心進行便捷匯報及現場實時取證。7.6.6應設置建筑設備和公共資產管理系統,為建筑設備、物業固定資產和公共設備配備唯一識別電子標簽,實現對物業固定資產和公共設備的盤點掃描、定位管理,并定期生成運行和管理記錄。7.6.7應采用物業集中管理平臺,對周界防范、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公共廣播、信息發布、公共設備等相關物聯網子系統進行1所有公共區域應設置公共廣播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無線通訊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2在各出入口設置人員和車輛識別的出入口控制系統;3智能化系統應具有遠程監控、安全防范、環境監測、積水監測、公共設備監控、工作生活服務、接入智慧城市(城區、社區)7.6.9建筑設備管理系統應設置信息網絡系統以及智慧運維系統。建筑設備應定期進行維修和分類管理,設備應有科學的運行計劃和詳細的設備運行記錄。7.6.10在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內,應建立主體結構(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建筑等)的檢查維護制度;建筑部品部件維修更換年限應滿足相關部品部件的耐久年限要求。以視覺為主以嗅覺為主以味覺為主以聽覺為主以觸覺為主矮蒲葦柏白皮松白芷竹巴茅白車軸草白樺白晶菊臺灣異葉苣苔白蠟芒白楊赤松印度安息香穿心蓮扁柏晚香玉杜仲鼠尾草多岐沙參山蒼子常山葛桂圓何首烏留蘭香姜忍冬吊蘭吊鐘花艾吊竹梅決明多花紫藤非洲鳳仙費菜歐芹啤酒花國槐桑山桃山杏山楂山茱萸四季桂四籽馬藍厚萼凌霄厚樸茶葫蘆小葉鼠李薤白玄參益智槐降香幌傘楓藿香薊卷柏闊葉山麥冬李凌霄龍柏蘆葦曼陀羅梅楠女貞日本濱菊日本楓日本櫸樹日本晚櫻日本小檗沙地柏山茶山核桃山櫻花杉日本珊瑚樹腎蕨50水仙四季秋海棠桃烏柏向日葵雪松洋水仙葉子花印度橡膠榕53圓柏圓葉風鈴草圓錐鐵線蓮中華花蔥紫荊本表由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提供。1為了便于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標準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要求)"或“應按……執行”。引用標準名錄21《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29《綠色產品評價人造板和木質地板》GB/T3560132《綠色產品評價防水與密封材料》GB/T3560933《綠色產品評價陶瓷磚(板)》GB/T3561034《綠色產品評價紙和紙制品》GB/T356134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境用水》GB/T1892142《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5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59《熱環境的人類工效學通過計算PMV和PPD指數與局部熱舒適準則對熱舒適進行分析測定與解釋》GB/T1804968《LED室內照明應用技術要求》GB/T3183170《民用建筑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技術標準》GB5036471《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145580《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GB1716782《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釋放限量》83《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溶劑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84《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內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285《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386《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壁紙中有害物質限量》GB1858587《室內裝飾裝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質限量》88《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地毯、地毯襯墊及地毯膠粘劑有害物89《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混凝土外加劑釋放氨的限量》91《木家具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速率檢測逐時濃度法》117《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水性內墻涂覆材料》JG/118《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人造板及其制品》HJ571122《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J50-071123《綠色生態住宅(綠色建筑)小區建設技術標準》DBJ50/百年健康建筑技術標準條文說明3基本規定 654健康性能 4.1一般規定 674.2室外環境 67I場地規劃布局 67Ⅱ室外物理環境 Ⅲ室外園林景觀 4.3室內環境 I室內聲環境 Ⅱ室內光環境 Ⅲ室內熱環境 VI室內園林景觀 4.4水質健康安全 5.1一般規定 5.5資源回收利用 5.7建筑能源管理 5.8節約型園林綠化 6可靠性能 6.1一般規定 6.3耐久性 7持續性能 7.2建筑適變性能 7.3水資源高效利用 7.5應急與防疫 7.6建筑維護管理 3.0.2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標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51350相關要求執行。3.0.3隨著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建設必然建筑建設模式及建造方式的轉變、建筑工業應注重建筑結構與設備管線相分離技術及其內裝技術等一體化3.0.5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人為本、因地制宜,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4.1一般規定布局、布置及功能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建筑室內環境的性能保障時,應結合上述影響因素分別開展室內聲、光、熱、空氣品質的性能分析。I場地規劃布局4.2.1基地內的地表形態、土壤狀況以及水系、生物群落都是自然長期演化的結果,是具有生態平衡和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應對基地原有綠色植被的價值進行評價,充分保護、合理利用原有古樹、大樹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鄉土植物,這不僅能極大地減少開挖能耗與運輸能耗;還保留了和諧的自然秩序和不可復制、不易雷同的個性特征,利用和保護施工用地范圍內原有綠色植被,對于施工周期較長的現場,可按建筑永久綠化的要求,安排場地新建綠化,既可以固定施工過程排放的CO?,又可以提升綠化投資的效益。重慶屬于典型的山地城市,坡地建筑場地比較常見,該類場地的建筑布局和豎向設計對建設工程投資、工期、安全和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更需要精心規劃,在滿足各項使用功能和保護現狀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狀地形地貌,進行合理的豎向設計。建設項目應對場地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進行勘查,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質條件,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對場地及周邊環境生態系統的改變,包括原有水體和植被,特別是胸徑在15cm以上的喬木。在建設過程中確需改造場地內的地形、地貌、水體、植被等時,應在工程結束后及時采取生態復原措施,減少對原場地環境的改變和破壞。4.2.2從分析建筑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出發,將建筑設計與建筑微氣候、建筑技術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結合,分析建筑的總平風等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即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多獲得能量,避開主導風向,減少建筑物外表面熱損失;夏季和過渡季最大限度地減少得熱并利用自然能來降溫冷卻,以達到節能的筑日照條件與建筑室內的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百年健康建筑應加強對上述類型建筑場地日照環境的控制。我國已有相關標準包校設計規范》GB50099等以及現行行業標準《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JGJ39等,建筑的布局與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上述標準要求。采用日照的模擬分析時,應執行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日照計算參數標準》GB/T50947中的相關規定。除滿足日照相關標準要求外,本條要求建筑布局還應兼顧周邊,減少對相鄰的住宅、幼兒園生活用房等有日照標準要求的建筑產生不利的日照遮擋。條文中的“不得降低周邊建筑的日照標的要求。②對于改造項目分兩種情況:周邊建筑改造前滿足日照標準的,應保證其改造后仍符合相關日照標準的要求;周邊建筑改造前未滿足日照標準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主導風,山坡地還受由陽光和地形的綜合影響形成的山谷風影風進風口布置于室外表面風壓大于0.5Pa的建筑外表面上。為方向,同時可以采用擋風措施減少冬季冷風造成室內熱量的流第7款主要考慮疫情時,建筑轉化為疫情工況時,場地的氣4.2.3建筑場地內的交通狀況直接關系著使用者的人身安全。無障礙設計是充分體現和保障不同需求使用者人身安全和其中公共綠地是指為各級生活圈居住區配建的公園綠地及街頭小廣場。對應城市用地分類G類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中的公園綠地(G1)及廣場用地(G3),不包括城市級的大型公園綠地及本條以人步行到達公共交通站點(含軌道交通站點)的適宜時間10min作為公共交通站點設置的合理距離,強調建筑500m條要求的,應配備有定時定點的專用接駁車聯系公共交通站點,位設有喬木、構筑物等遮陰措施的面積比例不應低于80%。建筑陰影區為夏至日8:00~16:00時段在4h日照等時線內室外停車位遮陰面積=喬木遮陰面積+構筑物(遮陽棚等)遮陰面積-建筑日照投影區內喬木與構筑物的遮陰面積。建筑日照投影遮陽面積指夏至日日照分析圖中,8:00~16:00內日照時數不足4h的室外停車位面積;喬木遮陰面積按照成年喬木的樹冠正投影面積計算;構筑物遮陰面積按照構筑物正投影面積4.2.4為老年人、行動不便者提供活動場地及相應的服務設施4.2.5應采取被動方法降低防墜物風險,建筑物周邊植物隔離帶設置的寬度不小于2m。應滿足美化環境和人的心理功能需求。建筑形式即應展現個性,建筑私有空間需具有適宜的私密性,分區明確的公共空間和私有空間,有利于保護私密性,避免外界對高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良好的視野與避免視線干擾是人在建筑中保持心理舒適的基本需求之一。外窗除了具有自然通風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還有從視覺上溝通室內外、感知自然、調整節律的作用。合理設置視覺窗口,不僅可以提供良好的視野,而且有助于改善人的情緒、維持健康活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對于居住建筑,兩棟住宅居住空間的水平視線距離應超過18m并避免窗戶的對視,可認為沒有視線干擾;對于公共建筑,要求70%以上主要功能房間均能看到室外的綠地和天空,且沒有構筑物或建筑物對視野造成完全Ⅱ室外物理環境4.2.7對于老年人和幼兒,身體對外界自然環境的抵御能力,較多的自然光,同時,需要躲避冬季寒風。因此,結合項目所在地的氣候條件,結合建筑設計,在適宜的朝向、適宜的位置設置陽光房,既可以為老年人和幼兒提供充足的陽光,又能避免冬季濕寒風對其身體的負面影響,降低風寒、感冒、季使用時應設置必要的遮陽、通風措施。4.2.8照明光環境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其影響因素也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藍光容易導致近視、白內障以及黃斑病變等眼睛病理危害和人體節律危害;工作視野內合適的亮度差別過大,或視線在不同亮度之間頻繁變化,容易導致視覺疲勞;光譜中紅色源間色差較大,導致視覺環境的質量變差;照明系統頻閃,輕則導致視覺疲勞、偏頭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重則誘發癲癇疾病等等。健康建筑采取下列手段對建筑光環境加強控制:1工作視野內亮度分布方面,保證墻面的平均照度不應低于50lx、頂棚的平均照度不應低于30lx,同時配合合理的選擇照明燈具及照明方式等,降低各表面之間的亮度差。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一般被觀察物體的亮度高于其鄰近環境的3倍時,人會感覺比較舒適,且比單純提高工作面上的照度更有效、更經濟。因此在進行相關設計時,應進行合理的照明計算,保證亮度分布合理的同時適當的增加工作對象與其背景的亮度對比;為確保室外公共活動區域的安全,對人行道、非機動車道最小水平照度及最小半柱面照度提出要求。2為保證夜間室外人員活動視覺舒適,宜選擇一般顯色指數不低于60的光源,同時,對燈具不同方向的光強進行限制,在設計過程中進行照明眩光計算,合理地選擇燈具及布置,將眩光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3光源色溫方面,由于單位光通的藍光危害效應與光源色溫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且光源色溫越高其危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要求室內光源色溫不高于4000K,室外照明光源色溫不超過5000K。考慮到對生理健康的影響,要求室外公共活動區域的光源色溫不高于5000K。除直接的生理健康影響外,夜間昏暗的光照環境,容易產生交通事故、犯罪率增加等惡劣影響,因此應當保證充足的地面水平照度和半柱面照度。其中,針對具有特殊照明需求的室外空間,可按照特殊的照明需求,選擇光源色溫。4夜間室外照明環境中,若照明光源的顯色性較差,會導致室外物體失真,造成視覺上的不舒適。此外,由于夜間室外背景響其視覺功能,甚至引發意外風險。4.2.9建筑環境質量與場地熱環境密切相關,熱環境直接影響人們戶外活動的熱安全性和熱舒適度。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居住區熱環境設計標準》JGJ286對居住區詳細規劃階段的熱環境設計進行了規定,給出了設計方法、指標、參數。項目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場地內熱環境的舒適度,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場地通風不良、遮陽不足、綠的一系列的問題,降低熱島強度,提高環境舒適度。本條要求項目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居住區熱環境設計標準》JGJ286進行熱環境設計。城市居住區是指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對集中布局的地區,簡稱居住區。如項目處于非居住區規劃范圍內,符合其城鄉規劃的要求即為達標。“熱島”現象在夏季出現,不僅會使人們高溫中暑的概率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負面影響。室外硬質地面采用遮陰措施可有效降低室外活動場地地表溫度,減少熱島效應,提高場地熱舒適度。動車停車場。不包括機動車道和機動車停車場,本款僅對建筑陰影區外的戶外活動場地提出要求,建筑陰影區為夏至日8:00~16:00時段在4h日照等時線內的區域。戶外活動場地遮陰面積=喬木遮陰面積+構筑物遮陰面積-建筑日照投影區內喬木與構筑物的遮陰面積。建筑日照投影遮陽面積指夏至日日照分析圖中,8:00~16:00內日照時數不足4h的戶外活動場地面積;喬木遮陰面積按照成年喬木的樹冠正投影面積計算;構筑物遮陰面積按照構筑物正投影面積計算。對于首層架空構筑物,架空空間如第2款,遮陰面積較大的行道樹路段指:實際樹冠正投影對于路段的有效遮蔭面積大于50%。行道樹需選用冠幅大于3米、枝下高大于2m的喬木,株距為4-6m。路用反射隔熱涂料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用反射隔熱涂料》GB/T25261的方法進行耐沾污性處理后太陽光反射比仍保持不少于0.4。第3款,中屋面可采用高反射率涂料等面層,本款計算綠化陽能集熱板或光伏板的水平投影面積、太陽光反射比不小于0.4第4款,垂直綠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立體空間壁面結構過冬的草本鄉土植物為主。垂吊式綠化應選擇抗旱、抗風性強、分枝以上規格的植物。植物宜從《重慶市立體綠化植物推薦名4.2.10第1款,環境噪聲對建筑環境品質有重要影響。百年健的環境噪聲進行預測,必要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噪聲狀況,醫療康養建筑,不應緊鄰(指交通干線與建筑之間沒有任何建筑建筑退距(具體項目應根據交通噪聲源強數據,計算合理的退距),確保場地聲環境滿足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的要求。第3款,對于緊鄰交通干線或其他噪聲源的建筑,通常臨噪聲源側的環境噪聲較高,如果人員在該側居住或活動,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噪聲干擾,影響人的身心健康。雖然現行國家標準《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對臨近交通干線的限值要求較其他區域要求低,但是通常還是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因此,需種植高大喬施對外界噪聲進行隔離或消減。大喬木是具有明顯主干的植物,高度應達到15米以上、樹冠面積應達到25平方米以上。據有關資料顯示,當綠化帶寬度大于10m時,可降低交通噪聲2~3分貝。自然聲可以通過聲掩蔽降低人們對城市噪聲的感知,合理設計的水景可以起到聲掩蔽的效果,降低交通噪聲對人的影響。當擬建噪聲敏感建筑不能避免臨近交通干線、機場周邊,或不能遠離固定的設備噪聲源時,需要在設計前對建筑所處位置的環境噪聲、環境振動調查與測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聲干擾,如在方案階段,優化建筑總體布局、優化建筑朝向聲屏障、加強圍護結構隔聲(建筑隔聲外窗)等,以滿足《建筑環境求。具體項目的具體措施,應根據項目周邊噪聲源特點、項目類4.2.11場地臨主要街道面交通噪聲影響比較嚴重,需種植高大措施對外界噪聲進行隔離或消減。大喬木應枝葉茂密,高度應達到15米以上。據有關資料顯示,當綠化帶寬度大于10m時,可降低交通噪聲2~3分貝。自然聲可以通過聲掩蔽降低人們對城市噪聲的感知,合理設計的水景可以起到聲掩蔽的效果,降低交通噪聲對人的影響。居住區內的場地環境噪聲控制是為了保證人不受到外界噪聲的干擾,但是人對聲音的感受并不僅僅與聲音能量的大小相了場地環境噪聲的限值,但是其能讓人產生放松、愉悅的情緒。居住區的聲景觀設計就是運用聲音的要素,對空間的聲音環境進行全面的設計和規劃,通過掩蓋城市噪聲、創造和諧自然聲、引入人工聲等聲掩蔽措施,并加強與總體景觀的調和。通過視覺和聽覺要素的平衡和協調,實現景觀和空間的諸多表現。4.2.12本條人行區是指區域范圍內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行和停留的場所。冬季建筑物周圍人行區距地1.5m高處風速小于5m/s是不影響人們正常室外活動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風面與背風面風壓差不超過5Pa,可以減少冷風向室內滲透。夏季、過渡季通風不暢在某些區域形成無風區或渦旋區,將影響室外散熱和污染物消散。外窗室內外表面的風壓差達到0.5Pa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風。利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手段對不同季節典型風向、風速可對建筑外風環境進行模擬,其中來流風速、風向為對應季節內出現頻率最高的風向和平均風速,室外風環境模擬使用的氣象參數建議依次按地方有關標準要求、現行行業標準《建筑節能氣象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中國建筑熱環境分析專用氣象數據集》的優先順序取得風向風速資料。數據選用盡可能使用地區內的氣象站過去十年內的代表性數據,也可以采用相關氣象部門出筑外窗室內表面風壓默認為0Pa,可開啟外窗的室外風壓絕對值大于0.5Pa,即可判定此外窗滿足要求。室外風環境模擬應得到以下輸出結果:1不同季節不同來流風速下,模擬得到場地內1.5m高處的風速分布。2不同季節不同來流風速下,模擬得到冬季室外活動區的風速放大系數。3不同季節不同來流風速下,模擬得到建筑首層及以上典型樓層迎風面與背風面(或主要開窗面)表面的壓力分布。對于不同季節,如果主導風向、風速不唯一(可參考《實用供熱空調設計手冊》陸耀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或當地氣象局歷史數據),宜分析兩種主導風向下的情況。4.2.13煙草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可增大肝臟負擔,影響肝臟功能,很容易引起喉頭炎、氣管炎,肺氣腫等咳嗽病,還會增加患口腔、咽喉、食管及腎臟等處癌癥的機會。吸煙時大量吸入CO,會妨礙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造成機體缺氧血癥等,由此可見吸煙對于身體健康危害很大。不僅如此,二手煙對呼吸系統的健康影響更為嚴重,如今二手煙霧已被美國環保署和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確定為人類A類致癌物質,美國國立職業安全和衛生研究院已做出結論:二手煙霧是職業致癌物。因此,為了保護建筑使用者專門的室外吸煙區,有效地引導有吸煙習慣規定的合理范圍內吸煙,做到“疏堵結合”須避免人員密集區、有遮陰的人員聚集區,建筑出入口、雨篷等半開敞的空間、可開啟窗戶、建筑新風引入口、兒童年和老年人活動區域等位置,吸煙區內須配置垃圾筒和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標識。室外吸煙區地面應為硬質鋪地,避免引起火災。Ⅲ室外園林景觀4.2.14結合建筑室外空間功能需求,優化集中綠地布局,提升休憩、娛樂等參與性。綠地應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種植面積不得低于綠地總面積的80%。綠地不能占用消防車道、消防撲救面等。鼓勵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通過分區域、分時段滿足資源共享,可開放面積應達到綠地面積80%以上。4.2.15古樹指樹齡一百年以上的喬木,名樹指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樹木,大樹指胸徑五十厘米以上的喬木。建筑場地內的地表形態、土壤狀況以及水系、生物群落都是自然長期演化的結果,是具有生態平衡和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應對基地原有綠色植被進行綜合評價,充分保護原有古樹、名樹、大樹,合理利用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鄉土植物,這不僅能極大地減少開挖能耗與運輸能耗;還保留了和諧的自然秩序和不可復制、不易雷同的個性特征。古樹、名樹應100%保存保護。4.2.16合理的植物物種選擇和搭配會對綠地植被的生長起到促進作用,植物選擇應充分利用本地區植物資源優勢。第1款,鄉土植物是自然選擇的產物,是當地植物群落的有機組成,具有個性鮮明的鄉土景觀特征,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與生態平衡性。因而,存活率高、病蟲害少、采購與養護成本較低。適合于重慶種植和生長的鄉土植物詳見《重慶市鄉土植物推薦名錄》。鄉土植物分別按喬、灌、草的植株/叢/簇數/面積進行用量統計。第2款,大面積的草坪不但維護費用昂貴,其生態效益也遠遠小于灌木、喬木。因此,合理搭配喬木、灌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喬、灌、草組合配置,就是以喬木為喬、灌、草空間互補和重疊的效果。根據植物的不同的生物學習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消毒設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價值研究報告
- 2025-2030智慧園區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高純度酚類市場需求量預測及前景銷售格局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鐵路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端游行業多元化經營戰略及發展策略建議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甲基烯丙基氯市場營銷策略及發展現狀調研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溫敏顏料市場銷售模式及前景動態研究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浮選劑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氯化鋁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樓宇智能化系統工程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4年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知識題庫及答案(共100題)
- 第47 屆世界技能大賽商品展示技術項目技術文件
- (中級技能操作考核)消防設施操作員考試題庫(全真題版)
- 南京工業大學《民法》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維信息采集技術規程
- 【工程法規】王欣 教材精講班課件 38-第6章-6.3-施工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 四年級數學下冊 第1講 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學生版(知識梳理+典例分析+舉一反三+階梯訓練)(蘇教版)
- 部編人教版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期中綜合復習強化練習題〔有答案〕
- 2024北京海淀區初三一模物理試題及參考答案
-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學類自考-00229證據法學考試近5年真題附答案
- 2024年高等教育工學類自考-06090人員素質測評理論與方法考試近5年真題附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