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講義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講義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講義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講義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第46講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講義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46講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講義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戰爭、革命和危機交織;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兩種現代化模式調整與創新。

具體表現:

1.政治:

①俄國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為人類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②受十月革命和一戰的影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2.經濟:

①蘇聯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誤,但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3.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義思想逐漸被凱恩斯主義代替;

②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興起;

③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科學誕生。

4.國際關系:

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斷激化;

②世界局勢由動蕩走向暫時穩定,再從大危機,大動蕩走向世界大戰;

③兩次世界大戰后分別由戰勝國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對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產生了重要影響。

課標要求:

1.了解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能夠簡述二戰的主要經過及其重大歷史事件;

2.理解二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動。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年份試卷考點

2024福建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

廣西卷德國法西斯的對外擴張

重慶卷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廣東卷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第20題)

2023全國乙卷日本投降(第41題)

北京卷聯合國

湖北卷大戰宣傳方式

2022天津卷二戰性質

河北卷羅斯福新政

浙江卷開羅會議;敦刻爾克大撤退

命題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高考的高頻率考點,重點是二戰的背景、過程及戰后秩序;

2.考查形式:突出核心素養,客觀題、主觀題都涉及。

備考建議:

1.二戰爆發的背景是重點,結合各國經濟危機,關注二戰中國戰場內容,復習多重視;

2.結合背景進行總結歸納,引出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對之后世界和平發展產生的影響。

時空定位及主要線索:

主要內容:

考點1: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教學過程:

考點1: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義:

1.含義:

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是中央集權形式下的軍國主義。

2.基本特征:

(1)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

(2)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

(3)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

(4)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3.實質:

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

表現為:

(1)“極權主義";

(2)“生存空間論”;

(3)“征服世界"。

知識拓展:法西斯主義表現

①種族優劣:以社會達爾文主義作為依據,認為人類社會同動物社會一樣,服從“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定律。

②國家至上:希特勒把它的主義叫做“國家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是騙人的幌子,實則主張“國家高于一切”,把“愛國主義”變成“國家沙文主義”,鼓吹擴張主義,侵略和占領別的國家。

③意志至上:希特勒極力推崇“唯意志論”,創造“權力意志"的概念。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是表現形式之一。

④領袖至上:希特勒自詡為唯一能夠“拯救德意志”的領袖,通過納粹黨和“黨衛軍"大肆鼓吹對“領袖”的狂熱信仰.絕對崇拜和絕對服從,對人民實行極端獨裁專制的統治。

⑤強權理論:堅決反對民主自由、人道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認為武力能戰勝一切,“強權就是公理"。

3.法西斯主義政權的建立:

(1)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2)德國:

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

(3)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4.形成的原因:

(1)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極端化是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源;

(2)資本主義國家對十月革命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的恐懼則加速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3)對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是法西斯主義滋生的歷史背景;

(4)德國、日本等國政治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為法西斯主義建立埋下禍根。

問題思考:你如何理解“法西斯主義是20世紀特有的現象”?

(1)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極端化是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根源;

(2)資本主義國家對十月革命為代表的共產主義的恐懼則加速了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3)對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是法西斯主義滋生的歷史背景;

(4)德國、日本等國政治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為法西斯主義建立埋下禍根。

(二)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亞洲:日本

2.歐洲:德國、意大利

3.三國軸心國聯盟:

1937年德意日三國先后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軸心國集團形成。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述

1.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發生時間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羅斯法定結束日期為1945年9月3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影響: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3.基本概況:

(1)局部戰爭:1931-1939年

(2)全面戰爭:1939-1941年

(3)全球戰爭:1941—1945年。

(4)作戰雙方:

軸心國:德意日等

同盟國:中美英法蘇等26國

(5)五大戰場:

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

蘇聯戰場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中國戰場為抵抗日本的東方主戰場。

(6)重要戰役: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二)爆發的原因:

材料一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實力對比變化得很快,它們打破了戰后形成的相對均勢,重新瓜分世界的問題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國實力的迅速恢復是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一個重要表現。

——姚麗《二戰全史》

材料二可以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就為“二戰種子”提供了恰逢其時的生長條件。

——思不群《二戰全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刻毒。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歸納為: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2.歷史原因:德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仇視和不滿;

3.現實原因: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沖擊;

4.直接原因: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歐戰爭策源地形成;

5.加速因素:綏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的推波助瀾作用(英法綏靖、美國中立、蘇聯自保);

6.國際因素:局部戰爭期間未形成反法西斯陣線。

知識鏈接: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1)原因:

①根本: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②主要:供需矛盾尖銳

③政策:自由放任政策;

④直接:股票投機過度,導致股市崩潰

(2)爆發: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市崩潰(“黑色星期四")。迅速席卷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影響:

①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②政治上:社會動蕩、法西斯主義泛濫,資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③國際上:提高關稅、貨幣貶值,轉嫁危機,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教材“歷史縱橫”:羅斯福新政(選必2)

(1)時間:

①1933—1935年:調整與恢復經濟。

②1935年以后:著重改革,實施救濟等。

(2)特點:

國家全面干預經濟。

(3)實質:

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4)措施:

①幫助銀行恢復信用、保證存款安全;

②調節工業生產、實行公平競爭;

③保證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價格;

④推行“以工代賑"、增加就業;

⑤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5)影響:

新政緩解了經濟危機造成的嚴重破壞,避免了劇烈的社會動蕩,使大多數美國人恢復了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

知識拓展:全面認識綏靖政策

(1)含義:

英文“綏靖”一詞的含義是撫慰、平息、姑息。西方大國對法西斯侵略行為姑息、縱容,以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為代價,滿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戰爭,同時企圖禍水東引的政策。

(2)實質:

姑息縱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3)表現:

①亞洲:九一八事變后,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卻荒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對待,拒絕制裁日本。

②非洲:面對意大利發動的侵略戰爭,國際聯盟卻拒絕將石油包括在禁運物資中。

③歐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該國領土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換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證"。

(4)認識:

①國家力量:英、法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因一戰和1929年經濟大危機而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②目的:是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滿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

③客觀環境:和平主義思潮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打出“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

④結果:助長了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問題探究:以美、德為例,談談經濟危機后為何它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1.方式:

(1)德日兩國走上了法西斯侵略擴張轉嫁危機;

(2)美國通過改革,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來擺脫危機。

2.原因:

(1)政治傳統不同:

①美國具有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②德國帶有濃厚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

(2)經濟實力不同:

①美國盡管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但作為世界第一

經濟強國,承受力強,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減緩危機;

②德國金融力量薄弱,市場相對狹小,缺乏抗危機力量。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不同:

①美國作為戰勝國,是既得利益者,因此要維護它;

②德國在凡爾賽體系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德國要沖破它。

(4)領袖素質不同:

①羅斯福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捍衛者;②希特勒從年輕時就表現出了獨裁傾向。

(5)法西斯勢力強弱不同:

①德國法西斯勢力較強;②美國法西斯勢力較弱。

(二)大戰的進程:

1.總體進程:閱讀教材,自主學習:

(1)特點:

①由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

②由帝國主義戰爭到反法西斯戰爭。

(2)性質:

正義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四)大戰的影響: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歐洲戰場就有3000萬人傷亡,其中一多半是貧民。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像納粹德國那樣使用工業技術手段對整個民族實施滅絕性的大屠殺,史無前例。

——節選自朱邦造《歐洲文明的軌跡》

材料二在戰后歐洲,德國已被摧毀;意大利不過是個空殼;大不列顛已不能在國際均勢中扮演主要角色;而法國仍然受著它在1940年崩潰的折磨。沒有一個國家能從德國在歐洲霸權的徹底瓦解中得到好處,或填補這個真空。

——厄爾溫《二戰后的西歐政治》

材料三(美國)雖然只占有全世界6%的人口和土地面積,卻占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量的2/3,外貿出口額的1/3,黃金儲備的3/4;生產資本主義世界1/3的小麥,1/2的棉花,70%的玉米;開采62%的煤和石油,冶煉61%的鋼;生產48%的電力和84%的汽車;擁有全世界84%的民用飛機,85%的冰箱和洗衣機。

——劉緒貽等《戰后美國史》

材料四“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丘吉爾

材料五中國、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國家,在共產黨等進步政黨的領導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統治和羈絆,建立了人民政權,走上了建設獨立自主的國家道路。與此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影響下,亞、非、拉地區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印度、緬甸、印尼、菲律賓、埃及、阿爾及利亞、蘇丹等一大批國家也紛紛走上獨立的道路。——金永華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

材料六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軍事上的需要,使交戰各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制造克敵致勝的武器。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

歸納為:

1.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給人類造成空前的浩劫。

(1)對歐洲: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受到嚴重消耗。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老牌帝國衰弱;

(2)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

(3)對蘇聯:蘇聯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2.改變了國際格局:從歐洲為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3.促進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

4.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

問題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勝的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

(2)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根本)。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行動,充分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3)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4)各國人民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仇敵愾,浴血奮戰。

核心素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啟示。(史料實證)

材料一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全球霸權的破壞……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歐洲和亞洲舊秩序的破壞要大得多。德國人侵占了整個歐洲大陸,日本人則侵占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它們到1945年已不復存在,留下了兩大包括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價值的地區在內的權力真空……這兩大權力真空的存在導致了冷戰的爆發,使各交戰國不能在1945年之后立即形成全面的和解。戰后20年內,歐洲諸幅員遼闊的帝國幾乎全部消失。因此,戰后不久全球兩大著名的發展便是殖民地革命和冷戰。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提示:

(1)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絕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性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相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

(4)國與國之間應和平共處。

(5)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考點3: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一)雅爾塔體系

1.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美、蘇等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2.形成的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關系;

②隨著二戰的結束,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內的矛盾和分歧加大;

③美蘇兩國的推動。

3.特點:

(1)倡導和平、民主原則;

(2)全球性國際政治體系;

(3)大國主導,美、蘇兩分天下;

(4)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

4.主要內容:

(1)領土問題: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

①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

②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例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③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2)戰敗國問題:

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抑制法西斯主義。

(3)殖民地問題:

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

4)強權政治: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

大國間相互妥協,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5)體系保障問題:成立聯合國。有利于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

(6)成立聯合國。

5.實質:

事實上劃分美蘇勢力范圍,美蘇二分世界。

6.評價:

(1)積極性: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對戰后世界和平、民主、獨立和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

(2)消極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3)歷史影響:標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能力提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知識鏈接:國際體系的演變。(結合選擇性必修1)

(二)聯合國的成立:

能力提升:比較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異同點。

知識鏈接: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1.一戰后:

(1)一戰破壞: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2)新的階段: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

(3)一戰后發展:

①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成立了國際聯盟,評價:

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它又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

③1928年,簽訂了《非戰公約》。

2.二戰后:

(1)二戰破壞: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次遭到極大破壞

(2)戰后發展:

①1945年,簽署了《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②國際法院。

③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

④國際法領域擴大。

3.評價:

國際法的發展對于世界和平和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地貢獻。但是仍有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國際和平。

1.(2024·重慶卷)二戰后日本部分影視通過描繪戰爭中的平民個體在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太平洋戰爭中所遭受的創傷記憶,將日本民眾構件成為“戰爭受害共同體”參與塑造了日本社會新的“二戰史觀"這種做法的目的是()

A.抵制國內右翼勢力

B.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C.揭示歷史復雜面向

D.開脫日本戰爭罪責

高考真題演練:

1.(2024·重慶卷)二戰后日本部分影視通過描繪戰爭中的平民個體在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太平洋戰爭中所遭受的創傷記憶,將日本民眾構件成為“戰爭受害共同體”參與塑造了日本社會新的“二戰史觀"這種做法的目的是()

A.抵制國內右翼勢力

B.灌輸軍國主義思想

C.揭示歷史復雜面向

D.開脫日本戰爭罪責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社會新的“二戰史觀”是指部分影視將日本民眾構件成為“戰爭受害共同體”,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二戰期間日本民眾所遭受的“東京大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太平洋戰爭”,都是世界人民反對日本法西斯瘋狂侵略的行為,日本這種轉移是為了開脫其戰爭罪責,D項正確;這種行為與國內右翼勢力行為一致,并不是抵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轉移矛盾,開脫罪責,沒有體現軍國主義思想,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轉移矛盾,開脫罪責,這并不是歷史復雜面的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

(2024·廣西卷)下圖是一幅20世紀30年代德國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由此可見()

A.《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

B.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

C.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

D.德國意圖推進侵略計劃

【解析】宣傳畫標題是“一個威脅著德國的小國家”,結合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背景,此時德國納粹上臺,積極擴軍備戰,準備對外侵略擴張。這幅宣傳畫體現了德國為其侵略計劃制造輿論,意圖推進侵略計劃,D項正確;這幅宣傳畫顯示了德國有侵略野心,但此時沒有付諸實踐,不能直接看出《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排除A項;宣傳畫中沒有體現德國優先發展空軍力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宣傳畫主要突出的是德國對所謂“小國家威脅"的渲染,不能反映歐洲大國展開軍備競賽,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3·全國乙卷)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美國

A.經濟困境沖擊社會秩序

B.開始推行自由放任主義

C.國家干預經濟成效甚微

D.擴軍備戰引發統治危機

【解析】根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法西斯組織。他們采用恐怖手段破壞工人集會,殺害共產黨員、工會活動分子、黑人和猶太人。到1938年底,美國類似的組織至少有800多個。”并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至1933年美國爆發席卷世界的大危機,大危機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的矛盾,使得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助長了法西斯勢力以及各種破壞組織的出現,A項正確;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盛行的經濟思想為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主張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和自由發展,且胡佛執政時期一直堅持自由放任主義,“開始"一詞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措施,其胡佛執政時期主要堅持自由放任主義,對經濟干預的力度較弱,排除C項;美國此時并未進行擴軍備戰,排除D項。故選A項。

4.(2023·北京卷)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522號決議,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此舉符合聯合國()

A.托管制度

B.“大國一致”的原則

C.安理會投票程序

D.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1960年(聯合國)。據材料“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與投資應達到發達國家國民收入的1%”,可知聯合國倡議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進行援助和投資,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進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符合其維護世界,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D項正確;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標是促進托管領土居民的進展以及托管領土朝自治或獨立方向的逐漸發展,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大國一致”的原則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程序原則,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安理會的投票程序體現了大國一致的原則,其主要的意義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3·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曾動用相當數量的軍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殖民國家不再僅僅依賴武力,而是更傾向于運用電影、無線電和報紙來推廣戰時宣傳,鼓勵和邀請非洲人支持歐洲戰爭。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廣泛覺醒

C.現代技術手段的發展

D.世界大戰性質的轉變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與一戰相比,二戰是反法西斯戰爭,戰爭的性質的變化使得殖民國家可以通過宣傳號召的方式來鼓動殖民地國家參與二戰,D項正確;A項表述不嚴謹,宗主國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實力下降,排除A項;非洲人民在一戰后就已經在不斷覺醒,非洲人民的覺醒并不是他們參與世界大戰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2·河北卷)羅斯福新政初期,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美國企業家和國會議員對羅斯福實施的大量政策,如勞工立法,并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這表明,當時美國

A.國家干預使經濟得以恢復

B.分權制衡原則發生改變

C.現實需要總統權力的擴大

D.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

【解析】據材料可知,羅斯福新政初期,國會議員對羅斯福推動的大量政策,不但“沒有加以阻撓,甚至還表現出某種支持”,而國會議員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能夠盡快恢復經濟發展”,體現了解決經濟危機的需要推動了總統權力的擴大,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為解決經濟危機,總統權力的擴大,沒有涉及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同時也沒有涉及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不能得知羅斯福新政是否使美國經濟得到恢復,排除A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