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綠色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員,蘭州大學綠色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郵箱地址zoutao@t主要研究方向為:政策規劃研究、行政區級城市生態規劃、綠色低碳規劃;城市片區控規階段的綠色生態專題研ZouTao,Ph.D.inEngineeringfromTsinghuaUniversity,currentlyholdsthepositionofDirectoroftheDHealsoservesastheDeputyDirectoroftheGrGreenandLow-CarbonSub-CommitteeattheBeijingEngineeringExplorationaResearchProfessionalCommitteeattheChineseSocietyforUrbanStudies,CommitSocietyforGeodesy,PhotogrammetryandCartography,ExpertCommitteeMemberoftheGreenCircuEnvironmentFederation,andCommitteeMemberoftheAcademicCommitteChengJiexin,Master'sdegreeholderfrom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currentlyholdsthepositionofChiefEngineerandDirectoHermainresearchfocusesonpolicyplanning,ecologicalplanningattheadministrativedistrictlevel,andgreenlow-cspecializedresearchandplanningongreenecologicaltopicsduringthecontrolandplan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ecologicalnewtowns(demonstrationzones)andspatial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villaEmailaddress:chengjLiYuhan,Master'sdegreeholderin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theUniversityofHongKWangXiaoli,Master'sdegreeholderinEnvironmentalSciencefromPekingUniversity,currentlyservZhengQiaoyi,Master'sdegreeholderin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currenZhangJiawei,Master'sdegreeholderinUrbanDesignandPlanningfromtheUniversityofSheffielZhouJian,specializingi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rom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currentlyservesasadesCityPlanningatTHUPDI.Em所】統籌撰寫,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指導,【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組織,由【能在本項目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得到了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和持,包括:陳維敏總工程師、明登歷處長、安欣欣主ThisReportonInternationalLow-carbonTechnologyDevelopmenttowardsCarbonNeutralityiscoordinatedandauthoredbytheInstituteofEcologicaltheBeijingMunicipalEcologyandEnvironmentProtectionPropagandaCenter.FundingsThisReportonInternationalLow-carbonTechnologyDevelopmenttowardsCarbonNeutralityisaproject/taskundertheEnergyFoundation'sLow-CarbonDuringtheresearchprocessofthisproject,theresearchteamreceivedstrongsupportfromtheBBeijingMunicipalEcologyandEnvironmentProtectionPrDirectorMingDengli,DirectorAnXinxin,DeputyDirectorLongYan,DepWeiwei,andSeniorCommissionerShiShengnan.Wewouldliketoexpressoursinceregratitudetothem.Theresearchteamwouldalsoliketoexpresstheirgratitudetothefollowingexp[YuanXin,Beijing[LiXun,ChinaAcademyofUrbanPlanni[LuXi,TsinghuaUniversityInstituteofCarbonNeutrality][HeDongquan,EnergyInnovation,ChinaRe[JiaoJian,BeijingInstituteofArchitecturalDesignCo.,Ltd.][HuangXianming,TsinghuaUniversityArchitectural[YangXinmiao,TsinghuaUniversityInstit[TianZhiyu,EnergyResearchInstitut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CenterforEnergy[FuLin,SchoolofArchitecture,TsinghuaU[YangShanshan,TsinghuaUniversityI[WeiQingpeng,SchoolofArchitecture[ZhangDongxu,BeijingTsTheresearchteamwouldliketoexpresstheirgr清華同衡生態城市研究所,是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級專業所,致力的研究與實踐,業務范圍涵蓋城市生態規劃與策劃、低碳規劃編制、城市規劃能源基金會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注冊的專業性非營利公益慈善組織,于1999年開國可持續能源發展。基金會在北京依法登記設立代表機構,由北京市公安局頒發登記證TheDepartmentofSustainableCspecializedinstitutewithinBeijingTsinghuaTonghengUrandeco-districts.Itsscopeofworkcoversurbanecologicalplanningandstrategy,low-carbonplanning,eatvariousstagesofurbanplanninganddesign,aswellasrural-urbanecologicalrestoratTheEnergyFoundationisaprofessionalnon-profitc1999,committedtothedevelopmentofsustainableenergyitolaw,andtheregistrationcertificateshallbeissuedbytheBeijingMunicipalPublicSecurityBureau,andthecompetentunitsh報告中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能源基金會的觀點。能源基金會不保證本報告-凡提及某些公司、產品及服務時,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為能-Unlessotherwisespecified,theviewsexpressedinthiChina.EnergyFoundationChinadoesnotguaranteetheaccuracyliabilitiesresultingfromorrelatedtousingthisreportb-Thementionofspecificcompanies,productsandservicesdoesnotimplythpreferencetoothersofasimilarnaturethatarenotmentione目錄CONTENT技術應用評估工具-技術應用評估工具-105評估目標-106構建準則-106構建方法-107評估體系-107技術應用評估-110柒/應用場景-113生活場景-114-118交通場景-122游憩場景-126捌/-131參考文獻-133壹/執行摘要-11報告重點-12貳/研究概述-14研究背景-16研究目標-17叁/相關政策與趨勢-18相關政策-20趨勢研判-26肆/技術應用現狀與最佳案例-29案例綜述-30國內外低碳技術應用現狀與前景研究-31全球最佳實踐案例-32北京最佳實踐案例-49伍/面向碳中和的技術盤點-65技術盤點方法-68能源技術盤點-69建筑技術盤點-80交通技術盤點-94-究報告》旨在回顧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歷程和相關政策,研判未來發展趨勢;通過構建面向碳中和的技術應用評估工具,對能源、建筑和交通等主要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歷程、關鍵技術及其趨勢方向、典型案例和專家觀點進行研究,全面盤點面向碳中和的綠色低碳技術,形成的研究成果。最終通過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四大場景的構建,展現碳達峰碳中和與全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未來愿景,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1—研判雙碳目標下的城市發展趨勢。研究通過相關政策的研究,總結回顧歷史進程,分析全球碳排放發展歷程及國別差異,明確我國實現碳中從而研判四大趨勢。一是供給供給側能源結構的和綠色建筑普及化;四是實現高水平的綠色低碳分析全球最佳實踐案例先進技術的應用,形成技術應用評估工具的研究基礎。通過研究國內外和北京低碳技術應用現狀和最佳實踐案例。分析能源、建筑和交通等重點行業關鍵技術的應用和管理與持續運維的手段,聚焦北京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研究北京最佳實踐案例、前沿低碳技術以及綠色低碳理念,形成技術應用評估盤點能源、建筑和交通領域面向碳中和的先進技術,形成面向碳中和技術的評估工具。為構適用性、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等維度文獻分析法等研究方式,最終形成可供評估面向構建碳中和技術應用場景,展現碳達峰碳中和美好生活圖景。為展示碳中和的未來場景,讓社會各層面了解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意義,研究通過搭建技術應用場景,展現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四大綠色低碳生活場景為目標,應用適宜低碳技術,對調研的內容進行遴選,并提出展示方2—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時間緊、壓力大、任務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繪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線圖、如何向社會各層面展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意義、如何展示我國在“碳中和”工作中作出的努力及貢獻,積極助力各相關技術領域的交互協同和有效市場轉化,是雙碳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在當前發展階段下,面向社會和公眾推廣雙碳理念和技術工作的過程仍然面臨諸多難點,包括科學概念紛繁復雜、技術體系快速迭代、應用方式面廣量大等,亟待體系梳理和系統—雙碳目標下要“做什么”的問題。作雙碳戰略提出尤其在政策驅動和技術革新引領下,資本也表現出高度的關注,碳中和、碳交易、碳資產、零碳或低碳技術等相關概念得到市場追捧。然而概念的熱炒并沒有真正回答一些關鍵的問題,尤其是面向雙碳目標,到底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樣?同學科和視角對碳達峰碳中和的觀點及表述差異巨大,也使得有關理念顯得紛繁不明確。本報告試圖梳理面向雙碳目標的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性實施內容,就是為了全面追蹤各領域的雙碳戰略實施路徑和技術選擇,能夠較為完整系統地弄清景,必須將關鍵領域作為研究對象,分類明晰政交通為重點領域,全面開展文獻和訪談調查,分析研判其發展趨勢,梳理總結各方觀點,研判各領域未來重點關注方向。鑒于工業領域涉及的雙碳相關技術內容極為復雜,將在后續工作中進一提出一種雙碳技術的評價和展覽展示篩選工具。什么樣的技術是“好”的技術?是否值得推廣?如何界定雙碳技術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持續性?本報告試圖通過構建多維度的技術評估體來達到對技術應用評估工具的構建目標。評估工具可用于分析技術特征,判斷其總體應用和推廣價值。評估結果也是未來技術展覽展示研判的工構建面向公眾的碳中和低碳技術應用場景。一方面,碳中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碳中和不只是宏大的愿景,它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公眾參與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如何讓人民群眾切實加入到雙碳目標的具體推進工作中,讓社會公眾了解雙碳目彐相關政策與趨勢—《巴黎協定》提出全球各國應共同努力確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指出,若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內,將能避免大量化帶來的損失與風險,例如,能夠避免幾百萬人陷入氣候風險導致的貧困,將全球受水資源緊張影響的人口比例減少一半,降低強降雨、干旱等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減少對捕魚業、畜牧業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國需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源的人為排放與匯的清除之間的平秘書處要求各締約方在2020年提交長期至目前,已經有17個國家或地區向秘書處提交了略意義重大。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長期以來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行動,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巴黎協定》,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轉變,從被動地參與到主動地引領,從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者到代表發展中國家發聲、爭取權益、協助提供碳減排支持,我國一直在向世界展示著堅定的中國態度。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在不斷增強,“讓低碳綠色生活成為新時尚”已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國節能減排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奠定了良好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和各省市陸續達峰碳中和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標、減碳路徑措施及相關配套措施。“N”則包括《2030年前碳達峰圍繞《工作意見》,各部委密集出臺相關支持政策,以及科技支撐、財政支持、綠色金融、綠色消費、生態碳匯、減污降碳、統計核算、標準計量、人才培養、干部培訓等碳達峰碳中和支撐保障方案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如下文《2019-2020年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排放項目發展。推進“兩高”相關工作的通轉型成效顯著;到2035《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關于發布《《“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林業碳匯項目審定和核證指南》(GB/T41198-《海洋碳匯經濟價值核算方法》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海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上海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支持綠色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指引》《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從總體上看,提高能效、結構性優化能源服務需求、提高終端電氣化率和電力系統脫碳化是實現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主要途徑。盡管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將低到目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進一步改善的潛力仍然巨大。要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需在不同領域采取廣泛行動,單位GDP能源消費量源發電的效率需要進一步改善,要加快淘汰落后的燃煤電廠,逐步更新為超臨界燃煤機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煤機組和天然氣聯合循環機組等高效發電機組。交通部門能效提升的方面包括實施更嚴格的車輛燃油經濟性標準,降低單位周轉量能耗等。在建筑行業,包括通過改善建筑和供熱管道的保溫性能,以及利用廢熱和高效的加熱技術,需要將2030年北方采暖地區單位面積的供熱能耗比2015年降低35%左右。工業領域應該更規模化地采用節能技術,如高效的廢熱回收技術和高效的鍋爐和汽車,以及清退低效工業設施,電力部門的脫碳對終端部門的脫碳至關重要,通過以電代煤、電動汽車的推廣等,中國終端部門的電氣化率將有可能從2015年的約21%提高到2030年的約28%,而電能將成為最終能源消耗的主要來源。同時,電氣化率的上升還需要配合顯著的電力系統脫碳,每度電的碳強度需要從2015年的約541gCO2/kWh下降到2030年的387gCO2/kWh以下,超過一半的發電量來自燃煤機組以外的清潔能源,包括天然氣、核能和可再]]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從2020年到2060年噸降低到“近零”排放。這是一個高難度的目標,根據有關研究,當前能源結構中,以煤、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供能結構將不復持續,火輔以核電、水電、生物質發電技術,并以氫儲能近年來,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2010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項目的加權平均成本已經分我國能源的增量將主要靠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2019年12月的研究成果,終端電氣化率將在2050年達到50%以上,其中工業、建筑、交通部門分別達到52%、65%、為實現巴黎協定,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在2025年后逐步淘汰燃料油車,禁止出售汽柴油車的政策。安永預測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在未來12年內超過燃油車,中汽協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新能年,私人自用領域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比達到1:1,到2060年,全國充電樁總數將超過5億個。建筑領域也將要求實現充分地電氣化,除供暖領域將更加突出熱泵技術應用外,公建餐飲和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減少初次生產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減少初次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目前來看,潛力主要集中在三大領域,包括:1)高耗能行業(鋼鐵、水泥、鋁和塑料)的產品再生;2)廢棄物(秸稈、林業廢棄物、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3)動力此外,建筑光伏一體化設計(BIPV)也將助推分布式低碳能源網絡的建設,直流建筑和直流電器也將逐步推廣發展,智能電網技術將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成本收益進一步合理化,提升該體系表3-3中國零碳圖景下的再生資源利用重點領域突破口及市場規模u面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這些項目采用了多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碳中和技術,以實現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和減少碳排放。雖然這些項目都具有很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戰,如成本和技術難度等。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繼續對面向碳中和的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以實現更加可持續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碳達峰是一個伴隨著國家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自然過程,從碳達峰面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這些項目采用了多種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碳中和技術,以實現可持續的能源供應和減少碳排放。雖然這些項目都具有很多優勢,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戰,如成本和技術難度等。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繼續對面向碳中和的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以實現更加可持續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碳達峰是一個伴隨著國家經濟和技術發展的自然過程,從碳達峰過梳理發達國家和地區碳中和戰略布局的重點技),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使用,推動能源終端消費電氣化。促進產業低碳轉耗、高排放工業部門低碳和零碳轉型,重點建立低碳產業示范集群,加速建筑節能改造和綠色轉型,推進交通電氣化、綠色化。保護并增強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是各國提高氣候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加大增強自然碳匯的行動部署,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一項艱巨的挑戰,要求各國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發生質的飛躍。根據國際表4-1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碳中和戰略布局重點技術案例研究中,國際案例包括哥本哈根城市碳中和計劃、加州GoogleBayVi包括烏蘭察布源網荷儲示范項目、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寶豐能源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質氫綜合示范、深圳未來大廈;北京市案例包括金風科技園、大興機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建設及綠色低碳政策制定、大興氫能產業在案例研究中,分析全球最佳實踐案例先進技術的應用,關注管理與持續運維手段。這其中包含在城市視角下《哥本哈根城市碳中和計劃》以及大型賽事管理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低碳管理手段的研究,分析促進可持續城市發展,減少城市碳減排的頂層設計手段;儲能項目包含烏蘭察布源網荷儲項目以及張北柔性直流電網示范工程、國家級太陽能電解水質氫綜合示范,以上項目探索了儲能項目的應用,并在提高其效率和可靠性上進行突破和探索;綠色可持續建筑和園區的研究包含冬奧會及東殘奧會場館、GoogleBayView園區、深圳未來大廈、大興機場和大興氫能產業園,以上研究案例建筑的“零”碳排放,能”的身份轉變,這其中涉及到多項技術的系統性可再生能源、氫能、綜合能源系統、智能電網、儲能、CCUS、工業脫碳和數續和智能交通、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生態系統、生物經綠氫、儲能、電動汽車、智能電網、交通網絡電氣化、生物燃料、燃料電池、低排放候與環境友好型建筑、數字化能源系統、熱電聯產現代化、可再生能源、核能、綠氫、能源網絡、生態城市、工業脫碳、CCUS、綠色交儲能、氫能、海上風電、先進核能、電動汽車、交通網絡電氣化、零排放飛機、可持航運、綠色建筑、工業燃料轉型、生物能源、直接空氣碳捕集和先進CCUS、環境保護、能可再生能源、氫能與氨燃料、供熱脫碳、先進核能、核聚變、電動汽車、儲漁業、低碳半導體、航空電氣化、碳資源化利用、凈零排放建可再生能源、零能耗建筑、智能電網、電動汽車、氫能與燃料電池、資源回碳燃料、智慧工廠、低碳半導體、生物能源、CCUS、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智慧農業能源署的統計,全球電氣化、氫能、生物能源及CCUS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創新投入僅為成熟低碳發電技術和能效技術公共研發資金的1/3,并且到2050年幾乎一半的減排量將來自目前還處于示范或原型開發階段的技術。當前各國的研究部署與實現碳中和目標還存在巨大的差距,必須通過加強跨領域交叉研究來破解碳中和相關的重大科學問題,引導技術突破形成全面支撐碳中和愿表4-2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碳中和重點戰略部署內容示例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是對中國實現碳“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中國目前的碳排放量大約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9%,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的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基礎條件,但從我國當前的碳排放規模和行業結構來看,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還存在挑戰。這包含經濟發展需求與節能減排的約束、能源轉型面臨的重大挑戰以及碳中和目標下的社會觀念意識的題,也并不單是單純地技術問題,它是一個全局“碳中和”愿景的技術支撐體系需要供給端和需求端共同發力。在實現“碳中和”目標時期,能源供給端應依托新能源發電技術、氫能技術余儲能技術實現化石能源的替代;在能源消費端,創新并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科技企業利用其數字化技術助力“碳中和”平臺搭建和傳統企業的綠色化家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息息相關。要實現人為碳生態、大氣、海洋、工程、技術、管理等諸多學科及其綜合研究,同時這一延續數十年的重大課題也將帶動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多輪迭代、通過綜合分析國際碳中和戰略行動布局及碳中和的科技內涵,開展專家調查法(德爾菲法)和文獻調研,本報告參考《國際碳中和戰略行動與科技布局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建議》中對碳中和科技問題的總結,編制形成了技術清單;針對圍繞“構建零碳能源體系”“再造低碳產業流程”“生態固碳增匯/負排放”三大布局方向,梳理出14個重要科技問題,歸納提出了面向近、中、遠期不碳基能源分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的物化基礎與可再生能源高效轉化利用變革性原理和低成本規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城生態系統碳收支及其循環過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作為東道主的哥本哈根宣布要建設全球第一個碳中和城上減少20%;2025年降低為零。2020年,哥本哈根碳排放已經比2005年降低了40%以上。而早在哥本哈根計劃正穩步推進:2011年,哥本哈根已經提前實現了到2015年減排20%的目標,與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1%。根據最新數據,哥本哈根2019年的碳排放量約140萬索菲亞·安德森突然宣布,2025年實現上述目標不太可能。但與2010年相比,哥本哈根至今已在公布“零排放”的計劃之后,哥本哈根市政府提出了50項具體措施。比如,采用集中區域供暖方案,目前已滿足98%城市供熱需求,熱能主騎自行車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方式,并發展電動車和氫動力車。當前已有一半的哥本哈根居民騎自行車出行,每年可節省的因污染、噪音、事故電廠采用風力、地熱和生物質能發電,鼓勵民間盡管能源消耗僅占整體減排量的7%,但卻是最有經濟效率的減排方式之一。據此預測,哥本哈根每年通過節能可以減少大約5億丹麥克朗(約5.2億元人民幣)的供暖費用。目前63%的丹麥住戶與區域供熱息息相關,他們的供暖與生活用水都來自區域供熱。當使用熱電聯產發熱和發電時,其整體能源效率要遠高于分別發熱與發電的方式。熱電聯產的效率可高達85-90%,與單熱和發電相比,可節省約30%的燃料。區域供熱和熱電聯產已經成為并將繼續成為丹麥綠色轉型的一個關鍵因素。哥本哈根經驗顯示,區域供熱建筑能耗的降低反映了高效供熱系統的貢獻。丹麥政府一直致力于通過法律法規、行政財稅等多種方式,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在全國范圍內,通過規定新建建筑的物的每平方米空間采暖凈熱量需求大大降低,目前丹麥新建建筑的供熱能耗只有1977年之前的排放源。據此預測,通過新建風力發電廠和生物實現每消耗一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出一單位可再排量的近80%。此外,哥本哈根利用焚燒垃圾所交通運輸是這座城市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單一領域,高達三分之一,而且還在不斷增長。如何進一步提升步行、自行車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排放的關鍵舉措。在最新的哥本哈根“2025零碳排放”計劃中,市政府希望將騎自行車上班或上學的人群比例從30%多提高到50%。為此,哥本該車道經過特別設計,盡可能減少中途的停靠,路綠燈”。車道中途還設有自行車充氣站、修理新建成的自行車“高速公路”可以使哥本哈根市每年減少70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由于騎車提升了居民健康,每年還可為政府節省3億丹麥克朗(約3.1億元人民幣)的醫療支出。現在越來越多的哥本哈根市民把自行車作為出行的首選同時這個比例還將不斷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部分。哥本哈根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領域的創造性減排思路為世界上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鑒經驗。減少碳排放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一部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也一定是一個宜居城市,在那里人們可以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是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已于2020年正式投入運行,是世界首個實現直流電網構建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也是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并網、推動能源革命、踐行綠色冬奧理念的標志性工程。張北柔直工程是集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多種形態能源互補和靈活消納、直流電網構建等為一體的重大科技試驗示范工程,也是世界首個真正具有網該工程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柔性直流電網新該工程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柔性直流電網新技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建設張北、康保、豐寧和北京4座換流站,額定電壓±500千伏,總換流容量900萬千瓦,配套建設±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666千米。張北、康保換流站作為送端直接接入大規模清潔能源,豐寧站作為調節端接入電網并連接抽水蓄能,北京站作為受端接入首都效地輸送至北京市,全面滿足北京和張家口地區冬奧場館用電需求,可每年向北京輸送140億千瓦時的綠電,相當于北京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年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冬奧會賽時實現所有場館100%使用綠色電力,實現奧運史上首次全部全球規模最大源網荷儲示范項目全球規模最大源網荷儲示范項目,國內首個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球儲能裝置配置最大的該項目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總建設規模統。項目分為4個“風光儲”單元,共建設1個智慧聯合調度中心和4個升壓儲能一體化站。項目共分三期建設,工程總占地面積近960平方公里,是全國首個“源網荷儲”項目、國內首個儲能配置規模達到千兆瓦時的新能源場站,也是全球規模以儲能等新技術為突破口,通過“風光儲”聯合優化調度運行,可有效解決電力系統綜合效率不高、“源網荷儲”各環節協調不夠、各類電源互補互濟不足等問題。一期工程利用磷酸鐵鋰電池儲能技術,共建設86個儲能電池倉,一個倉1電池倉可以儲存電量28萬千瓦時,相當于12727將示范應用多種非鋰電池新型儲能技術,全面促烏蘭察布“源網荷儲”示范項目該項目建成投能和綠色電力直供等新模式。預計每年可提供用太陽能生產綠電,通過電解水制取出“綠氫”和“綠氧”,再用“綠氫”替代煤炭原料、“綠氧”替代煤炭燃料生產高端化工產品,寶豐能源這一項目采用“新能源發電+電解水制取綠氫、綠氧直供2022年上半年新增電解水制氫能力20000標氫產能。生產的“綠氫”一部分替代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與工業融合協同發展,推動新材料、高端制造業綠色升級,帶動化工產業鏈實現零碳變革;一部分立足全國氫能產業環境和市場空間,推動氫能在重卡、公交等物流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助力綠色交通發展。用太陽能生產綠替代煤炭原料、“綠氧”替代煤炭燃料生產高端化解水制取綠氫、綠氧直供煤化工”的新模式,開辟建筑設計與光伏設施的完美結合。打造全天辦公和生活建立可持續性新標準。助力谷歌實現北美地區最大的地熱樁系統,能減少近50%碳排放基地系統可以收集、處理和再利用所有雨水和廢辦公空間內部,實現超強開放性和按需靈活組合功能的平衡,探索個人、團隊和整個公司“社區化GoogleBayView園區基地位于硅谷NASAAmes研究中心,占地17萬平米。項目由三棟建筑組成,總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米,包含8萬平米的開放空間,兩棟辦公樓,一座可容納一千人的活動中心,以及240個短期員工居住單元。三棟建筑全部采用輕型頂棚結構,優化室內的光照和視線,創造舒適的合作、體驗和活動空間。Google希望在2030年前成為第一家實現全年無間斷零碳運營的主要公司,BayView項目的三棟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符合國際未來生活機構生活園區完全依靠電力運行,擁有北美最大的地熱系此外,由Google建造的各種基地系統可以收集、提供海平面上升保護,讓Google員工以及附近全國首個走出實驗室規模化應用全直流的建全國首個走出實驗室規模化應用全直流的建筑,全年能耗是同類辦公建筑的一半,實現了光未來大廈項目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的深圳國際低碳城核心啟動區內。項目由深圳建科院投資建會展會議、實驗室、專家公寓等多種業態。深圳國際低碳城會展中心。項目整體定位為綠色三星級建筑和夏熱冬暖地區凈零能耗建筑(NetZeroEnergyBuilding)。通過采用強調自然光、自然通風與遮陽、高效能源設備及可再生能源與蓄能技術集成的“光儲直柔”的技術路線,探索建筑領域碳達峰路徑。目前,未來大廈R3零碳模塊(建研使用,該部分在2020年8月至202得到的單位面積能耗為51.1kWh/m2。比2019年—1.1.戰略布局京市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等均提出北京市能源低碳技術方面應集中于新能源目前北京市已建成運營多個能源領域新技術示范項目,涉及地源熱泵、光伏系統、源網荷儲、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成全球最大機場綜合能源系統,建成全國民航業規模最大的地源熱泵系統和冬奧會全部場館實現奧運史上首次100%綠電供應。實施綠色場館、綠色能在部分循環經濟和污水資源化園區、廠區建設一批專業技術示范基地。在魯家山循環經濟園、北北京地區基本建立多源多向、清潔高效、覆蓋城鄉的現代能源體系,成為全國能源清潔轉型大力推動壓減燃煤和清潔能源設施建設,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全市煤炭消費量與能源消費比重大幅削減,天然氣、調入電消費比重不斷提高,公交、環衛、物流、出租等重點行業車輛電供熱格局不斷完善,形成以熱點聯產、燃氣供熱為主導,多種能源、多種供熱方式相結合的清潔供熱體系。全市城鎮基本實現清潔供熱,并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和質量在發展新路徑的年全市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折合703.3萬噸標準3.1.1冬季供暖碳排放量較高、公共建筑節能北京市位于建筑氣候分區中的寒冷地區。2020年,冬季城鎮供熱碳排放占全市總量的16%。四大直轄市中,北京受供暖影響,建筑碳北京自身可開發利用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體量有限,屬于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城市,全市98%的能源供給需從外地調入,一旦外埠能源供經濟結構的加速構建,北京能源利用效率得到顯北京市外調電力仍以燃煤火電為主,且碳排放強度大,成為影響北京市實現碳中和的關鍵因大力發展地熱及熱泵、太陽能、儲能蓄熱等清潔供熱模式。禁止新建和擴建燃氣獨立供暖系加快熱電聯產調峰熱源項目建設。包括中深層地熱能資源有序開發利用;山區與淺山區空氣源熱泵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應用;綠色電力蓄實現經濟可得的本地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加強重點領域光伏應用;光伏發電規模化利用;有序推進生物質能發電工程,包括垃圾焚燒發電與污泥沼氣發電;科研領域應重點關注氫能與氫燃構建以分布式為特征的新型綠色電源支撐體系。探索風力發電應用型模式,推進分散式風電應用;關注區域風電、光伏和綠氫資源,研究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等,助力京津冀區域能源低碳轉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發電為供給主體的源網荷儲構建多能源供熱系統。包括淺層地源熱泵應用、再生水源熱泵等供熱制冷技術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融合發展;淺層地源熱泵與太陽能光熱、蓄熱多能互補應用;再生水源熱泵供暖與市政熱加強綠色道路系統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持續推進軌道交通體系建設,逐步降低小客車出行強度。推動新能時期市屬公交車、巡游出租車、新增輕型環衛車物流配送車輛基本使用新能源汽車,逐步完善城發展綠色建筑。新建政府投資和大型公共建筑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力爭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到2025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促進分布式發電就地并網使用。開展虛擬電開展配電網建模、仿真技術、潮流波動及運行控制分析研究,解決高比例分布式電源接入問題,提升配電網綜合接納能力。開展源網荷儲協同互動和優化調度研究,構建源荷雙向互動支撐探索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應用。包括電力領域點對點交易、電網管理和系統運行、可再生探索風力發電應用型模式,推進分散式風電應用;關注區域風包括淺層地源熱泵應用、再生水源熱泵等供熱制冷技術與常規能源供熱系統表4-3適應北京地區的能源領域示范技術匯總表結合MaaS(MobilityasaService,出行即服務)的新理念,融合高度智表4-4適應北京地區的交通領域示范技術匯總表表4-5適應北京地區的建筑領域示范技術匯總表金風科技零碳智慧園區是中國首個碳中和園經過北京綠色交易所對排放數據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注銷的監督核實,2021年區認證儀式在北京舉行,北京綠色交易所向金風發揮可再生能源產業優勢、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同時,金風科技不斷加強自身環境管理體系的建金風智慧園區建于2010年,建筑面積超過9萬平方米,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集可再生能源、智能網、智慧水務、綠色農業和運動健康等功能于一體的綠色園區生態系統。園區部署了金風科技零碳智慧園區是中國首個碳中和園面向各行業園區提供能源、辦公、生活、文化、管理、健康等多類型服務,構建綠色生態體系,有效提升園區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運營業務管理金風科技聚焦能源開發、能源裝備、能源服務、能源應用四大領域,2021年金風科技新末,金風科技已實現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86GW,逾4.4萬臺運行風電機組遍布世界,相較金風智慧園明確頂層設計,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為原則,強化低碳發展頂層設計,研究并制訂低碳轉型行動方案及路線圖;其次是明晰碳排放統計、核算范圍,界定園區內需要被結合碳排放核算標準和要求,對碳排放量統計和經過北京綠色交易所對排放數據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注銷的監督核實,2021年區認證儀式在北京舉行,北京綠色交易所向金風科技頒發了《碳中和證書》。至此,我國首家“碳電費超過300萬元。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園區用電負荷存在時間差異,新能源電量返送電網消納的情況下,自發自用綠電,園區總體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將近50%,可實現清潔能源就地采集和消納,提升園區清潔能源使用率。此外,金風智慧園區通過大數據等各項技術實現降能耗、提能效,在園區安裝30余臺直/交流充電樁,工使用純電動汽車出行提供方便,引導員工選擇更低碳的駕駛出行方式,貢獻個人減排成效。一系列的創新舉措,為園區能源結構的轉型注入一股強大的驅動力,也為日后“碳中和”園區的建設大興機場首創了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設管理模式。通過開展頂層設計,組織編制綠色建設綱要、框架體系及設計任務書等,形成了一套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設實施程序,確保綠色理念貫穿從選址、規劃設計、招標采購、施工管理到運行維護等的全生命周期,在機場各功能區及全部建設項目全方位貫徹。同時,大興機場借助新技術推進節能減排,以噪聲、污水防治保障周邊群眾環境權益,以綠色建設運營樹立行業環并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形成“一主多輔”的能源供給結構。通過地源熱泵、光伏發電、熱回收技術等多種形式,實現全場可再生能源總量占比16%以上。僅通過集中式復合式地源熱泵系統這通過綠電交易平臺,大興機場實現了100%綠色電大興機場空側所有通用和可替代特種車輛均按清潔能源車標準采購,新能源通用車輛比例達大興機場是的空港和高鐵站緊密結合。軌道交通在北京大興機場的地下二層設站,地下一層城鐵等,其中包括京雄城際,廊涿城際,還有機場快線。通過垂直交通極可換乘,極大降低通勤機場全面推廣地面動力裝置(GPU)替代輔空調系統,采用集中熱源,將空調機組改為落地安裝,從而降低風機能耗和傳輸損失,使總能效筑標準。其中,航站樓首創雙層出發車道邊,在旅客步行距離、首件行李到達時間、四項主要中轉時間、節能環保、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等方面樹立全新標桿,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和在環境友好方面,大興機場優化跑道構型,使飛機噪聲避開廊坊市中心城區。在地方政府支機場建設了集中除冰坪和除冰廢液處理及再同時服務京津冀地區機場。機務維修區油污水和飛機清洗污水收集與處理率為100%。全場污水處科技革命為驅動力、以能源體系深度脫碳化為抓圖4-15大興機場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圖片來源:互聯網)北京市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在實踐低碳能源、低碳場館、低碳交通上取得了顯著的減碳成效,通過系列創新的綠色技術成功舉辦了一屆“綠色”符合綠色建筑標準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對場館的嚴格要求。場館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新建場館,國家速滑館是為冬奧會新建的,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三星級。第二類是改造場館,達到既有綠色建筑標準二星級。面對國內國際都沒有雪上場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情況,北京冬奧組委會同專業團隊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相關部門,創新編制并發布了《綠色雪上運動場月開始實施,這是一個國際領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標準包括設計過程中節碳,設計環節減滑館的屋頂,用了一個扁的可以減少鋼材使用量在冬奧會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冰球四個冰上場館中,均在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最清潔、最低碳的二氧化碳制冷劑,不僅減少了傳統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而且大幅降低制冷系上,該項技術將減少約等于3900輛汽車年度的排放減少量。還有冬奧會五棵松訓練館、北京冬奧村和延慶冬奧村三個超低能耗示范工程,總建源供應,為今后建設綠色低碳建筑發揮了示范作用。奧運場館首次實現100%綠色用電:張家口崇禮扶貧光伏電站不僅每年貢獻4443萬度電,在幫助參與用戶實現“煤改電”的同時也為他們帶奧運會是一個城市和國家對外展示新形象的窗口,歷屆奧運會都會留下一些寶貴的可持續性的文化遺產。這次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首次將化+脫貧攻堅”巧妙地融為一體,將可持續性理打造的一系列場館將為京津冀周邊發展留下非常好的綠色低碳文化遺產,這些場館作為城市新型同時,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示范意義不僅僅在于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及技術性的突破,更為重要的是將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理念及區域協同發展訴求統籌考慮,形成可持續管理的成功經驗、零碳實踐的展示載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樣板和構建區域協同一體化的標桿項目。為世界各國貢獻了一套“綠色辦奧”的中國方案,同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于2020年8月開始建緊鄰京東“亞洲一號”、京南物流基地等重要交通樞紐,分為核心區南北兩個片區,規劃占地面積20.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并半徑輻射周邊區域進行產業規劃和發展。2021年11月,北區5.4萬平方米正式投入使用,南區一期園區依托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產業資源優勢,構建以加氫示范站、氫能交流中心、科技園區為載體,產業基金、企業聯盟、專項政策、試驗基地為支撐的“3+N”氫能產業生態體系。積園區圍繞燃料電池、氫的制儲運加和建筑能源三中集合斯康、東方電氣等龍頭企業30余家,氫能產業生態愈發活躍。圖4-17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二期效果圖(圖片來源:互聯網)店、iGYM健身房等配套設施,改善企業電堆、單電池等氫能與燃料電池測試服務,可滿足一般燃料電池企業從膜電極驗證、短堆開發驗證、成熟發動機產品研發全生命周期所有測試,解決了園區氫能企業的痛點和難點。聯合上下游企業建設國際氫能孵化器,搭建豐富的氫能應用牌曝光+資源對接”的孵化模式,打造氫能產業應用門類區金風科技建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通過多種現代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數據采集、多維度數據分析、自有模型樹配置等),搭建智慧能效平臺。將各類能源(電、水、燃氣等)進行實時監測、分析、管理,及時和清晰地了解各類能源在使用過程存在的異常情況,發現能源使用過程存在的浪費及不合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最終實現節能降大興機場在停車樓投建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順利投用,每年節約標準煤區現代風力發電機組的設計由仿真驅動,整機多學科耦合仿真是貫穿機組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技術,也是風電技術持續進步的關鍵所在。金風科技自主研發了整機仿真軟件,并針對葉片模型、傳動鏈模型、整機穩定性模型等進行專項優化,可有效支撐大葉輪、長柔葉片、高塔架風電機組的仿金風科技是我國最早進入風力發電設備領域的企業之一,在發展了二十年后,逐步成長為國內領軍和全球領先的風電整體解決方大國之重器”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構建以加氫示范站、氫能交流中心、科技園區為載體,產業基金、企業聯盟、專項政策、試驗基地為支撐的“3+N”氫能產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建成全球最大的加氫站,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地源熱泵系統將為機場25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提供供熱和制冷服務,總供熱能力176兆瓦,耦合式地源熱泵系統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創舉之一,開創了淺層地源熱泵利用的新形式,為全球最大的淺層地源熱泵集中供能場大興機場綠色建筑占比達100%,其中70%以上的建筑達到我國最高等級的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旅客航站樓集成優化被動式節能設計,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風,實現室內自然光采光面積占比超過60%。航站樓能耗小于29.51千克標準煤/平方米,比國家公建節能標準提高30%,每年航站樓首創雙層出發車道邊,在旅客步行距離、首件行李到達時間、四項主要中轉時間、節能環保、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等全國首個獲得節能建筑3A級認證場館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新建場館,國家速滑館是為冬奧會新建的,達到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三星級。第二類是改造場館,達到既有綠色建筑標將“奧運競技+綠色科技升級+區域化優勢+產業文化+脫貧攻堅”巧妙地融為一體,將可持續性理念和要求與奧林匹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的一系列場館將為京津冀周邊發展留下非常好的綠色低碳文化遺產,這些場館作為城市新型綠色地標將帶北京冬奧會是“最應用門類輛中清潔能源車輛達到1517輛,北京大興機場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在國內置(GPU)替代輔助動力裝置(APU),實現岸電設施和飛機地面專用空調(PCA)覆蓋全部機位。GPU設施三年累計節約航油40余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30萬噸,減少各種大氣污染物排放近4900噸,節約航油金風環保數字化水務平臺系統,是集感知檢測、精細監管、數字管控、客觀評價、智慧決策為一體的標準化、擴展性強的智能化平臺。將實時數據、化驗分析、運行狀況等數據進行接入,統一存儲、匯總、分析、共享,通過對數據的智能分析,指揮水廠終端自控系統,進行工藝的運算和調整,以更加精細、暫態、瞬時的方式管理水廠生產、經營和服務的各個環節,提升水廠用能效率,保障出水穩定,進而推動水可持續管理通過采集噪聲、空氣質量、地表水質、固體廢棄物等信息,可以全面掌握大興機場的生態環境狀況,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機場總奧林匹克歷史上第一次把“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社會責任指南”三個國際標準整合為一體,通過了第三方認證及績效評價,在此基礎上,成功將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工作實踐轉化為北京市地方標準《大型活動可持續性評價指南》(DB11/T1892-2021),已經完成中國國家標準立項,并獲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體育設施與大型賽事可持續性評價指南》的預立項(ISO20655),為大型活動可持續性首創了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計,組織編制綠色建設綱要、框架體系及設計任務書等,形成了一套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設實施程序,確保綠色理念貫穿從選址、規劃設計、招標采購、施工管理到運行維護等的全生命周期,在機場各功能區及全部建設首創的全過程、全覆蓋的綠色建設管理501020304 “光儲直柔”技術 鈉冷卻中子增值反應堆(FBR) “光儲直柔”技術 鈉冷卻中子增值反應堆(FBR) 質子交換膜無鉑氧還原催化劑-季節性抽水蓄能電站技術-季節性抽水蓄能電站技術點源CCUS技術礦化(將CO2融入混凝土)—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實現“雙碳”目標的急迫性推動了全球能源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儲能技目標,我國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陸續出臺了多個指導能源部門發展的相關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實現“雙碳”目標的急迫性推動了全球能源領域綠色低碳技術的快速發展,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儲能技目標,我國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陸續出臺了多個指導能源部門發展的相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等,各類規劃及文件中均提出了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規劃目標,要求加大綠色低碳科技攻關與推廣應用,并針對能源轉型方面需要重點關注根據近年來出臺的相關規劃及文件,歸納總政策體系研究:對國家、各部委以及地方政策體系進行研究,梳理政策導向、關鍵技術突破專家咨詢:咨詢有關方面的專家,獲得專業信息與意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聚氨酯管材及管件購銷合同協議
- 二手家具購買合同協議
- 股權回購合同法律效力分析
- 權益合同協議書模板
- 林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第二外語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供應鏈合作協議書
- 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三次(4月)月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燕京理工學院《現代推銷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防火安全產品供貨合同格式
- 立繪買斷合同協議
- 綜合執法改革試題及答案
- 2024年泉州實驗中學初一新生入學考試數學試卷
- 人工智能在航班調度中的未來應用探討
-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第四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護理
- 2025春季學期國開電大本科《人文英語3》一平臺在線形考綜合測試(形考任務)試題及答案
- 陜西氣象部門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學校中層干部選拔任用實施方案
- 藥品經營使用和質量監督管理辦法2024年宣貫培訓課件
- DZ∕T 0173-2022 大地電磁測深法技術規程(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