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I卷(30分)本試卷共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一、(12分,每小題3分)1.下列各組詞語字音和字形全都無誤的項是(
)A.亢奮(kàng)
引吭高歌(háng)
伯仲
中流砥柱B.饕餮(tiè)
暴殄天物(zhēn)
勵志
老驥伏櫪C.拮據(jié)
潔身自好(hǎo)
殉職
隕身不恤D.褪色(sè)
色厲內荏(rěn)
寒暄
煊赫一時2.依次填入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龐龍等人的一夜成名_______了網絡歌手。歌壇泥沙俱下,網絡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廢話連篇,有的語無倫次,有的淫言穢語。我們應堅決_______這種惡俗化的風氣,不能任由其_______下去。我們要用優質的作品占領網絡陣地,讓低俗的網絡歌曲沒有生存的空間。A.刺激
抵制
蔓延
B.引誘
抵制
漫延C.刺激
抑制
漫延
D.引誘
抑制
蔓延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強調的是人性的發現和回歸,是人生經過轟轟烈烈的成功或者大起大落之后的蓋棺定論,而成就、業績反倒是第二位的了。
B.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挖野菜、打黃羊、到青海湖撈魚等辦法都用上了,但這點收入對于兩萬多嗷嗷待哺的建設大軍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C.如果你能聽從老中醫的勸告,增強自信心,抓住一切可以鍛煉的機會,堅持鍛煉,不氣餒,長此以往,你口吃的毛病一定能得到矯治。
D.強調認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不是要自怨自艾,也不是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巴參謀下了車,拿過槍,四處望了望,看到二十多米外的山坡上,有一只大鼠瑟瑟地在洞外的草堆旁站著。
B.又是瓜果飄香的收獲季節,新疆吐魯番一個美麗的村莊里,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分享著豐收的幸福。
C.身遭貶謫,心優天下,自古以來就是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風亮節,范仲淹憑借他的《岳陽樓記》這篇傳世之作發表了他響亮的人生宣言。
D.據估算,在世界范圍內,每年由于工程建設而引發的非自愿移民大約為00萬。這意味著在過去年里,大約有1億人左右被迫遷移到其它地方。1.A(B殄tiǎn;C潔身自好hào、隕一殞;D褪色shǎi。)2.A(“刺激”,使人激動;“引誘”,誘導,誘惑。在引起人的行為方面前者比后者詞義重,作用力強,時間短;且“引誘”有主動誘惑意。故選“刺激”。“抑制”,壓下去,控制;“抵制”,阻止某些事物使不能侵人或發生作用。“抑制”強調“壓”,“抵制”強調“阻止”,故選“抵制”。“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樣向四周擴展,“漫延”連綿不斷。故選“蔓延”。)3.B(A項“蓋棺論定”,意為一個人的功過是非只有到了生命終了才能做出結論。據句中“人性的發現和回歸”應該用“返璞歸真”。B項“嗷嗷待哺”形容饑餓時急于求食的樣子。故正確。C項“長此以往”意為“老是這樣下去(多指不好的情況)”,故錯誤。D項“自怨自艾”原指自己怨恨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后單有悔恨之意。此處宜用“妄自菲薄”。)4.C(A項語序不當,“吱吱地”應放在“站著”前面,表狀態的狀語要緊連著中心語。B項成分殘缺,“分享”缺少相應的主語。D項重復累贅,“大約”與“左右”表意重復。)二、(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自然冷能:潛在的能源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到處存在著溫差:冬夏季節溫差、晝夜溫差、氣地溫差、地表與地下溫差等。有溫差,就有熱量傳遞與交換,就有熱能的產生。為了與傳統的高溫熱能有所區別,我們把這種自然存在的低溫差低溫熱能稱作“自然冷能”。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耗用的能源,比例最大的是空調能耗。空調所追求的溫度標準無非是15℃~30℃范圍,這個溫度范圍一般都在我國自然溫度變化范圍之內,而且變化幅度相對要小得多,因此完全可能利用自然冷能空調需要。目前常用的冷暖熱泵空調,是通過熱泵消耗少量能源,獲得大量低位熱能。它的輸入——輸出能耗比,在制熱時最大可以達到1:3.2,即耗費1千瓦的電量,可以獲得3.2千瓦的熱量,制冷時,這個比例最大為1:2.8。多出的能量全部來自大自然。由于這種系統必須消耗一定能源,因此在沙漠腹地等能源緊缺地區,仍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全有可能在只利用很少,甚至完全不用能源的前提下開展冷暖空調。這種空調能量的全部,或基本上為自然冷能,因此可以形象地稱作“無能耗”空調。理論上,1千克水變化1℃的熱量,約等于1立方米空氣變化3℃熱量。一般土中含水量在每立方米300千克以上,因此土溫變化1℃,相當于凈空3.3米,面積為30平方米的一間屋內空氣溫度變化℃的熱量。空調時間按冬季為0天,夏季150天考慮,則需要300立方米蓄能土體,就是說,室內空間與土體的容積比為1:3就可以大致滿足需要。還可以利用冬季的低氣溫實現夏季的冷藏,這種冷藏庫被稱為“無能耗”冷庫。冬季促進地下水分凍結,形成人工凍土,溫度高時,土融化吸熱。水分凍結潛熱是熱容的80倍,因此可以使土體溫度長期保持在0℃附近,直到融化完畢。在這個凍土內部建庫,就可以儲存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利用蒸發法淡化苦(咸)水或海水時,例如以太陽能作熱源,首先得到的是水蒸汽,只有經過冷凝才能得到淡水。根據熱力學定律,提高熱源溫度,或者降低冷凝器溫度,都是增加熱機出水的有效途徑,因此利用晝夜溫差降低冷凝器溫度,就可以明顯提高出水效率。如果利用冬季的低溫進一步降低冷凝溫度,就可以更大幅度提高出水率。在淡水十分寶貴的場合,例如海島,或在沙漠地區開展高效節水農業時,利用冷能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赤道附近的海水表面溫度接近30℃,而海水500~00米深處水溫大約為4~7℃。利用這個溫差,可以推動氨或二氧化硫等特殊功用的透平機發電。從1926年法國科學家建立起第一個實驗電站開始,世界上已經有多座這種以海水溫差為能源的電站建成,美國甚至計劃在本世紀初建成一座0萬千瓦的這種發電裝置。
除了發電外,還有諸如利用晝夜溫差泵水的裝置;利用海水與米高處大氣溫差汲水的裝置;利用氣溫的高度溫差,大型立筒中誘發上升氣流發電等。形形色色利用自然溫差運行的動力裝置,都表明自然冷能將成為重要的能源。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很快將在經濟性上超過太陽能和風能。
(摘自《百科知識》總286期)5.下列對“自然冷能”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自然冷能是自然存在的低溫差低溫熱能。B.自然冷能源于自然環境中到處存在的溫差。C.自然冷能存在于土壤、海水、空氣中。D.自然冷能已成為利用自然溫差造福人類的重要能源。6.下列對自然冷能利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利用自然冷能在沙漠等能源緊缺地區完全可以在不用能源的前提下開展冷暖空調。B.利用冬季低溫建各種冷藏庫,可實現“無能耗”農副產品的夏季冷藏。C.在海島或沙漠地區利用冬季低溫降低冷凝器溫度可以提高淡水出水率。D.世界上已經建成了多座利用水溫深度溫差和氣溫高度溫差等自然冷能為能源的電站。7.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然冷能空調土體容積必須大于室內空調容積,用土體容積越大,空調效果越好。B.自然冷能的廣泛存在將為能源緊缺地區的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C.因為自然冷能隨時隨地存在,且不會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所以未來它將取代石油、煤炭而成為人們衣食住行中的基本能源。D.目前利用自然冷能的代價還很高,但是隨著利用技術的發展,它將在經濟上超過太陽能和風能。5.D(目前正在探索,尚未成為“重要能源”。)6.B(冷藏床只能走形成人工凍土后在冰土內建立。)7.C(自然冷能不能裝運,無法取代石油。)三、(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題。余觀太宗常屈己以從群臣之議,而魏鄭公之徒,喜遭其時,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無不諫諍,雖其忠誠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則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稱賢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淵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夫君之使臣與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滅人言以掩己過,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諫諍為當掩,是以諫諍為非美也,則后世誰復當諫諍乎?況前代之君有納諫之美,而后世不見,則非惟失一時之公,又將使后世之君,謂前代無諫諍之事,是啟其怠且忌矣。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諫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書,未嘗掩焉。至今稱太甲、成王為賢君,而伊尹、周公為良相者,以其書可見也。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區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歟?或曰:“《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與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諱者,惡也,納諫諍豈惡乎?“然則焚稿者非歟?”曰:焚稿者誰歟?非伊尹、周公為之也,近世取區區之小亮者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則?以焚其稿為掩君之過,而使后世傳之,則是使后世不見稿之是非,而必其過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豈愛其君之謂歟?或曰:“造辟而言,詭辭而出,異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萬一有是理,亦謂君臣之間,議論之際,不欲漏其言于一時之人耳,豈杜其告萬世也!噫!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8.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能知其有此者,以其書存也
書:書信B.大公至正之道而己矣
至:極,最
C.取小亮以私其君
私:私下D.《春秋》之法,為尊親賢者諱
諱:回避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而魏鄭公之徒
之二蟲又何知B.雖其忠誠所自至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C.非伊尹,周公為之也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D.然則焚稿者非歟
得其尤絕者家焉.下列對原文有蛘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魏鄭公能直言諫諍,一方面是其忠誠所至,另一方面是遇上了一個賢明的君主。
B.極其公正的原則,不是不許別人講話來掩蓋自己的過失,博取小信來討好自己的君主。
C.作者認為,焚毀諫稿的行為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把焚稿當作替君主掩飾過錯的美德,而讓后世去傳頌這件事,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諫言奏章是否正確,而必然認定過錯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歸結到焚稿者身上。
D.文章肯定了諫諍書存的重要意義,贊揚魏鄭公以誠信待己事君,不欺于萬世,大公至正的崇高的品德。8.B(A進諫的奏章等文獻,C偏愛,可引申為討好D隱瞞)9.A(B第一個“雖”為“雖然”,第二個為“即使”。C兩個“為”都是動詞,但意義不同,第一個解釋為“做”,第二個為“治理”,D兩個“者”都是代詞,但意義不同,第一個為“……的人”,第二個為“…….的地方”).B(“博取小信”應為“不博取小信”。)第Ⅱ卷(120分)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分)(1)令當時削而棄之,成區區之小讓,則后世何所據依而諫,又何以知其賢且良歟?
譯文:
(2)夫《春秋》之所以諱者,惡也,納諫諍豈惡乎?
譯文:
(3)以誠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萬世者,鄭公也。
譯文: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春夜聞笛李益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遷客思歸,是古詩的傳統題材,但這首詩卻有它的“出新之處”,有人評論它“多言外之味”。請從情和景的關系、遣詞煉字兩方面分析它的“出新之處”及“言外之味”。答:
1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5分)(1)纖云弄巧,
,
。金風玉露一相逢,
。柔情似水,
,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者寡助。(《孟子》)
,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蘇洵《六國論》)11.(1)假使當時刪減毀棄諫書,成就小小的謙讓的名聲,那么后世依據什么來進諫,又憑什么知道他們賢能并且杰出呢?
(2)《春秋》所隱瞞的,是不良行為,接受諫諍難道是不良的行為嗎?(3)用真誠、信實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侍奉自己的君主,并且對萬世不欺瞞的人,就是鄭公啊!12.作者是“以景寫情”(借景抒情)的。他借不待天明,盡數北飛的群雁,抒寫自己思歸而不得的悵惘之情。例如“喚”字形象生動,意新語奇。巧妙點明時令適值早春,笛聲不但喚來春色,更喚起貶謫之人思歸的情愫。“盡”字言簡意豐,呼應前句“無窮雁”,將群雁向春的形象寫出,更反映出作者思歸的急切。13.(1)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便勝卻人間無數
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2)得道者多助
迢迢牽牛星
獨愴然而涕下
此情可待成追憶
弊在賂秦五、(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人與石頭的廝磨(節選)梁衡①中國人對于石頭的感情遠久而又親切。人類開始生活,利用它為工具。等到人類有了文字后,這冰冷的石頭又與人類攜手進入文明時代。歷史在走,人情、文化、風俗在變,這載有人類印痕的石頭卻靜靜地躺在那里,為我們存了一份真情、真貌,讓我們從心底泛出一種崇高,一縷溫馨。②沒有哪一個人愿意懷抱一塊冰冷的石頭。但石頭確確實實每時每刻都在人類的懷抱里溫暖著,一代代傳遞著。于是以石記史、以石為文,“入石三分”,那石面石紋里就都浸透著人文的痕跡。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這樣幾種類型。④敦煌、麥積山、云崗、龍門、大足,佛教一路西來,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這都是積數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樂山大佛那樣,將一座山刻成一個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時間,這需要何等驚人的毅力,而且必須有社會的氛圍,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辦到。泰山后面有一道溝,竟將一部《金剛經》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個字有桌面那么大,這溝就因此名“經石峪”。但也有的是為了宣揚其他。馮玉祥好讀書,他住廬山時心有所悟,就將《孟子》的一整段話刻在對面的石壁上。⑤那一年我到鎮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見到一方石頭,上面刻有一幅地圖,名《禹跡圖》,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圖。這幅石地圖用橫豎線組成5631個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為1:420萬,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個地理名稱。這是我見到的最久遠的地圖,它刻于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英國人李約瑟說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圖。現在長江大壩已經蓄水,有誰能想到百米水下將要永遠淹沒一段石上的文化。原來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時現,水豐時沒,古人就用它刻記水文的變化。石長1600米,10年來竟刻存了163段,三萬余字的記錄,還有飛魚的圖案。考古學家習慣將地表數米厚的土壤稱為文化層。人們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這土層中沉淀了許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頭呢,更是記錄著文化,它不僅是文化層,而且是文化之碑,歷史之柱。⑥人對石頭的崇拜,是因為那石上所浸透著的文化汁液。石雖無言,文化有聲。記得徐州漢墓剛出土,最讓我感動的是每個墓主人身邊都有一塊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學書法的范本。但這在當時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喪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許多現在已被公認的名帖,其實當年就是這樣一塊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別的事情的石頭,本與書法無關。如有名的《張黑女碑》,人們臨習多年,贊頌有加,至今卻不知道何人所寫。就像飛鳥或奔跑的野物無意中帶著植物的種籽傳向遠方。人們在將石頭充作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時,無意中也將藝術傳給了后人。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的石頭大大感動。說它普通,是因為它不同于前面談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塊路邊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約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長,但真正是一塊文化石。當年宗喀巴就是從這塊石頭旁出發去進藏學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時就在這塊石頭旁休息,西望拉薩,盼兒想兒。淚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時,體溫亦傳于石。后來,宗喀巴創立新派成功,塔爾寺成了佛教圣地,這塊望兒石就被請到廟門口。現在當地虔誠的信徒們來朝拜時,都要以他們特有的生活習慣來表達對這塊石頭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層酥油,有的放一枚銀針,時間一長,這石的原形早已難認,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個新貌,真正成了一塊母親石。就是畢加索、米開朗琪羅再世,也創造不出這樣的杰作。⑧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天不變,石亦不爛,石頭將與人相廝相守到永遠。14.第②段中“但石頭確確實實每時每刻都在人類的懷抱里溫暖著,一代代傳遞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5.文章中說“人以文化心理刻石”,第④段中舉了三個例子,表現了人們怎樣的文化心理?(4分)
答:
16.第⑦段中作者說塔爾寺門口的一塊石頭是“普通”的,又說它“真正是一塊文化石”,這種說法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原因。(6分)
答:
17.文章以“人與石頭的廝磨”為標題,從全文看,“人與石頭的廝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4.人類在石頭上留下了人文的痕跡,石頭為我們保存了這份真貌、真情,承載并不斷傳遞著人類的思想、文明、文化、情感等。這句話突出了石頭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或:人類生活中人與石頭密不可分的關系),領起下文對人類以文化心理刻石的幾種類型的敘述。15.表達崇拜之情(或對宗教信仰的尊奉),宣揚某種精神(感悟)。16.不矛盾。說它“普通”,是因為它是無字的石頭,是路邊的野石,其身不高、其形不奇;說它“真正是一塊文化石”是因為它“成了一塊母親石”,見證了母親的辛勞,寄寓了母親的慈愛,表達了對母愛的贊美,每個人都能從它身上感到心靈的震動。17.①人類開始生活,利用它為工具(當石頭作為生產工具時,是我們生存的起碼保證);②人類有文字后(當石頭作為書寫工具時),它們是記錄文明、傳承文化的載體(積累知識、傳遞信息、保存藝術);③當石頭被寄寓(賦予)了人類真摯的情感時(石頭為我們存了一份真情),它是我們心靈深處的一面鏡子(使我們心靈震顫)。六、(15分)18.閱讀下面的文段,用一句話概括其主要內容。(不超過25個字)(4分)新華網北京月17日電(記者顧錢江白旭)
正在舉行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黨內外專家指出,中共這一理念變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狀況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還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開放后黨代會報告的重要內容。此前,中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則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黨代會報告將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提上日程,意味著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將會提速,有利于縮小令人不安的貧富差距。”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說。他說,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勞動力可以作為獲取財富的來源,而富有者除了勞動力,還有資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將使那些只能憑勞動力賺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主要內容:
。1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7分)詩以用事為博,始于顏光祿①而極于杜子美;以押韻為工,始于韓退之而極于蘇黃。然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豈專意于詠物哉?子建“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非以詠月也;而后人詠月之句,雖極工巧,終莫能及。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非以詠田園;而后人詠田園之句,雖極其工巧,終莫能及。故曰:“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嘆之;詠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謂“含不盡之意”者此也。用事押韻,何足道哉!(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注:①顏光祿: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官做光祿大夫。(1)用斜線“/”給上面劃線句子斷句。(2分)然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豈專意于詠物哉(2)文中的韓退之是
(人名),子建是
(人名)。(1分)(3)作者認為“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均“含不盡之意”,請你從二者中選擇其一,談談是如何做到“含不盡之意”的。(4分)
答:
20.在下面文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