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為投資者目錄TOC\h\h第一部分行為投資者\h第1章社會學\h第2章投資中的大腦\h第3章生理學\h第二部分投資心理學\h概述\h第4章自我\h第5章保守主義\h第6章注意力\h第7章情緒\h第三部分成為行為投資者\h概述\h第8章克制自我意識的工具\h第9章戰勝保守\h第10章提升專注力\h第11章情緒管理\h第四部分構建行為投資組合\h概述\h第12章用第三種方式投資\h第13章基于規則的行為投資\h第14章風險為先的行為投資\h第15章行為投資里沒有萬能的宇宙主宰者\h第16章樣本行為投資因素第一部分
行為投資者第1章
社會學為什么有時我在早餐前會相信多達6件不可能的事情。——劉易斯·卡羅爾,《愛麗絲夢游仙境》想象一下,你坐在豪華客機的頭等艙,正飛往夏威夷開啟那個盼望已久的度假旅行。當你坐入艙位并享受空姐送上的大杯香檳時,那些無數夜以繼日工作的高壓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你感受到了從頭到腳全身心的放松。更妙的是,你的鄰座是一個富有魅力的人,他對飛行閑聊套路非常嫻熟,馬上就和你相談甚歡,令人乏味的飛行旅程也變得沒那么難熬,很快就過去了。飛行一小時后,飛機遇到了一些氣流,當你和鄰座同時抓扶手的時候,你們的手偶然碰到了,這讓你們感覺情況也沒那么糟。你們同時笑了起來,兩人的笑聲驅散了恐懼,但隨著飛機顛簸的持續,你開始擔心這并不是平時遇到的那種風暴。環視整個機艙,你發現空乘人員臉上有著類似的擔憂,他們個個嚴陣以待。疾風和暴雨似乎每過一秒就會更加強烈一些,每一次顛簸都讓你感到越來越惡心。通過現在播報中的聲音,你感覺此前從講話中顯露出豐富經驗的機長已然充滿了恐懼。“低下頭!系緊安全帶,抵御撞擊!”當你感覺飛機開始劇烈晃動時,她喊道。當你再次恢復意識時,你發現自己在離飛機燒焦的殘骸100碼的地方。你快速環視四周,發現自己置身于最壞的情況之中——完全沒有發現其他人類幸存者。你雙手抱頭,思緒萬千,考慮到底發生了什么以及后面還會發生什么。但很快你就被一個不尋常的聲音打斷了。咔嚓,咔……嚓,砰!你四處張望,觀察所處的新環境,直到視線落到聲音的源頭,你看到了一個掛著小牌子的破籠子,上面寫著“亞特蘭大動物園所屬”。最后,籠子里的東西出現了——一只安哥拉疣猴。人與動物為了我們的思想實驗,假設搜救小組需要18個月的時間才能發現你所在的飛機墜毀的島嶼,這段時間內你和猴子——這次飛機失事僅有的幸存者——將留在這個無人島上進行野外生存。當救援隊到來時,你認為誰的狀態會更好,是你還是猴子呢?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誠實,那么我想你會同意,在那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猴子會比你我有更好的生存前景。當搜救小組到達時,他們很可能會發現你的森森白骨,而猴子則在一旁活蹦亂跳,而且很高興終于可以擺脫那些春游學生的戲弄了。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精彩的TED演講中設計了一個更為奇特、更不可能發生的實驗,叫“天堂的香蕉”。想象一下,你的飛機上有1000個人和1000只猴子,他們都活了下來,被迫住在一個偏僻荒蕪的島嶼上。當救援人員一年半之后登陸時,結果會不會是一樣的呢?很可能不是。在第二種場景下,人類之所以可以勝出,是因為我們擁有與他人靈活合作的能力,這也是建設偉大社會和正常運作資本市場的能力的核心。當然,赫拉利承認,像蜜蜂和螞蟻這類的動物也是能夠合作的,但它們的合作只能在一個非常死板的、等級森嚴的方式下進行。正如歷史學家調侃的那樣,蜜蜂不可能策劃針對蜂王的政變,并為了組建蜜蜂共和國而殺死蜂王。蜜蜂和螞蟻可以完成偉大的事情,但在認知上缺乏靈活性,這限制了它們在食物鏈上的位置的提升。另一方面,猴子很聰明,有復雜的社會結構,但是在有效處理社會交往的數量方面,它們的能力是有限的。心理學家認為,這個有效社交數量在人類中大約為150;這也是一個有用的尺度標準,可用來評價我們的靈長類兄弟。在大約建立100個關系之后,猴子就喪失了對同類足夠的了解能力,失去了對它們的行為、性格和意圖做出準確判斷的能力,也因此明顯地限制了猴子文明的規模大小和復雜程度。如果說蜜蜂是通過本能組織起來的,黑猩猩是通過緊密的社會交往組織起來的,那么人類在動物王國中崛起的奇跡就要歸功于人們按照社會故事范本行事這一偏好。簡單地說,人類編造了關于世界的故事,然后表現得好像它們是真實的一樣。正如赫拉利在著名的《人類簡史》中所寫:“據我們所知,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于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猴子可以說出“河邊有一只馴鹿”,但始終無法傳達“河邊的馴鹿是我們城市的精神守護者”的意思。這種針對虛構事物的溝通能力,讓人類能夠創造各種社會結構,幫助實現可預測的人類行為,并可靠地產生信任。亞拉巴馬州、天主教會、美國憲法、人類不可剝奪的公民權利……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講,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但我們對它們的共同信念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實際行動形成了相互信任的有序文明。這種建立和相信群體虛構的能力就是原因,“……智人統治世界,螞蟻只能吃我們的剩飯,而黑猩猩則被關在動物園里”。如果說,我們作為一個物種擁有的統治地位是在對虛構產生共同信仰的情況下實現的一種功能,那么其中有一種特別的虛構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那就是金錢。赫拉利沒有任何保留地說:“金錢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當然,那些讓我們辛苦不已、魂牽夢縈、心情煩躁的紙片并沒有什么內在的價值。貨幣和資本市場是共同的幻覺,其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心理上而非物質層面。人類的思想造就了金融市場,在沒有適當理解其起源的情況下試圖理解金融市場是愚蠢至極的。沒有對人性的理解,也就不會有對市場的理解。祝福和詛咒無論是新生的嬰兒和不眠的夜晚,還是繁榮的經濟和貪婪的親戚,生活中很少有什么東西是非好即壞的。人類最偉大的禮物也是一樣,因為人們編造的故事的高度一致性和極度相似性可以為股市帶來興旺,也會讓我們在同樣的市場中做出糟糕的決定!《理性之謎》的作者雨果·梅西耶和丹·斯珀伯認為,人類的理性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并沒有朝著“正確的”方向演化,而是將共同信仰的穩定性特權化了,而共同信仰正是我們物種成功的基石。下面這個在動物和人類身上進行信仰測試的例子也許會幫助你更充分地理解這一概念。一個人可能會遇到一種與其根深蒂固的信念背道而馳的想法,例如,“我所選擇的政治派別是明智善良的”,這可能會帶來一些痛苦的認知分歧。否定這一信念的證據——失敗的政策、無能的領導、與黨派路線相矛盾的科學現實——在客觀上可能令人信服,但一個人的政治信仰往往相當頑固。由于共同的信仰是將人類團結在一起的黏合劑,因此打破這些連接絕不是一件小事,即使面對那些禁忌也是如此。一個經歷了思想轉變的政黨狂熱者會付出巨大的社會代價,他會失去親密關系、切斷社會關系,以及被迫面對“我錯了”的現實。這種心態的改變,盡管邏輯上可能是順理成章的,但對于我們成為真正意義的人類這一點具有腐蝕性。現在,想想一只羚羊擁有的寶貴信念——這里沒有獅子。如果這只羚羊警覺地發現灌木叢中有沙沙聲,它就會立即跑開或被獅子吃掉。動物只能進行簡單的交流,因此僅用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方法進行推理。是有獅子還是沒有獅子?是逃跑躲藏還是留下吃草?人類能夠更復雜地思考,因此能夠產生更多的自欺欺人行為和非理性思維。如果一只羚羊像人類一樣推理,在面對草叢中的沙沙聲時,找到很多理由想象那不可能是獅子,它很快就會被吃掉。擁有糟糕的客觀推理能力的羚羊,其壽命大多沒能足夠長到有后代的時候,其實這對羚羊種群來說是個利好。人類的情況與羚羊不同。實際上,人類的集體主義和非理性的自命不凡可能為我們帶來更強的生育能力。雖然我們傾向于群體忠誠勝過其他事物,但是自吹自擂、貶低“他人”、回避科學的人可能會獲得來自他人的更多的尊重和權力。正如梅西耶和斯珀伯所寫:“從‘智力主義者’的角度來看,人類大腦的這些習慣看起來很奇怪或者非常愚蠢,而從社會‘互動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它卻是精明的。”規則之外的特例在人類社會探索發展過程中,從眾常常勝過邏輯,而權益市場則是一個例外。人們生來合群至上,但投資卻以與眾不同為要。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與生俱來,但要想在投資市場取得成功,需要將其顛覆。人們習慣于問“為什么”,但也必須學會問“為什么不”。我們的城市、教堂、建國文件,甚至資本市場的存在,都應該歸功于對不可能的挑戰。因此,作為人類,要有對共識的信任,但作為成功的投資者,要學會質疑共識。無窮龜背世界在1988年出版的著作《時間簡史》中,已故作者斯蒂芬·霍金講述了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它既象征著我們探求世界的渴望,也象征著我們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有時表現出的虛假屬性。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經做過一次關于天文學方面的演講。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繞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著被我們稱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時,一位坐在房間后排的矮小老婦人站起來說道:“你說的這些都是廢話。這個世界實際上是馱在一只大烏龜的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很有教養地微笑著答道:“那么這只烏龜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婦人說,“不過,這是一只馱著一只、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科學家、牧師和哲學家自古以來就在尋找根源,雖然這個過程并不完美,但從足夠長的時間來看,還是產生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想想古代煉金術的做法吧。我們今天錯誤地將其描述為將普通金屬轉化為黃金的貪婪,但實際上,煉金術士的主要目標是發現那些“最底層的烏龜”。正如劉易斯·托馬斯所寫:煉金術始于很久之前,是人類最深層和最古老愿望的表達:發現世界的本源。地球上的一切一定是由單一的、原始的物質組成的,這個假設導致了幾個世紀的艱苦工作,這些工作旨在分離原始物質,并根據煉金術士的喜好對其重新排列。如果能夠找到它,那么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不被人類控制。從這個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每個金融市場中的受試者都可以被看作一名煉金術士,探索投資市場現象背后的深層根源。這種對資本市場持久真理的探索絕不僅僅是對一些哲學愿景的追求。恰恰相反,理解什么是市場,或者誰是市場主體這樣的概念才是合理投資的首要問題。人們對于原子的早期理解認為原子類似于一個小小滾珠軸承,是一個封閉的硬球體,所以從概念上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隨著亞原子粒子的發現,人們才知道那些早期描述其實是被誤導的。比如亞原子粒子中的電子,最初人們認為它是漂浮在正電荷云中的,類似于太陽系行星運行模式。大體上來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由許多微小的宇宙組成的。這個美妙的想法非常符合人類對秩序和對稱的需求,但不幸的是,這對建立描述性和預測性模型毫無用處。就像早期對原子的研究一樣,人們對金融市場的研究也一直為理論的堅持所困擾,這些理論提供的更多的是數學上的優雅,而不是現實世界的適用性。傳統金融范式是以“理性”受試者對市場的信念為基礎的。這種理性有兩個主要特點:首先,理性的市場受試者擁有獲得信息的渠道,并在掌握新信息后迅速更新自己的投資理念。其次,理性的市場受試者可以做出與主觀預期效用(SEU)相一致的決策。L.J.薩維奇在其1954年出版的《統計學基礎》(TheFoundationsofStatistics)一書中概述了主觀預期效用的概念。薩維奇認為,人們對某一選擇的個人效用進行了評估,并通過其發生的可能性來衡量這種選擇。如果堅持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的預期,那么人們將會變得高尚,這想想就讓人興奮。人們會為了保持長期的健康狀態做出嚴謹的營養選擇,會為了實現個人需求及保證長期利益而忽視股市的日常價格起伏,會拋開部落主義和偏見,選擇那些可以代表人民福祉而且平易近人的政治領袖。我真心希望人類可以如此高尚,但不幸的是,這種對人類和市場的模型的描述能力和預測能力,就像將原子描述成行星系統的模型一樣不盡真實。相反,我們是一群越來越恐慌的烏合之眾,只會喜歡放大人性最丑陋一面的那些領導人,而不會喜歡吸引我們天性中美好的一面的那些天使。只有在看到原子的本來面目時,我們才能真正駕馭它們。我們點亮或摧毀一座城市的能力,取決于我們能否做到摒棄優雅理性進而尋找更加準確真實的原子解剖模型。同樣,對市場的理解如果不考慮驅動市場的人類本身,那么這種思考也將是具有局限性的。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人則是市場的基本單位。在下一章中,我們將深入研究與投資決策相關的人類生物學、神經學和心理學。我認為你一定會對你學到的東西深感驚訝、有趣甚至焦慮。但我更希望你能深入運用這些觀點,因為只有當人們開始了解自己的時候,財富才會開始實現增長。本章重要觀點?人類最大的財富是通過共同致力于創造社會性虛構而逐步建立信念的一種能力。?在所有這些人類的共同敘事中,資本市場和貨幣也許是人們最為喜愛的和感覺最有用的那兩個。?這種對共同敘事的強調,意味著我們傾向于用社會角度而不是客觀角度來推理。?人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單位。?因此,市場投資理論的發展程度,一如我們對人性的理解程度。1碼=0.9144米。——編者注TED演講:美國著名演講大會,TED代表technology(科技)、entertainment(娛樂)和design(設計)。——編者注YuvalNoahHarari,‘Bananasinheaven,’TEDx(2014).YuvalNoahHarari,Sapiens(Harper,2015),p.24.Harari,Sapiens,p.25.Harari,Sapiens,p.180.HugoMercier,TheEnigmaofReas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7).ElizabethKolbert,‘Whyfactsdon’tchangeourminds,’TheNewYorker(February27,2017).StephenHawking,ABriefHistoryofTime(Bantam,1998).LewisThomas,LateNightThoughtsonListeningtoMahler’sNinthSymphony(Penguin,1995).LeonardJ.Savage,TheFoundationsofStatistics(Wiley,1954).第2章
投資中的大腦我自己只是大腦,華生。除此之外,我的身體只是一個附件。——柯南道爾爵士,《王冠寶石案》米利都的泰勒斯是自然哲學學派的創始人,也是與亞里士多德同時代的古希臘七賢之一。泰勒斯曾經在特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上刻下一則簡短的格言,有人問他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了解你自己”。隨后有人問他相反的問題,即人類做出的最容易、最無用的事情是什么,他的答案是“給出建議”。遺憾的是,華爾街的精英們給出了大量的投資建議,卻很少涉及對投資者自身的解讀,這對投資者來說絕非幸事,有時甚至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幸運的讀者們,從此刻起,就讓我們以正確的方式了解投資吧。如果說了解自己是成功投資的必要條件,那么了解大腦便是投資最好的起點。衰老、饑餓和焦躁“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只為我們做了9個比薩餅。”“1492年,哥倫布在遠洋航行。”“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記憶術(Mnemonics)是古希臘人發明的,此后一直被各個年齡段的學生使用。無論是采取首字母縮寫法、韻律還是場景想象中的任何形式,它們的悠久歷史都充分證明了記憶術的實用性。當我們開始討論大腦并將其應用于投資時,我希望大家運用記憶術來記住關于大腦的三個重要特性,請在腦海里想象一個場景:有一位穿著粗花呢面料上衣的七旬老人在下午4點的牛排自助餐廳中排隊等候就餐。正如你所想象的那位老人一樣,你的大腦也不再年輕,而且饑腸轆轆、焦躁不安。年齡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并沒有那么古老,因此那些認為大腦古老的觀點并非完全公允,但大腦相對于與之關聯的現代社會環境肯定是陳舊的。正如賈森·茨威格在《投資的怪圈》一書中所說:……智人至今還不到20萬年,而且自那時起,人類的大腦幾乎沒有發育。1997年,古人類學家在埃塞俄比亞發現了一個距今15.4萬年的智人頭骨。它曾經擁有的大腦體積約為1450立方厘米……并不比今天普通人的大腦小。在過去的15萬年中,人類的大腦一直處于相對停滯不變的狀態,但它面對的世界卻變得如指數爆炸般錯綜復雜。像美國股市這樣的正規金融市場大約只有400年的歷史。如果說人們的心理硬件尚未趕上時代的變遷,那么這絕對是一種輕描淡寫。進化痕跡在現代投資者的行為中顯而易見,盡管這些進化行為的原因早已消失殆盡。古時候,人類的祖先在春夏兩季會將多余的糧食儲存起來,在寒冷的秋冬兩季將糧食供給人們食用。奇怪的是,現在來看,在去除季節性因素、歷史業績表現、廣告效應以及資金流動性需求的情況下,這種儲蓄和投資行為一樣會在春天和夏天有所增加。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還是季節與北美洲有半年之差的澳大利亞,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雖然古代人對食品儲存的需求目前已不再適用,但現代投資者還是莫名其妙地在春夏冒險,以便度過寒冷的秋冬。使用舊設備的一個后果是,大腦最終必須進行雙任務操作,在原始任務的基礎上又要加上分析風險和回報這種與原始設計完全無關的工作。大腦掃描顯示,大腦情緒中樞本來是用來指導類似于避免攻擊這種原始任務的,現在還要參與處理金融風險的相關信息。全世界哺乳動物的這些大腦區域都是為快速反應而設計的鈍器,而非精確思維的利器。快速果斷的行動可能會讓松鼠從貓頭鷹爪下逃走,但肯定對投資者沒有幫助。事實上,大量研究表明,投資者在習慣性不作為的情況下獲得的利潤反而最多。基金行業巨頭先鋒領航集團研究比較了那些無變化賬戶和進行了微調的賬戶的投資收益表現。果不其然,他們發現保持無變化狀態的投資收益表現明顯優于那些經常修修補補、變來變去的投資行為。行為經濟學家邁爾·斯塔特曼援引瑞典的一項研究表明,由于交易成本和錯誤的時機,那些頻繁大量交易的股票交易員每年會損失其4%的賬戶價值,而這種結果在全球各國都是一致的。縱觀全球19家主要證券交易所,那些頻繁變動的投資者要比那些買入并持有的投資者每年落后1.5%的收益。對大腦行動偏差的破壞性影響最著名的研究也許可以同時揭示出與性別相關的交易行為傾向。特倫斯·奧迪恩和布拉德·巴伯,行為金融學的兩位奠基人,對一家證券交易經紀公司的眾多個人賬戶進行了調查分析,他們驚奇地發現:研究中男性的交易量比女性高出45%,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單身男性交易量比單身女性高67%。巴伯和奧迪恩把男性的這種更活躍的交易行為歸因于過度自信,但無論其心理根源是什么,它都將一直拉低投資回報。由于過度活躍,這項研究中的男性比女性在投資收益表現中每年低了1.4個百分點。更糟糕的是,如果考慮整個投資周期中的復利滾動,那么單身男性比單身女性低了2.3個百分點,這最終帶來了無法言說的拖累感。簡而言之,它的重點是:不管是由過度自信還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傾向于采取行動的大腦進化趨勢都會損害投資收益。焦躁為了了解大腦是如何處理忍耐力的,麥克盧爾和同事們設計了一套實驗來判斷參試者的大腦活動,該實驗要求參試者做出一系列抉擇,即在即時獎勵和延遲獎勵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當選擇即時獎勵時,大腦腹側紋狀體、內側眶額皮質和內側前額皮質都被激活——這些都是大腦中與吸毒成癮和沖動行為有關的部分。即時獎勵的誘惑提供了大量多巴胺,令參試者很難抗拒。另一方面,選擇延遲獎勵激活了前額皮質和頂葉皮質,它們是大腦中與審慎思考相關的部分。研究結果表明,人們控制由貪婪導致的短期沖動的能力是有限的,或多或少都自帶即時性。人的大腦隨時做好了行動的準備,如果你處于戰爭之中,那么這絕對是個好消息;可如果你是為了退休儲蓄而奮斗的投資者,這就非常可怕了。饑餓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人的大腦不僅陳舊焦躁,還是身體最饑餓的部位。就像老舊的手機一樣,人的大腦要同時在有限的功能和糟糕的電池壽命之間尋求平衡。雖然人的大腦只占體重的2%~3%,但即使是人們處于休息靜止狀態,大腦消耗的能量也高達身體總耗能的25%。由于這種巨大的消耗,人的大腦一直不斷尋找能夠進入節能模式的方法,從而不去那么費力地工作。雖然這是身體和諧之下自然甚至美好的表現,但這也意味著人們總想追隨他人的想法,依賴于認知捷徑。很多情況下,這讓人們幾乎不費什么腦力、不用力求完美,就能做出足夠好的決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捷徑對人們沒有什么壞處,比如你幾乎不用動腦子就可以自動駕駛車子下班回家,但這種思維方式在人們做出投資決策時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稍后大家會看到這一點。***即使與最先進的技術相比,人的大腦也是無與倫比的奇跡,但它是一個為另一個時空配備的奇跡。在經歷了數千年的與饑荒、戰爭和瘟疫的斗爭之后,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安逸的社會,面對的更多的是心理斗爭。肥胖造成的死亡人數將超過因饑餓而死亡的人數。每年自殺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因戰爭、恐怖主義和暴力犯罪造成的死亡人數總和。人類的大腦還在進行一場數千年前贏得的戰爭,可現在的你必須為了迎接一場新的戰斗而磨煉它,你會獲得更多的耐心和穩定性,而不是速度和行動力。現金統治一切一些行為金融學的批評者假設,當真金白銀上線時,在實驗室中為了學分或者糖果而努力的非理性行為將消失。簡單地說,隨著賭注的增加,行為變得越來越犀利。讓我們通過一個游戲來檢驗這個評論。這個游戲里有兩個人:一個是“提議人”,一個是“回應者”。在游戲每次重復的過程中,兩個人分100美元,提議人的任務是在自己和回應者之間嘗試用不同方式拆分100美元,直到回應者接受提議人的報價為止。提議人可以以任何方式分錢,但規則是,只有在回應者同意提議的拆分方式的情況下,二人才可以共享獎品。假設您已被設定為回應者,請考慮如何回應以下拆分:場景1:提議者提議平分這筆錢,每人50美元。場景2:提議者提出自己保留99美元,只給你1美元。很有可能,當你讀到第一個場景時,你很高興地同意了這筆交易。你可能覺得這是公平、互利的,所以表示“同意”。當你得到一個如場景1一樣的公平的交易時,你的背外側前額皮質會被激活,這是與自我意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相關的區域。你對交易進行分析評估,并確定它是雙贏的。但是場景2呢?如果你和我一樣,你就會很憤怒地說:“哦,這絕對不行!”如果你說“不”,就會像《哈佛商業評論》報道的那樣:“回應者拒絕了大約50%的低報價,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低報價侮辱了。回應者寧愿懲罰提議者,也不愿賺一點兒錢。”但回應者的行為并不是這里的唯一區別;低報價實際上完全是由大腦的不同部分處理的!不公平的提議沒有通過前額皮質進行推理,而是在前腦島中處理的,而前腦島是大腦情緒處理中樞的一部分,與恐懼和焦慮等情緒感覺有關。有趣的是,大腦的這個情緒中樞也擁有梭形細胞,這些梭形細胞在消化系統中更常見。正如賈森·茨威格的調侃:“當你憑直覺(gutfeeling,直譯是消化道感覺)發現一項投資變差的時候,可能它并不只是自己的想象。”腦島中的梭形細胞可能正與你翻騰的胃同步活躍呢。值得指出的是,在繼續我們的游戲之前,回應者的理性反應都應該是不管怎樣都接受交易。無論這種分法有多么不公平,錢一開始都不是你的,你離開的時候得到的總是比你開始時擁有的多。然而,即使知道應該如何做,人們也很難超越對金錢的情緒反應和對公平的思考。看來,邏輯與之關系不大。典型的經濟學模型認為,金錢有間接的效用,也就是說,只有當它可以購買我們希望購買的東西時,它才是好的,但神經科學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神經系統證據表明,金錢刺激產生的多巴胺獎勵與其他主要強化刺激(比如姣好的容顏、有趣的卡通、跑車)是相同的。看來,人們喜歡的是錢本身,而不是它能為我們做什么。同樣,舊的消費模式認為,人們關心市場收益,只是因為收益可以為投資者關心的事情提供融資。但這些簡單的模型并不能準確描述現實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投資者似乎直接關心巨額收益本身,而這些收益與滿足需求的過程中產生的收益毫不相關。人們有時會對一些超級富豪的非理性行為感到驚訝,他們撒謊、欺騙、偷竊,讓已經很可觀的巨額財富越滾越大。但大腦似乎只是直觀地重視金錢,在追求更多金錢的過程中永遠不會滿足。哈佛的另一項研究考察了那些玩游戲的人的神經活動,在這種游戲中,他們可能會賠錢,并在伏隔核,也就是大腦中與動機、獎勵和成癮有關的那一部分區域,發現了大量的活動。與這種神經活動最接近的是那些在高含量可卡因吸毒成癮者的大腦中發現的大腦活動,他們的腦部掃描結果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與那些主張加大賭注以提高標準門檻的人完全不同,哈佛大學的克努森博士表示:“我們很快就發現,沒有什么東西——不是赤裸的身體,也不是尸體——能像錢一樣對人產生這樣的影響。它激怒了人們,就像食物成了狗的動力一樣,金錢也成了人們的動力。”反對者則認為:金錢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它在人們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不但磨煉了人的理性,還使人更加聰慧,可是腦部掃描卻反映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當然,錢的確很重要,但它是如此之重要以至讓人回避了理性,忽視了最優的經濟收益,傾向于情緒上的滿足。總之,這有點兒不太正常。從錯誤中吸取的教訓假設你愿意,你可以自己試想一下,你和愛人要出門,在鎮上留宿一晚,所以你要給小孩找一個可靠的保姆。接著,你請一位好朋友幫忙介紹兩個兒童保育方面的專業人選,這位朋友給你做了如下描述,讓你二選一,擇優錄用。·保姆一,被描述為聰明、勤奮、沖動、挑剔、固執和善妒。·保姆二,被描述為善妒、固執、挑剔、沖動、勤奮和聰明。那么,作為媽媽或爸爸,你選擇哪一個呢?作為一個聰明人,你可能已經破譯了,兩個形容詞列表是相同的。不過,你很有可能會有強烈的直覺反應,更喜歡第一個保姆。這是由于所謂“非理性首因效應”(irrationalprimacyeffect),即更重視較早出現在列表或句子中的信息。事實證明,人生第一次了解或學習的經驗會影響我們今后對事物的看法,這不僅真實地反映在人們的溝通中,也反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先學到的教訓也是保持最久的教訓。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一會兒,我會要求你給自己10秒的時間來記住下面的詞語列表。10秒之后立即合上書,請試著背誦這些詞語,然后回來看看你的表現。好,我們開始:·敵人·年度的·緊張的·過敏的·世紀·中空的·有爭議的·開花·股骨現在回來,你表現得怎么樣?你對列表的記憶可能是這樣的:“敵人、年度的……嗯,那個,那個……股骨。”你能記得詞語表中的第一個詞和最后一個詞,這被心理學家稱為首因效應(primacyeffect)和近因效應(recencyeffect)。這種在互動中記住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的傾向并不局限于可笑的客廳把戲和食品雜貨清單——它是我們學習方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對我們的投資方式也會產生影響。在決定市場形勢時,你早期的投資經歷和近期的投資經歷可能比它們應該表現的更為突出,并決定了你對市場的主觀感受。相應的解決辦法是學習市場歷史,而不是依賴于你有限的實踐經驗。為了隔離大腦中與買入、賣出和持有決策有關的部分,研究人員將受試者按市場條件的不同分成兩組,然后利用腦電圖技術(EEG)繪制大腦地圖。第一組設定為一個顯示出穩定增長趨勢的市場,第二組則是一個波動較大的市場。當受試者花了一些時間進行交易并了解市場后,兩組互換市場條件,穩定增長市場的受試者進入了動蕩的市場,動蕩市場的受試者進入了穩定增長市場。接下來,研究人員觀察到的現象令人瞠目結舌:人們基于早期的市場經驗做出未來的投資決策,利用了大腦的不同部分。第一組從有序的、可預測的市場開始,他們組織大腦活動,創造規則,尋找普遍適用的市場原則。用研究人員的話說,“決策將由預測價格和實際價格的比較來支持,并由基于規則的推理來驅動”。相反,那些在比較混亂的條件下入市的人則利用大腦完全不同的幾個部分來應對市場的波動。由于市場的波動并不適合形成穩定的規則,第二組的人學會了做出臨場決定(即憑借他們的直覺),將這種即興風格延續到更平穩的市場。在市場上的糟糕經歷實際上給他們留下了傷痕,令他們始終無法充分尋找規則和最佳做法,即使這些規則已經變得顯而易見。在生活中的許多活動中,早期留在大腦上的印記為人們未來的決定提供信息是合理的。出生在飽受戰爭蹂躪的敘利亞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時刻保持警惕,這是一種適應,就像一個來自貝弗利山的孩子知道周邊是安全的一樣,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地點和安全的變量很可能會相對穩定,但市場條件不斷變化,可能導致人們吸取錯誤的經驗。從2007年年底開始從事投資行業的投資者可能會對市場做出不恰當的殘酷評估,而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事投資行業的投資者可能會因為歷史重演而認為市場更加相似和有利可圖。所以本書會一直重復以至令人厭煩的這個教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百戰百勝的思維定式,完全不適合投資的世界。人永遠不會滿足與大多數建立在神靈基礎上的宗教不同,佛教的核心人物是一個人——喬達摩·悉達多,他曾對人類的大腦進行一些精妙細微的觀察和總結。悉達多出生在王室,29歲時繼承了一個小王國。從小衣食無憂的他,在年少時就擁有了常人奮斗一生都無法企及的人生,也因此在很早就建立了對自己的不滿足以及他人的不懈追求的認知。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富人還是窮人,不滿足似乎是一個共同的特質。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后來的稱呼)觀察到,當人處于匱乏狀態時,就會渴望擁有更大的繁榮和滿足。但當財富和物質充足時,人們很快就會變得膩煩并渴望更刺激的體驗。釋迦牟尼的偉大在于,他洞察到人類的苦難更多地源自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上天的不滿。正如他發現的,痛苦源自我們無法滿足的自私欲望,當它與現實世界沖突時,它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痛苦。釋迦牟尼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但他準確地預見了關于大腦的一個真理:人們對金錢的欲望永不滿足。人們產生這種沮喪幻象的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期待收益是一件讓人相當滿足的事,然而與其相比,真正獲得收益則遠沒有那么令人興奮。想象中的獎勵沒有上限,也不會帶來任何現實層面后續的煩惱(如稅收、受寵的孩子等等),所以人們很喜歡幻想空中樓閣,并討論今后將如何處理彩票獎金。正如賈森·茨威格在談到這一概念時所說:“當你把錢裝進口袋的時候,貪婪的刺激已經消失在類似于神經刺激的哈欠之下了——盡管你已得到了你想要的收益。好吧,賺錢的感覺很好;可是期待賺錢的感覺更好啊!”如果聽之任之,人們的心理過程就是一條失望不滿的公式。人們渴望財富,可是一旦獲得財富,長久期盼的吸引力就會迅速消失。心理學家將這種西西弗斯式的糾結稱為“快樂水車”(hedonictreadmill),它讓人們總是試圖跟鄰居攀比,邊失敗邊嘗試。大家都熟悉“跟鄰居攀比”這個心理,但不一定明白,這對我們定義成功和理解神經過程是如何帶來成功的有多重要。每年,蓋洛普都會進行一項民意調查來統計確定“滿足美國普通四口之家適應社區生活需求的最低金額是多少”。蓋洛普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隨著受訪者平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夠了”似乎是一個可變的目標,有缺陷的人類神經是不會讓我們完全放棄的。我們生存所需要的錢恰好比我們現在擁有的多一點點。在發達國家,“相對富裕”和“相對貧困”的概念非常重要。發達國家有絕對合理的需求——每一天都有1/5的美國兒童挨餓,但在中等和上層社會經濟階層中,人們傾向于依靠他人的標準而非那些靜態的財富指標來確定他們是否成功。事實上,研究表明,金錢對幸福最顯著的影響是負面的!那些非常富有的人在其相對的經濟優勢下所收獲的幸福感略有增加,可“窮人”在仰望那些資源更充足的富人時,一考慮到“尚未得到的東西”,就痛苦萬分。鑒于幸福感增長微弱,富人僅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總的來說,人們以攀比方式看待金錢的傾向,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大腦推動人們用攀比的方式看待財富狀態,這種方式只能產生短暫的快樂,不過了解人類自身的這種局限性是做出不同選擇后邁出的第一步。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發達國家都流行這種炫富和攀比。瑞士也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國家,卻截然相反地奉行低調的哲學。與美國的“炫富”信條相反,瑞士人采取“財不外露”的做法,以免遭到別人的嫉妒。瑞士人看待財富的方式說明,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不是由人性的某種確定性決定的,而是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不應該被最糟糕的欲望驅使,互相掣肘于嫉妒和過度追求的貪婪中,而應該堅定地相互支持,尋求真正的幸福與平和。多少錢算夠?丹尼爾·卡尼曼曾經指導了普林斯頓的一項研究,旨在回答那個由來已久的問題:“金錢能否買到幸福?”他們的答案竟然是“也許,可能,差不多吧”。研究人員發現,賺錢少本身并不會引起悲傷,但它確實有可能使已有的焦慮加劇。以離婚人群為例,在那些月收入低于1000美元的人中,有51%表示在離婚之前感到悲傷或壓力很大,而在月收入超過3000美元的人中,這一數字下降到24%。擁有更多的金錢似乎為那些遭受逆境的人提供了更大的安全保障和更多的資源來處理他們的麻煩。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效應(減少生活困難的影響)在年收入達到7.5萬美元的情況下會完全消失。對于那些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的人來說,個體差異與幸福的關系遠遠大于金錢對他們的影響。雖然這項研究沒有對為什么7.5萬美元才是那個神奇的數字做出任何具體的推斷,但我想試著解釋一下。對于大多數年收入為7.5萬美元的家庭來說,他們有足夠的錢住在安全的家中,送子女上優質的學校,有適當的休閑時間。一旦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生活質量就與購買幸福的關系不大了,而更多地與個人的處事態度有關。畢竟,那些年收入75萬美元的人可以買到比年收入7.5萬美元的人更快更好的車,但他們從A點到B點的通勤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看來,一旦人們的基本財務需求得到滿足,對于能否幸福這個問題,剩下的就得看人們自己了。麻醉下的行為古希臘人認為,主宰人類大部分行為的是兩套大腦系統,一套是尋求快樂的系統,另一套是止痛系統。就像“認識你自己”這句勸誡一樣,它們也在發揮一些作用。當人們意識到環境中潛在的收益時,大腦的獎勵機制就會活躍起來。正如神經學專家、交易員理查德·彼得森博士所解釋的那樣:獎勵機制起始于中腦并穿過大腦邊緣系統,結束在新皮質。在獎勵機制的大腦區域之間攜帶信息的神經元主要是多巴胺,因為在大腦以多巴胺為主的中心區域受到電刺激的人會產生強烈的幸福感,所以多巴胺被稱為大腦的“快樂”物質。獎勵機制中的多巴胺途徑可以被非法藥物激活,這種非法藥物就是人們常說的毒品。他接著表示,激活獎勵機制會導致“更大的冒險、更強的沖動和身體興奮”,但這些都不利于做出明智的重大投資決策。同樣可以理解的是,恐懼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它使人們變得“膽小、有防御性、害怕和規避風險”。人足夠直覺化了,但這又與投資有什么關系呢?人的大腦在牛市中變得更愛冒險,在熊市中更加保守,這意味著人們從神經學的角度上更傾向于違反“低買高賣”的投資首要規則。先天缺陷的大腦使人把實際風險相當高的情況主觀地判斷為低風險情況,霍華德·馬克斯把這一概念稱為“逆向風險”(perversityofrisk)。雖然人們傾向于認為熊市是有風險的,但真正的風險實際上是在繁榮時期積累起來的,只不過在熊市期間才具體化。在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變得不那么挑剔,也更愿意不計一切代價地競購風險資產。在牛市大漲時期,風險滾動疊加,而這種風險升級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被人發現。因為每個人都在賺錢,多巴胺在到處涌動。也許你已經意識到了這些風險,但你的大腦會盡一切努力確保你不去應對。就像一朵花長在了路邊的人行道上,花兒很美但長錯了地方。人的大腦一樣很棒卻與周圍事物格格不入。它是為了一個早已被放棄的地方和目的而形成的,從真正意義上講,人們創造和維持財富的能力是建立在理解這種不適應的基礎之上的。動物用腦去看外面的世界,人類卻具有獨特的反觀內心的能力。我們必須用頭腦來理解內心——首先要了解我們自己。本章重要觀點?有15萬年歷史的人類大腦比它想要探索的投資市場(400歲)古老得多。?人類大腦只占體重的2%~3%,卻消耗25%的能量。?人類往往容易行為沖動,市場卻常常獎勵按兵不動的行為。?金錢的重要性似乎在削減人們的決策效果,而不是在改善人們的決策。?人們早期在資本市場方面的投資經驗會以持久的方式印在大腦中,并影響今后的投資決策。?快樂水車是財富增加與預期增長相匹配的過程。?對投資收益的預期令人釋放出大量多巴胺,這使人變得懈怠并不守紀律;因此,投資越成功越容易導致失敗。JasonZweig,YourMoneyandYourBrain:HowtheNewScienceofNeuroeconomicsCanHelpMakeYouRich(Simon&Schuster,2008),p.62.LisaKramer,‘Doesthecavemanwithintellyouhowtoinvest?’PsychologyToday(August18,2004);andM.J.Kamstra,L.A.Kramer,D.LeviandR.Wermers,‘SeasonalAssetAllocation:EvidencefromMutualFundFlows’(December2013).CameliaM.KuhnenandBrianKnutson,‘Theinfluenceofaffectonbeliefs,preferences,andfinancialdecisions,’JournalofFinancialandQuantitativeAnalysis(June,2011).Harari,Sapiens,p.9.KabirSehgal,‘Whathappenstoyourbrainwhenyounegotiateaboutmoney,’HarvardBusinessReview(October26,2015).KabirSehgal,‘Whathappinesstoyourbrainwhenyounegotiateaboutmoney,’HarvardBusinessReview(October26,2015).Jo?oVieito,ArmandoF.RochaandFábioT,Rocha,‘Brainactivityoftheinvestor’sstockmarketfinancialdecision,’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November2014).Zweig,YourMoneyandYourBrain,p.35.RichardL.Peterson,‘Theneuroscienceofinvesting:FMRIoftherewardsystem,’BrainResearchBulletin(2005).第3章
生理學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沒有現金,沒有風格,沒有女孩逗你笑,但別擔心,要快樂點兒,因為當你擔心的時候,你會皺眉,這會讓所有人情緒低落,所以別擔心,要快樂點兒,別擔心,現在要快樂點兒!——博比·麥克費林博比·麥克費林這首歡樂的歌在20世紀80年代末隨處可以聽到,這首歌不僅為他贏得了格萊美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唱片獎和最佳流行男歌手獎,還推出了上千件衍生T恤產品。如果我們細讀細品,歌詞“別擔心,要快樂點兒”其實反映了受到情緒影響的身體狀態(比如皺眉)和引發行為的情緒(比如擔心)之間存在的一種常見的、直觀的關系。但真的那么簡單嗎?早在1872年,一位像查爾斯·達爾文一樣著名的思想家,相信身體狀態可以影響情緒,就像情緒可以引起某種身體狀態一樣。達爾文在《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中寫道:“如果一個人做出暴力的手勢,他的憤怒就會隨之增加。”然而,達爾文并沒有把這一發現成果據為己有,而是歸功于法國大腦解剖學家路易斯·皮埃爾·格拉蒂奧雷的研究工作,后者寫道:“即使是身體的偶然運動和位置變化也會帶來相關的感覺。”這些偉人不是在說“別擔心,要快樂點兒”,而是在說“你在擔心?微笑一下,你就會快樂”。后來,人們用20世紀的經驗主義,證明了19世紀有關身體和情感的聯系的觀察發現。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生詹姆斯·萊爾德將非功能性電極貼在受試者的眉毛、嘴角和下頜輪廓上,表面上看,他要在一系列變化的條件下測量面部肌肉的活動。當受試者被連接到假的裝置上時,萊爾德要求他們做出各種各樣的表情——從皺眉、微笑,到緊皺眉頭,然后要求他們對一系列漫畫的滑稽程度進行1~9的評分。與多年前達爾文的觀察結果一致,那些被安排皺眉的受試者認為,漫畫明顯沒有那些被誘導做出微笑動作的人認為的那樣有趣。而斯特拉克、馬丁和史泰普的研究成果更加廣為人知,他們發明了一種更為簡單的方法,讓受試者在不知道真實測試結果的情況下微笑和皺眉。研究人員告訴受試者,他們將參與一項旨在衡量“心理運動協調”的研究,目的是幫助殘疾人學習使用手寫筆寫字或使用電話。受試者需要從兩種方式中選擇一種將一支筆含在嘴里,一種是用牙齒夾住筆,這樣就會露出微笑,另一種是用嘴夾住筆,這樣就會露出皺起的眉頭和臉。結果幾乎與萊爾德的相同,微笑的受試者給漫畫的評分為5.1分,皺眉的受試者平均給4.3分。由于這些開創性的研究,新的應用出現了,它在減少種族主義和增加創造力等方面證實了身體-運動-精神假說。隨后,一些試圖復制早期研究的嘗試取得了喜憂參半的結果,但極少有人認為,我們對于精神、身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解是雙向的,而非單向的。理解人類生理學對投資決策的影響算是一個未得到充分重視的研究領域,它確實是一些善于思考的投資者一些獨特優勢的來源。接入生活讓我們繼續探討生理學和投資之間的硬道理——你不是為了快樂或做出好的投資選擇而生,而是為了生存和繁衍而生。讓一個為短期存活而生的人成長為一個長期投資者,這有點兒像用錘子來粉刷一間屋子。雖然你可以完成任務,但結果并不會漂亮。接入生活的一個結果,就是損失厭惡(lossaversion);對于在你身上發生的壞事情(相對于好事帶來的收益來講),你有種不對稱的恐懼。損失厭惡是由杏仁核驅動的,杏仁核是兩個微小的杏仁狀結構,是你所有情緒反應的所在地。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對損失懷有厭惡之心是很有道理的,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就是智人在通往食物鏈頂端的道路上為什么比其他物種走得更遠的原因。正如麥克德莫特、福勒和斯米爾諾夫于2008年指出的,食物耗盡是致命的,所以避免損失的天性促使我們的遠古祖先收拾行囊,去一個新的地點覓食。盡管在投資環境中,損失厭惡被人嘲笑為非理性行為,但那些天生就有抵制這種傾向的人,卻沒能活到冷靜占據上風的時候。事實上,避免損失對人類來說尤為重要,我們的身體實際上已經進化出了不同的神經信號,這些信號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得以處理。當我們預測到有經濟收入時,腹側紋狀體的伏隔核就會被激活,這與正面激勵有關,但這并不讓人感到意外。相反,對預期損失的想法是在前腦島處理的,前腦島在身體疼痛、感受焦慮和對厭惡刺激產生反應時也會被激活。從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來說,即使是對經濟損失的思考,也會在一個可能的物理意義上產生痛苦感受。毫無疑問,大腦加工損失的特殊性質會對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斯坦福大學的布賴恩·克努森已經表明,投資者往往會以理性和利己的方式行事……直到涉及損失的時候。克努森在他的研究中向受試者提供了三種可能的投資選擇并讓受試者選擇其一:低風險債券和兩種不確定風險和收益的股票。債券很簡單,游戲中受試者每次都會收到有保證的1美元作為其收益。股票的波動性會更大。其中一只股票有可能每次支付10美元,而損失10美元的可能性較小;另一只與第一只股票相反,有很大的損失和較小的獲利機會。克努森觀察了投資任務完成時受試者的大腦活動,并注意到大多數受試者一開始都在進行理性交易,而大腦的理性中樞在決策過程中最為活躍。也就是說,在他們經受意想不到的損失之前一直會是這種情況。一旦經歷了損失,大腦的疼痛中樞就會被喚醒,未來的決定就會變得不那么理性。虧損讓投資者舔舐傷口,讓他們變得不那么理性,變得更加偏好債券帶來的確定性,這種狀況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對整體收益率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奇怪的是,這種讓人類獲得生存優勢的趨勢,恰恰也是導致投資業績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穩態有了對身心雙邊關系的新理解,行為投資者就有必要了解生理狀態影響投資決策的真實方式了。由于過去人們對這一概念知之甚少而且它總被人們忽視,因此它確實代表了投資新手潛在優異表現的真正來源。要了解身體如何影響你的財務選擇,最重要的是把下面這句話牢記在心:身體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體內穩態。如前所述,身體的兩個主要功能是生存和繁殖。你做這兩件事的能力核心是穩態,即維持生理平衡。你的體內平衡溫度是98.6華氏度。如果低于這個溫度,你的身體就會自動從四肢收回血液;如果超過這個溫度,你就會通過出汗來降溫。偏離穩態會讓我們感覺非常不舒服,并促使我們去拿一件外套或者打開空調(或者,根據我的個人體驗,我會立即停止鍛煉)。正如卡默勒、勒文施泰因和普雷萊茨指出的那樣:“與其將快樂視為人類行為的目標,不如將它視為一種穩態的線索——一種信息信號。”一般來說,當身體偏離穩態設定值時,我們的決定就會變得更糟。溫和的、積極的影響,就是你會在任何再普通不過的日子里體驗到的那種影響,被公認為與所有事情都有正相關關系,無論是認知靈活性還是創造性問題的解決。悲傷會消耗你的精神能量,當你保持樂觀時,你就會獲得一種自由,而這種自由仍在穩態的范圍內。但正如我們早些時候了解到的那樣,重要的財務決策不太可能落在這個總體上令人滿意但沒有重大決策的“甜蜜點”上。事實證明,金錢對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做理財決定時,我們的生理沖動會加速,這會導致我們迅速離開穩態,并走向反常的道路。過度的生理喚醒會降低工作記憶和認知能力等,因此,就像極度寒冷會讓手指和腳趾血液流失一樣,處理金錢問題也會讓大腦的處理能力流失。一個不穩定的身體狀態實際上可以改變我們的偏好,而且是以一種我們可能不太喜歡的方式來進行的。我們希望自己的決定基于理性、道德和久經考驗的原則,但研究表明,這可能與我們吃了什么有很大的關系。杰羅姆·弗蘭克法官的話似乎是在諷刺,他認為“正義就是法官早餐吃的那些東西”。根據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的沙伊·丹齊格的研究,這句話似乎包含著令人不安的真相。丹齊格對以色列監獄1112次假釋聽證會的結果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研究。研究發現,如果囚犯恰好在法官享用完早餐后開始假釋聽證會,就有65%的機會獲得假釋,但之后不久,這種概率開始下降,最嚴厲的判決是在午飯前做出的。午飯后,法官的仁慈又回來了,但接著又逐漸減少,你猜對了,一直到下午茶之前。丹齊格的研究結果確實讓人震驚和沮喪。當人們的生命和更廣泛的社會福利受到威脅時,判斷應當基于法律的冷靜應用,而不是對巧克力的渴望。雖然目前還沒有類似的關于投資決策的研究,但我們似乎有理由做出假設,饑餓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會對投資結果產生重大影響。沃倫·巴菲特每天喝下800卡路里的可口可樂或許也是他成功的秘訣之一。我們進一步探索,另一項研究表明,饑餓的人不僅渴望食物,還渴望金錢,而且在這方面更加貪婪。相關研究表明,禁食的人比飽食的人更傾向于進行更高風險的金融賭博。正如達娜·史密斯所寫,這種趨勢并非人類獨有:“這一發現得到了一些動物相關文獻的支持,動物在飽食時更不愿意冒險,但在饑餓時更愿意冒險。這可能是一種進化上的選擇特征,在饑餓狀態下促使動物探索和冒險,從而帶來新的食物來源。”一個領域的穩態赤字似乎以可預見的方式影響著看似不相干的金融決策世界。如果身體上的饑餓可以概括為經濟上的財務需要,那么來自本能的控制說不定也可以做到。荷蘭的一組研究人員以一種非常不尋常的方式展開了他們的調查。在米里亞姆·圖克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將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消耗了700毫升的水,第二組消耗了50毫升的水。然后,研究對象需要參與一項任務,這項任務可以讓他們快速地獲得一些小獎勵,或者在等待更長的時間后獲得一些更大的獎勵。令人震驚的是(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那些喝更多的水、報告高度尿急的人選擇獎勵延遲選項的頻率要比那些喝更少的水、報告較低度尿急的人要高!圖克和她的團隊提出了一種解釋,雖然令人驚訝,但與上面討論的饑餓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sofhunger)非常吻合。作者將這種效應稱為“抑制溢出”,他們假設,為了避免上廁所而進行身體約束,會產生一些連鎖反應,同時也提升了其等待更大經濟回報的能力。你現在可以放下書了——財務成功的秘訣就是總需要憋尿。阻礙決策的生理障礙的最大危險在于它們總是暗中操作。如果你去問一名以色列法官,為什么他會做出這樣的裁決,那么他肯定會指向一本皮革封面的大部頭,而不是指向他自己的肚子。我們對自由意志和個人責任的信念意味著我們傾向于忽視行為的身體決定因素,這對任何地方的投資者都非常不利。但值得一問的是,一旦我們意識到風險和不確定性,我們是否能夠放慢腳步并控制我們的身體反應?我們能通過實踐更好地維持穩態嗎?羅聞全檢測了不同經驗水平的交易員的各種自主神經系統(ANS)反應,包括呼吸、皮膚溫度、面部運動和血量。正如我們所料,他發現經驗豐富的交易員對市場波動的身體自主神經系統反應要比那些剛剛起步的交易員小。經驗豐富的交易員能夠更好地維持穩態,從而獲得各種認知方面的好處,但仍表現出“明顯的生理反應”。金錢移動了生理指標的指針——就這么回事。我們研究的這些饑餓的以色列法官平均有22年的從業經驗,他們的判決占了研究過程中以色列所有假釋判決的40%。這些都是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但他們的客觀性仍會受到他們饑餓程度的影響。每當我看到一個極限運動員表演危險特技(比如在摩托車上做后空翻)的時候,我都想知道他們需要骨折多少次才能達到目前的專業水平。有了足夠的經驗,投資者可以減輕(但永遠無法真正擺脫)來自市場波動的極端生理反應的破壞性影響。但是一路上要付出的代價又會是多大呢?風險讓人痛苦如果讓你自由聯想一下“壓力”這個詞,你大腦首先想到的幾個詞或語句會是什么呢?你可能會想象到某種精神上的痛苦,比如工作上的不確定性、對愛人工資福利方面的擔憂或者財務上的不安全感。壓力最常用的口語定義是“對事件失去知覺控制”,這在本質上也是心理上的。但是,我們強調壓力是一種精神狀態,卻往往忽視了它所產生的實際身體影響,也忽視了一些更為實際的管理壓力的方法。在一個“壓力過大”似乎變得習以為常的時代,想到心理壓力這個概念在一個世紀前還被人認為是胡扯,還真是讓人驚訝。我們今天使用的這個術語是由內分泌學家漢斯·謝耶在20世紀30年代創造的,是在謝耶對老鼠進行研究時偶然發現的。在給老鼠注射激素的過程中,謝耶假設這個過程本身——老鼠被放在籠子里、關起來、用針扎以及被人仔細觀察——在老鼠身上產生的變化比注射器里的激素更大。借用工程學的一個術語,謝耶提出如下觀點,一種痛苦的精神狀態正在老鼠身上產生身體后遺癥,這個想法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質疑。但是,在謝耶的時代可能被視為一件可笑的事,現在卻被理解為極其嚴重的事情——壓力帶來傷害。壓力與肥胖等多種疾病有關,比如高血壓、勃起功能障礙、不孕癥、失眠和心血管疾病。據估計,在去醫院問診的人中,有25%都是因壓力過大而被轉到心理醫生而不是外科醫生那里的。沒有什么比金錢更能激發我們的壓力反應了。希望在改善結果的過程中管理壓力的投資者,必須首先理解壓力是一種深刻的生理現象。約翰·科茨曾經是一名交易員,后來成為一名神經學家,他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投資壓力研究人員。他在《紐約時報》上寫道:“我們大多數人傾向于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壓力算是一種心理現象,是由于經歷了不愉快的事情而感到沮喪的一種狀態。但是你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壓力,就必須糾正自己的這種觀點。壓力反應主要是身體上的:它其實是你的身體在為即將到來的運動做準備。”心跳加速、眼睛睜大、身體充滿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所有這一切都促使你馬上行動。但當這樣可怕的刺激從未出現或在近500天(一個熊市的平均時間)內一直無法結束時,身體就會產生一種生理反應,這種反應既不適合形勢的需要,也帶來了真正的健康風險。在適當的劑量和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壓力也可能成為救命稻草。壓力和人的表現已經被證明可以用所謂“倒U形模型”來解釋,如圖3-1所示。圖3-1壓力與表現的倒U形模型倒U形模型表明,如果壓力過小,你就很難離開松軟的沙發,如果壓力過大,你又會因此窒息。在適度的情況下,壓力產生的皮質醇是一種神奇的藥物,可以增強身體的興奮感、改善記憶、促進學習、增強感覺尋求和增加動力。但如果壓力持續較長時間,就像大多數市場低迷時的情況一樣,就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行為靈活性降低、免疫系統受損、注意力減弱、出現抑郁癥狀、自我效能被習得性無助取代。約翰·科茨直接深入了解了之前的研究成果暗示的壓力荷爾蒙和冒險行為之間的關系。科茨的第一項研究是建立市場波動時期皮質醇產生的基線效應(baselineeffect)。他的這項開創性研究發現,交易員的皮質醇含量在短短8天內激增了68%!在一項后續研究中,他在藥理學上復制了皮質醇水平對交易員的影響,然后測量了他們在賭博任務中的風險偏好。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發現,由于皮質醇水平升高,受試者的風險偏好下降了44%,這讓人難以相信。風險承受能力(risktolerance)在以前主要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結構,但科茨的研究結果顛覆了傳統風險承受能力的概念,描繪了一幅更為動態的大腦與身體相互作用的畫面。正如他在《風險生物學》(TheBiologyofRisk)一書中所言:“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大多數模型都假設,風險偏好是一種穩定的特征,就像你的身高一樣。但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假設具有誤導性。人類天生具有不斷變化的風險因素。它們是我們應對壓力或挑戰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再一次觀察到,那些具有內在意志的決定和想法可以很大程度上被生理性外在因素操控。承擔有益的金融風險并不是可以借助推理來解決的智力難題,而是要靠意志力來處理的。恐懼的頑固性1900—2013年,美國股市經歷了123次“調整”(跌幅為10%或10%以上)——平均每年一次以上!在熊市中發生更劇烈的損失的頻率要略低一些,平均每3.5年發生一次。盡管媒體把10%~20%的市場損失說成世界末日,但它們的到來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樣有規律,并不能否認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幅增加財富的趨勢。令人難以置信的是,100多年前的人卻可以承受高達兩位數的年化收益率和隨之而來的兩位數的虧損。但是為了在巨大的痛苦中實現這些巨大的收益,投資者必須抑制他們對即將到來的損失的恐懼,這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盡管我們或許不希望如此,但我們的身體似乎特別擅長于抓住恐懼,然后在不恰當的時候釋放它。在一項證明這一點的范例實驗中,勒杜在1996年通過反復將電擊與聽覺刺激配對,使老鼠產生恐懼。這一舉動會讓巴甫洛夫咧嘴一笑,老鼠最終只需要聽到聲音就開始躁動焦慮。但是一旦動物充分適應了恐懼,研究人員就開始通過施加沒有伴隨電擊的刺激(音調)來消除恐懼。最終,恐懼反應減弱了,老鼠一聽到聲音就開始忙它們自己的事情。我們現在可能會覺得恐懼已經完全消散,老鼠已經克服了最初的恐懼,但事實上卻奇怪得多。研究人員(他們肯定很討厭老鼠)接著切斷了大腦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聯系,并再次發出聲音,這時老鼠立刻就被嚇壞了。恐懼并沒有完全消失!相反,恐懼被大腦皮層抑制住了,但在痛苦的刺激再次出現的時候,恐懼仍然隱藏在杏仁核中。勒杜的研究結果表明,身體希望保存舊習,當類似的壞消息再次出現時,身體會抓住之前那些痛苦的經驗,讓它們重新浮現。管理壓力的四個步驟米凱萊·麥克唐納開發了R.A.I.N.模型,這是一個簡單但功能強大的系統,用于管理急性壓力發作。下次你有壓力時,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步驟:1.識別(recognition)——有意識地觀察并說出你的身體和思維中正在發生和經歷的事情。例如,“我感覺我的心靈和思維正在賽跑”。2.接受(acceptance)——承認并接受你在上面觀察到的一切。你不需要愛上它,自我斗爭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3.調查(investigation)——問問自己正在給自己講什么故事,并檢查自己目前的想法。4.非認同化(non-identification)——現在你已經認識、接受和檢查了自己的壓力,你必須意識到構成你自己的不僅僅是你的情緒。你可以感覺到一些其他的東西,但不要被它們定義。本章重要觀點?身體狀態肯定會影響情緒,反之亦然。?損失厭惡讓我們的祖先活了下來。但它卻阻擋你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者。?身體渴望穩態。考慮金錢問題會破壞這種穩態。?壓力既是一種心理現象,又是一種生理現象。?承擔財務風險會給身體帶來真正的痛苦。?恐懼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為身體會把它儲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RoseMcDermott,JamesH.FowlerandOlegSmirnov,‘Ontheevolutionaryoriginofprospecttheorypreferences,’TheJournalofPolitics(April2008).98.6華氏度=37攝氏度。——編者注C.Camerer,G.LoewensteinandD.Prelec,‘Neuroeconomics:Howneurosciencecaninformeconomic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March2005),p.27.F.G.Ashby,V.V.ValentinandU.Turken,‘Theeffectsofpositiveaffectandarousalonworkingmemoryandexecutiveattention,’inS.Moore&M.Oaksford(eds.),EmotionalCognition:FromBraintoBehaviour(JohnBenjamins,2002),pp.245-287.E.Yong,‘Justiceisserved,butmoresoafterlunch:howfoodbreaksswaythedecisionsofjudges,’Discover(April11,2011).1卡路里≈4.1859焦。——編者注M.A.Tuk,D.TrampeandL.Warlop,‘InhibitorySpillover,’PsychologicalScience(April2011).A.W.Lo,‘TheAdaptiveMarketsHypothesis:MarketEfficiencyfromanEvolutionaryPerspective’(August2004).J.Coates,‘Thebiologyofrisk,’NewYorkTimes(June7,2014).N.Kandasamy,B.Hardy,L.Page,M.Schaffner,J.Graggaber,A.S.Powlson,P.C.Fletcher,M.GurnellandJ.Coates‘Cortisolshiftsfinancialriskpreference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March4,2014).第二部分
投資心理學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是誰,那么華爾街算是發現自我的一個代價高昂的地方。——亞當·斯密,《金錢游戲》我喜歡讀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原來如此的故事》,這是一本故事集,最初是為他女兒編寫的睡前故事,因為她要求這些故事都要以“原來如此”(她習慣的詞語)的方式講述。每一個故事都為進化生物學提供了一個神奇的視角,并描述了各種動物是如何獲得它們最獨特的生物特征的。在《鯨魚的喉嚨為什么很小》這一篇中,我們了解到,鯨魚只能吃浮游生物,有一只鯨魚吞下了一名水手,而這名水手隨后將一艘木筏綁在它的喉嚨里,以防止其他人遭遇他的命運。在《駱駝為什么有駝峰》這一篇中,我們了解到單峰駱駝的駝峰是懶惰和被駝背精靈詛咒的結果,一個駝峰能讓它在兩次休息之間做更多工作。在每一種情況下,動物都經歷了一些困難,但最終都得到了進化上具有適應性的獨特特征。就像這些故事本身一樣,動物也是“如此”被創造出來的。讓人滿意的是,在這個世界里,大自然總是為我們謀求福利,但讓人遺憾的是,這并沒有反映我們在財務決策方面的一些現實。正如你在前幾章中了解到的,你的身體和大腦被創造出來是為了高效地完成很多事情,投資卻不在其中。事實上,如果一個半神半邪的精靈或復仇心切的水手著手設計一個最糟糕的投資者,他們就會把他設計成你的樣子。在投資方面,你并非天生如此擅長。一個壞的過程你的設計缺陷很自然地會引發你的行為異常,而創建一個系統來解釋這些異常是合理投資哲學的基本要素。正如好的防守可以幫助隊伍贏得冠軍而四分衛可以得到女孩的青睞一樣,風險管理驅動業績,但豐厚的收益能得到所有的媒體的關注。因此,在回答“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嫻熟的投資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回答一個不那么吸引人卻更重要的問題:如何才能不讓自己在投資上吃虧。更委婉地說,我們必須學會管理風險。如果你接受這個事實,拿起一本關于風險管理的教科書,那么你可能會讀到兩種主要的投資風險——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risk)和非系統性風險(unsystematicrisk)。系統性風險,也被稱為“市場風險”(marketrisk),是指由于市場波動而導致虧損的可能性,而不是與特定業務相關的因素。非系統風險,也被稱為“經營風險”(businessrisk),是指對某一種證券的投資由于與該業務相關的因素而貶值的可能性。你的教科書可能完全忽略的是第三種風險——行為風險(behavioralrisk)——這是所有風險中最重要的一種。將大量的行為風險進行整理是成功管理風險的先決條件。畢竟,你怎么能對抗一個自己看不見的怪物呢?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的行為風險領域產生于對投資者不當行為的研究。正如《思維的發現》中丹尼爾·卡尼曼所說:“你如何理解記憶?你不會研究記憶的。你在學習遺忘。”理查德·塞勒的《“錯誤”的行為》講述了行為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奇異的起源故事,講述了一種簡單但有效的方法,即他為當前的進程設定了規則。塞勒不相信他所了解的關于有效市場的知識,并開始集思廣益,找出他認識的人與那些在傳統經濟學理論課程中學到的“理性經濟人”(可以做到效用最大化并總能做出理性的財務決策的虛擬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同。塞勒只用了一個簡單的思維實驗,就創造了一系列行為異常,催生了無數研究項目,這極大地加深了我們對普通人如何做出財務決策的理解。雖然這些異常行為的發現和記錄是重要的第一步,但它們對投資者缺乏效用,因為沒有更寬的組織框架。我們現在列出了一長串自身不完美的地方,在接下來的實際行動中涉及的卻少之又少。研究表明,沒有具體解決方案的壞消息實際上會使問題更加嚴重!受到塞勒這些簡單而優雅的方法的啟發,我戴上了災難性思維的帽子,并開始集思廣益,找出人們行為中可能對投資決策產生負面影響的每一種方式。我發現了超過117種不同的偏差和啟發法,可以引導有抱負的投資者做出最優決策!為了讓這個世界對投資者更有利,我在各種各樣的錯誤模式中尋找共同的心理基礎,并對它們進行了分組。開始這個過程的時候,我并沒有預想到這些信息會如何輸出。最后,出現了四種一致的行為風險類型:1.自我。2.保守主義。3.注意力。4.情緒。所有行為風險的核心都存在這四個風險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這種分類是本書的獨特之處,它為創建行為知情的投資管理過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起點。現在,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依次研究投資者行為的每一個支柱。你了解嗎?羅聞全、雷平和斯蒂恩博格的研究表明,沒有“最佳”交易員類型。盡管人們普遍將成功的投資者描述為傲慢、外向、追逐風險的人,但金融市場上的成功更多的是要掌握行為風險的四個方面,而不是要符合特定的投資者模式。第4章
自我別那么謙虛,你沒那么偉大。——梅爾夫人“你的孩子的智力處于平均水平。”一說完這句話,我的身體就緊張起來,等著被人反駁。作為一名心理學研究生,我經常被安排去評估小學生的智商,并且很快發現“平均”是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想聽到的詞。天賦本身就是一種老天的獎賞,孩子的學習障礙促使父母尋求干預,但談及平均水平呢?平均?沒有人想成為普通人。自1969年納撒尼爾·布蘭登在《自尊心理學》(ThePsychologyofSelf-Esteem)中提到自尊是個人幸福之中最重要的構成方面的說法以來,自尊運動一直有著深遠的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