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
北京市海淀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練習四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74題。
聽雨堂記
乙未,中郎①令吳,念兄弟三人吸仕或隱,散于四方,乃取了瞻懷子由'之意,扁其退居
之堂曰“聽雨”。十月,予往吳省之,見而嘆曰:“吾觀子騰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顛沛流離
之際,室家妻子瀟然不在念,中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風雨之感無日無之,”竟不得
與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骯臟%好盡,子由之狷介真合,皆山林之骨,
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則可以隱。夫孰有子瞻與子由兩相知者?以
兩相知之兄弟,而偕隱于山林,講窕性命之理,彈琴樂道,而著竹瑞草、何村之間,恐亦不
大寂寞也:而乃違忡乖質,以戰干功名之途,卒為世所忌,幾至干死.彼黃州之行已矣,元
祜初,既得放歸陽羨,當此時,富貴功名之味,亦既嘗之矣;世路風波之苦,亦既歷之矣;
己之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見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許,或相
攜而歸,使不得遂其樂于中年者,庶幾得遂于晚歲,亦奚不可。胡為乎招即來,麾即去,八
年榮華,所得幾何?而飄寄桃榔之下,寂寞蜒島之中,瀕海相逢,遂不得與子由再見,此吾
之所不曉于子瞻者也。夫人責自照。陶潛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剛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
學陶,夫不學之于少,而學之于老,是賊去而彎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于吾輩。然吾
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獨吾觀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內寬而外激,
心和而跡孤,尤與山林相宜。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
窟。豈有鑒于子彈之覆轍,彼所欲老而學之者,中郎欲少而學之乎?如是則聽雨之樂,不待
老而可遂也,請歸以俟。
(選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釋】①即袁宏道,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蘇轍在《〈逍遙堂會宿二首〉并引》
中寫道:“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游宦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
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
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不見
者七年。”③骯臟:亦作“抗臟”,高亢剛直。
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潔身自好
C.庶幾得遂于晚歲庶幾:或許,大概
D.相愛不商子瞻之于子由不啻:無異于,不亞于
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隱
吸可以免于功名
B.四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池乃違性乖質
C.々競不得與子由相聚也
萬欲學陶
D.其樂尚減丁吾輩豈有鑒
丁子瞻之覆轍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為自己的閑居之所題寫匾額“聽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潛之可仕而不物陶淵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卻不受外物牽絆
D.是賊去而彎弓也這就像在盜賊離開后把弓折斷啊
10.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4分)
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1.文章結尾說袁氏三兄弟的“聽雨之樂”不待老年就可實現。根據文意概括作者這樣說的
理由。(6分)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志清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文言文閱讀(15分)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己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
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妒。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
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崎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
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
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編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
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褊趾,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
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歲十月之軍(農歷每月十五日)
B.顧(看)而樂之
C.限(踏,攀)蝮巖
D.攀棲鶻之危(危險)巢
7.下列各組句了?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2分)
A.①俯馮夷之幽宮②燕巢丁飛幕之上
B.①二客叢予過黃泥之坂②吾念,汝叢于東,東亦客也
C.①顧安所得酒乎②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D.①年有孤鶴,橫江東來②無以利世,而源類于予
8.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中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
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消”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之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
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I).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
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二
9.將卜?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10.簡答題。(6分)
1)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2)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北京市朝陽區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10月聯考語文試卷
2.(1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征。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數物未嘗有言,而
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甚其疑我戰?今不信吾所行,
而怒人之不信也,猶教人執鬼縛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誰謂華、岱之不高,江、漢之不長與?君子修德,亦高而長之,將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諸
人,非白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謂繾,怒己之謂通:通也知所悔,塞也遂所誤。遂
所誤也,親戚離之;知所悔也,疏遠附之。疏遠附也,常安樂:親戚離也,常危懼。自生民
以來,未有不然者也。殷紂為天子而稱獨夫,仲尼為匹夫而稱素王,盡此類也。
人情也英不惡謗,而卒不免乎謗。謗之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來,訟之而愈多.明
乎此,則君子不足為也,暗乎此,則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屢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厲
王”蒙戮,吳起⑵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書名前策,著形列圖,或為世法,或為
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
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
逮:故有進業無退功。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
亂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書》有言:人毋鑒于水,鑒于人也。”鑒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恥
其面之不及子都功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也。故小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
非賢友則無取之,故君子必求賢友也。夫賢者,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獎人之美,
而好攝人之過,其不隱也如影,其不諱也如響。故我之憚之,若嚴君在堂而神明處室矣,雖
欲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遠所易。
(取材于徐斡《中論》)
注釋:【1】厲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殺害謗者,后被放逐。【2】吳起:戰國時人,
少年時游仕不遂,鄉人們議論他,被他殺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砸的一項是
①言莫棄乎無彼
征:證明
②信考乎其體也著:顯現
③壅也浮所誤遂;放任
④用之而愈多訟:訴訟
⑤禹拜昌言昌:善,正當
⑥顰也者,可以察形鑒:鑒別
⑦君子即至言尚:注重
⑧而好找人之過攝:指出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誰再疑我哉爾蘇無忘乃父之志
B.仲尼為匹夫畫稱素王源不深頊望流之遠
D.謗之為名也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C.故我之憚之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非自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發現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罷了
C.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
所以君子承認自己的過錯,不是修飾他的言辭罷了
D.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
言論足夠聽到,容貌足夠相似,行為足夠效法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氐則的一項是一
A.殷紂和孔子的例子說明,君子修德應當像華、岱之高那樣有目共睹。
B.舜、禹與厲王等人對謗言的態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結果也迥然不同。
C.曾子看重發自內心的自我修養,對校揚與批評都懷有怵惕戒懼之心。
D.作者認為賢友也是畏友,因為賢友具有不隱人善、不諱人過的秉性。
(5)文章開篇提出人應當追求“信著乎其體”。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清結合全文內容,
加以概括。
北京八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貴廉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
禁錮不得為更。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
止,海內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千里。自見功大成行,遂從嗜欲。用度不足,
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
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史書①、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究不勝,則取
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
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
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魏則而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
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
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
崇財利而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
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
嗚呼,今日之變,有甚干此!自神宗③以來,默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
壞,數十年丁此矣。《書》曰:“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④必如
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貢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
仕宦。”此議今亦可行。白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硝,場渡市集,無不屬之豪紳,相沿以為
常事矣。
(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
【注釋】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匡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
帝,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的人,而舉用懂得養民、能改善百
姓生活的人。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千里。廣:寬廣
B.遂叢嗜欲。從:放縱
C.則取勇猛能像切百姓者。操切:脅迫
D.蓼貨之風日甚一日。皴:貪求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乃行一切之變。無不屬之豪糾上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為常事矣。
C.則擇便巧史書……者。則爭盡力為善。
D.今日之變,有甚于此。數十年干此矣。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它員的地位還高。
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
賄賂的人。
D.國維不張。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
(4)根據文意,卜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炎武引用貢禹的上書,旨在以史為鑒,說明廉之可貴。
B.漢孝文帝時,崇尚廉潔,官場清約,賞罰分明,風氣純正。
C.武帝后期,世風敗壞到極點,父兄規勸了?弟要潔身自好。
D.顧炎武認為,任用廉潔愛民的人為官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5)根據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
北京市161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I.(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偃虹堤記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⑴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思有所記。”予發甘按圖,自岳陽門西
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用名者,R:“吾滕侯之所為也。”
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沖也。昔舟
石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
嘮,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日:“長
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多成。”問其始作之謀,
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復,而又上于朝廷,決之三
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于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畫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
惠其民而及于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
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像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
于不成,而患于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于處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
捍患興利,其遺跡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于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步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
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去虛熟諜吏力丕芳而功儲作一裹國以為卮法二宜書丕荀二時之譽
思為利王無窮面管塞者不以廢三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彳主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宣書以三宜
書丕可以丕至,乃為之書。
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
1取材于《歐陽文忠公集》)
注釋:【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屢遭貶黜,其時被貶,任岳州知州。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有所記愿:希望
B.覆溺之扈虞:料想
C.像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第顯用之常:曾經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外隱然隆高?長者而不逾時以成
B.問其作畫名者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
C.百滕侯之所為也為其民捍患興利
D.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_____
A.予發書按圖。
我打開書信并查看洞庭之圖。
B.問其所以作之利害。
問滕侯的建堤動機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
(各級官員)都不能輕視滕侯的具體策劃。
D.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
這就是滕侯思慮并想記錄下來傳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章認為,藤侯對偃虹堤的周密策劃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對百姓深切的關懷和熱愛。
B.古代不少利國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維護,往往成了廢棄的遺跡,令人遺憾。
C.滕子京請歐陽修作《偃虹堤記》,是為了記載岳州面貌的改變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
D.《假虹堤記》是一篇應邀之作,歐陽修在文中借贊美滕侯表達了心中理想的為官之道。
(5)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2.(1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①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干.勾踐師范盆、大夫種。
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
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②且天生人也,而使蘇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
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
達禾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③子張“I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乳⑵也,
學于子史。高何、縣于有,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
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干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暈人,
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④君于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
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⑤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
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
曰:“吾何足以卷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
圣,則齒⑵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我材于《呂氏春秋?尊師》)
注釋:【1】子張、顏涿聚、段千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禽滑黎等,皆為人名。【2】
盟(zdng),市場經紀人。【3】齒:排列。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言不若求爽:明白、明智
B.由此為天下名士其人顯:有名聲地位
C.王公大人從而和之禮:以禮相待
D.吾何足以稱哉稱:稱贊、贊揚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而使基耳可以聞于亂石間擇基一二扣之
B.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C.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董之多嚴刑,振之以威怒
D.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竭誠則胡越為?體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學,其畫不若聾
(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
B.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揚光大
C.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于的不必命令(他)忠誠
D.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4)請把第②段中畫曲線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
(5)“師法”,指老師傳授的學問和技藝。下面【甲】【乙】兩則材料中的人物因對待“師
法”態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經歷。請結合選文第④段中的觀點,談談你對這兩則
材料的看法。
【甲】
諸儒薦(張)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
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
(選自《漢書?匡張孔馬傳》)
【乙】
(盂)喜舉孝廉為郎,為丞相掾。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選自《漢書?儒林傳》)
文言文閱讀
北京市海淀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語文練習四
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74題。
聽雨堂記
乙未,中郎⑦令吳,念兄弟三人萼仕或隱,散于四方,乃取不瞻懷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
之堂曰“聽雨”。十月,予往吳省之,見而嘆曰:“吾觀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顛沛流離
之際,室家妻子瀟然不在念,通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風雨之感無日無之,乃竟不得
與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骯臟①好盡,子由之狷介賓合,皆山林之骨,
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則可以隱。夫孰有子彈與子由兩相知者?以
兩相知之兄弟,而偕隱于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樂道,而著竹瑞草、何村之間,恐亦不
大寂寞也;而乃違性乖質,以戰于功名之途,卒為世所忌,幾至于死。彼黃州之行已矣,元
祜初,既得放歸陽羨,當此時,富貴功名之味,亦既嘗之矣;世路風波之苦,亦既歷之矣;
己之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見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許,或相
攜而歸,使不得遂其樂于中年者,庶幾得遂于晚歲,亦奚不可。胡為乎招即來,麾即去,八
年榮華,所得幾何?而飄寄桃榔之下,寂寞蜒島之中,瀕海相逢,遂不得與子由再見,此吾
之所不曉于子瞻者也。夫人責自照。陶潛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剛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
學陶,夫不學之于少,而學之于老,是賊去而彎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愛不舍子瞻之于子由。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于吾輩。然吾
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獨吾觀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內寬而外激,
心和而跡孤,尤與山林相宜。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
豈有鑒于子降之覆轍,彼所欲老而學之者,中郎欲少而學之乎?如是則聽雨之樂,不待
老而可遂也,請歸以俟。
(選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釋】①即袁宏道,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蘇轍在《(逍遙堂會宿二首〉并引》
中寫道:“轍幼從子略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游宦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
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風翔幕府,留詩為
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不見
者七年。”③骯臟:亦作“抗臟”,高亢剛直。
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潔身自好
C.庶幾得遂于晚歲庶幾:或許,大概
D.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無異于,不亞于
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隱
吸可以免于功名
E.9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形乃違性乖質
F.萬競不得與子由相聚也
乃欲學陶
G.其樂尚減丁吾輩豈有鑒
干子瞪之覆轍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為自己的閑居之所題寫匾額“聽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潛之可仕而不物陶淵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卻不受外物牽絆
D.是賊去而彎弓也這就像在盜賊離開后把弓折斷啊
10.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4分)
今來令吳中,令筒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1.文章結尾說袁氏三兄弟的“聽雨之樂”不待老年就可實現。根據文意概括作者這樣說的
理由。(6分)
7、(3分)A
8.(3分)B
9.(3分)D
10.(4分)參考譯文:現在來吳縣擔任縣令,政令簡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見他處理
政務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樂。
【評分標準】“令吳中”“令簡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譯正確,
各1分。
11.(6分)參考答案:武氏兄弟間的情感不亞于蘇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倫之樂勝
過二蘇:作者(袁中道)沒有仕途之累:兩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對蘇軾兄弟的覆轍有所鑒
戒。【評分標準】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文言文參考譯文:
乙未年(萬歷二十二年),中郎做吳縣縣令,念及我們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隱居,
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見),就取蘇軾思念蘇轍之意,為自己的休息閑坐之所題寫匾額“聽雨”。
這一年的十月,我去吳縣探望他,見到聽雨堂后(不由)感嘆道:我看蘇軾為官四十多年,
在顛沛流離之時,家室妻子全然不顧念,卻唯獨沒有一刻能忘記蘇撤,對兒時兩人風雨對床
的人生樂趣的感念,沒有一天沒有的,可是最終他也沒能和蘇繳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時代。蘇軾高亢耿直,無所保留地進諫忠言,
蘇轍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倆都有隱居山林的風骨氣度,(本質上)不是迎合世俗謀
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個人了解他,就可以隱居了。何況蘇軾、蘇轍兩人互為知己?
兩個互為知己的兄弟,一起隱居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論道,在瑞草橋、何村中著書,
恐怕也不會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違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終被出人嫉妒,幾乎處
于死地。那黃州之行也就罷?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陽羨,在那時,富貴功名的滋味已經嘗過
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經歷過了:自己的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約可見了,可
謂歷經磨練而富有經驗了。或者招蘇轍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許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
鄉,讓不能在中年實現的樂趣,在晚年實現,也不是不可能的。為什么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八年之間,榮華富貴得到了多少呢?結果是被貶謫惠州、脩州,飄零寂寞,最終不能與蘇轍
相見。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貴在自我了解。陶潛可以做到出仕卻不為外物所役(而
辭官),是因為他性情剛毅啊。子瞻被貶到海南以后才想學陶淵明,他不在年輕的時候學,
卻在老年的時候學,這和賊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彎弓射箭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兄弟三人,相親相愛的程度不亞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沒有哥哥,子由沒有弟弟,
他們的快樂要比我們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許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兩個哥哥修道
的根基深,俗世的緣分淺,終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寬廣而外顯激切,心態平和而
行跡孤傲,尤其適宜隱居。現在在吳縣擔任縣令,政令清簡,全然不見繁忙,但是他的心中
常常好像不快樂。莫非從子瞻的覆轍中有所鑒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時候學陶淵明,而中郎想
耍在年輕的時候學陶淵明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兄弟對床聽網的快樂,不用等到老年就可
以實現了,請讓我回去等待這一天。
北京市海淀區清華志清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三.文言文閱讀(15分)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
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
月之兒何,而江山不可匏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崛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
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
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縮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
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編趾,過臨皋之3揖予而言臼:“赤壁之游
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畤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
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歲十月之里(農歷每月十五日)
B.顧(看)而樂之
C.尊(踏,攀)雌巖
I).塔棲鶻之冬(危險)巢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2分)
A.①俯馮夷之幽宮②燕巢于飛幕之上
B.①二客叢予過黃泥之坂②吾念,汝叢于東,東亦客也
C.①顧安所得酒乎②麟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D.①道有孤鶴,橫江東來②無以利世,而道類于予
8.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中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
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乂舍舟登山,山
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
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9.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樂
10.簡答題。(6分)
1)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2)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6.D(應解為“高”)
7.C(A結構助詞“的”,B跟隨,C“可是”/“回頭看",D恰好)
8.A(不只是泛舟,還有爬山,描繪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間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
“清幽”)
9.翻譯:這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走出,將要回到臨皋去,兩位客人跟隨我,同過黃泥坂。
10.1)在我國傳統意象里,鶴具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結尾借此含蓄地
傳達出他企圖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心態
2)夢是一種追求,但是現實是所追求的未必能獲得“不知其處”表明作者內心面對前途、
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以此結尾意味深長蘇軾常常在儒家的積極入
世和道家的消極避世之間徘徊困惑,這種行似矛盾的思想是其更雜感情的真實體現
北京市朝陽區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10月聯考語文試卷
2.(1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征。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數物未嘗有言,而
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淮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
而怒人之不信也,猶教人執鬼縛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i侏謂華、岱之不高,江、漢之不長與?君子修德,亦高而長之,將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諸
人,非自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謂壅,怒己之謂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誤。遂
所誤也,親戚離之;知所悔也,疏遠附之。疏遠附也,常安樂;親戚離也,常危懼。自生民
以來,未有不然者也。殷紂為天子而稱獨夫,仲尼為匹夫而稱素王,盡此類也。
人情也莫不惡謗,而卒不免乎謗。謗之為名也,逃之而愈至,踞之而愈來,訟之而愈多。明
乎此,則君子不足為也,暗乎此,則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屢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厲
王川蒙戮,吳起切刺之,喑乎此者也。夫人也,皆書名前策,著形列圖,或為世法,或為
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聞;或言予之不善,惟恐過而見子之鄙色焉。”故君子服
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
逮;故有進業無退功。夫聞過而不改謂之喪心,思過而不改謂之失體。失體、喪心之人,禍
亂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書》有言:人毋鑒于水,鑒于人也。”鑒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恥
其面之不及子都3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也。故小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
非賢友則無取之,故君子必求賢友也。夫賢者,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獎人之美,
而好攝人之過,其不隱也如影,其不諱也如響。故我之憚之,若嚴君在堂而神明處室矣,雖
欲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遠所易。
(取材于徐韓《中論》)
注釋:【I】厲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殺害謗者,后被放逐“[2]吳起:戰國時人,
少年時游仕不遂,鄉人們議論他,被他殺死。【3】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無硼的一項是
①言莫棄乎無彼
征:證明
②信著乎其體也著:顯現
③壅也學所誤遂:放任
④卷之而愈多訟;訴訟
⑤禹拜昌言昌:善,正當
⑥箏也者,可以察形鑒:鑒別
⑦君子因至言尚:注重
⑧而好墩人之過攝:指出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誰總疑我哉爾”無忘乃父之志
B.仲尼為匹夫胞稱素王源不深跑望流之遠
D.謗之為名也而為泰人積戚之所劫
C.故我石憚之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無砸的一項是_____
A.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非自強也,見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發現自己可供修第的地方很多罷了
C.故君子服過也,非徒飾其辭而已
所以君子承認自己的過錯,不是修飾他的言辭罷了
D.言足聽,貌足象,行足法
言論足夠聽到,容貌足夠相似,行為足夠效法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再硬的一項是
A.殷紂和孔子的例子說明,君子修德應當像華、岱之高那樣有目共睹。
B.舜、禹與厲王.等人對謗言的態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結果也迥然不同。
C.曾子看重發自內心的自我修養,對贊揚與批評都懷有怵惕戒懼之心。
D.作者認為賢友也是畏友,因為賢友具有不隱人善、不諱人過的秉性。
(5)文章開篇提出人應當追求“信著乎其體”。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請結合全文內容,
加以概括。
2.【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
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
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3)本題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要抓住句中關鍵詞語來推斷。
(4)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5)本題考查篩選信息的能力。首先審清題干,定位答案區間。
【解答】(1)D.訟:爭辯。
故選D。
(2)A.難道:一定。
B.而:表轉折,但是。
C.是:被。
D.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
故選B。
(3)D.意思是言論值得聽從,儀態值得模仿,行為值得效法。
故選D。
(4)A.殷紂和孔子的例子說明父母親人拋棄,就難免經常危險恐懼
故選Ao
(5)結合“故求己而不求諸人”可知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結合“人情也莫不惡謗,而
卒不免乎謗。謗之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來,訟之而愈多”可知批評非議這東西,
越是逃避,它卻越是來到:越是推拒,它卻越是耍降臨;越是辯解,它卻越來越多。所以要
接收非評非議。結合“誠發乎中心,形乎容貌:其愛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可知要歡迎人們
指出自己的過錯,并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點。
答案:
(1)D
(2)B
(3)D
(4)A
(5)①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②要接收非評非議。③歡迎人們指出自己的過錯,并能
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點。
參考譯文:
事情沒有比有驗證更值得寶貴的,言論沒有比無證明更應當拋棄的。水的冰冷,火的灼熱,
金屬巖石的堅硬,它們并沒有說什么,人們卻沒有不知道的,原因就在于它們已把冷、熱、
堅硬的性狀令人可信地顯現在形體之中了。假如我所推行的誠信能像這幾樣東西,又有誰會
懷疑我呢?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而埋怨人家不相信自己,就好比是讓人捕捉妖魅
鬼怪而埋怨人家抓不到,也太迷惑了吧!
誰會說華山、泰山不高峻,誰會說長江、漢水不長遠?君子修治道德,也是使它高峻而且長
遠,又害怕什么呢?所以,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并不是自己看重自己,而是發現自己可
供修德的地方很多哭了。埋怨他人的叫做壅,責備自己的叫做通。通達的就知道后悔,壅塞
的卻放任錯誤。放任錯誤,父母親人都會拋棄他:知道后悔,疏遠之人也來歸附他。疏遠之
人歸附,就可確保長久平安快樂:父母親人拋棄,就難免經常危險恐懼。自古及今,沒有不
這樣的。商紂王貴為天子而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匹夫而被譽為''素王",都屬于這種
情況。
人心沒有不討厭批評非議的,卻終究免不了被人批評非議。批評非議這東西,越是逃避,它
卻越是來到;越是推拒,它卻越是要降臨:越是辯解,它卻越來越多。明白這個道理,那么
君子就不可能這樣做了:不明白這個道理,那么小人就不可能有所得了。虞舜多次反省,大
禹拜受善言,這都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周厲干.蒙受恥辱,吳起刺殺謗者,這都是不明白這
個道理的。這些人都記載在從前的書策上,畫其形而繪其圖,有的為后世所效法,有的則
為后世所鑒戒,怎么可以不謹慎呢?
曾子說:“別人說我好,我唯恐它傳揚出去:有人說我不好,又害怕他經過時會看到我鄙薄
的神態。”所以,君子承認自己的過錯,不只是修飾他的言辭罷了,而是確實發白內心而表
現于容貌,他非常歡迎人們為他指出過錯,他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點,就像是追逐野兔,
唯恐趕不上。因此,君子有不斷上進的事業而沒有退步的事功。聽說了自己的過錯而不改
正,叫做喪心:想到了自己的過錯而不改正,叫做失體。失體、喪心的人,是禍患動亂降
臨的對象,君子是不會這么做的。
《周書》里有這樣的話:“人不要以水為鏡子,而要以人為鏡子。”鏡子,可以察看形體;
言語,可以了解品德。小人以他的面容比不上子都而感到恥辱.君子則以他的德行比不上
堯、舜而感到恥辱。所以,小人看重明亮的鏡子,君子則崇尚真實的話語。真實的話語,不
是賢明的朋友就無從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尋求賢明的朋友。那些賢明的人,言論值得聽
從,儀態值得模仿,行為值得效法,再加上善于贊美他人的優點,愿意指出他人的過錯,他
們時時贊美他人像影子與身體時刻相隨,他們及時指出他人錯誤似聲音發出就有回響。所以,
我畏懼他,就像父親坐在廳堂上,神祇處在房屋中,即使想做惡事,難道還敢嗎?因此,
要求上進的人與人相處往來,一定要與他所畏懼的人在一起而遠離平易和悅的人。
【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
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
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
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
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
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
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北京八中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2.(18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貴廉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
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
止,海內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
“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千里。自見功大成行,遂從嗜欲。用度不足,
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
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史書①、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究不勝,則取
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
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
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粽刷而髡鉗者,猶復攘曾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
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
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
崇財利而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
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臭。”
嗚呼,今日之變,有甚干此!自神宗③以來,默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
壞,數十年丁此矣。《書》曰:“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④必如
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頁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普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易,不得
仕宦。”此議今亦可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硝,場渡市集,無不屬之豪紳,相沿以為
常事矣。
(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
【注釋】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匡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
帝,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的人,而舉用懂得養民、能改善百
姓生活的人。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千里。廣:寬廣
B.遂從嗜欲。從:放縱
C.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切:脅迫
D期貨之風日甚?日。默:貪求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乃行一切之變。無不屬之豪糾匕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為常事矣。
C.則擇便巧史書……者。則爭盡力為善。
D.今日之變,有甚于此。數十年千此矣。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官員的地位還高。
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
賄賂的人。
D.國維不張。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
(4)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顧炎武引用貢禹的上書,旨在以史為鑒,說明廉之可貴。
B.漢孝文帝時,,崇尚廉潔,官場清約,賞罰分明,風氣純正。
C.武帝后期,世風敗壞到極點,父兄規勸子弟要潔身自好。
D.顧炎武認為,任用廉潔愛民的人為官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5)根據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
2.【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
確要求,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話及其語境的基
礎上,針對題干要求做具體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文言句子翻譯的判斷能力。要結合原文的語境進行翻譯,注意關
鍵詞語和句式的準確翻譯,作出正確的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與推斷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
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
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A.錯誤。廣:開拓,使……廣大。句意:開疆擴土數千里。
故選A。
(2)A.結構助詞的:主謂倒裝標志詞。
B.因;認為。
C.均為于是的意思。
D.表比較;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可譯為按照。
故選C。
(3)B.錯誤。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的意思是悖逆而兇狠的人最達于仕途,于這里作的是倒
裝結構,表示在……方面,不是表比較的意思。
故選B。
(4)C.“父兄規勸子弟耍潔身自好”理解錯誤。“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
于是”的意思是:哥哥用這些勸勉弟弟,父親用這些鼓勵兒子,社會風俗敗壞,已經到了如
此地步。所告訴的內容就是所謂的賢才都是那些有勢力、懂得奸詐的人,并不是潔身自好的
意思。
故選C。
(5)根據“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可歸納天下奢侈之風盛行,
吏治混亂,百姓貧困。根據“郡國恐其誅,則擇便巧史書、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
職:奸究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可歸納有錢而沒有賢
德的人身居要職,使得社會風氣混亂。根據“皆以犯法得贖罪,求上不得真賢”可歸納那些
真正的賢才通過這種方式難以被選拔,導致治理混亂。
答案:
(1)A
(2)C
(3)B
(4)C
(5)①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
②有錢而沒有賢德的人身居耍職,使得社會風氣混亂。
③那些真正的賢才通過這種方式難以被選拔,導致治理混亂。
參考譯文:
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說:“孝文皇帝時,崇尚廉潔鄙視貪污,商賈、贅婿以及官吏中有貪污
行賄的,都被強力限制不得為官。獎賞善人,懲罰惡人,不偏袒親戚,犯罪證據確鑿的按律
懲罰,罪證不確鑿的(或“犯有可疑輕罪的”)公之于眾,沒有贖罪的規定。所以令行禁止,
天下大治,全天下審理和判決的案件僅有四百起,這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
“武帝即位之初,尊田賢才,任用士人,開疆擴土數千里。他m以為功績盛大,威望很高,
于是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費用不足,就變更各種舊有制度,變得犯法的人能用財物贖罪,
交納一定谷物的可以補為官吏。于是,天下奢侈之風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起,
亡命之徒增多。各郡國官吏擔心禍殃及身,所以挑選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熟悉賦稅簿籍、善
于巧言蒙騙上級官府的人,授以高官。為非作歹之事層出不窮,就任用兇狠而能夠威脅百姓
的人,任用以暴虐手段脅迫人屈服的人,使他們身居耍職。所以無義而有財的人顯赫于世,
欺詐而善于舞文弄墨的人尊貴于朝廷,悖逆而兇狠的人顯達于仕途。所以,民間流傳這樣的
話:’要孝悌有何用?錢多就光榮。要禮義有何用?善于舞文弄墨就能顯貴。要謹慎有何用?
兇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過鯨、則、髡、鉗等刑罰的人,也在世間奮起參政,言行雖同
豬狗,但家庭富裕、勢力強大,頤指氣使,這就是所謂的賢能之人。于是稱因做官而致富的
人為英雄豪杰,稱因奸詐而獲利的人為壯勇之上。哥哥用這些勸勉弟弟,父親用這些鼓勵兒
子,社會風俗敗壞,已經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因犯法卻允許拿錢贖罪,難以求
得真正的賢能之士,諸侯國柑、郡守貪圖錢財私利,誅罰措施施行不力。
“如今想要振興社會,使天下太平,就應該廢除贖罪之法。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
以及收受賄賂的人,堅決誅殺,不能僅僅免除官位。這樣一來,人人爭相為善,推崇孝悌,
唾棄奸商,進選真正賢能之人,推薦真正廉潔之上,天下才能得以大治。”
唉,如今的變化比這更加惡劣!自神宗以來,以財物贖罪的風氣一日比一日嚴重,國家綱紀
制度形同虛設,人心大壞,數十年間都是如此。《尚書》說:“不任用貪戀財物的人,任用
為百姓謀生活的人。凡是能養育民眾、設法使民眾安居樂業的,會按照功績大小提升他們。”
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確保太平盛世。
貢禹又說:“想使近臣自各部官員、侍中以上,不得私自販賣貨物,與民爭利。凡是違犯的
就免除官職、削去爵位,不得再入仕途。”這種方法現今也能實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
研磨行業、運輸、市集,沒有不被豪紳控制的,沿襲下來便成了常見之事。
【點評】實詞的意義推斷:
1.語境分析法:2.結構分析法:3.語法分析法:4.聯想推斷法:5.鄰字借推法;6.成語對應法;
7.古今對比法:8.代入檢驗法:9.依形推義法。
北京市161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
1.(17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便虹堤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行動計劃
- PDS系統技術方案
- 2025年北京市西城區九年級初三一模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人教版 (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第四章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綜合與測試教案
-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一單元第一節《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學設計
- 全國青島版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專題青春歲月紀念冊第5課《閱讀材料 快速更換圖片》教學設計
- 客車乘務員服務與安全綜合能力提升培訓
- 藝術領域全景解讀
- 研究驅動工程實踐
- 2025至2030年中國交互式智能觸摸屏系統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考一模生物試題(含答案)
- 長江流域大水面生態漁業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潛力分析
- 撤資退股合同協議
- 上海市嘉定區聯考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含答案)
- 賓館住房協議書范本
- 電視臺影視拍攝合同協議
- 統編版(2024)一年級語文下冊12荷葉圓圓 課件
- 免除責任協議書范文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中質量檢測試卷(含答案)
- 熱泵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防中暑課件部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