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概述課件_第1頁
中醫康復概述課件_第2頁
中醫康復概述課件_第3頁
中醫康復概述課件_第4頁
中醫康復概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康復概述2024-06-02目錄中醫康復的概念中醫康復學的主要內容中醫康復的研究對象中醫康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醫康復學發展概況01中醫康復的概念

形體功能的恢復目標主要是針對慢性病或殘疾者,尤其是老年病殘者,通過康復治療,消除或減輕功能障礙,使其重返社會。案例明代龔廷賢《萬病回春·后序》記載了一老人病殘多年,經“復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不旬日而漸離榻”。含義《宋朝事實類苑》中有“圣體康復,思見執政,坐便殿,促召二府”的記載,意味著“康復”還包括恢復參與社會活動的含義。針對精神情志異常者,可采用中醫康復手段調攝其精神情志,促進心理健康。中醫康復調精神《王孟英醫案·狂》載一狂證患者患煩躁不眠,采取傳統治療手段后漸次康復。傳統治療助康復在《舊唐書》中記載,武則天在圣歷二年患病,其后不良情緒得到改善,說明康復不僅限于身體功能的恢復,還包括精神情志的恢復。精神情志是康復精神情志的恢復正氣是人體抗御邪氣侵襲、修復調節形體的關鍵,通過針刺等方法可以恢復正氣。正氣在中醫中的關鍵作用通過針刺的方法,可以使正氣恢復,并消除致病的邪氣,如《素問·調經論》和《王氏醫案》所示。針刺消除致病邪氣針對“神氣不足者”,采用“按摩”和“著針”的方法,使“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按摩和著針扶助恢復正氣是中醫康復的重要內涵,通過調暢情志、振奮精神等方法,促進正氣恢復。調暢情志與振奮精神正氣的恢復中醫康復學概念20世紀80年代,我國康復醫學學科迅速發展,中醫開始系統發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理論、技術和治療方法,并提出中醫康復學這一概念。中醫康復學目的中醫康復學旨在改善和預防病傷殘者的身心功能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同健康人一起共同分享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成果。中醫康復學意義中醫康復學是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發展以傳統中醫理論和治療實踐為基礎,融合現代康復醫學的部分理念而形成的一門獨立學科。中醫康復學特點中醫康復學植根于中醫學,使用傳統中醫理論和中醫學的診治技術方法,同時吸收借鑒了現代康復醫學的部分理念,是一門新興綜合性學科。中醫康復學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02中醫康復學的主要內容123中醫康復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等基本理論。中醫康復學的重要性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以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學說、藏象學說、氣血津液學說、經絡學說、體質學說和病因病機學說等為基礎基本理論因中醫康復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中醫康復學的理論還包括殘疾學基礎及相關功能評定等現代康復醫學理論?,F代康復醫學理論中醫康復學的基本理論03康復護理技術康復護理技術是中醫康復學的重要組成,包括康復鍛煉、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方面,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進行康復。01康復評定技術通過康復評定技術,醫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功能狀況,確定康復目標和制定康復計劃。02康復治療技術康復治療技術是中醫康復學的核心,包括針灸、推拿、拔罐等多種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患者的康復。中醫康復學的基本診治技術中醫傳統評定技術01中醫四診評定技術是從整體出發,通過望、聞、問、切手段,運用辨證的理論和方法,識別病證,判斷疾病,給康復治療和預防疾病提供依據的中醫基本技能。02康復評定技術現代康復評定技術中醫的康復評定需與現代康復評定方法相結合,對多方面功能(認知功能、言語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障礙程度進行評估。認知功能評定言語功能評定軀體功能評定社會功能評定損傷評定活動受限評定中醫康復治療方法以中醫理論為依據,運用針灸、推拿、藥物、情志、飲食、傳統運動、娛樂等手段,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F代康復治療技術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吞咽障礙治療、心理康復、認知康復和康復輔具等,是綜合利用各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以改善病、傷、殘者的功能障礙??祻椭委熂夹g康復護理的定義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基礎護理和臨床??谱o理知識,結合康復醫學理論和技術,對康復對象實施護理技術??祻妥o理的目標適當的康復護理能使病、傷、殘者盡可能減輕殘疾程度,提高功能水平,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常用的康復護理技術包括環境康復護理、正確體位的擺放、體位轉移技術、自我照顧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放松訓練等??祻妥o理技術康復對象常見病殘諸癥的臨床康復主要是針對腦卒中、腦性癱瘓、脊髓損傷等導致的身體功能障礙進行的。康復內容臨床康復包括病殘諸癥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與康復評定、康復原則、康復治療、康復護理和康復教育等??祻驮瓌t臨床康復的原則和方法因病種和病情的不同而異,需要根據個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常見病殘諸癥的臨床康復03中醫康復的研究對象急性傷病患者及術后患者如骨折、脊髓損傷性截癱、燒燙傷、脫位、傷筋、截肢后等,大部分伴見人體功能障礙。在急性傷病患者及術后患者中,不管功能障礙是否已經發生或尚未發生,只要存在導致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就是中醫康復學的研究對象。急性傷病及術后患者存在導致功能障礙急性傷病患者隨著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疾病的病死率降低,但工傷和交通事故發生率上升,老年化進程加快及慢性疾病增多,導致各類殘疾者人數增加??祻椭委熑后w肢體、器官和臟器等損害所引起的各類殘疾,如肢體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視力殘疾、精神殘疾、智力殘疾、臟器殘疾等,是中醫康復治療的主要群體。殘疾者人數增加各類殘疾者慢性病患者定義慢性病患者是指急性病后形成的遷延性病證及一些病程較長、纏綿不愈的病證伴有功能障礙者,如慢性腎炎、類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疾病特點慢性疾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對于此類患者,既要控制原發病的繼續發展,又要防止和緩解原發病所致的功能障礙??祻歪t療作用對正在進行抗腫瘤治療或病變仍在發展的患者可進行預防性、支持性康復醫療,對晚期患者可進行安慰性康復醫療。部分慢性病患者人口老齡化是中國的嚴峻挑戰,老年病的患病率與老齡化程度正相關。人口老齡化挑戰老年病患病率器官功能衰退中醫康復措施高血壓病、腦卒中、惡性腫瘤和老年骨質疏松癥等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下降。中醫康復措施可恢復正氣、延緩衰老、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功能狀態和生活能力。年老體弱者04中醫康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醫學的疾病狀態分類中醫養生學的研究對象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的區別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的聯系中醫康復學的研究目的中醫康復學的服務對象中醫學將疾病狀態分為“已病”、“欲病”和“未病”三種。中醫康復學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存在功能障礙的患者和慢性疾病、年高體虛者,屬于“已病”范疇。中醫康復學的研究目的是改善和預防病、傷、殘者的身心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增強生活自理能力。中醫養生學的研究對象是健康人,屬于“未病”范疇。研究目的在于防病健身,延緩衰老,延年益壽。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在服務對象、研究目的、適用范圍等方面有所不同,屬于兩個性質不同的學科。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均隸屬于中醫學,兩者在理論基礎、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在方法和手段上也互通互用。中醫康復學與中醫養生學的關系中醫臨床學運用中醫學理論解釋臨床病證,采用中醫藥治療為主。研究范圍包括內、外、婦、兒、骨傷等各科疾病,主要服務對象為臨床各科患者。關注機體功能恢復,減輕或消除病殘帶來的障礙,以恢復功能、重返社會為目標。與中醫臨床學在基本概念、研究內容及服務對象等方面存在較多不同。中醫康復學和中醫臨床學在理論、原則、方法和手段上有許多共同點,但研究內容不能完全涵蓋對方。某些常見病在治療同時或治療后可適時介入康復。涵蓋中醫康復文獻學、中西醫結合康復學、中醫康復心理學、中醫康復教育學、中醫康復管理學等,三級學科方面涵蓋中醫各領域的康復。中醫康復學學科間的關系中醫康復學的學術外延中醫康復學與中醫臨床學的關系05中醫康復學發展概況人類生存與自然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通過自己的勞動,不斷地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人類對人體生命有了初步的認識,逐漸產生了原始的醫療活動。人類在覓食過程中發現,某些食物可增強體力、減少疾病,于是產生了飲食康復法的萌芽。火的應用促進了食物的消化、吸收,減少了疾病的發生,同時能夠驅寒保暖,從而促進了灸、熱熨等康復方法的產生。新石器時代,砭石、石針、骨針的出現產生了針刺法,受自然界中現象和變化規律啟發,產生了舞蹈、導引、按蹻等活動,并用于康復醫療實踐。醫療活動萌芽火的應用與康復針刺法與自然啟發飲食康復法萌芽遠古時期先秦時期社會制度發生巨大變革,經濟發展促進科學文化繁榮,諸子百家提出養生康復思想,豐富中醫康復學內容。社會制度變革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記載大量康復醫學內容,如“治未病”的康復預防觀,“雜合以治”的綜合康復治療觀等。黃帝內經強調調護人體正氣,調動自療能力,提出情志康復法,利用規律治療疾病,如“怒傷肝,悲勝喜傷心”等。順應自然規律先秦時期0102漢魏非藥物康復法漢魏時期,醫學家們倡導藥物康復的同時,還發展了許多非藥物的康復方法,如針灸、飲食、氣功、熨療等。五禽戲體育康復華佗重視體育康復和養生方法,他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編成“五禽戲”,對后世影響甚廣。張仲景辨證論治東漢張仲景在全面總結前人醫學成就的基礎上,著成《傷寒雜病論》,所創立的辨證論治體系對中醫康復臨床有重要指導意義。針灸專書甲乙經晉代皇甫謐根據《素問》《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中的針灸內容,擇其精要,編撰為《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氣功養生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從氣功、導引、吐納、按摩、飲食精神衛生等方面來討論養生與疾病的康復治療。030405漢、魏、南北朝時期《諸病源候論》隋代巢元方撰寫,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論述病因、證候學專書,也可視為我國第一部采用醫療體育對疾病進行康復治療的專著。唐代孫思邈所著,列出了食養、食療食物154種,并專列《食治》一門,認為飲食治療是養生康復的重要手段。隋唐時期重視導引吐納,推崇彭祖的服氣吐納法,對吐納、服氣、導引、調息有深刻論述,標志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官方為殘疾人專建了“養病坊”,類似現在的康復醫院,唐朝太醫署還設有按摩???,配備專人進行按摩、導引等。唐太醫署所設的醫學部中有醫博士、針博士和按摩博士,標志著康復醫學得到了進步發展。《備急千金要方》殘疾人康復醫學部的設立康復醫學的發展隋唐時期康復經驗整理應用中醫康復的經驗和方法得到系統整理,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專著貢獻大量養生、氣功、針灸、導引專著相繼問世,如《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具有很高學術價值。中醫康復學發展宋、金、元時期,中醫學發展迅速,中醫康復學也取得顯著進步。宋、金、元時期陳直編撰的《壽親養老新書》是老年人養生與疾病康復的專著,詳述修身養性、藥物食治、按摩等內容。《壽親養老新書》介紹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等醫家對中醫康復有所貢獻,如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對臨床康復辨證有指導意義。金元四大家貢獻元代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是我國古代最完備的飲食康復專著,強調飲食對康復的重要性。飲食康復專著宋代出現了一些導引、氣功專著,如四段錦、八段錦、百段錦、易筋經、洗鼱經等,對康復技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導引氣功專著貢獻宋、金、元時期康復療養機構天下郡縣設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廢疾者,明成祖在北京興建的安樂堂,是較完整的康復療養機構??祻歪t療的發展明代康復醫療范圍已擴展至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社會康復事業也普遍開展??祻图夹g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記載了大量的康復技術,針對中老年人的生理特點,提出了系列康復和養生的醫療保健措施。明清時期預防康復原則陳實功于《外科正宗》中列出“調理須知”一節,提出的康復措施對其他各科患者的康復有參考價值??祻痛胧┲嗅t康復學的發展清代是中醫康復學發展的鼎盛時期,各種康復手段豐富了康復醫療內容。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提出了“知節”“知防”的預防康復原則。明清時期外治方法的創新吳尚先的《理瀹駢文》闡釋和發展了多種康復方法,明確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康復學的專著沈子復編撰的《養病庸言》是有關疾病康復學的專著,強調精神因素對恢復健康的影響??祻头ㄅc護理原則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介紹了各種疾病的藥食康復法,闡述了各種病證的康復禁忌與護理原則。明清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2016年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得到發揮。規劃綱要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醫康復學的理論、獨特療法和臨床經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康復受重視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支持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促進機構發展,拓展服務能力。政策支持2020年發布的《關于印發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中提出提升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