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文言文_第1頁
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文言文_第2頁
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文言文_第3頁
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文言文_第4頁
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文言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語文試題分類精選:

文后文

遼寧省鳳城市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鄙諺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參之人事,察盛衰

之理,去就有序,變化因時。

(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

文本二:

后梁太祖開平元年,荊南留后高季昌為節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殘毀,城邑殘毀,戶口

雕彩。李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二年冬十月,依政進士梁虞過江陵,留之,欲奏為判官。

乃日:“虞素不暮榮宦,必欲使之參謀議,但以§名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李昌其重之,以為謀莖,呼日先?輩c乾化二年,乃春筑江陵外郭,增廣之c乾化三年,

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宸

薦前陵州判官貴平孫光憲于李興。李興為艦,欲攻楚。光憲諫日:“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

息士民,始有牛苦。若又與超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也。二季興乃止。二年春,壹

李興既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為之不許。及夔州刺史潘炕罷官,李興輒遣兵突入州

城,殺戍兵而據之。帝怒,將步騎四萬討之。高李興求救于吳,吳人遣水軍援之。三年春,

遣六軍使袁詮擊荊南,高季興以水軍逆戰。手興大敗,高季興寢疾,命其子從誨權知軍府事。

丙辰,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曰:“唐近而吳遠,舍近臣遠,非計也。”乃因楚王殷以謝

罪于唐,帝許之。四年秋七月P申.以從誨為荊南節度使衰侍中。高從誨性明達,親禮賢士,

以兄事之。梁宸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弓我。今嗣王能自立,不生其業,吾老矣,

不復事人矣。”乃為之筑室于土洲,從誨時過其家,自是悉以玫事屬孫光憲。

臣光日:孫光憲歲微而能諫,高從海聞善而能被,梁虎成功而能退,夫何亡國敗家喪身

之有?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高季興A既得B三州C請D朝廷E不除F刺史G白H以I子弟J為之K不許

11.對文中加點詞語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其手法與《登泰山記》中“稍見云中白若樗林

數十立者”的“樗菊”不同。

B.“始有生意”中的“生意”與《齊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的‘'愛"字都屬

于古今異義。

C."以嗣王屬我”中的“屬”,與《赤壁賦》中“舉匏樽以相屬”的“屬”意思不同。

D.“見微而能諫”中的“見”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終必不蒙見察”的“見”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梁覆滅后,高季昌改名季興,打算親自入朝覲見后唐君主,沒有得到允許,于是大量

制造戰艦,想攻打楚國

B.夔州刺史潘炕罷官時,高季興領軍突擊,殺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領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

殷派袁詮率軍攻打荊南,被擊敗。

C.高季興的兒子高從誨承襲爵位之后,認為唐近而吳遠,舍棄近的國家卻臣服遠的國家。

D.高從誨把梁震當兄長一樣對待,而梁震因為自己年事已高、高從誨沒有荒廢先王遺業,

請求退居。高從誨留不住他。

13.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與楚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

也。

(2)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帝許之。

14.高季昌據荊南時的治國之道與文本一賈誼所提倡的治國之道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天之所愛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

之。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風俗而已。然風俺之至迄鎏氐恚關之盛已丕又丕揍也。

君子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奢而不制,弊將若之何?夫如是,則有厚當財力僭瀆擬倫以

追時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雋無窮。以有時之財,有限

之力,以給無窮之費。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溢也!國

家奄有帶圣,四圣繼統,制度以定矣,紀綱以緝矣,賦效不傷亍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

運未有盛于今矣,固當家給人足,無一夫不獲其所矣。然而竇人之子,年學未盡完,趨末之

民,巧偽未盡抑,其故何也?殆風俗有所未盡淳歟?”

(節選自王安石《風俗》)

材料二: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于是

者,罷翟、禽滑爰心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已之大循。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②,

生不歌,死無眼。墨子泛愛釜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皴

古之禮樂3代帝有《成池》,先有《大章》,舁有《大韶》,禹有《大更》,湯有《大漫》,文

王有《辟施》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梓七重,

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梓,以為法式。必

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已。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

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轂③: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

不可以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天下,其去王

也遠矣!

(節選自《莊子?天下》)

[注]①禽滑趨:為墨翟的學生。②《非樂》《節用》:《墨子》里的篇名。③毅:儉薄:簡

陋。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々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7hp^]O

故風俗A之變B遷C染D民志E關之F盛衰G不可H不慎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彈極,文中指窮盡,其中的“彈”與成語“彈精竭慮”中的“彈”意思相同。

B.諸夏,在我國古代是對中原地區的稱呼,文中泛指宋王朝統治下的廣大國土。

C.短褐,為粗布短衣,常用于指平民百姓,文中指的是穿著粗麻短衫的貧窮之人.

D.服,指穿戴衣飾下葬,“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表示登上,兩者用法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強調節儉的風俗之于國家的重要意義,天地生財具有時限性,而人的能力是有限

的,如果無窮無盡地花費,將導致百姓貧苦,甚至社會動亂。

B.雖然國家政治清明,賦稅徭役合理,但依舊存在百姓貧困不堪、衣不蔽體,商人投機取

巧、弄虛作假的現象,王安石認為這都是因為風俗不夠純樸。

C.莊子以簡潔語言概括墨子的主張,內容包括“兼愛”“非攻”等,并肯定墨子自我匡

正,救人急難的精神,以及主張性情溫和,追求博學的態度。

D.墨子主張廢除古代的禮制和音樂,提倡人活著時要勤勞,死后要薄葬。莊子認為這些主

張不能被稱為圣人之道,并由此斷定墨子終將被君王所疏遠。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滑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交且濫也。

(2)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

1(請依據兩則材料的內容概括王安石和莊子對“儉”的看法有何異同。

遼寧省瓦房店市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孔子學鼓琴師黑子,十日不進①。師褒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教,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

日:“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

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籍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

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爰子辭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②也。”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①進:進展,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②《文王操》:古曲名,相傳為周文王所

作。

材料二:

子墨子問于儒者曰:“何故為樂?”日:“樂以為樂也。”于墨子曰:“子木我應也。

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

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

'室以為室也。'”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

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

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

基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非以物豢③煎炙之味,

以為不甘也: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

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

樂,非也!”

(節選自《墨子?公孟》《墨子?非樂》)

【注】③物豢:指牛羊豬狗等牲畜。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二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且夫A仁者之為B天下C度乜D非為E其目之F所美G耳之H所樂I口之所甘

11.下列對文中加粗的字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益,文中指增加,與成語“窮且益堅”中的“益”含義相同。

B.辟席,指離開座位,“辟"與《促織》中“唇吻翕辟”的“辟”字意思不相同.

C.刻鏤,指雕刻,“鏤”與《勸學》中“金石可鏤”的“鏤”字意思相同。

D.邃,指所居深遠,與《小石潭記》中“悄愴幽遽”的“邃”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學琴鍥而不舍,他在練習一首琴曲時不僅僅要求會彈奏,還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層

次,以至于最終悟出了古樂背后作曲人的形象。

B.墨子論辯技藝高超,他在與儒者討論音樂問題時抓住對方“樂以為樂也”的回答,通過

類比論證達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C.墨子主張實用主義,他認為仁者應當為天下興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民的

溫飽問題,因此批評文章、美食、建筑的功用。

D.兩則材料都記載了人物對話,但風格有所差異。相較于《史記》,《墨子》多用反復論說,

在追求表意清楚的同時不失結構的層次感。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

(2)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

14.請結合材料談談儒墨兩家對音樂的不同態度。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呂陶,字元鈞,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舉進士,為綿谷薄,復舉制科,試秘閣。會

工安石新用事,陶對■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財之說,以慰生氏;又問老成之謀,以結公卿;不

興整場之事,以年夷狄”之語,策入四等。安石頗不悅,乃以為通判蜀州。時議廢永康軍,

陶以永康在西山六州隘口,不可廢。知彭州,李杞、蒲宗閔以使事入蜀,議植茶。陶論:“茶

園本百姓兩稅,土地不產五谷,惟種茶,豈可于兩稅之外立法,更械其茶,如此則民困矣!”

坐責監懷安軍商稅。知廣安號以司門郎中召。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論:“蔡確、

韓續、章悼,昔日負先帝,今日負陛下,愿罷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繼皆罷去。論保甲青

苗之法、坊場河度之弊,與其它欠負題除未盡者,皆罷之。又言:“今聚斂之害雖除,而浮

冗之費未節,他時所入不足以備所出,不免復過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蘇軾撰策題,朱光

庭彈弒譏議先烈,陶奏曰:“臺諫為天子耳目,當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權以報私隙,軾素疾

程頤,所以光庭為頤報怨,臣恐朋黨之弊,自此起矣。”遷左司諫,上疏論韓維援引親舊,

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簾.不宜大臣如此專恣.維出。御史張羚民乞裝西夏封冊,錚民坐

左遷,臺諫上章營救。陶日:“舜民之言,實不可行。”遂為臺諫所攻,除京西路轉運副使,

改梓州、成都府路,召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使契丹,還拜給事中。哲宗

親政,陶上疏日:“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報之,皆用其至,

然臣于此時猶以無可疑為疑,不必言為言。愿陛下聽之,蓋自太皇太后垂簾,屏釉兇邪小人.

不能無憾,萬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聽,謂太皇太后斥逐舊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

既親萬幾,則某人可復用,某玫宜復行,此乃治亂之端安危之機君子小人消長之兆在陛下察

與不察耳。”始陶奉使,以宣仁后梓宮在殯,辭虜中宴設。西府奏陶不先取旨,除集賢院學

士,知陳州,改集賢殿修撰,知梓州,坐元祐黨落職,再謫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

還,提舉玉局現,知邛州,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遂琴華,卒年七十七。

(節選自《東都事略■?列傳七十七?呂陶傳》)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將答題卡上填寫相應字母。

此A乃B治C亂D之E端F安G危H之I機J君K子L4、M人N消。長P之Q兆R

在S陛T下U察V與W不X察丫耳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懷,此處指懷柔,是古代統治者對國內少數民族或外國采取的籠絡安撫政策。

B.軍,文中的“永康軍”“懷安軍”“廣安軍”之“軍”都是宋代行政區域名。

C.寢,“御史張舜民乞寢西熨封冊”的“寢”不同于《六國論》中“然后得一夕安寢”之

“寢”。

D.致仕與古代官職的變動有關,它與“解褐”“下車”等詞均表示到任、做官。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應試者的呂陶,在策問這一環節中,提出了有利朝廷的三“不"主張,排名卻只是

在第四等,這個排名讓剛主政的王安石大為不快。

B.呂陶在彭州知州任上,對有著使者身份,要在州里征收茶葉稅的李杞、蒲宗表達了反對

意見,因此被貶,到懷安軍做管商稅的事。

C.朱光庭羅織罪名彈劾蘇軾,呂陶上奏朝廷,認為朱光庭利用手中權力報私怨,如果聽任

這樣的事情發生,拉幫結派的壞風氣就會形成。

D.當初,呂陶奉朝廷之命出使外族,恰巧宣仁皇后死后入殮停棺以待安葬,在外族設宴盛

情款待時,呂陶予以推卻,可見他守禮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愿陛下不惑理財之說,以慰生民

(2)蓋自太皇太后垂簾,屏眥兇邪小人,不能無憾。

14.結合文本,對呂陶的仕宦生涯做總結概括。

遼寧省遼東南協作校如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

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

而異之。曾復善待,由是反者。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曾君與之一乘車,

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

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

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節選自《史記?孔子竺冬》)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親,

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是故出政氈,賞善罰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

治也:社舉之危也,將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

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三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

天下,于此乎,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而從其心意之辟,外之驅荊、田獵、舉,,內泄于酒樂,

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廟。其言不曰:'吾罷不肖,吾聽

治不強。‘必曰:'吾命固將失之。'雖昔也三代罷不肖之民,亦猶此也。不能善事親威君

長,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饑寒凍餒之憂。其

言不日'吾罷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窮‘。”

(選自《墨子?非命下》,有刪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

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

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

軍,諸侯之相攻日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

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

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選自《墨子?兼愛》,有刪改)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在答題卡方框內依次填入與正確答案相對應

的字母。

聰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議D人者也E博辯廣大F危其身者G發H人之惡者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世家,是紀傳體史書《史記》為歷史人物作傳時采用一種體例,一般是給諸侯工作的

傳。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土神和谷神是以農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畢弋,畢為捕獸所用之網,弋為射鳥所用的系繩之箭。泛指打獵活動。

D.國家,國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國都的意思。家指諸侯的封地。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A.孔子在魯國時,魯國國君和孔子共乘一輛馬車,帶了兩匹馬,一個童仆隨從,一起去周

朝廷學禮,主要是去見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時,公布政令實施教化,獎賞善行懲罰兇暴與三代暴君耽于酒樂,

不顧國家百姓形成鮮明對比。

C.選段中墨子的“非命”觀是對那些拿“命運”來說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試圖改變的統

治者和百姓的批評。

D.第三則材料從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將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

愛護,就能消除亂象,使天下大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已而去魯,斥乎齊,逐平宋、衛,困于陳蔡之間,于是反魯。

(2)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14.簡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觀給了你哪些為人的啟示?

遼寧省沈陽市東北育才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新州司馬盧杞遇赦,移吉州長史,謂人曰:“吾必再入。”未幾,上(唐德宗)果用為

饒州刺史。給事中袁高應草制,執以白盧翰、劉從一日:“盧把作相,致鑾典播遷,海內瘡

痍,奈何速遷大郡!愿相公執奏。“翰等不從,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執之不下,

且奏:“杞極惡窮兇百辟疾之若仇六軍思食其肉何可復用?”上不聽。補闕陳京、趙需等上

疏曰:“杞三年擅權,百接失敘,天地神祇所知,華夏、蠻夷同棄。倘加巨奸之寵,必失萬

姓之心。”丁巳,袁高復于正牙論奏。上日:“杞已再更赦。"高日:“赦者土原其罪,不

可為刺史。“陳京等亦爭之不已,曰:“杞之執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頸。今復用之,則奸黨

皆喳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諫者稍引卻.京顧日:“趙需等勿退,此國大事,當以

死爭之。”上怒稍磐。戌午,上謂宰相:“與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勺之,

雖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為澧州別駕。使請袁高日:“朕徐思卿言.誠

為至當。”又謂李泌日:“朕已用袁高所奏。”泌日:“累日外人竊議,比陛下于桓、靈;

今承德音,乃堯、舜之不逮也!”上悅,杞竟卒于遭州。

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陳衰老,獨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聽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日:

“朕深知卿勞苦,但未得其人耳。”上從容與泌論即位以來宰相曰:“盧杞忠清強介,人言

杞奸邪,朕殊不覺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獨不覺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為奸邪

也。倘陛下覺之,豈有建中之亂乎?杞以私隙殺楊炎,擠顏其卿于死地,激李懷光使叛,賴

陛下圣明竄逐之,人心頓喜,天亦悔禍。不然,亂何由弭?"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有刪改)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二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杞極惡A窮兇B百辟疾之C若仇D六軍思E食F其肉G何H可復用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訶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赦者止原其罪”與“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兩句中的“止”意思不同。

B.“上怒稍解”與“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解”意思不同。

C.“陛下欲與之”與“失其所與”(《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與"意思相同。

D.“朕已可袁高所奏”與“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兩句中的“可”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盧杞在遇到大赦調任吉州長史時頗為悲觀,因為他認為自己必定會再次入獄,然而不久

后發生的事卻并不像他事先所預料的那樣。

B.應命起草詔書的袁高反對匚盧杞擔任饒州刺史,他找到宰相盧翰、劉從一并明確地表明

自己反對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夠堅持上奏。

C.陳京、趙需等上表,認為盧杞獨掌大權三年之久,禍亂朝政,罪行很大,如對盧杞這樣

的巨奸加以寵幸,將會失去天下百姓的心。

D.盧杞當政之時,百官常常內心深感恐懼,感覺隨時可能會遭受殺身之禍,這也是陳京等

人極力反對再次起用盧杞的一個重要原因。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使謂袁高日:“朕徐思卿言,誠為至當。”

(2)累日外人竊議,比陛下于桓、靈:今承德音,乃堯、舜之不逮也!

14.四年春二月,在與唐德宗淡論盧杞時李泌是從哪幾個方面答更的?詩簡要概括。

答案

遼寧省鳳城市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答案】10.CGK11.D12.A

13.(1)荊南遭受戰亂以來,依賴您使士兵和百姓修養生息,:荊南)才開始有生機。如果

又和楚國成為仇敵,其他國家趁我們空虛疲乏之際(前來侵犯),實在讓人擔憂。

(2)于是通過楚王.殷向后唐謝罪,后唐明宗答應了他的請求。

14.①高季昌據荊南時的治國之道:懂得安撫百姓,恢復生產,善于納諫.②賈誼則提倡君

主要借鑒歷史,更要根據當代情況,變化適時。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高季興得到三州后,請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當,后唐明宗沒有

答應。

“高季興既得三州”中,“高季興”為主語,“既得”為謂語,“三州”為賓語,句子結構

完整,所以從賓語“三州”后斷開,即C處:

“朝廷”既是“不除刺史”的主語,又是“請”的賓語,本句省略主語“高季興”,所以在

“刺史”后斷開,即G處:

“不許”的主語應為“后唐明宗”,在“不許”前斷開,即K處。

故在CGK三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白衣”,借代,指平民:/“樗林”,比喻,古代一種游戲用具。句意:(我)僅

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側就可以了。/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

B.正確。生意:古義,生機;今義,做買賣。/愛:古義,吝嗇:今義,喜歡。句意:(荊南)

才開始有生機。/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

C.正確。“咽”,囑托,托付:/勸酒。句意:(他)將您托付給我。/舉起酒杯互相勸酒。

D.錯誤。看見/表被動。句意:孫光憲看到細微的過失能夠進諫。/最終也必定不被您諒解。

故選D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沒有得到允許,于是大量制造戰艦,想攻打楚國”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由原文“欲自

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薦前陵州判官貴平孫光憲于季興,使掌書記。季興大治戰艦,

欲攻楚”可知,原文沒有“沒有得到允許”的表述。

故選A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休息”,使……修養生息:“生意”,生機;“良”,實在,確實.

(2)“因”,通過,經由;“謝罪于唐”,狀語后置,向后唐謝罪:“許”,答應。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高季昌據荊南時的治國之道:由原文“季昌到官,城邑殘毀.戶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

民皆復業”可知,高季昌懂得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由原文“高季昌愛其才識,留之,欲奏

為判官"''季興大治戰艦,欲攻楚。光憲諫曰:'荊南亂離之后,賴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若又與楚國交惡,他國乘吾之弊,良可憂也。'季興乃止”可知,高季昌愛惜人才,善于納

諫。

②由原文“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

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可知,賈誼則提倡君主不僅要借鑒歷史,更要

根據當代情況,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

參考譯文:

文本一:

俗話說:“過去的經臉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

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詳

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文本二:

后梁太祖開平元年,荊南留后的高季昌為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到任之后,看到城池殘破

被毀壞,人口凋敝。高季昌于是就安置召集流離失所的百姓,百姓于是都能夠恢復農業生產。

開平二年冬季十月,依政人進士梁震經過江陵,高季昌愛惜他的才能學識,將他留下,想要

上奏朝廷任命他為判官。梁宸說:“我向來不羨恭榮華仕祿,您不認為我愚笨無知,一定要

讓我參與謀劃議事,(我)僅以平民身份侍奉在您的宴席之側就可以了,何必一定在幕府任

職。”

高季昌十分器重他,讓(他)擔任謀士,稱(他)為前輩。乾化二年,高季昌暗中有占據荊

南的想法,于是便上奏朝廷請求修筑江陵的外城,把它增加擴大。乾化三年,高季昌修造了

五百皴戰船,作為進攻防守的器械。后梁朝廷逐漸無法制約(他)。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聽說后唐滅了后梁,為避后唐廟諱,改名為李興,打算親自

入朝(觀見)。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宸向高季興舉薦前陵州判官貴平人孫光憲,(高李

興)讓(孫光憲)擔任書記一職。高季興大造戰船,準備進攻南斐。孫光憲勸諫道:“荊南遭

受戰亂以耒,依賴您使士兵和百姓休赤生息,(荊南)才開始有生機。如果又和他國成為仇敵,

其他國家趁我們空虛疲乏之際前來侵犯,實在讓人擔憂。”高手興于是作罷。天成二年春天,

高季興得到三州后,請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當,后唐明宗沒有答應。

夔州刺史潘炕被罷官,高季興便率領軍隊突然進入夔州城中,殺死防守士兵并占領了夔州城。

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劉訓擔任南面招討使,率領四萬步兵和駙兵討伐高李興。高季興向吳國

請求救援,吳國派水軍來援助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馬)殷到達岳州,派遣六軍使袁詮攻

打荊南,高季興憑借水軍迎戰。高季興大敗,高季興臥病在床,任命他的兒子高從誨暫時處

理軍府事務。

丙辰日,高從誨繼位后,對僚佐們說:“后唐離我們近而吳國離我們遠,舍棄近的國家。

而臣服于遠的國家,這不是好計策。”于是通過把王殷向后唐謝罪,后唐明宗答應了他的請

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中日,(后唐朝廷)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聚侍中。高從誨性情通

達,禮賢下士,重用梁宸,把他當作兄長來對待。粱震說:“先王待我如同貧賤之交,(他)

將您托付給我。現在您已經能夠自立,沒有荒廢先王遺業,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

于是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從誨時常到梁宸家里去探筌,從此把政事全部托付給孫尤先。

臣司馬光評論說:孫光憲看到細微的過失能夠進諫,高從海聽到正確意見能夠改正,梁

震成功之后能全身而退,怎么還會有滅亡國家、敗壞家門、毀滅自身的禍事出現呢?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一中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答案】10.BEG11.D12.D

13.(1)如果不加限制,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財富像)流水(一樣)一點一滴地貯積,卻大股大

股地傾污出去,這怎能使人民不貧困而且沒有節制呢?

(2)用這個來教人,恐怕不是愛人的道理;用這個實行在自己身上,也實在不算是愛自己。

14.同:王安石和莊子都贊同以儉治國,節儉為人。

異:莊子反對?過度節儉,認為節儉也要符合人情,否則難以實行。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風俗的變化,會影響、改變人民的思想,關系到國家的盛哀,不可不慎重對待。

“遷染民志”“關之盛衰”都作“風俗之變”的謂語,“風俗之變”整體作主語,故可在

“風俗之變”的后面B處斷開,以表強調;

“遷染民志”“關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各自獨立成句,故它們之間的E、G處應斷開;

故選B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嬋”,都是“窮盡”的意思。句意:有人會竭盡財力/竭盡精力與心思。

B.正確。

C.正確。

D.“兩者用法不同”錯。“服”,穿戴衣飾/“履",登上。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句意:

死后無穿戴衣飾/登上王位而治理天下。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莊子認為這些主張不能被稱為圣人之道,并由此斷定墨子終將被君王所疏遠”錯。應

是背離了天下人情,距離王道也遠了,不而不是被君正所疏遠。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制”,限制、節制;“積之涓涓”,流水(一樣)一點一滴地貯積;“泄之浩浩”,

大股大股地傾瀉出去;“如之何”,怎么能。

(2)“自行”,實行在自己身上:“固”,實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

同:由原文“君子制俗以儉,其弊為奢。奢而不制,弊將若之何?夫如是,則有嬋極財力僭

瀆擬倫以追時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財也有時,人之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費無窮。以有時之

財,有限之力,以給無窮之費。若不為制,所謂積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貧且

濫也”“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可知,王安石

和莊子都贊同以儉治國,節儉為人。

異:由原文“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已。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

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天破;使人憂,使人悲,其行

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于

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可知,莊子反對過度節儉,認為節儉也要符合人情,否則難以實行。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上天所鐘愛撫養的是人民,人民所牽掛并仰法的是國君。國君上承天的意志,下做人民

的主宰,他的主要任務在于使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使人民安定、富裕的關鍵不是別的,在

于端正風俗罷了。所以,風俗的變化會影響、改變人民的思想,關系到國家的盛衰,不可不

慎重對待。

上層統治者用儉樸來制約風俗,而風俗的流弊是趨向奢侈。趨向杳侈如果不加以限制,

流弊不知會發展到什么地步呵!這樣一來,有人會羯盡財力,超越本分,去模仿周人,追求

時俗的喜好(奢侈)了。況且大自然創造財富也有時限性,人們的能力也有限度,而日夜的花

費卻是無窮無盡的。拿有時限性的財富,有限性的能力,供給無窮無盡的花費,如果不加限

制,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財富像)流水(一樣)一點一滴地貯積,卻大股大股地傾瀉出去,這怎

能使人民不貧困而且沒有節制呢?宋朝完全擁有整個中國,四個圣明的君主(宋大祖、太宗、

真宗、仁宗)相繼繼承帝位。國家的制度得以確定,紀綱得以明確,征收的賦稅(也不算太重),

不會損傷人民,國家征派人民服校役,還算公平合理,安定太平的國運,從來沒有比今天更

盛大了。本來應當家家富裕,人人豐衣足食,沒有一個人不得其所才是。然而貧家之子穿的

粗布短衣也沒有完好的:那些投機商人,弄巧作假的行為并未完全壓制下去。這是什么原因

呢?大概是因風俗還不夠淳樸。巴。

(節選自王安石《風俗》)

材料二:

不使后世奢侈,不浪費萬物,不炫根禮儀法度,用規矩來勉勵自己,以備擔當世間的急

難。古來道術中有這一派。墨翟和禽滑崖(墨翟的學生)聽見這種風尚就喜好。但他們實行得

太過分,節止得也太過分,作《非樂》,講說《節用》(都是《墨子》里的篇名)。(主張)生

時不作樂,死后無穿戴衣飾。墨子主張博愛、黑利而反對戰爭,他教人不恨怒。他又好學博

聞,不求立異。也不和古代的圣王相同,(他嫌他們太奢侈),主張毀棄古代的禮樂。(關于

古代的音樂)黃帝有《咸池》樂章,堯有《大章》樂章,舜有《大韶》樂章,禹有《大夏》

樂章,湯有《大演》樂章,文王有《辟雍》樂章,周武王和周公作《武》樂。古代的喪禮,

貴賤有一定的禮儀,上下有一定的等級,天子的棺材有七層,諸侯的五層,大夫的三層,士

兩層。墨子卻主張生時不歌詠,死后不用衣飾厚葬,只用三寸厚的桐棺,連外面的槨都沒有,

將此定為法式。用這個來教人,恐怕不是愛人的道理:用這個實行在自己身上,也實在不算

是愛自己。但是并不會影響墨子的學說。雖然這樣,但歌唱時反對歌唱,當哭泣時卻反對哭

泣,當奏樂時卻反對秦樂,這樣果然和人情相合嗎?生時勤勞,死后非薄,筌子之學說太苛

刻了!令人憂苦,使人悲愁。他的主張難以實行。恐怕不能成為圣人之道,違反了天下人的

心愿,天下人不堪忍受。墨子雖能獨能擔當,奈何天下人不能履行!背離了人情,距離王道

也遠了!

(節選自《莊子?天下》)

遼寧省瓦房店市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答案】1O.DGI11.A12.C

13.(1)過了一段時間,(孔子)表現出靜默深沉的樣子,(有時)還安適愉快地抬頭仰望,

似有遠大的志向。

(2)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跡:向下考慮,不符合萬民的利益。

14.①儒家認為音樂的內涵豐富,能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從中能習得

“曲”“數”“志”“為人”)②墨家認為音樂藝術并不是不美,只是當下人們欣賞音樂,

就會耽誤國事和農時,因此應該取消音樂。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仁者替天下考慮,并不是為了能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哄樂的聲音,嘗到美味。

“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為完整的主謂句,“也”為句末助詞,故"也''后D處應斷開;

“月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為結構一致的短語,放它們之間應斷開,故GI處

應斷開。

故選DGL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含義相同”錯。“益”,增加/更加。句意:可以增加一些學習內容(學習新曲子)

了。/處境越是困難,意志應當越堅定。

B.正確。“辟”,離開/開。句意:師襄子站離坐席拜了兩拜。/嘴唇一張一合。

C.正確。“鏤”,都是“雕刻”的意思。句意:并不是以為雕刻、紋飾的色彩不美。/金

石也能雕刻成功。

D.正確。“邃”,都是“深遠”的意思。句意:并不是以為居住在高臺、厚榭、深遠之屋

中不安適。/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故選Ao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因此批評文章、美食、建筑的功用”錯。一方面,文中“文章”意為彩繪、紋飾:另

一方面,墨子沒有批評它們的功用,只是認為不合時宜。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間”,過了一段時間:“穆然”,靜默的樣子:“怡然”,愉快的樣子;“焉”:

詞尾,表示狀態。

(2)“上”“下”,向上、向下:“中”,符合:“度”,考慮。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丘未得其志也''后未得其為人

也’”可知,在孔子學琴的過程中,師爽子幾次對他說可以增加新的內容了,但孔子卻依次

要掌握演奏的技巧、領會曲子的意境、了解作者。儒家認為音樂的內涵豐富,能愉悅身心、

陶冶性情(從中能習得“曲”“數”“志”“為人”)o

②由原文“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

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口:'為樂,非也!'”可知,墨家認為雖然身體知道

女適,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麗,耳朵知道快樂,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跡:

向卜考慮,不符合萬民的利益。因此墨家認為音樂藝術并不是不美,只是當卜人們欣賞音樂,

就會耽誤國事和農時,因此應該取消音樂。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沒學習新的曲目。師襄子說:“可以增加一些學習

內容(學習新曲子)了。”孔子說:“我已經學會了曲子,只是還沒掌握彈琴的技法。”過

了些日子,師案子說:“你已經學會了彈琴的技法,可以多學些內容了。”孔子說:“我還

未領悟曲子中表達的思想。”過了些時候,師黑子說:“已經領悟了曲子中表達的思想,可

以多學些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能了解出作曲者的形象(氣質、品格)。”過了一段

時間,孔子表現出絳默深沉的樣子,有時還安適愉快地抬頭仰望,似有遠大的志向“就說:

“我知曉作曲者的形象了。那人膚色坳黑,身材碩長,眼睛明亮深邃而能遠望,好像成了天

下四方的王,除了周文王誰還能成為這個樣子呢!”師黑子站離坐席開了兩拜,說:“我的

老師告訴我這首琴曲叫《文王操》。”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材料二:

墨子問一個儒者說:,,為什么從事音樂?”儒者回答說:“以音樂作為娛樂。,,墨子說:

“你沒有回答我。現在我問:'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說:'冬天避寒,夏天避暑,建造

房屋也用來分別男女。'那么,是你告訴了我造房屋的原因。現在我問:'為什么從事音

樂?'回答說:'以音樂作為娛樂。'如同問:'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說:'建造房屋

是建造房屋'一樣。”

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講求對天下有利,為天下除害,將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對

人有利的,就做:對人無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慮,并不是為了能見到美麗的東西,

聽到快樂的聲音,嘗到美味,仗身體安迨。讓這些未掠取民眾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對音樂,并不是認為大鐘、響鼓、圣、瑟、竽、笙的聲音不使人感到快

樂,并不是以為雕刻、紋飾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為點灸的豢表的牛豬等的味道不香甜,并

不是以為居住在高臺、厚榭、深遠之屋中不安適。雖然身體知道安適,口里知道香甜,眼睛

知道美麗,耳朵知道快樂,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跡:向下考慮,不符合萬民的利

益。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活動是錯誤的!”

(節選自《墨子?公孟》《墨子?非樂》)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10月月考語文試題

【答案】10.FJR11.D12.A

13.(1)希望皇上不被理財的學說蠱惑,來撫慰人民。

(2)從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以來,排斥邪惡的小人,他們不可能不產生怨恨。

14.①關心百姓利益,關心國家的長治久安。

②勇于進言,敢于彈劾不稱職的官員。

③仕途比較坎坷,有浮沉,有起落。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些都是治亂之開始,安危的關鍵,君子小人盛衰之征兆,這就在于陛下明察與不明

察了。

“治亂之端”與“安危之機”“君子小人消長之兆”結構相同.都做“乃”的賓語,故“治

亂之端”“安危之機”“君子小人消長之兆”之間和''兆"后應分別斷開,即FJR處斷開。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

B.正確。

C.正確。擱置/睡。含義不同。句意:御史張舜民請求擱置封賜西夏之文書。/然后得到一

夜的安穩睡眠。

D.錯誤。“致仕……表示到任、做官”錯誤。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源于周代,漢以

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

骸骨等指官員辭官歸家。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力。

A.“排名卻只是在第四等”“這個排名讓剛主政的王安石大為不快”錯誤。關于呂陶的策問

等級,原文只是客觀敘述,并元為他感到委屈不平的意思,故選項中“卻只是”錯;結合《答

司馬諫議書》中“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的話與本文聯系起來考慮,呂陶的回答與王安石

的主張是不合的,王安石不悅的原因就在這里,”這個排名讓剛主政的王安石大為不快”不

正確。

故選Ao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惑”,不被……蠱惑,不被……迷惑:“生民”,人民,百姓。

(2)“屏黜”,排斥,拋棄,放逐,揀棄;“憾”,怨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①由原文“陶對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財之說,以慰生民;不間老成之謀,以結公卿:不興疆

場之事,以懷夷狄’之語”“陶論:'茶園本百姓兩稅,土地大產五谷,惟種茶,豈可于兩

稅之外立法,更罹共茶,如此則民困矣!今聚斂之害雖除,而浮冗之費未節,他時所

入不足以備所出,不免復過取于民矣。愿加裁省”可見,呂陶關心百姓利益,關心國家的長

治久安。

②由原文''陶奏曰:'臺諫為天子耳目,當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權以報私隙,軾素疾程頤,

所以光庭為頤報怨,臣恐朋黨之弊,自此起矣。'遷左司諫,上疏論韓維援引親舊,分布要

近。方太皇太后垂簾,不宜大臣如此專?恣,維出。御史張舜民乞修西夏封冊,舜民坐左遷,

臺諫上章營救。陶曰:'舜民之言,實不可行。'”可見,呂陶勇于進言,敢于彈劾不稱職

的官員。

③由原文“坐責監懷安軍商稅。知廣安軍,以司門郎中召。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遂

為臺諫所攻,除京西路轉運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遷中書

舍人”“西府奏陶不先取旨,除集賢院學士,知陳州,改集賢殿修撰,知梓州,坐元祐黨落

職,再謫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還,提舉玉局觀,知邛州,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

遂致仕”可見,呂陶仕途比較坎坷,有浮沉,有起落。

參考譯文:

呂陶,字元鈞,是眉州彭山人,迂居到成都,考取了進士,擔任綿谷奔,又參加制科考,

應秘閣考試。恰逢王安石剛主政,呂陶的對策中有“希望皇上不被理財的學說蠱惑,來撫慰

人民:不限制老臣之謀,以凝聚公卿:不在邊槌發動戰爭,來籠絡夷狄”之語,對策被列入

四等。安石很不高興,只讓他做了蜀州通判。當時議論撤銷永康軍的建置.,呂陶認為永康在

西山六州險要的關隘,不可撤。作彭州知州,李杞、蒲宗閔以使者身份入蜀,議定收茶葉稅。

呂陶說:“茶園本來屬于征收百姓兩稅的田地,其地不生長五谷,只可種茶,豈可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