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式稿】_第1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式稿】_第2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式稿】_第3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式稿】_第4頁
念奴嬌赤壁懷古【正式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東坡(1036——1101),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學家,書畫家。一生宦海沉浮。思想:蘇軾思想較復雜,雖以儒家思想為主,但老莊哲學和佛家思想也很濃厚。一門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

峨眉共比高

---朱德蘇洵、蘇軾、蘇轍唐宋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蘇黃”蘇軾黃庭堅蘇辛”北宋詞人蘇軾、南宋詞人辛棄疾

宋四家”蘇軾蔡襄

黃庭堅米芾fú才華橫溢的蘇軾——曠古第一全才文——詩——“詞——“書、畫——“寫作背景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此職位實為虛職,因此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他游歷訪古,泛舟赤壁,先后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整體感知懷古詩詞常常是“觀眼前之景,寫歷史之事,抒一己之懷”。作者觀了何樣之景?寫了誰人之事?抒發自己什么樣的情懷呢?

明確:上闋:觀赤壁之景下闋:寫周瑜之事抒發:?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guānqiánglǔ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

lèi還酹江月。整體感知懷古詩詞常常是“觀眼前之景,寫歷史之事,抒一己之懷”。作者觀了何樣之景?寫了誰人之事?抒發自己什么樣的情懷呢?

明確:上闋:觀赤壁之景下闋:寫周瑜之事抒發:?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演義》主題曲亂:山崖的險怪穿:山崖陡峭高峻驚:巨浪的洶涌拍:怒濤的力度卷:波濤的強勁有力夸張比喻擬人景:雄偉壯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形聲提問:詞的上闋描繪了怎樣的赤壁圖景?文中用了哪些傳神的詞語?請簡要分析。寫景片段分析

作者具體選用了哪些意象?

大江、亂石、驚濤、千堆雪精彩鑒賞讀下闋,思考:周瑜在作者筆下是什么樣的形象呢?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小喬初嫁年輕有為雄姿英發威武英俊羽扇綸巾儒雅瀟灑談笑間,從容不迫,檣櫓灰飛煙滅指揮若定

下闋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從“遙想公瑾當年”到“檣櫓灰飛煙滅”)描寫周瑜的形象。第二層(從“古國神游”到“一樽還酹江月”)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感慨。課文講析細讀下闋:你能否概括文中周瑜和詞人本身的形象古詩詞鑒賞方法1、從題目入手2、從作者入手---“知人論世”3、從內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從表現手法入手

下一頁

懷古詩:題材: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這類詩:多寫古人、古事、古跡手法:多用典故、對比以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作者生平、寫作背景

蘇軾21歲中進士,開始為宦生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后,責授黃州團練副使。哲宗時,因反對司馬光出知杭、穎、定州知州。59歲時,先后被貶嶺南惠州和海南瓊州。本詞寫于1082年,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知人論世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多次。哲宗立:廢新法,信舊黨,蘇軾被召回,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因而再次遭貶,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以后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儋(dān)州(今海南島)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召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終年65歲。蘇軾總結自己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懷古傷今周郎三十四歲春風得意剛柔相濟文武雙全功成名就少年得志蘇軾四十七歲待罪黃州剛正有余文弱書生壯志難酬年老無為蘇軾內心解讀周瑜蘇軾建功年齡34歲47歲職務東吳都督團練副使(虛職)際遇功成名就功業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發人生幸福美滿屢遭不幸懷古傷今

借懷古來抒發自己功業未成的感慨。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蘇軾在贊揚周瑜的同時,感傷自己,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于自我解脫,自解自慰,比較達觀;另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曠達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堅強地處理。當挫折、失敗來臨時,不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而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學會曠達,我們不再因生活中幾句逆耳的言語而耿耿于懷;學會曠達,我們不再因生活中些許所謂的煩惱而憂心忡忡;學會曠達,我們站在人生另一個高度上去看待和審視周圍的人和事。

定風波蘇軾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此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已近三年。在這遭受嚴重政治迫害后的幾年里,蘇軾內心當然有忿懣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卻始終能以超人的曠達心態泰然處之。這首《定風波》就表現了蘇軾當時“泰然處之”的心境。

返回小序小序寫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寫這首詞的原因,為后邊表現自己不懼風吹雨打張本。什么叫張本?事先為事態的發展作好布置。課文誦讀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邊聽邊思考:這首詞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返回解詞釋句⑴芒鞋:草鞋。⑵吟嘯:吟唱長嘯,表現泰然自若的情態⑶料峭:形容微寒。返回解詞釋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返回解詞釋句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明寫詩人道中遇雨時置風雨于不顧、吟嘯徐行的鎮定態度,暗示他在政壇風雨中遭貶后仍泰然處之的心態。“莫聽”有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見俏皮的挑戰色彩。返回解詞釋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返回解詞釋句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兩句似乎是說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輕松,勝過騎馬,風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實際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閑散江湖,以“馬”喻指奔波官場,通過兩者對比,隱喻閑散江湖勝過奔波官場,遠離宦海險惡反覺一身輕松。穿著草鞋走泥濘之路是不可能輕松的,故而它的實質用意只能是“無官一身輕”。

返回解詞釋句一蓑煙雨任平生。返回解詞釋句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句不是寫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為“雨具先去”,當時并無蓑衣,而“煙雨”則是江湖上煙波浩渺、斜風細雨的景象,故而這一句是表達了蘇拭想退隱江湖、自在地度過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上片小結途中遇風雨——泰然處之竹杖芒鞋輕勝馬——閑散江湖勝官場一蓑煙雨任平生——退隱江湖、自由自在地度一生

詞的上片表達了不管風吹雨打,曠達豪放的精神和胸襟。解詞釋句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返回解詞釋句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這三句寫雨過天晴、寒風吹拂、斜陽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隱隱地透露出作者在這幾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盡、政治風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達觀而又復雜的心情。

返回解詞釋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返回解詞釋句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說,回到住處,再看路經之地,既不是風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實際上,“蕭瑟處”隱喻宦途風雨,“歸去”是用陶淵明的“歸隱”之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有了歸隱之心也就無所謂什么宦海的風雨或晴天了。顯然,這里的主要心態是曠達,主要意向是隱逸。返回下片小結微風吹拂、雨過天睛、斜陽晚照——政治風雨令人更加清醒。向來蕭瑟,歸去,無風無雨——心存歸隱無懼風雨。詞的下片寫出了詞人對風雨變幻的領悟,表達了詞人面對人生風雨超然灑脫的心態。內容述評

在蘇軾的思想體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莊哲學,深受禪學影響,頌揚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因而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后產生隱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蘇拭一生始終沒有真的歸隱過,這說明,即使嚴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還是在儒家的用世觀念界內。因此,對蘇軾的歸隱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種自我心理調節,自我心理寬慰,這充分體現出蘇軾淡薄功名的寬闊胸襟和曠達通脫的人生態度。

返回藝術特色

總體說來,這首詞的藝術表現特點是:寫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隱喻寄托,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具體來說,這里至少體現出三個方面的審美要素:返回藝術特色一、寫眼前景,想心中事,異質而同構

寫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實景物;想心中事,就是著意于心中所縈繞和所要表現的事物人情;而這兩者之間則必須具有異質同構關系,以使讀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風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現的卻是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進行這首詞的藝術創作時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風波》中,沙湖道上的風風雨雨,與蘇軾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異質同構關系,蘇軾在道中遇時的感受,與他遭貶后的心境也是異質同構關系,而詞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蘊在這一系列的異質同構關系中。返回藝術特色二、若即若離,隱喻寄托

這首詞的言與意之間,不是局部的一對一的直接比喻關系,而是整體性的隱喻寄托。這種整體性隱喻寄托具有若即若離的特點,而不可一一捉對坐實。例如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隱喻寄托著蘇軾遭貶后泰然自若的情緒;在“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陽卻相迎”中,隱喻寄托著作者歷經坎坷后對世事更加清醒的社會人生感受;但不能說,這些都是比喻。可以說,隱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過這種象征意味是若即若離、隱約而含蓄的,而詞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體現在這種若即若離的朦朧之中。返回藝術特色三、以小寓大,言外無窮

《定風波》以道中遇雨,隱喻仕途風雨,并進而借雨后“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景象,寄托隱逸江湖后就無掛累于風雨陰晴的超然心境,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見大。而且這個“大”是難以窮盡的:不僅有通雨、吟嘯、竹杖、芒鞋、寒風、酒醒、斜陽、晚照這一系列歷歷在目的自然真景,還有蘇軾仕途坎坷、遭貶黃州、一蓑煙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開的社會人生景象,不僅表現出蘇軾在自然風雨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