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課件_第1頁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課件_第2頁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課件_第3頁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課件_第4頁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中國古代史學第一節中國古代史學是中國文化的寶藏一、中國的古代史學的光輝歷程(一)、遠古至秦漢的史學:第一個史學之最:殷商和周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國歷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歷史記載。《尚書》中記載了殷、商王朝的大事,它是中國最早的文獻總集。《春秋》:孔子整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創立了編年體史學題材,開啟了私人修史之先河,形成“寓褒貶、別善惡”之史觀,因此孔子被學者們尊為中國史學之父。春秋戰國時期的史著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以記事為主的編年體史書:《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戰國時魏國史書。該書原無名題﹐后世以所記史事屬于編年體﹐稱為《紀年》﹐又以原書為竹簡﹐也稱為《竹書》﹐一般稱為《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汲冢古文》或《汲冢書》。凡十三篇﹐敘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周平王東遷后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后用魏國紀年﹐至“今王”二十年為止。

另一類是以記言體為主的心言體史書,如《國語》、《戰國策》等。總之,先秦是中國史學的奠基時期。

(三)魏晉南北朝史學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史學的大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1)史著數量大為增加。史學著作較以前增加了四十多倍。陳壽的《三國志》,敘事井然有條,成為我國紀傳體史書中的又一杰作。但《三國志》過于疏略,《史通·人物篇》說它“網漏吞舟”,實為美中不足。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之作注和補,以補陳壽書的不足。范燁的《后漢書》,史學觀點較班固大為進步,體例上也較《漢書》有所發展。創立了《列女傳》、《文苑傳》。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魏收《魏書》(2)史著種類繁多。別史:晉袁宏的《后漢紀》、常璩的《華陽國志》、魚豢的《魏略》,梁蕭方等人的《三十國春秋》和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帝王《起居注》“譜諜”、“家傳”地方志: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東晉)法顯《佛國記》、酈道元《水經注》(3)這一時期,史學擺脫了經學附庸的地位。劉宋開始,國家所設置的四種專科學校,以史學為專科之一。“史學”這個名詞即出現于這個時期,表明了史學已有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表明了史學本身的發展。隋唐五代,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書成績斐然,二十四部正史中有八部完成于唐初。(3)官修史書制度正式確立。隋文帝:“人間有撰及國史者,皆令禁絕。”(4)出現了史學理論專著。劉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理論專著。(5)誕生了我國第一部典制通史。唐人杜佑《通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歷代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通史著作。(五)五代、宋、元史學

我國史學繼續發展的時期,兩宋史學發達,:(1)正史的編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宋代薛居正的《五代史》(即《舊五代史》),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元朝脫脫的《宋史》、《遼史》、和《金史》。

(2)產生了帶有總論性的三部通史巨著,即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鄭樵的《通志》、元代馬瑞臨的《文獻通考》。(3)南宋袁樞撰《通鑒紀事本末》,首創紀事本末體。

袁樞新創紀事本末體(4)宋代的"金石學"獨具特色,成績斐然。宋仁宗時劉敞,《先秦古器圖碑》(已佚),對研究金石有開創之功。呂大臨撰《考古圖》,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圖錄。其后又有《宣和博古圖》、《歷代鐘鼎彝器款式法帖》等銅器著錄書,《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隸釋》等石刻著錄書,金石研究已相當興盛。元明時期金石學成就較少,《河朔訪古記》和《古玉圖》為代表性著作。另有《格古要論》,是中國早期的文物鑒賞書。(5)史評史論在在明清時期有了新的發展,以清代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成就最大。(6)明清兩代的官修史書,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種類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官修正史有《元史》和《明史》。其它重要的官修史書有《大明會典》、《明實錄》、《清實錄》、《清會典》。“清三通”(《清文獻通考》、《清通典》、《清通志》)等。乾隆年間官刻《二十四史》。二、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梁啟超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最發達”(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1)首先,中國史學在古代學術領域中地位崇高,成就巨大。構成了傳統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內容之一。(2)其次,我國古代史著的數量相當可觀,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系統完整的記載。(3)再次,中國古代史著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歷史著作涵蓋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第二節中國古代史學的巨大成就一、內容與形式豐富的歷史內容和多樣的表述形式之結合,是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抄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十五類:二、編年體編年體:史籍體裁名,按歷史編年分述歷史事件,并雜以評論,借以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國。《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十二公指《春秋》所載魯國的十二個國君,即隱公、桓公、

莊公

、閔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漢書·儒林傳序》:“﹝孔子﹞因魯

《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唐

陸德明

釋文:“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東漢末年,荀悅撰成《漢記》,共三十卷,紀事起于漢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荀悅主要是對《漢書》剪裁刪潤,去繁就簡,所以內容基本不出《漢書》范圍。體例嚴整、文字簡潔、敘事明確。《漢紀》的貢獻,在于它繼《春秋》和《左傳》之后,再次采用編年體,使這種修史方法漸臻成熟,成為與紀傳體并重的兩種基本的史書體裁。《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該書體例嚴謹,結構完整、敘事翔實、注重考證。且文字優美質樸,生動傳神。在編纂方式上,它既堅持了編年體以時間為序的特點,又吸取了紀傳體自己為首尾的寫史方法,對某些史事的敘述比較集中。代表了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的最高成就,編年體的優點是史事和時間的緊密結合,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便于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并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一個人的活動,散見于各年之中,難以完整系統地記述其生平事跡。

三、紀傳體史書體裁名,司馬遷始創。是以本紀、列傳人物為綱、時間為緯、反映歷史事件,并用專章記載典章制度的一種史書編纂體例。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世家是紀傳體的主體,故稱紀傳體。《史記》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史記》是一部通史,記事始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以帝王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載帝王的政績言行,兼及當時的重大事件,相當于全書的總綱。“表”分年表和月表幾種,按時間順序,提綱挈領地譜列史實,相當于大事記。“書”是各種制度的專史。“世家”記載諸侯列國和部分重要歷史人物。“列傳”主要記載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史記》在每篇之末,都附有一短評論性的文章,叫“太史公曰”,發表作者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看法優點:(1)記述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近三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上古歷史的一次大總結。(2)將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放面,有機地匯于一書,縱橫條貫,氣勢恢宏,展現了上古時期我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場景,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最好的一部大百科全書。(3)司馬遷在《史記》中愛憎分明,表現了一個史學家“秉筆直書”的大家風范。(4)這部史書文筆簡潔,語言生動,描寫人物栩栩如生,塑造了眾多性格迥異的歷史人物。東漢班固著《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改“書”為“志”,并“世家”入“列傳”,分為紀、表、志、傳四部分,專記西漢一代歷史。其中的“志”,補充了新的內容,開拓了新領域,形罰志、五行志、地理志、文藝志。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范曄《后漢書》,陳壽《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國古代的所謂“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這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間下詔編訂整理的。總計3229卷,記載了上至黃帝,下至明末共四千多年史事。《隋志》首先以“正史”一名概括紀傳史一類,記錄南北朝末年史籍。后世各朝陸續增加,到了宋代,定為十七史,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及至明代,又把元明修的《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加上,合為二十一部,因有“廿一史”之稱。清乾隆初年,《明史》修成,又有“廿二史”之稱。后詔《舊唐書》列為正史,又從《永樂大典》中輯出《舊五代史》,合為“廿四史”。再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合稱“二十六史”紀傳體的優點是:以人物為中心,便于考見各類人物的活動情況,而且有范圍更寬廣的歷史容量,便于通觀歷史發展的復雜局面。其缺點是「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不能完整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過程。產生重復矛盾的缺陷。

四、政書:典章制度史

在史學界,政書是以事為中心,主要記載典章制度沿革變化及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專書。綜述典章制度的典制通史創始于唐代杜佑《通典》共200卷。記事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全書將歷代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全書的精華在“二十略”,實際上是各種典制的簡編通史。宋末元初人馬端臨仿《通典》體例,撰成《文獻通考》

南宋鄭樵《通志》《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后人合稱為“三通”。清乾隆年間,詔修“續三通”和“清三通”。清代官修“六通”與“三通”合稱為“九通”。1935年,商務印書館將民國初年劉錦藻的《清朝續文獻通考》,與舊有的“九通”合印,稱為“十通”。十通序號書名作者卷數

1通典唐·杜佑200

2通志宋·鄭樵200

3文獻通考元·馬端臨348

4續通典清·嵇璜、劉墉等150

5續通志清·嵇璜、劉墉等640

6續文獻通考清·張廷玉250

7清朝通典清·嵇璜、劉墉等1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