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甘肅省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教學質量統(tǒng)一檢測語文試卷

一、現(xiàn)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成一家之言”,即在敘述歷史中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司馬遷的一種創(chuàng)新。由于《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體大思精,因而熔鑄在其中的思想體系也是宏闊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觀、政治觀、經濟觀、歷史觀、戰(zhàn)爭觀、民族觀、道德觀、人才觀等,都體現(xiàn)了司馬遷的看法,代表了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司馬遷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回答歷史是怎樣變化發(fā)展的,所以他不與圣人同是非,突破了舊的思想傳統(tǒng)和官方哲學的框架。這種創(chuàng)新思想,集中地表現(xiàn)在贊揚道家以及為商人、游俠立傳這幾個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說:“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評的司馬遷之“敝”,恰恰是司馬遷思想中光彩奪目之“長”。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肯定文景之治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而取得的升平;述貨殖為商人立傳,肯定商人促進生產發(fā)展而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頌游俠且為其立傳,肯定這一類人能夠犧牲自己而救人之急的道德。實際上,司馬遷通過頌黃老、商人、游俠來表達他對開明政治的向往,對人民求利和反強暴的肯定。這些思想正體現(xiàn)了《史記》褒貶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不受統(tǒng)治階級正統(tǒng)思想的約束,而在一定程度上從被壓迫人民的利益來立論。這無疑是那個時代最進步的思想。(摘編自張大可《〈史記〉導言》)材料二:《史記》在繼承前代文化的同時進行新的創(chuàng)造,大膽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這是《史記》的思想內核,也是全新的文化標識。紀傳體以人為核心,原因是人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先秦以來人學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古代學者曾說司馬遷有“愛奇”傾向,實質上就是對奇人、奇事的推崇。司馬遷的筆下,不僅有歷代帝王、貴族,更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丞相,“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雖然“列侯繼嗣”,但也不能進入傳記。相反,一些底層人物,如刺客、游俠、商人等,因有值得稱贊之處而進入傳記。社會歷史是人的歷史,人心向背關乎國家命運。仁愛之君,視民如子,得民心,得天下;殘暴之君,視民如草芥,失民心,失天下。《高祖本紀》中劉邦總結自己取天下的原因:“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認為,歷史的發(fā)展要靠人的力量來推動。《項羽本紀》中項羽臨死前稱“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司馬遷批評道:“過矣”“豈不謬哉”!顯然,他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并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他本人。《伯夷列傳》甚至對“天道”提出疑問。司馬遷同時強調,人要順應時勢,社會發(fā)展靠人,但也不是靠一人之力。正如《劉敬叔孫通列傳》所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司馬遷要通過歷史“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殷本紀》展現(xiàn)王朝興衰過程,“興”“復興”“衰”“復衰”“益衰”出現(xiàn)多次,線索清晰。《高祖本紀贊》說:“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謬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說明漢采取了相應的變革措施,使社會得以進步。從秦楚之際到劉邦建國,社會急劇變化,《秦楚之際月表序》對這段歷史做了高度概括:“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指出陳涉、項羽、劉邦是這段歷史中的三個重要人物,觀察分析非常透徹。司馬遷也注意到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如“十表”,《三代世表》起黃帝,迄西周共和;《十二諸侯年表》起共和,迄孔子卒;《六國年表》起周元王元年,迄秦二世滅;《秦楚之際月表》起陳涉起義,迄劉邦稱帝。司馬遷用共和、孔子卒、秦亡、陳涉起義、劉邦稱帝等作為“表”的分界線,可見他對歷史的敏銳觀察和深刻認識。《平準書》說“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從“變”看歷史、社會、人物,考察“成敗興壞之理”,分析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可見其思想高度和獨特視角。《史記》“整齊百家雜語”,但司馬遷不是雜家,而是融百家成“一家”。《史記》突破“為尊者諱”的史書傳統(tǒng),敢于揭露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丑惡行徑;儒家重義輕利,而《史記》強調物質財富的重要性,表現(xiàn)出卓越的經濟思想;《史記》敢于歌頌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把他們比作湯武革命、孔子作《春秋》;當別人對秦“舉而笑之”、譏刺其為短命王朝時,《史記》能對秦的得與失進行冷靜的分析評價,認為“世異變,成功大”;《史記》還創(chuàng)立民族史傳,把中原以外的周邊民族納入華夏民族的版圖之內,記載他們與中原民族的交往,體現(xiàn)了新的大一統(tǒng)思想。用這樣的眼光看待歷史,體現(xiàn)了司馬遷非凡的識見。(摘編自張新科《〈史記〉: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在《史記》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與當時舊的思想傳統(tǒng)不同,班固對他的批評恰恰表明了司馬遷思想的進步性。B.司馬遷推崇奇人、奇事,選擇“奇人”來立傳,刺客、游俠、商人等一些底層人物因與眾不同而符合司馬遷的選擇標準。C.司馬遷注重梳理王朝的興衰過程,善于總結社會進步的原因,還能分析、概括歷史急劇變化時期的關鍵人物的重要作用。D.《史記》在突破“為尊者諱”的史書傳統(tǒng)、敢于歌頌農民起義領袖、分析秦的得與失等方面體現(xiàn)了司馬遷融百家而成“一家”。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對于“圣人”而言,司馬遷的思想有創(chuàng)新,司馬遷想要拿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回答歷史是怎樣變化發(fā)展的。B.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他肯定文景之治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而取得的升平,最終是為了頌黃老。C.《高祖本紀》中劉邦總結自己取天下的原因在于用人,《項羽本紀》中項羽臨死前稱自己失敗的原因在于天命。D.《史記》將共和、孔子卒、秦亡、陳涉起義、劉邦稱帝等作為歷史發(fā)展階段的分界線,體現(xiàn)了司馬遷對歷史的認識。3.下列選項,最不能體現(xiàn)司馬遷歷史觀的一項是()

A.司馬遷反對秦朝的暴政,卻肯定秦朝的統(tǒng)一之功和制度體系;司馬遷頌揚漢家一統(tǒng),卻又深刻地揭露了漢家帝王的一些隱私和弊政。B.《酷吏列傳》一共為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有九人都是漢武帝的臣子,比如漢武帝重用的張湯的罪惡都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C.關于“鴻門宴”,司馬遷進行了一些藝術加工,補充了許多與主要人物有關的細節(jié),形象地展示了兩大集團君臣的智謀與斗爭藝術。D.司馬遷打破藩籬,消除“種別域殊”的偏見,把邊疆民族地方納入統(tǒng)一的王朝版圖之內來敘述,把中原之外的各民族等列于天子臣民。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中畫橫線句子的論證效果。5.司馬遷完成了《史記》創(chuàng)作,為什么說他做到了“成一家之言”?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說明。(★★★)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鳴谷應祝勇故宮文物列車北行的道路并不太平。故宮的文物列車不僅要躲避日軍的槍炮,更要躲避不期而至的日軍飛機。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列車通常晝伏夜行,一旦得到前方遭到日機轟炸的情報,馬衡[注]就會下令臨時停車,讓車上所有的國軍戰(zhàn)士和故宮工作人員把文物一箱一箱地搬下火車,在附近尋找掩蔽之所。如果附近有一個巨大的山洞,那簡直就是中了頭彩了,等風平浪靜,再搬上列車。故宮文物就這樣,不知換了多少趟列車,不知把列車上的幾千箱文物搬下又搬上了多少回,才磨磨蹭蹭、走走停停地抵達了徐州城。列車往西,過了開封,過了鄭州,過了洛陽,于三月七日到達了風陵渡。風陵渡在黃河北岸,位于黃河最后一個大拐彎的內側,隔河相望,就是潼關。從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撤離的杜夢齡旅長,此時已經帶著他的部隊到了潼關。杜夢齡旅長到達潼關后,料定了日軍意欲渡河,直取西安,進犯西南大后方,直搗陪都重慶,于是在潼關一帶緊急加筑工事。當?shù)乩习傩諡榱吮Pl(wèi)家鄉(xiāng),拆房子、拆寺廟,甚至把潼關城樓都拆了,建筑材料一批一批地被送到國軍陣地上,沒用幾天工夫,潼關城北、黃河沿線,每三十米一個重機槍防御工事和地堡群就構筑完畢,而且是鋼筋水泥的防御工事。危急之下,第四集團軍總司令、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再三請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派炮兵部隊支援。三月中旬,炮兵十團終于在團長彭孟緝的帶領下進駐潼關。3月23日后半夜,黃河北岸的日軍突然開始對潼關進行密集的炮擊,炮彈如冰雹般在國軍陣地上傾瀉而下,國軍陣地一時間土浪洶涌,比翻滾的黃河水還要猛烈。十分鐘后,日軍炮火向后延伸,杜夢齡知道,日軍開始搶渡黃河了。硝煙尚未散去,杜夢齡果然在望遠鏡里看見數(shù)十艘橡皮艇正向潼關奮力劃來。杜夢齡見日軍還在水中掙扎,立刻下令開炮,只見一枚枚炮彈在水中掀起一個個沖天水柱,把橡皮艇連同日軍的殘肢斷臂拋向空中,化成一片片血雨。第一批試圖搶灘登陸的日軍被炸到黃河里去了,日軍并不甘心,此后組織了多次進攻,都被國軍炮彈炸到黃河里,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杜夢齡痛快至極,六十公里外的馬衡院長卻愁眉不展,因為故宮文物列車正停在焦村車站上,這不就是砧板上的魚肉嘛,說不定哪一天日軍飛機來了就成了活靶子。馬衡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他找來火車司機姜念祖、隨車押運文物的北平憲兵司令部中隊長郭之南,還有幾名故宮骨干一起商量對策。姜念祖看馬衡眉頭緊蹙,就說:“請院長放心,如果馬院長一定要帶著這一車的古物進潼關,我可以保證萬無一失。”馬衡搖了搖頭,說:“可是我們還是不能莽撞。我們的火車太長了,這等于拖長了通過敵人炮口的時間,增加了被炮擊的風險。小姜啊,我不是不相信你,我是不能拿這成千上萬件國寶去冒險,萬一撞到日軍炮火之下,我就成了中華民族的罪人。”馬衡思來想去,決定親自前往潼關看一看,等摸清了情況再決定下一步棋怎么走,如果真的必須硬闖,他也認了。前往潼關的路上,他們看見當?shù)乩习傩詹鹣伦约旱姆课荩缓笥眠@些土方和木料給隴海鐵路筑起了一道屏蔽墻,用這道高墻來遮擋火車的行跡,讓對岸的日軍炮兵看不到墻后面的火車。馬衡心頭百感交集,他明白了什么叫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全體中國人都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筑起一道無法被越過的長城。杜夢齡旅長在旅部接見了馬衡。他聽馬衡說明了來意,心里立刻有了一個主意。日軍不斷向潼關發(fā)炮,已經讓杜夢齡十分不爽,正考慮著打到對岸去,好好教訓教訓狂妄的日本人,這次故宮文物列車在潼關外受阻,更給了他一個充分的理由。他拍了拍馬衡的肩膀,說:“不就是要文物列車開進潼關嗎?我還以為多大事兒呢,怎還勞院長親自跑一趟?小菜一碟,包在我社夢齡身上了。等事情解決了,我請你們二位喝酒。”馬衡臉上露出了笑容,內心充滿了希望。三天后的深夜,趁著月黑風高,杜夢齡帶著潼關守軍一個團九百多人乘船突襲了風陵渡。參加行動的士兵大多是從山西、陜西一帶應召入伍的,日本人燒他們的家鄉(xiāng)、殺他們的親人,使他們的作戰(zhàn)意志分外堅強,再加上他們都是在黃河岸邊長大的,不僅渡河不在話下,對地形也十分熟悉。他們借著夜色悄悄爬上斷崖似的河岸,突進日軍炮兵陣地,悄無聲息地把放哨的日本兵抹了脖子。部隊趁著日軍熟睡未醒發(fā)起攻擊,很快就躺倒了一大片。不等保護炮兵的日軍聞聲趕到,杜夢齡已率領自己的部隊撤出了戰(zhàn)斗。撤出前,杜夢齡部隊把日軍的火炮紛紛炸上了天,變成一堆廢銅爛鐵。杜夢齡派兵來火車上送信,請馬院長去縣城里喝酒。馬衡知道事情成了,心想戰(zhàn)事緊急,就婉謝了杜夢齡的美意,說日后一定謝杜旅長喝酒,感謝他的相救之恩。在日軍炮兵陣地啞火后,年輕的火車司機姜念祖駕駛著故宮的文物列車大搖大擺地開進了潼關,還特地拉響了汽笛,冒起了白煙,好像生怕對岸的日本人聽不見。(有刪改)[注]馬衡,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知前方有日軍飛機轟炸的消息,運送國寶的故宮文物列車就停下來,護送人員把車上的幾千箱文物一箱箱搬下來掩藏好。B.日軍憑借強大的炮火優(yōu)勢想要搶渡黃河、進攻潼關,但在守衛(wèi)潼關的中國軍隊的打擊下,組織了多次進攻的日軍都沒能得逞。C.馬衡擔心國寶文物會被日軍飛機炸毀,找來相關人員商量對策,火車司機建議將火車開進潼關,馬衡表示不能拿國寶去冒險。D.馬衡向杜夢齡求助,杜夢齡因此才萌生了攻打對岸日軍的想法。在日軍炮兵陣地啞火后,故宮文物列車大搖大擺地進了潼關。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那簡直就是中了頭彩了”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表明為國寶文物尋找安全的掩蔽之所很不容易,也表現(xiàn)出故宮文物面臨危險。B.“炮彈如冰雹般在國軍陣地上傾瀉而下”將炮彈比作冰雹,突出了炮彈之多,形象地寫出了日軍的攻勢非常猛烈。C.小說以保護國寶文物為明線,以中國軍民的抗日救亡為暗線,這種雙線結構使小說的故事內容和主題意蘊更加豐富。D.“請馬院長去縣城里喝酒”照應了前文的“請你們二位喝酒”,表現(xiàn)了杜夢齡的自信,但也反映出他的自信有些盲目。8.在先后與火車司機姜念祖、旅長杜夢齡對話后,馬衡的心理有什么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故宮文物列車能安全進入潼關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孟縣人,行第二。年十九,歸于我公。事舅姑以孝謹稱,與先公相待如賓客。德容之盛,內外親戚無不敬愛。先公賴其內助,禮敬尤至;而夫人謙順自牧,雖小事未嘗專,必稟而后行。仁恕寬厚,撫愛諸庶,不異己出。從叔幼孤,夫人存視,常均己子。道路遺棄小兒,屢收養(yǎng)之。有小商,出未還而其妻死,兒女散,逐人去,惟幼者始三歲,人所不取。夫人懼其必死,使抱以歸。時聚族甚眾,人皆有不欲之色,乃別糴以食之。其父歸,謝曰:“幸蒙收養(yǎng),得全其生,愿以為獻。”夫人曰:“我本以待汝歸,非欲之也。”好為藥餌,以濟病者。先公凡有所怒必為之寬解唯諸兒有過則不掩也。常曰:“子之所以不肖者,由母蔽其過,而父不知也。”夫人男子六人,所存惟二,其慈愛可謂至矣,然于教之之道,不少假也。才數(shù)歲,行而或踣,家人走前扶抱,恐其驚啼,夫人未不呵責曰:“汝若安徐,寧至踣乎?”飲食常置之坐側,嘗食絮羹,皆叱止之,曰:“幼求稱欲,長當如何?”雖使令輩不得以惡言罵之。故頤兄弟平生于飲食衣服無所擇,不能惡言罵人,非性然也,教之使然也。與人爭忿,雖直不右,曰:“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及稍長,常使從善師友游,雖居貧,或欲延客,則喜而為之具。先公罷尉廬陵,赴調,寓居歷陽。會叔父亦解掾毗陵,聚口甚眾,儲備不足,夫人經營轉易,得不困乏。先公歸,問其所為,嘆曰:“良轉運使才也!”(選自程頤《上谷郡君家傳》,有刪改)材料二:齊武成帝子瑯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后并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面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shù)優(yōu)僭,不與諸王等;太后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jié),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常朝南殿,見典御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后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后竟坐此幽薨。(選自《顏氏家訓》,有刪改)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先公凡有A所怒B必C為之D寬解E唯諸兒F有過G則不H掩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嫁,與《項脊軒志》“后五年,吾妻來歸”中的“歸”意思相同。B.“必稟而后行”與“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中的“而”意思不同。C.“不少假也”與《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中的“假”意思相同。D.直,正當,在理,與《促織》“昂其直,居為奇貨”中的“直”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氏孝順謹慎地服侍公婆,與丈夫相敬如賓,助夫持家,做事從不自作主張,獲得全家衷心的敬重,這表明侯氏有婦德。B.有一個商人外出經商沒有回家,家庭破碎了,侯氏想收養(yǎng)他的幼子,但族人不愿意借糧食給她,她堅持收養(yǎng)商人的幼子而不求回報。C.侯氏善于持家。作者的父親和叔父同時解官,家中人口很多,家用不足。由于侯氏苦心經營,輾轉變易,家中衣食不致匱乏。D.與材料二中太后對瑯邪王的態(tài)度不同,材料一中,侯氏教子嚴格,認為兒子不成器,是做母親的責任,對自己的小孩很嚴厲。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雖居貧,或欲延客,則喜而為之具。(2)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14.材料一中,侯氏指出育人的原則是“患其不能屈,不患其不能伸”,請據此分析材料二中瑯邪王毀滅的原因。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李將軍赴定州郎士元雙旌漢飛將,萬里獨橫戈。春色臨邊盡,黃云出塞多。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莫斷陰山路,天驕已請和。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標題看,此詩是一首送別詩;但從其風格來看,也可納入邊塞詩的范疇。B.頷聯(lián)前一句寫春色臨邊地而盡,和“春風不度玉門關”有異曲同工之妙。C.頸聯(lián)實寫由于敵人受到李將軍的軍威震懾,襲擾的烽火在黃河以北就隔斷了。D.整首詩用字簡潔而用意精妙,形象十分鮮明、突出,非一般應酬詩可比。16.“萬里獨橫戈”句,還有一個版本“萬里授橫戈”,你認為哪個版本更好?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直接點明了王安石與司馬光在政治上不投合及其原因。(2)小華在背誦姜夔的《揚州慢》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想到了杜甫《哀江頭》中的“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兩句,它們在表達上有相似之處。(3)小剛正在閱讀《三國演義》,他非常喜歡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他想起了稱贊諸葛亮的古詩詞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一種方法是重視感性認識,古人學習一篇文章,強調把它從頭到尾地熟讀和背誦。古人讀書從小就背誦幾百篇文章,重視感性認識。學校成立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逐漸喜歡講道理,新中國成立以后,更要求講規(guī)律。講道理和講規(guī)律都是重視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A,不能偏廢。學習古代漢語,首先是要拿出時間,慢慢地學。應當B,不要想著一下子就學好。學外國語,有所謂“俄語一月通”,一個月內學通俄語,那種學法是不會學得牢固的。學習古代漢語也一樣,不要想著C。另外,規(guī)律是要講的,但不能把規(guī)律看得很簡單。①比如給古書斷句,②斷錯了,③那他一定不懂書的意思,④就算斷對了,⑤也不能不說他就一定懂。⑥同學們常問怎樣斷句才能斷得對,⑦這涉足掌握規(guī)律的問題。⑧不會斷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⑨有詞匯、語法、古時風俗習慣等。⑩可見其規(guī)律是很復雜的。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19.文中標序號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