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_第1頁
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_第2頁
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_第3頁
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_第4頁
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摘自《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No5》)2007年海南省服務業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二○○七年十二月中國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摘自《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No5》)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目前,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0%以上,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國家也達到了43%的平均水平;在服務業吸收勞動力就業方面,西文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70%左右,少數發達國家達到80%以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78~2005年的27年間,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10%,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十五”期間,中國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近60%。長期以來,中國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局面正在逐步改變,第二產業和服務業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2005年中國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僅為40.2%,服務業勞動就業占全部就業的比重僅為31.4%,而且大部分分布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更是發展滯后,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服務業要想上一個新臺階,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與創新服務業體制,從根本上解決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瓶頸約束。一、對“十五”以來中國服務業發展格局的基本判斷1、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但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中國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為44627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9.3%,到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73395億元,占GDP的比重也提高到40.2%,但從增長速度來看,“十五”期間的大多數年份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都低于GDP增長速度,甚至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詳見表1)。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200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為67.7%,而中國僅為39.3%,不僅遠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而且比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還要低很多(詳見表2)。表1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單位:億元,%年份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GDP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增加值比重2001200220032004200515516.216238.617068.320955.822718.414.113.512.613.112.549512.352896.862436.373904.386207.639.839.440.540.841.844626.750197.356318.165018.273394.640.741.741.440.740.2109655.2120332.7135822.8159878.3182320.6數據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06》。表2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的國際比較單位:美元,%國家(年份)中國(2002)美國(2001)日本(2001)印度(2002)巴西(2002)世界平均(2001)人均GNI(美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132(當年匯價)13.544.841.7346401.623.175.3359201.430.668.047022.726.650.728306.122.371.651603.828.667.6數據來源:《國際統計年鑒2004》、《中國統計年鑒2006》。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是反映服務業發展水平的一個標志。根據產業結構變化規律,當產業結構處于初級階段時,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當產業結構處于中級階段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當產業結構進入高級階段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第一、第二產業。從三次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都落后于第二產業(詳見表3和表4)。這些數據表明,中國服務業發展并沒有像我們預計或期盼的那樣進入高速或跨越式發展時期,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將會繼續存在,從“工業經濟型”社會向“服務經濟型”社會轉變還任重而道遠。表3三次產業貢獻率年份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20012002200320042005100.0100.0100.0100.0100.05.04.53.37.76.346.749.858.552.254.748.345.738.240.139.0注:本表按可比價格計算。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表4三次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單位:%年份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200120022003200420058.39.110.010.110.20.40.40.30.80.63.94.55.95.35.64.04.23.84.04.0注:產業拉動指GDP增長速度與各產業貢獻率之乘積。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2、服務業正逐步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力軍,但其潛力仍沒有發揮出來“十五”以來,中國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基本穩定,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稍有上升。2005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已經達到31.4%,比2001年的27.7%上升了近4個百分點(詳見表5)。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服務業(第三產業)將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主渠道。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遠多于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高等收入國家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也是第二產業的2~3倍(詳見表6)。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被認為是吸納勞動力能力最強的領域,但中國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方面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優勢,所吸納的全部就業人口還不到1/3,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這固然與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工業化進程較快,第二產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現實。表5“十五”期間中國勞動就業變化情況單位:萬人,%年份就業總人數各產業就業人數各產業就業所占比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20012002200320042005730257374074432752007582536513368703654635269339701628415780160771692018084202282109021809230112377150.050.049.146.944.822.321.421.622.523.827.728.629.330.631.4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6》。表6就業三次產業構成的國際比較單位:%國家(年份)中國(2001)美國(2001)日本(2001)巴西(2001)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50.022.327.72.422.475.24.930.564.620.620.059.4數據來源:根據《國際統計年鑒(2004)》計算。3、從服務業內部結構看,傳統服務業較為發達,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明顯落后根據國際通用的服務業分類標準,一般認為,傳統服務業是指運用傳統的生產方式經營,并且在工業化以前就已存在的服務業。主要包括醫療衛生服務業、餐飲住宿業、修理業、商業等。現代服務業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業化進程、社會生產分工的深入影響而加速發展的服務業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新型服務方式及新型經營形態對傳統服務業進行改造的服務業。現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現代服務業的分類包括:①基礎服務,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②生產和市場服務,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③公共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指在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需求加速增長和大規模消費的服務業,這些行業的收入彈性一般較高。主要包括在后工業化時期出現迅速發展的教育、醫療、娛樂、文化和公共服務等。近年來,中國服務業在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同時,其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服務業結構轉換與升級速度加快。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旅游、文化、教育培訓、醫療衛生、體育、會展、中介服務、動漫、創意等需求潛力大的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現代技術型、知識型服務業迅速發展,各種新型業態層出不窮,提升了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特別是對制造業的支撐能力。但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等傳統產業的主導地位并未改變,現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偏低。從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增加值來看,批發和零售貿易、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最高,在全部服務業增加值中的比重高達40%,而金融與保險、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的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比重還比較低,約為20%(詳見表7)。對照一下美國的服務業結構(詳見表8),我們就會發現,金融保險、專業技術服務業、健康與社會救助等現代服務業處于主導地位,而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貿易等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相對較低。如果按照發達國家這把尺子來衡量中國的服務業結構,其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總量增長緩慢與結構性缺陷兩種矛盾相互交織、共同制約著中國服務業增長。如何優化和提升服務業結構,在繼續發展傳統服務業同時,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的主導地位是中國服務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表72004年中國服務業內部各行業增加值情況單位:億元,%行業增加值增加值構成第三產業總計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64561.39304.44236.312453.83664.85393.07174.12627.51759.5768.62481.54892.62620.71043.26141.410014.46.419.35.78.411.14.01.22.93.97.73.91.79.4注:本表中的行業分類為按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劃分,農林牧漁服務業包括在第一產業中。從2004年開始,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的劃分也發生了變化,考慮到口徑的變化,本表只列了2004年的數據,沒有列以前的數據來對照說明。另外,本表按當年價格計算。

表8美國服務業增加值結構單位:百萬美元,%行業2002年2003年2003年各產業占服務業比例信息服務業批發業零售業運輸倉儲金融保險房地產及其租賃專業及科技服務業企業投資與經營商務支持廢棄物管理教育服務健康與社會救助藝術、娛樂與休閑住宿餐飲業其他服務業所有服務業47000262494674432630440981818913300137129041780452729172614091454707593382305904081894212521177195189493789645370770475319284882896136739974327619132928241527249945117566853964479320719664226304775240216.568.5810.244.2411.7318.179.882.543.750.361.2610.065.271.242.613.50100.00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網站。

4、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十分顯著,東中西三大地區很不平衡中國服務業的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陸之間的非均衡差異非常明顯,各個區域服務業發展之間的協調性也很差。我們將從服務業增加值、吸納勞動力就業和服務業競爭力三個方面來分析地區間發展差距。從增加值來看,東部地區既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也是中國服務業總量最大的地區。2001年東部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總服務業增加值的63%,然后逐步上升,到2004年達到65%,而西部呈下降趨勢,從2001年的12%降到2004年的11%。從就業來看,東部地區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最多,2001年東部地區服務業就業占全國服務業就業的46%,到2004年上升到48%,西部地區也從21%上升到22%,而中部呈下降趨勢,從2001年的33%降到2004年的31%(以上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6》計算)。中國人民大學競爭力與評價研究中心研究組(2003)曾經從規模競爭力、結構競爭力、成長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管理競爭力等五個方面對中國31個省區市服務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上海、廣東、北京、江蘇、浙江、山東等以沿海地區為主的省市構成了中國服務業競爭力水平的第一梯隊,綜合得分在60~80分之間;福建、天津、四川、遼寧、湖北、河北、湖南、重慶、江西、安徽、河南等以中部內陸省份為主的11個省市構成第二梯隊,綜合得分在40—60分之間;黑龍江、云南、廣西、西藏、吉林、海南、陜西、內蒙古、甘肅、青海、山西、寧夏、新疆、貴州等14個省區市得分均在40分以下,構成第三梯隊。二、制約中國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環境因素分析(一)、市場機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理應是配置資源的基礎性手段,在服務業領域也不例外。但中國不少服務業領域壟斷色彩十分強烈,一些部門對某些領域過分看重其兼有的屬性,如:銀行作為調節經濟手段的屬性,科教衛體等領域作為公益性、福利性事業的屬性,文化、傳媒等作為意識形態的屬性等,導致了銀行、證券、保險、電信、民航、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領域,至今仍保留著十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政府或國有經濟壟斷經營嚴重。比如,在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仍占50%以上,大大高于工業的同一比重,而且多數服務產品的價格還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市場競爭很不充分(李劍閣,2004)。其結果是服務業的發展遠遠適應不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效率低下,凈社會福利降低,也影響寧服務企業的經營和機制創新,不利于服務業的成長。(二)、政府職能不規范,越位與缺位并存1.政府存在缺位、越位現象政府和市場是產業發展中的兩大責任主體。但中國服務業中普遍存在政府作為責任主體而缺位、越位的現象。比如,在農村醫療衛生、科學研究、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等服務業領域中就存在政府缺位的現象。農村醫療衛生等服務產品因政府不當退出而“過度市場化”,造成其供給不足。國家農業科研計劃項目很大程度上通過自由競爭方式組織實施,缺乏對事關基礎性、戰略性研究項目的定向、長期、穩定的支持,缺乏全國統一的科研計劃和協作。地方政府在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與管理方面,對政策轉化以及農民的實際需求關注較少,信息服務的寬度和廣度延伸不夠,供求信息類的微觀信息提供不足。對農民科學意識、文化素質、專門技能的教育和培訓供給不足。另外,政府有時對某些行業發展進行不當干預,如強行推進農村住戶的房屋拆遷、統一模式進行改建和裝修,對住宿和餐飲業收取一些不合理費用,一些部門對本行業服務企業變相推銷各種產品等。2.政府間責權利缺乏明確的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地方政府之間在關于服務業的責權利劃分方面存在不合理性。比如,農村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農村服務業發展基本上或很大程度上由縣鄉政府負責。但在現有的財政體制下,縣鄉政府根本就沒有財力來發展如此重要的公共服務業。其結果是這些公共服務供應明顯短缺,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越來越大,很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3.行政審批環節過多且多頭管理主要表現是行政審批環節過多、效率不高,行政執法尺度寬嚴不一、收費過多。據國家發改委等聯合調研組(2005)對服務業前置審批項目的不完全統計,除涉及國家法律17部、國務院行政法規33部、國務院政策文件20件外,涉及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部門規章、文件106件。各地方依據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文件制定的地方性規定就可以成為一個龐大的集合。由于修訂機制不夠有效,法律、法規和規章、文件存在著修改不及時、廢止退出滯后的問題,成為體制創新的障礙。各政府部門之間的政策和管理辦法存在許多不銜接和不配套之處,為企業帶來很多困擾。行政執法中廣泛存在的重復檢查、重復收費、行為不規范等現象也妨礙了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無錫市政府估計,目前興建一個大的服務業項目,一般要經過十個左右的環節,時間也長達半年甚至更久;即使是辦一個小小的報刊亭或復印社,也需要到一些相關部門辦理好幾道審批手續,審批周期也較長。企業對此意見非常強烈。(三)、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不徹底產業化、社會化、專業化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但中國長期以來把不少服務業當作是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內部的事情,沒有把它剝離出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服務業的發展規模和效率。中國的事業單位承擔了較多的公共服務或準公共服務職能,但也有一些本可以產業化或市場化的服務業也存于其中。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各種應用開發性科研機構、職業培訓機構、社會中介機構、一般性藝術表演團體、新聞出版機構乃至部分賓館、招待所等,該市場化的沒有市場化。公共支出越位擠占了稀缺的公共資源,分散了社會財力,使得社會急需的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或無力供給。各類事業費供給范圍龐雜及財政供養人員負擔過重,造成一方面存在不合理的越位供給或過度供給的狀況,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應當由公共部門保障的事業,資金供給短缺、保障乏力的問題。國有企業是市場經營主體,理應全力以赴地參與市場競爭。但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很不徹底,不少大企業出于自身利益和安置富余人員等方面的考慮,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非核心業務,如車隊、法律事務、后勤、學校、醫院等,企業絕大多數生產性服務業在企業內部消化,制約了物流、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政府機關及學校、醫院等部分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程度不高,大量服務需求內置,如各政府機關為提供電子政府服務,紛紛設立了專門的信息中心,而其服務質量和運作效率遠低于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公司。(四)、政策不平等導致服務業企業負擔重,經營成本高長期以來,由于物質產品短缺,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都是從如何有利于增加物質財富來設計的,造成服務業與農業、工業之間政策上的不平等。在稅收方面,部分服務行業重復納稅,服務業企業的稅收負擔較重。在物流等行業,企業經常發生大量業務外包,按理應抵扣外包收入后納稅,但是,在發包方按照整個營業收入納稅的同時,分包方也要按照分包協議上的價款納稅,這就出現了重復納稅。此外,制造業企業獲得的稅收優惠較多,如某些特定企業可以獲得所得稅、營業稅、房產稅、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費等不同程度的減免,而服務業企業雖然有某些稅收優惠,但優惠力度和范圍遠遠不如工業企業。在使用土地和水電氣的價格方面,服務業普遍高于工業。地價方面,工業用地一般采用協議轉讓的方式,而服務業用地則采用招標拍賣的方式,兩者差別很大,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幾倍乃至十幾倍。服務業使用水電氣的價格也普遍高于工業。在財政支持方面,主要是向第二產業傾斜,集中在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究開發、科技發明和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名牌產品獎勵等等,已形成較為完整的財稅支持體系;盡管各地對服務業也有一定的財稅政策支持,但力度較弱,過于分散、具體,很多服務業企業甚至不清楚可以享受什么樣的政策支持。(五)、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從中國服務業的產業組織結構來看,要么是準入門檻偏低,政府干預嚴重,造成無序競爭,經營混亂;要么是獨家壟斷,效率低下。以會計服務業為例,截至2001年底,中國共有會計師事務所4287家,執業注冊會計師55898人,其中擁有100名以上注冊會計師的事務所只有27家,收入達千萬元以上的寥寥無幾。與此相對應的還有,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服務市場的資格種類多達20余種,難以形成綜合服務。再加上政府對市場介入過度,干擾了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使得中國會計服務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難以形成,影響了服務質量(霍景東,2005),從而導致無序競爭,經營混亂。由于大家都在搶市場,行業自律難以形成,丑聞也層出不窮,同樣的問題在律師、廣告等服務業中也存在。而鐵路運輸、郵電通訊等產業則呈現出獨家壟斷之勢,服務質量難以提高,經營質量低下。另外,目前有不少專業服務機構雖然名義上已經脫離政府,但實際上還依附于政府部門,沒有形成有效的內部治理結構,競爭力較弱,在日趨激烈的專業服務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例如,上海現有24家規模較大的展覽公司,大多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機制不靈活,責、權、利劃分不明晰,辦展的國際化和專業化程度不高,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使服務業發展缺乏活力(來有為,2006)。(六)、服務業的開放限制較多、開放度較低服務業的開放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兩個方面。對于中國服務業來說,對內開放即允許不同所有制經濟都能進入除涉及國家安全的所有服務行業。但事實上,相當多的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的服務產業,如金融保險、電信、郵政、城市供電、鐵路、民航、港口等領域基本上排斥非國有資本的進入。由于這些部門壟斷難以打破,政府的管制又不夠有效,服務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效率還比較低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和相應的服務貿易總協定,以及對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大大加快了中國服務業領域對外開放的步伐,在市場準入和管理的透明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來看,哪個領域開放得較早,哪個領域就發展得較快。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與過去開放度低有關。比如,中國的金融和電信市場長期以來具有完全壟斷特征,金融服務由國家銀行壟斷,電信服務由國家電信壟斷。這些領域的服務質量差、經濟效率低是大家公認的。總的來講,中國服務業的開放整體上晚于制造業,開放程度也遠低于制造業。目前,外資進入中國服務業還要面對外資準人資格、進入形式、股權比例和業務范圍等較多的限制。可以說,對外開放不足是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后、效率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服務業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合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迅速轉換,對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急劇增加,但服務業專業人才匱乏現象也隨之凸顯出來,服務業高級專門人才儲備不足,服務業的藍領人才也存在結構性短缺。這種格局的出現與我們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分不開的。長期以來,我們重視高等教育而忽略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對學歷教育過分偏愛而對實用性較強的職業教育“看不上眼”,即使是高職教育也盡可能往“學歷教育”上靠,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脫節。比如,我們現在精通國外法律、國外市場的國際型和開放型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其中注冊精算師、注冊金融分析師、注冊房地產評估師、軟件設計開發等高級專業服務人才尤為缺乏。同時,人才結構配置不合理。在信息服務業中,既缺乏創意、規劃和設計的高端人才,又缺乏一大批擁有一定技術能力的藍領。但與此同時,還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為找工作四處奔波。三、加快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的步伐,促進服務業快速有序發展中國服務業發展不足,除了主觀認識上的原因和城市化率低、收入水平較低等客觀原因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體制環境沒有理順。與人打交道的服務業較之與物打交道的狹義制造業對制度環境的要求更高。要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含量高的現代服務業快速有序發展,就必須改革與創新既有的服務業體制,培育健康規范的制度環境。(一)、加快服務業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中國服務業發展既有國外服務業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中的一般共性,又有作為發展中的市場轉軌國家的特殊性。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和結構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服務業體制改革不到位、市場機制沒有發揮配置資源的主導作用、不具備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體制環境造成的。與改革初期相比,中國市場機制已日漸完善,放松經濟規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條件日趨成熟。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經濟。要公平競爭,各市場主體就必須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建議分步驟放松對現代服務業中投資項目的行政審批,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以此打破市場壁壘,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同時,改變服務業部分行業壟斷經營嚴重、市場準入限制過嚴和透明度低的狀況,按市場主體資質和服務標準,逐步形成公開透明、管理規范和全行業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積極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服務業發展,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面,對非國有經濟實行與國有經濟同等的待遇,形成與國有經濟企業相競爭的局面,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提升服務業產業的競爭力。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國有經濟是中國大型服務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是要加快國有大型服務企業改革的力度。從宏觀上講,要加快服務業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做到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微觀上講,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重點是對國有服務業大中型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數企業外,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相互參股等形式,逐步改制為多元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建立起激勵約束相容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企業內部運行機制,推動各類企業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創新,促進主輔分離,推進企業內置服務外包,改變“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企業效率。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是要素流動與市場競爭的“引導者”。要根據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市場供求狀況,逐步放松服務價格管制,盡可能減少非市場定價,推進市場定價。對某些必須管制的服務價格,也要提高定價的透明度,應當允許有些差別化定價,或有指導性的市場定價。(二)、優化和完善法規制度與政策措施構成的軟環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是現代服務業快速有序發展和競爭力不斷提升的重要基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波特在闡述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時指出,一國在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表現為一國能否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是該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除了現代通訊設施、便捷的交通網絡、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等硬件環境,還要重視以法律法規、政策措施、機制體制為重點的軟環境。根據王靜波(2006)提供的資料,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歷來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多年來致力于人才、教育、市場制度和監管等商業環境的優化,降低政府公共服務、社會誠信等帶來的社會交易成本,努力營造公開的商業環境和開明的經濟政策,進行適度的監管,提供公正的法律制度,并從中介、碼頭、金融等領域退出,為民間資本提供發展空間。新加坡港則通過誘人的稅收政策以及縝密的法律體系贏得了不少航運客戶的青睞。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許多做法為我們在建立完善的服務業法律體系和政策措施以及優化市場環境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鑒的經驗。(三)、創新服務業引導資金的使用,充分發揮其彌補服務業領域“市場失靈”的作用國家服務業引導資金是指在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或國債安排的專項用于支持服務業重點領域建設項目等的補助性資金,目的是調動地方和企業發展服務業的積極性,引導多渠道資金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服務業引導資金的設立,對于促進中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和提升服務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要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正確界定和區別對待市場化服務和公共服務。對于市場化的服務領域,要堅持推進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政府主要依據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趨勢,提供相關信息,營造體制環境,明確政策導向,規范企業行為,加強必要的監管措施。而公共服務領域,正外部性較強,是“市場失靈”的領域,如果沒有政府投資,要么供應不足,要么因為“無利可圖”民間資本不愿意介入,這個時候,政府資金應該出面介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民間資本不斷壯大的情況下,政府資金的這種介入并不是要對所有公共服務領域的事務“包辦一切”,其性質應是補貼性資金,政府部門不必大規模介入服務投資領域,而只是在一些“市場失靈”領域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最終目的是通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政府投入為引導資金,帶動民間資本投入,從而拓寬這些領域的融資渠道,促進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四)、逐步消除城市化的制度障礙,加快城市化進程,以此推動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證明,城市化和服務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在現代工業社會,城市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平臺,服務業的規模和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規模。因為服務業要求它的生產和消費在同地點進行,這就在客觀上決定了服務業的發展必須以城市為依托。另外,服務業的許多產業都具有規模效益,例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以及金融保險、會計法律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只有在人口規模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才能盈利。而且,相對來講,城市的制造業比較發達,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較高,因而對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服務業的需求也比較大。因此,只有依托城市才能培育起現代服務業的土壤。城市化的進程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狀況和工業化發展的階段,但也與政府政策及制度環境息息相關。中國嚴重的二元經濟固然與歷史形成的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相關,但嚴格的城鄉分離的制度與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二元經濟格局。因此,要適度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就必須推進改革,加強制度創新。城市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盤考慮,未來一段時間,要對包括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城鎮建設投融資體制、市鎮設置的法律制度等直接影響城市化的制度安排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城市化來帶動服務消費增長和服務就業總量的提高,從而推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服務業結構的轉換。(五)、依據不同服務行業的特征制定合理的市場準入門檻市場準入門檻對于一個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決定了一個產業的產業組織形式,同時也決定了一個產業的平均企業規模,是政府規制一個產業的重要手段。市場準入門檻過低,會導致過度競爭,無序經營;準入門檻過高,會導致壟斷經營,效率低下。因此,確定合理的市場準入門檻,對于一個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據不同的產業發展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門檻是一個產業順利成長的保證。對于律師、會計、咨詢等小規模經營的行業,應該提高準入門檻,避免無序競爭。而對于郵電、運輸等行業,則要降低準入門檻,促進競爭。需要指出的是,降低門檻不是放寬服務質量,而是對不同所有者資本一視同仁,均可進入服務業市場。此外,要盡可能簡化目前繁雜的前置工商登記審批制度,加強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監管。目前的工商登記審批制度手續繁雜,周期漫長,但是對審批后的企業的監管無力。今后應簡化審批手續,同時,對于注冊成立的企業要嚴格按照市場準人標準和行業經營標準進行監管,提高其服務質量。(六)、轉變政府職能,發揮行業協會在服務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如何轉變政府職能的問題。就服務業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