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上冊第一學期四年級科學全冊教案_第1頁
人教版上冊第一學期四年級科學全冊教案_第2頁
人教版上冊第一學期四年級科學全冊教案_第3頁
人教版上冊第一學期四年級科學全冊教案_第4頁
人教版上冊第一學期四年級科學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天氣

1我們關心天氣

探究活動分析: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

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

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

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著給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象一一引導學生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

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O

6.用一些詞或句子應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后,將學生觀察到的

現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應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

應該穿什么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系的幾個簡單的詞

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一一將天氣特征與生活建立聯系,提高

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提示,并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

進,并把改進后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應到天氣每天/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而二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

氣現象?

2.根施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

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

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

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

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

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

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

狀圖,

三、總結

而務霖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

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

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課后反思:

2天氣日歷

探究活動分析:

前一課學生已經認識了在天氣預報中常用的天氣符號。在天氣日歷中,學生將用改進后的、

比較簡單明確的天氣符號(有時需要用有相關數據的天氣符號卡)來記錄觀察到的天氣現

象,并且他們需要自己制作這樣的天氣符號卡來完成觀察記錄任務,所以讓學生練習畫一

畫天氣符號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數的記錄,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學相

配合。運用小旗被風吹動情況的符號來記錄風量,也是和后面"怎樣描述風”的教學活動相

配合,并使學生的觀察和記錄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氣日歷(時間/內容)

1.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兩周前的天氣是什么樣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別明顯的天氣現象發

生,否則學生是很難記得清楚的。

2.教師再讓學生描述今天的天氣,并討論:我們怎么樣才能在兩周后仍然記住今天的天

氣?學生的回答將集中在如何把天氣現象記錄下來。

3.教師向學生介紹天氣日歷是跟蹤記錄天氣的好辦法,并讓學生了解天氣日歷。告訴學

生們,這節課就來研究如何觀察天氣,并將觀察到的天氣信息記錄在“天氣日歷”上。

4.討論今后的天氣記錄應怎樣進行?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方法一,小組輪換,每周指

定一個組,每1至2人負責一項天氣現象的觀察和記錄,并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天

氣日歷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個同學觀察和記錄天氣,定一份觀察記錄值日表;方法三,

每天安排一個人或一個小組,把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象先和全班同學描述,再記錄在“天

氣日歷”上。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通過親自觀察認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變化。

過程與方法:

2.能運用多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X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一

溫度”表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長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重點

能運用爹種感官和溫度計來收集天氣信息和數據,逼供內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日期一溫度”

表中。

教學難點

意識到工期的觀察和記錄能幫助我們了解到更多的天氣信息。

教學準備:

1.畫有?天氣符號的圖片一張

2.學生畫天氣符號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氣日歷一張

4.氣溫柱形圖表一張

5,溫度計每組一支

6.科學記錄本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一些天氣符號

1.分類介紹每一種天氣符號的含義。

2,使用天氣符號記錄云量、云的種類(次項可以選學)、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溫度等

天氣現象。

3.每個學生在小紙卡上畫幾個天氣符號,制成天氣記錄卡。并提示學生在今后一個月的

時間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氣記錄卡在“天氣日記”上記錄每天觀察到的天氣現象。

4.可以小組分工,每人畫一類天氣符號的小紙卡,小組內不畫重復的。注意提示學生在

卡片的上方寫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氣日歷可以每個小組完成一個天氣日歷,但全班共同完成一個天氣日歷的記錄可能

會比較現實。

6.帶領學生到戶外觀察天氣。因為,從這一次開始,學生將持續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并

在觀察的過程中對天氣情況進行判斷。此時的學生對天氣現象的觀察能力還不強,教師應

重點對在什么地方測量溫度最合適?如何判斷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陰天等方法和學生們進

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導。

7.回到教室后,教師可將“天氣日歷”貼在黑板上。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

今天的云量?各小組舉起前面畫好的相應的小卡片。請一名同學把小記錄卡粘在“天氣日

歷”今天的日期欄內。

8.依次提問學生哪一張天氣符號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風向、風級?

9.出示“溫度記錄表”,指導學生用填充圖(描豎條)的方法記錄今天的氣溫。

10.討論怎樣安排每天的記錄任務?明確分配任務的方案,確定每天在什么時間來觀察

天氣。

3溫度和氣溫

探究活動分析:

1.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

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一溫度表”中O

3.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

行指導:1、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每兩個數值之間

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4.測量時,要把溫度

計放置到測量環境內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

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君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地的氣溫。

并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一一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據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關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魯,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

數據。

2、揭示學習課題。

二、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

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

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

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

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K'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

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

地方來測量氣溫。

3、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

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

課后反思

第四課風向和風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風可以通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

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

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

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并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風向標的材料;制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么?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通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制作風向標,并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制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添加到當天的天氣日歷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么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制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制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歷中

第五課降水量的測量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過程與方法:

制作簡易的雨量器,并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后持續地進行降水量

的觀測。

【教學重點】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

【教學難點】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紀錄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說明書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

度尺,剪刀,紙帶,膠帶紙;噴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降水也是天氣的一個重要特征,那么,我們怎么判斷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說:通過觀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時間長短

介紹氣象學家是用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和根據降水量的多少來區分雨的等級的。

二、探究內容:

(-)用雨量器測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簡易雨量器

生根據制作說明書,嘗試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簡易雨量器,討論:雨量器的口徑大小是否對測量有影響?用大小不同的雨

量器測量降水也可以嗎?

3、小結

4、模擬降雨,初步感知怎樣收集和測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觀察和測量

1、討論: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項。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讓雨量器內的“降水”溢出;讀數時,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

上,視線與雨量器內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導記錄"降水量填充圖”

3、指導學生課后開展降水量測量和記錄活動。

第六課云的觀測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云在天空中是會變化的,不同的云預示

著不同天氣的來臨。

過程與方法:

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對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濃厚的興趣,在課外認真完成“天氣日歷”中關于云的觀察。

【教學重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云

分類。

【教.難點】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和陰天并能根據云的高度和形狀給

云分喪。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云的圖片,直徑約30cm的圓片,白紙

【教學過程】

一、福述云

1、出示“云”字。問:關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網狀圖記錄學生想法。

二、探究內容:

(一)觀察云

1、問: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使用了晴天、多云、陰天等來描述和記錄對云量的觀察。

那么,這些不同的天氣狀況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2、師介紹方法:出示圓片,把天空當成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這

個圓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進行區分。

3、室外觀察,明確任務:(1)觀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狀(3)在觀

察云的過程中,會產生哪些聯想

(-)對云進行分類

1、分組活動:根據不同形狀的云的照片,嘗試給云進行分類

2、生匯報

3、閱讀資料,了解科學家對云進行分類的方法。

4、再次觀測,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種類型的云,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

第七課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

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過程與方法:

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

【教學重點】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

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教學難點】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

釋。

【裴學準備】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表、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經過進一個月的天氣觀察,在天氣日歷中我們已經記錄了很多相關天氣信息,今天,

我們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內容:

(一)統計天氣信息

1、討論統計方法。

(1)可以從天氣日歷上將相應的小紙卡取下來,然后分類

(2)也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依次記錄

2、分組統計

發給相應小組氣溫統計表、云的統計、風的統計表、平均降水量的統計表

(-)分析天氣信息

1、反饋:(1)統計云量的小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陰天或多云?哪種天氣最

多?哪種天氣最少?

(2)統計云的類型的小組:哪種類型的云最常見?哪種類型的云最少見?

(3)統計風向的小組:主要刮哪個方向的風?

(4)統計風速的小組:這段時間里刮風的天氣多嗎?通常刮大風還是微風?

(5)統計降水量的小組:這一季節的降水量有什么特點?

2、問:綜合各組的統計和分析匯報,能對這段時間的天氣情況進行概括總結嗎?

第二單元溶解

第二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

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準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食鹽1、沙1、面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

3、鐵架臺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里溶解了

1.宇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

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里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糾正學生的匯

報:食鹽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

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

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面粉在水

里的變化,然后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面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么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

5.討論:面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采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

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于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觀察濾紙,

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

不是熔也不是融。)

第二課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鎰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并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面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面粉在水里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鎰酸鉀1、小藥勺、食鹽1、沙1、面粉1。

【教學過程】

一、觀察高銃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

師出示高鎰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鎰酸鉀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鎰酸鉀,先靜觀高鎰酸鉀在水中

的分散現象,然后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鎬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

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6.學生匯報:高鎰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

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異同?

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面粉和高鎰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

水中有什么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

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征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三課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

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蔡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

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

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欲望。

【教學重點】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征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

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后的現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觀察到的什么現象說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體、

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

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里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后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教學后記:

第四課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氣體也容易溶解于水。

過程與方法: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氣體溶解于水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溶解實驗中認識到細致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意識到溶解在

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難點】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裝30毫升水的燒杯2、筷子1、小勺2、食鹽20克、蘇打20克、汽水1、

開瓶器1、注射器lo

【教學過程】

一、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學生觀察:打開桌上的紙包,說說知道里面是什么嗎?

2.教師提問:給20克的食鹽和20克的小蘇打同時放在同樣多的水中做溶解實驗,猜一

猜,食鹽和小蘇打誰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

3.引導實驗設計:怎樣進行這個對比實驗比較公平?

4.組織學生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5.匯報交流:

2.觀察氣底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師出示汽水一瓶,搖一搖請學生觀察液體中出現的氣泡。

2.教師解釋:我們在搖瓶子時從液體里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知道是些

什么氣體嗎?

3.學生實驗:觀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紹操作步驟: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

(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里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5.提問:怎樣解釋注射器里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6.整理本節課的認識記錄到科學筆記本上。(參考P10)

拓展:怎樣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五溶解的快與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可溶性的固體物質在水中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即表面積的大小)、水的溫度以及混

合溶液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問題一假設一驗證一證實”科學探究過程和控制單個變量進行對

比實驗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將對比實驗這種科學的方法運用到解決同類科學問題的研究當中去,發展公平實驗的

意識。體驗研究影響溶解快慢因素的樂趣。

【教學重點】方糖溶解實驗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比實驗過程中,各種相同條件的控制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筷子1、玻璃杯2、熱水和冷水、糖塊3、食鹽1、勺子1、水

槽1。

【教學過程】

一、哪一個溶解的快。

1.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問:取兩份同樣多的食鹽,每份大約10克,同時放入同樣多的水中(25ml),觀察

比較哪一杯中的食鹽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學生觀察實驗。(教師指導對比方法)

4整理如露信自.奪濟相沖

5:提出新的條欣溫度益溶初有沒有影響呢?(60攝氏度左右,強調安全。)

6.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一步指導實驗操作)

7.整理觀察信息進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2.學生猜想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

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實驗設計。(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1)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每組設計一兩個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

想)O

各組實驗設計交流匯報補充完善。教師板書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重點指導對比

實驗中變量的控制。)

(3)請一組演示其中一個對比實驗,其余學生觀察評議確保每組都能正確操作。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回應假設,總結評價。(注意引導學生反思實驗過程中

的不足)

5.整理課堂共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6.下面讓我們來吃一塊方塘,猜猜看,一塊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時間?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六課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無限量地溶解下去。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設計“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的實驗,并能根據計劃開展研究,學會

運用數據作出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發展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溶

解實驗中能用觀察到的事實與他人進行交流,并在制定計劃和實驗操作中感受科學探究的

嚴謹。

【教.難點】經歷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的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用:食鹽、塑料小勺、筷子、燒杯、水

分組實驗材料:食鹽1小瓶備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鹽10包)、筷子1、盛50ml水

的燒杯1、水槽1、天平1。

【教學過程】

一、引入問題3'

1.老師桌上有鹽、燒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這些材料做什么實驗?

2.誰愿意和老師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請一學生放一平勺鹽,教師攪拌)大家看到鹽怎

么樣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鹽又會怎樣?

3.提問:如果不停地往這杯200ml水里放鹽,不停地攪拌,鹽會不斷地溶解嗎?(板書

課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4.由于時間的關系,我們先50ml水來做實驗。(在課題一杯后加上50mI)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20'

1.請你推測一下,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2.學生猜測:2勺、3勺、5勺……

3.組織學生討論:想知道誰的猜測正確,該怎么做呢?

4.組織學生匯報,完善研究計劃。(建議用以下形式表達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

一、研究的問題

50ml水能溶解幾勺食鹽?

二、準備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一小給卦

3:小塑料勺:筷子、記錄紙。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難以溶解為止。

3、記錄完全溶解后的勺數。

四、研究結果

我們發現:50毫升的水能溶解勺食鹽,即克食鹽。

5.關鍵性提問:(邊交流邊完成以上研究計劃)

1.一勺鹽怎么算?(滿滿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進去以后,什么時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時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

二勺,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3.要判斷是否溶解是在攪拌時觀察還是攪拌后等一下再觀察呢?

4.一共溶解幾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沒有溶解算6勺)

5.根據大家討論,我們制定了這份計劃,計劃中哪些地方制定得還不夠完善,可以提出來

修校。

三、分組實驗5'

1.學生根據研究計劃,開展研究活動。(提醒做好研究記錄)

2.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結果8'

1.匯報實驗數據。出示一張大表收集學生數據,如下:

勺數

組別6勺7勺8勺9勺10勺11勺12勺13勺14勺14勺

以上

第1組

第2組

第3組

第4組

第5組

第6組

第7組

第8組

第9組

第10組

2.從匯報的數據看,你發現了什么?

3.你們想一想:為什么同樣一杯水里溶解的鹽有多有少呢?(引導學生反思實驗中可能出

現的問題導致同樣一杯水溶解的鹽不一樣多。)

4.討論:我們怎樣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看大多數組溶解多少食鹽?)

5.出示天平,測量1勺大約是()克,接下來換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鹽。

6.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在20攝氏度的環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鹽。

拓展:下節課老師請你把這杯水中的食鹽與水分離出來,你能想出什么辦法呢?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七課分離鹽和水的方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食鹽溶解于水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用蒸發的方法可以分離出溶解在

水中的鹽,這種方法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曬鹽。

過程與方法:能運用燒杯、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蒸發皿等工具進行簡單的觀察實驗,

經歷觀察比較、描述溶解前后鹽粒特征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課外探究其他溶液分離方法的興趣。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

【教學難點】理解減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進行分離鹽和水。

【教學準備】小組觀察實驗:飽和鹽水1、食鹽1、清水1、蒸發皿1、放大鏡1、石棉

網1、酒精燈1、三腳架lo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上一節課留下來的濃鹽水,請學生觀察后提問:為什么這杯鹽水杯底會有鹽呢?你

有什么辦法能使杯底的鹽繼續溶解嗎?(增加水量)

2.按照學生的說法演示實驗:我們用紙條在杯壁給濃鹽水的液面做個記號,然后一點一點

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鹽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臺上讓水蒸發,當杯子里的水面降

到原來的刻度時,已經溶解的食鹽會怎樣?(學生思考)

3.繼續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繼續蒸發減少,直到水全部被蒸發掉,原先溶解在

水里的食鹽會怎樣?食鹽會隨水一起蒸發呢還是會留在杯子里。(學生做解釋)

二、觀察蒸發皿中的白色顆粒,判斷是否食鹽。

1.講解:用蒸發的方法水分減少很慢,我們還可以用酒精燈加熱水的方法來加快水分的蒸

發,看一看溶液中水分減少后食鹽的變化。

2.出示實驗裝置,介紹各部分名稱。(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

3.教師演示實驗操作,學生觀察。

4.強調實驗要點:酒精燈的構造、酒精燈的點火方法、酒精燈的滅火方法、在鹽水還未完

全蒸發之前熄滅酒精燈、加熱后實驗器皿會很燙要注意安全。

5.分組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蒸發皿中留下的物質的形狀、顏色、顆粒大小。

6.集體探討:這些白色顆粒和食鹽一樣嗎?它們也能溶解于水嗎?它們是食鹽嗎?如果在

蒸發皿中留下的是食鹽,說明什么?(鹽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發后,鹽并沒有隨水分一起

蒸發掉,而是形成了鹽的晶體留在蒸發皿中。)

7.整理本節課達成的共同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

拓展:閱讀資料P19。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第三單元聲音

第一課聽聽聲音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制造出不同的聲音。

過程與方法:

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并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致

的觀察習慣和態度,并樂于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實驗記錄單、收集一些

關于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于聲音的事情。你對

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于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傾聽周圍的聲音

從本節課開始,我們要開始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務必要保持教室內的

安靜,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有效進行。

1、打開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么物體

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么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

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調試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分組實驗1:出示一組(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

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嗎?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分組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擊打,兩個聲音有什么不同

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

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分組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p26途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擊打,

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并記錄下表:

擊打釘子——我聽到的聲音

交流.

第二覆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

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

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準備】

1面鼓、1把鋼尺、2根皮筋、1個音叉、裝水的水槽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節課中,我們已經知道通過不同力量的擊打,對不同物體的擊打都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

音。那么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將作繼續的研究。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分組活動:出示鼓、鋼尺、皮筋,你能想辦法使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嗎?

2、記錄并交流我們的想法:

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

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三、觀察發聲物體

1、分組實驗1:在水槽里盛約2/3的清水,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

叉,觀察音叉的振動。用一個手指輕輕地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感覺一下音叉的振動。

觀察:手指有什么感覺呢?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

交流反饋:手指有麻麻的振動感,水面產生了花紋,花紋就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2,分組實驗2: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

動,不發出聲音。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

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交流反饋:

3、小組交流:

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

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4、小結: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

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聲音就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第三課聲音的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就越

弱。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振動的頻率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頻率越慢,

聲音就鉞低。

過程與方法:

能使物體發出強弱和高低不同的聲音,對聽到聲音的不同進行描述,對物體在發出不同聲

音時的振動狀態進行描述,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的,音高是由

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鋼尺、4個同樣的被子內裝有不同量的水、實驗記錄紙、1根橡皮筋、3個長

短不同的鐵釘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在第一節課中我們曾聽到過大小不同的音叉發出的不同的聲音,本節課我們要繼續來研究

聲音的變化。

二、觀察比較聲音強弱的變化

1、使鋼尺發出聲音:出示鋼尺:你能想辦法使鋼尺發出聲音嗎?——注意:撥動鋼尺時,

避免尺子與桌子發聲。

2、研究鋼尺幅度大小與音量之間的關系

要求:輕輕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音;用力撥動鋼尺,觀察描述鋼尺發出的聲

音。重復3次,并記錄下表。

小結:輕輕撥動鋼尺時,鋼尺的振動幅度小,聲音弱。用力撥動鋼尺時,鋼尺的振動幅度

大,聲音強。聲音的強弱變化可以用音量來描述。音量是由鋼尺的振動幅度決定的。音量

的單位是分貝(dB)o

三、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

1、出示4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發現嗎?(同樣大小的杯子,內裝不同量的

水)

2、如果用同樣的力敲擊這4個杯子,你預測他們發出的聲音會有什么不同?能用聲音高、

較高、較低、低來描述嗎?記錄表2第一欄。

3、分組實驗1,觀察比較四個裝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聲音高低的變化,并記錄表格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

的裝置。

2)把寢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

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

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五、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第四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

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

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勤于觀察,樂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深處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本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鋼尺,如何使鋼尺發出聲音呢?請同學上來試試。

2)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他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會發生變化嗎?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長短與音高的關系。

1、假設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發生了變化,那么我們

如何來驗證這個實驗呢?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案:

1)確定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的變化

2)實驗前先進行預測,根據鋼尺伸出桌面的變化,音高可能會發生什么變化?預測的理

由是什么?

3)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注

意區分尺子敲擊桌面發出的聲音和尺子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把觀察到的現象

(音高用高、較高、較低、低表示)及時記錄下來。)

2、教師一邊講解實驗注意事項,一邊演示分組活動:

3、整理數據:通過表格中的數據,統計好“我們的觀察柱狀統計圖”的表格,根據實驗數

據,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合法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律嗎?還能發現什么?

三、課后延伸

音量的變化物體的振動幅度大小有關,課后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第五課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通過物體以波的形式,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

過程與方法:

借助實驗和想象,對聲音傳播的方式進行描述。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實驗,對聲

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情況進行比較。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實驗中獲取事實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難點】設計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實驗

【教學準備】音叉、“土電話”裝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線、尼龍繩)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很多有關聲音的內容,那么聲音究竟是怎樣到達我們的耳朵的呢?在

聲音的傳播過程中,聲音會改變嗎?今天我們將繼續這方面的研究--一出示課題。

二、研究聲音的傳播

1、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中我們已經發現:由于音叉的振動而產生了聲音,那么

音叉振動時是怎樣引起水面波動的呢?

分組實驗1:用擊打過的音叉輕輕觸及水面,音叉的振動引起了水的波動。要強調:這次

實驗與第2課中《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要求不一樣,這次的重點是要細致觀察水面是如

何波動的?并且把它描述出來。

小組交流、反饋:水面一撥一撥地從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開去

2、小游戲:平時我們經常接聽電話,今天我們在課堂上也做個接電話的小游戲。老師給

大家帶來了簡易小電話。出示實驗裝置,分別介紹。

分組活動:“土電話”的研究

要求:

1)戒話同學要小聲說話,以聽電話的同學不能直接聽到為宜。

2)接聽電話的時候,電話線要拉緊,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組交流討論:紙杯里聽到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小結: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

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

三、研究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

1、聲音在所有的物體中都可以傳播嗎?讓我們向上節課研究“尺子的音高變化”那樣,一

起來研究一下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出示材料:相同長的鋁箔尺、木制米尺、棉線、

尼龍繩,如何研究聲音在這些材料中的傳播呢?

2、能通過以上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聲音在這些不同材料中的傳播情況的不同嗎?

——小組討論交流

3、反饋小結:一同學在物體的一端,握住振動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纏繞在音叉上,

另一個同學把物體的另一端緊靠耳朵,并使物體繃緊。換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學盡量

都要用同樣的力度敲擊音叉,另一端的同學必須仔細聽,然后記錄在記錄表格中。記錄前

先做好預測。

4、分組活動,并填寫好表格

小組交流、反饋:實驗結果與你預測結果一致嗎?最后發現聲音穿過哪種材料時效果最好

(聲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鐘罩中的小鬧鐘,小鬧鐘的聲音是如何進入到我們的耳朵中的,能畫出簡單

的傳播路線圖嗎?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氣,思考:聲音變化了嗎?為什么?

3、假設:當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被抽出后,我們聽到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玻璃罩內的

空氣全部抽出后,聲音真得聽不到了,能說明什么問題嗎?

教學后記:

第六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內耳構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耳道傳到鼓膜,

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信號傳遞到大腦,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

聲音了。

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究大小、遠近不同的聲音是怎樣對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動產生影響的,解釋人耳鼓

膜的作用;通過體驗活動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鼓膜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耳朵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教學準備】

耳的結構圖、1個玻璃杯、氣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細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過空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樣聽

到聲音的呢?

二、認識耳朵的構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必須認識耳朵:出示耳朵的結構圖。師介紹耳朵的各

部分,請學生推測:外耳、中耳、內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點了解鼓膜在幫助我們聽到聲

3?中的佐田

2、鼓膜是血樣振動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觀察比較估摸的振動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須有鼓膜,可是我們無法拿真實的鼓膜來研究,我們就來做一

個“鼓膜模型”來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簡單介紹如何制作“鼓膜模型”

(強調:盡量將氣球皮繃緊),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點細沙。

2)分組實驗:一學生拿著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擊,仔細觀察“鼓膜”一一氣球皮的變

化。

交流反饋:當物體發出聲音時,鼓膜會發生振動,這種振動傳到大腦里,大腦經過加工后,

我們就聽到聲音了。

2、研究鼓膜振動與發生物強弱、和它接收聲音遠近的關系

分組活動:當學生拿著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擊時,仔細觀察“鼓膜”----氣

球皮振動的不同;當學生拿著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較遠的地方敲擊時,仔

細觀察“鼓膜”一一氣球皮振動的不同。從以上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什么?

交流反饋:發聲強,鼓膜振動厲害。發聲弱,鼓膜振動微弱。

距離近,鼓膜振動厲害。距離遠,鼓膜振動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動傳到我們的大腦中,大腦經過加工,使我們聽到了聲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嗎?

你能設計實驗證明嗎?

交流反饋:

五、總結:我們究竟是怎樣聽到聲音的?p38

教學后記:

第七課保護我們的聽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

過強的聲音并控制噪聲。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保護聽力的資料,了解我們的聽力經常受到哪些傷害,知道保護聽力的做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學準備】錄音準備(噪音和輕音樂)、發音罐、報紙、毛巾、棉花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需要精心呵護,那么我們該怎樣避免我們的聽力受到傷害呢?

一一出示課題:保護我們的聽力

二、遠離噪聲

1、聽兩段錄音:課間10分鐘吵雜的聲音和一段優美的輕音樂,聽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組討論:生活中有哪些聲音屬于噪音?噪音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過高過強的聲音都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組討論。

2、分組活動:做一個發聲罐,使發聲罐發出聲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報紙、毛巾、棉花等)能想辦法使發聲罐的聲音變輕呢?

3、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減少噪音的方法?小組討論

4、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場合需要我們控制音量?為什么?

四、課后延伸

1、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好嗎?為什么?

2、閱讀P42“呵護自己的聽覺器官”,從哪些地方需要我們注意保護聽力,如何保護聽力?

3、介紹電子擴音器

教學后記: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

1、身體的結構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根據外觀特征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據做事情的不同人體

還會有不同的結構劃分。

2、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直接觀察到,內部的特點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觀察到。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應用觸摸、手捏、聽等觀察方法并結合體驗活動,了解身體內部的結構。

2、能夠根據觀察目的的不同,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觀察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在對人體的觀察活動中,將想象與實際的觀察區分開,保證觀察活動的真實性。

2、對探究自己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二、教學重點:

算體由哪些面各組成,以及認識人體的左右對稱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觀察身體內部器官。

四、教學準備?

空白紙、放大戴、尺子、人體基本結構圖等。

五、活動過程:

(-)引入:動物的本領和它們的身體特點有關。

1、提出問題: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蟲能手,青蛙為什么善于捕蟲?老鷹為什么能抓住機靈

的老鼠?啄木鳥為什么能吃到樹干中的害蟲?

2、放映錄像帶:青蛙的眼睛、后腿、舌頭具有善于捕蟲的特點,膚色用偽裝來保護自己;

老鷹有堅硬而帶彎鉤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適于捕捉老鼠;啄木鳥的嘴尖尖的適合啄食

隱藏在樹干中的蟲子,爪子兩趾在前兩趾在后,適于抓住樹干。

3、小結:動物的本領和它們身體的特點有關系。

4、引出課題:人有哪些本領?人為什么這樣有本領?今天我們來觀察自己的身體。

(-)觀察人的身體。

1、觀察身體的外形。

我們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

(讓學生觀察到人體可以分成頭、頸、軀干、四肢幾個大的部分外,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

把這些大的部分再劃分為小的部分。如軀干部還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

臀部、背部等)

2、人體是左右對稱的。

(1)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從頭頂開始,通過鼻尖畫一條線,把人的身體分為左右兩部分,

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人體是對稱的。這里要求學生具體說出怎樣對稱。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人體

的左邊和右邊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僅大小、長短、粗細、顏色、形狀而

且位置都是一樣的,即一一對應的)

(2)讓學生親自體驗身體左右對稱這種結構的好處。

活動:①體驗用兩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圍廣;

活動:②讓學生體會兩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準確;

活動:③讓學生先用兩只手系紅領巾,接著用一只手系紅領巾,讓學生體會兩只手比一只

手做事方便靈活;

活動:④讓學生體會如果兩只腳不一樣長,彎腰、上臺階、轉向都會很不方便,身體也不

易保持平衡。

(這些活動運動有趣,又使學生體會到我們身體器官左右對稱的優越性。當然從人體外部

來看,結構上還有不少特點,但對小學生來說觀察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不便觀察,所以

也就把重點放在身體的左右對稱這個特點上。從教學的情況來看,選擇這個觀察點,不僅

符合學生的水平,而且選擇的體驗活動,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參與,學生很有興趣,也使

課堂氣氛很活躍。)

3、觀察身體的內部。

(1)教師用解暗箱的游戲引入(突破難點)。

教師準備一個牛皮紙袋,里面有一個塑料瓶,瓶里裝半瓶水,另外還有其它的如夾鉗、鐘

表等物品。教師讓學生想辦法推測里面的物品,并說出自己這樣猜測的理由。學生通過用

手摸、捏、搖、聽等方法最后終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著教師出示一幅畫,上面畫有一個人體外表的輪廓,告訴學生人體好比剛才那個紙袋子,

外面由皮膚包裹著,看不見里面,讓學生想辦法推測內部有什么。

這時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想出了許多好辦法:

①有的說,用耳朵可以聽到心臟的跳動,從而可以知道心臟的位置;

②有的說,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說,說話時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動的聲帶;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

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說,吃飽飯后,脹起來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說,餓的時候,肚子咕咕叫,這里可能是腸子;

⑥有的說,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頭;

最后讓學生根據大家用看、摸、聽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綜合想象一下人體的內部是什么

模樣?

(皮膚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著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經怎樣分布……)

4.身體怎樣工作:

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體活動,讓學生在對活動的體驗中,利用泡泡圖的方式把活動中多個身

體部分共同參與的情況表現出來。

思考:如果按照人體工作的類型劃分,我們更深夜靜可以怎么看待人體的組成呢?

(三)課的延伸。

問題:直立行走是人區別于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請查閱資料了解人體具備什么樣的

結構特點,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業

附板書設計:

觀察我們的身體

軀干

四肢

課后反思:

2、骨骼、關節和肌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

的組合結構也會有不同。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上肢結構形態的觀察記錄,并能夠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

中,有意識的對自己的觀察記錄進行補充完善。

2、能查閱資料,了解有關上肢結構的知識,能夠對照資料完善并糾正自己對人體結構的

認識。

3、能夠將動態的身體活動過程分解為若干動作分別進行細致有目的的觀察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在獨立思考得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結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夠正確對待觀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結果,善于在反復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二、教學重點:

了解在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及身體在做不同運動的過程中,骨骼、關

節和肌肉所發揮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南觀察記錄前》式記錄下每一段學習中對研究議題的想法與思考過程。

四、教學準備一

人體基本結構應骨骼模型等。

五、活動過程:

(-)引入:我們的的里有一個支架,這就是骨骼。骨骼支撐著我們的身體,保護著我們

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骨骼能獨立運動嗎?有哪些組織與骨骼協調

工作呢?

(-)觀察上肢的運動

1、拿重物:學生體驗一側手臂完成拿起啞鈴動作。感受肌肉在運動中的變化和作用;

嘗試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來了解運動中骨骼、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運動。能感受到拿起、放

下時都在用力、肌肉變化不同。

觀察方法及觀察目的

分解觀察上肢運動,降低觀察難度。

借助對上肢活動的感受,了解骨骼關節與肌肉的關系。

2、記錄我們的觀察

用圖文記錄觀察所得,強調將學生觀察到的事實、體驗到的感受,通過圖畫、文字真實的

表現出來。

交流

與相關資料比對(完善自己的認識)

(是重要的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記錄,學生把自己對于上肢骨骼、關節和肌肉在活動中的關系,直觀表現出來。

3、觀察與骨骼、關節和肌肉相似的物體

對骨骼、肌肉、關節認識的拓展,利用現代機械上的類似構造,直觀地表現三者的功能特

點。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更加靈活。

再次明確三者關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課的延伸。

參加體育鍛煉和我們的骨骼、肌肉、關節的關系。

(四)作業

附板書設計:

骨骼、關節和肌肉

骨骼

關節

肌肉

課后反思:

3、跳動起來會怎樣(一)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人體運動需要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將氧氣吸收進血液,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2、人體運動量越大,消耗的氧氣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進更多的氧氣。

3、經常鍛煉身體,可以加大身體的肺活量,這樣有利于身體健康。

過程與方法:

1、合理使用實驗記錄單,能夠測量單位時間內心跳與呼吸的次數,并進行數據分析。

2、能夠結合實驗現象、相關信息資料,作出對呼吸次數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相互交流,能夠在合作中完成實驗活動。

2、能夠耐心、細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數的測量活動。

二、教學重點:

以宇生很容蔣版受到的身體活動后的變化為線索,將呼吸和循環系統引入學生的視野,并

展現出這兩大系統在支持人體活動上的作用與聯系。

三、教學難點:

該學生很容富版受到的身體活動后的變化為線索,將呼吸和循環系統引入學生的視野,并

展現出這兩大系統在支持人體活動上的作用與聯系。

四、教學準備:

秒表、聽診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測量儀

五、活動過程:

(-)引入

當我們跳動的時候,骨骼、關節和肌肉都參與了運動,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里還發生

了什么變化?

(二)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