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三字經》教學教案
一、教學內容及教材簡析
以傳統國學幼學教材《三字經》為教學內容。
《三字經》全文H28字,它言簡意賅,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講述歷史,
介紹知識,鼓勵學習,它采用三言韻語,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通俗易懂,有“袖
里通鑒綱目”之稱。
二、教學目標
1.全面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識、歷史知識、
人物典范。
2.通過教學進行閱讀積累,培育高尚的審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學重點
《三字經》教學的重點在于理解意蘊,反復誦讀,了解文史常識,學習人物
典范,并在生活學習中以古代典范人物為榜樣指導自己的行動。
四、具體措施
認真備課上課,不應付,不走過場,把國學教學落到實處。
在讀原文的基礎上,引入歷史故事,聯系當今社會生活。
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本課程上成一門學生
喜歡上、積極學的課程。
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積累。幫助學生用各種方法進行記憶,進行朗
誦比賽,鼓勵學生多背。對朗讀也進行專門指導。
要求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理論聯系實際,在生活學習中以之指導自己
的行動。
五、課時安排
1、人之初一一習禮儀2課時
2、香九齡應乎中2課時
3、日水火----人所同2課時
4、凡訓蒙一一遷夏社2課時
5、湯伐夏一一與高齊2課時
6、迨至隋一—若親目2課時
7、口而誦勉而致2課時
8、犬守夜—宜勉力(+小測驗)2課時
國學啟蒙之《三字經》——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三字經》相關背景,激發學習興趣。
2、正確、流利地朗讀原文,熟讀成誦
3、理解三字經前八句的內容。
4、通過課程內容學習,理解習慣及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學習的重
要性,學習貴在專一和堅持。
教學重點:懂得學習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孟母三遷、燕山教子。
背誦本節課所學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習慣及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學習的重要性。
授課基本內容
1、《三字經》相關背景介紹。
2、本課時授課內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3、詳細講解課程內容,貫穿與內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聽性,幫助學生
理解課程內容拓展思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字經》是古代小朋友上學的第一本書,是一本啟蒙讀物。他一共有1288
個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內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一
個叫王應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個著名學者,祖籍是河南開封的。他在南宋作了
很大的官,但是他為人非常耿直,看不慣官場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
人,所以后來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過著隱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
林里過得非常快樂。后來他的小孫子們逐漸長大了,他必須要讓他們學習知識,
所以他為了教育他的子孫就編寫了一本歌謠,都是三個字一句,很押韻,容易朗
讀,內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學、歷史等等。漸漸的,這本書被很多人知道,因
為它都是三個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經》了。從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經作為
小朋友上學學的第一門課程,學了它,我們就能知道怎么做個好孩子,天上都有
什么東西,為什么我們會有輩分,中國最長的河是哪條河,在我們沒出生以前中
國發生了什么事。我們從今天開始也要學習它,通過它我們將會了解很多的東西。
二、誦讀新句子:
請一個學生上臺領讀,大家一起誦讀。
三、講解句子,闡釋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這里就是“剛出生的時候”,“性”就是“品性、
品格、德行”。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好的,善良
的。
討論: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
根據同學的回答,進一步啟發思考:
《三字經》人性本善的說法,來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種理論: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孔子“性無善無惡”。
剛出生時,每個人都像潔白的麻,沒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隨著后天的影響,逐漸
才有了善惡,就像把麻放進不同顏色的染缸,會染出不同顏色的布。
通過故事,引出,同樣的父母,一樣的家庭環境,即使是親兄弟,在天性
上也有著極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決定,無法改變,人人一樣,那為什么會
有這些不同呢?我們的祖先難道沒有發現這個現象嗎?接下我們看看三字經是
如何解釋這個現象的。
性相近,習相遠。“近”,接近,類似;“習”,習染,長期在某種環境下養成
的習慣;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來差別不大,但是因為后天受到環境的影響,人
和人之間的差距就變得越來越大了。
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沒有好的生活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
那么,怎么才能保證我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呢?我們看看《三字經》怎么說。
茍不教,性乃遷?!捌垺保偃纾绻?;“教”學習,受教育,管教;“乃”,
就會;“遷”,變化。
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學習,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會發生變化。
教之道,貴以專?!敖獭?,教育,學習;“貴”,重要的,好的方面;“?!?,
專一。
這句的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專心為主,這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學任何一樣東西都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我們學習也是
一樣。要想學習好,除了專心之外,還需要有好的學習環境。為什么我們不在家
里學習,學校為什么不和菜市場放在一起?這都是為了有更利于學習的環境。有
了好環境,我們才有成長的土壤。
古人認識到環境對人的影響了嗎?我們來看看。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拔簟币郧埃艜r候;“擇”選擇;“機杼”
織布的梭子。
請一個同學講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斷機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討論:孟母為什么要三遷?]
母親是每個人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對一個人的
成長尤為重要。古時候女人不識字,現在,我們的母親也一般沒有受過很好的教
育,但是,對孩子道德的養成,對生活習慣的培養,人格的塑造,母親的作用都
是非常重要的。父親是一家之主,從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親的責任。
我們來看看,父親在教育中的作用: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傲x方”
做人應該遵守的規矩法度。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1、提問: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一般是誰?父親應該對教育孩子負什么責任?
在孩子的成長之中,父親起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呢?
教育當然是父母的職責,但是人終究要走進社會,要離開父母,進入學校去
接受更完備的教育。不嚴格地進行教育,是老師的過錯。
2、釋詞與譯文:
養:生養,養育。過:過錯,罪過。
惰:懶惰,這里指沒有盡到責任。非:不是。宜:應當。
生養了兒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但不嚴格要求,就是老師的
懶惰了。孩子不好好讀書學習是不應該的。一個人如果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以后
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沒有知識,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1、父母應該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老師應該從嚴教育學生。那么。學生又
應該怎樣對待父母和老師的教育呢?
2、釋詞與譯文:
琢:琢磨。器:器皿。方:正當。
玉石不經過打磨雕刻,不能成為精美的玉器。人不讀書學習,就不懂知識和
道理。做兒女的從小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向他們學習為人處事的禮節和道理。
四、復習:
誦讀新學的句子,齊誦已學的所有句子
五、總結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善還是惡,我們都有完全一樣的開始。后
天的生活環境,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專心程度,使我們漸漸
差別越來越大。有人經過努力成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變成了大家都不喜
歡的人。我們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專心學習,和善良的好
的人交朋友,聽父母的話。
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老師教育學生應該從嚴要求,否則學生
就學不到什么知識。而學生更應該人應該聽從父母和老師的教誨,通過努力讀書
學習,懂得知識和道理。作為學生,他的中心任務就是讀書學習。
附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
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
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
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
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
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斷機杼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
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
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
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棽家痪€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
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
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
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
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國學啟蒙之《三字經》—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字經9-16句內容,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應該怎么做。
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識,感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博大精深。
2、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
3、背誦本節課所學內容。
教學重點:
1、教育學生懂得孝悌和感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
思想
2、了解典故:黃香溫席、孔融讓梨。
3、背誦本節課所學內容。
教學難點:教育學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授課基本內容:
1、講解三字經第一段9?16句內容,重點是從孝悌教育孩子們心懷感恩。
2、授課內容如下: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日南北,日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3、組織學生朗讀。
教學過程
一、背誦三字經前面內容,并提問:
1、上節課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
2、上節課大家學習到了什么?
二、學習新內容:
1、提問:每周父母花多長時間陪你們?
(如果,假設你的爸媽很少陪你,你會有什么想法呢?)
我們看看古代的一個同齡人是怎么做的。
2、講解:“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講黃香的故事)
講解:“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講孔融的故事)
備注:這兩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學們都已經知道了,如果是這樣,就請一個同
學上前面講,其他人補充。
3、提問:為什么他們會這么做?是什么在驅使他們?父母,兄長為你做過
什么?(善,恩)
引入:感恩。
4、釋詞與譯文: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溫:溫暖。執:把握、遵守。首:首先。次:其次,第二
弟:通“悌”,尊敬兄長。見聞:看見、聽見
東漢人黃香,九歲就知道替父母暖被窩。這是每個孝敬父母的人都應該效仿
的。漢朝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這種尊敬謙讓的道理,是從
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看多聽古今做人的道理。
學習算術可以知道數量,學習文章可以知道古今道理。從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
然后是從十到百,從百到千,從千到萬。
5、深講黃香溫席和孔融讓梨兩個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們如何去感恩?
討論:黃香和孔融都是后來成為大官的人,可是人們記住的不是他們成為大
官,而是他們兒時的這些故事。這是因為“感恩”自古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是我們最先要做到的。
6、孝悌了,就可以做善事了嗎?我們還需要做什么:講解后兩句
聯想:學無止境——(數學教育的發展)
科技興國:請同學們為了理想好好學習各科文化知識。
7、三才者天地人:“才”在這里就是“最基本的東西”,這一句意思是:古
人以為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萬物賴以生
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
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
“三才”這個概念,來自于周易的說卦。《易經》里講,“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剛與柔;立人之
道,日仁與義。”從這一句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把“天,地,人”擺
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板書“天人合一”),現在,隨著科
技智能的發展,人類逐漸喪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破壞自然和違背自然規律的行
為越來越盛,從而遭受自然的懲罰,因此“天人合一”在現代仍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對應著“三才”,我國古代還有“三大”(板書:“三大”)一說,請大家猜
猜是什么?(答案:天大,地大,人大)。
討論:人真的能有天地那么大嗎?
雨果的一句詩:“世界上最遼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
更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比说男撵`可以比天地更廣闊,人的志向也可以比天地更
遠大,那么:你的遠大志向是什么呢?
8、三光者日月星: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指太陽、月亮和星星。
提問:日月星辰有哪些重要作用?(光有什么作用?)人會“發光”嗎?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什么叫“綱”?“綱”實際上最早的意思
是漁網上面那根最粗的繩子。打魚的網撒下去,有一根最粗的繩子,下面串著一
根根網眼線。拎著這根繩子一撒,網就撒出去了,一收就能把網給收回來了?!叭?/p>
綱”就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
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后面十義會提到,此不作詳細講解)
9、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
環運轉,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
的關系。四季變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重要影響,同時也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
多彩,對于自然我們也要心懷感恩之心(與上節課的“感恩”主題相呼應)
補充:黃帝制歷法:黃歷。二十四節氣歌數九歌
10、日南北日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都以中央為準
互相對應。如果沒有中心,就沒有東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動,方向也跟著改變。
四、朗讀背誦今日所學。
五、小結:
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和師長有恩于我們,我們應該要懂得
感恩,懂得孝敬尊重他們。讓我們胸中常懷感恩之心吧!
從“三”開始,我們學習了傳統文化中“三才”“三大”“三光”“三
綱”“四季”“四方”的重要概念,了解到“天人合一”的思想。
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數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國學啟蒙之《三字經》—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練誦讀《三字經》的新句子:“日水火,木金土”至“此十義,人所同”。
2、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幾個概念: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
六畜、七情、八音、九族、五倫、十義。
3、引導學生體會其中含義,受到儒學經典熏陶,弘揚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1、了解傳統文化的概念。學習古人做人的五項原則“五?!薄?/p>
2、背誦本節課所學的原文。
教學難點:初步了解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授課基本內容:
誦讀《三字經》里的新句子:“日水火,木金土”至“此十義,人所同”
解釋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五常五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
五倫十義
課前準備:本節課講授的新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復習前兩節課的內容,了解孩子們對上次課內容的掌握情況。
2.導入:<<三字經>>講完“三”和“四”,自然要接著講“五”“六”“七”“八”“九”
,,十”
二、誦讀新句子:
要流暢的誦讀出來
三、解釋概念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起源于非常樸素的對日常生活的觀
察,古人用五行的觀念來解釋變幻無窮的一切事物,對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影
響非常大,現在也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比如福娃的設計就包含五行的元素)。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⑼谬埳唏R羊猴雞狗豬
還對應一定的時間段。
五常:為人處世方面五種最重要的東西:仁指仁愛寬容,義指得體,禮指中
正謙虛恭敬,合乎規范,智指有才能明道理,信指專一守信。智和信要以仁、義、
禮為前提,才可以成為優秀的品質,所以說“不容紊”。這五種品質現在仍然重
要嗎?(可以請孩子們聯系實際生活講一講,補充故事:《情同朱張》)
六谷:人們種植的幾種糧食作物:稻:即大米;梁:高粱,?。ㄋ冢?;菽:
大豆;黍:黃米(粘的);稷:黃米(不粘的);麥:大麥,小麥;人們常說的“五
谷”是更早的提法,沒有包括稻,因為很古的時候北方沒有稻子。現在人們講“五
谷”指稻、黍(小米)、菽(豆類)、麥、稷。
六畜:我們的祖先早在遠古時期,根據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對動物世界的認識
程度,先后把馬、牛、羊、雞、狗和豬進行飼養馴化,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漸
成為家畜。補充故事:伏羲與六畜的來源。
討論:六畜的作用分別是什么?馬的作用已減弱,其他幾樣還是很重要哦。
七情:喜悅,憤怒,哀傷,恐懼,喜愛,憎惡,欲望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七種
情感,要正確對待。請學生上臺表演這種情緒,并說說感受到這七種情緒的事情。
八音:中國傳統樂器的一種分類法,以制成樂器的材料為分類標準,始于周
朝。匏:葫蘆制作的吹奏樂器,比如笙;土:陶土制作的樂器,比如堀;革:皮
革制作的樂器,比如鼓;木:木頭制作的打擊樂器,比如木魚;石,玉石制作的
打擊樂器,比如磬;絲:通過絲弦發聲的演奏樂器,比如琴,瑟;竹:竹制樂器,
如笛子,簫。
吹牛皮的來歷:牛皮與八音有關,是指鼓,吹牛皮就是指吹鼓,所以吹牛皮
的本意是講的事不搭調,是否夸大事實倒在其次。(補充:高山流水的故事)
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關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
親、自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古時候,一個人如果犯了罪,可能要株連
九族。
五倫十義:五倫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古代,現代是首長與
兵的關系),五種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系,前面三種是家庭關系,后面兩種是社
會關系,這是人與人之間不能脫離的最基本的關系。五倫之中每一倫都是一體兩
面,五對十面就是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
君敬、臣忠。也就是十條義理的意思。
1、“父子”字面意思理解為父親和兒子,延伸的意思即是父母子女,也就
是家庭關系,占一個恩字,父要念子之恩,子女是祖先的遺德,是自己的分身,
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同樣,子女要感父母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
有自己的再造。父子雙方都能知恩報恩,就是父慈子孝,這是自然的。
提問:為什么先講父母子女的關系?教授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提問學生:你是如何孝順父母的?
2、夫婦即是夫妻,夫婦之間是一體,占一個從字,兩人不背逆謂之從,也
就是《論語》里面說的“夫唱婦隨,婦唱夫隨”。如果夫妻之間沒有原則性分歧,
丈夫倡導的妻子一定要擁護,妻子倡導的丈夫也同樣要擁護,特別是當著旁人(當
著孩子或外人),夫妻一定要一致對外,不能拆臺,有分歧、有意見回去再討論。
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則。夫妻本是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著外人貶低
自己的配偶,別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處處維護自己配偶的榮譽,別人
一定尊敬你。這就是夫和妻順。
提問:你的父母相處和諧嗎?
3、兄弟之間是一體,原則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可
以舉學生中的例子)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
如能兄友弟恭,兄弟之間自然就會和睦友愛,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歡喜。
4、朋友之間是一體,朋友之道講究信與誼二字,彼此推心置腹,誠信有義,
才是真朋友。但是朋友相處切記要知止,要恰到好處,要保持距離。并非朋友有
錯誤,你也不指出他。所以孔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提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
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你交的朋友講直話、能原諒人、
知識淵博,就是益友;反之,你的朋友性格怪異、個性軟弱、專門說你愛聽的話,
就是損友。
講述一個半朋友的故事。一個父親教育自己的兒子如何交朋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的廣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
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p>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對他說:“你按我說的
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p>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里。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
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
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了這個并不相識的“朝廷要
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
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
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
可救不了你,我這里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
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
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那個父親的臨終告誡,不僅僅讓他兒子,也讓我們懂得了一個交友的真理:
你可以廣交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絕不可以苛求朋友給你同樣的回報。
善待朋友是一件純粹的快樂的事,其意義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報,快樂就大打
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時隱伏。當然,偶爾你也會遇到善待你的人,你該慶幸那是
你的福氣,但絕不要認定這是一個常理。因為人生只有一個半朋友。
提問:學生認為該交什么樣的朋友。
5、君臣之間是一體,原則是“君敬臣忠”,做領導的要尊重你的部下,做屬
下的要忠于自己的本位,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敬在內心,忠在行為,二者都
不在嘴上,花言巧語沒用。孟子在《離婁篇》中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
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
仇”。
五倫十義,就是做人的十條大道,也是支撐一個人命運的十根柱子。明道才
能行道,行道才能立命,命輪豎立起來了才能運轉。不明道、不行道,十根命柱
都倒了,你的命運會是什么結局,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集體誦讀一遍
四、小結:這幾句介紹了組成萬物和為人處世的五種重要的東西,以及人們賴以
生存和生活的六種重要主食和家畜、人與生俱來的七種情感。
五、學生讀背:背誦本節課所學原文。
附故事《情同朱張》:起初,與朱暉同縣的張堪一直很有名氣,曾經在太學見
過朱暉,很器重他,把他當做朋友對待,于是就握著朱暉的手臂說:“我想把妻
子兒女托付給朱先生”。朱暉認為張堪是前輩,只是拱手沒有敢應承,從此兩人
再也沒有見面。張堪死后,朱暉聽說張堪的妻子兒女生活貧困,于是親自前往探
視,送去豐厚的錢款救濟。朱暉的小兒子覺得奇怪,問道:“父親,張堪和您不
是朋友,平常也沒什么往來,我們實在覺得奇怪啊"。朱暉說:“張堪曾經對我說
過知己的話,我銘記在心上了?!?/p>
附: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一名琴藝十分高超的樂師,名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別了解
他的朋友,名叫鐘子期。凡是聽過他彈琴的人沒有一個不贊嘆不絕。但是很少有
人能每次都準確地道出伯牙彈琴的心意,而唯獨鐘子期可以做到這點。
一天,伯牙彈琴給鐘子期聽。伯牙彈《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時,心中想到了
挺拔的高山,琴聲就像一座雄偉的山川豎立在聽者耳旁。鐘子期陶醉在其中,聽
后拍手贊嘆道:“伯牙,你彈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
面前?!辈佬闹邢氲搅魉?,琴聲猶如一條翻滾著的江水流進了聽者的心中。鐘
子期聽后高興地說道:“真是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面前流過?!?/p>
伯牙感嘆道:“鐘子期真是我俞伯牙的知音呀!”
可惜,這件事過去幾年后,鐘子期去世了,伯牙這世上唯一的知音去世了。
伯牙泣不成聲,悲痛欲絕。
鐘子期死后,伯牙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屋中彈鐘子期生前最愛聽的《高山流
水》。聽著自己彈的曲子,伯牙仿佛又聽到了子期一句句贊賞的話語。伯牙想:“子
期死了,誰又能說出我的心意呢?那彈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愛惜地
撫摸著琴,心里暗暗地說:“老伙計呀,跟隨了我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
心里還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經去世了,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了解我了,
留著你,也許沒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說完咬咬牙,長嘆一聲,
便把自己心愛的琴“啪”的一聲摔碎,決定終身再也不彈琴。
國學啟蒙之《三字經》—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凡訓蒙一一遷夏社”的準確理解,每個字的確切解釋;
2、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著作,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知道“三皇”
來歷,“炎黃子孫”的概念;
3、引導學生認知華夏子孫的歸屬感,民族榮辱的共同感。
教學重點:
了解四書五經,中華民族的世系沿襲歷史,古老而美好的神話,讀背本節課
所學原文。
教學難點:
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含義。
授課基本內容:
凡訓蒙,需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積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經常聽人提到四書五經,古人參加科舉考試,四書五經是考試的主要內
容,那么,它究竟是指哪四書哪五經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三字經》的相關內容。
二、誦讀新句子
能夠熟練誦讀
三、解釋概念
1、《小學》:宋代朱熹編寫的一部書,適合初學者學習。
2、“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
3、“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加上后來的《樂》稱六經。
這是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
4、三皇: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
伏羲氏,制定文字,繪制八卦,文明之祖。第一位君王。
神農氏:號炎帝,姜姓,太陽神,制作農具,始種五谷,開創了農業。
黃帝:軒轅氏,姬姓,開始制作衣裳,制定各種禮儀規范。
——至今,全世界的華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就是由此而來。
5、堯舜禹:
唐:堯,上古功德最高的帝王之一,后將王位賢讓給舜。
虞:舜,皇帝的裔孫,后將王位讓給禹。
禹:因治理洪水有功,受舜的禪讓,當了夏朝的皇帝。
6、五帝:少昊、顓頊、帝獸、堯帝(唐堯)、舜帝(虞舜)稱為“五帝”。
7、湯:商湯王,他推翻夏朝后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商,史稱商湯王。
8、周文武:繼商朝之后的周朝,有文王和武王兩個君王。
9、家天下:夏禹王把王位傳給兒子,就是家天下,從此直到清王朝,中
國的歷代都是“家天下”
四、講釋文意:
凡訓蒙,需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凡是教導剛剛入學的兒童讀書,必須講清楚每個字義,解釋明白每句話,教
會兒童讀書時懂得斷句。一個讀書學習的人,求學的初期首先要把《小學》學透,
然后可以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積善言?!睹献印氛?,七篇止,講道德,說仁
義。
《論語》這本書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書?!睹献印?/p>
這部書共分七篇,內容講的是品行修養、仁愛道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中”為不偏的意思,''庸"為不變的意
思。《大學》的作者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讀通了《孝經》,讀熟了“四書”,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对姟?/p>
《書》《易》《禮》《春秋》,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
應當仔細閱讀。
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從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王,被后人尊稱為“三
皇”。黃帝之后,有唐堯和虞舜兩位帝王,他們互相謙遜禮讓,把帝位傳給了才
德兼備的人,兩位帝王統治時代被稱為太平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夏朝的開國君王是禹,商朝的開國君王是湯,周朝的開國君王是周武王,這
幾個君王被后人稱為“三王”。夏禹王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使天下成為
一家的天下。夏朝延續了四百多年,最后被湯所滅。
五、講故事
神農嘗百草黃帝戰蚩尤堯位傳舜三過家門而不入
舜帝南巡:娥皇女英,湘妃竹。
六、學生讀背:背誦所學原文
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
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
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p>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里,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神農
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
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
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
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
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
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后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
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
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
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
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后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
“望農亭”。然后,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
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
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
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后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
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
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
草,放到嘴里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
幾排冷杉,當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蓋茅屋居住。后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
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
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
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農吃了靈
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
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
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
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
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后來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
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病的草藥,來到回生寨,準備下山回
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
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
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
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湘妃竹的傳說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巖洞里,經常到湘江來
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
道。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
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一一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
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并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
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
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
早日勝利歸來??墒?,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
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
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后,與
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于是,娥皇和女英
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于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
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
的每條小徑。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
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
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
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
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
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原來,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鄉親們
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
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
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
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后,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
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淚來,
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和女英的眼睛,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
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
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
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國學啟蒙之《三字經》——第五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練誦讀《三字經》的新句子:“湯伐夏一一與高齊”。
2、了解中華民族的世系沿襲歷史。
3、讓學生記住各個朝代的基本信息、重要人物及相關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中華民族的世系沿襲歷史,對這一階段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記憶,
道理的領會。。
教學難點:朝代更替是歷史規律,這能促進社會進步。
授課基本內容: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于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
三皇五帝---*夏---?■商---*周O
三皇: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
五帝:少昊、顓頊、帝獸、堯帝(唐堯)、舜帝(虞舜)稱為“五帝”。
二、誦讀新句:熟練誦讀
三、講解新句:
湯:商湯王,商朝開國君主。夏:夏桀(jie)王,夏朝的最后一個皇帝。
紂(zh6u):殷紂王,商朝的最后一個君主。
周武王:文王之子,伐紂而得天下,建都鎬(hdo)京,國號為周。
周轍東:周平王(周幽王之子)將國都從西北的鎬京東遷到洛陽。
游說(shui):說客,奔走于各國,憑口才勸說君王采納他的主張的人。
湯王討伐夏桀王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朝延續六百多年,到紂王時滅亡。
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后延續
了八百多年。
周平王東遷國都后,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游
說各種主張的人開始大行其道。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
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時又出現了齊、楚、燕、韓、
趙、魏、秦七國爭雄的局面。
梳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春秋晚期,吳越爭霸。前5世紀初吳王夫差滅越稱霸,后越王勾踐滅吳稱霸。
贏秦氏:贏政,先后滅六國統一了中國,史稱秦始皇。
二世:指秦始皇的兒子胡亥。
楚漢:楚,指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漢,漢高祖劉邦。
王莽:漢元王的皇后的侄子,官至宰相,用毒酒殺害了孝平帝,自立為皇帝。
光武:光武帝劉秀,劉邦的第九世孫。
東漢:漢光武帝中興以后的漢代稱為東漢,此前的稱為西漢。
獻:漢獻帝,東漢的最后一個皇帝。
魏:曹操的兒子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帝位,建立魏國。
蜀:劉備建立的國號。吳:孫權建立的國號。
兩晉:西晉和東晉。
秦王嬴政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秦王朝。秦朝傳到第二世時被推翻,天
下形成了楚漢相爭的局面。漢高祖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的基業。漢朝的
帝位傳到孝平帝時被王莽篡奪。
漢光武帝推翻王莽的新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東漢末年,魏國、蜀
國、吳國爭奪漢室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后來魏國滅了蜀國和吳國,又被
司馬懿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西晉和東晉兩個時期。
晉朝王室南遷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
齊梁陳,國都都建在金陵。與南朝同時存在而統治北方的王朝稱為北朝,即北魏。
北魏后來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被高洋滅亡,建立了北齊;西魏被宇文覺滅亡,
建立了北周。
梳理:三皇時期一->五帝時期一->夏一->商一->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秦一->西漢一->新一->東漢一->三國(魏蜀吳)一->
/西魏一北周
兩晉(西晉一東晉)一南北朝:北朝一北魏一東魏一北齊
:南朝(宋一齊一梁一陳)
四、講故事:
商湯伐桀、愿者上鉤、武王伐紂、烽火戲諸侯、孔子師項橐。
秦始皇修長城、孟姜女哭倒長城、焚書坑儒、楚漢之爭、昭君出塞
講授:
通過長城、兵馬俑引出秦統一六國。簡要介紹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都做
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但秦始皇也有他的過,那便是焚書坑儒。秦始皇一生可謂建
功立偉業,那么到了他的兒子胡亥這里,又到了滅亡的時候。農民起義在先,劉
邦項羽舉兵在后,秦朝滅亡后,劉邦項羽反目,開始了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占咸陽,秦滅亡。秦亡之后,形勢發生急劇變化。誰來執掌國家政權,成
為亡秦主力項羽和劉邦兩個集團的主要矛盾。根據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
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自然要求踐約稱王。項羽雖不是先入關者,但是在殲滅
秦軍主力、推翻秦朝統治的戰爭中,實際上發揮著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
自居,認為楚懷王是項梁所立,沒有戰功,無權主約。不久,劉邦和項羽,為了
爭做皇帝,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漢,史稱西漢;強調都城定在長安,長安為六大古都
之一。漢朝發展繁榮,之前的朝代都是局限于中原地區,漢朝已開始與外國交往。
最著名的與外族交往的事例就是昭君出塞。
總結:回顧我們今天講得內容。我們知道一個武俠電影里常說的話,這天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要經營好一個國家以及它的人民,就一定要是一個賢德的
人。
五、朗讀背誦:背誦原課文
六、作業:
春秋戰國時期的許多故事都被后人編成了成語,將以下成語留給學生自己課
下搜索,了解故事內容。
退避三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臥薪嘗膽、老馬識途、負荊請罪、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胡服騎射、竊符救趙、毛遂自薦、懸梁刺股、一鼓作氣、千金買骨、
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
皇)、窮圖匕見(荊軻)、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
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
裹尸(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附一:故事《愿者上鉤》
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東海上人。他是周傾商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
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勛,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
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周師齊祖”“百家宗師”,
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綸、
壯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業。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
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
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稀溪(今陜西寶雞縣)住了下來。此后,他每日垂釣于渭水
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來。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干長線,線系直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桿也不垂到水里,
離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愿者上鉤。”一個叫
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
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
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愿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出售私有住房合同標準文本
- 出口酒水合同標準文本
- 農村買宅子合同標準文本
- 書法購銷合同樣本
- 人工挖孔樁合同樣本
- 公司整體轉讓協議合同標準文本
- 鄉鎮化糞池清理合同樣本
- bt項目施工合同范例
- 出口包裝購銷合同標準文本
- 中天置地合同標準文本
-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數學期中考試試題及答案
- 有線電視播放行業市場現狀分析及未來三至五年行業預測報告
- 《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課程教學大綱
- 臨床護理實踐指南2024版
- 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省選拔賽競賽技術文件-混凝土建筑項目
- 白蟻防治施工方案
- 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操作手冊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單元第2課時 小數加減法》教學課件
- 國開2024年《數據庫運維》形考1-3
- 勞動合同(模版)4篇
- 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教案 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