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測試卷 生物(B卷)教師用卷_第1頁
(新教材)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測試卷 生物(B卷)教師用卷_第2頁
(新教材)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測試卷 生物(B卷)教師用卷_第3頁
(新教材)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測試卷 生物(B卷)教師用卷_第4頁
(新教材)2020-2021學年上學期高一第二次月考測試卷 生物(B卷)教師用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此卷只裝訂不密封班級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第二次月考測試卷生物(B)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是已知基因最大的RNA病毒之一,大約含2.6-3.2萬個堿基。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新型冠狀病毒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B.新型冠狀病毒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C.新型冠狀病毒體內只有核糖體一種細胞器D.新型冠狀病毒RNA與DNA的化學組成完全不同【答案】B【解析】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A錯誤;病毒必須依賴活細胞生存,其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B正確;新型冠狀病毒是由R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沒有任何細胞器,C錯誤;RNA和DNA的元素組成都是C、H、O、N、P,都含有核酸,含有三種相同的堿基(A、C、G),D錯誤。2.有關細胞學說構建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比夏對人體進行解剖深入到了器官水平B.列文虎克是細胞的首個發現者和命名者C.施萊登指出一切動物是由細胞發育而來D.魏爾肖提出新細胞是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的【答案】D【解析】維薩里通過解剖人體,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A錯誤;羅伯特·虎克是細胞的首個發現者和命名者,B錯誤;施旺指出一切動物都是從受精卵這個單細胞開始的,C錯誤;魏爾肖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D正確。3.某生物興趣小組在野外發現一種組織顏色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該小組把這些野果帶回實驗室欲檢測其中是否含有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對該野果進行脂肪的檢測實驗不一定需要使用顯微鏡B.若對該野果的組織樣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并酒精燈直接加熱出現較深的磚紅色,說明該野果中含有大量的還原糖C.進行蛋白質的檢測時可用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直接代替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因為它們的成分相同D.進行還原糖檢測實驗結束時將剩余的斐林試劑裝入棕色瓶,以便長期保存備用【答案】A【解析】對該野果組織樣液進行脂肪的鑒定實驗不需使用顯微鏡,對野果的切片進行脂肪鑒定實驗需要使用顯微鏡,A正確;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不能用酒精燈直接加熱,應該水浴加熱,B錯誤;斐林試劑甲液與雙縮脲試劑A液的成分及濃度相同,斐林試劑乙液和雙縮脲試劑B液的成分相同,但濃度不同,因此進行蛋白質的鑒定時不可直接用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代替雙縮脲試劑A液和B液,C錯誤;斐林試劑應該現配現用,D錯誤。4.下列關于細胞中無機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A.自由水是生化反應的介質,不直接參與生化反應B.無機鹽多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對維持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C.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的組成成分,主要存在液泡中D.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不參與有機物的合成【答案】B【解析】自由水是生化反應的介質,可直接參與生化反應,A錯誤;無機鹽多以離子的形式存在,對維持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B正確;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的組成成分,液泡中主要存在自由水,C錯誤;無機鹽參與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也參與有機物的合成,如Mg是葉綠素分子的組成分子,D錯誤。5.下列關于糖類與脂質的敘述,錯誤的是A.相同質量的脂肪儲存能量更多是因為脂肪的氧含量遠遠少于糖類,而氫含量更多B.蔗糖、麥芽糖、乳糖都是二糖,也是還原性糖C.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D.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的組分,在人體內也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答案】B【解析】相同質量的脂肪儲存能量更多是因為脂肪的氧含量遠遠少于糖類,而氫含量更多,A正確;蔗糖、麥芽糖、乳糖都是二糖,蔗糖不是還原性糖,B錯誤;磷脂是構成生物膜的重要組成成分,C正確;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的組分,在人體內也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D正確。6.有關多肽與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A.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多肽,多肽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B.多肽都是呈直線型的,蛋白質都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C.多肽中只含有肽鍵,蛋白質中不但有肽鍵還有化學鍵D.多肽和蛋白質中都有C、H、O、N四種基本化學元素【答案】D【解析】多肽盤曲折疊形成蛋白質,A錯誤;多肽都不是呈直線型的,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B錯誤;多肽和蛋白質中都有肽鍵還有化學鍵,C錯誤;多肽和蛋白質中的元素組成都含有C、H、O、N四種元素,D正確。7.在我國唐朝,長安城的裁縫常把長有“綠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劃破的手指上,防止傷口發炎,由此推測“綠毛”最可能是青霉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青霉菌和乳酸菌結構類似,都有細胞壁和細胞膜,無核膜和核仁B.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青霉素)能起到抗菌的作用C.青霉菌和藍細菌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遺傳物質主要是DNAD.和青霉菌相比,大腸桿菌質膜上蛋白質種類與數量更少【答案】B【解析】青霉菌為真核細胞,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有核膜和核仁,A錯誤;青霉菌產生的抗生素(青霉素)能起到抗菌的作用,B正確;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青霉菌和藍細菌的遺傳物質都是DNA,C錯誤;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質膜上含有大量細胞代謝的相關酶,青霉菌屬于真核生物,不同化學反應在不同的區域中進行,所以和青霉菌相比,大腸桿菌質膜上蛋白質種類與數量更多,D錯誤。8.細胞膜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一項A.細胞膜的糖被在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中具有識別作用B.細胞膜對膜兩側物質的進出具有選擇性C.細胞膜內外兩側結合的蛋白質種類有差異D.載體蛋白是鑲在細胞膜內外表面的蛋白質【答案】D【解析】實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的物質是細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被),A正確;細胞膜對物質進出具有選擇性,主要由細胞膜本身和其上的各種蛋白質所實現,B正確;蛋白質在細胞膜行使功能時起重要作用,蛋白質的種類、數目不同其功能的復雜程度不同,細胞膜內外兩側的功能有差異,膜內外兩側結合的蛋白質種類有差異,C正確;有些載體蛋白是貫穿整個細胞膜的,而不只是鑲嵌在內外表面,D錯誤。9.下列關于各種細胞器與其功能的對應關系中,正確的是A.線粒體——有氧呼吸唯一場所,動力工廠B.中心體——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C.核糖體——加工蛋白質及脂質的車間D.溶酶體——消化車間,含多種合成酶【答案】B【解析】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稱為“動力工廠”,A錯誤;中心體主要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中,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B正確;核糖體是蛋白質的合成場所,內質網是加工蛋白質及脂質的“車間”,C錯誤;溶酶體含多種水解酶,是細胞內的“消化車間”,D錯誤。10.研究葉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時,取勻漿或上清液依次離心將不同的結構分開,其過程和結果如圖所示,表示沉淀物,表示上清液。據此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TP僅在P2和P3中產生B.DNA僅存在于P1、P2和P3中C.P2、P3、P4和S3均能合成相應的蛋白質D.S1、S2、S3和P4中均有膜結構的細胞器【答案】C【解析】ATP可以在細胞溶膠、線粒體和葉綠體中產生,即在P2、P3、S4中均可產生,A錯誤;DNA存在于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即P1、S2、P2和P3中,B錯誤;蛋白質的合成場所為核糖體,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含有核糖體,所以P2、P3、P4和S3均能合成相應的蛋白質,C正確;P4中核糖體沒有膜結構,D錯誤。11.科學家發現,傘藻在藻體還沒長出傘帽前,早期把細胞核取出,則去核的藻體不再形成傘帽;若晚些時候去核,則只有一部分藻體能夠長出完整的但是非常細小的傘帽,而大部分藻體不能長出傘帽或傘帽長得很不完全,去核的時間越晚,形成的傘帽越完全。以下推論錯誤的是A.細胞核與傘藻傘帽的形成密切相關B.細胞核能夠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是長出傘帽所必需的C.只有發育到一定時期,細胞核才會產生促進傘帽生長的物質D.傘藻的不同發育時期產生促進傘帽生長的物質相同【答案】D【解析】傘帽能否形成,與細胞核有關,A正確;早期把細胞核取出,則去核的藻體不再形成傘帽,可見細胞核能夠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是長出傘帽所必需的,B正確;分析題干可知,只有發育到一定時期,細胞核才會產生促進傘帽生長的物質,C正確;早期把傘藻細胞核取出,則去核的藻體不再形成傘帽,若晚些時候去核,則只有一部分藻體能夠長出完整的但是非常細小的傘帽,而大部分藻體不能長出傘帽或傘帽長得很不完全,去核的時間越晚,形成的傘帽越完全,可見傘藻的不同發育時期產生促進傘帽生長的物質不同,D錯誤。12.將紫色洋蔥外表皮細胞置于0.3g/mL的蔗糖液中,光學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現象是A.液泡逐漸變大 B.蔗糖通過原生質層進入液泡C.紫色由深變淺 D.原生質層與細胞壁逐漸分離【答案】D【解析】將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失水,液泡逐漸減小,A錯誤;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蔗糖不進入液泡,且蔗糖分子在光學顯微鏡看不到,B錯誤;將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細胞失水,液泡逐漸變小,顏色變深,C錯誤;將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細胞就會通過滲透作用而失水,由于原生質層比細胞壁的收縮性大,原生質層與細胞壁逐漸分離形成球形小團,D正確。13.將同一新鮮馬鈴薯塊莖切成4根粗細相同、長5cm的條,再將這4根馬鈴薯條分別放在不同濃度的KNO3溶液中,依次在30min和4h后測量每一根的長度,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結論正確的是A.a馬鈴薯條細胞失水B.b馬鈴薯條細胞先質壁分離后逐漸復原C.c馬鈴薯條細胞過度失水死亡D.d馬鈴薯條細胞所處的KNO3溶液濃度增大【答案】B【解析】a中馬鈴薯30min和4h后的長度均大于原長,可知其在KNO3溶液中通過滲透作用吸水膨脹,即KNO3溶液濃度低于細胞液濃度,A錯誤;b中馬鈴薯在30min后長度小于原長,可知細胞液濃度低于KNO3溶液濃度,細胞失水發生質壁分離;4h后長度等于原長,可知發生了質壁分離后的復原,B正確;c中馬鈴薯在30min和4h后長度均小于原長,但4h后的長度比30min后的長度長,可知細胞液濃度小于KNO3溶液濃度,細胞先發生了質壁分離,隨后有所復原,如果時間再延長,細胞可能會恢復正常形態,所以此時細胞不一定死亡,C錯誤;d中馬鈴薯長度小于原長且不恢復,可知由于KNO3溶液濃度過高,馬鈴薯細胞失水死亡;馬鈴薯失水,KNO3溶液吸收水分,所以KNO3溶液濃度應降低,D錯誤。14.下列關于物質跨膜運輸的敘述,錯誤的是A.根細胞以主動運輸的方式吸收K+B.小分子物質都能自由穿過細胞膜C.抗體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細胞外D.物質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時不消耗能量【答案】B【解析】根細胞以主動運輸的方式吸收K+,需要能量和載體,A正確;小分子物質不都能自由穿過細胞膜,如大多數離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為主動運輸,B錯誤;抗體屬于大分子物質,其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細胞外,C正確;物質以協助擴散的方式進入細胞時需要載體蛋白的協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確。15.破骨細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組織中的羥基磷灰石(HAP),HAP在溶酶體中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釋放出Ca2+等離子,從而促進骨組織的發育和重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破骨細胞的吞噬過程依賴于細胞膜的流動性B.吞噬過程會伴隨著ADP的生成使細胞內ADP的含量明顯增多C.Ca2+等無機鹽在細胞中主要以離子形式存在D.處于低溫環境中的破骨細胞吞噬并降解骨組織中HAP的速度會減慢【答案】B【解析】破骨細胞的吞噬過程是細胞膜的胞吞過程,依賴的是細胞膜的流動性,A正確;吞噬過程消耗ATP會伴隨著ADP的生成,但是ADP與ATP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因此細胞內ADP的含量不會明顯增多,B錯誤;細胞中的無機鹽大多數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的,C正確;破骨細胞可吞噬并降解骨組織中的羥基磷灰石(HAP),其降解HAP過程需要酶的催化,而低溫會導致酶的活性降低,因此處于低溫環境中的破骨細胞吞噬并降解骨組織中HAP的速度會減慢,D正確。二、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16.2020年10月,黑龍江出現一起家庭聚餐食物中毒事件,因食用自制“酸湯子”,9人中毒,全部死亡。調查發現,這種食物被一種叫做“椰毒假單胞菌”的細菌污染了,這是一種原核生物,以下關于椰毒假單胞菌敘述錯誤的是A.它的細胞質膜的基本結構是磷脂雙分子層B.它的遺傳物質是DNAC.它有核糖體這個具膜細胞器D.它的細胞核有兩層膜包被【答案】CD【解析】質膜主要是由磷脂和蛋白質組成,它的細胞質膜的基本結構是磷脂雙分子層,A正確;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B正確;核糖體無膜結構,C錯誤;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D錯誤。17.小麥、大豆、花生干種子中三類有機物的含量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萌發時相同質量的三種種子需要的O2量相同B.用雙縮脈試劑檢驗大豆組織樣液中的蛋白質,需加熱才能呈紫色C.向小麥種子的研磨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就會呈磚紅色D.選用花生檢驗細胞中的脂肪顆粒時需要使用顯微鏡【答案】ABC【解析】相同質量的三種化合物中,脂肪需要的O2量最多,淀粉需要的O2量最少,因此萌發時相同質量的三種種子需要的O2量不同,A錯誤;用雙縮脲試劑檢驗大豆組織樣液中的蛋白質,不需要加熱,B錯誤;向小麥種子的研磨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經水浴加熱后才會出現磚紅色,C錯誤;用花生檢驗細胞中的脂肪顆粒,需用花生子葉切片,制作裝片,需要使用顯微鏡觀察,D正確。18.下列有關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的敘述,正確的是A.不選幼根做實驗材料,因為根細胞無葉綠體,其細胞質也不流動B.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相對固定,不會隨著光照強度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C.選取蘚類葉片制作臨時裝片時,葉片應保持干燥D.可通過觀察葉綠體的運動間接觀察細胞質的流動【答案】D【解析】細胞質流動是所有活細胞的特征,A錯誤;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會隨著光照強度和方向的改變而改變,B錯誤;選取蘚類葉片制作臨時裝片時,臨時裝片中的葉片不能放干了,要隨時保持有水狀態,C錯誤;由于葉綠體是綠色的,容易觀察,所以可通過觀察葉綠體的運動間接觀察細胞質的流動,D正確。19.生物膜系統在細胞生命活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下列有關真核生物膜化學成分、結構與功能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不同生物膜上的糖類均與蛋白質結合成糖蛋白B.細胞膜上的受體是細胞間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結構C.細胞核膜對物質具有選擇透過性,核孔也具有選擇透過性D.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現了細胞膜的功能特點【答案】ABD【解析】細胞膜上的多糖鏈,有的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有的與脂質結合形成糖脂,A錯誤;細胞膜上的受體未必是細胞間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結構,如性激素的受體位于細胞內,B錯誤;細胞核膜對物質具有選擇透過性,核孔也具有選擇透過性,C正確;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體現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D錯誤。20.物質透過細胞膜的速率隨物質濃度變化的情況有2種,如圖所示,據此以下錯誤的有A.氧氣和二氧化碳透過細胞膜不符合左圖情況B.作物施氮肥不能一次太多的原因是氨素運輸如左圖所示導致細胞質濃度過高C.隨著培養基中細胞培養物的生長,培養基中的氨基酸、核苷、葡萄糖等細胞必需物質減少,但細胞仍能以圖方式繼續吸收這些物質D.如圖所示,當物質過膜速度不隨濃度上升而上升時,無論過膜是否需要能量,此時的限制因素都與物質過膜所需載體有關【答案】AB【解析】氧氣和二氧化碳都屬于氣體,跨膜方式為自由擴散,因此透過細胞膜都符合左圖情況,A錯誤;氨素被細胞吸收的方式為主動運輸,應該如右圖所示,B錯誤;氨基酸、核苷、葡萄糖等細胞必須的物質被細胞主要以主動運輸的方式吸收,即使細胞外的濃度降低,也可以逆濃度梯度吸收,C正確;右圖中所示的運輸方式可能為協助擴散或主動運輸,其都需要載體蛋白,當運輸的物質濃度達到一定量使得載體蛋白的數量達到飽和,物質運輸速度不再隨物質濃度的增大而增大,D正確。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21.觀察下面圖示,回答相關問題:(1)甲圖所示生物過量繁殖會引起水華,此生物是自養生物,因為細胞中含有________,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甲、乙細胞結構上的差異性體現了細胞的_____________。(2)乙在結構上不同于丁的最顯著特點是____________,甲、乙、丙、丁細胞的統一性表現在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兩點)。(3)下圖一是在使用目鏡為10x,物鏡為20x的顯微鏡下觀察蛙的皮膚上皮細胞時的視野,下圖二是更換物鏡后的視野,則更換的物鏡應為____________(放大倍數)。細胞內的細胞質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流動著,其方式多數呈環形流動。若細胞質實際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方向,則在顯微鏡下觀察這個細胞的細胞質沿______________方向流動。(4)19世紀建立的細胞學說,最突出的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葉綠素、藻藍素多樣性(2)乙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DNA(3)80×順時針(4)揭示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解析】(1)甲圖所示生物為藍藻,其過量繁殖會引起水華,藍細菌細胞中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此生物是自養生物。甲、乙細胞結構上的差異性體現了細胞的多樣性。(2)圖中甲和乙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乙為原核生物,丁為真核生物,乙在結構上不同于丁的最顯著特點是乙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以上四種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遺傳物質DNA,這體現了細胞的統一性。(3)顯微鏡下放大的是物體的長度或寬度,圖中在顯微鏡的目鏡為10、物鏡為20的條件下,在視野直徑范圍內看到一行相連的8個細胞,換用高倍鏡后在視野直徑范圍內看到2個細胞,則可推測物體在原來的基礎上又被放大8÷2=4倍,顯然更換的物鏡的放大倍數是80×,細胞內的細胞質并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流動著,其方式多數呈環形流動。若細胞質實際的流動方向為順時針方向,由于顯微鏡下看到的物象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因此,在顯微鏡下觀察這個細胞的細胞質的流動方向也為順時針。(4)19世紀建立的細胞學說的重要意義是揭示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進而生物學的研究由器官、組織水平進入細胞水平。22.真核生物中含核酸的結構有許多,請參照表中內容完成下表。結構名稱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核酸類型DNA和RNA①_______RNADNA和RNA生物膜層數②_______2層0層2層功能細胞呼吸的主要場所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③____④___,⑤____【答案】①DNA和RNA②2層③合成蛋白質(多肽鏈)的場所④是遺傳信息庫④是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或DNA復制和轉錄的主要場所)【解析】①葉綠體是半自主細胞器,含有DNA和RNA;②線粒體含有雙層膜。③核糖體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質(多肽鏈)的場所④⑤細胞核的功能是:是遺傳信息庫,是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或DNA復制和轉錄的主要場所)。23.下圖為具有分泌功能的某動物細胞部分結構示意圖,圖2為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圖中,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依次經過的結構有______(用箭頭和填序號表示),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與細胞質膜融合的過程體現了生物膜的結構特點是______。(2)圖中,溶酶體來源于[]______。溶酶體能夠分解衰老的線粒體,分解后的廢物通過______方式排到細胞外。(3)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過程經過了多次膜的融合,這說明細胞的各種結構不僅可以獨立完成各自的功能,還在結構和功能上____________。【答案】(1)②→①→③→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2)③高爾基體胞吐(3)緊密聯系【解析】(1)圖1中,分泌蛋白合成的場所是②核糖體,經過①內質網和③高爾基體的加工轉運,經⑤細胞膜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細胞外。包裹分泌蛋白的囊泡與細胞膜融合的過程體現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2)圖1中,溶酶體來源于③高爾基體。溶酶體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夠分解衰老的線粒體,分解后的廢物通過胞吐排到細胞外。(3)泌蛋白的合成分泌過程經過了多次膜的融合,這說明細胞的各種結構不僅可以獨立完成各自的功能,還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進一步體現了細胞內各種結構的協調配合。24.圖甲為大麥幼苗在0℃和16℃條件下,測定的根吸收水分與吸收Mg2+、NHeq\o\al(+,4)吸收速度示意圖,而圖乙表示氧氣濃度對Mg2+、NHeq\o\al(+,4)的吸收速度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0℃根吸收Mg2+、NHeq\o\al(+,4)的速度有差異,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0℃與16℃相比,前者吸收同一離子的量低于后者,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圖甲中根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速度不同,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圖乙中當氧氣濃度達到30%以后,根對Mg2+、NHeq\o\al(+,4)吸收速度不再發生改變,這主要是因為________。(4)從兩圖中分析可知,當溫度或氧(濃度相同時,根對Mg2+、NHeq\o\al(+,4)吸收速度不同,這說明細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點,根對兩種元素的吸收方式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答案】(1)載體數量不同溫度低影響酶的活性,細胞呼吸強度弱,提供能量少,對離子的吸收量少(答案合理即可)(2)根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3)載體數量有限(4)選擇透過性需要載體、逆濃度梯度、需要能量【解析】(1)分析圖形,溫度相同,說明細胞呼吸強度基本相同,根吸收Mg2+、NHeq\o\al(+,4)的速率有差異,是因為根細胞膜上運輸Mg2+、NHeq\o\al(+,4)載體數量不同導致。0℃與16℃相比,前者溫度低,酶的活性受到影響,細胞呼吸強度弱,為主動運輸提供的能量少,因此前者吸收的離子的量低于后者。(2)分析圖甲,同一溫度下,根的吸水速率和吸收礦質元素的速率不同,因為根吸水和吸收礦質元素的方式不同前者是自由擴散,后者是主動運輸,據此可說明根對水分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3)分析圖乙,隨著氧濃度升高,根對離子的吸收速率增強,但是氧濃度達到30%以后,Mg2+、NHeq\o\al(+,4)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是載體數量有限導致。(4)分析圖甲和圖乙,同一植物的根對兩種離子的吸收速率不同,說明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根對離子的吸收受溫度和氧氣濃度限制,推斷運輸方式為主動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