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人們建造“永動機”是不可能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則說“熱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流入高溫物體”(克勞修斯說法),或稱“第二類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即建造一種裝置,使其將熱量百分之百地轉化為機械能而不產生任何其它影響,這是絕對做不到的(普朗克說法);熱力學第三定律則指出“絕對零度不可達”。當然,還有許多重大理論也包含了這種“不”的嚴格限定。如愛因斯坦“相對論”告訴我們,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則表明在量子力學中不能同時準確地給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等等。一般說來,科學理論中的“是”往往是有條件地、相對地成立的,它們都是在做了多種假設,進行過多方面簡化,有意忽略了數不勝數的次要影響因素之后,才從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因此它們也只有在嚴格的“理想條件”下才能成立,然而,在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但是科學定律中的“不”卻是無條件地、絕對地成立的!對某一領域的不斷求“是”固然可以使我們逐漸深化對事物的認識,然而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當牛頓力學建立起來以后,它幾乎可以精確完美地解釋一切力學問題,人們都認為這種力學理論應用范圍無限廣闊,物理學已經最后完成,人們的眼中對它看不到一絲一毫的“不”。但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開始遇到了麻煩,正像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所指出的,雖然物理學是萬里晴空,“可是現在,這種理論的優美性和明晰性被兩朵烏云(以太漂移和黑體輻射)遮蔽得黯然失色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力學的建立徹底掃清了物理學天空的烏云,同時也為經典物理尋求到了“不”,牛頓力學只適用于宏觀經典時空范圍。這不僅劃定了經典力學的最后疆界,同時還開拓了更為廣闊、更為壯觀的物理學新天地。可見,求得一個領域的“不”并不是認識的終結,它正是一個全新領域求“是”的開始。另有一種深蘊哲理的“求不”,那就是科學上的“證偽”原則。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曾經提出過“理論不能證實,只能證偽”的著名論斷,他認為,“觀察和實驗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只能證明一個理論是假,卻不能證明一個理論是真。”為什么會是這樣?他的回答是,“證實是歸納問題,證偽則是演繹問題”,“作為科學理論的普遍陳述雖不能為大量經驗事實所肯定,但卻能被個別經驗事實所否定”。例如,為了驗證“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結論,哪怕你走遍七大洲,考察了全世界上千萬只烏鴉都是黑色的,也不足以證明這一結論是絕對正確的,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可見,不管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事實都無法嚴格證明為“真”,相反,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不僅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計劃時也應當有意識地增拓“求不”思維,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例如,對一座人口極度稠密的大都市,在大力提倡“小汽車進入家庭”的同時,有沒有從道路容量、停車泊位以及城市空氣污染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定出這個城市汽車最佳擁有量,并據此制定汽車銷售策略和城市交通發展規劃呢?對人類社會發展求“不”要比對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因為對自然尋求“不”并不涉及具體人的利害,而人類社會的“不”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害關系。每個人都帶有生命個體的普遍特征,即以自我生存為中心,然而每個人的生存又無法脫離社會的整體支撐。這個矛盾也許是當今社會一切不諧之根源。“求是”關注的往往是局部個體的可行性,而“求不”則必須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世人大多注重“求是”而疏忽“求不”,熱衷于謀求自身發展,而較少顧及自我制約,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求不”比“求是”更加需要人們擁有清醒的頭腦,全局的眼光,以及能夠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只對我們展示了精深的至理,還為我們規定了嚴格的戒律。“求是”與“求不”這一對稱思維,會使我們既善于進取又胸懷戒規,這樣才能行穩致遠。(選自詹克明《實事求“不”》,有刪減)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熱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等,能夠證明幾乎所有科學定律都包含著“不”的限定。B.科學理論中的“是”需要經過多種假設、忽略諸多影響因素進而抽象出來,在現實中很難成立。C.波普爾認為理論“只能證偽,不能證實”,觀察和實驗提供的經驗事實無法證明理論的真假。D.人類社會中每個人以自我生存為中心,導致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求是”能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但徹底認識某領域不能僅“求是”,更要“求不”。B.牛頓力學從沒有“不”到求得“不”,再次證明科學定律幾乎不存在絕對的“是”。C.只要找到一只白烏鴉就能推翻“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結論,故證偽是容易實現的。D.生活中“求是”與“求不”思維分別指向局部可行性與整體約束性,二者不可偏廢。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A.孟德爾遺傳定律預測了子代在遺傳上會繼承親代的某些特征,實驗和觀察證明,這一定律是正確的。B.羅素說過,我無法帶領一群人,因為我無法確定自己對,我也無法跟隨一群人,因為我無法確定他們對。C.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是在廣泛接受的科學范式里,發現了現有理論解決不了的例外,然后用競爭性理論取代它。D.愛因斯坦認為,相對論是通向更可靠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旦被否證,無論邏輯多嚴密,理論多完美,都要堅決摒棄。4.“求不”思維在科學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具有怎樣的價值?請根據材料概括。5.本文是如何嚴謹闡述“求不”思維對于自然科學的重要性的?請從論證思路和論證語言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B2.C3.D4.①在科學領域,“求不”思維能夠讓人們從更廣的視野把握事物整體,達到對某一領域的徹底認識,并開始全新領域的求“是”。
②在社會領域,“求不”思維能讓人們在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促使人們形成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5.①論證思路清晰,首先對科學領域中的“是”與“不”進行區別,進而舉例證明“求不”思維的重要性;接著闡釋“求不”思維的“證偽”原則,通過例證和引證進一步論述“求不”思維的價值。
②論證語言精準,文中恰當使用“幾乎”“一般說來”“也許”等不確定詞語和“徹底”“足以否定”等確定性詞語,體現作者在陳述事實時的客觀與嚴謹。【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能夠證明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包含著‘不’的限定”錯誤,事例與觀點不匹配。列舉熱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為了論證“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這一觀點。C.“觀察和實驗提供的經驗事實無法證明理論的真假”錯誤,波普爾認為“觀察和實驗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只能證明一個理論是假,卻不能證明一個理論是真”。D.“導致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錯誤,強加因果。根據原文“對人類社會發展求‘不’要比對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因為對自然尋求‘不’并不涉及具體人利害,而人類社會的‘不’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害關系”可知,并不是每個人以自我生存為中心,導致了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故證偽是容易實現的”錯誤。文中用白烏鴉的例子是用來論證:不管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事實都無法嚴格證明為“真”,相反,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第四段的觀點是“在科學領域內,經驗事實不能證明理論為真,只能證偽”。A.只體現了通過實驗觀察來證實;B.不屬于科學領域且既無證實也無證偽;C.是理論替代,與本段觀點無關;D.相對論只能被證偽,體現了在科學領域內,經驗事實不能證明理論為真,只能證偽,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四段觀點。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科學領域:根據“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以及“求得一個領域的 ‘不’并不是認識的終結,它正是一個全新領域求‘是’的開始”可知,“求不”思維能夠讓人們視野更加開闊,認知更加廣泛透徹,便于把握事物整體,以利于求“是”。在社會領域:根據“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計劃時也應當有意識地增拓‘求不’思維,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以及“‘求不’則必須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世人大多注重‘求是’而疏忽‘求不’,熱衷于謀求自身發展,而較少顧及自我制約,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求不’比‘求是’更加需要人們擁有清醒的頭腦,全局的眼光,以及能夠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可知,“求不”思維能讓人們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對認知層次要求更高,促使人們頭腦清醒,眼光全局化,預見能力增強。【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和語言特點的能力。論證思路:本文選自《實事求“不”》,文章開頭首先提出觀點: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然后從科學領域對“是”與“不”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對某一領域的不斷求“是”固然可以使我們逐漸深化對事物的認識,然而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接著,列舉牛頓力學的事例證明“求不”思維的重要性,以及“求不”思維的“證偽”原則,通過引用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的觀點,列舉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的例子,進一步論述“求不”思維的價值。從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發展兩大角度展開詳細論述。最后得出結論:“求是”與“求不”這一對稱思維,會使我們既善于進取又胸懷戒規,這樣才能行穩致遠。論證思路清晰,層次性強,結構完整。論證語言:科學嚴謹,客觀準確。如“一般說來,科學理論中的‘是’往往是有條件地、相對地成立的”以及“當牛頓力學建立起來以后,它幾乎可以精確完美地解釋一切力學問題”“在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等句子中的“幾乎”“一般說來”“也許”這些不確定詞語,表述非常嚴密。再如,“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以及“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中的“徹底”和“足以否定”等確定性詞語,體現作者表述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趕場劉平起床看看天,晴。麻爺記得今天是星期二,老街逢場。①每周兩場,周二和周四。逢場必趕,麻爺的習慣。早飯后,麻爺就出門了。一會兒,經過一家門口,麻爺喊周爺:“周海清,趕場!”話音剛落,里面周爺就應:“來啦。”像早就等著一樣。只要趕場,倆老頭都結伴兒,從不落單。“麻德貴,早飯吃沒?”出來,周爺問。“吃了。”麻爺說。心里有些忍不住想:“咋不問我吃的啥?”于是又補充一句:“包子、雞蛋,還有牛奶。您呢?”這個“您呢”有兩層意思,一是“吃沒”,但麻爺更想知道周爺早飯吃的啥。“吃了。饅頭、稀飯、雞蛋、小菜。”周爺說,打了個飽嗝。“咋沒喝牛奶?”麻爺說。周爺笑了一下說:“喝不慣。還是稀飯安逸。”麻爺有些樂,說:“開始我也喝不慣牛奶,喝幾天就習慣了。現在,都離不開了。”周爺看一眼麻爺,又打了個飽嗝。倆老頭一路閑扯著,朝老街走。老街在一公里外,很小,呈“丁”字形。②房屋都是老舊低矮的磚瓦房、木板房,街面鋪著青石板,已被歲月磨出了凹凼,碾出了溝槽。以前,老街沒有名字,但村民們給取了名字。“丁”字的一橫叫“橫街”,一豎叫“槐子街”,因為那一豎的尾上,有一棵老槐樹,枝繁葉茂。后來,政府給老街取了名字,還釘了牌牌。也許是村民們叫習慣了,又或許是他們不喜歡新街名,嘴里還是叫“橫街”“槐子街”。麻爺和周爺趕場,有自己的“三部曲”:閑逛,喝茶,喝酒。從橫街西邊進入,逛了橫街,又逛槐子街。逢場天,老街最熱鬧,賣啥的都有。上街賣東西的都是當地的村民,他們守著自己的東西,也不叫賣,很悠閑隨意的樣子。有老頭嘴里“吧嗒”著葉子煙,女人手里納著鞋墊。買賣對他們來說,似乎并不重要。逛街的時候,麻爺和周爺都不急不忙,看見中意的東西,腳步就停下來,把東西拿在手里看看,討價還價,合適了就買。逛完街,他們手里一般會拿點兒東西,或菜秧樹苗,或刀瓢鍋鏟,抑或是別的什么。然后,去喝茶。麻爺和周爺走進茶鋪的時候,里面已經坐了很多茶客了。有熟悉的看見了,就招呼李三娘:“來!收錢。”捏著皺巴巴票子的手,已經伸出去了。李三娘收了錢會馬上通報給麻爺和周爺,比如王二哥給的錢,李三娘就尖著嗓子這樣喊“兩位新客的茶錢王二哥給啦——!”這里的“新客”不是指新來的客人,而是說剛到的客人。③麻爺和周爺就笑吟吟沖王二哥抱拳:“道謝,道謝!”王二哥抱拳回禮:“就吃碗茶,道啥謝。”麻爺和周爺找空位子剛坐下,李三娘就已經把兩只茶碗放桌子上了。碗底一小撮老三花,滾開的水一沖,香味就撲進鼻孔。李三娘的茶一塊錢一碗。茶鋪是個消磨時間的好地方。天下大事、百姓閑事、坊間趣事、四季農事、小道消息,都有人聊。還有賣瓜子花生的,端個小簸籮在堂子里穿梭。快中午的時候,麻爺和周爺碗里的茶水也白了。茶客們開始三三兩兩起身往外走,麻爺和周爺也起身往外走。他們是去喝酒,過酒癮。張五娘的酒鋪子很小,半間瓦房,三張小桌子。不賣別的,就高粱酒和豆腐干、帶殼花生。那棵老槐樹,就在酒鋪子門口。高粱酒用黑土碗裝,一塊錢一兩。豆腐干有兩種,薄的、厚的,薄的五毛一個,厚的一塊錢一個。在張五娘的酒鋪子,麻爺和周爺都是二兩酒,一塊薄豆腐干。④豆腐干拿在手里掰一小塊放進嘴里,慢慢咂味兒,然后端起黑土碗抿一口酒。那天,在張五娘的酒鋪子里,麻爺和周爺聽人在議論新街,說新街建好,就要開街了。新街是配套新小區建的,離老街有半里多路。麻爺和周爺去看過幾次,四條街都是樓房,最高的有六七層,白墻紅瓦,晃眼睛。“看起來漂亮,沒意思。”麻爺說。周爺嘴里嚼著豆腐干,說:“開街也沒人去。”說了,端起黑土碗“滋溜”喝口。你一句我一句,麻爺和周爺都對新街不感興趣。張五娘一直坐在凳子上聽他們說,突然,像想起了什么,說:“聽說以后新街多趕一天,二四六逢場。”麻爺說:“扯淡!”出小區十多分鐘,麻爺和周爺照例就到了橫街西口。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街上安安靜靜的,一個人也沒有。街兩邊的鋪子,也一家家都關門閉戶。看著空蕩蕩的老街,麻爺和周爺心里都“咯噔”一下,他們猛然想起,今天是新街開街的日子!似乎是懷著最后的什么希望,倆老頭仍然在老街閑逛起來。從橫街逛到槐子街,仍然沒看見一個人,沒有開門的鋪子。李三娘的茶鋪關著,張五娘的酒鋪子也關著。最后,他們在那棵老槐樹下的石凳上坐下來。“星期二,咋就不趕場了呢?”麻爺和周爺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心里都感到很失落,很郁悶。這時候老街突然出現了幾個人,男男女女,衣著光鮮,像是外地人。一個男人脖子上還掛著照相機,他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后來,他們到了槐子街,那個男人突然舉起照相機對著老槐樹下的麻爺和周爺“咔嚓”了幾下。“麻爺,我們也去看看?”周爺突然說。“去就去!”麻爺說。倆老頭站起身,往新街走。新街今天像過節一樣,到處是花籃、彩旗。麻爺和周爺一路走一路看,發現王么哥的炒菜館變成了酒樓,馬情情的照相館變成了影樓,連李三娘的茶鋪也跟著人家叫茶樓。“都跑到新街來了。”麻爺嘀咕一句。“都來了。”周爺說,喉嚨里“咕嚕”一聲。“還是老街趕場安逸。”逛到李三娘的茶樓門口,麻爺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說。周爺的目光在新街上掃來掃去說:“現在沒人了,就不安逸了。”說著,倆老頭互相看一眼對方,就心領神會抬腿邁進了李三娘的茶樓。(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街人看重鄉情,他們當街做買賣,悠閑隨意,并不很在意自家的貨品能否賣出。B.在酒鋪子,與眾人不同,麻爺和周爺表現出對新街的不屑,這體現他們的守舊心理。C.給老街的人和景拍照,說明外地人比老街人更能深刻理解和關注老街的歷史價值。D.末段兩次提到“安逸”,可以看出二人“安逸”與否的標準在人,而非店鋪的新舊。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①講述日常生活,使用短句,省略判斷詞“是”,體現敘述語言的簡潔和口語化。B.句②對老街外觀的描寫表明其歷史悠久,“老舊低矮”等暗示老街搬遷的原因。C.句③從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描繪茶客寒暄的場景,展示了老街人的鄉俗禮儀。D.句④“掰、咂、端、抿”等動作緊湊自然,一氣呵成,體現二人喝酒的暢快與愜意。8.開頭部分周爺和麻爺關于早飯的對話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9.小說在敘事時,有時會始終沿主線敘事,有時會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或片段。請簡要分析本文的敘事特點及其表達效果。【答案】6.C7.D8.關于早飯的對話是二人日常問候的一部分,符合結伴趕場時閑聊閑逛的特點;周爺“喝不慣”牛奶,覺得“稀飯安逸”,麻爺由開始的“喝不慣”到“喝幾天就習慣”,暗示了生活方式變化中二人的不同體驗,為下文二人接受新街的變化這一情節埋下伏筆。9.本文敘事特點是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小說整體上講述了麻爺和周爺結伴去老街趕場卻撲空、轉而去新街趕場的故事,展現他們對社會生活變化由不適應到最終接受的過程。在主線敘述中,插入了二人以往在老街趕場的諸多場景,展示了老街的風俗人情。插敘部分對主線內容形成補充,避免敘述結構的單一,豐富了人物形象,體現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老街人的變化。【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C.“比老街人更能深刻理解和關注老街的歷史價值”錯誤,文中只是說“街突然出現了幾個人,男男女女,衣著光鮮,像是外地人。一個男人脖子上還掛著照相機,他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并沒有將外地人和老街人對老街的歷史價值的理解和關注進行比較。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的分析和鑒賞能力。D.“緊湊、一氣呵成、暢快”錯誤。文中在描寫“掰、咂、端、抿”等動作時,寫到“掰一小塊放進嘴里”“慢慢咂味兒”“然后端起黑土碗抿一口酒”,非常地隨性自然,并不緊湊,體現出二人喝酒時的愜意。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情節、語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處是說麻爺去老街趕場,然后經過周爺家門口的時候,喊周爺一起,于是二人結伴去趕場,因為正是吃完早飯后,于是早飯的內容就成了二人日常問候的一部分,所以這樣寫符合結伴趕場時閑聊閑逛的特點。麻爺早飯吃的包子、雞蛋,還有牛奶,周爺早飯吃的饅頭、稀飯、雞蛋、小菜。麻爺說自己開始喝不慣牛奶,喝幾天就習慣了,現在自己已經離不開牛奶了。而周爺說自己喝不慣牛奶,還是覺得稀飯安逸。所以,二人的對話暗示了生活方式變化中二人的不同體驗。文章結尾說到二人來到新街趕場,到了李三娘的茶樓,互看一眼就心領神會地抬腿邁進了李三娘的茶樓,所以文中關于早飯的對話為下文二人接受新街的變化這一情節埋下伏筆。【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敘事特點和表達效果的把握能力。文章前五段寫到麻爺和周爺結伴去老街趕場,邊走邊閑聊有關早飯的事情。文章從第十三段寫到麻爺和周爺照例來到了橫街西口,但是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街上一個人也沒有,安安靜靜的,于是周爺提議去新街看看,于是二人轉而去新街趕場,展現他們對社會生活變化由不適應到最終接受的過程。這是文章的主線。本文的中間部分寫到老街的位置以及特點,然后寫到麻爺和周爺趕場的“三部曲”,通過周爺和麻爺的“三部曲”展示了老街的風俗人情。所以插入部分對主線起到補充的作用,避免敘述結構的單一,豐富了人物形象,體現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老街人的變化。所以,本文敘事特點是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備注〗,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公等各宜務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選自《貞觀政要˙論求諫》,有刪減)材料二:(張華死后)后倫、秀伏誅,齊王冏輔政,摯虞致箋于冏曰:“間于張華沒后入中書省,得華先帝時答詔本草。先帝問華可以輔政持重付以后事者,華答:‘明德至親,莫如齊王,宜留以為社稷之鎮。’其忠良之謀,沒而后彰,與茍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議者有責華以愍懷太子之事不抗節廷爭。當此之時,諫者必得違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無益者,不以責人。故晏嬰,齊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難;季札,吳之宗臣,不爭逆順之理。理盡而無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責也。”(選自《晉書˙張華傳》,有刪減)〖備注〗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紂王無道,勸諫不聽,便佯裝發狂來避免災禍。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公等各宜A務盡忠讜B匡救朕C惡D終不以直言E忤意F輒相G責怒。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收,逮捕。與《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B.三公,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文中指張華位居三公之一。C.間,秘密地。與《鴻門宴》“道芷陽間行”的“間”意思相同。D.持重,謹慎穩重。與成語“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提出,隋煬帝自身護短,不聽諫言,導致最終被殺身亡,作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該一同被處死。B.杜如晦以箕子、張華為例向唐太宗證明,即便天子無道,只要有抗顏直諫的忠臣在,就不會失去天下。C.先帝曾向張華咨詢身后事宜,張華認為齊王賢德至親,可掌管天下。張華死后,摯虞看到他應答的文稿。D.晏嬰、季札都是國家重臣,但他們都沒有為了忠君而以死抗爭,可見死諫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標準。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2)其忠良之謀,沒而后彰,與茍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14.在對張華的認識上,杜如晦與摯虞二人的觀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答案】10.BDF11.D12.B13.(1)虞世基怎么能因為隋煬帝不講道義,不接受直言規勸,就閉口不提意見呢?(2)他忠誠的謀劃,在死后更加顯現出來,與那些隨時事茍且偷生的人是不能一同而論的。14.杜如晦認為張華不能死諫或引退,失去王臣氣節,的確該死;摯虞認為張華已盡忠臣進諫之職分,不應被處死。【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及時地指出并糾正我的過失,我一定不會因為你們直言冒犯、指出我的過錯就責怪、怨怒你們。“務盡忠讜”與“匡救朕惡”結構對稱,即在B、D處斷開;“以直言”是“忤意”的狀語,應在“意”處,即在F處斷開。所以,BDF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逮捕;收繳。句意:派使者捉拿張華。/收繳天下的兵器。B.正確。C.正確。均為“秘密地”。句意:我在張華死后秘密進入中書省。/取道芷陽,抄小路走。D.錯誤。擔負重大任務;謹慎穩重。句意:先帝問張華什么人可以輔佐朝政擔負重任、托付后事。/指人經驗豐富,辦事老練穩重,不輕舉妄動。故選D。【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力。B.“以箕子……為例……證明,即便天子無道,只要有抗顏直諫的忠臣在,就不會失去天下”錯誤。由原文“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可知,張華并不是抗顏直諫的忠臣,所以并不能證明即便天子無道,只要有抗顏直諫的忠臣在,就不會失去天下。故選B。【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豈”,怎么,難道;“納”,接受;“杜口”,閉口。(2)“沒”,通“歿”,死;“彰”,彰顯;“時”,時事。【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可知,杜如晦認為張華不能死諫或引退,失去王臣氣節,的確該死。由原文“先帝問華可以輔政持重付以后事者,華答:‘明德至親,莫如齊王,宜留以為社稷之鎮。’其忠良之謀,沒而后彰,與茍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議者有責華以愍懷太子之事不抗節廷爭。當此之時,諫者必得違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無益者,不以責人”可知,摯虞認為張華已盡忠臣進諫之職分,不應被處死。參考譯文:材料一: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明智的君主時時反省自己的過失,就會越來越進步,而昏庸的君主總是力圖掩飾自己的短處,就會永遠愚昧。隋煬帝喜歡自我夸耀,掩飾自己的缺點,拒絕別人的意見,確實就再也沒有人敢于冒犯他了。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許這算不上什么大罪過。過去的箕子假裝發瘋來保全自己,孔子還評價他仁義。后來隋煬帝被殺,虞世基應該一同去死嗎?”杜如晦回答說:“君主身邊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輔佐,即使自己治國無道,也不會失去天下。虞世基怎么能因為隋煬帝不講道義,不接受直言規勸,就閉口不提意見呢?他身居要職,卻茍且偷生,又不肯辭官隱退,這和箕子裝瘋離去,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過去晉惠帝的皇后賈后要廢掉愍懷太子,司空張華到底不能據理力爭,還阿諛順應賈后,茍全性命。直到趙王倫起兵廢掉賈后,派使者捉拿張華時,張華說:‘賈后廢太子的時候,我不是沒阻止,只是當時沒有采納我的意見。’使者說:‘你貴為三公,太子沒有罪卻被廢掉,既然你的意見不被接受,你為什么不辭退歸隱呢?’張華無言以對,于是他被斬殺,株連三族。張華既不能直言進諫成全自己的氣節,又不能謙恭辭讓保全自己的性命,作為人臣的氣節已經丟失了。虞世基身為宰相,在該進言的時候卻保持沉默,他的確也該死。”唐太宗說:“你說得對。君主必須有忠臣輔佐,才能夠自身平安,國家太平。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及時地指出并糾正我的過失,我一定不會因為你們直言冒犯、指出我的過錯就責怪、怨怒你們。”材料二:(張華死后)后來趙王司馬倫、孫秀被殺,齊王司馬冏輔政,摯虞寫信給司馬冏說:“我在張華死后秘密進入中書省,得到了張華在先帝時應答詔書的文稿。先帝問張華什么人可以輔佐朝政擔負重任、托付后事,張華答:‘賢德至親,沒有比得上齊王的,應該留下他作為執政國家的人。’他忠誠的謀劃,在死后更加顯現出來,與那些隨時事茍且偷生的人不能一同而論。有人因為張華在愍懷太子的事上沒有在朝廷上據理力爭而責備他。在那種情況下,進諫者必定因為違背圣意而死。先圣有教導,死而無益的事情,不應該拿來要求人。所以晏嬰,作為齊國的正卿,沒有因為崔杼弒君不合道義而死諫;季札,作為吳國的宗室大臣,不為逆順的道理而力爭。道理說盡而不能有所舉措,本來就是先圣們不要求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避地過雷霹灘①鄧肅門前又見馬如流,兵革繽紛幾日休。嶺似車盤方稅駕②,灘如雷霹更行舟,豺狼敢侮乾坤大?江海徒深蟣虱憂。安得將壇登李郭③,挽回羲御照神州。〖備注〗①避地:遷到安全地方以避災禍。金兵入侵,汴京淪陷,詩人隨逃難人群至雷霹灘。②稅駕:解開車駕,指停車休息。③李郭:唐代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郭子儀。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起筆描述門前的車馬如水奔流,“又”字寫出戰亂之頻,為后文抒情做鋪墊。B.頷聯以“方”“更”二字,寫出路經車盤嶺,稍事休息后又換船行進的倉皇之狀。C.詩人善于設喻,“豺狼”喻指入侵金兵,“蟣虱”喻指朝中皇帝身邊的奸邪小人。D.詩人期望自己能夠像李、郭一樣得到朝廷重用,重整山河,挽回北宋覆亡的敗局。16.楊載在《詩法家數》云:“頸聯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請簡要分析本詩頸聯是如何“變化”的。【答案】15.D16.頸聯承接前聯兵荒馬亂、倉皇出行的情景,突然振起一句:我大宋乾坤如此宏大,豺狼怎敢侵侮?接著又情緒急轉:我身在江湖,白白為朝廷小人當道而擔憂。由敘述轉為抒情,情緒的變化飽含了作者堅定的自信和對侵略者的輕蔑,但同時也難掩對朝廷的深重憂思。【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詩人期望自己能夠……得到朝廷重用”錯誤。尾聯是說希望能有像李郭一樣的將領,重整山河,挽回北宋覆亡的敗局。故選D。【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結構的把握能力。本詩的前兩聯寫到門前的車馬如水奔流,戰亂頻繁,作者為避災禍,路經車盤嶺,稍事休息后又換船行進,敘寫出了兵荒馬亂、倉皇出行的情景。而頸聯用比喻的手法,將入侵金兵比作豺狼,將朝中皇帝身邊的奸邪小人比作蟣虱,是說我大宋乾坤如此宏大,豺狼怎敢侵侮?接著又情緒急轉:我身在江湖,白白為朝廷小人當道而擔憂。所以頸聯由前兩聯的敘述轉為抒情,抒發了對朝廷堅定的自信和對侵略者的輕蔑,但同時也難掩對朝廷的深重憂思。(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與弟子們的座談中,借曾皙之口透露出自己的內心愿景,即暮春時分,呼朋喚友,“________,________”,歌唱而歸。(2)陶淵明返回田園故里,“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繪了他靠窗觀景、雖居處狹小卻愉悅自得的心理狀態。(3)古人喜歡在詩中借“夢”表達情思。如李商隱借“________”寫悵惘之情;周邦彥以“________,________”寫故鄉之思。【答案】(1)浴乎沂風乎舞雩(2)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3)莊生曉夢迷蝴蝶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唐古拉,藏語,譯作“平平的高地”。在藏北,唐古拉的相對高度未見其高,雖然海拔五千六百多米。車到山頂,就見這高地幾乎一馬平川,上山下山不陡不急。其實山谷早已被雪填滿,平平的雪壤之下深不可測。唐古拉山頂經常堵車,慣跑青藏線的人們習以為常,卻沒人敢從路側繞過去。一堵幾天,就會陷入絕境,因為缺氧和酷寒。藏北是充滿了苦難的高地。的荒灘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憐。草場青綠不過一個月,就漸漸黃枯。其間還時有雹災光臨,游牧的人們抗災能力極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災情。舊時代的西藏,逢到雪災就人死畜亡。翻閱西藏地方歷史檔案的災異志,有關雪災的記載也多。那記載是的,常有“無一幸免”“蕩然無存”字樣。山那邊的重災區多瑪,正處于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長江的源頭。彼時,富庶美麗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樣從劫難中出發!古往今來,的冰雪如同美麗的素衣,纏裹著藏北高原,幾乎在每一個冬季!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壯美;藏北高原的苦難也是大且壯的苦難。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中的嘆號如果改為問號,表達效果有何不同?20.小王因工作需要,春節前要駕車翻越唐古拉山。請依據材料,給他提兩條建議,并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8.寸草不生觸目驚心潔白無瑕19.“如何知道”以反問語氣表達了肯定意思,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無從了解長江所歷經的劫難;使用嘆號更進一步強化了對長江源頭多災多難的悲憫情感。如改為問號,表意單薄,情感被削弱。20.①備好氧氣和保暖衣物,因為山上缺氧酷寒,堵車時間長。②切勿從路邊繞行,因為山谷雪面和路面齊平,深不可測。【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處,本處修飾荒灘戈壁,荒灘戈壁是不長草木,滿目荒涼的,可用“寸草不生”。“寸草不生”,貧瘠得幾乎沒有任何植物生長。第二處,根據后文“常有‘無一幸免’‘蕩然無存’字樣”可知,這些字樣讓人看了非常地吃驚,可用“觸目驚心”。“觸目驚心”,看見某種嚴重情況而內心震驚,形容事態嚴重,引起轟動。第三處,本處是用來修飾“冰雪”,并且后文將冰雪比作美麗的素衣,強調了冰雪的潔白,可用“潔白無瑕”。“潔白無瑕”,原指純白無斑點的玉,現用來比喻沒有缺點或污點。【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本句話的意思是富庶美麗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并不知道那大江怎樣從劫難中出發,所以“如何”表示反問,用反問語氣表達了肯定的意思,表達了強烈的情感,而感嘆號本身就有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所以使用感嘆號進一步表達了強烈的情感,更進一步強化對長江源頭多災多難的悲憫情感。如果原文改成問號,問號單單是表達反問語氣,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無形中就削弱了。【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一堵幾天,就會陷入絕境,因為缺氧和酷寒”可知,因為海拔過高,并且要面臨酷寒的天氣狀況,并且經常堵車,所以要備好氧氣和保暖衣物,因為山上缺氧酷寒,堵車時間長。由原文“其實山谷早已被雪填滿,平平的雪壤之下深不可測。唐古拉山頂經常堵車,慣跑青藏線的人們習以為常,卻沒人敢從路側繞過去”可知,切勿從路邊繞行,因為山谷雪面和路面齊平,深不可測。(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想清楚然后寫,這是個好習慣。養成了這個好習慣,寫出東西來,人家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滿意。①?為什么要寫,該怎樣寫,哪些必要寫,哪些用不著寫,哪些寫在前,哪些寫在后,是不是還有什么缺漏……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了確切的解答,這才叫想清楚。想清楚其實并不難,只要抓住關鍵,那就是②。比如寫信,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寫報告,為什么要寫這篇報告?寫總結,為什么要寫這篇總結?此外可以類推。這個“為什么”好比是個根,抓住這個根想開來,不以有點兒朦朧的印象為滿足,前邊提到的那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這樣的想,是思想方法上的過程,也是寫作方法上的過程。寫作方法跟思想方法本來是二而為一的。教學生練習作文,③。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應有個順序安排,也就是寫作思路的體現。先寫提綱的習慣養成了,一輩子不僅受用不盡,而且受用不只在寫作方面。提綱越詳細,寫成整篇就越容易,想得就越清楚。這樣寫下來的東西,基本上完成了要寫這篇東西的目的,作者自己總不會感到太不滿意。人家看了這樣寫下來的東西,也會了解得一清二楚,不發生誤會,不覺得含糊。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表述不當,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21.①什么叫想清楚②為什么要寫③就是要他們先寫提綱22.①刪掉“不僅”
②將“寫成整篇就越容易”和“想得就越清楚”調換順序
③“完成”改為“達到(成)”【解析】【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前文說“想清楚然后寫,這是個好習慣”,結合后文“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了確切的解答,這才叫想清楚”,可知此處是圍繞“想清楚”設問,故可填“什么叫想清楚”。第②空,接的“那就是”的語言形式,是要對“抓住關鍵”做說明。結合后文“比如寫……”“這個‘為什么’好比是個根,抓住這個根想開來”可知,此處談的是為什么,而且跟寫東西相關,故此處可填“為什么要寫”。第③空,據后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應有個順序安排,也就是寫作思路體現”可知,此處是講“教學生練習作文”具體怎么做,結合后面“寫提綱的習慣養成了……”可知,此處要寫的怎么做與“寫提綱”有關,故此處可填“就是要他們先寫提綱”。【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波浪線句有三處表達不當,分析可知:①“一輩子不僅受用不盡”中“不僅”多余。“而且受用不只在寫作方面”是對“一輩子受用不盡”的進一步說明,前后句不用共用“一輩子”做主語,去掉“不僅”;②“寫成整篇就越容易”和“想得就越清楚”語序不當,不合邏輯,需將二者調換順序;③“完成了要寫這篇東西的目的”中“完成”和“目的”搭配不當,需將“完成”改為“達到(成)”。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下雨時如果忘記了帶傘,不同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有人會避雨等待天晴,有人會與同伴共撐一把傘,有人會拼盡全力在雨中奔跑,也有人會像蘇軾一樣“何妨吟嘯且徐行”……不同的選擇往往基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追求。上述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只有三句話,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1、2句,舉例說明忘記帶傘的人在雨中的不同選擇,第二層次是點明之所以有不同選擇是基于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追求。材料雖然討論的是面對下雨的不同做法,但這里的“下雨”并不僅僅指現實生活中的“下雨”,考生應該要能把握“下雨”背后的比喻象征含意——突如其來的災禍、意想不到的失敗等人生各種不幸的處境和困難。所以這道題看似是講面對下雨的不同選擇,其實是用這個具體例子反映人們在面對困難挫折時的不同選擇和態度。“選擇避雨等待天晴”比喻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選擇回避,等待事情轉機的做法。這類人可能更注重安全和舒適。他們愿意暫時避開不利的環境,選擇等待更有利的時機。這種選擇體現了他們的耐心和穩重,也可能表明他們更重視自我保護和避免不必要的風險。“與同伴同撐一把傘”比喻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選擇和同伴一起敢于面對,戰勝困難的做法。這類人可能更注重合作和共享。他們愿意與他人共同面對困難,互相幫助,一起度過難關。這種選擇體現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大局觀,也可能表明他們更擅長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拼盡全力在雨中奔跑”比喻在困難和挫折面無所畏懼,敢于迎戰的勇士行為,雖然被雨淋濕,但面對風雨的無所畏懼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這類人可能更有冒險精神和挑戰精神。他們不愿意被環境所限制,而是選擇主動出擊,迎接挑戰。這種選擇體現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也可能表明他們更重視實現目標和追求成功。“像蘇軾一樣‘何妨吟嘯且徐行’”則比喻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保持豁達灑脫,并積極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態度。這類人可能更注重內心的平靜和從容。他們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享受生活的美好。這種選擇體現了他們的豁達和樂觀,也可能表明他們更擅長從生活中發現樂趣和美好。材料對這幾種態度和做法并沒有給予明顯的價值判斷,這些不同態度和做法是基于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追求。從這一點看,上述四種態度和選擇都無可厚非。每種選擇都有其合理性和價值,關鍵在于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內心需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綜合以上材料,考生在具體寫作時,可以通過分析材料中的不同選擇,我們可以探討人們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所持的態度,以及這些選擇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成長。如:1.從選擇與情境的關系,分析為何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下會有不同的選擇,可以涉及到個人的性格、經驗、價值觀等多個方面,比如有的人可能更傾向于保守,選擇等待;有的人可能更善于合作,選擇與他人共傘;有的人可能更富有冒險精神,選擇雨中奔跑;2.從選擇與個人追求的關系,分析這些選擇背后所蘊含的個人追求和目標,如安全感、社交需求、自我挑戰、精神滿足等;3.從多元選擇與包容性方面,可以強調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4.從適應性與靈活性方面,可以強調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具備適應性和靈活性,學會根據不同的情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在寫作過程中,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選擇一個或多個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立意:1.情境不同,選擇不同。2.追求不同,避雨方式迥異。3.不同的選擇,多元的世界。山東省威海市2023-2024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人們建造“永動機”是不可能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則說“熱不能自發地從低溫物體流入高溫物體”(克勞修斯說法),或稱“第二類永動機是不可能的”,即建造一種裝置,使其將熱量百分之百地轉化為機械能而不產生任何其它影響,這是絕對做不到的(普朗克說法);熱力學第三定律則指出“絕對零度不可達”。當然,還有許多重大理論也包含了這種“不”的嚴格限定。如愛因斯坦“相對論”告訴我們,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則表明在量子力學中不能同時準確地給出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等等。一般說來,科學理論中的“是”往往是有條件地、相對地成立的,它們都是在做了多種假設,進行過多方面簡化,有意忽略了數不勝數的次要影響因素之后,才從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因此它們也只有在嚴格的“理想條件”下才能成立,然而,在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但是科學定律中的“不”卻是無條件地、絕對地成立的!對某一領域的不斷求“是”固然可以使我們逐漸深化對事物的認識,然而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當牛頓力學建立起來以后,它幾乎可以精確完美地解釋一切力學問題,人們都認為這種力學理論應用范圍無限廣闊,物理學已經最后完成,人們的眼中對它看不到一絲一毫的“不”。但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開始遇到了麻煩,正像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所指出的,雖然物理學是萬里晴空,“可是現在,這種理論的優美性和明晰性被兩朵烏云(以太漂移和黑體輻射)遮蔽得黯然失色了”。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力學的建立徹底掃清了物理學天空的烏云,同時也為經典物理尋求到了“不”,牛頓力學只適用于宏觀經典時空范圍。這不僅劃定了經典力學的最后疆界,同時還開拓了更為廣闊、更為壯觀的物理學新天地。可見,求得一個領域的“不”并不是認識的終結,它正是一個全新領域求“是”的開始。另有一種深蘊哲理的“求不”,那就是科學上的“證偽”原則。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曾經提出過“理論不能證實,只能證偽”的著名論斷,他認為,“觀察和實驗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只能證明一個理論是假,卻不能證明一個理論是真。”為什么會是這樣?他的回答是,“證實是歸納問題,證偽則是演繹問題”,“作為科學理論的普遍陳述雖不能為大量經驗事實所肯定,但卻能被個別經驗事實所否定”。例如,為了驗證“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結論,哪怕你走遍七大洲,考察了全世界上千萬只烏鴉都是黑色的,也不足以證明這一結論是絕對正確的,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可見,不管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事實都無法嚴格證明為“真”,相反,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不僅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計劃時也應當有意識地增拓“求不”思維,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例如,對一座人口極度稠密的大都市,在大力提倡“小汽車進入家庭”的同時,有沒有從道路容量、停車泊位以及城市空氣污染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定出這個城市汽車最佳擁有量,并據此制定汽車銷售策略和城市交通發展規劃呢?對人類社會發展求“不”要比對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因為對自然尋求“不”并不涉及具體人的利害,而人類社會的“不”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害關系。每個人都帶有生命個體的普遍特征,即以自我生存為中心,然而每個人的生存又無法脫離社會的整體支撐。這個矛盾也許是當今社會一切不諧之根源。“求是”關注的往往是局部個體的可行性,而“求不”則必須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世人大多注重“求是”而疏忽“求不”,熱衷于謀求自身發展,而較少顧及自我制約,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求不”比“求是”更加需要人們擁有清醒的頭腦,全局的眼光,以及能夠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只對我們展示了精深的至理,還為我們規定了嚴格的戒律。“求是”與“求不”這一對稱思維,會使我們既善于進取又胸懷戒規,這樣才能行穩致遠。(選自詹克明《實事求“不”》,有刪減)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熱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等,能夠證明幾乎所有科學定律都包含著“不”的限定。B.科學理論中的“是”需要經過多種假設、忽略諸多影響因素進而抽象出來,在現實中很難成立。C.波普爾認為理論“只能證偽,不能證實”,觀察和實驗提供的經驗事實無法證明理論的真假。D.人類社會中每個人以自我生存為中心,導致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求是”能加深對事物的認識,但徹底認識某領域不能僅“求是”,更要“求不”。B.牛頓力學從沒有“不”到求得“不”,再次證明科學定律幾乎不存在絕對的“是”。C.只要找到一只白烏鴉就能推翻“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結論,故證偽是容易實現的。D.生活中“求是”與“求不”思維分別指向局部可行性與整體約束性,二者不可偏廢。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四段觀點的一項是()A.孟德爾遺傳定律預測了子代在遺傳上會繼承親代的某些特征,實驗和觀察證明,這一定律是正確的。B.羅素說過,我無法帶領一群人,因為我無法確定自己對,我也無法跟隨一群人,因為我無法確定他們對。C.在庫恩看來,科學革命是在廣泛接受的科學范式里,發現了現有理論解決不了的例外,然后用競爭性理論取代它。D.愛因斯坦認為,相對論是通向更可靠理論的中間環節,一旦被否證,無論邏輯多嚴密,理論多完美,都要堅決摒棄。4.“求不”思維在科學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具有怎樣的價值?請根據材料概括。5.本文是如何嚴謹闡述“求不”思維對于自然科學的重要性的?請從論證思路和論證語言的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B2.C3.D4.①在科學領域,“求不”思維能夠讓人們從更廣的視野把握事物整體,達到對某一領域的徹底認識,并開始全新領域的求“是”。
②在社會領域,“求不”思維能讓人們在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促使人們形成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5.①論證思路清晰,首先對科學領域中的“是”與“不”進行區別,進而舉例證明“求不”思維的重要性;接著闡釋“求不”思維的“證偽”原則,通過例證和引證進一步論述“求不”思維的價值。
②論證語言精準,文中恰當使用“幾乎”“一般說來”“也許”等不確定詞語和“徹底”“足以否定”等確定性詞語,體現作者在陳述事實時的客觀與嚴謹。【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能夠證明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包含著‘不’的限定”錯誤,事例與觀點不匹配。列舉熱力學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為了論證“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這一觀點。C.“觀察和實驗提供的經驗事實無法證明理論的真假”錯誤,波普爾認為“觀察和實驗所提供的經驗事實只能證明一個理論是假,卻不能證明一個理論是真”。D.“導致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錯誤,強加因果。根據原文“對人類社會發展求‘不’要比對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因為對自然尋求‘不’并不涉及具體人利害,而人類社會的‘不’將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害關系”可知,并不是每個人以自我生存為中心,導致了社會發展“求不”要比自然規律“求不”困難得多。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故證偽是容易實現的”錯誤。文中用白烏鴉的例子是用來論證:不管有多么豐富的經驗事實都無法嚴格證明為“真”,相反,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第四段的觀點是“在科學領域內,經驗事實不能證明理論為真,只能證偽”。A.只體現了通過實驗觀察來證實;B.不屬于科學領域且既無證實也無證偽;C.是理論替代,與本段觀點無關;D.相對論只能被證偽,體現了在科學領域內,經驗事實不能證明理論為真,只能證偽,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四段觀點。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科學領域:根據“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以及“求得一個領域的 ‘不’并不是認識的終結,它正是一個全新領域求‘是’的開始”可知,“求不”思維能夠讓人們視野更加開闊,認知更加廣泛透徹,便于把握事物整體,以利于求“是”。在社會領域:根據“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計劃時也應當有意識地增拓‘求不’思維,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以及“‘求不’則必須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認清整體的約束性。世人大多注重‘求是’而疏忽‘求不’,熱衷于謀求自身發展,而較少顧及自我制約,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求不’比‘求是’更加需要人們擁有清醒的頭腦,全局的眼光,以及能夠放眼高遠時空的預見能力”可知,“求不”思維能讓人們自覺地尋找相關的邊界限制,對認知層次要求更高,促使人們頭腦清醒,眼光全局化,預見能力增強。【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思路和語言特點的能力。論證思路:本文選自《實事求“不”》,文章開頭首先提出觀點:幾乎所有的科學定律都體現出一種“不”的內在規定性。然后從科學領域對“是”與“不”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對某一領域的不斷求“是”固然可以使我們逐漸深化對事物的認識,然而只有求得到“不”才算摸到了這個領域的終極邊界,才能夠從閎闊的視野把握住該事物的整體,也才可以說對這一領域達到了徹底的認識。接著,列舉牛頓力學的事例證明“求不”思維的重要性,以及“求不”思維的“證偽”原則,通過引用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的觀點,列舉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的例子,進一步論述“求不”思維的價值。從自然科學和人類社會發展兩大角度展開詳細論述。最后得出結論:“求是”與“求不”這一對稱思維,會使我們既善于進取又胸懷戒規,這樣才能行穩致遠。論證思路清晰,層次性強,結構完整。論證語言:科學嚴謹,客觀準確。如“一般說來,科學理論中的‘是’往往是有條件地、相對地成立的”以及“當牛頓力學建立起來以后,它幾乎可以精確完美地解釋一切力學問題”“在現實中這種‘理想狀態’也許永遠都不會存在”等句子中的“幾乎”“一般說來”“也許”這些不確定詞語,表述非常嚴密。再如,“只要有人發現一只白烏鴉就可以徹底否定‘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既定結論”以及“僅僅一個‘證偽’就足以否定整個科學原理或科學定律”中的“徹底”和“足以否定”等確定性詞語,體現作者表述的規范性與科學性。(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趕場劉平起床看看天,晴。麻爺記得今天是星期二,老街逢場。①每周兩場,周二和周四。逢場必趕,麻爺的習慣。早飯后,麻爺就出門了。一會兒,經過一家門口,麻爺喊周爺:“周海清,趕場!”話音剛落,里面周爺就應:“來啦。”像早就等著一樣。只要趕場,倆老頭都結伴兒,從不落單。“麻德貴,早飯吃沒?”出來,周爺問。“吃了。”麻爺說。心里有些忍不住想:“咋不問我吃的啥?”于是又補充一句:“包子、雞蛋,還有牛奶。您呢?”這個“您呢”有兩層意思,一是“吃沒”,但麻爺更想知道周爺早飯吃的啥。“吃了。饅頭、稀飯、雞蛋、小菜。”周爺說,打了個飽嗝。“咋沒喝牛奶?”麻爺說。周爺笑了一下說:“喝不慣。還是稀飯安逸。”麻爺有些樂,說:“開始我也喝不慣牛奶,喝幾天就習慣了。現在,都離不開了。”周爺看一眼麻爺,又打了個飽嗝。倆老頭一路閑扯著,朝老街走。老街在一公里外,很小,呈“丁”字形。②房屋都是老舊低矮的磚瓦房、木板房,街面鋪著青石板,已被歲月磨出了凹凼,碾出了溝槽。以前,老街沒有名字,但村民們給取了名字。“丁”字的一橫叫“橫街”,一豎叫“槐子街”,因為那一豎的尾上,有一棵老槐樹,枝繁葉茂。后來,政府給老街取了名字,還釘了牌牌。也許是村民們叫習慣了,又或許是他們不喜歡新街名,嘴里還是叫“橫街”“槐子街”。麻爺和周爺趕場,有自己的“三部曲”:閑逛,喝茶,喝酒。從橫街西邊進入,逛了橫街,又逛槐子街。逢場天,老街最熱鬧,賣啥的都有。上街賣東西的都是當地的村民,他們守著自己的東西,也不叫賣,很悠閑隨意的樣子。有老頭嘴里“吧嗒”著葉子煙,女人手里納著鞋墊。買賣對他們來說,似乎并不重要。逛街的時候,麻爺和周爺都不急不忙,看見中意的東西,腳步就停下來,把東西拿在手里看看,討價還價,合適了就買。逛完街,他們手里一般會拿點兒東西,或菜秧樹苗,或刀瓢鍋鏟,抑或是別的什么。然后,去喝茶。麻爺和周爺走進茶鋪的時候,里面已經坐了很多茶客了。有熟悉的看見了,就招呼李三娘:“來!收錢。”捏著皺巴巴票子的手,已經伸出去了。李三娘收了錢會馬上通報給麻爺和周爺,比如王二哥給的錢,李三娘就尖著嗓子這樣喊“兩位新客的茶錢王二哥給啦——!”這里的“新客”不是指新來的客人,而是說剛到的客人。③麻爺和周爺就笑吟吟沖王二哥抱拳:“道謝,道謝!”王二哥抱拳回禮:“就吃碗茶,道啥謝。”麻爺和周爺找空位子剛坐下,李三娘就已經把兩只茶碗放桌子上了。碗底一小撮老三花,滾開的水一沖,香味就撲進鼻孔。李三娘的茶一塊錢一碗。茶鋪是個消磨時間的好地方。天下大事、百姓閑事、坊間趣事、四季農事、小道消息,都有人聊。還有賣瓜子花生的,端個小簸籮在堂子里穿梭。快中午的時候,麻爺和周爺碗里的茶水也白了。茶客們開始三三兩兩起身往外走,麻爺和周爺也起身往外走。他們是去喝酒,過酒癮。張五娘的酒鋪子很小,半間瓦房,三張小桌子。不賣別的,就高粱酒和豆腐干、帶殼花生。那棵老槐樹,就在酒鋪子門口。高粱酒用黑土碗裝,一塊錢一兩。豆腐干有兩種,薄的、厚的,薄的五毛一個,厚的一塊錢一個。在張五娘的酒鋪子,麻爺和周爺都是二兩酒,一塊薄豆腐干。④豆腐干拿在手里掰一小塊放進嘴里,慢慢咂味兒,然后端起黑土碗抿一口酒。那天,在張五娘的酒鋪子里,麻爺和周爺聽人在議論新街,說新街建好,就要開街了。新街是配套新小區建的,離老街有半里多路。麻爺和周爺去看過幾次,四條街都是樓房,最高的有六七層,白墻紅瓦,晃眼睛。“看起來漂亮,沒意思。”麻爺說。周爺嘴里嚼著豆腐干,說:“開街也沒人去。”說了,端起黑土碗“滋溜”喝口。你一句我一句,麻爺和周爺都對新街不感興趣。張五娘一直坐在凳子上聽他們說,突然,像想起了什么,說:“聽說以后新街多趕一天,二四六逢場。”麻爺說:“扯淡!”出小區十多分鐘,麻爺和周爺照例就到了橫街西口。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街上安安靜靜的,一個人也沒有。街兩邊的鋪子,也一家家都關門閉戶。看著空蕩蕩的老街,麻爺和周爺心里都“咯噔”一下,他們猛然想起,今天是新街開街的日子!似乎是懷著最后的什么希望,倆老頭仍然在老街閑逛起來。從橫街逛到槐子街,仍然沒看見一個人,沒有開門的鋪子。李三娘的茶鋪關著,張五娘的酒鋪子也關著。最后,他們在那棵老槐樹下的石凳上坐下來。“星期二,咋就不趕場了呢?”麻爺和周爺百思不得其解。他們心里都感到很失落,很郁悶。這時候老街突然出現了幾個人,男男女女,衣著光鮮,像是外地人。一個男人脖子上還掛著照相機,他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后來,他們到了槐子街,那個男人突然舉起照相機對著老槐樹下的麻爺和周爺“咔嚓”了幾下。“麻爺,我們也去看看?”周爺突然說。“去就去!”麻爺說。倆老頭站起身,往新街走。新街今天像過節一樣,到處是花籃、彩旗。麻爺和周爺一路走一路看,發現王么哥的炒菜館變成了酒樓,馬情情的照相館變成了影樓,連李三娘的茶鋪也跟著人家叫茶樓。“都跑到新街來了。”麻爺嘀咕一句。“都來了。”周爺說,喉嚨里“咕嚕”一聲。“還是老街趕場安逸。”逛到李三娘的茶樓門口,麻爺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說。周爺的目光在新街上掃來掃去說:“現在沒人了,就不安逸了。”說著,倆老頭互相看一眼對方,就心領神會抬腿邁進了李三娘的茶樓。(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街人看重鄉情,他們當街做買賣,悠閑隨意,并不很在意自家的貨品能否賣出。B.在酒鋪子,與眾人不同,麻爺和周爺表現出對新街的不屑,這體現他們的守舊心理。C.給老街的人和景拍照,說明外地人比老街人更能深刻理解和關注老街的歷史價值。D.末段兩次提到“安逸”,可以看出二人“安逸”與否的標準在人,而非店鋪的新舊。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①講述日常生活,使用短句,省略判斷詞“是”,體現敘述語言的簡潔和口語化。B.句②對老街外觀的描寫表明其歷史悠久,“老舊低矮”等暗示老街搬遷的原因。C.句③從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描繪茶客寒暄的場景,展示了老街人的鄉俗禮儀。D.句④“掰、咂、端、抿”等動作緊湊自然,一氣呵成,體現二人喝酒的暢快與愜意。8.開頭部分周爺和麻爺關于早飯的對話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9.小說在敘事時,有時會始終沿主線敘事,有時會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或片段。請簡要分析本文的敘事特點及其表達效果。【答案】6.C7.D8.關于早飯的對話是二人日常問候的一部分,符合結伴趕場時閑聊閑逛的特點;周爺“喝不慣”牛奶,覺得“稀飯安逸”,麻爺由開始的“喝不慣”到“喝幾天就習慣”,暗示了生活方式變化中二人的不同體驗,為下文二人接受新街的變化這一情節埋下伏筆。9.本文敘事特點是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小說整體上講述了麻爺和周爺結伴去老街趕場卻撲空、轉而去新街趕場的故事,展現他們對社會生活變化由不適應到最終接受的過程。在主線敘述中,插入了二人以往在老街趕場的諸多場景,展示了老街的風俗人情。插敘部分對主線內容形成補充,避免敘述結構的單一,豐富了人物形象,體現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老街人的變化。【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C.“比老街人更能深刻理解和關注老街的歷史價值”錯誤,文中只是說“街突然出現了幾個人,男男女女,衣著光鮮,像是外地人。一個男人脖子上還掛著照相機,他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并沒有將外地人和老街人對老街的歷史價值的理解和關注進行比較。故選C。【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的分析和鑒賞能力。D.“緊湊、一氣呵成、暢快”錯誤。文中在描寫“掰、咂、端、抿”等動作時,寫到“掰一小塊放進嘴里”“慢慢咂味兒”“然后端起黑土碗抿一口酒”,非常地隨性自然,并不緊湊,體現出二人喝酒時的愜意。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情節、語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處是說麻爺去老街趕場,然后經過周爺家門口的時候,喊周爺一起,于是二人結伴去趕場,因為正是吃完早飯后,于是早飯的內容就成了二人日常問候的一部分,所以這樣寫符合結伴趕場時閑聊閑逛的特點。麻爺早飯吃的包子、雞蛋,還有牛奶,周爺早飯吃的饅頭、稀飯、雞蛋、小菜。麻爺說自己開始喝不慣牛奶,喝幾天就習慣了,現在自己已經離不開牛奶了。而周爺說自己喝不慣牛奶,還是覺得稀飯安逸。所以,二人的對話暗示了生活方式變化中二人的不同體驗。文章結尾說到二人來到新街趕場,到了李三娘的茶樓,互看一眼就心領神會地抬腿邁進了李三娘的茶樓,所以文中關于早飯的對話為下文二人接受新街的變化這一情節埋下伏筆。【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敘事特點和表達效果的把握能力。文章前五段寫到麻爺和周爺結伴去老街趕場,邊走邊閑聊有關早飯的事情。文章從第十三段寫到麻爺和周爺照例來到了橫街西口,但是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街上一個人也沒有,安安靜靜的,于是周爺提議去新街看看,于是二人轉而去新街趕場,展現他們對社會生活變化由不適應到最終接受的過程。這是文章的主線。本文的中間部分寫到老街的位置以及特點,然后寫到麻爺和周爺趕場的“三部曲”,通過周爺和麻爺的“三部曲”展示了老街的風俗人情。所以插入部分對主線起到補充的作用,避免敘述結構的單一,豐富了人物形象,體現了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老街人的變化。所以,本文敘事特點是暫時中斷主線,插入相關事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隋煬帝好自矜夸,護短拒諫,誠亦實難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備注〗,孔子亦稱其仁。及煬帝被殺,世基合同死否?”杜如晦對曰:“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辭職請退,則與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晉惠帝賈后將廢愍懷太子,司空張華竟不能苦爭,阿意茍免。及趙王倫舉兵廢后,遣使收華,華曰:‘將廢太子日,非是無言,當時不被納用。’其使曰:‘公為三公,太子無罪被廢,言既不從,何不引身而退?’華無辭以答,遂斬之,夷其三族。張華既抗直不能成節,遜言不足全身,王臣之節固已墜矣。虞世基位居宰輔,在得言之地竟無一言諫諍,誠亦合死。”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須忠良輔弼,乃得身安國寧。公等各宜務盡忠讜匡救朕惡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選自《貞觀政要˙論求諫》,有刪減)材料二:(張華死后)后倫、秀伏誅,齊王冏輔政,摯虞致箋于冏曰:“間于張華沒后入中書省,得華先帝時答詔本草。先帝問華可以輔政持重付以后事者,華答:‘明德至親,莫如齊王,宜留以為社稷之鎮。’其忠良之謀,沒而后彰,與茍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議者有責華以愍懷太子之事不抗節廷爭。當此之時,諫者必得違命之死。先圣之教,死而無益者,不以責人。故晏嬰,齊之正卿,不死崔杼之難;季札,吳之宗臣,不爭逆順之理。理盡而無所施者,固圣教之所不責也。”(選自《晉書˙張華傳》,有刪減)〖備注〗箕子是商紂王的叔父,因紂王無道,勸諫不聽,便佯裝發狂來避免災禍。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公等各宜A務盡忠讜B匡救朕C惡D終不以直言E忤意F輒相G責怒。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收,逮捕。與《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的“收”意思不同。B.三公,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文中指張華位居三公之一。C.間,秘密地。與《鴻門宴》“道芷陽間行”的“間”意思相同。D.持重,謹慎穩重。與成語“老成持重”中的“持重”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唐太宗提出,隋煬帝自身護短,不聽諫言,導致最終被殺身亡,作為大臣的虞世基似乎不該一同被處死。B.杜如晦以箕子、張華為例向唐太宗證明,即便天子無道,只要有抗顏直諫的忠臣在,就不會失去天下。C.先帝曾向張華咨詢身后事宜,張華認為齊王賢德至親,可掌管天下。張華死后,摯虞看到他應答的文稿。D.晏嬰、季札都是國家重臣,但他們都沒有為了忠君而以死抗爭,可見死諫并非衡量忠臣的唯一標準。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世基豈得以煬帝無道,不納諫諍,遂杜口無言?(2)其忠良之謀,沒而后彰,與茍且隨時者不可同世而論也。14.在對張華的認識上,杜如晦與摯虞二人的觀點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答案】10.BDF11.D12.B13.(1)虞世基怎么能因為隋煬帝不講道義,不接受直言規勸,就閉口不提意見呢?(2)他忠誠的謀劃,在死后更加顯現出來,與那些隨時事茍且偷生的人是不能一同而論的。14.杜如晦認為張華不能死諫或引退,失去王臣氣節,的確該死;摯虞認為張華已盡忠臣進諫之職分,不應被處死。【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你們一定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及時地指出并糾正我的過失,我一定不會因為你們直言冒犯、指出我的過錯就責怪、怨怒你們。“務盡忠讜”與“匡救朕惡”結構對稱,即在B、D處斷開;“以直言”是“忤意”的狀語,應在“意”處,即在F處斷開。所以,BDF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逮捕;收繳。句意:派使者捉拿張華。/收繳天下的兵器。B.正確。C.正確。均為“秘密地”。句意:我在張華死后秘密進入中書省。/取道芷陽,抄小路走。D.錯誤。擔負重大任務;謹慎穩重。句意:先帝問張華什么人可以輔佐朝政擔負重任、托付后事。/指人經驗豐富,辦事老練穩重,不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上海市松江區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卷(二)數學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淮安市車橋中學2025屆高三月考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2025年初三2月份自測化學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濟寧嘉祥縣聯考2025屆初三下學期適應性月考卷(三)物理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2025屆高三摸底考試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臨沂科技職業學院《工程材料與構造》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喀什職業技術學院《試驗設計方法》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理工大學《建筑模型制作與造型設計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自貢市2024-2025學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統考試題含答案
- 信陽師范大學《專業英語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飾品工廠知識培訓課件
- 中小學生五一勞動節假期安全教育課件
- 無人機飛手培訓班合作合同協議范本模板
- 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趨勢分析
- VDA6.3-2023版培訓教材課件
- 2025河北保定鈔票紙業有限公司人員招聘2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皮瓣移植護理與病例介紹課件
- 2025有關房屋買賣合同書模板
- 河北新化股份有限公司鍋爐技改項目(噪聲、固體廢物)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報告
- 高++中語文++高考復習+語言文字運用之錯別字
- 個人用電協議合同范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