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
CCSB04
DB50
重慶市地方標準
DB50/T1470—2023
丘陵區糧菜輪作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規范
2023–09–15發布2023–12–15實施
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50/T1470—2023
目??次
前言......................................................................................................................................................................II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防治原則.........................................................................................................................................................2
5源頭控制.........................................................................................................................................................2
6過程攔截.........................................................................................................................................................3
7末端凈化.........................................................................................................................................................4
附錄A(資料性)榨菜、水稻和玉米推薦施肥方案..................................................................................6
I
DB50/T147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
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提出、歸口并組織實施。
本文件起草單位: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市農
業技術推廣總站、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市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員:慈恩、劉俊延、黃平、廖敦秀、劉敦一、羅友進、陳洋洋、王帥、李燕、王
勇德、木志堅、杜靜。
II
DB50/T1470—2023
丘陵區糧菜輪作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技術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丘陵區糧菜輪作農田面源污染的防治原則、源頭控制、過程攔截和末端凈化等技術要
求。
本文件適用于丘陵區糧菜輪作農田面源污染防治。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
件。
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GB/T16453.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坡耕地治理技術
HJ555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
HJ556農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
HJ2005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
LY/T1914植物籬營建技術規程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
NY/T525有機肥料
NY/T1118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
NY/T2624水肥一體化技術規范總則
NY/T291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程
NY/T3821.2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范第2部分:丘陵山區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丘陵區?hillyarea
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地形高低起伏的區域。
[來源:NY/T3821.2,有修改]
3.2
農田面源污染?farmlandnon-pointsourcepollution
農田中氮、磷、農藥等無機或有機物質,通過地表徑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等途徑進入周邊水體
引起水質污染的過程。
1
DB50/T1470—2023
3.3
硝化抑制劑?nitrificationinhibitor
某些能抑制硝化菌活性,延緩銨態氮向硝態氮的轉化,減少氮素以硝酸鹽態淋溶損失的物質。
3.4
沉沙凼?desiltingbasin
沉積徑流攜帶泥沙等懸浮物的低位淺坑。
3.5
植物籬?hedgerow
由灌木、灌化喬木或灌草組成的叢籬狀或帶狀集合體。
[來源:LY/T1914,有修改]
3.6
攔水坎?waterretainingridge
能夠減緩溝渠徑流流速的坎狀裝置。
3.7
生態溝渠?ecologicalditch
配置多種植物并輔有生態浮床、攔水坎等工程設施的農田溝渠系統。
4防治原則
以削減氮、磷等污染物排放為目標,以“源頭控制是重點、多級攔截與循環利用是關鍵”為原則,
因地制宜從源頭至末端實施全流程防治;利用地形地勢及現有溝渠和洼地等,減少土方工程量。
5源頭控制
5.1施肥優化
5.1.1肥料施用遵守HJ555和NY/T496中的相關要求。
5.1.2參照NY/T2911的有關內容,開展土壤氮、磷和鉀等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養分測試,科學
評估土壤肥力水平,科學設計施肥配方。玉米-榨菜和水稻-榨菜輪作系統中,作物的推薦施肥量見附錄
表A.1。
5.1.3在配方施肥基礎上,宜使用緩/控釋肥部分替代傳統尿素,與磷鉀肥一次性施用。
5.1.4在配方施肥基礎上,宜使用有機肥替代30%~50%化肥用量,有機肥的施用量參照NY/T1118
計算,有機肥可選擇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和商品有機肥等,所選商品有機肥應符合NY/T525中的要求。
5.1.5施用銨態氮肥時,宜加施硝化抑制劑,抑制銨態氮轉化為硝態氮。
5.1.6肥料宜深施,有條件的地區可按照NY/T2624中的要求執行水肥一體化技術。
5.2酸化土壤改良
5.2.1宜選擇石灰類改良劑、鈣質泥(頁)巖和生物炭等材料改良酸性土壤。
5.2.2改良劑的施用應在休耕期進行,將改良劑直接撒施于土壤表面,進行翻耕,翻耕深度20cm。
2
DB50/T1470—2023
5.2.3石灰類改良劑宜與有機肥、秸稈等配施,可與硝化抑制劑結合施用。
5.2.4改良劑宜分多季使用,達到目標pH值后停止使用。
5.3廢棄菜葉資源循環利用
5.3.1廢棄菜葉生物質直接還田
對于地勢較平的地塊,宜將廢棄菜葉置于田面洼地、壟/廂溝或新掘淺坑/溝內,輔以薄土掩埋。降
水較多時,做好田面排水,可添加快速腐解菌劑激發廢棄菜葉生物質腐熟。
5.3.2廢棄菜葉生物質原位集中漚肥
對于坡式梯田/坡地,宜將廢棄菜葉收集到厭氧堆肥袋密閉漚制,可加入快速腐解菌劑。將堆肥袋
置于田塊內側坡坎,在下一季蔬菜種植前作為底肥還田。
5.4坡耕地玉米秸稈覆蓋
在玉米收獲后的農田閑置期,宜將玉米秸稈刈割并均勻覆蓋于地表。在蔬菜作物種植兩周前,開溝
深20cm,將風化后的玉米秸稈掩埋還田,并將土壤均勻覆蓋于秸稈上壓實。
5.5農藥減施
5.5.1農藥施用應遵守GB/T8321及HJ556的有關規定。
5.5.2宜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5.5.3農業防治宜選擇合適的抗病品種,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作物種植前清除田邊雜草,生長中及時
摘除病株、病葉,加強田間管理。
5.5.4物理防治宜采取安裝誘蟲燈、懸掛黃/藍板等措施誘殺害蟲,降低蟲口基數。
5.5.5生物防治宜使用生物農藥和天敵生物資源,達到“以菌治蟲”和“以蟲治蟲”的目的。
5.6種植結構優化
5.6.1在匯水區域的梯田地塊,宜采用水稻-蔬菜輪作。
5.6.2宜選擇綠肥類和矮稈的豆科作物間套作。
5.6.3在坡耕地,宜采用橫坡起壟種植,壟高宜為20cm~30cm,具體可按照GB/T16453.1中的有關
規定執行。
6過程攔截
6.1溝-凼-田徑流優化
在地塊尺度開挖土質水溝,連通旱地和水田。根據匯水面積,設置小溝(匯水面積<0.5hm2,寬度
10cm~20cm,深度15cm~20cm)和大溝(匯水面積>0.5hm2,寬度20cm~30cm,深度20cm~30cm)。
在地塊與地塊之間的溝道連接處建設沉沙凼,沉沙凼設置密度不少于10個/hm2。將流經土質溝渠和沉沙
凼的徑流導入水稻田(圖1)。
3
DB50/T1470—2023
圖1溝-凼-田徑流優化示意圖
6.2植物籬
在坡式梯田外側(護埂)及梯壁上種植植物籬,亦可根據現場條件在坡面種植。植物根部或接近根
部處應相互靠近,形成一個連續體系。植物籬的高度宜在1.5m以下,寬度宜在1.0m以下。植物材料可
選擇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小灌木等,植物籬的配制、整地、建植方法和管護等參見LY/T1914中有關內
容。
6.3生態溝渠
6.3.1對于坡度>6°渠段,在上下級溝渠連接處,修建沉沙凼和固定攔水坎。
6.3.2對于坡度≤6°渠段,渠寬≥0.5m且長度≥5m,布設浮床或種植水生植物,并用裝有吸附基質的
尼龍網袋等裝置作為非固定攔水坎攔截水流,攔截高度為20cm~30cm;相對較窄(寬<0.5m)的渠
段,僅設置非固定攔水坎(圖2)。
6.3.3浮床植物配置宜選擇對氮、磷營養元素有較強吸收能力的鄉土植物。
圖2生態溝渠構建示意圖
6.3.4溝底淤積物嚴重影響水流的渠段,要及時清理。
7末端凈化
4
DB50/T1470—2023
7.1人工濕地
在枯水期,宜在末端匯水池內構建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設計、建設與運維按照HJ2005執行。
7.2生態浮床
在豐水期,宜在末端匯水池內構建生態浮床,生態浮床應固定并避開匯水池的進水口。
5
DB50/T1470—2023
附錄A
(資料性)
榨菜、水稻和玉米推薦施肥方案
玉米-榨菜和水稻-榨菜輪作系統中,榨菜、水稻和玉米的推薦施肥方案如表A.1所示。
表A.1榨菜、水稻和玉米推薦施肥方案
產量水平配方肥用量
作物配方(N-P2O5-K2O)備注
(kg/667m2)(kg/667m2)
榨菜不限25-8-1080基追比按4:6施用
11-11-831~40分蘗肥和穗粒肥分別追施尿素
<450
16-16-1321~274~6、3~4(kg/667m2)
11-11-840~49分蘗肥和穗粒肥分別追施尿素
450~550
16-16-1327~346~7、4~5(kg/667m2)
水稻11-11-849~58分蘗肥和穗粒肥分別追施尿素
550~650
16-16-1334~407~8、4~5(kg/667m2)
分蘗肥和穗粒肥分別追施尿素
11-11-858~67
>6508~9、5~6(kg/667m2),穗粒
16-16-1340~46肥追施氯化鉀1~3(kg/667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8~10
<40018~24
(kg/667m2)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