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HenanProvincetestingandacceptancetechnicalcodeof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onbuildings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HenanProvincetestingandacceptancetechni主編單位: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施行日期:2013年06月01日印張:6印數:1000冊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發布《河南省地源熱泵建筑應用檢測及驗收技術規程》的通知各省轄市、省直管試點縣(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委),各有關建設地方標準,編號為DBJ41/T119-2013,自2013年6月1日2013年03月05日地源熱泵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廣泛應用的技術類型之一,具有技術可靠、應用范圍廣、節能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都比較高的特點。截止目前,我省已有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示范縣和示范鎮共21個,示范項目廣泛應用了該技術,亟需相應的檢測標準為技術人員提供依據,規范示范項目的檢測和驗收,進一步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能力建設,同時我省以示范工程為契機,積累實踐經驗,為該技術在全省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編制組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并廣泛征求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先后完成了初稿、征求意見稿、送審稿,經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有關專家評審通過后,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準并發布實施。本規程共5章2個附錄,主要內容是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地源熱泵系統檢測、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本規程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解釋。在執行過程中的意見和建議請反饋至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州市金水區豐樂路4號,郵編450053),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主編單位: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參編單位:鄭州市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辦公室河南省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起草人:郝文王春喜張繼隆杜永恒吳玉杰石海軍武曉寧施鄭昌李虎秦海軍凡延光王海剛張利剛樊溶李永業馬校飛王麗范偉生主要審查人:梁欣王其慶謝原文范運澤黃建設林郁萍 1 23基本規定 44地源熱泵系統檢測 5 5 54.3室內溫濕度檢測 64.4機組性能系數檢測 84.6檢驗與判定規則 4.5系統能效比檢測4.6檢驗與判定規則 5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5.2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5.3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5.5竣工驗收 附錄A地熱能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方法 21 23 29 11.0.1為了貫徹國家有關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強地源熱泵建筑應用工程的檢測和驗收,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我省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民用建筑中地源熱泵系統的檢測和驗收。既有建筑中增設地源熱泵系統的工程可參照本規程執行。1.0.3地源熱泵系統的檢測和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行業和我省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2.0.1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巖土體、地表水或地下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和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將淺層地熱能資源加以利用的熱交換系統。2.0.3地表水換熱系統surfacewatersystem與地表水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2.0.4地下水換熱系統groundwatersystem與地下水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2.0.5地埋管換熱系統groundheatexchangersystem傳熱介質通過豎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巖土體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又稱土壤熱交換系統。2.0.6輸配系統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system指熱源側能源輸送系統和空調側能源輸送系統,一般包括末端循環泵、地源側循環泵或潛水泵。2.0.7系統能效比systemenergyefficiencyratio地源熱泵系統制熱量(或制冷量)與熱泵系統總耗電量的比值,熱泵系統總耗電量包括熱泵主機、各級循環水泵的耗電量。2.0.8抽水井productionw用于從地下含水層中取水的井。2.0.9回灌井injectionwell3用于向含水層灌注回水的井。2.0.10抽水試驗pumpingtest一種在井中進行計時計量抽取地下水,并測量水位變化的過程,目的是了解含水層富水性,并獲取水文地質參數。2.0.11回灌試驗injectiontest一種向井中連續注水,使井中保持一定水位,或計量注水、記錄水位變化來測定含水層滲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質參數的試系統運行負荷與設計負荷之比。43基本規定3.0.1地源熱泵系統應按照《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或相應標準進行設計。施工圖修改須有原設計單位出具設計變更通知書或技術核定鑒證。3.0.2地源熱泵系統的施工單位應具備相應的資質,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應有相應的施工技術標準規程、健全的質量管理體系、施工質量控制和檢驗制度。施工單位在施工中應對地源熱泵系統施工質量加強過程控制,使之達到地源熱泵系統設計文件和《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等相關標準的要求。3.0.3地源熱泵系統的檢測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1在系統正常運行3天后進行;2對于供暖和空調工況,應分別進行檢測,檢測時間應不少于4天;3每24小時為一個檢測周期,具體測試時間根據熱泵系統運行時間確定。3.0.4地源熱泵系統的檢測應由具備檢測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檢測中使用的儀器儀表應具有法定計量部門出具的有效期內的檢定合格證或測試證書。54地源熱泵系統檢測4.1檢測條件4.1.1熱泵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的測定工況應盡量接近機組的額定工況,機組的負荷率宜達到機組額定值的80%以上。4.1.2系統能效比的測定工況應盡量接近系統的設計工況,系統的負荷率宜達到設計值的60%以上。4.2檢測儀表4.2.1地源熱泵系統的流量、質量、計時、周圍空氣的速率、模擬或數字記錄的儀器設備應滿足以下要求:1液體流量的測量準確度應為±1.0%。2質量測量的準確度應為±1.0%。3計時測量的準確度應為±0.2%。4周圍空氣速率測量的準確度應達到±0.5m/s。5模擬或數字記錄儀的準確度應等于或好于滿量程的±0.5%,其時間常數應不大于1秒。信號的峰值指示應在滿量程的50%~100%之間。使用的數字技術和電子積分器的準確度應等于或好于測量值的±1.0%。記錄儀的輸人阻抗應大于傳感器阻抗的1000倍或10MΩ,二者取其高值。儀器或儀表系統的最小分度不應超過規定精度的兩倍。4.2.2各類空氣溫濕度計,準確度應不低于0.5級;換熱設備進出口溫度,準確度要求應不低于0.2級。64.2.3功率表、電力分析或電流電壓表進行功率測量,準確度應不低于2.0級。4.3室內溫濕度檢測4.3.1室內溫濕度的檢測應在建筑物達到熱穩定后進行,測試期間的室外溫度檢測應與室內溫濕度的檢測同時進行。4.3.2室內溫濕度的檢測數量應符合以下規定:1設有集中采暖空調系統的建筑物,室內溫度、濕度檢測數量應按照采暖空調系統分區進行選取。當系統形式不同時,每種系統形式均應檢測;2相同系統形式應按系統數量的20%進行抽檢。同一個系統抽測數量不應少于總房間數量的10%;3檢測數量在符合上述規定的基礎上,也可按照委托方要求增4.3.3室內溫濕度的檢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1溫濕測點布置應符合下列原則:1)三層及以下的建筑物應逐層選取區域布置溫濕度測點;2)三層以上的建筑物應在首層、中間層和頂層分別選取區域布置溫濕度測點;3)氣流組織方式不同的房間應分別布置溫濕度測點。(700~1800)mm范圍內有代表性的位置,溫度傳感器不應受到太陽輻射或室內熱源的直接影響。同時,溫度測點數量還應符合下列規定:71)當房間使用面積小于16m2時,應設測點1個;2)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16m2,且小于30m2時,應設3)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30m2,且小于60m2時,應設4)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60m2,且小于100m2時,應設5)當房間使用面積大于或等于100m2時,每增加20m2~30m2應增加一個測點;3室內平均溫濕度檢測數據記錄時間間隔最長不得超過10分4室內平均溫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tm一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溫度,℃;tm,一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第i個室內逐時溫度,℃;n—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逐時溫度的個數;tij—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第j個測點的第i個溫度;p—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布置的溫度測點的個數。5室內平均相對濕度應按下列公式計算:8φ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平均相對濕度,%;φm,—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第i個室內逐時相對濕度,%;n—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的室內逐時相對濕度的個數;度逐時值,%;p—檢測持續時間內受檢房間布置的相對濕度測點的個數。4.4熱泵機組性能系數檢測4.4.1熱泵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的測試應符合以下規定:1測試宜在熱泵機組運行工況穩定后1小時進行,測試時間不得低于2小時。2應測試系統的熱源側流量、機組用戶側流量、機組熱源側進出口水溫、機組用戶側進出口水溫和機組輸入功率等參數。3機組的各項參數記錄應同步進行,記錄時間間隔不得大于10分鐘。4.4.2供冷(熱)量測量時,溫度測點設在靠近機組的進出口處:9流量測量宜采用超聲波流量計,測點應設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構件不小于10倍管徑、距下游局部阻力構件不小于5倍管徑處。4.4.3熱泵機組的輸入功率應在電動機輸入線端測量。4.4.4熱泵機組制冷、制熱性能系數根據檢測結果,按下列公式計EER—熱泵機組的制冷能效比;COP—熱泵機組的制熱性能系數;Qc—測試期間機組的平均制冷量,kW;Qn—測試期間機組的平均制熱量,kW;N—測試期間機組的平均輸入功率,kW。機組測試期間的平均制冷(熱)量按下式計算:V—熱泵機組用戶側平均流量,m3/h;△tu—熱泵機組用戶側進出口介質平均溫差,℃;p—冷(熱)介質平均密度,kg/m3;c—冷(熱)介質平均定壓比熱,kJ/(kg·℃)。4.5系統能效比檢測1每個檢測周期檢測持續的時間不宜低于8個小時。4.5.2當有多臺機組運行時,宜對每臺機組同時進行供冷(熱)量測量,以其供冷(熱)量累計值作為系統供冷(熱)量。當現場進出口處分別測量供回水溫度。溫度測點應盡EERps—熱泵系統的制冷能效比;△—熱泵系統第i時段用戶側進出口介質的溫差,℃;4.6檢驗與判定規則1對于2臺及以下(含2臺)同型號機組,應至少抽取1臺;2對于3臺及以上(含3臺)同型號機組,應至少抽取2臺;3對于不同型號的機組,每種型號均應抽取。4.6.2室內溫濕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當設計無明確規定時應滿足4.6.3機組性能系數應滿足設計要求。4.6.4系統能效比應不低于表4.6.4的規定。能效限值5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5.1.1地熱能換熱系統的驗收應與施工進度同步進行。5.1.2地熱能換熱系統施工過程中應進行現場檢驗,并應提供檢驗報告,對隱蔽工程應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和必要的圖像資料。5.1.3地熱能換熱系統的管材、管件在施工過程中應采取防碰撞、防劃傷等措施。5.1.4地源熱泵機組應符合《水源熱泵機組》GB/T19409的有關5.1.5地源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管道、管件及閥門的型號、規格、性能及技術參數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并具備產品合格證書、產品性能檢驗報告及產品說明書等。5.1.6建筑物內系統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制冷設備、空氣分離設備安裝工程及驗收規范》GB50274及《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規定。5.1.7地源熱泵系統的施工質量驗收項目劃分為:地熱能換熱系統、地源熱泵機組和建筑物內系統等3個分項工程。各分項工程可劃分為若干檢驗批。檢驗批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進行檢驗。5.1.8地源熱泵系統檢驗批的劃分應根據系統制式、施工段及使用用戶等進行劃分,也可根據與施工流程相一致且方便施工與驗收的原則,由施工單位與監理(建設)單位共同商定。5.2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主控項目5.2.1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的管材、管件等材料應具有產品合格證和性能檢驗報告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及進場復驗報告。檢查數量:按進場批次,每個批次抽查10%。5.2.2換熱盤管的長度、布置深度、方式及管溝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及隱蔽工程施工記錄。5.2.3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應進行水壓試驗,水壓試驗應滿足本規程附錄A的規定。檢驗方法:現場測試或核查水壓試驗記錄。5.2.4系統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水力平衡計算書及調試報告。5.2.5系統內防凍劑和防腐劑的特性及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及進場復驗報告。5.2.6系統循環水流量及進出水溫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現場檢測或核查系統調試報告。5.2.7地表水水質、水溫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水質取樣檢測報告。一般項目5.2.8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進場材料、構件的外觀和包裝應完整無破損,符合設計要求和產品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查數量:按進場批次,每個批次抽查10%。5.3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主控項目5.3.1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管材、管件等材料應具有產品合格證和性能檢驗報告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及進場復驗報告。檢查數量:按進場批次,每個批次抽查10%。5.3.2地下水換熱系統應根據水文地質勘察資料或設計進行施工,必須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確保置換冷量或熱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層,并不得對地下水資源造成浪費及污染。檢驗方法:核查水文地質資料、回灌試驗報告和隱蔽施工驗5.3.3熱源井應單獨驗收,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管井技術規程》GB50296及《供水水文地質鉆探與鑿井操作規程》CJJ13檢驗方法:核查熱源井施工記錄及隱蔽工程驗收記錄。5.3.4熱源井數量、深度、水溫、井位分布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熱源井施工記錄及隱蔽工程驗收記錄。5.3.5地下水換熱系統的出水量不應小于設計出水量,降深不應大于5m,回灌試驗回灌量應大于設計回灌量。檢驗方法:1現場檢測,抽水試驗在管路合適的位置布置流量計,抽水試驗檢測持續時間不得小于12h。回灌試驗檢測持續時間不得小于36h;2核查抽回灌試驗報告。5.3.6熱源井井水的含砂量及水質應滿足系統設備的使用要求。檢驗方法:核查水質檢測報告。5.3.7熱源井成型后,施工單位應提交熱源井成井報告。報告應包括管井綜合柱狀圖,洗井、抽水和回灌試驗、水質檢驗及驗收資檢驗方法:核查施工資料及驗收資料。一般項目5.3.8輸水管網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及《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的檢驗方法:核查工程設計、施工記錄。5.4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主控項目5.4.1地埋管地源熱泵換熱系統設計前,應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檢驗機構在項目地點進行巖土熱響應試驗,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建筑面積小于5000m2時,設置一個測2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建筑面積大于或等于5000m2時,測試孔的數量不應少于2個。檢驗方法:核查熱響應試驗測試報告。5.4.2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管材、管件等材料應具有產品合格證和性能檢驗報告。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及進場復驗報告。5.4.3鉆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徑、壁厚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施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及進場復檢報告等。5.4.4回填料及其配比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查看質量驗收文件及隱蔽工程驗收記錄。5.4.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應進行水壓試驗,水壓試驗應滿足滿足本規范附錄A的規定。檢驗方法:現場測試或核查水壓試驗記錄。5.4.6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水力平衡計算書及調試報告。5.4.7防凍劑和防腐劑的特性及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核查質量證明文件。5.4.8循環水流量及進出水溫差應符合設計要求。檢驗方法:現場檢測或檢查系統調試報告。5.4.9地源熱泵地埋管換熱系統管道的連接應符合列規定:1埋地管道應采用熱熔或電熔連接,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埋地聚乙烯給水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101的有關規定;2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U形彎管接頭,應選用定型的U形彎頭3豎直地埋管換熱器U形管的組對應能滿足插入鉆孔后與環路集管連接的要求,組對好的U形管的兩開口端部應及時密封。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一般項目5.4.10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進場材料、構件的外觀和包裝應完整無破損,符合設計要求和產品標準的規定。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查數量:按進場批次,每個批次抽查10%。5.4.11采用地埋管換熱系統時,地埋管末端在連接主管道前應采取密閉措施,防止塵土、雜物等進入地埋管。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檢查數量:檢查數量不得小于地埋管數量的90%。5.4.12地源熱泵地埋管換熱系統的水平干管管溝開挖及管溝回填應符合下列規定:1水平干管管溝開挖宜保證0.002的坡度;2水平管溝回填料應保證與管道接觸緊密,并不得損傷管檢驗方法:觀察檢查;核查隱蔽工程驗收記錄。5.5竣工驗收5.5.1地源熱泵系統的驗收,應在檢驗批、分項工程全部驗收合格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性能檢測和系統聯合試運轉與調試,確認地源熱泵系統工程質量達到驗收條件后方可進行。5.5.2地源熱泵系統的驗收應出具形式檢查報告。5.5.3地源熱泵系統驗收記錄詳見附錄B。1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見附錄B表B.0.1;由施工項目專業質量檢查員填寫,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組織施工項目專業質量檢查員等進行驗收,并按表B.0.1記錄。2地源熱泵分項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記錄見附錄B表B.0.2、表B.0.3;應由監理工程師(或建設單位項目專業技術負責人)組織施工項目專業技術負貴人員等進行驗收,并按表B.0.2、表B.0.35.5.4地源熱泵系統的檢驗批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1檢驗批應按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驗收;2主控項目應全部合格;3一般項目應合格;當采用計數檢驗時,至少應有80%以上的檢查點合格;4應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據和質量驗收記錄。5.5.5地源熱泵系統分項工程質量驗收合格,應符合下列規定:1分項工程所含的檢驗批均應合格;2分項工程所含檢驗批的質量驗收記錄應完整。5.5.6地源熱泵系統驗收時應對下列資料核查,并納入竣工技術檔1設計文件、圖紙會審記錄、設計變更和洽商;2主要材料、設備和構件的質量證明文件、進場檢驗記錄、進場核查記錄、進場復驗報告、見證試驗報告;3隱蔽工程驗收記錄和相關圖像資料;4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必要時應核查檢驗批驗收記錄;5地熱能換熱系統水壓試驗報告;6地下水回灌試驗;7設備單機試運轉及調試記錄;8系統聯合試運轉及調試紀錄;9其他對工程質量有影響的重要技術資料。A.0.1地表水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1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以下規定:1)試驗壓力:當工作壓力小于等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的1.5倍,且不應小于0.6MPa;當工作壓力大于1.0MPa時,應為工2)水壓試驗步驟:換熱盤管組裝完成后,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5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換熱盤管與環路集管裝配完成后,應進行第二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30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環路集管與機房分集水器連接完成后,應進行第三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2h,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2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相關規定。A.0.2地埋管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1試驗壓力:當工作壓力小于等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的1.5倍,且不應小于0.6MPa;當工作壓力大于1.0MPa時,應為工作2水壓試驗步驟:1)豎直地埋管換熱器插入鉆孔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5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Ih。水平地埋管換熱器放入溝槽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4)地埋管換熱系統全部安裝完畢,且沖洗、排氣及回填完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3水壓試驗宜采用手動泵緩慢升壓,升壓過程中應隨時觀察12345671234序號123456789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冬季熱負荷(KW)地表水深度(m)地表水面積(m2)地表水水質地表水水位(m)地表水水溫(℃)換熱盤管深度(m)閉式換熱環路連接方式抽水泵額定功率(KW)抽水泵臺數(臺)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冬季熱負荷(KW)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夏季冷負荷(KW)含水層滲透系數(m/d)水位(m)/水溫(℃)抽水井個數(口)抽水井最小取水量(m3/h)抽水井深度(m)回灌井個數(口)回灌井最小回灌水量(m3/h)回灌井深度(m)井泵額定流量(m3/h)/揚程(m)井泵額定功率(kW)井泵臺數(臺)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冬季熱負荷(kW)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夏季冷負荷(kW)巖土層溫度(℃)埋管根數(根)埋管最小深度(m)埋管最大深度(m)埋管最小間距(m)埋管最大間距(m)埋管平均換熱量(W/m)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冬季熱負荷(kW)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夏季冷負荷(kW)熱泵機組標準工況下的制熱量(kW)/輸入功率(kW)/熱泵機組設計工況下的制熱量(kW)/輸入功率(kW)/(或埋管)側進出進出水總管壓力P/P。(MPa)/進出水總管溫度Tg/T。(℃)/水源側水流量(m3/h)/熱泵機組標準工況下的制冷量(kW)/輸入功率(kW)/熱泵機組設計工況下的制冷量(kW)/輸入功率(kW)/(或埋管)側進出進出水總管壓力P/P(MPa)/進出水總管溫度T?/T(℃)/水源側水流量(m3/h)1為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用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用詞: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規范執行的寫法為,“應按……執行”或“應符合……的要求(或規定)”。非必須按所指定的標準、規范和其他規定執行的寫法為“可參照……的要求(或規定)?!焙幽鲜」こ探ㄔO標準河南省地源熱泵建筑應用檢測及驗收技術規程HenanProvincetestingandacceptancetechnicalcodeof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onbuildings條文說明 3基本規定 4.1檢測條 4.4機組性能系數檢測 404.5系統能效比檢測 4.6檢驗與判定規則 5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425.1一般規定 5.2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425.4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驗收 43 41.0.1制定本標準的宗旨。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人民居住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能耗快速增長,建筑用能占全社會能源消費量的比例已接近30%,從而加劇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形勢。為降低建筑能耗,既要節約,又要發展,所以,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在我國迅速發展。與常規能源應用相比,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統到底能夠替代多少常規化石能源,其節能、環保以及經濟效益究竟如何,是建設單位、政府以及全社會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十一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核心問題。當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還沒有統一的測試評價標準,采用不同測評方法所得的結果差異較大,這對于國家推廣可再生能源系統、制定相關的產業政策非常不利,急需制定科學、統一的測試評價和驗收標準。1.0.2規定了本標準的適用范圍。我國已有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并不只限于城市,在廣大鄉鎮、農村的民用建筑上也有廣泛應用。因此,凡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民用和部分工業建筑物,無論新建、擴建、改建或既有建筑,無論位于城市、鄉鎮還是農村,本規范均適用。本標準各項規范均為最低要求,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實施過程中,均應滿足或優于本標準的要求??稍偕茉唇ㄖ檬墙ㄖ涂稍偕茉磻妙I域多項技術的綜合利用,在建筑領域,涉及到建筑學、結構、暖通空調、給排水、電氣等多個專業。每個專業都有相應的設計、施工驗收等規范,本標準僅針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工程節能環保等性能的測試與評價進行規定和要求。所以,在執行工程的測試評價與驗收時,除滿足本標準的要求外,也應同時遵守與工程應用相關的其他標準、規范,尤其是其中的強制性條文。本章術語引自《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等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不再一一解釋。3基本規定3.0.1本條文規定了地源熱泵建筑應用工程施工的前提。在實際工程中,很多工程設計沒有經過圖紙審查機構的審圖,在施工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也不能保證施工質量。3.0.4本條目的在于確保測試的合法性。為了確保檢測的合法性和數據的準確性,必須讓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承擔。4.1檢測條件4.1.1~2本條規定了地源熱泵系統測評前的條件。系統負荷率過系統負荷率在60%以上運行比較合理,系統能效能保持在相對較高范圍,對機組性能進行測試時,機組負荷率宜在80%以上。系4.2檢測儀表4.3室內溫濕度檢測時,每增加20m2~30m2增加1~2個測點,均勻布置。4.3.3室內平均溫濕度是指同一區域所有測點的平均溫濕度。4.4機組性能系數檢測4.4.1對于熱泵機組制冷能效比、制熱性能系數,選取典型的一天進行測試即可,所謂典型主要是指制熱工況和制冷工況應在典型的負荷條件下,尤其是地源熱泵需要滿足冬季供熱、夏季制冷需求時,應分別對不同工況下的地源熱泵系統性能參數進行測評。本條規定了為獲得熱泵機組制冷能效比、制熱性能系數需要測量的參數、測試時間要求。4.4.2本條規定了檢測時溫度和超聲波流量計測點的布置原則。4.4.3本條規定了機組輸入功率的測量方法。4.4.4本條規定了機組檢測結果的數據處理方法。4.5系統能效比檢測4.5.2檢測系統能效比時,往往會遇到多臺機組同時運行的情況,本條規定了當多臺機組同時運行時,超聲波流量計和溫度計的測點布置方式。4.6檢驗與判定規則4.6.1在實際的地源熱泵項目中,往往每個項目有幾個類型不同的熱泵機組,本文規定了熱泵機組檢測時,機組的抽樣原則。4.6.4地源熱泵系統的系統能效比,是反映系統節能效果的重要指標,能效比過低,系統可能還不如常規能源系統節能,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其作出規定。地源熱泵系統按熱源形式分為土壤源、地下水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等,不同熱源形式的地源熱泵系統能效由于熱源品質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別,但工程所在氣候區域、資源條件、工程規模等因素同樣也會影響系統能效比的高低,所以,不容易區分哪種熱源形式系統能效比高、哪種熱源形式的系統能效比低。本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育培訓實踐心得與策略優化
- 2025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十二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核心素養提升練三十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含解析新人教版
- 管理學課程組織創新
- 腸道傳染病消毒
- 電梯行業話術培訓課件
- 吉林省松原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卷(含詳解)
- 河南省豫北六校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聯合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無聽力音頻無聽力原文)
- 安徽省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聯考數學(B卷)試題(含詳解)
- 2025年河南普通高校招生選擇性考試沖刺押題卷(六)地理試題
- 2025屆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高三下學期5月質量檢測(三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GB/T 19876-2012機械安全與人體部位接近速度相關的安全防護裝置的定位
- 礦山安全生產責任制匯編
- DB42T1745-2021橋梁高強度螺栓連接安裝技術指南
- 房屋外立面改造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小學四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9《生活離不開他們》課件
- 實驗室安全記錄表
- 商品房交房驗收項目表格
- 淺析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 以“政府績效與公眾信任”為主題撰寫一篇小論文6篇
- 貴州版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下冊-教學計劃
- “人人都是班組長”實施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