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人民江蘇版)一輪復習講義專題七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_第1頁
高考歷史(人民江蘇版)一輪復習講義專題七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_第2頁
高考歷史(人民江蘇版)一輪復習講義專題七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_第3頁
高考歷史(人民江蘇版)一輪復習講義專題七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_第4頁
高考歷史(人民江蘇版)一輪復習講義專題七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講古代中國的商業和經濟政策考試說明考查角度備考指導1.商業: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2015·江蘇單科,T5)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其影響1.從題型上看,以選擇題和材料題為主。2.從命題范圍看,“市”的形成、市場管理、貨幣演變、對外貿易、城市商業功能發展等要素作為命題的重點。3.古代的經濟政策以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為主,可能聯系“一帶一路”的熱點進行命題。(2014·江蘇單科,T2)唐代商業發展和“市”的設置(2013·江蘇單科,T3)清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影響(2012·江蘇單科,T3)宋朝商業發展及其特點2.古代的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海禁”與“閉關鎖國”。(2016·江蘇單科,T21)漢代的“抑商”和“惠商”政策及其關系(2014·江蘇單科,T4)明朝的“海禁”政策考點一古代商業的發展知識點一商業活動1.遠古:出現早期的商品交換。2.商代:商業有了初步發展。3.西周:貨幣需求數量增加,骨貝和銅貝流通。4.春秋戰國:出現巨商和繁榮的商業中心。5.漢代:商人成為古代社會交往活動中最為活躍的人群之一。6.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陸路商運十分發達,出現客舍、邸店、車坊等輔助性經營場所。7.宋元(1)海外商運發展迅速,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8.明清(1)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2)按地域結成的商幫中,晉商和徽商勢力最為強大。【知識拓展】明清商幫出現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重土親鄉觀念的影響;商人借助群體的力量維護商業利益和自身安全。(2)影響: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知識點二“市”的發展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規定,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2.漢代:“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3.南北朝時期:形成了民間集市——“草市”。4.唐朝(1)“草市”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2)“夜市”繁榮。5.宋朝(1)“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2)“草市”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相當繁華。知識點三商業都會的崛起1.戰國:有的城市已出現稱作“市井”的商業區。2.兩漢時期:以繁榮的“市”為重要標志的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已經形成。3.唐代(1)長安、洛陽的商業最為繁榮;揚州曾經“雄富冠天下”。(2)作為地區經濟中心的杭州、湖州也成為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的都會。4.宋代:都市商業繁盛,汴京最具代表性。5.清代:乾隆時期的蘇州,財富“甲于天下”,盛澤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成為著名城鎮。【知識拓展】宋代“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1)打破嚴格的坊市制,商業活動不再受時空限制。(2)官府不再直接監管商業活動。(3)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考法1古代商業發展的變化及特點[史料研讀]史料一皇城之南,東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摘自《唐六典》史料二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史料三今世流品,可謂混淆之極。婚嫁之身,惟論財勢耳,有起自奴隸,驟得富貴,無不結姻高門,締眷華胄者。——據李競艷《明代中后期社會文化探析》1.史料一說明唐代政府重視對商業的管理。2.史料二說明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坊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也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3.史料三“惟論財勢耳”“有起自奴隸,驟得富貴,無不結姻高門”反映了明代中期以來商品經濟發展引起婚姻觀念的轉變。1.根據史料一說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點。提示:(1)市坊布局規整,有明確的地理位置。(2)坊市有嚴格的時間管理。2.根據史料三說明婚戀觀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變化的原因。提示:(1)變化:由重門第轉向重財富。(2)原因:①商品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拜金逐利之風興起;②商人實力雄厚,市民階層隊伍壯大;③早期啟蒙思想(李贄等人反正統意識)出現。[史論歸納]古代商業發展的變化及特點(1)變化①商業活動場所:先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至明清出現專業性的市集、市鎮;先是固定時間、場所,到后來打破界限。②交易內容:先以販運、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經營統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為主,到后來以一般人民所需的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為主。③交易媒介:從最初物物交換到以貝殼等為代表的一般等價物;再后來以固定統一貨幣為媒介。北宋時出現世界上最早紙幣——交子,明清時期白銀成為主要貨幣。④流通領域: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領域,到明清時逐漸出現“生產與自由的雇傭勞動相結合、商人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生產過程”的現象。⑤商人組織:由最初的親緣關系發展為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的組織。如明清時期的晉商和徽商。⑥商人地位:由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時期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始終未改變。⑦生產關系:明清時期出現雇傭剝削性質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2)特點①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不平衡性。②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③受制于農業的發展。④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弱。⑤城市經濟職能逐步增強,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由盛轉衰。考法2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階段特征[史料研讀]史料一宋朝時期,城市開始大規模出現,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馮天瑜主編《中華文化史》史料二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一些城市,如棉紡織業發達的松江、陶瓷業發達的景德鎮、冶鐵業發達的佛山、長江的商品轉運碼頭漢口等地。——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Ⅱ1.史料一中“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御街兩旁‘市人買賣其間’”說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業街取代了原來的“市”。2.史料二說明明清江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工商業市鎮,如松江的“棉紡織業”、景德鎮的“陶瓷業”、佛山的“冶鐵業”、漢口的“商品轉運”,體現了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專業化。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的“市”與前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提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政府對商業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迅速。2.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漢到明清我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特征。提示:從漢代的嚴格限制到宋代和明清的逐漸放松管理;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史論歸納]古代中國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總體趨勢:嚴格限制階段(從周至唐)→放松限制階段(宋至明清)。(1)從周至唐:①市坊分開,商業活動受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場交易。②城市的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業貿易和市場的規模不大。③唐代商業都市有所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進一步發展。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商業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逐漸減弱。(2)宋元: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時間、地域限制;農村的“草市”發展。②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了夜市、曉市等,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強。③海運的興盛帶動了我國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興起,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3)明清時期:商業活動繁榮,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城市的生產性、專業性、商業性增強,對政治中心的依賴性逐漸減弱。考點二古代中國的主要經濟政策知識點一重農抑商政策1.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2.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3.概況(1)商鞅變法明確規定了重農抑商的原則。(2)《呂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長期遵循的重農原則。(3)漢武帝推行打擊富商大賈、發展官營商業的政策。(4)歷代王朝大多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4.影響(1)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2)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知識點二工商業的管理1.特點:歷代王朝對工商業始終執行嚴格的管理制度。2.措施(1)秦朝:統一度量衡和貨幣。(2)漢代:實行鹽鐵官營制度。(3)唐代: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設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時間也受到限制。3.影響(1)抑制了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生長。(2)明清抑商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知識點三“海禁”政策1.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2.內容(1)明太祖屢次宣布“通番禁令”。(2)清朝順治年間頒布“海禁令”,又頒布“遷海令”,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3)明代及清代有些時期,曾經短暫地實行所謂對外開放,但是嚴格限制。3.影響(1)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2)使得中國社會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易錯易誤】“海禁”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1)“海禁”是指明清時期嚴厲禁止私人出海貿易,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主要是防內。(2)“閉關鎖國”是指明清時期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規定一切對外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主要是防外。考法1重農抑商政策『典例』(2017·江蘇單科,2)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專門官吏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這一舉措()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首次實現了國家統一C.加重了百姓賦稅負擔 D.空前強化了君主專制解析漢武帝統一鑄造錢幣,其目的是打擊地方郡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漢高祖已經實現了國家統一,B項錯誤;錢幣鑄造與賦稅征收關聯不大,C項錯誤;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是在明清時期,D項錯誤。答案A【方法突破】★明考點鹽鐵官營政策★抓關鍵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指定專門官吏負責。★定方法影響/意義類試題:先根據材料內容提取關鍵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概括具體措施的作用或影響。【史論鏈接】重農抑商政策實施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產物,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必然產物。(2)農業是人們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的部門,直接關系國家的興衰和人民的生計。(3)封建國家通過征收穩定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4)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又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社會問題。考法2“海禁”政策『典例』(2014·江蘇單科,4)明隆慶初年,“撫臣涂澤民用鑒前轍,為因勢利導之舉,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載,幸大盜不作,而海宇宴如。”這說明當時()A.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B.官府有條件地開放“海禁”C.巡撫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D.官方朝貢貿易體系已瓦解解析題中材料沒有反映官府廢止明初以來“海禁”的信息,故A項錯誤;“請開市舶,……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條件開放了“海禁”,故B項正確;“奉旨允行”表明皇帝掌握對外貿易決策權,故C項錯誤;“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并不能表明傳統的朝貢貿易體系已經瓦解,故D項錯誤。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點“海禁”政策★抓關鍵“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易只通東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國,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定方法“說明類”試題:屬于推理型試題的一種,一般需要仔細閱讀材料,獲取關鍵信息。透過歷史現象來認識本質,這是解題的關鍵。【史論鏈接】“海禁”政策的影響(1)積極:作為一種消極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2)消極: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隨堂·演練預測考點一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1.(2018·鎮江調研)《史記·平準書》:“(漢興)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漢高祖開始實行鹽鐵官營B.漢代因勢調整商業政策C.漢高祖廢除秦朝經濟政策D.抑商導致漢代物價飛漲解析材料中沒有涉及“鹽鐵官營”,而且鹽鐵官營是漢武帝時開始實行的,故A項錯誤;漢代因勢調整商業政策與材料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相符,故B項正確;材料中“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不等于廢除秦朝經濟政策,故C項錯誤;材料中“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表明投機導致物價飛漲,對此“高祖乃令”抑商,故D項錯誤。答案B2.(2017·揚州考前調研)揚州古老的東關街剪刀巷2~6號北端墻角嵌著“山陜會館地基北墻界址”碑刻,是山西、陜西鹽商商幫在揚州設置會所的有力見證。對此碑刻解讀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實的是()A.該碑刻反映出區域之間的商貿聯系B.會館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業中心C.會館為旅居異地的鄉誼商人所組建D.會館為地域性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解析區域之間的商貿,符合材料“山西、陜西鹽商商幫在揚州設置會所”,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會館是中國明清時期都市中由同鄉或同業組成的封建性團體,并非商業中心,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符合材料中“山西、陜西鹽商商幫在揚州”,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B考點二“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3.(2017·江蘇高考模擬)《中國經濟史》認為,“戰國時期已經開始出現商業大都市……與西洋貴族在堡壘中的不同。中國的是成圈,規模大,內有宗廟社稷。”材料表明戰國時期,中西商業都市最大的不同是()A.商業繁榮程度B.政治性的強弱C.都市規模大小D.軍事保護措施解析繁榮程度,與材料中“內有宗廟社稷”不符,故A項錯誤;政治性與材料中“與西洋貴族在堡壘中的不同”“中國的是成圈,規模大,內有宗廟社稷”相符,故B項正確;規模并非最大的不同,與材料中“內有宗廟社稷”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中“與西洋貴族在堡壘中的不同”并非最大的不同,故D項錯誤。答案B4.(2018·南通、揚州、泰州三市調研)下圖是宋代常州不同區域商稅額的增長示意圖。圖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A.州城的商業中心地位嚴重動搖B.鎮場商業對縣城形成挑戰之勢C.抑商政策導致縣城商業發展緩慢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鎮場商業繁榮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商業及學生解讀相關數據圖表信息的能力。材料顯示常州的商稅額有了很大的增長,但各區域的增長也是很不平衡的。諸鎮場的增長最為迅猛,縣城幾乎沒有多少增長,鎮場商業對縣城形成挑戰之勢,故正確選項是B項;從數據上看,州城的增長也是迅速的,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抑商政策,而且抑商政策也不可能只適用于縣城,故C項錯誤;坊市體制直接影響的是城市商業,不能直接刺激市鎮商業發展,故D項錯誤。答案B考點三主要的經濟政策5.(2017·金陵中學模擬)山西柳林《楊氏家譜》認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業。……寄跡田疇,則農為本業。置身曲藝,則工為本業,他如市塵貿易,魚鹽負販,與挑擔生理,些小買賣,皆為商賈,則商賈即其本業。”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A.體現農工商皆本的觀念B.體現重農抑商觀念C.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D.體現人生應有敬業觀念解析“寄跡田疇,則農為本業,置身曲藝,則工為本業,皆為商賈,則商賈即其本業”,表明農工商皆本的主張,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寄跡田疇,則農為本業,置身曲藝,則工為本業,皆為商賈,則商賈即其本業”,表明農工商皆本的主張,故B項錯誤,符合題意;重農抑商觀點表明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農工商皆本,表明不同行業之間的平等,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從事農業,農業就是本業,從事手工業,則工業就是本業,表明各行各業的敬業觀念,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B6.(2017·南通質檢)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門會同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官員議海防事,規定商船只許往東洋貿易,凡南洋呂宋等處不許前往,廣東、福建水師負責巡查,違禁者嚴命治罪。外國夾板船仍許前來貿易,各地方官吏嚴加防范。該規定說明()A.外商在華貿易不受限制B.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C.官府暫停南洋對華貿易D.清初尚未實施“閉關鎖國”解析依據材料中“各地方官吏嚴加防范”的信息可知,外商在華貿易受限制,故A項錯誤;對國內商船“違禁者嚴命治罪”,對外國夾板船雖然仍許前來貿易,但要求“各地方官吏嚴加防范”,可看出清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故B項正確;依據材料可知是不許中國商船前往南洋,而不是指禁止南洋對華貿易,故C項錯誤;D項與B項矛盾,依據材料中相關信息可知明顯理解錯誤,故D項錯誤。答案B7.(2018·南通、揚州、泰州三市模擬)江南地區市鎮的發展,始自宋元時代,反映了中國傳統文明內在結構的調整。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市鎮到南宋時普遍呈現出興盛的景象。臨安城郊的市鎮“商賈駢集,物貨輻萃”,江陰的江夏市“商船倭舶,歲常輻輳”,嘉興的濮院市“機杼之利,日生萬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榮的市鎮中,已初步形成像州縣城市那樣的市區。如吉州的永和鎮“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鎮“邸肆間列”。——摘編自陳國燦《略論南宋時期江南市鎮的社會形態》材料二市鎮“絲行”“布莊”的發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區出現改良田種桑的現象。雙林鎮“俗皆織絹。四方之商賈咸集以貿易”,其特色產品包頭絹“通用于天下”。嘉定婁塘鎮“所產木棉布匹,倍于他鎮”。絲與棉闖入農村經濟生活,就單一地區,蠶、絲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為主業。就整個江南地區,經濟聯系突破行政區劃,僅漣市鎮沈氏一地主,其采購活動竟達于杭嘉湖蘇四府六縣。——摘編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鎮結構及歷史價值初探》材料三明清中葉之后,江南市鎮人口的主體部分是商人、手工業工匠及腳夫、游民。市鎮也吸引著鄰近地區的士大夫階層向它聚集。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即便是中小型市鎮,無不是文人學士叢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潯鎮,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的民諺,入清以后保持著“書聲與機杼聲往往夜分相續”的傳統。——摘編自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請回答:(1)據材料一,歸納南宋時期市鎮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宋市鎮興盛的主要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鎮發展的主要表現及所引發的農村經濟變革。(3)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鎮所引發的農村社會變革。有學者認為,江南市鎮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自我調適和轉型。請依據以上材料闡釋學者的觀點。答案(1)特點:工商業興盛;呈現出城市化特征。主要原因:農業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盛。(2)主要表現:出現專業化市鎮;區域性市場網絡形成;對外經濟聯系顯著增強。經濟變革:農村商品生產專業化、產業化;農村家庭收益結構變化,主副業倒置。(3)社會變革:農村社會階層多元化;文風昌盛,科第興旺。闡釋:農村經濟和社會變革的互相結合;工商經濟與農業經濟、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結合。課后·鞏固檢測(時間:45分鐘分值:100分)一、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5分,共75分)考向一春秋戰國以來的古代商業1.(2018·蘇州模擬)陳鋒、張建民主編的《中國經濟史綱要》認為:“中國在宋代至清代的歷史進程中有過三次商業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業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業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業革命……”下列現象中屬于“第一次商業革命”的是()①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②突破傳統商業的時空限制③近代化商業群落開始形成④流通領域出現紙幣“交子”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材料強調宋代商業革命。商幫出現在明清,故①錯誤;夜市、草市突破傳統商業的時空限制,出現在宋代,故②正確;以通商口岸為核心的近代化商業群落開始形成于近代,故③錯誤;紙幣“交子”出現在宋代,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答案B2.(2018·南通、揚州、泰州三市模擬)五代后周世宗詔曰:“(東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絡繹無窮。……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別筑羅城,先立標識……今后凡有營葬并草市,并須去標識七里外。其標識內,候宮中擎畫,定軍營、街巷、倉場、諸司公廨院,務了,即任百姓營造。”由此可見,當時東京城內()A.邸店難以滿足商幫需求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監管C.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D.草市場所由政府明確劃定解析“商幫”明清時期才出現,A項不符;從材料可知,當時政府重在城市的規劃布局,并沒有直接監管市場,B項不符;從材料可知,在東京四周規劃新區域,可由百姓自由營建,表明商業活動不受空間限制,C項正確;材料規定當時草市設于“標識七里外”,不能說是“明確劃定”,D項不符。答案C3.(2017·蘇錫常鎮四市調研)學者余英時先生考證過,“在唐宋讀書人的文章里,看不到為商人作壽序、墓志銘的,但明代中葉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現”。如王陽明就曾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稱“古世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這種士人與商人關系的變化是()A.自然經濟瓦解的反映 B.封建制度衰亡的寫照C.商品經濟繁榮的表觀 D.資本主義萌芽的實證解析自然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故A項錯誤;士人與商人關系的變化不能體現封建制度衰落,故B項錯誤;士人與商人關系的變化是社會風氣變化的表現,原因在于商品經濟的繁榮,故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實證是指雇傭關系的出現,材料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答案C4.(2017·姜堰模擬)明代陸楫在《蒹葭堂雜著摘抄·禁奢辨》中說道:“彼以粱肉奢,則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紈綺奢,則鬻者織者分其利。”對此分析正確的是()①作者的態度是反對禁奢②作者認為奢侈之風促進經濟發展③奢侈之風是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的表現④一定程度沖擊了傳統的本末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材料中作者認為飲食(糧食肉類)的奢侈消費可以使農民和屠宰者獲利,衣服穿著的奢侈消費可以使商人和手工業者獲利,即他認為奢侈消費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作者的態度是反對禁奢,故①正確;作者認為奢侈之風可以刺激消費,帶動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故②正確;明代奢侈之風是商品經濟發展繁榮的表現,故③正確;作者提倡奢侈消費的思想一定程度沖擊了傳統的本末觀(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故④正確。A項符合題意。答案A5.(2018·蘇北四市模擬)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明清之際原為稻米之鄉松江嘉定一帶棉織業發展迅速,導致該地區“縣不產米,仰食四方。夏麥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載米而來者,舳艫相銜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負米而入者,項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該地區()A.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B.經濟結構有所變動C.水陸交通十分發達 D.生活資料全賴市場解析根據所學,自然經濟于鴉片戰爭后開始解體,與材料“明清之際”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原為稻米之鄉松江嘉定一帶棉織業發展迅速”“縣不產米,仰食四方”,明清之際松江嘉定地區,由原來農業為主,轉為棉紡織業為主,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仰食四方……商人載米而來者,舳艫相銜也”,表明松江嘉定與境外貿易往來頻繁,材料未涉及交通問題,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縣不產米,仰食四方”說明該地區稻米要靠境外供應,而不是所有生活資料,故D項錯誤。答案B考向二“市”的變遷與城市的發展6.(2018·南通模擬)據東漢班固《西都賦》載:“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東西)九市開場,貨別隧分。……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當代學者據考古發掘繪制了右側漢代長安城遺址圖。如上述兩則材料同時被用來研究漢代城市,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A.文學作品能夠完整反映歷史信息B.考古發現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C.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D.考古的成果與文學作品互證歷史解析材料中《西都賦》中的“十二之通門”“九市(位于東、西兩市)開場”能與漢代長安城遺址圖相互印證,從而說明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設問中要求圖文同時被用來研究漢代城市,故選D項。文學作品容易夸張失真,不能夠完整反映歷史信息,所以A項是不準確的。B項“考古發現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不符合材料的設問。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歷史記載不可能都有考古發現來證實,C項表述錯誤。答案D7.(2018·鎮江模擬)漢代的宮殿,官署、武庫等朝廷機構的建筑物約占長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僅占1/10。唐代的宮城和皇城占長安城的1/10,而居民區約占6/10,其他面積為道路、河渠等設施所占。從漢至唐都城布局的這一變化反映了()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弱化B.城市經濟職能的增強C.重農抑商政策名存實亡D.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解析由漢、唐長安城中宮城、皇城、朝廷機構與居民區所占面積的對比可知,唐代長安城生活氣息濃厚,城市的經濟職能大大增強,故B項正確。都城布局的變化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強弱無必然聯系,排除A項;C、D兩項在材料中反映不出來,排除。答案B8.(2018·無錫模擬)康熙年間的《烏青文獻》記載:“烏鎮一區,市井數盈于萬戶,財賦所出甲于一郡。烏鎮四鄉生產的湖絲,號稱輯里絲,遠銷國內外。”清乾隆朝烏鎮“升平既久,戶口日繁,十里之內,居民相接,煙火萬家”。這段材料反映了()A.政府放棄“重農抑商”,對商業控制放松B.湖絲遠銷海外,瓦解了“閉關鎖國”政策C.市鎮的發展,成為政府重要的賦稅來源地D.市鎮人口劇增,自然經濟失去了主導地位解析政府放棄“重農抑商”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康熙年間仍然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故B項錯誤;“烏鎮一區,市井數盈于萬戶,財賦所出甲于一郡”說明烏鎮的發展,成為政府重要的賦稅來源地,故C項正確;古代自然經濟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故D項錯誤。答案C9.(2017·揚州調研)下列所描述的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狀況,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歲入巨萬,財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勢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資萬貫,富比王侯。”②“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③“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④“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A.③④①② 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徽商產生的時間是明末清初,故①的時間是明清時期;“轅有越,加箭,可弛張”可判斷是曲轅犁,故②的時間是隋唐時期;根據“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可知為百煉鋼技術,故③的時間為魏晉時期;“交子”是北宋時期的現象,故④的時間為宋朝。B項符合題意。答案B考向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10.(2017·無錫期中)下列有關隋唐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世界大港”,泉州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B.“水激輪轉”,發明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C.“千峰翠色”,法門寺埋藏了極品秘色瓷D.“柜坊飛錢”,具備了現代金融業的某些特征解析“世界大港”,泉州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宋元時期,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是在隋唐時期發明的,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千峰翠色”極品秘色瓷是在唐朝,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柜坊飛錢”是在隋唐,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答案A11.(2018·常州模擬)《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上述材料最能說明當時的海外貿易()A.得到最高統治者支持B.重視買賣船舶獲利C.主要服務于皇室享樂D.是國庫最重要的財源解析宋高宗發表此番言論說明海外貿易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持,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買賣的物品是船舶,故B項錯誤;材料表明海外貿易有助于國用而不是服務于皇室享樂,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出是南宋國庫最重要的財源,故D項錯誤。答案A考向四重農抑商12.(2018·南通模擬)《明太祖高皇帝實錄》載,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訟于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且納課于官。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護商人正常商業活動B.商人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過減稅政策發展商業D.政府逐漸放棄重農抑商政策解析材料中南雄商人的貨物被官吏扣留繳稅導致貨物很長時間未能銷售,而皇帝懲罰官吏并讓其賠償商人,說明朝廷保護商人正常經營活動,所以選A項。B、D兩項“商人社會地位得到大幅提高”“政府逐漸放棄重農抑商政策”與史實不符合。C項“通過減輕賦稅來發展商業”從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C項。答案A13.(2018·蘇北三市調研)宋太宗淳化四年詔:“除商旅貨幣外,其販夫販婦,細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稅);當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頒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詔:“民間所織縑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A.鼓勵商品貿易發展 B.規范市場經營秩序C.扶持家庭手工生產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解析宋代商品經濟繁榮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商業政策寬松,材料中“不得收其算”“勿得收算”說明政府對于稅收政策的放寬,故D項正確。A項是結果,不是目的。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與材料中信息不符,材料中主要是商業發展。答案D14.(2017·徐州考前打靶卷)雍正十三年規定:“京城一切無帖(龍帖,即營業執照)鋪戶,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開張;及將地界議價若干,方許承頂;至發賣酒斤等項貨物,車戶設立名牌,獨自霸攬,不令他人攬運,違禁把持者,枷號(拘留)兩個月,杖一百。”這表明當時政府()A.限制商業活動 B.加強商業監管C.抑制商業兼并 D.鼓勵商人競爭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當時政府加強對無照經營和商業上的不正當競爭的監管,故A、C、D項錯誤,B項正確。答案B考向五“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15.(2017·如東、豐縣聯考)右圖為乾隆六十年(1795年)浙江地方政府頒發的執照,用來管理對日本貿易的中國船。上書:“如敢私行頂替,及夾帶違禁……將該船戶舵手一并拏送,以憑嚴究,解憲治罪,毋違。”材料可以佐證當時()A.政府嚴格管理海外貿易B.僅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C.限制外國商人來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