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5371-4-2021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_第1頁
DB13-T5371-4-2021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_第2頁
DB13-T5371-4-2021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_第3頁
DB13-T5371-4-2021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_第4頁
DB13-T5371-4-2021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

CCSB16

DB13

河北省地方標準

DB13/T5371.4—2021

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

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

2021-04-26發布2021-05-26實施

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13/T5371.4—2021

糧食作物種傳病害控制技術規程第4部分:玉米絲黑穗病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玉米絲黑穗病的病情分級、控制原則和控制技術。

本文件適用于玉米絲黑穗病的控制。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

用于本文件。

GB4404.1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

GB/T15671農作物薄膜包衣種子技術條件

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

NY/T1248.3玉米抗病蟲性鑒定技術規范第3部分:玉米抗絲黑穗病鑒定技術規范

3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絲黑穗病

由絲孢堆黑粉菌玉米專化型[Sporisorium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f.sp.zeae]引起的種

傳、土傳系統性侵染病害。典型癥狀為雌穗短粗、無花絲、上尖底圓近似球形,內部充滿黑粉(冬孢

子)和散亂的絲狀物;雄穗全部或部分小花受侵染后變為黑粉包(冬孢子)。冬孢子粘貼到種子上引

起種子帶菌,散落到田間引起土壤帶菌,秸稈還田有利于該病的擴散為害。玉米絲黑穗病癥狀和發生

規律見附錄A。

3.2

種傳病害

以種子攜帶病原物傳播為主的病害。

3.3

無病種子

不帶玉米絲黑穗病活體病菌的種子。

3.4

農田清潔生產

預防病原物污染作物或農田土壤的農業生產方式。在作物或農田野生寄主上的病原物擴散前將病

部徹底清理出田間,并進行滅活處理,減少或者消除病原物對作物或農田土壤等環境的污染。

1

DB13/T5371.4—2021

4病情分級

無病地塊:沒有玉米絲黑穗病發生的地塊;零星發病地塊: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在1%以下;常發

地塊: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在1%~5%;重病地塊:玉米絲黑穗病發病率在5%以上。

5控制原則

以生產和使用無病種子為前提,農田清潔生產為重點,根據病情分級對不同發生程度的地塊采用

分級治理的原則。多措并舉控制重病地塊;種子處理等技術防控常發地塊;農田清潔生產控制零星發

生地塊;重點保護無病地塊。實現地塊病情逐年降級,由點到片再到面,逐步實現不用農藥控制病害

的目的。

6控制技術

6.1無病種子生產

6.1.1無病親本

6.1.1.1選用無病親本

選用無玉米絲黑穗病病菌的玉米父、母親本進行制種。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規定。

6.1.1.2藥劑處理種子

選用2%戊唑醇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先將藥劑用水稀釋,然后按照種子重量的0.2%~0.3%對親本

種子進行拌種。藥劑使用應符合NY/T1276規定,包衣種子質量應符合GB/T15671規定。

6.1.2建立無病制種基地

6.1.2.1無病地塊制種

在無玉米絲黑穗病的地塊建立制種基地,確保制種田周邊500m之內沒有玉米絲黑穗病發生。

6.1.2.2輪作倒茬地塊制種

選用3年內沒有種植玉米的田塊作為制種田。

6.1.3農田清潔生產

玉米絲黑穗病雌、雄病穗散粉前及時摘除病穗。帶離玉米田,集中深埋(>30cm)或燒毀。

6.2田間控制技術

根據玉米絲黑穗病在當地的發生情況,因地制宜選用下列相應病情級別的控制技術。

6.2.1重病地塊控制

6.2.1.1土壤深翻

玉米絲黑穗發生嚴重田塊,秸稈不宜作為飼料使用,玉米收獲后深翻30cm。

6.2.1.2輪作倒茬

2

DB13/T5371.4—2021

實行3年以上輪作。選擇谷子、大豆、花生、蔬菜、甘薯、油料等非寄主作物進行輪作。

6.2.1.3選用抗病品種

種植的抗病品種應符合NY/T1248.3的規定。

6.2.1.4選用無病種子

禁止從病區調運種子,選用無絲黑穗病菌的玉米種子。種子質量應符合GB4404.1的規定。

6.2.1.5藥劑處理種子

選用農藥對玉米生產用雜交種進行拌種。方法同6.1.1.2。

6.2.1.6適期晚播、淺播

春玉米產區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根據土壤墑情和玉米品種生育期,可以適期晚播。有條

件地區采用地膜覆蓋促進出苗。夏玉米種植區搶墑早播,適當淺播,加快玉米出苗速度。

6.2.1.7農田清潔生產

同6.1.3。

6.2.2常發地塊控制

6.2.2.1選用抗病品種

同6.2.1.3。

6.2.2.2選用無病種子

同6.2.1.4。

6.2.2.3藥劑處理種子

同6.2.1.5

6.2.2.4適期晚播、淺播

同6.2.1.6。

6.2.2.5農田清潔生產

同6.1.3。

6.2.3零星發病地塊控制

6.2.3.1選用無病種子

同6.2.1.4。

6.2.3.2藥劑處理種子

同6.2.1.5

6.2.3.3農田清潔生產

3

DB13/T5371.4—2021

同6.1.3。

6.2.4無病地塊保護

6.2.4.1選用無病種子

同6.2.1.4。

6.2.4.2藥劑處理種子

同6.2.1.5。

4

DB13/T5371.4—2021

AA

附錄A

(資料性)

玉米絲黑穗病癥狀及發病規律

A.1玉米絲黑穗病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抽穗期才表現典型癥狀。即雌穗短粗、無花絲、上尖

底圓近似球形,內部充滿黑粉(冬孢子)和殘存寄生維管束的絲狀物。有時也導致雌雄穗畸形,雌穗

穎片被侵染后生長失調,異化成管狀長刺,形似刺猬頭;雄穗全部或部分小花受侵染后變為黑粉包、

刺猬頭等畸形癥狀,甚至不能形成小花。受害嚴重時,在苗期可以表現為植株矮化、分蘗叢生、節間

縮短、心葉扭曲、葉色濃綠挺直、葉片黃白色縱向條紋等癥狀,多不能抽穗。

A.2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規律

玉米絲黑穗病病菌以冬孢子在種子、土壤或糞肥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是遠距離

傳播的主要途徑。病原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從玉米種子萌發到4葉期均可侵染。玉米播種后

遇適宜條件,病原菌也萌發,由玉米的幼芽或幼根部侵入,逐漸擴展到幼苗生長點,并隨生長擴展到

全株,苗期造成各種畸形癥狀,成株期病菌進入花芽和穗部,破壞雌、雄穗正常生長,形成大量黑粉

(冬孢子)或畸形穗。地溫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