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兩集文獻紀錄片《卓越的恩格斯》,以簡潔的手法、生動的故事和嚴謹的敘述,構連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紀錄片以恩格斯的內心獨白“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為線索展開敘事。“第二小提琴手”其實是恩格斯謙虛地對自己在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用的定位。下列項中,與之不相吻合的是A.合寫著作,共同發展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B.受委托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戰斗綱領C.一起創辦“民主派機關報”——《新萊茵報》D.共同完成經濟學巨著《資本論》的撰寫工作2、馬克思對亞里士多德作過高度的評價;說他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結合下圖,下面關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正確的是。

A.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應邀到①處成為亞歷山大的老師B.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臘南方毗鄰的城邦②處C.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到③處創立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學園D.公元前323年,為防止雅典的報復,亞里士多德悄悄離開④處3、“古代的學術,是和宗教合而為一的;到后世才從宗教中分了出來。古代的學術,是貴族所專有的;到后世才普及平民。”材料中所說的“后世”開始于A.春秋戰國B.秦朝C.隋唐D.鴉片戰爭4、1919年孫中山在演講中指出:“八年以來的中華民國,政治不良到這個地位,實因單破壞地面,沒有掘起地底陳土的緣故。”“地底陳土”指的是A.清朝皇室B.資產階級保皇派C.地痞、土匪、煙販D.軍閥、官僚、政客5、子貢問孔子:您說過只有喪失德行的人才去求神問鬼,如今您為何這么癡迷《周易》呢?孔子答日:“(祈求)百占百靈那是百姓的事。我所好的是,易道、禮和仁啊。”孔子讀過《周易》后,對古代經典,包括《周易》進行梳理修訂,成為儒家“六經”。據此可知,孔子A.具有一定的唯物論思想B.辯證看待西周制度變革C.深受西周禮樂文化影響D.鼓勵學生大膽挑戰權威6、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當人口少到可以充分保障公民間的了解、交往、并彼此盡可能保持友善的時候,小型公民共同體的優勢才能顯現出來。按照他的計算,這種共同體理想的公民人口為5040人。柏拉圖的這一思想()A.成為城邦制度理論的基礎B.為奴隸制的實行鋪平道路C.深受寡頭政治實踐的影響D.構成西方哲學的精神內核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3題,共6分)7、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都是由孫中山直接領導的。A.正確B.錯誤8、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是二十世紀初期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的主要代表。A.正確B.錯誤9、“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落后國家取得勝利”是馬克思的觀點。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0、(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王世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稱“生有異稟,書過耳,終身不忘”,“年十五,詠寶刀詩,師為之避席”。隆慶元年(1567年),王世貞被起用為大名副使。大名風俗,逢婚喪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辦一次,“而中人之虧去半矣”。王世貞到任,定婚喪禮,力求簡約,“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屬州;縣十一個,真定府三十多個,但“以軍興論供輸,則大名與真定等”,極不平等。經過王世貞力爭,“乃不果增”。萬歷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貞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在任期間,他“為糾劾貪縱,咨訪將才,刷軍政,清屯田,鄖遂隱然為重鎮”。此時張居正當國,王世貞對張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業,吾始終不謂其非”。但張居正的驕橫跋扈,他又極為反感,“臣道太盛,坤維不寧”。張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貞“論奏不少貨”萬歷十八年(1590年),王世貞辭官回鄉。

——據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世貞的主要政績。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王世貞的為官品質。11、(歷史選修6: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于成龍;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授廣西羅城知縣。盜發即時捕治,請于上官,讞實即處決,民安其居,盡力耕耘。牒上官請寬徭役,建學宮,創設養濟院,凡所當興罷者,次第舉行,縣大治。宣化舊有水沖沙壓地千八百頃,前政金世德請除糧,未行,為民累。成龍復疏請,從之。又以其地夏秋屢被災,請治賑。別疏劾青縣知縣趙履謙貪墨,論如律。成龍歷官未嘗攜家屬,卒時,惟笥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器而已。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

——摘編自《清史稿·于成龍傳》材料二(于成龍去世后)留下了許多傳奇;在當時就廣受贊譽,蒲松齡著《聊齋志異》,其中就專有一篇《于中丞》,講述他斷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跡為原型,評書藝人又創作了公案小說《于公案》,讓于成龍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樣的地位。

——摘編自《民間傳說于成龍乃再世狄仁杰》(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龍為官理政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于成龍被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種族與他種族之爭,必有國力為之后援,乃能有濟。我中國已被滅于滿洲二百六十余年,我華人今日乃亡國遺民,無國家之保護,到處受人苛待。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實行革命,廢除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不可也。故日革命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門,而最關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摘自《孫中山全集》第一卷材料二中國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國體,一旦改為民主,在世界新趨勢雖順,在世界舊觀念則逆。況以一二人為之,則因逆而更難,而孫中山不畏難,不怕苦謀舉革命: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更,迥然不同。——摘自張謇《追悼孫中山的演說》(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中的國家觀念。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孫中山是如何做到“迥然不同”的。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904年;沈家本奉命主持修訂大清法律。沈家本認為“欲明西法之宗旨,必研究西人之學,尤必編譯西人之書”,主持翻譯出幾十種外國的法律法規和法學著作,并“遴選諳習中西律例司員分任纂輯,延聘東西各國精通法律之博士師以備顧問”。在大量翻譯外國法律文獻的同時,沈家本組織;整理考訂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出版和重刻了唐以來的重要法律文獻數十種,并為這些法律文獻撰寫序或跋,還對漢律、明律、唐律、大清律作了專門的研究,并作了大量有價值的評論。沈家本立足本國,參酌各國,先后制定了《大清新刑律》、《欽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訴訟法》、《破產法》等一大批中國前所未有的新型法律。他從“各法之中,尤以刑法為切要”、“刑法之當改重為輕”為“今日仁政之要務”的認識出發,集中精力修改和制定新刑律。廢除了凌遲、梟首等酷刑,將死刑僅限于斬決、絞決,并減少死刑條款。由于清廷的變革步伐遲緩,《大清新刑律》未及頒布,清廷就不復存在,但沈家本的法律成果被帶進辛亥革命以后的時代,成為民國政府的法治藍本,他的工作奠定了后世法律進程的根基,堪稱“百年法治第一人”。

——摘編自王華《大清新刑律》修訂始末(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沈家本主持法律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說沈家本對中國法治的貢獻。14、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讀書、教書、著書,則是他畢生的主要活動。在學術思想方面,姚鼐極為崇尚程、朱之學,可“正之”,但不能詆毀、訕笑,否則便是“詆訕父、師”,要遭天譴。姚鼐雖加意維護程、朱,但較為通速,能兼容其它學說,甚至能吸納漢學之長。他還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又理”,是指當時的理學思想,主要來自宋學;“考據”,是指文章要有實據,避免空泛,主要來自漢學;“辭章”,是指文章還要有結構、文字、音韻上的文學之美。這一理論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是有相當積極意義的。他先后任楊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等書院主講,精心培養了梅曾亮、姚瑩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使“桐城家法”得到廣泛的傳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軒詩文集》、《惜抱尺牘》等。與創始人方苞、劉大槲并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摘編自李帆《姚鼐學術思想論述》

(1)根據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進行簡要評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姚鼐思想沒有發展為早期啟蒙思想的原因。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申紀蘭(1929-2020),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人,1946年參加工作,1953年入黨,全國勞動模范、共和國勛章”獲得者。1951年積極組織參與農業改造,西溝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后,申紀蘭當選為副社長。按照合作社的規定,男人下田一天記10分工,婦女下田一天記5分工,“老五分”嚴重挫傷了婦女們的積極性。太行山區還有“好男走到縣,好女不出院”的封建傳統習慣。申紀蘭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社里的婦女,走出院門和男人一樣下田勞動,和男人們展開了一場富有歷史意義的“勞動競賽”活動,并爭取到了“男女干一樣的活,應記一樣的工分”的要求。當時,申紀蘭并沒有意識到,她帶領西溝婦女所取得的這場勝利,在新中國農村發展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1954年9月,申紀蘭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議,被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申紀蘭在50年代的主要貢獻。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申紀蘭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倡議的時代背景。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嚴復(早年與沈葆楨、中年與李鴻章、晚年與袁世凱關系密切)用西方的“天賦人權",成功地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權力觀和國家觀,并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深刻命題。但嚴復的本意,只是以此說明自由和人性解放之于文明發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以此來顛覆現政權的統治。他解讀了西方人權學說后立即轉了個彎,說:“然則及今而棄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則?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主張先開議院,實行君民共治,大力開發民智、更新民德、培植民力,以此為過渡,最終"悉聽其自由",臻至完全的民主體制。嚴復(早年與沈葆楨、中年與李鴻章、晚年與袁世凱關系密切)用西方的“天賦人權",成功地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權力觀和國家觀,并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深刻命題。但嚴復的本意,只是以此說明自由和人性解放之于文明發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以此來顛覆現政權的統治。他解讀了西方人權學說后立即轉了個彎,說:“然則及今而棄吾君臣,可乎?曰:是大不可。何則?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也。”主張先開議院,實行君民共治,大力開發民智、更新民德、培植民力,以此為過渡,最終"悉聽其自由",臻至完全的民主體制。——據《嚴復集》等整理孫中山也從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尋求依據,來建立自己的"民權主義"學說。孫中山所解讀的人權,重點不在于個體的自由,而在于作為平民對國家政權的"共有"。他認為,天賦人權,就是人民對政權有“共有”的權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漸獲取人權的想法,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謬想"。國人是具備享有民權的能力的,在實現民權的前提下,以“異常的速度”建設,“不難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即或勝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材料二孫中山也從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尋求依據,來建立自己的"民權主義"學說。孫中山所解讀的人權,重點不在于個體的自由,而在于作為平民對國家政權的"共有"。他認為,天賦人權,就是人民對政權有“共有”的權力。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漸獲取人權的想法,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謬想"。國人是具備享有民權的能力的,在實現民權的前提下,以“異常的速度”建設,“不難舉西人之文明而盡有之,即或勝之焉,亦非不可能之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嚴復與孫中山民權思想的異同。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嚴復與孫中山思想同源卻異流的原因。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6分)17、黎塞留。

依據上表材料,從社會轉型角度,結合所學,對黎塞留推行的措施進行解讀。(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從表中選擇兩個英雄人物,圍繞“英雄與國運”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要求:論題合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邏輯嚴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請對材料中盧梭和馬克思的平等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加以論述(論題符合題干要求,史實充實,邏輯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5題,共25分)20、(歷史——選修5: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聚集),可資中國之潤。數年以來,沿邊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布置錢糧,動費倍增,皆為殘孽未靖之故。如臺灣一平,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清]施瑯《靖海紀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況臺灣地方,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東南之藩籬。此地若棄,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若歸天朝,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編》材料三茲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稅差役。分兵駐守,至數年后,閩粵之人倍至,荒林田疇復墾。樵蘇采捕,載運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各宜樂業,人民安生。

——[清]施瑯《靖海紀事》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復臺灣的戰略意圖。

(2)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21、“我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這樣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是17歲的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試卷上寫下的話。談談你讀后的感想。22、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標。“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問題:

(1)春秋時期;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當時有何進步意義?

(2)古代東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圖對理想社會的標準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孔子和柏拉圖所提出的理想社會的標準。23、(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楊度(1874~1931年),早年師從大儒王闿運學習“帝王之學”(輔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勛)。甲午戰爭后,楊度的思想逐漸趨于維新,兩度留學日本,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回國,開設憲法講座,為王公大臣講授法律常識,參與制定了《欽定憲法大綱》。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選民國大總統,1915年,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提出“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于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深得袁世凱贊許,與嚴復等在北京發起籌安會,推動帝制。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楊度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漸傾向革命,先是追隨孫中山,為廣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報,后積極營救李大釗,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嚴重時期成為中共特別黨員,除了提供情報,還以賣字畫等方式籌集資金,捐助革命事業。楊度(1874~1931年),早年師從大儒王闿運學習“帝王之學”(輔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勛)。甲午戰爭后,楊度的思想逐漸趨于維新,兩度留學日本,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回國,開設憲法講座,為王公大臣講授法律常識,參與制定了《欽定憲法大綱》。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選民國大總統,1915年,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提出“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于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深得袁世凱贊許,與嚴復等在北京發起籌安會,推動帝制。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楊度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漸傾向革命,先是追隨孫中山,為廣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報,后積極營救李大釗,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嚴重時期成為中共特別黨員,除了提供情報,還以賣字畫等方式籌集資金,捐助革命事業。——摘編自黃昊《楊度研究述評》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楊度富有傳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經歷。(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楊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24、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標。“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問題:

(1)春秋時期;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當時有何進步意義?

(2)古代東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圖對理想社會的標準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孔子和柏拉圖所提出的理想社會的標準。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D【分析】【詳解】

《資本論》是德國思想家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不是和恩格斯共同完成,故D錯誤,符合題意;馬克思與恩格斯合寫著作,發展了黑格爾辯證法,著有第一次系統闡述唯物史觀的著作一《德意志意識形態》,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馬克思與恩格斯受委托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戰斗綱領一《共產黨宣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1848年德國三月革命爆發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德國參加革命。在這期間,他們共同創辦了“民主派機關報”——《新萊茵報》,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2、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43年,亞里士多德被馬其頓國王聘為他兒子亞歷山大的老師,因此A正確;公元前384年,亞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臘北部色雷斯的小城斯塔吉拉,B錯誤;阿卡德米學園位于雅典郊外以英雄海加德謨斯命名的體育館,是柏拉圖創辦,C錯誤;公元前323年,為防止雅典的報復,亞里士多德悄悄離開呂克昂學園,D排除。故選A。3、A【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古代的學術是貴族壟斷,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使學風下移,打破了“學在官府”的現象,所以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秦朝是打破“世官制”的傳統,開啟官僚政治,與學術普及關系不大;C選項錯誤,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使更多的平民子弟能夠做官,此時的學術早已普及平民;D選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學術普及無關。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4、D【分析】【詳解】

此題旨在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題中孫中山在1919年所說的這段話中“單破壞地面”,沒的破壞“地底陳土”的言詞,暗寓辛亥革命只有推翻了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并沒有徹底的摧毀中國封建主義的基礎。根據題意,答案應為D。5、C【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孔子癡迷《周易》癡迷的是其中的禮和仁,并且孔子在讀過《周易》后,對包括《周易》在內的古代經典進行修訂,成為儒家“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由此可見孔子深受西周禮制文化的影響,故C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孔子具有一定的唯物論思想,故排除A項;材料沒體現孔子對西周制度變革的看法,故排除B項;材料也沒有體現孔子鼓勵學生挑戰權威,故排除D項。故選C項。6、A【分析】【詳解】

據題意可知,柏拉圖認為,當人數少的時候小型公民共同體的優勢就能體現出來。古代雅典城邦就是小國寡民,因此能夠發揮小型公民共同體的優勢,由此可知他是為城邦制度提供理論基礎,A項正確;柏拉圖的這一思想是為城邦制度理論奠定基礎,并不是為奴隸制鋪平道路,排除B項;這一思想屬于民主政治的范疇,并不是受到寡頭政治的影響,排除C項;西方哲學的精神內核是人文精神,排除D項。故選A項。二、判斷題(共3題,共6分)7、B【分析】【詳解】

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并不都是由孫中山直接領導的。故題目表述錯誤。8、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是推動20世紀初政治變革的先驅,故題干說法正確。9、B【分析】【詳解】

“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落后國家取得勝利”是列寧的觀點,故題干表述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根據“定婚喪禮;力求簡約”;“經過王世貞力爭,‘乃不果增’”可知王世貞在大名府改革婚喪風俗,力求簡約,并減輕了當地的百姓負擔;根據“為糾劾貪縱,咨訪將才,刷軍政,清屯田,鄖遂隱然為重鎮”可知王世貞在陽懲治貪腐、改革軍政、發展經濟,促使鄖陽成為地方重鎮;根據“張居正當國,王世貞對張居正改革是支持的,但張居正的驕橫跋扈,他又極為反感”可知王世貞支持張居正改革但反對其驕橫跋扈等。

(2)根據王世貞在大名府的改革可知他提倡節儉,追求簡約;根據他在大名和鄖陽的舉措可知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據他對待張居正的態度可知他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解析】(1)在大名改革婚喪風俗;力求簡約,并爭取減輕百姓負擔;在鄖陽懲治貪腐;改革軍政、發展經濟,促使鄖陽成為地方重鎮;支持張居正改革但反對其驕橫跋扈等。

(2)提倡節儉,追求簡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11、略

【分析】試題分析:(1)據材料一“盜發即時捕治;請於上官,讞實即處決,民安其居,盡力耕耘。牒上官請寬徭役,建學宮,創設養濟院,凡所當興罷者,次第舉行,縣大治”即可概括指出于成龍為官理政的特點:勤政愛民,推行仁政;剛正不阿,秉公辦事;清正廉潔,百姓愛戴;注重教育。

(2)據材料二“廣受贊譽;蒲松齡著《聊齋志異》,其中就專有一篇《于中丞》,講述他斷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跡為原型,評書藝人又創作了公案小說《于公案》,讓于成龍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樣的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分析于成龍被后世廣為傳頌的原因:百姓對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影響;清朝文學藝術多樣化的塑造與宣傳。

考點: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于成龍·評價【解析】(1)特點:于成龍勤政愛民;推行仁政;剛正不阿,秉公辦事;清正廉潔,百姓愛戴;注重教育。

(2)原因:百姓對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影響;清朝文學藝術多樣化的塑造與宣傳。12、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實行革命,廢除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建立一漢人民族的國家不可也。故日革命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門,而最關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并結合所學,從將建立漢民族的國家與每個漢人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政治國家是民族復興與安全的前提與保障等方面進行概括。

(2)根據材料一“廢除韃虜清朝,光復我中華祖國”及材料二“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君主專制;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實行三權分立制,責任內閣制等方面進行回答。【解析】(1)將建立漢民族的國家與每個漢人的切身利益聯系起來;政治國家是民族復興與安全的前提與保障。

(2)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君主專制;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實行三權分立制,責任內閣制等。13、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先后制定了《大清新刑律》;《欽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訴訟法》、《破產法》等一大批中國前所未有的新型法律”可歸納出法制改革以刑法為主;根據材料“廢除了凌遲、梟首等酷刑;將死刑僅限于斬決、絞決,并減少死刑條款”可歸納出刑事處罰體現人性化;根據材料“在大量翻譯外國法律文獻的同時,沈家本組織、整理考訂了大量的中國古代法律文獻”可歸納出立足國情,中西結合;根據才倆了“成為民國政府的法治藍本”可歸納出法制近代化。

(2)貢獻:結合上述分析的特點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保存古代法律文獻、推動近代法制的發展及奠定后世法律的進程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解析】(1)法制改革以刑法為主;刑事處罰體現人性化;立足國情;中西結合;法制近代化。

(2)整理和保存了中國古代的法律文獻,制定了一系列新刑法律,推動了中國近代法制的發展;奠定了后世法律進程的根基。14、略

【分析】【詳解】

(1)成就及評價:根據“還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統一”“避免空泛”“《惜抱軒詩文集》、《惜抱尺牘》”“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分析歸納。

(2)可根據姚鼐生活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以及姚鼐自身尊崇理學等方面分析。【解析】(1)成就及評價: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統一的學術思想;有助于全面繼承傳統文化,推動文學事業發展;注重考據,有利于彌補理學的空談,但也助長了脫離實際為考據而考據的社會風氣;尊崇理學,束縛了思想且從漢學中找實據具有保守性;通過書院講學,培養了人才,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著書立說,使中國古文達到頂峰。

(2)原因:君主專制強化;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理學占統治地位,早期啟蒙思想影響不大;西學東漸影響有限;姚鼐自身尊崇理學思想。15、略

【分析】【詳解】

(1)貢獻:根據材料“1951年積極組織參與農業改造”可歸納出積極參與三大改造;根據材料“申紀蘭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社里的婦女;走出院門和男人一樣下田勞動”可歸納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根據材料“男女干一樣的活,應記一樣的工分”可歸納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提倡男女平等;根據材料“1954年9月,申紀蘭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可歸納出參與新中國政治建設。

(2)背景:根據材料“太行山區還有‘好男走到縣,好女不出院’的封建傳統習慣”可歸納出封建傳統思想尚存;根據材料“西溝村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后”可歸納出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從其當選人大代表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剛剛起步;結合當時中國經濟情況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解析】(1)積極參與三大改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出男女同工同酬;提倡男女平等;參與新中國政治建設。

(2)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剛剛起步;封建傳統思想尚存。16、略

【分析】【詳解】

(1)同:根據材料一中的“嚴復用西方的‘天賦人權’;成功地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君權神授’的權力觀和國家觀”材料二中的“孫中山也從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尋求依據,來建立自己的‘民權主義’學說”可得出“都注重從西方‘天賦人權’理論獲取思想資源”;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目的都是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主政治”;異:根據材料一中的“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深刻命題。但嚴復的本意,只是以此說明自由和人性解放之于文明發展的重要性,而不在于以此來顛覆現政權的統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嚴復是從啟蒙民眾的思想入手,強調自由;平等、人性解放對文明的意義”;根據材料二中的“重點不在于個體的自由,而在于作為平民對國家政權的‘共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孫中山解讀的人權的重點在于吸收西方人權理論的革命性的一面”;根據材料一中的“主張先開議院,實行君民共治,大力開發民智、更新民德、培植民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嚴復主張用漸進的改良方式,通過開發民智、民德,逐步實現民主政治”;根據材料二中的“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漸獲取人權的想法,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謬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孫中山則主張暴力革命手段,直接實現民權”。

(2)根據材料一中的“嚴復(早年與沈葆楨、中年與李鴻章、晚年與袁世凱關系密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嚴復和孫中山思想出現差異的原因是“社會角色定位的不同”;根據材料二中的“依靠‘不良之政府’的改革,逐漸獲取人權的想法,是根本實現不了的‘謬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觀察問題的角度和重點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等”。【解析】(1)同:都注重從西方“天賦人權”理論獲取思想資源;目的都是挽救民族危機;實現民主政治。

異:對民權解讀的側重點不同:嚴復是從啟蒙民眾的思想入手;強調自由;平等、人性解放對文明的意義;而孫中山解讀的人權的重點在于吸收西方人權理論的革命性的一面。手段不同:嚴復主張用漸進的改良方式,通過開發民智、民德,逐步實現民主政治;孫中山則主張暴力革命手段,直接實現民權。

(2)社會角色定位的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和重點不同;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不同等。四、論述題(共3題,共6分)17、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關于本題作答需要從材料所給的簡介及黎塞留生活的時代背景進行解讀即可。黎塞留不但是偉大的政治家,還是杰出的行政管理者;他當政期間,大力保護文學藝術,創建了法蘭西學院,鼓勵商業發展,建立了強大的海軍,并大大拓展了法國在海外的殖民據點。黎塞留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奠基者,他也因此而飽受責難;但他的對外政策得到毫無保留的贊賞和同情。他不僅為法蘭西的榮耀而戰,同時也為歐洲的文明而斗爭。【解析】黎塞留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奠基人。在他當政期間,法國王權專制制度得到完全鞏固,為路易十四時代的興盛打下了基礎,同時也是將法國改造成現代國家的偉大改革家。他在任內籌建了法國海軍部,因此被譽為“法國海軍之父”。黎塞留奉行“國家至上”的理論,被認為是現代實用唯利主義外交的開創者,在西方有“現代外交學之父”之稱18、略

【分析】【詳解】

根據“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并結合材料中的英雄人物,可得出英雄人物及其彰顯的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論述時可選擇其中的人物,結合其事跡展開論述,如林則徐,19世紀中期,在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之時,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増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其組織清軍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其他人物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論題:英雄人物及其彰顯的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說明:(任選兩個英雄人物)

林則徐:19世紀中期,在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之時,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嚴。

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増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其組織清軍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

楊靖宇: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妄圖滅亡中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多次與日偽軍周旋苦戰,有力地錯制了日本侵略軍,充分展現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中國的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繼光: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堵住敵人的槍口,從而贏得了抗。

美援朝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勝利。正是無數個像他一樣的志愿軍戰士,才使得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最終勝利,打擊了美帝國主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或王進喜: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王進喜帶領大慶工人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使新中國實現了石油的自給,為祖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正是無數個像他這樣的勞動人民,才使中國的石油實現了完全自給,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或袁隆平: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開始水稻高產育種研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一一南優二號,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

總之,正是因為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不懈抗爭和持續奮斗,正是因為英雄人物浴血奮斗和英勇犧牲,我們的國家才有了今天的獨立自主,我們的民族オ有了今天的發展繁榮,我們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當代人應該發揚他們的精神,從他們身上汲取奮發的力量,表現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高分必備】這種類型的題最重要的是按照題目要求去作答,結構要完整,層次分明,史實到位,此題可得高分。19、略

【分析】【詳解】

首先根據表格中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列出盧梭和馬克思兩者平等觀的差異。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兩者的平等內涵不一致,盧梭強調的是權利的平等,主張建立社會契約以保障平等,而馬克思的平等觀強調社會成員普遍平等,主張消滅私有制和階級以實現全人類解放。第二,兩者觀念產生的時代背景不一致,18世紀中期法國的國王與貴族為了維持自身的特權地位,采取了打擊上升中的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的措施,為此以盧梭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們以理性來勾畫出未來社會的藍圖,提出了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需求的思想主張;而馬克思的觀點是在19世紀中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急劇加大;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充分反映了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特征。第三,兩者的影響不一樣,盧梭的平等觀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而馬克思的平等觀則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團體與資方斗爭的理論依據。

其次;列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在差異性的基礎上歸納出共性,兩者都抓住了特定時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進步性。

最后,依據同、異點歸納出主題。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觀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解析】示例:追求平等是近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理念;平等觀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盧梭強調權利的平等;主張建立社會契約以保障平等。盧梭的觀點是18世紀中期法國社會矛盾的反映,國王與貴族維持自身的特權地位,并打擊上升中的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啟蒙運動中,思想家們以理性來勾畫未來社會的藍圖,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需求。盧梭的平等觀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的平等觀強調社會成員普遍平等;主張消滅私有制和階級以實現全人類解放。馬克思的觀點是在19世紀中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急劇加大;階級矛盾激化、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充分暴露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也反映了工業革命深入發展的時代特征。馬克思的平等觀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武器,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團體與資方斗爭的理論依據。

盧梭和馬克思的平等觀雖然不同,但都抓住了特定時代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進步性。五、簡答題(共5題,共25分)20、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