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全國)_第1頁
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全國)_第2頁
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全國)_第3頁
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全國)_第4頁
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全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5年高考語文實用作文素材積累與運用人物簡歷+人物事跡+素材運用+最新時評+寫作訓練實用作文素材積累(41)“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一、人物簡歷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2024年6月11日),出生于遼寧省昌圖縣,畢業于莫斯科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系飛機設計專業,獲工程師稱號。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榮譽院長。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航空航天部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暨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1961年,王永志回國后被分配在錢學森擔任院長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1964年6月,擔任中近程火箭總體設計組組長的王永志執行發射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任務。1978年,王永志擔任中國第二代戰略火箭總設計師,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體遠程火箭總體技術方案。1986年,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六任院長,提出了采用橫向并聯捆綁、增加四個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思路,該思路被用于“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的開發。1991年,王永志調任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先后任副主任、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地地導彈系列總設計師。1992年11月15日,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1994年,王永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逝世,享年92歲。王永志長期致力于中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曾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制工作,曾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年5月4日,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永志星”。2024年9月13日,王永志榮獲“共和國勛章”。二、人物事跡“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飛天逐夢赤子心來源:\t"/n1/2024/0916/_blank"人民網-人民日報作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重要技術骨干、第二代遠程戰略導彈技術帶頭人、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4個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設計研制;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被中央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他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王永志生前曾說,他一生干了三件大事——參與完成“研制戰略導彈、研發運載火箭、送中國人上太空并籌建‘天宮’”。這三件事他一干就是一輩子,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載人航天事業作出杰出貢獻。9月13日,他被授予“共和國勛章”。1964年6月,王永志第一次走進大漠。此時的他正擔任中近程火箭總體設計組組長,參加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的發射任務。因天氣炎熱,火箭推進劑在高溫下膨脹,燃料儲箱內不能加注足量的燃料,致使導彈射程不夠。在場專家十分焦急,想盡辦法添加推進劑。經過反復思考、嚴密計算,王永志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可以把燃料泄出來一部分,減少自身重量后就可以實現預計目標了。“本來火箭射程就不夠,還要往外泄燃料?”在場專家有不同意見。情急之下,王永志鼓起勇氣敲開了發射現場技術總負責人錢學森的房門,充分交流后,錢學森肯定了王永志的方案。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導彈事業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王永志也在不斷歷練中,成長為我國新一代遠程戰略導彈技術的領軍人物。打破常規的創新精神始終貫穿于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要想有創新,首先自己心里要有底,同時也要有勇氣。這種勇氣是出于事業心和責任感。”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理想和志愿。”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開拓進取,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經過不懈攻關,神舟飛船開始了邁向太空的征程。王永志與航天人一道,滿懷信心地迎來中國首次載人飛行。2003年10月16日,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后,安全返回主著陸場,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這11年我們完全是埋頭苦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王永志說,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實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王永志始終保持忘我的工作狀態。神舟四號飛船發射前他突發急性胰腺炎,在院治療期間仍電話遠程指揮;2007年,他已75歲高齡,被任命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編制組組長,對眾多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多次論證;在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核心艙發射的關鍵時期,他突發心臟病入院手術,急救剛結束就讓工作人員把材料帶到病床旁邊,為前方提供咨詢建議……直接從事導彈火箭研制30年、載人航天工程24年,退休后也沒有離開科研戰線。2010年,為表彰王永志在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第46669號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王永志星”。飛天逐夢赤子心。王永志的崇高品德、科學精神和突出成就,將永遠閃耀在浩瀚蒼穹。王永志——時刻聽從國家召喚,敢于赴湯蹈火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即將到來之際,一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被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說過,他一生干了三件值得欣慰的事:研制導彈、送衛星上天、送中國人進入太空并籌建中國空間站。對很多人來說,這三件事中的每一件都是難于登天,而王永志卻一路披荊斬棘,開創出中國人為之自豪的壯麗事業。2024年6月,這位書寫傳奇的92歲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而他摯愛的事業卻依然在浩瀚蒼穹熠熠生輝。這是王老90歲生日那天,收到的一份特別的禮物。那一天,他還收到了來自太空的“宇宙級”祝福。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工程立項,王永志被任命為總設計師。別人60歲退休,王永志60歲卻毅然決然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壓力再大也要干,這是王永志一生對事業的追求。當時,中國飛船計劃進入太空時,國外載人航天已經開始了40年。想要迎頭趕超,王永志直接瞄準了當時世界頂尖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保障航天員的人身安全。作為工程的總設計師,王永志不僅要對工程的重大決策負責,也要對各個系統負責。為此,他提出嚴格執行從源頭查找問題的“歸零”制度,明確不帶任何隱患上天是“歸零”的核心。2003年10月15日,隨著王永志和全體航天人的齊心協力、集智攻關,中國人的腳步終于第一次邁進太空。整整3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立項到今天,有22名中國航天員造訪浩瀚宇宙。王永志的一生,是時時刻刻聽從國家召喚、敢于赴湯蹈火的一生。1932年,他出生于遼寧昌圖一個貧寒的農家。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眼看著美國飛機頻繁騷擾遼東,原本想做農學家的他意識到,有國無防是不行的。因此,立志報考并在1952年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在被派往莫斯科學習期間,因為國家需要,他又毅然決然改學了火箭導彈設計。1961年,王永志回國投身艱苦的導彈研發。1964年,他參加了我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試驗臨近時,由于天熱導致推進劑膨脹,人們發現導彈射程達不到預期落點,任務被迫停滯。就在大家無計可施之際,年輕的王永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泄出600公斤燃料。“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說,他想把多余的推進劑燃料泄出來,反而使它能增加射程,但是大家都不接受他的意見。說服不了別人怎么辦?王永志直接找到了發射現場最高技術決策人——錢學森,向他詳細解釋了推進劑配比的問題,為什么必須去掉推進劑中多余的燃料才能輕裝前行。錢老仔細聽后當即拍板,“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說的辦!”最終,這個方案讓導彈試驗取得成功。

后來,在討論第二代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該由誰來擔任時,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推薦了王永志。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王永志在導彈火箭研制領域一干就是30年,他參與或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4個火箭型號的研制。1986年,王永志又迎來一個新的挑戰。當時,西方國家發生的一系列航天事故,造成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出現危機。但王永志從中看到了中國火箭進入國際市場的契機,決定研發捆綁式火箭。基于3張草圖,中國航天贏得了首個國際合同。然而,合同條件十分嚴苛,要求必須在18個月內完成一次成功的飛行試驗,否則將面臨高達100萬美元的罰款。王永志秘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研究員王朋介紹,國內的一些專家一聽這個事不靠譜,時間就只剩下一點了,就覺得辦不成。有專家就對著王永志說,你錢也花了,但你沒搞成,那國家的聲望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降你三級,你還干不干?王永志說:干。就是在外國專家看來,研制這樣一個新火箭至少需要4—5年,甚至10年。王永志頂住壓力,立下軍令狀,成功創造了18個月研制一枚新型大火箭的奇跡。長二捆的首飛成功,不僅讓中國的火箭首次打入了國際市場,也為后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在王永志院士的書房里,我們看到了他積攢了60多年的科研筆記。一本本發黃的筆記本上,誕生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東風系列導彈、長征系列火箭、中國人進駐太空等舉世矚目的成就。從藍圖繪夢到拼搏圓夢,王永志始終將國家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王老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使命因艱巨而光榮,人生因奮斗而精彩”,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王永志說,國家的需要就是他們的理想、志愿。宇宙是無限的,探索也是無盡期的。你回頭再看,可能我們已經干過的事情,那算不了什么了,更壯麗的事業還在前頭。王永志:一生干了三件事來源:澎湃新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曾說,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導彈、送衛星上天、送中國人進入太空。今年6月,92歲的王永志永遠離開了我們。3個月后,這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用一生書寫的傳奇不會被忘記,他為之奮斗的中國航天事業將繼續闊步邁進。破解導彈發射難題1961年,王永志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回國,立即投身于我國第一代火箭的設計和研制工作。1964年6月,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發射在即,卻遭遇技術難題——西北戈壁的高溫天氣導致推進劑膨脹,儲箱內無法灌入足量推進劑,從而影響到導彈射程。在場專家十分焦急,想盡辦法添加推進劑,王永志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該導彈以液氧為氧化劑、酒精為燃燒劑,酒精遇熱會膨脹,不僅影響燃料加注,還會在消耗過程中改變燃料配比,因此加入的酒精越多,導彈上的無效重量就越大。經過嚴密計算,他得出“應泄出600公斤酒精”的結論。話沒說完,會場一片嘩然。沒人接受這位陌生年輕中尉“離經叛道”的觀點。問題解決不了,發射試驗就無法進行。情急之下,王永志硬著頭皮敲響了發射場技術最高決策人錢學森的房門。錢學森認真聽完王永志的分析后,喊來導彈總設計師說:“這個年輕人說得對,按他的辦法實施。”第二天,錢學森當眾肯定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維。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導彈事業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此后,王永志在不斷歷練中,成長為我國新一代遠程戰略導彈技術的領軍人,先后參與或主持了6型導彈、4型火箭的研制。按期研制“長二捆”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美航天發射接連失利,國際衛星發射市場運力短缺。同時,中國火箭研制也因市場萎縮、經費縮減而面臨巨大壓力。1986年被任命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王永志敏銳地察覺到,打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是中國火箭研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為達到當時國際發射市場的運載能力要求,王永志決定研發捆綁式運載火箭“長二捆”,使長征火箭200公里高度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之前的2.5噸提高到9.2噸。1988年11月1日,中國長城工業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正式簽署澳星發射服務合同,這是我國與外方簽訂的第一份商業發射合同。然而,合同內容復雜且苛刻。美方要求我國必須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一次成功的發射試驗;同時,美方只要認為我方不能發射,或沒有充分論據證明能夠按時發射,就有權隨時終止合同,并對我方罰款100萬美元。此時,“長二捆”還畫在圖紙上,但距離合同約定時間只有18個月。有人勸王永志說,如果錢花了沒搞成,影響到國家聲望,到時候降你三級,你還干不干?王永志說:“干!”他頂著壓力立下軍令狀: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將火箭豎立在發射臺上。1990年7月16日,“長二捆”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澳星模擬星/巴基斯坦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成功不僅讓我國搭上了國際商業發射的班車,也為后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奠定了重要基礎。提出載人航天“三步走”構想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1991年3月,王永志等人提交了一份《以飛船為基礎組建空間實驗室的構想》報告。在后來的討論中,作為論證組組長的他又提出,在飛船與空間站之間,增加一個過渡飛行器。從載人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再到空間站,王永志的構想最終演變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當時已經60歲的王永志被任命為工程總設計師。他帶領航天人創新攻關,蹚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為了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神舟飛船從設計之初就瞄準國際最高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艙的設計方案。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是載人航天活動的重中之重。王永志提出航天安全“雙想”和“歸零”制度,強調從源頭查找問題,決不帶任何隱患上天,成為如今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驕人的成績讓王永志倍感欣慰:“我們一直是安全的。”他的妻子王丹陽說:“今年上半年,他的身體已經不能自由行動,眼睛也已近失明,可他仍不停地念叨著天上的事、登月的事。”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溘然長逝。天上那顆編號為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寄托著人們對他的懷念。王永志:飛天夢想的實現者來源:科技日報2022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中國進入空間站時代,也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作為這一戰略的擬制者之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值得一書。回望他的奮斗歷程,黨與祖國的需要是他不斷向前的方向與動力。排除萬難學以致用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遼寧農村的一個貧困小家庭。他的父親當時給別人打短工,大哥當過地主的長工,家里十幾口人就擠在三間破舊的土坯房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王永志和大多數農村孩子一樣,從小就下地干活,承擔家庭責任。六歲的時候他第一次見到報紙,卻一個字也不認識。家人省吃儉用,把幼年的王永志送到鎮里的小學念了幾年書。1946年,昌北縣(今屬遼寧省昌圖縣)解放,政府建立了一所初中,貧苦家庭的孩子不用交學費就能去學習。這段經歷,使他親身感受到什么叫“解放”,社會最底層、備受壓迫備受欺辱的人都可以見到光明了。他當時內心有個樸素的認識,共產黨是指路的明燈、是人民的救星,再加上在學校里也受到一些教育,在這個時候他就產生了申請入黨的想法,1949年冬天,王永志宣誓入黨。1952年,王永志進入清華大學攻讀航空系飛機設計專業。1957年,中蘇關系友好,簽訂協議,蘇聯答應為中國培養原子彈、導彈專業的留學生,王永志是唯一一個導彈專業的留學生,背負著祖國的期待。在當時,導彈專業算是空前絕后、非常敏感的學科,上課是不允許記筆記的,腦袋記住多少算多少。由于保密要求十分嚴格,王永志竭盡全力強化記憶力,力爭帶回一點知識。1961年,他回到祖國,進入中國火箭研究院,參與研究導彈和火箭的設計工作,這一年王永志29歲。彼時,我國的航天事業蹣跚起步,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航天人克服種種困難,自主設計制造火箭。留蘇歸來的王永志也走進大漠戈壁,加入祖國航天創業大軍的行列。在此后的工作中,王永志逐漸展現出自己的才華,并為實現我國制定的“八年四彈”的長遠發展規劃作出巨大貢獻。創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跡1964年,王永志第一次走進導彈發射場,參與第一枚導彈的試射。戈壁灘上驕陽似火,還沒發射,就迎來了溫度太高、燃料艙加不滿燃料的問題。這會直接導致導彈的射程不足,計劃仿佛要擱淺。此時,王永志忽然站出來提議,可以把燃料卸出來一部分,減少自身重量后就可以實現預計目標了。這個推算在他的公式里完全可行。在場的專家聽后覺得年輕人的想法太過異想天開,拒絕了他。王永志不退讓,他直接去找在場統籌的錢學森,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錢老仔細聽了他的公式演算,覺得很周密,各個條件都考慮到了,當即拍板:“好極了,就按這個來!”事實證明,計劃是可行的,隨著第一枚導彈冉冉升向空中,王永志的眼睛里也染上了藍天的色彩。這也是王永志第一次正式進入錢學森的視野,兩人正式結緣。上世紀80年代,錢老退居二線。新一代的航天任務該交給誰來做?退下來的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推薦了王永志。他說:“王永志同志善于逆向思維,思想開闊,做事謹慎。”隨后,王永志又參與了多項科研任務。1986年,國際局勢緩和,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國內調整重心,更加重視科研工作。在包括王永志在內的幾代航天人的持續努力和奮勇拼搏下,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航天有了長足發展。不僅可以承攬國外衛星發射任務,甚至可以在短短18個月內就完成“長征二號E”大推力捆綁式火箭從批準實施研制到發射的全過程,創造出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跡。王永志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和參與者。他從一位專業技術骨干,逐漸成長為一名指揮千軍萬馬的帥才。1992年11月,邁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實現國人飛天夢從1992年1月擔任論證組組長開始,王永志成為中國載人航天的領軍人物,開始勾畫飛天之夢的草圖。做一次飛船實驗要花費好幾個億,為了不給國家造成負擔,王永志把整個發射工程分解了,很多程序和動作都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模擬,這樣做實驗的次數也可以多一些,反而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在神舟一號發射以前,模擬飛船返回地面的空投實驗就做了59次。載人航天的難度極大,一不小心就會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在開展航天工作的這幾年里,王永志可以說是提心吊膽,處處小心謹慎,投身載人航天事業又是11年。2003年10月15日,隨著王永志和全體航天人的齊心協力、集智攻關,中國人的腳步終于第一次邁進太空。當楊利偉從神州五號返回艙安全走出來的時候,王永志內心一時百感交集。正是王永志提出的載人航天三步走計劃,才讓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能夠做到零失誤。“把中國人送上天,這也是天遂人愿,我覺得這輩子都很緊張都很累,但是最后的目標都達成了,所以說是無怨無悔。”2005年1月13日,胡錦濤同志簽發命令授予王永志“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稱號。同年3月3日,中央軍委向王永志頒發解放軍一級英模獎章。2006年5月,74歲的王永志終于卸下了肩上的重擔,改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高級顧問。至今,王永志仍心系國家航天事業、培養航天人才,一直為載人航天事業奮斗。2007年1月—2010年9月,王永志擔任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編制專家組組長,主持完成《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重大專項——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寫。空間站工程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計劃的最后一步。他作為論證組組長,對眾多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多次論證,主持會議認真研究、合理決策,提出戰略思想和技術措施。如今,中國航天員已經進駐中國空間站。中國航天,正沿著我們自己的設計路線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素材運用【事跡概述】王永志,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飛天圓夢人”。他的一生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相連,從戰略導彈到運載火箭,再到載人航天工程,他見證并參與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多個重要歷史時刻。1.早年經歷與求學之路王永志出生于遼寧昌圖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便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望。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使他立志投身國防事業。1952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后并入北航),開啟了學術生涯。1955年,他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學院深造,專攻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并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該校首位獲此殊榮的外籍學生。2.投身航天事業學成歸國后,王永志立即投入到我國第一代導彈的研制工作中。在1964年的一次導彈發射任務中,他憑借逆向思維提出了“泄出燃料600公斤以增加射程”的解決方案,成功解決了發射難題,使中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一壯舉不僅展現了他的智慧與勇氣,也奠定了他在中國航天領域的地位。3.研制大推力捆綁火箭20世紀80年代,國際航天界事故頻發,導致運載火箭市場出現短缺。王永志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提出研制大推力捆綁火箭的方案。在資金短缺、時間緊迫的情況下,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僅用18個月就完成了長征二號E大推力捆綁火箭的研制任務,并成功實現了首次發射。這一壯舉不僅使中國火箭進入了國際市場,也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擔任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設想,成功實現了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任務,將中國航天員送入了太空。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多維分析】1.愛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王永志的一生是對“愛國”二字的最好詮釋。他放棄在蘇聯深造的機會毅然回國,投身到祖國的航天事業中。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始終堅守崗位,勇于擔當責任。他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精神是激勵后人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2.創新思維與科學精神在導彈發射和大推力捆綁火箭研制過程中,王永志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思維。他敢于打破常規,提出逆向思維的解決方案;他注重科學論證和實驗驗證,確保每一個決策都基于可靠的數據和事實。這種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3.團隊協作與領導力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不僅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卓越的領導才能,還非常注重團隊協作。他善于調動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航天人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運用示例】1.從農村少年到航天巨擘的成長之路素材描述:王永志出生于遼寧昌圖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自幼便對知識充滿渴望。面對家庭的貧困和父親的反對,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哥哥的支持,最終考入清華大學航空系,開啟了學術生涯。運用示例:“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王永志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對知識的無限熱愛,從農村少年成長為航天事業的領軍人物。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出身如何,只要有夢想、有堅持,就能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2.逆向思維的壯舉:泄出燃料增射程素材描述:在1964年的導彈發射任務中,面對射程不足的難題,王永志大膽提出“泄出燃料600公斤以增加射程”的逆向思維解決方案,最終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運用示例:“在關鍵時刻,王永志展現出了驚人的逆向思維能力。他提出的‘泄出燃料增射程’方案,不僅解決了發射難題,更彰顯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與勇氣。這一壯舉,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王永志個人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3.大推力捆綁火箭的奇跡:18個月鑄就輝煌素材描述:20世紀80年代,王永志帶領團隊僅用18個月就完成了長征二號E大推力捆綁火箭的研制任務,并成功實現了首次發射。這一壯舉不僅填補了中國航天技術的空白,也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運用示例:“在資金短缺、時間緊迫的艱難條件下,王永志以卓越的領導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帶領中國航天人創造了奇跡。18個月鑄就的輝煌,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王永志個人職業生涯中的又一豐碑。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有決心、有行動,就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4.載人航天工程的領軍人物:三步走戰略素材描述:1992年,王永志被任命為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他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設想,并成功實現了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任務,將中國航天員送入了太空。運用示例:“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領軍人物,王永志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領導才能,引領中國航天人一步步實現了飛天夢想。他的‘三步走’戰略不僅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藍圖,也是激勵無數航天人不斷前行的燈塔。在他的帶領下,中國航天人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最新時評追光逐夢,砥礪前行——向王永志同志致敬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王永志、王振義、李振聲、黃宗德四人被授予“共和國勛章”,這是國家對他們卓越貢獻的高度認可。王永志同志,這位中國航天界的“常勝將軍”,以其“永”懷鴻鵠“志”的追夢之旅,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王永志的追夢之旅,是一部充滿堅韌與執著的奮斗史。他懷揣著對航天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堅定信念,不畏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在那個技術落后、條件艱苦的年代,他憑借著過人的智慧和頑強的毅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王永志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志向和堅持。他的追夢之旅,也是一部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開拓史。在航天領域,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王永志同志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大膽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和方案。他的勇氣和魄力,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在當今時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員干部要學習王永志同志的創新精神,敢于在自己的領域中打破常規,勇于嘗試新方法、新思路,為推動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王永志的追夢之旅,更是一部胸懷家國、無私奉獻的奉獻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航天事業,為了實現國家的航天夢,他不計個人得失,默默耕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家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黨員干部應該具備的品質。在新時代,我們面臨著各種機遇和挑戰,黨員干部要以王永志同志為榜樣,胸懷天下,心系人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永志同志的追夢之旅并非一帆風順,其中充滿了坎坷與挫折。但他始終堅信,只要有夢想,只要有追求,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以王永志同志為榜樣,追光逐夢,砥礪前行。在自己的領域中,不斷追求卓越,勇于擔當作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在夢想的旅途上,收獲璀璨的星光,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國家需求如何成就個人理想?你是否曾仰望星空,對浩瀚宇宙充滿好奇?你是否曾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踏上星際旅程,探索未知世界?對于很多人星辰大海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中國航天事業的杰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院士,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即使出身平凡,只要心懷夢想,并將其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就能創造出extraordinary的成就,讓夢想照進現實。王永志院士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但他從小就對科學知識充滿了渴望,對頭頂那片星空充滿了向往。這份熱愛與執著,支撐著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考入了清華大學航空系,正式開啟了他的航天之路。留學蘇聯期間,他毅然選擇了當時難度更大、更具挑戰性的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因為他心中始終裝著祖國,希望用自己所學報效國家,助力中國航天事業騰飛。回國后,王永志院士全身心投入到導彈和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功研制了多款“東風”系列導彈和“長征”系列火箭,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也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項充滿挑戰、意義重大的工程,代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新高度。王永志院士臨危受命,擔任了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他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直接將目標瞄準了當時世界頂尖的飛船技術,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進行技術攻關。終于,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回顧王永志院士的航天人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從最初選擇專業到后來投身科研,從“東風”導彈到“長征”火箭,再到“神舟”飛船,他的每一步選擇、每一次奮斗,都始終與國家的需求緊密相連。正是因為他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才能在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也成就了自己extraordinary的人生。王永志院士的故事,也引發了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在當今時代,我們該如何將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相結合?如何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也許我們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工程師,但每個人都可以立足自身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踐行初心、貢獻力量。正如一顆顆螺絲釘,只有在正確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才能最終組裝成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機器。仰望星空,我們心懷夢想;腳踏實地,我們奮勇前行。讓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