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3 數據表格類選擇題(100題)_第1頁
專題03 數據表格類選擇題(100題)_第2頁
專題03 數據表格類選擇題(100題)_第3頁
專題03 數據表格類選擇題(100題)_第4頁
專題03 數據表格類選擇題(100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數據表格類選擇題題型特點數據表格類選擇題一般以統計表、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坐標曲線圖等為載體,給出材料的出處、注釋及提示語,借助具體數字信息考查學生對圖表信息的處理能力及靈活遷移所學知識的能力。多用于考察經濟領域的相關知識點。答題技巧數據表格類選擇題的解題步驟包括四步:1.定時空:抓住題干中的有效信息、表頭或圖標所反映的時間與空間,界定答題范圍;2.定方向:找出圖表所反映的中心問題,確定答題方向。3.抓關鍵:觀察圖表趨勢,比較差異,注意在數字比較中發現某一階段的變化、波動起伏、轉折點、總體變化趨勢等,即縱向看趨勢,橫向找差異。4.析選項:甄別選項,結合史實進行驗證,排除干擾。真題演練1.(2023·江蘇蘇州·統考中考真題)下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鐵器出土地點鐵器數量(件)鐵農具數量(件)廣西平樂銀山嶺18191河南輝縣固圍村9358長沙衡陽61座楚墓70余17遼寧撫順蓮花堡80余68山西長治分水嶺3621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2.(2023·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根據《唐朝人口統計表》,分析人口數變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確的是()時間人口數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1900萬人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4531萬人A.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B.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C.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D.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3.(2023·四川宜賓·統考中考真題)綜合下列信息可說明,宋代()兩宋時期南北財政收入比較“蘇湖熟,天下足”——宋代民間諺語浙江哥窯冰裂紋瓷器A.海外貿易興盛 B.民族政權分立 C.制瓷技術高超 D.南方經濟繁榮4.(2023·湖南常德·統考中考真題)下圖所示內容的變化反映了()唐(750年)人口占比分布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A.土地兼并空前嚴重 B.財政收入得到提高C.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D.耕地面積逐漸增加5.(2023·湖北武漢·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圖表,促成來華使節次數變化和技術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時間1369~1398年(洪武時期)1403~1424年(永樂時期)來華使節平均每年次數約6次約15次總次數183次318次A.張騫通西域 B.鄭和下西洋 C.戚繼光抗倭 D.哥倫布遠航6.(2023·四川樂山·統考中考真題)文化發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下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明清社會文化繁榮 B.科舉考試快速發展C.南方政局更加穩定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7.(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了鼓勵墾荒的政策,增加了大量耕地,大面積推廣各種高產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這對人口數量的變化帶來深刻的影響。以下四幅圖能夠基本反映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數量變化情況的是() 8.(2023·湖南郴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1866—1893年中國和印度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示意圖》,中國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下降的原因是()A.印度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B.英國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C.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大 D.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小9.(2023·四川攀枝花·統考中考真題)圖1為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賠款數額與中日政府年財政收入對比示意圖。據此可知()圖1A.日本割占了遼東半島 B.中日經濟差距急劇縮小C.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 D.日本開始推行對外擴張10.(2023·湖南岳陽·統考中考真題)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折。與下圖中“初步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新文化運動11.(2023·廣西·統考中考真題)觀察下表中學堂和學生總數變化的情況。對該變化有影響的事件是()年份新式學堂總數(所)新式學堂的學生總數(人)19044222921691909523481560270A.科舉制度的廢除 B.中華民國的成立C.五四運動的爆發 D.“雙百”方針的提出12.(2023·江蘇蘇州·統考中考真題)下表反映了1923—1926年江蘇地區中共黨組織的發展情況。這從一個方面說明()時間組織情況黨員人數1923年下半年僅有2個中共小組(后發展為2個獨立支部)約20人1925年12月中共南京地方委員會,下轄4個支部共53人1926年初中共南京地委、徐州特支、無錫獨支、蘇州特支、南通獨支、丹陽特支、江陰支部等組織100人左右1926年底全省已有18個市、縣建立了中共組織共525名(數據來自《中共江蘇地方簡史(1921—2021)》)A.國民革命推動了地方黨組織的發展 B.北伐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C.社會安定促進了人民政治覺悟提高 D.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13.(2023·廣東深圳·統考中考真題)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機關報《紅色中華》上開辟“紅板”專欄,表彰革命精神模范,表說明()1933.1—1934.9“紅板”專欄表彰概說序號標題模范類型和表彰對象1緊急戰爭動員中的“紅板名單”節省經濟模范、勞動模范;個人2節省運動的中央無線電隊節省經濟模范;集體3幫助戰費被服廠工人同志捐出工資節省經濟模范;集體和個人4大家起來革命競賽幫助戰爭節省經濟模范;集體……A.體現共產黨注重價值引領 B.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范圍C.表達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D.有利于贏得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14.(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1938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樣(如下圖所示)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1圖2A.紅軍長征的勝利 B.革命根據地的鞏固C.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 D.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15.(2023·重慶(B卷)·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抗戰時期重慶的商號、百貨業、工廠數量(家)變化示意圖,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重慶?()A.水陸交通便利 B.注重發揮經濟傳統優勢C.對外貿易發達 D.成為國民政府的移駐地16.(2023·山東菏澤·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所占侵華日軍總數比例表。這主要說明()時間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占比58.8%62%58%75%63%58%64%69%A.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B.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17.(2023·湖北宜昌·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格所列信息可用于佐證()時間1937年1938年1939年1941年日本陸軍總兵力24個師團34個師團41個師團51個師團用于侵華總兵力21個師團32個師團34個師團34個師團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于侵華總兵力在日本陸軍總兵力中的占比88%以上94%83%80%A.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B.抗戰勝利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8.(2023·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根據《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分析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確的是()民工擔架大小車牲畜籌糧挑子船只543萬人30.5萬副88萬輛76.7萬頭48萬噸20.6萬副8500只A.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B.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C.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 D.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19.(2023·湖南常德·統考中考真題)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年份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19.1%1.59%0.7%71.8%6.9%1956年32.2%53.4%7.3%7.1%0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20.(2023·四川內江·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是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這些成就得益于()輕工業重工業糖棉布鋼機床92%32%300%1770%A.土地改革 B.對外開放 C.一五計劃 D.城市改革21.(2023·河北·統考中考真題)根據下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圖名稱應為()A.中國農民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數量統計圖B.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統計圖C.中國農業生產總值與工業生產總值統計圖D.中國外資企業產值與內資企業產值統計圖22.(2023·四川自貢·統考中考真題)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一汽嶄新的總裝線上,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之后,新中國汽車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見表)這主要得益于()項目年份汽車總數解放牌汽車(整車)吉斯150型汽車(仿蘇)195561611956165412254291957790462271A.第一個五年計劃 B.改革開放 C.“三步走”戰略 D.西部大開發23.(2023·山西·統考中考真題)數據統計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該數據反映了“一五計劃”期間()A.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 B.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C.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24.(2023·四川瀘州·統考中考真題)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25.(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12年的11.3%。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 B.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C.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D.“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26.(2023·湖南郴州·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是《1978—2021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表》。表中數據的變化是因為我國實行了()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1397133.61990年7662.1686.32000年24915.82282.12017年109331.713432.42021年147013.418930.9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改革開放27.(2023·四川甘孜藏族·統考中考真題)表2所示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49年1978年1998年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單位:億噸)1.133.055.126.58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單位:公斤)209317411471表2A.封建制度的廢除 B.改革開放的推進 C.歐美國家的援助 D.福利政策的推行28.(2023·安徽·統考中考真題)圖3所示為1978年與1984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其變化主要是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圖3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 B.延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C.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 D.繼承了“大鍋飯”的分配方式29.(2023·四川德陽·統考中考真題)如表中的信息可知,當時中國()如表1978年11月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決定實行大包干。到1980年1月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生產隊還不足全國的1.1%。1980—1981年包產到戶在全國農村迅速發展起來。到1982年11月實行包產到戶、到組和包干到戶、到組的生產隊已占到全國的78.8%。A.農村改革具有漸進性特點 B.農村經濟性質發生變化C.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D.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30.(2023·甘肅蘭州·統考中考真題)根據下表,分析我國農村經濟出現變化的原因是()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1397133.61990年7662.1686.32000年24915.82253.4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包產到戶31.(2023·四川南充·統考中考真題)仔細分析下表,你能得出的結論是()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1397133.61990年7662.1686.32000年24915.82253.42017年109331.713432.4A.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效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作用 D.設立四個經濟特區的作用32.(2023·廣東·統考中考真題)如圖反映了中國關稅平均稅率的變化情況。這說明,我國()A.對外開放不斷擴大 B.城市改革深入展開C.經濟特區相繼建立 D.小康社會全面建成33.(2023·江蘇揚州·統考中考真題)對比圖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數據,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發生變化主要是由于()A.開始開放沿海城市 B.建立海南經濟特區C.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34.(2023·山東菏澤·統考中考真題)新中國的對外貿易史是一部從“小兔到大象”的歷史。下圖中對外貿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主要是由于()A.改革開放成功拉開序幕 B.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開C.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35.(2023·江西·統考中考真題)分析表格,對此解讀合理的是()年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扶持資金(億元)1.126.426.7310.26A.國家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B.國家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C.民族地區推行社會主義改造 D.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自治機關36.(2023·海南·統考中考真題)觀察表1所示中國軍費數據的變化,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年份軍費(人民幣)GDP中軍費占比1978167億元4.6%1985191億元2.1%1990290億元1.5%20094805億元1.4%201911898億元1.3%表1(注: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國家經濟總量的一項指標)A.國家注重國防建設 B.國家經濟飛速增長C.軍費投入比例失調 D.富國與強軍的統一37.(2023·湖北鄂州·統考中考真題)讀《與新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增長圖》(下圖),推動1979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大幅增長的直接因素是()與新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增長圖A.中蘇關系惡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C.萬隆會議召開 D.中美建交38.(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變化圖。導致圖中某一時段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激增的關鍵因素是()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中國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39.(2023·遼寧鞍山·統考中考真題)下圖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示意圖,此圖直接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A.時間相對較短 B.過程相對曲折 C.始終內戰不休 D.復辟時間較短40.(2023·四川攀枝花·統考中考真題)圖2所示數據說明英國工業革命()圖2A.促成了鋼鐵工業的產生 B.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C.密切了生產與市場聯系 D.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41.(2023·湖北隨州·統考中考真題)根據如表分析英、法、德、美四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國家18011851188119011911美5302319501676009197德24003341452356376493法27353578374038453919英8891793259732533607A.工業革命的發展 B.大眾教育的推廣C.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D.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42.(2023·山東濟寧·統考中考真題)如圖為1840—1920年英國農業人口變化示意圖,導致圖中所示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戰爭 B.資產階級革命 C.工業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戰43.(2023·湖南衡陽·統考中考真題)下圖A.B兩處所指的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中的兩件大事,其中B處對應的歷史事件是()A.第一國際成立 B.《共產黨宣言》發表C.巴黎公社建立 D.十月革命勝利44.(2023·遼寧大連·統考中考真題)觀察如圖圖表,分析導致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石油產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機的發明 B.蒸汽機的改進 C.內燃機的發明 D.電力廣泛應用45.(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觀察世界石油產量柱狀圖,導致這一時期石油產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現代化學工業產生 B.棉紡織業的興盛C.電力能源的運用 D.鋼鐵工業的發展46.(2023·山東煙臺·統考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比例”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蘇聯工業化的開展 D.赫魯曉夫改革47.(2023·湖南株洲·統考中考真題)下圖是美國1929—1937年國民生產總值變化示意圖,其中1929—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美國南北戰爭 B.第二次工業革命 C.經濟大危機 D.羅斯福新政48.(2023·四川雅安·統考中考真題)二戰后,聯邦德國實行經濟強國戰略和社會市場經濟。到1970年,聯邦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資本主義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由1955年的3.9%上升到7.5%,迅速成為經濟大國,在西方被譽為“經濟奇跡”。這表明聯邦德國()A.解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B.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C.成為了資本主義頭號強國 D.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49.(2023·寧夏·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是“1946—1990年,亞非拉人民擺脫殖民統治贏得獨立的國家數量統計表”,據此推斷()時間數量(個)區域1946—1960年1961—1975年1976—1990年亞洲1591非洲23234拉丁美洲055A.二戰后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 B.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逐漸崩潰C.二戰后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 D.霸權主義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發展50.(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某班在舉辦“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主題探究活動時,收集到如圖統計圖表,它所反映的問題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壓力是()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人大約經歷的時間A.糧食問題日益尖銳 B.阻礙了經濟全球化C.兒童地位日益降低 D.自然災害日益頻繁變式訓練51.(2023·江蘇鹽城·二模)如表列出了東漢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東漢后期與之密切相關的現象是()皇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繼位年齡1011311281512149壽命(歲)27231303936341454A.黃巾起義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州牧割據 D.太平道的創立52.(2023·天津·六模)下表戶數和人口數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紀年公元年份戶數人口玄宗天寶十四年755891490952919309肅宗乾元三年760193317416990386A.外戚宦官專權 B.軍閥割據紛爭 C.安史之亂 D.外族入侵53.(2023·安徽·三模)唐代宗大歷時,每年自江南北調的糧食達一百一十萬石,太湖地區所提供的就達二十至三十萬石。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江南地區經濟發展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C.北方戰亂頻繁發生 D.政府賦稅徭役較輕54.(2023·河南平頂山石龍·模擬)如表,中國古代歷朝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該表反映了()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南方的經濟水平超過北方B.人口遷移促使北方經濟的發展C.北方的人口增長率比南方高D.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人口的流動與發展55.(2023·吉林長春二道區·一模)如表中國古代歷朝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該表反映了()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南方的經濟水平超過北方B.人口遷移促使北方經濟的發展C.北方的人口增長率比南方高D.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人口的流動與發展56.(2023·江蘇南通啟東·二模)閱讀下表,該表可以用來說明()《漢至宋南北方戶數變化表》單位:萬戶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北方

965

493

459

679南方

111

257

830

1238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北方戶數不斷減少C.政治中心移到南方 D.朝廷鼓勵海外貿易57.(2023·河南南陽鎮平縣·二模)唐宋兩代來自北方的狀元共68名,占全國總額的61%。元明清三代全國共有狀元194名,其中來自北方的僅26名,占全國總額的13.4%。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A.遼宋夏金的并立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重文輕武的風氣58.(2023·江蘇鹽城亭湖區·二模)如表中國古代歷朝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該表反映的歷史現象是()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2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北方生產技術一直領先C.南方政局戰亂頻繁 D.北方人口增長超過南方59.(2023·江蘇蘇州相城·一模)下圖為《中國古代人口狀況示意圖》,此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古代人口狀態示意圖①南方相對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遷 ③自然條件優越 ④政治重心南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0.(2023·廣東深圳·一模)如圖《中國古代局部人口密度變化圖》能反映出()A.中外文化交流 B.經濟重心南移 C.疆域面積擴大 D.君主專制強化61.(2023·山東東營·二模)明神宗時,南京一帶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萬頃;明熹宗時,一次賜給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萬計,大宦官魏忠賢占地萬頃以上;明崇禎帝時,云南沐氏占地萬頃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針對以上現象提出的解決方法是()A.嚴明軍紀,不許妄殺 B.均田免賦,發放錢糧C.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D.攻占北京,北拒滿洲62.(2023·山東青島萊西·二模)下表是《唐以后河北、浙江兩地科舉考試狀元人數表》,表格所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唐北宋明清河北13123浙江332020A.科舉的影響力遍及中國南北 B.江南經濟發展促進文教興盛C.北方地區經濟地位急劇衰退 D.政治重心往南轉移趨勢明顯63.(2023·河南許昌·一模)明清時期,官府允許漕船可同時附帶適量的南方土特產,且數量逐漸由60石增加到180石。另外,漕運人員往往還在運河沿途攬載商人貨物,收取運費。漕船在運送漕糧的同時,從南方運到北方的貨物數量相當可觀。材料反映出明清漕運()A.縮小了南北地區的差異 B.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C.有利于經濟重心的南移 D.取代中國傳統農業經濟64.(2023·廣東佛山禪城區·一模)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國力增強。讀表《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況簡表》,符合當時所示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時間人均畝數康熙二十年(1681年)27.92乾隆十八年(1753年)6.89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3.56A.商業發達農業荒蕪 B.耕地面積大量減少C.政府嚴禁墾荒政策 D.人口數量快速增長65.(2023·江蘇宿遷·一模)“民以食為天”。如表是明清時期人均糧食(未經加工的毛糧)占有量的有關統計。從表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時代人口數(億)耕地總數(萬市頃)平均糧食(市斤)糧食總產量(億市斤)人均耕地數(市畝)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明萬歷時1.276024314466.31205清雍乾之際1.690030022955.61434鴉片戰爭前夕4.128114731030222.8732A.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B.經濟作物種植進一步發展C.封建統治危機日益顯露 D.土地經營分散的趨勢加強66.(2023·廣東普寧·模擬)下圖為《1842—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該圖所示現象()A.表明中國處于貿易順差的地位 B.表明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未發生變化C.表明近代民族工業發展較緩慢 D.成為列強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67.(2023·廣東佛山九江鎮·一模)電報線路的架設是洋務運動時期的重要成就。下面是八年級(1)班小明同學閱讀書籍后根據摘錄的內容制作而成的表格,據此推斷()年份電線名稱經過主要城市長度主辦人1879年天津大沽線天津北塘—大沽40李鴻章1880年天津上海線天津—鎮江—上海1500盛宣懷1886年臺灣陸線基隆—淡水—臺北—安平400劉銘傳1894年新疆北路烏魯木齊—伊犁650陶模、李鴻章A.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B.為社會發展培養了近代化的人才C.學習西方技術而不變更封建制度 D.對外國資本入侵起到了抵制作用68.(2023·山東濟南槐蔭區·一模)觀察下列圖表,導致各項數據變化的原因是()農戶1914—1918年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1914—1918年減少2600多萬畝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萬畝陸軍1914—1919年增加92萬多人軍費1916—1918年增加5000多萬元A.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B.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C.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D.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69.(2023·安徽·三模)下圖是民國天津《益世報》所載上海海關1918年7月和1919年7月部分日貨輸入中國情況比較表,導致其變化的直接因素是()貨名1918年7月1919年7月水泥4000擔無煤39314噸15417噸黃銅3511擔119擔鐵2162擔24擔家用器具51173打233打A.第一次世界大戰阻斷交通 B.五四運動的影響深入呈現C.民族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D.戰后列強的重新卷土而來70.(2023·安徽·三模)從1912至1919年,中國新建的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建,新增資本達到1.3億元,相當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資的總額。由此可見()A.列強加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 B.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開始起步C.中國重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 D.民族工業獲得快速發展良機71.(2023·山東濟南歷城區·三模)觀察下圖,從中能夠得出的信息是()A.民國初年紡織業得到了發展 B.清政府放寬了民間辦廠的限制C.民族工業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D.近代民族工業擺脫了落后的局面72.(2023·江蘇連云港·一模)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舉步維艱,但也曾出現過短暫繁榮的局面。下表反映的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局面出現在()年份191219131914191519171918廠家數6229411275164419732321A.洋務運動時期 B.甲午戰爭時期C.辛亥革命時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73.(2023·安徽·一輪復習(四))下表為中日雙方戰前實力對比簡表。由此可見()項目中國日本工業總產值13.6億美元60億美元石油產量0.02萬噸39.3萬噸總兵力202.9萬人409.7萬人大型艦艇/大型艦艇總噸位66艘/5.9萬噸200艘/77.1萬噸——據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整理A.日本的重工業體系完備 B.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高漲C.中國人民抗戰任務艱巨 D.國共第二次合作條件成熟74.(2023·山東青島李滄區·二模)圖表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載體。根據如圖可知,人民軍隊兵力總數占據優勢始于()A.全面內戰爆發時 B.戰略反攻開始前 C.三大戰役進行中 D.渡江戰役結束后75.(2023·陜西·七校聯考)閱讀淮海戰役人民支援前線統計表,據此說明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是()民工擔架大小車籌糧543萬人30萬副88萬輛9億多斤A.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B.共產黨的正確領導C.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D.解放軍武器先進76.(2023·廣西貴港桂平·一模)在黨和政府號召下,青年踴躍參軍,1950年底,牡丹江市和海林縣共有2278名朝鮮族青年參軍,吉林市烏拉街參軍人員中滿族青年占80%。人民還踴躍捐款,1951年8月底,藏區的康定、甘孜等地捐獻50401萬元,內蒙捐獻460余億元。少數民族的這些表現,說明()A.解放戰爭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空前支持 B.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熱情高漲C.抗美援朝激發了少數民族的家國情懷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與完善77.(2023·山東青島萊西·二模)閱讀下面我國1952—1957年工農業產品產量柱狀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三大改造使我國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B.中共八大的經濟建設方針得到貫徹C.一五計劃促使新中國工農業全力提升 D.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78.(2023·湖北襄陽樊城區·考前)下表是1953—1957年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建設投資分配情況。由此可知當時我國()項目工業農林水利運輸郵電文教衛生城市建設其他比重%58.27.619.27.23.74.1A.經濟建設的重點是工業 B.民主政治建設正在加緊進行C.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 D.經濟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79.(2023·山東濟寧嘉祥縣·一模)近日中國高校正在進行大文科改革。右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從比值變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變化是由于()時間194919531956文科學生占比33.10%14.90%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業化起步的需要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大躍進運動的需要80.(2023·安徽安慶·一模)閱讀下面我國1952—1957年工農業產品產量柱狀圖,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三大改造使我國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 B.中共八大的經濟建設方針得到貫徹C.一五計劃促使新中國工農業全力提升 D.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81.(2023·河南鄭州·一模)據統計,1956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1252億元,國家財政收入287.4億元,均比1952年增長60%左右。工人工資和農民收入比1952年分別提高36.8%和24.3%,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這反映了“一五”計劃()A.發展經濟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顧 B.建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C.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均衡發展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82.(2023·江蘇蘇州工業園區·一模)觀察下側柱狀圖,說明推動深圳市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理環境的優越 B.經濟特區的建立C.浦東新區的帶動 D.“一國兩制”的實施83.(2023·安徽名校大聯考·一模)導致圖中增速最快階段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特區設置 B.對外開放的地域向縱深推進C.加入世貿組織 D.“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84.(2023·廣東廣州黃埔區·一模)如圖可知,1970—1979年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推動這一建交熱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楊奎松《冷戰時期的中國對外關系》A.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B.美蘇兩極格局的瓦解C.中國全方位外交戰略的推行 D.中國與亞非國家關系的發展85.(2023·山東臨沂·三模)圖8為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增長情況,對圖中①~④時段的說法正確的是()圖8A.①出現了中國建交的高潮 B.②實現了中蘇關系正常化C.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④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86.(2023·安徽·四模)下表是《1949—2017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統計表》。從中可以得知()年份1949年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1999年2017年國家數量103445120136162175A.我國成為建交國家數量最多的國家 B.改革開放后綜合國力大大增強C.中國注重發展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 D.我國的國際地位在不斷的提高87.(2023·福建南平·質檢)圖11所示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圖11A.農業合作化掀起高潮 B.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C.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D.西部大開發初見成效88.(2023·江蘇常州·模擬)下表是我國部分年份國內生產總值表(單位:億元),其中2000—2010年間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是()時間1978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6年產值3678.718667.8100280.1401512.8744127.2A.加入世貿組織 B.建立市場經濟 C.發展鄉鎮企業 D.改革國有企業89.(2023·安徽·三模)下圖反映了2013—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變化情況,這種變化說明我國()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開始改變落后面貌C.軍事實力不斷增強 D.經濟發展停滯不前90.(2023·福建南平·質檢)圖12所示關卡數量的變化導致了()圖12A.莊園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 B.西歐中世紀教育快速發展C.城市與封建主的經濟抗爭 D.拜占庭帝國國勢日漸衰弱91.(2023·山東青島李滄區·二模)如圖是《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示意圖》,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是()A.長期戰爭的破壞 B.農村人口的減少 C.農業生產的衰退 D.工業化持續推進92.(2023·江蘇南京·三模)下圖是1861—1912年俄國棉花加工量的變化示意圖,促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包括()A.現代工廠制度的推廣 B.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C.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 D.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93.(2023·山東臨沂·三模)讀“1876—1893年日本軍費開支占政府財政支出比例變化(%)”柱狀圖(圖10)對圖中數據變化理解正確的是()圖10A.殖產興業使日本財政收入迅速增長 B.文明開化提高日本受教育人口比例C.明治維新導致日本的財閥勢力增強 D.日本擴軍備戰走上了對外擴張道路94.(2023·廣東普寧·模擬)對下圖解讀準確是()A.明治維新使日本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B.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C.英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迅速 D.美國已取代英國成為新的世界霸主95.(2023·山東淄博·二模)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世界主要城市人口變化表的主要原因是()1800—1900年世界主要城市人口變化表(單位:千人)

年份城市1800年1850年1880年1900年紐約6469219123437倫敦959268147676581莫斯科2503656121000A.殖民擴張 B.工業革命 C.資產階級革命 D.世界市場形成96.(2023·山東濟南歷城區·三模)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持續時間4年多參戰國家30多個死傷人數3000多萬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A.引發了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B.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C.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D.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97.(2023·云南昆明·一模)圖5是1922—1939年美國民生產總值示意圖。導致圖5中1929—1933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圖5A.內戰爆發 B.經濟大危機 C.美蘇冷戰 D.伊拉克戰爭98.(2023·山東東營·二模)下表反映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糧食、肉類、奶類年均產量和農莊莊員月均收入變化的情況,對此表的解讀正確的是()

糧食年均產量肉類年均產量奶類年均產量農莊莊員月均收入1951—19553850萬噸570萬噸3790萬噸25盧布1961—19651.303億噸930萬噸6470萬噸51.3盧布A.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發揮了直接作用 B.赫魯曉夫的改革取得成效C.斯大林的蘇聯模式帶來的嚴重弊端 D.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失敗99.(2023·山東東營·二模)如圖是世界人口增長情況柱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增長越來越快,人口增長過快給世界社會帶來的壓力是()A.糧食問題日益尖銳 B.自然災害日益頻繁C.阻礙了經濟全球化 D.婦女地位日益降低100.(2023·江蘇蘇州相城·一模)下圖反映了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初美、日、西歐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重(%)的變化,對此圖信息解讀有誤的是()A.西歐經濟得到持續發展 B.美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C.世界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日本工業發展增速顯著

專題03數據表格類選擇題題型特點數據表格類選擇題一般以統計表、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坐標曲線圖等為載體,給出材料的出處、注釋及提示語,借助具體數字信息考查學生對圖表信息的處理能力及靈活遷移所學知識的能力。多用于考察經濟領域的相關知識點。答題技巧數據表格類選擇題的解題步驟包括四步:1.定時空:抓住題干中的有效信息、表頭或圖標所反映的時間與空間,界定答題范圍;2.定方向:找出圖表所反映的中心問題,確定答題方向。3.抓關鍵:觀察圖表趨勢,比較差異,注意在數字比較中發現某一階段的變化、波動起伏、轉折點、總體變化趨勢等,即縱向看趨勢,橫向找差異。4.析選項:甄別選項,結合史實進行驗證,排除干擾。真題演練1.(2023·江蘇蘇州·統考中考真題)下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鐵器出土地點鐵器數量(件)鐵農具數量(件)廣西平樂銀山嶺18191河南輝縣固圍村9358長沙衡陽61座楚墓70余17遼寧撫順蓮花堡80余68山西長治分水嶺3621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答案】A【詳解】根據《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分析可知,廣西、河南、長沙、遼寧、山西等地均出土鐵制器具,說明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故選A項;從題干中鐵農具的使用數量無法判斷出鐵農具的制造技術是否成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鐵制器具數量及農具,無法體現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排除C項;材料反映鐵制器具數量無法判斷出鐵是否主要用于制造農具,排除D項。2.(2023·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根據《唐朝人口統計表》,分析人口數變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確的是()時間人口數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1900萬人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4531萬人A.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B.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C.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D.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解讀圖表可知,從649年到741年,唐朝的人口數量持續增長,這說明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故選C項;唐朝的確社會風氣開放,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但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與A、B、D三項中的內容關聯不強,排除A、B、D三項。3.(2023·四川宜賓·統考中考真題)綜合下列信息可說明,宋代()兩宋時期南北財政收入比較“蘇湖熟,天下足”——宋代民間諺語浙江哥窯冰裂紋瓷器A.海外貿易興盛 B.民族政權分立 C.制瓷技術高超 D.南方經濟繁榮【答案】D【詳解】依據材料“兩宋時期南北財政收入比較”分析可知,南方收入明顯高于北方,依據材料信息“蘇湖熟,天下足”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南方糧食產量占據重要地位,依據材料“浙江哥窯冰裂紋瓷器”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兩宋時期,南方的手工業非常繁榮,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的成就尤為突出,南宋時期,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南方經濟繁榮,故選D項;材料反映兩宋財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反映兩宋經濟發展狀況,沒有涉及“民族政權分立”,排除B項;材料反映兩宋財政、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制瓷技術高超”不能反映材料的全部,概括不全面,排除C項。4.(2023·湖南常德·統考中考真題)下圖所示內容的變化反映了()唐(750年)人口占比分布北宋初期(1078年)人口占比分布A.土地兼并空前嚴重 B.財政收入得到提高C.經濟重心不斷南移 D.耕地面積逐漸增加【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750年人口分布黃河流域多,到1078年人口分布長江流域多,說明當時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安史之亂后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因此從唐朝中期開始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起來,人口逐漸超過北方,因此出現材料中長江流域人口超過黃河流域人口,故選C項;材料強調南北人口分布變化,不能體現土地兼并空前嚴重,排除A項;材料無法反映財政收入,排除B項;耕地面積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5.(2023·湖北武漢·統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圖表,促成來華使節次數變化和技術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時間1369~1398年(洪武時期)1403~1424年(永樂時期)來華使節平均每年次數約6次約15次總次數183次318次A.張騫通西域 B.鄭和下西洋 C.戚繼光抗倭 D.哥倫布遠航【答案】B【詳解】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其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1403—1424年(永樂時期)”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相吻合,由此可知,促成來華使節次數變化和技術交流的主要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故選B項;張騫兩次通西域,時間分別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排除A項;戚繼光抗倭是1561年,排除C項;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排除D項。6.(2023·四川樂山·統考中考真題)文化發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下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明清社會文化繁榮 B.科舉考試快速發展C.南方政局更加穩定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答案】D【詳解】據“中國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知,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過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開始超過北方。據題干“文化發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可知,在宋代南方經濟發展逐漸超過北方,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故選D項;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與明清無關,排除A項;科舉考試快速發展體現的是考試方式,與比重變化無關,排除B項;南方政局更加穩定是重要原因,而經濟才是第一生產力,成為最主要的因素,排除C項。7.(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了鼓勵墾荒的政策,增加了大量耕地,大面積推廣各種高產作物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這對人口數量的變化帶來深刻的影響。以下四幅圖能夠基本反映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數量變化情況的是() 【答案】A【詳解】據材料可知,清初的土地面積不斷增加,高產作物的大量種植都促進糧食產量提高,這有利于人口的不斷增加,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人口數量有了很大增長,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因此,人口數量變化趨勢是不斷增加的,故選A項;其他三項皆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C項、D項。8.(2023·湖南郴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1866—1893年中國和印度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示意圖》,中國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下降的原因是()A.印度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B.英國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C.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大D.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小【答案】C【詳解】分析題干示意圖數據可知,1886年開始,中國和印度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的有明顯變化,即中國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開始直線式下降,而印度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大幅度增加,且超過了中國對英國茶葉出口總量。結合所學知識,1886年至1893年正值世界市場形成時期,圖片示意圖數據說明中國對英國茶葉出口份額受到印度的影響,從側面反映了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大,故選C項;1866—1893年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排除A項;1866—1893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英國并未放松對中國的經濟掠奪,排除B項;中國茶葉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比較小與題干示意圖數據不符,排除D項。9.(2023·四川攀枝花·統考中考真題)圖1為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賠款數額與中日政府年財政收入對比示意圖。據此可知()圖1A.日本割占了遼東半島 B.中日經濟差距急劇縮小C.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 D.日本開始推行對外擴張【答案】C【詳解】據示意圖信息可知,賠款數額是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3倍左右,為支付賠款,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必然加重,故選C項;據示意圖中的“贖遼費”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沒能割占遼東半島,排除A項;圖中未體現中日經濟差距急劇縮小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日本開始推行對外擴張在圖中無法體現,結合所學可知,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就已經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了,排除D項。10.(2023·湖南岳陽·統考中考真題)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曲折。與下圖中“初步發展”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新文化運動【答案】B【詳解】據圖示“初步發展的時間是1895—1912年”可知,其主要和戊戌變法有關,在變法中維新派倡導學習西方先進制度,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推動了晚晴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洋務運動屬于圖示中的興起階段,排除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爆發于1914—1918年,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排除D項。11.(2023·廣西·統考中考真題)觀察下表中學堂和學生總數變化的情況。對該變化有影響的事件是()年份新式學堂總數(所)新式學堂的學生總數(人)19044222921691909523481560270A.科舉制度的廢除 B.中華民國的成立C.五四運動的爆發 D.“雙百”方針的提出【答案】A【詳解】據圖表可知,相比于1904年,1909年的新式學堂總數和學生總數都迅速增加,其主要是因為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了科舉制,促進了新式教育的發展,故選A項;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排除B項;五四運動爆發于1919年,排除C項;“雙百”方針指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提出于1956年,排除D項。12.(2023·江蘇蘇州·統考中考真題)下表反映了1923—1926年江蘇地區中共黨組織的發展情況。這從一個方面說明()時間組織情況黨員人數1923年下半年僅有2個中共小組(后發展為2個獨立支部)約20人1925年12月中共南京地方委員會,下轄4個支部共53人1926年初中共南京地委、徐州特支、無錫獨支、蘇州特支、南通獨支、丹陽特支、江陰支部等組織100人左右1926年底全省已有18個市、縣建立了中共組織共525名(數據來自《中共江蘇地方簡史(1921—2021)》)A.國民革命推動了地方黨組織的發展 B.北伐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C.社會安定促進了人民政治覺悟提高 D.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答案】A【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從1923年下半年到1926年底共產黨人數持續增長,再根據材料時間“1923—1926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到1927年處于國民革命時期。說明國民革命推動了地方黨組織的發展,故選A項;北伐戰爭時間是在192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23年到1926年還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排除C項;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標志著中共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排除D項。13.(2023·廣東深圳·統考中考真題)1933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機關報《紅色中華》上開辟“紅板”專欄,表彰革命精神模范,表說明()1933.1—1934.9“紅板”專欄表彰概說序號標題模范類型和表彰對象1緊急戰爭動員中的“紅板名單”節省經濟模范、勞動模范;個人2節省運動的中央無線電隊節省經濟模范;集體3幫助戰費被服廠工人同志捐出工資節省經濟模范;集體和個人4大家起來革命競賽幫助戰爭節省經濟模范;集體……A.體現共產黨注重價值引領 B.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范圍C.表達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D.有利于贏得北伐戰爭的最終勝利【答案】A【詳解】據“1933.1—1934.9”“節省運動的中央無線電隊”“幫助戰費、被服廠工人同志捐出工資”“大家起來革命競賽、幫助戰爭”可知,此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紅板”專欄表彰的革命精神模范說明共產黨注重價值引領,主要是號召人民積極支持中國共產黨,故選A項;據“緊急戰爭動員”“幫助戰費”“幫助戰爭”可知,題干主要強調動員百姓的重要作用,“擴大農村革命據地范圍”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對知識分子的尊重”與“中央無線電隊”“被服廠工人同志”“大家”“集體、個人”不符,排除C項;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1928年,排除D項。14.(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1938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樣(如下圖所示)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1圖2A.紅軍長征的勝利 B.革命根據地的鞏固C.民族危機的日益加劇 D.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答案】C【詳解】據“1938年比1933年黨員成分多了地主、中小商人”可知,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社會各階級不同身份的人積極要求加入到黨組織中來,此后黨員數量迅速增加,中國共產黨黨員成分更加多樣,故選C項;紅軍長征的勝利是在1936年,排除A項;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B項;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農村實行的土地政策,提高了貧苦農民的斗志,開始打破了農村基層政權由地主富農霸占的局面,與“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項。15.(2023·重慶(B卷)·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抗戰時期重慶的商號、百貨業、工廠數量(家)變化示意圖,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重慶?()A.水陸交通便利 B.注重發揮經濟傳統優勢C.對外貿易發達 D.成為國民政府的移駐地【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變化示意圖可知,向重慶政府登記的商號、重慶的百貨業、重慶的工廠從1937年開始都有大幅度的增長,結合所學可知,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移駐地。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故選D項;題干沒有體現水陸交通便利,排除A項;注重發揮經濟傳統優勢與題干不符,題干反映的有向重慶政府登記的商號、重慶的百貨業等,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對外貿易,排除C項。16.(2023·山東菏澤·統考中考真題)下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所占侵華日軍總數比例表。這主要說明()時間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占比58.8%62%58%75%63%58%64%69%A.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B.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抗擊日軍所占侵華日軍總數比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挺進敵后,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到1940年,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創建了有1億多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和偽軍。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選B項;題干表格主要是說明共產黨在敵后戰場對抗日所作的貢獻,未提及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排除A項;中國戰場的確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但材料中未體現,排除C項;題干表格主要是說明共產黨在敵后戰場對抗日所作的貢獻,未提及全民族抗戰,排除D項。17.(2023·湖北宜昌·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格所列信息可用于佐證()時間1937年1938年1939年1941年日本陸軍總兵力24個師團34個師團41個師團51個師團用于侵華總兵力21個師團32個師團34個師團34個師團和44個獨立旅、混成旅團用于侵華總兵力在日本陸軍總兵力中的占比88%以上94%83%80%A.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B.抗戰勝利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答案】C【詳解】根據表格我們可以得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時期,日本陸軍兵力的八成以上用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抗日戰爭拖住了大部分日本陸軍,所以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排除A項;抗戰勝利大大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抗戰帶來的影響,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18.(2023·內蒙古赤峰·統考中考真題)根據《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分析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確的是()民工擔架大小車牲畜籌糧挑子船只543萬人30.5萬副88萬輛76.7萬頭48萬噸20.6萬副8500只A.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B.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C.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 D.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解讀圖表內容可知,在淮海戰役中,有543萬民工主動支援前線,他們籌糧48萬噸,動用了88萬輛大小車、8500只船只、76.7萬頭牲畜等,保障了前線的后勤,使我60萬人民解放軍在與80萬敵軍的對峙中無后顧之憂,保證了戰爭的最后勝利,故選A項;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正確戰略戰術的制定和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也都是淮海戰役取勝的原因,但統計表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展現出的無窮力量,排除B、C、D三項。19.(2023·湖南常德·統考中考真題)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表。該表說明()年份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19.1%1.59%0.7%71.8%6.9%1956年32.2%53.4%7.3%7.1%0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C.“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D.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1952年,個體經濟占71.8%。到1956年,國營經占32.2%,濟合作社經濟占53.4%,公私合營經濟7.3%可知,中國經濟成分由個體轉變為公有制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故選B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在1952年底,排除A項;“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在1957年,排除C項;改革開放全面推進在1978年以后,排除D項。20.(2023·四川內江·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是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這些成就得益于()輕工業重工業糖棉布鋼機床92%32%300%1770%A.土地改革 B.對外開放 C.一五計劃 D.城市改革【答案】C【詳解】根據“1953—1957年我國部分工業門類的產值增長情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3—1957年我國實施第一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丁業,促進了重工業產值的大幅度增長,故選C項;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進行,排除A項;1978年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后,排除B項;城市改革是在1984年開始,排除D項。21.(2023·河北·統考中考真題)根據下圖中的信息,判斷該圖名稱應為()A.中國農民與地主階級占有土地數量統計圖B.中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統計圖C.中國農業生產總值與工業生產總值統計圖D.中國外資企業產值與內資企業產值統計圖【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實行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結合題干圖片可知,黑色柱體代表的是工業,白色柱體代表農業,工業和農業持續增長,在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后,工業大幅增長超過農業,故選C項;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階級被消滅,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而題中圖片顯示農民與地主階級土地占有持續上升,這與題中圖片內容不符,排除A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排除B項;中國引進外資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D項。22.(2023·四川自貢·統考中考真題)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一汽嶄新的總裝線上,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之后,新中國汽車制造業取得巨大成就(見表)這主要得益于()項目年份汽車總數解放牌汽車(整車)吉斯150型汽車(仿蘇)195561611956165412254291957790462271A.第一個五年計劃 B.改革開放 C.“三步走”戰略 D.西部大開發【答案】A【詳解】觀察表格可知,到1957年,我國汽車制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且自行設計制造的能力迅速提高。結合“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可知,其主要和一五計劃的實施有關。到1957年底,一五計劃的任務大都超額完成。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選A項;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底,排除B項;1987年,黨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排除C項;西部大開發政策通過于1999年9月,排除D項。23.(2023·山西·統考中考真題)數據統計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圖是我國《“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該數據反映了“一五計劃”期間()A.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 B.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C.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答案】D【詳解】據“‘一五計劃’的基建投資比重分配表”可知,重工業的占比達到51%,這說明“一五計劃”期間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故選D項;圖片反映出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顯然與圖表信息不符,排除A項;各行業均取得顯著的增長與圖片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情況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反映不出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無數據支撐此項觀點,排除C項。24.(2023·四川瀘州·統考中考真題)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分析圖表數據可知,在1952年,在我國的經濟成分比重中,私有制經濟占比較大,但到了1956年,公有制經濟已經占據了絕對的主體,這是因為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故選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與圖表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與圖表內容不符,排除B項;提出“八字方針”是為了克服國民經濟發生的嚴重困難,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與圖表內容不符,排除D項。25.(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由1978年的1.7%上升到2012年的11.3%。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 B.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C.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D.“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答案】A【詳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故選A項;西部大開發戰略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排除B項;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一帶一路”提出于2013年,排除D項。26.(2023·湖南郴州·統考中考真題)如表是《1978—2021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表》。表中數據的變化是因為我國實行了()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1397133.61990年7662.1686.32000年24915.82282.12017年109331.713432.42021年147013.418930.9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改革開放【答案】D【詳解】分析題干表格數據信息可知,1978年至2021年,我國農業生產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結合所學知識,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農村改革的措施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可見,題干表格所示我國農業生產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故選D項;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至1952年底,開展了土地改革,排除A項;1953年至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排除B項;1958年,開始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農業經濟的嚴重下降,排除C項。27.(2023·四川甘孜藏族·統考中考真題)表2所示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49年1978年1998年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單位:億噸)1.133.055.126.58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單位:公斤)209317411471表2A.封建制度的廢除 B.改革開放的推進 C.歐美國家的援助 D.福利政策的推行【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表格可知,1978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均有明顯增加。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選B項;新中國成立后,封建制度逐漸被廢除,排除A項;改革開放以來,歐美國家沒有對我們進行糧食援助,排除C項;福利政策與糧食生產變化無關,排除D項。28.(2023·安徽·統考中考真題)圖3所示為1978年與1984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其變化主要是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圖3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 B.延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C.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 D.繼承了“大鍋飯”的分配方式【答案】C【詳解】1984年較1978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均有較大增長,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實行有關,改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選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仍屬于土地公有制,只是改變了農村土地的經營方式,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促進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排除B項;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逐步改變了長期以來分配上“大鍋飯”的弊端,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打破了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排除D項。29.(2023·四川德陽·統考中考真題)如表中的信息可知,當時中國()如表1978年11月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十八戶農民決定實行大包干。到1980年1月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等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生產隊還不足全國的1.1%。1980—1981年包產到戶在全國農村迅速發展起來。到1982年11月實行包產到戶、到組和包干到戶、到組的生產隊已占到全國的78.8%。A.農村改革具有漸進性特點 B.農村經濟性質發生變化C.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D.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答案】A【詳解】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表格內容可知,1978年11月小崗村十八戶農民決定實行大包干;家庭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的生產隊還不足全國的1.1%;1980—1981年包產到戶在全國農村迅速發展起來;1982年11月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已經占到全國的78.8%,由此可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也是一步步的逐漸推廣開來,體現了農村改革具有漸進性特點,故選A項;農村經濟性質仍然是公有制性質,沒有發生變化,排除B項;題干內容反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逐漸推行,沒有體現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排除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農民擁有的是土地的生產經營權,沒有獲得了地所有權(獲得土地所有權的是1952年土地改革后),排除D項。30.(2023·甘肅蘭州·統考中考真題)根據下表,分析我國農村經濟出現變化的原因是()年份農業總產值(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1397133.61990年7662.1686.32000年24915.82253.4A.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包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