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作文預測范文(8篇)

1.一天,兩個挑著擔子的年輕農夫,在一段田填上相遇

To田梗很窄,擔子很沉,無法各行其道,要想過去,就得

一個人作出讓步,要么第一個挑著擔子退回去,再累得一身

汗;要么第二個挑著擔子下到田里,沾得一身泥水。兩個年

輕農夫都不愿意,就這么陷入了僵局。這時又來了一個中年

農夫,怎么辦?中年農夫主動下到田里,對一個年輕農夫說,

“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這一側身,他不就過去

了嗎?”

這個故事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躬身入局,挺膺負責

曾國藩有言:“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

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比齻€農夫的

故事,就是對這句話的最佳闡述。

試想想,倘若中年農夫不是躬身入局,而是置身事外,

就算說破喉嚨,或許也無法讓兩個年輕的農夫停止“頂?!?,

田展上也會繼續阻塞,無法通行。如此,年輕農夫耽誤時間,

中年農夫也只是圖費口舌。由此可知,在局外吶喊議論,毫

無意義。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才能高效快捷地解決問題。

然而,放眼現實,總有人喜歡做加繆筆下的默爾索,成

為“局外人”。像塵埃一樣,漂浮在空中,自然可以“自由

灑脫”。然而,這也讓他們的人生,承受著昆德蘭所言的“不

1

可承受的生命之輕”,變得狹隘逼仄,并無太大意義。相反,

愿意躬身入局者,可能要身負重任,踽踽獨行。然而,也因

為重任的存在,他們的腳步將變得堅定、踏實,一步步行穩

致遠。

回溯歷史,王陽明面對寧王之亂,沒有掛冠而去,而是

積極謀劃,調兵遣將,迅速平定叛亂,確保了南方的穩定;

曾國藩面對社稷危局,沒有置身事外,而是主動出山,組建

湘軍,最終攻破天京,立下蓋世功勛。放眼當代,“天眼之

父”南仁東,在貴州大窩曲躬耕十多年,躬身荒野,為建造

大國重器“天眼”嘔心瀝血;“燃燈校長”張桂梅,扎根邊

疆教育一線40余年,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幫助眾多女孩走

出大山,改變命運。他們以躬身入局的姿態,詮釋了責任與

擔當,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身為青年,我們本該向榜樣學習,扎根時代土壤,主動

躬身入局,挺膺負責。然而,一些青年偏偏喜歡各人自掃門

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抑或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

秋冬。原因就在于,相比于置身事外的輕松,躬身入局無疑

更加艱難。畢竟,后者需要挑擔子,擔責任。但正如沒有負

重的空船最容易被風暴吹翻,沒有負重的人生,也容易被困

難輕易擊垮。青年必須選擇躬身入局,在攻堅克難中壯筋骨,

長才干,拓視野,進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成為勇向

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弄潮兒!

2

莎士比亞說過,世界只是一個戲臺。愿你我成為參與其

中的演員,而不是置身事外的觀眾。只要躬身入局,挺膺負

責,便能高效解決事情,奮勇大步前行,成為舞臺上最閃亮

的明星,收獲絢麗的鮮花和雷鳴般的掌聲!

2.有人認為要先知后行,也有人強調先行后知,王陽明提倡

“知行合一”。

作為新時代青年,你如何看待“知”與“行”的關系?請寫

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有人認為要先知后行,也有人強調先行后知,王陽明提倡

“知行合一”。我更認可王陽明的觀點。知與行,有緊密的內在

聯系,應該相輔相成,合二為一。明智的人,要知行并重,知行

合一。

回溯歷史,總有人覺得“知在行先”。北宋理學家程頤曾說:

“譬如人欲往京師,必知出那門,行那路,然后可往。”然而,

過分強調“知”的先行作用,往往會忽略“行”,導致“重知輕

行”的結果。與此相仿,過分突出“行”的價值,會得出“紙上

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結論,也容易誤導人們以為“知”

無關緊要,進而一味蠻干。這樣做,均不可取,也不符合現實的

需要。

3

現實中,知與行,就像是硬幣的兩面,相伴相生,相輔相成。

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旅行、生活,都是知與行的統一。就以

干事創業為例,都是在干中學,又在學中干,知與行同時存在,

互為表里。對此,南宋理學家朱熹曾經用眼睛和腳來形象概括

“知”和“行”的關系。他說:“知與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

足無目不見?!庇纱丝芍?,知與行,沒有先后,也不能分輕重,

兩者同時發生,缺一不可。唯有知行合一、知行并重,才能正確

認知和把握好兩者關系,進而做到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對于以知促行,以行增知,王陽明有過絕妙的比喻。人之

一生,譬如遠行。走在路上,對路會有不同的認知。若路平坦,

可以疾行;如路崎嶇,不妨緩行。走路久了,會意識到天氣對路

況的直接影響,也能根據頭一天的天氣狀況,預判后兩天大致情

況,進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確保一路前行,風雨無阻。這個行

路的過程,就是典型的以知促行,以行增知。

人生路漫漫,以知促行、以行增知也只有逗號,沒有句號。

只要一絲尚存,這個過程就要不斷延續。對此,毛澤東在《實踐

論》中講道:“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

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

了高一級的程度。”不斷以知促行、以行增知,能讓我們我們的

見識與能力呈螺旋狀上升,最終走過平蕪春山,走向星辰大海。

哲人有言,理論若不和實踐聯系起來,就是空洞的一張紙;

實踐若不以理論為指南,就是盲目地撞南墻?!靶兄t知愈進,

4

知之深則行愈達。”讓我們以知促行、以行增知,向著心中迦南、

夢里長安不斷進發吧!

3.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曾說:“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

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魯

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說:“人們因為能忘卻,所以自己能漸

漸地脫離了受過的苦痛,也因為能忘卻,所以往往照樣地再犯前

人的錯誤?!?/p>

“銘記”和“忘卻”是青年成長中繞不開的話題,請結合以

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觸摸灰燼深處的余溫

馮至在《十四行詩》中感慨:“我們走過無數的山水,隨時

占有,隨時又放棄?!蔽覀冏哌^人生的無數冒險旅程,隨時銘記,

隨時又忘卻!《沙與沫》中言:“記憶是相聚的一種形式,遺忘

是自由的一種方式?!笔堑?,“銘記”與“忘卻”都是人生必要

的修煉課程!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曾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你

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我雖天

地一過客,亦可驚鴻似流光,而那些閃耀的瞬間就是值得銘記的!

記憶的梗上,誰不披著兩朵娉婷的,帶著情緒的花,而那些會勾

起思緒觸動心靈的碎片就是值得珍藏的!北海開得熱烈而爛漫的

菊花是史鐵生永遠的懷念;凌晨四點未眠的海棠花是川端康成生

5

命里的繁華;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的荷塘光影是朱自清永生難

忘的寧靜時刻……《皮囊》有言:“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

參與了我們,并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那些被銘記在腦海里的

畫面,或閃光,或灰暗,或歡愉,或疼痛,但它們是我們切切實

實親身經歷的,我們于其中大徹大悟自己究竟是誰,努力實現理

想和本真的自我,活出生命的自洽與從容!

克柳切夫斯基言:“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

會在黑暗中迷失?!敝挥秀懹洠覀儾挪恢劣谥氐父厕H;只有銘

記,我們才不至于再現悲劇!杜牧慨嘆:“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那些年撞過的南墻,踩過的泥坑,犯

過的錯誤,只有銘記在心,以史為鑒,及時反省,才能夠“知所

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記憶碎片繁復浩渺,我們不可能銘記

任意時段的任意瞬間,那是虛無縹緲且異想天開的,我們要學會

忘卻!猶太大王大衛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p>

確實,無論過去如何,它終將會成為時間數軸上不可回溯的一個

點。昨日之事不可留,今日之事多煩惱。忘卻是自由的一種方式,

我們拋棄了思想上的包袱,解開了心靈上的束縛,可以繼續高歌

猛進!保羅博士“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勸告不正說明這一

點?

記憶就像一堆灰燼,我們要做的不是直接觸摸灰燼臟污了自

己的手,而是觸摸灰燼深處的余溫。我們要學會銘記那些有意義

6

有價值的瞬間,以史為鑒,繼往開來,同時也要學會忘卻,忘卻

苦難,忘卻悲痛!持此理念,才能在冷鐵卷刃前,得以窺見天光。

4.面對“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

讀的意義是什么?”的疑問,我聽過一個較為巧妙的回答:當我

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

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對于“閱讀的意義”,你有怎樣的體驗、思考和認識?請據

此寫一篇文章。

最是書香能致遠

書,是精神的養料??v然讀過的書,可能忘記,但養料的滋

潤作用依然存在。這就像小時候吃過的食物,雖然早被消化了,

但卻長成了我們的骨頭和肉。我們要用書籍給精神充電,因為,

最是書香能致遠。

閱讀,可以改變形象,提升氣質。那些與書為伴的人,總會

語言得體,行為優雅。葉嘉瑩先生雖然年至期頤,依然雍容典雅,

風度翩翩。原因就在于,閱讀,可以增添內涵,進而改變形象,

提升氣質。對此,作家三毛也有言:“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

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

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因此,閱讀吧,縱然青春會逝

7

去,額頭會爬滿皺紋,但書香能讓我們精神的芳華永駐,內心的

氣質不斷提升。

閱讀,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有人問作家余秋雨,讀萬

卷書和行萬里路,有何區別。余秋雨回答,沒有區別,行路,就

是讀書;讀書,也是行路。讀書,能讓我們看盡“紙上的山水”,

汲取“前人的精華”,視野變寬,見識變廣。翻閱《岳陽樓記》

《正氣歌》等國學名篇,可以感悟“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家

國情懷;細覽《史記》《資治通鑒》等古代典籍,能夠獲得“水

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歷史鏡鑒;走進《活著》《文城》等作品

的文學情境,便可品味生命的堅韌厚重……書是橋梁,讓人思接

千里;書是翅膀,讓人心游萬仞。由此,我們的眼界被打開,境

界變博大,能心中有丘壑,眉目存乾坤,進而乘風好去,長空萬

里,直下看山河。

閱讀對人生大有裨益,然而,當下不少人卻很少閱讀。據媒

體調查統計,當下中國人人均年閱讀數量,不到8本,與世界人

均年閱讀量18本,差距極大。這樣的狀況,令人擔憂。雖然,

當下社會節奏快,人們確實忙碌,但也應該利用空閑時間,多讀

一點書。用書香浸潤內心,點亮靈魂,才能讓我們精神厚重、靈

魂明亮,進而不懼風雨,走得更遠。

當然,我們提倡多閱讀,并不是贊同胡看亂讀。書有好壞,

應該挑選,要多讀好書,摒棄毫無營養的低劣書籍。止匕外,讀而

8

不思則罔。讀書時,不能囪冏吞棗,應該細嚼慢咽。如此,才能

去粗取精,更好汲取書中的營養。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

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弊?/p>

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含英咀華,浸潤書香,進而走出現實的逼

仄與茍且,走向詩和遠方的廣闊田野。

5.吳王乘船游江,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

地四散逃跑。有一只猴子卻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

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躲過。吳王讓身邊的侍從

一起放箭,猴子就被射死了。吳王對身邊人說:“這只猴子仗恃

自己的敏捷,炫耀自己的靈巧,以至于這樣死去了。這值得人警

惕?。〔灰媚愕牡匚?、本事在別人面前夸耀呀!”

上述故事給當代青年以重要啟示,請你結合自己的認識和思

考,寫一篇文章。

聰明不露,才華不逞

猴子賣弄靈巧,死于亂箭,令人悲嘆,也讓人反思。

《菜根譚》有言:“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

任銅的力量。”誠哉斯言!古代的智者,即便有一身本事,也會

保持低調,不夸耀,不顯擺?!傲假Z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

愚。”生而為人,應該像良賈、君子那樣,聰明不露,才華不逞。

9

“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甭斆鞑宦?,才華不逞,是一

種保護自我的方式。古人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备哒{而張揚的人,就像出頭的鳥,容易遭槍打,也

像平地上的大樹,容易被雷劈。相反,低調一點,讓自己藏身于

叢林之中,則可以更好保護自己。曾國藩位極人臣,官至總督,

為人卻異常低調。他曾在家書中告誡子弟:“以才自足,以能自

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币虼?,他為官謹慎,只是

做好分內事,從不持才逞能。由此,他很好保護了自己和家族。

縱然晚清政壇波謫云詭,但他卻得以久居官位,長保富貴,曾氏

家族也興旺發達,長盛不衰。

“竹有低頭葉,梅無仰面花?!甭斆鞑宦?,才華不逞,是一

種低調發展的策略。改革開放后,中國長期奉行韜光養晦政策,

隱藏實力,發展經濟,讓國內生產總值不斷翻番。實踐證明,這

種做法是明智的,成效也極其顯著。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南京

后,雖實力大增,但依然保持低調,不逞才華。他一面“高筑墻,

廣積糧,緩稱王”,一面禮賢下士,聚攏人才,默默蓄積能量。

與此相反,原本占據優勢的陳友諒,卻囂張跋扈,目中無人,四

處張牙舞爪。最終,低調的朱元璋擊敗張揚的陳友諒,統一了南

方,為建立大明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可知,聰明不露,

才華不逞,可以贏得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自己逐步壯大,最終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10

然而,放眼當下,一些青年盲目自大,喜好矜夸。他們有一

點才藝,就要展示,有一點成果,必定顯擺。這樣做,看似滿足

了虛榮心,其實既耽誤自己的時間,又因過于高調引人反感。與

其如此,還不如選擇低調,繼續“默默發育”。要知道,身為學

生,我們正處于學知識、長才干、增視野的階段。此時聰明不露,

才華不逞,埋首學習,努力提升自我,他日才能肩鴻任銀,成為

社會的棟梁之材。

詩人雪萊有言:“淺水喧嘩,深水靜默?!彼渍Z也說:“滿

瓶水不響,半瓶水唯當?!彼裕镒玉婵?,而鷹立如睡,虎行

似病。讓我們做鷹、虎,以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的方式,向著星

辰大海的征途進發吧!

6.材料一:秸稈打成圓捆和方捆都可以,區別是圓捆便于滾

動,但不好堆積;方捆便于堆積,但不好滾動。

材料二:屈原有詩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

安?”意思是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合?志向不同哪能彼此相安?

材料三:又有人說:方是做人之本,圓是處事之道。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體

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能方能圓,方圓并濟

11

暮春三月,孔子出游,看到水順勢而流,遇方則方,遇圓則

圓,不禁感嘆:“斯善矣!”水如此,人生亦如此,要能方能圓,

方圓并濟。

方是做人之本,人無方則不立。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

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闭嬲拇笳煞?,能夠

恪守人格底線,堅定內心原則,“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

未悔”。這樣的人,以“方”處世,立得正,行得穩,可為萬世

師表。我們贊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高潔,謳歌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孤傲,敬佩“嵇侍中血、

張睢陽齒、顏常山舌”的正氣,都是在贊美“方”的人格。有了

“方”,人生才能像大樹一般傲然挺立,不懼風風雨雨。

圓是處事之道,事無圓則不成。胡雪巖說:“行事圓融,結

果自然圓滿?!闭\哉斯言!清末名臣張之洞剛赴任山西巡撫時,

恰逢當地遭遇旱災,百姓水深火熱,急需救援。此時,恰好有當

地富商前來巴結他,以求題字的名義,給了一萬兩“潤筆費”。

按以往張之洞為人準則,是絕不會收的。然而,此次他卻選擇了

“破例”,“笑納”后轉交給了賑災機構。然后,再題寫上“大

義賑災,功德無量”幾個字,交給富商。這樣做,不折損富商的

面子,不觸碰為官的紅線,卻為災民籌集了救命款,可謂一舉多

得?!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弊鍪掠幸稽c圓融,

能夠事半功倍,一舉多得一一既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甚至還

能造福一方。

12

正如銅錢內方外圓,筷子上方下圓一般,我們的人生也應該

像水一般,有方有圓,方圓并濟。一個人,為人方正,是修養;

做事圓融,是智慧。生而為人,唯有方圓結合、剛柔并濟,才能

在這紛繁復雜的人世間,進退有度、游刃有余。正是明白了這一

層道理,王陽明為人恪守“致良知”的信念,而做事則秉持“守

正出奇”的方法。這樣做,讓他為人光風霽月,堂堂正正;做事

雷厲風行,效果奇佳。有人感嘆他善于處理方圓關系,對其頂禮

膜拜,“一生低首拜陽明。”

然而,揆諸當下,有極少數人并不能處理好方圓關系。他們

有的毫無堅守,喪失底線,變成了圓滑世故之輩。有的執拗無比,

一條路走到黑,碰到了南墻都不懂得回頭。這兩種方式,都不可

取。人生在世,應該以方立心,以圓處事。畢竟,一滴水,可方

可圓,方可澤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才能活得豁達、圓滿。

有經驗的老農,會把秸稈打成一頭方、一頭圓的形狀,這樣

易于堆積,也便于滾動。我們的人生,也該如此。方是心中的堅

定志向,是做人的脊梁;圓是對外的圓融貫通,是處事的錦囊。

讓我們有方有圓,方圓并濟,成為心中有底線、做事有方法的人。

7.有人說,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

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

這段話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13

架起行動的橋梁

俄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

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加在河上的橋梁?!鄙鵀槿?,要

穿越湍流奔赴理想的彼岸,就必須架起行動的橋梁。

有人說:“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

都不做,把一切留給明天?!贝嗽捒芍^至理名言。生命雖然漫長,

但經不起等待?!懊魅諒兔魅眨魅蘸纹涠?,我生待明日,萬事

成蹉唬?!币虼?,一旦有了目標,就要及時行動。

及時行動,才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古人云:“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眰ゴ蟮氖聵I,要從微不足道的行動開始。這樣的行

動越及時,越有沉淀和積累的空間,能積度步至千里,匯涓滴為

江海。窮和尚有了去南海朝圣的目標后,帶上一個缽盂,說走就

走。一年后,成功從南海返回,而沒有及時行動的富和尚,此時

還沒有出發。兩相比較,不能不感嘆及時行動的重要性?!胺N一

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實是現在。”現在及時行動,一切

都不晚,也能給事業之樹留下充足的生長時間,使其日漸長葉抽

枝,直至威蕤茁壯,高聳入云。

及時行動,才能活出真我,展示風采。哲人有言:“如果你

不及時按自己所想的方式去活,就一定會按所活的方式去想。”

人自身有惰性,社會也有慣性,兩者合力,會讓我們日漸深陷庸

14

俗的泥潭,慢慢”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p>

想要擺脫此種狀況,活出自我風采,最好的方式是拒絕等待,及

時行動。思特里克蘭德產生了學繪畫的念頭后,立即奔赴藝術之

都巴黎,拋下現實中的六便士,開始追尋心中的藝術月亮;柯西

莫看透了現代社會對人性的桎梏后,立即爬上了一棵大樹,從此

生活在樹上,回歸生命的自在與本真。他們,都活得生猛而熱烈,

像一匹在生命的草原上肆意奔跑的馬,也像一朵在人生苗圃中向

陽而開的花!

放眼當下,一些青年眼高手低,只說不做;還有一些青年患

上了嚴重的“拖延癥”,總是拖著不去行動。這些做法,都不明

智。惟有愿意行動、及時行動,才能遇到曠野種栽樹木,碰見沙

漠挖掘井泉,最終“將祖國的荒沙,耕種成美麗的田園?!?/p>

當然,我們提倡及時行動,并非贊成盲目行動。行動需要有

目標,講方法,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善作善成。

古人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弊屛覀兗芷鹦袆拥?/p>

橋梁,橫渡湍急的河流,抵達流淌著奶和蜜的迦南地!

8.葉嘉瑩,1979年回國任教,長期任教于南開大學。出版有

《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曾獲得中華

詩詞終身成就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等榮譽,被譽為

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白發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15

作為詩詞研究泰斗,葉嘉瑩先生默默耕耘了70余年,從未

間斷,傾心盡力,桃李滿天下,將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化的火種播

布于世。2018年,94歲的葉嘉瑩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目前已累計捐贈3000余萬元。

2024年,葉嘉瑩去世,享年100歲。媒體這樣評價她:“為

中國詩詞之美吟誦至今,更活成了人們心中的詩。百年光陰彈指

過、未應磨染是初心。詩詞養性,先生風骨為明證?!?/p>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范仲淹在《嚴先生祠堂記》中,如此褒揚嚴光:“先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