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產新品系評價技術規范》標準編制說明一、工作概況(一)任務來源根據種業振興行動等有關工作要求,本項目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承擔。標準性質為推薦性,屬于制定項目,主管部門為農業農村部,歸口單位為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二)制定背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水產種業是推動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性產業,也是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的戰略性核心產業。但我國水產種業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與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要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部分養殖品種缺乏新品種或退化嚴重,大黃魚、南美白對蝦等因種質退化病害多發,鰻鱺人工育苗至今尚未突破。同時,部分種源受制于人,100%大西洋鮭、90%以上虹鱒和50%以上鰻鱺的苗種都靠進口。為推動水產種業發展,近些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水產育種項目,項目的考核指標基本都包括培育水產新品種或水產新品系若干個。水產新品系是水產新品種培育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具有某一性狀突出、遺傳相對穩定的特點,可用作育種材料繼續開展選育,以獲得水產新品種。但截止目前,我國僅制定出臺了水產新品種審定技術規范,尚無水產新品系認定辦法或標準。為推動水產種業振興,迫切需要抓緊制定水產新品系認定標準。為此,2024年,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聯合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和技術推廣部門,提出制定《水產新品系評價技術規范》推薦性行業標準。(三)起草過程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主持農業農村部水產行業標準《水產新品系評價技術規范》的制定工作。1.起草單位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云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2.主要起草人及任務分工主要起草人:何建湘、董在杰、李明爽、夏蕓、朱文彬、王建波、張龍、徐鋼春、高澤霞、原居林、李琪、劉濤、張偉杰、丁雪燕、王云峰、張婉婷、欒生、白志毅、胡曉麗、陶敏、周莉、羅明坤、李水根。其中,何建湘負責項目全面管理、整體實施和標準內容設計。修改定稿。董在杰、李明爽、夏蕓負責項目具體實施和標準術語和定義、目標和總體原則、總體要求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朱文彬、張龍、徐鋼春參與標準編制說明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高澤霞、陶敏、周莉參與魚類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原居林、欒生參與蝦蟹類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李琪、白志毅、胡曉麗參與貝類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劉濤參與藻類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張偉杰參與棘皮類部分的起草、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王建波、丁雪燕、王云峰、張婉婷、羅明坤、李水根參與標準制定研討、部分技術要求和參數在生產實踐中的驗證及征求意見與修改工作。3.立項前的工作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圍繞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各地各部門加快部署,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各省投入財政資金,積極推進種業發展,如:江蘇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立項重點支持蝦、蟹、貝藻類、淡(海)水魚類等攻關;福建省實施水產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開展聯合育種與制種行動等。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借助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平臺,對各省的種業相關項目進行跟蹤和指導,掌握了標準在科學性和適用性上存在的問題、最新科研成果和轉化應用、生產和產業發展實際等情況,為制定本文件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4.立項后的工作(1)編制起草階段。計劃下達前,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即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華中農業大學等相關科研教學單位專家開展研討活動,正式啟動文件編制工作,明確文件編制思路、主要內容和結構以及分工安排,成立文件編制組,并邀請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專家作輔導。編制組廣泛開展調研和資料收集整理分析,并廣泛收集了相關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以及法律法規、學術論文、論著、統計年鑒、調研報告等資料,進行了系統整理分析。在此基礎上,編制組起草了草案初稿。(2)征求意見階段。本標準初稿起草完成后,根據行業標準起草的相關要求,于7月向國內相關的5家單位進行了小范圍征求意見,經修改后于2024年10月21日和11月7日分別組織了12位專家進行現場集中研討。集中研討后擬正式開展征求意見工作。(3)送審階段。二、標準編制原則、主要內容及確定依據(一)編制原則本文件嚴格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進行起草。起草過程中,力爭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決策部署、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種業創新能力,促進核心種源供給安全。標準編制的原則是以著眼當前重點開展的水產新品系評價工作為主,兼顧前瞻性工作要求。將重點內容確定在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棘皮和龜鱉類等方面,其他較少審定的種類也可參照本標準執行。一是先進性原則。本文件制定過程中,一方面是著重做好水產種業綠色和高質量發展,體現水產品種優良的遺傳特性、先進的育種技術和先進的養殖技術。另一方面,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和參數均基于長期系統的科學試驗結果和生產實踐驗證,確保審定的新品系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廣泛性原則。我國水產養殖品種眾多,不同品種的繁育技術、養殖技術、養殖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差異顯著。水產品種可以來自不同的地區,包括國內不同省份以及國外。不同地域的水產資源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廣泛收集和篩選,可以發現具有潛在價值的品種,培育水產新品系。水產品種性狀廣泛,包括生長性狀、抗逆性狀、品質性狀等。水產新品系評價中遵循廣泛性原則,可以確保審定的新品系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優良的性狀和實際應用價值,為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二)主要內容及確定依據本標準對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棘皮類和龜鱉類等水產新品系的審定提出關鍵技術指標和要求。主要依據為《水產原、良種審定辦法》的相關規定和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自1996年以來實際審定工作經驗總結。1.術語和定義。參考作物、畜禽的新品系描述,對水產新品系進行了定義,指出其是具有特定遺傳性狀且相對穩定并可繁殖的群體,可作為育種材料培育成水產新品種。2.培育方案。以現代遺傳學和動物育種學等理論為指導,根據水產養殖產業需求和條件,制定明確的育種方案。水產新品系的育種方案參考了水產新品種的育種方案,依據SCT1116《水產新品種審定技術規范》,制定了水產新品系的培育目標、培育手段、性狀指標和繁育體系的要求。3.表型特征和性能指標。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棘皮類和龜鱉類等表型特征所包含的內容和適宜養殖條件下生產性能的指標,與經濟效益密切相關。水產新品系至少有一個明顯區別于原種和已有品種的指標。4.遺傳背景分析。可采用微衛星、SNP等分子標記技術分析育種群體的遺傳背景,評估遺傳多樣性、遺傳距離及遺傳分化等信息。根據已有的實驗結果和實踐經驗,提出運用分子標記進行群體遺傳結構分析所需的樣本數和標記數指標。5.檔案。水產新品系的育種檔案管理參考了水產新品種,依據SCT1116《水產新品種審定技術規范》,制定了建立品系材料、系譜檔案及培育過程檔案的要求和指標。6.小試養殖。根據水產新品種審定的經驗和實踐經驗,制定了進行水產新品系小試的周期、試驗點數量的技術要求。7.評價方法。在相同養殖試驗條件下,進行對比試驗,采用統計學方法,逐代計算培育群體目標性狀的遺傳進展,評估每個世代的育種效果、目標性狀的一致性與均勻度以及遺傳穩定性。根據水產新品種審定的經驗和實踐經驗,提出評估計算育種群體目標性狀遺傳進展的技術要求。8.判定規則。根據水產新品種審定的經驗、生產實踐經驗以及養殖對比試驗等,水產品種在經過2個世代定向培育后,目標性狀改良5%以上,群體的遺傳穩定性可達到70%以上,因此,參照實踐經驗制定了水產新品系培育世代、表型特征和性能、遺傳穩定性、群體規模、小試養殖規模以及育種檔案等的技術要求和指標。三、主要試驗(驗證)的分析、綜述報告以及預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一)水產新品系連續選育代數的確定1.魚類上海海洋大學通過養殖桶養殖與同池混養相結合的方式對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F1代與F2代群體的生長性狀進行了對比,分析了草魚2代選育進展,實驗結果表明,在整個450日齡,F2代群體的體質量顯著高于F1代群體(除30日齡);F2代群體線性回歸方程的斜率(a值)比F1代群體大,反映出F2代群體日增重更大;在150日齡,F2代群體的瞬時增重率(SGR)、相對增重率(RGR)和絕對增重率(AGR)分別比F1代群體高0.91%、4.92%和14.77%;在450日齡,F2代群體以上3種參數分別比F1代群體高0.36%、2.70%和12.38%;F2代群體平均體重變異系數相比F1代群體降低了16.54%。以上結果表明,經過選育之后,草魚F2代群體相比F1代群體,其生長速度更快、規格更整齊。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為提高全州禾花鯉(Cyprinuscarpiovar.Quanzhounensis)養殖群體的生長速度,采用家系選育方法對其開展了連續2世代的選育,測量了G0、G1和G2代121個家系共3699尾個體的體質量和體長指標,利用混合線性模型估計體質量和體長性狀的遺傳力、表型相關和遺傳相關,并通過基于目標性狀育種值和最小二乘值估計的方法評估了G0—G2代的選擇進展。結果顯示,禾花鯉體質量變異系數為0.50~0.72,體長性狀變異系數為0.18~0.22。體長和體質量的遺傳力估計值分別為0.132(P<0.01)和0.122(P<0.01),遺傳相關和表型相關分別為0.921(P<0.01)和0.995(P<0.01)。采用目標性狀最小二乘值和目標性狀育種值估計的體質量性狀選擇反應為12.82%和15.45%,體長性狀選擇反應為2.76%和6.60%。表明禾花鯉體質量在完成2個世代的家系選育后獲得了有效遺傳進展。上海海洋大學對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和翹嘴鲌(Culteralburnus)回交F2、雜交F2及原始親本共5個群體的生長性能進行測定。在3個同樣大小的水泥池中,每個水泥池放入5種相同年齡、規格的魚苗各50尾,經過90天的養殖,BC1-F2群體的平均終末體重為45.70±3.42克,比其他4個群體提高18.2%~203.3%,表現出顯著的生長優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評價了黃河鯉新品系G3代選育進展情況,從80個家系中隨機挑選48個黃河鯉新品系家系,其中對照系9個和選育系39個,每個家系5尾魚,個體標記后將試驗魚混合,等量分為8個組,其中4個組為養殖對照組,另4個組為處理組,分別飼喂未添加和添加高糖類飼料,8周后比較黃河鯉新品系G3代選育效果。結果表明:是否添加高糖類飼料對黃河鯉新品系無顯著影響;相對于對照系,選育系體重增加20.84%。選育系比對照系生長速度顯著加快,且不改變肌肉脂肪酸組分。選育系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顯著增加,增加幅度達8.9%。2.蝦蟹類上海海洋大學以河蟹未選育群體作為對照組,比較了“長蕩湖1號”偶數年群體(偶數年繁殖孵化)選育第二代(G2)的選育效果,結果顯示:選育品系在扣蟹、成蟹養殖階段的最終平均體質量均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在扣蟹階段,選育品系G2代的平均體質量為6.57±0.69克,對照系為5.51±0.59克,提高19.2%;在成蟹階段,選育品系G2代的平均體質量為192.59±10.77克,對照系為154.08±18.57克,提高25.0%。常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開展了“太湖1號”青蝦F2代與對照青蝦主養的生長對比試驗,經過兩個多月的飼養,“太湖1號”F2代青蝦及對照青蝦末重分別為2.98克和2.49克,“太湖1號”青蝦F2代的生長速度比對照組提高19.7%。3.貝類廣東海洋大學比較了馬氏珠母貝選育系F2與對照群體早期生長差別,在第8、14、21和35天,選系F2的平均殼長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貝齡/d選育系F2對照組891.13±4.49a88.25±4.96b14131.41±22.12a118.19±19.53b21212.63±17.75a176.73±39.91b35695.00±215.37a550.29±231.18b4.藻類集美大學以人工雜交選育的壇紫菜新品系(Z-17)的F2、F3和對照組(YSX-3)的葉狀體及絲狀體為材料,進行高溫、低氮磷實驗,測定藻體的生長、4種色素含量及不同剪收次數后藻體厚度的變化等經濟性狀。結果表明:(1)在高溫29℃下,F2和F3葉狀體耐高溫時間長,其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1.70%、11.55%;(2)在低氮磷條件下,F2適應性較強,F3次之;(3)4種色素蛋白含量中,F2總藻膽蛋白含量最高為89.12mg/g,葉綠素含量高達6.29mg/g。5.棘皮類大連海洋大學以家系選育的中間球海膽F2和未經選育對照組為材料,進行生長和性腺品質對比試驗,結果表明,F2選育家系平均體重為43.61±14.07g,較未經選育對照組(36.85±15.18g)提高18.33%;平均性腺重為4.07±2.05g,較未經選育對照組(3.44±2.28g)提高18.25%;平均性腺指數為11.26±4.87%,較未經選育對照組(9.29±4.49%)提高21.11%。6.龜鱉類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所以群體選育的黃河水系中華鱉F2代和未經過選育的黃河水系中華鱉進行生長速度等性狀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選育的F2代稚鱉平均體重為486.6±41.7g,成活率為90.09%;未選育的中華鱉平均體重448.1±92.5g,成活率為86.05%。選育組比對照組生長速度提高了8.59%,成活率提高了4.04%。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省水產引種育種中心)以中華鱉日本品系(品種登記號GS03-001-2007)為母本和清溪烏鱉(品種登記號GS01-003-2008)為父本進行雜交育種得到中華鱉“浙新花鱉”,進行生長速度等性狀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中華鱉“浙新花鱉”的平均體重165.71±52.21g,中華鱉日本品系的平均體重135.63±39.07g,清溪烏鱉的平均體重107.69±49.61g;中華鱉“浙新花鱉”平均增重率較母本中華鱉日本品系提高了17.90%,較父本清溪烏鱉提高了32.28%。綜上所述,魚類、蝦蟹類、貝類、藻類、棘皮類和龜鱉類經過連續2代選育,主要性狀普遍都能提高5%以上,因此本文件關于水產新品系的基本條件“至少經過2個世代的連續選育”符合育種實踐。(二)水產新品系遺傳背景分析方法的確定1.魚類上海海洋大學利用自主開發的12個微衛星標記,對來自于長江水系4個野生群體(湖北石首、湖南湘江、江蘇邗江、浙江嘉興)和1個養殖群體(江蘇吳江)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進行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分析。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顯示這12個位點多態信息含量(PIC)介于0.660~0.923,表明這12個位點均具有高度多態性(PIC>0.5)。5個群體的平均等位基因數(Na)介于7.917~11.6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Ne)介于4.837~6.035;平均觀測雜合度介于0.713~0.861,平均期望雜合度介于0.749~0.819;平均多態信息含量介于0.711~0.788,表明這5個群體均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遺傳距離分析結果表明4個野生群體之間遺傳距離較近,養殖群體與這4個野生群體遺傳距離均較遠。UPGMA系統進化樹顯示,湘江群體和石首群體首先聚為一支,然后與邗江群體和嘉興群體聚為一支,最后與吳江養殖群體聚為一支。這12個微衛星位點具有較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特征,可以用于青魚不同群體的種質資源的評估和遺傳多樣性的分析。天津市水產研究所用13對微衛星標記對5個黃顙魚群體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13個位點在5個群體中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Ne為4.50~4.90個,平均觀測雜合度Ho為0.45~0.47,平均期望雜合度He為0.49~0.52,平均多態信息含量PIC為0.47~0.49。平衡估算顯示,58個單群體單基因座檢測數據中,13.80%表現為顯著的遺傳不平衡(P<0.05),21.14%表現為極顯著的遺傳不平衡(P<0.01);對各基因座進行的多群體檢測發現,有7個基因座出現了極顯著的遺傳不平衡性。各位點上群體間遺傳分化系數FST平均值為0.0511,其中C和D群體間的FST最小(0.0245),C和E群體間FST最大(0.1463)。各位點上群體內基因流Nm平均值為4.6425,其中C和E群體間Nm最小(1.4589),C和Y群體間最大(18.1189)。群體間相似度分析顯示,C與Y遺傳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數I為0.9738(遺傳距離Ds為0.0265);C與E遺傳相似系數最低,為0.8741(遺傳距離Ds為0.1345)。聚類分析顯示,C和Y首先聚類為1個分支,再依次與D、W聚在一起,最后與E聚類,與地理分布呈一定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5個群體的遺傳多態性居中,可以作為種質資源開發的材料。南昌大學利用13個微衛星分子標記研究了我國重慶、江西永豐、江西新干三個胭脂魚(Myxocyprinusasiaticus)繁殖基地子一代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結果顯示,13個微衛星位點均呈現多態性,等位基因數目為8~17個,多態信息含量為0.35~0.84,Shannon多樣性指數為1.61~1.64,觀測雜合度為0.1081~0.8255,期望雜合度為0.3846~0.8568,Hard-Weinberg遺傳偏離指數(D)為-0.7189~0.0725,表明三個養殖群體遺傳多樣性均較高。從群體間的遺傳結構看,三個養殖群體間存在遺傳分化,其中江西新干胭脂魚養殖群體內具有顯著的遺傳分化。上海海洋大學利用體質量QTL區間中的2個SNP標記在3個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群體中進行驗證,目的是為了檢測通過QTL定位得到的SNP是否存在并能應用于其他地理群體。利用對分子標記的側翼序列進行基因型組成分析、遺傳多樣性分析及中性檢驗等方法,對3個群體的2個SNP側翼序列進行分析。遺傳多樣性結果顯示,snp8107的擴展片段的單倍型多樣性(Hd)在邗江群體、湘江群體和石首群體中分別為0.782、0.515和0.497;各位點的觀測雜合度(H0)為0.067~0.533,平均為0.239;期望雜合度(He)為0.127~0.506,平均為0.306;多態信息含量(PIC)為0.117~0.374,平均為0.246。中性檢驗顯示3個群體在歷史上可能發生過瓶頸效應導致稀有等位基因丟失的現象,結合遺傳多樣性結果推測,邗江群體在經歷瓶頸效應后保留下來的稀有等位基因更多,最終得出結論邗江群體是適合進行遺傳改良的最優群體。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為研究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MSTN基因的多態性與體重之間的相關性,對100條六月齡黃顙魚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MSTN)的全序列進行測序,獲得了8個多態性較高的SNP位點。結果表明,其中有7個位點分布于非編碼區,1個位點位于編碼區,但位于編碼區的核苷酸突變為同一突變。得出這8個SNP位點中有3個位點的基因型與黃顙魚的體重有顯著的相關性:IJ與體重呈正相關性,而NN和OP與黃顙魚體重呈負相關性。在黃顙魚育種過程中,可以嘗試利用這三個位點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育。2.蝦蟹類天津市水產研究所采用12對微衛星引物,分析渤海灣5個海域口蝦蛄自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表明,5個群體的等位基因數為3~1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為2.9063~3.4102,平均觀測雜合度為0.5004~0.5342,平均期望雜合度為0.5310~0.5491,平均多態信息含量為0.5422~0.6038;哈代溫伯格平衡檢驗表明,5個群體81.67%位點處于平衡狀態。天津群體與唐山群體的遺傳距離最遠,相似度最低。系統進化樹結果顯示,秦皇島群體與唐山群體聚在一起,昌黎群體與黃驊群體聚在一起,而后又與天津群體聚在一起。綜上所述,5個群體遺傳多樣性水平較高,具有一定的育種潛力,可以作為良好的育種材料。湖州師范學院利用16對微衛星標記對來自泰國(CP)、緬甸(MN)、孟加拉(BD)和中國(MP和DP)的共5個羅氏沼蝦群體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的分析。結果顯示,16個微衛星位點均具有較高的多態性,平均等位基因數(Na)、期望雜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數(I)和多態信息含量(PIC)分別為17.563、0.8316、2.1662和0.7328。5個群體的期望雜合度(He)介于0.7025~0.8594,多態信息含量(PIC)介于0.6538~0.8048,表明所有群體均具有高度遺傳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水平CP>MP>BD>MN>DP。遺傳分化指數(Fst)值介于0.03430~0.17333,表明所有群體間均有不同程度的遺傳分化。16個微衛星位點的Fst值均大于0.05,均值為0.0977,與群體間有遺傳分化相符。AMOVA分析顯示群體間變異占總變異的6.22%,群體內個體間的變異占總變異的40.72%,個體內部的遺傳變異占總變異的53.07%。基于Nei氏遺傳距離構建的UPGMA系統進化樹顯示,MN群體首先與MP群體聚為一類,再與DP群體聚為一類,之后再與BD群體聚為一類,最后與CP群體聚為一類,表明中國群體與泰國群體親緣關系較遠。遺傳結構分析顯示,參試樣本被劃分為5個理論群體,除MP群體中個體遺傳結構混雜外,其余群體中個體遺傳結構相對獨立。研究為羅氏沼蝦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優良品種的選育提供了參考數據。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采用10對微衛星引物對安徽省日本沼蝦(Macrobrachiumnipponense)6個野生群體(女山湖NSH、巢湖CH、姑溪河GXH、南漪湖NYH、長江東至段CJ、升金湖SJH)和4個養殖群體(滁州CZ、太湖1號F2TH1H、當涂DT、養賢YX)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所選用的10對微衛星標記均表現為高度多態性(PIC>0.5),各群體均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期望雜合度He=0.795~0.876)。分子方差分析(AMOVA)顯示,遺傳變異有3.64%來自群體之間,96.36%來自于群體內部。遺傳分化和遺傳距離分析顯示,群體間遺傳分化屬于中低水平(Fst<0.15),NSH和TH1H之間的遺傳分化最小(Fst=0.0028),遺傳距離最近(D=0.0398),而SJH和CZ之間的遺傳分化最大(Fst=0.1144),遺傳距離最遠(D=0.2260)。基于群體間Nei’s遺傳距離構建的UPGMA系統進化樹顯示,NSH和TH1H遺傳關系最近。綜上所述,10個群體遺傳多樣性水平較高,各群體間遺傳分化屬于中低水平。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利用10對微衛星標記分析了江蘇和安徽6個中華絨螯蟹(Eriocheirsinensis)養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結果顯示,所有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都較高且相近(等位基因數Na=16.0~18.4,有效等位基因數Ne=10.1~12.4,觀測雜合度Ho=0.759~0.836,期望雜合度He=0.897~0.916,多態信息含量PIC=0.870~0.892)。群體間遺傳距離Dn(0.154~0.277)、遺傳分化系數Fst(0.001~0.011)均較小,分子方差分析(AMOVA)結果中群體間遺傳變異僅占0.47%,一致表明群體間不存在顯著遺傳分化。群體間系統發育樹顯示,6個養殖群體具有共同的祖先型,高淳群體與其他群體親緣關系最遠,結合其高的遺傳多樣性水平,高淳群體可作為選育基礎群之一。Structure遺傳結構分析顯示,每個養殖群體的遺傳組成多樣且比例近似,結合近交系數和瓶頸效應分析表明,中華絨螯蟹養殖群體存在較大程度的外源種質混雜。綜上,蘇皖地區中華絨螯蟹養殖群體遺傳多樣性仍然較高,具有潛在的開發與利用價值。上海海洋大學利用羅氏沼蝦性腺組織轉錄組測序結果,參考NCBI數據庫,選取60個SNP位點,以馬來西亞野生群體(MW)為樣本,采用直接測序技術進行位點多態性檢測,得到25個(41.7%)具有二態性等位基因位點。并對羅氏沼蝦上海(SH)、浙江(ZJ)、馬來西亞養殖群體(MF)、生長快速品系選育群體(BG)及MW群體5個群體的150尾個體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其觀測雜合度Ho和期望雜合度He的分布范圍分別為0.18~0.30和0.28~0.37,平均多態性信息含量依次為0.29、0.24、0.21、0.26和0.33,表現為中低等多態水平;群體間的遺傳相似性系數和遺傳距離變化范圍分別為0.659~0.968和0.032~0.417,MF群體和BG群體遺傳相似系數最小、遺傳距離最大,SH群體和ZJ群體遺傳相似系數最大、遺傳距離最小;遺傳分化指數和基因流的范圍分別為0.045~0.363和0.440~5.293,MF群體和MW群體之間出現最高值,SH群體和ZJ群體出現最低值,SH群體和ZJ群體基因流最高,MF群體和MW群體最低;AMOVA分子方差分析顯示,遺傳變異主要來源于群體內,群體間的變異為26.33%。5個群體近交系數為0.151~0.342,3個養殖群體的平均近交系數均高于野生群體,對25個位點在5個群體中的基因型進行統計分析,有9個位點處的BG群體的基因型與其他3個養殖群體基因型分離方向相反,14個位點處3個養殖群體中雜合個體頻數較MW群體低。研究結果為進一步開展羅氏沼蝦遺傳育種研究及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基于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比較轉錄組學數據,篩選出生長相關候選基因片段19條,利用該基因序列設計引物進行PCR擴增,得到總長為17387bp的DNA片段;通過直接測序法發現74個SNP位點,分布頻率為0.43/100bp,其中轉換突變的比例為80%,顛換突變的比例為20%,轉換的比例遠遠大于顛換,符合“transitionbias”原理。C/T(G/A)突變所占比例為60%,G/T(C/A)突變占20%,A/T突變占9.33%,G/C突變占10.67%,C/T(G/A)突變所占比例最大。內含子上突變發生的頻率為1.34/100bp,外顯子上僅為0.17/100bp,說明外顯子上的堿基更加保守。通過飛行質譜法,在三疣梭子蟹生長性狀分離群體中成功分型了10個SNP位點;通過卡方檢驗和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性狀關聯分析,發現3個SNP位點與生長性狀顯著相關(P<0.05),并且comp58070-R31位點與生長性狀極顯著相關(P<0.01);一般線性模型的多元方差分析顯示,comp58070-R31位點與體重、全甲寬、甲寬3個性狀極顯著相關(P<0.01),與體長、體高2個性狀為顯著相關(P<0.05);comp46623-F49位點與甲寬顯著相關(P=0.05);comp49193-R333位點與甲寬顯著相關(P<0.05)。通過對SNP位點的多態性分析發現,三疣梭子蟹SNP標記觀測雜合度(Ho)范圍為0.1628~0.8333,期望雜合度(He)范圍為0.1896~0.5912,并且顯示SNP標記的信息量低于微衛星標記。3.貝類廣東海洋大學利用13對微衛星引物進行馬氏珠母貝(Pinctadamartensii)家系遺傳結構和系譜鑒別分析。結果顯示,(1)13個微衛星引物在4個家系中共檢測到39個等位基因,每個位點的等位基因數為2~5,4個家系的平均觀測雜合度(Ho)為0.531~0.597,平均期望雜合度(He)為0.474~0.507;(2)根據子代基因型成功地推斷出4個家系的親本基因型,據此鑒別各個家系;用UPGMA法對120個樣本進行聚類分析,98.3%的同一家系的子代個體能夠聚到一起,分類結果與系譜來源基本一致。結果說明,這4個家系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家系間具有明顯的遺傳分化;微衛星標記能有效地為馬氏珠母貝群體的系譜分析提供技術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利用微衛星分子標記技術,對馬氏珠母貝(Pinctadamartensii)F8代黑殼色普通養殖群體和黑殼色選育群體2個群體共78個個體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0個SSR位點共擴增出34個等位基因,各位點的等位基因數為2~6個,平均等位基因數為3.4個,黑殼色普通養殖群體和黑殼色選育群體等位基因數(Na)分別為3.3和3.2,有效等位基因數(Ne)分別為1.9935和1.9310;香農多樣性指數(I)為0.8013和0.7464;觀測雜合度(Ho)分別為0.3300和0.2867;期望雜合度(He)分別為0.4698和0.4343;多態信息含量(PIC)分別為0.403和0.377。Hardy-Weinberg平衡檢驗發現,2個群體分別有6個、7個位點偏離平衡(P<0.05),其中在4個相同位點中偏離平衡,且均表現為雜合子缺失(Ho<He)。兩群體的遺傳分化指數(Fst)、近交系數(Fis)、基因流(Nm)分別為0.0372、0.3090和6.4717。研究結果顯示:經過連續的繼代選育,馬氏珠母貝黑殼色選育群體仍然保持適中的遺傳多樣性,具備作為選育材料的潛力。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運用多元性形態學和SNP標記對馬氏珠母貝母本深圳群體、父本海南群體和其雜交子代F1的外部形態和分子遺傳結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3個群體的綜合判別率為72%,F1和母本群體的形態差異最小,父本群體與母本、F1的形態差異較大。采用HRM法(highresolutionmelting)應用4個SNP位點對這3個群體進行分型,3個群體的平均觀測雜合度Ho和期望雜合度He分別為0.2110~0.2879和0.3317~0.4685,F1的雜合度高于兩個親本;平均多態信息含量PIC值為0.2643~0.3556,呈現中等程度遺傳多樣性。F1與母本之間的基因流Nm最大(7.7701),遺傳距離最小(0.0546),親緣關系最近;兩個親本之間的Nm最小(1.9662),遺傳距離最大(0.1759)。rs8位點可以判別兩個親本群體,可作為特異性的標記。該結果可以為馬氏珠母貝群體遺傳結構鑒別、育種群體管理提供指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利用13個源自轉錄組序列的SNP標記對3個馬氏珠母貝家系進行遺傳多態性分析及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家系1#、3#、6#的平均期望雜合度(He)分別為0.3078、0.3189和0.3827;平均觀測雜合度(Ho)分別為0.3422、0.3410和0.3942;平均多態信息含量(PIC)分別為0.2435、0.2479和0.2977。結果表明,3個馬氏珠母貝家系具低度或中度遺傳多態性,為馬氏珠母貝內SNP應用于遺傳多態性分析等提供了基礎。利用SNP標記對3個家系進行聚類分析,發現半同胞家系1#和3#在家系及個體聚類中均先聚在一起,然后再與親緣關系較遠的家系6#聚在一起。新開發的SNP標記能較準確地對家系及個體進行聚類,為SNP標記應用于馬氏珠母貝遺傳關系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礎。4.藻類中國海洋大學采用近緣物種轉移法分析了15個海帶微衛星引物在裙帶菜中的應用情況。對38個裙帶菜個體進行多樣性分析,結果顯示:標記SSR002和SSR115不能擴增裙帶菜基因組,位點SSR194能擴增,但不具有多態性,其他12個標記均能擴增裙帶菜DNA,且都具有檢出多態性,其中9個符合哈迪-溫伯格平衡。這9個海帶微衛星標記檢出的等位基因數為34個,從3~5個不等,平均每個位點擴增得到3.8個等位基因。觀測雜合度(Ho)、期望雜合度(He)及多態性信息含量值(PIC)的范圍分別為0.238~1.000、0.500~0.692、0.413~0.780,9個位點提供的多態性較高,適用于裙帶菜遺傳學研究。汕頭大學利用68對微衛星引物對壇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半葉紫菜(P.katadai)、條斑紫菜(P.yezoensis)、少精紫菜(P.oligospermatangia)和皺紫菜(P.crispata)5個紫菜屬物種的絲狀體進行初步的遺傳分析,共篩選出20對高多態性適用引物,在10份紫菜絲狀體樣品擴增位點的多態性比例為95.24%,每對引物可擴增的等位基因位點數為1.22~4.05,平均為2.37;各樣品之間的遺傳多樣性指數為0.2546~0.8994;不同物種的遺傳距離為0.1060~1.4066,同一物種的絲狀體材料優先聚類為一支,表明篩選出的微衛星引物具有良好的遺傳分辨能力。中國海洋大學分離了鼠尾藻14個微衛星標記并用這些標記分析了鼠尾藻青島群體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開發的14個標記在青島群體中共檢測到45個等位基因,各標記位點等位基因數在2和6之間,平均3.2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2.1個,群體香農信息指數、觀測雜合度、基因多樣性指數、多態信息含量分別為0.799、0.449、0.466和0.406。青島鼠尾藻種群體遺傳多態性中等偏高。青島4個鼠尾藻采集點的56個鼠尾藻個體在聚類圖上無明顯聚群和譜系。開發的標記將促進鼠尾藻遺傳資源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暨南大學應用12個微衛星標記對9株來自歐洲和中國等不同海域的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探討了不同地理藻株之間的遺傳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分析了我國沿海塔瑪亞歷山大藻的遺傳多樣性。結果表明:9株塔瑪亞歷山大藻共檢測出26個等位基因,其中9個位點具有多態性,多態比率75%。有效等位基因數1.3243~3.2667,平均為1.8774。塔瑪亞歷山大藻種內基因多樣性為0.3630。9株塔瑪亞歷山大藻大致可以分為3個進化支,進化支與藻株的地理位置相關聯。其中,中國海域的塔瑪亞歷山大藻至少可分為2個進化支。不同地理分布的塔瑪亞歷山大藻的遺傳分化水平較高,達0.7522。種群間的基因流估算水平較低,提示3個種群間可能不存在基因交流。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微衛星引物對煙威沿海3個大葉藻居群進行了遺傳多樣性研究。17條引物在63株大葉藻中均呈多態,共檢測到120個等位基因,每個位點平均等位基因數為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為2.30,平均期望雜合度為0.4743,平均觀測雜合度為0.4128,平均Nei’s基因多樣性為0.4700。威海榮成褚島居群的遺傳多樣性最高,煙臺雨岱山居群次之,煙臺擔子島居群最低。從遺傳分化系數的數值來看,3個大葉藻居群間屬于中度分化,兩兩居群間的基因流均大于1。說明居群間有較強的基因流,其遺傳分化可能是由歷史大海藻場的遺留小生段居群產生。AMOVA分析顯示89.51%的變異存在于居群之內,而只有10.49%的總變異存在于居群之間。UPGMA法進行的聚類分析結果與群體間的遺傳距離遠近相一致。煙臺雨岱山大葉藻居群遺傳多樣性較低,說明本地大葉藻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和進化潛力均較低,需要保護和修復;煙臺擔子島大葉藻居群遺傳多樣性也低,與當地的底質環境不適合大葉藻生長有關;威海榮成褚島大葉藻居群遺傳多樣性及群體變異程度均較高,可以為煙威沿海地區需要修復的大葉藻海草場提供移植修復或種子補充的材料。5.棘皮類大連海洋大學利用15個微衛星位點對1個家系選育群體(FP)、1個群體選育群體(IP)和1個未經選育的普通養殖群體(CP)共3個不同群體中間球海膽(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顯示,15個微衛星位點共檢測出112個等位基因,3個群體的平均觀測等位基因數(Na)分別為5.077、5.133、6.133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Ne)分別為2.816、2.873、3.638個,平均觀測雜合度(Ho)分別為0.522、0.441、0.501,平均期望雜合度(He)分別為0.595、0.599、0.667,平均多態信息含量(PIC)分別為0.546、0.543、0.623。家系選育群體(FP)He與Ho的差值(0.073)低于IP(0.158)和CP(0.166),平均固定指數(F)(0.115)低于IP(0.248)和CP(0.246)。3個群體間遺傳分化系數(Fst)介于0.018~0.176,為中低等程度的遺傳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結果表明,3個群體的遺傳變異主要源于個體間。主成分分析(PCoA)和聚類進化樹均顯示3個群體之間的親緣關系較近,其中IP群體遺傳分化程度最高。研究表明,3個中間球海膽群體均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多代家系選育和群體選育均未明顯降低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家系選育更有利于保持群體的雜合度和控制群體的近交水平,群體選育則會提升群體的遺傳分化程度。6.龜鱉類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利用9對中華鱉微衛星標記(SSR),對中華鱉日本品系、清溪烏鱉及中華鱉“浙新花鱉”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3個群體90個個體觀測到的等位基因數Ne為241個,其中有效等位基因數Ne為130個,平均等位基因數Ne為14.56~20.22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數Ne為9.51~11.58個。3個群體的期望雜合度He為0.8436~0.9688,總平均值0.9218,觀測雜合度Ho為0.1000~0.9222,總平均值0.5131,平均多態性信息含量PIC為0.8582~0.8953。其中中華鱉“浙新花鱉”的期望雜合度Ho為0.9186,高于清溪烏鱉的0.9046,也高于中華鱉日本品系的0.8869。這些結果表明中華鱉“浙新花鱉”具有較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還具有很大的選育潛力。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為研究中華鱉(Pelodiscussinensis)GHSR基因的多態性與生長之間的相關性,對10只極大個體和10只極小個體的中華鱉生長素受體基因GHSR的全序列進行測序,獲得了14個多態性較高的SNP位點(C289T、G501T、T738C、G776T、A841G、T885C、T2960C、A2987T、G3390A、A3857C、G4718A、T4820C、A4850C、T4979C),并在120只中華鱉中進行驗證。結果表明,所有SNP位點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狀態(P>0.05)。方差分析結果顯示,C289T位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輕型飛機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車載充電器行業發展趨勢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超薄吸水紙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風險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超聲波洗碗機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財產和意外再保險提供商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裸眼3D設備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表面聲波傳感器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螺旋藻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蛋白質檢測與定量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萊賽爾纖維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4年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機集團總部招聘筆試真題
-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代理服務協議書范本
- 安全生產、文明施工資金保障制度11142
- 專題09 產業區位與產業發展【知識精研】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 《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NBT 31010-2019
- 2024年山東省事業單位歷年面試題目及答案解析50套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傳手冊課件
- 分供方準入資格預審表(勞務、專業分包商)
- CT圖像偽影及處理
- 診所備案申請表格(衛健委備案)
- 《雷鋒叔叔_你在哪里》說課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