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新科版選修三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575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國之間在軍事上既合作又斗爭。下列實物中,最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A.一枚鑄有蘇、美、英國旗和“1944年6月”的紀念幣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國及物資”的清單C.一本20世紀40年代的中文版《開羅宣言》D.一張布雷頓深林會議場景的照片2、丘吉爾對二戰中的一個文件有過這樣的評價:“美國在名義上仍屬中立,卻會同一個交戰國發表這樣的宜言宣言中包括有‘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以后’的詞句,這等于一個挑戰,在平時這種挑戰意味著戰爭行動”,這個文件是A.新《中立法》B.《租借法案》C.《大西洋憲章》D.《聯合國家宣言》3、下表反映了英國農業人口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年。
1870年。
1900年。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A.海外殖民活動的影響B.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加快C.資產階級革命爆發D.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惡果4、1956年9月2日,毛澤東同參加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代表團談到中國在抗戰中的作用時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是一個支隊,不是主力軍。”毛澤東在此強調A.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抗戰的作用B.抗日戰爭是中國全民族抗戰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D.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5、恩格斯曾說:“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這表明A.憲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B.法國已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C.法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進行D.工人階級推動共和政體的建立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6、歷史選修二一一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一:朝鮮戰爭是一場全面戰爭之后頗有代表性的有限戰爭。美國政府認為;朝鮮就其戰略價值而言尚不能與歐洲相提并論,歐洲仍然是東西方對抗的主戰場。美國領導人首先考慮到,如果美國將戰火燃燒到中國本土,中美之間正式爆發戰爭,蘇聯很可能會依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出面干涉。英國主張承認新中國,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談判解決朝鮮問題,反對對華強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都希望這場戰爭盡快結束。同時,世界典論的壓力和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也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在軍事行動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對于中國來說,抗美援朝實屬被迫參戰,早日結束戰爭,恢復朝鮮半島的和平本身就是中國進行戰爭的基本目的,加上敵強我弱的現狀和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打一場有限戰爭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當時,統一祖國的任務尚未最后完成,臺灣等一些沿海島嶼和大陸的西藏還沒有解放,國內戰爭還沒有最后結束。
材料二:中國出兵;一開始就確定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政治目標。在志愿軍出國前夕,首次提出了“朝鮮戰爭局部化”一詞。麥克阿瑟曾建議使用核武器對中國發動攻擊。美國的盟友英法等國反對使用核武器,美國最終放棄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也沒有進行全面的戰爭動員而只是進行了部分的戰爭動員。中國一開始就將戰爭的區域限定在朝鮮境內。在1951年7月,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后,中國就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當美國無法通過軍事手段的運用迅速達到其目的的時候,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也開始謀求同中國的談判。
一根據趙宗九;王輝《論朝鮮戰爭中有限戰爭理論的實踐》整理。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朝鮮戰爭成為一場“有限戰爭”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朝鮮戰爭是一場“有限戰爭“的表現。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以后的第三次大規模戰爭,也是“冷戰”結束后的第一次大規模“熱戰”。美國前國防部長切尼在1991年2月7日對眾議院的講話中指出:“指引要美國在戰后成功地執行戰略的基本原則不會變。正如海灣危機所表明的那樣,對于國際社會來來說,在代表共同利益發揮集體力量方面,美國的領導是不可缺少的。”——摘編自《當代國際關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海灣戰爭的性質。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海灣戰爭的爆發主要反映了什么問題。8、【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73年7月,46個非洲和太平洋國家提出集團對集團的談判原則,派出統一代表與歐洲共同體進行談判,經過18個月的談判,歐洲共同體被迫不斷作出讓步。1975年2月,歐洲經濟共同體與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簽訂貿易與經濟協定。主要內容為:非、加、太46個國家的工業產品和絕大部分農產品可以免稅和不限量進入歐洲共同體市場,而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向46國出口時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國待遇。制定“穩定出口收入制度”,當46國34種初級產品因出口價格下跌而遭受損失時,由歐洲共同體給予補償。歐洲共同體5年內向46國提供35億歐洲計算單位(合46.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多哥總統稱,協定的簽字是“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歐洲共同體執委會主席認為該協定是“20世紀下半葉國際經濟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強調歐洲共同體愿意同發展中國家建立以經濟相互依存為基礎的長期關系。1973年7月,46個非洲和太平洋國家提出集團對集團的談判原則,派出統一代表與歐洲共同體進行談判,經過18個月的談判,歐洲共同體被迫不斷作出讓步。1975年2月,歐洲經濟共同體與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簽訂貿易與經濟協定。主要內容為:非、加、太46個國家的工業產品和絕大部分農產品可以免稅和不限量進入歐洲共同體市場,而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向46國出口時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國待遇。制定“穩定出口收入制度”,當46國34種初級產品因出口價格下跌而遭受損失時,由歐洲共同體給予補償。歐洲共同體5年內向46國提供35億歐洲計算單位(合46.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多哥總統稱,協定的簽字是“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歐洲共同體執委會主席認為該協定是“20世紀下半葉國際經濟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強調歐洲共同體愿意同發展中國家建立以經濟相互依存為基礎的長期關系。——摘編自李植梅、高明振《當代世界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洛美協定簽訂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洛美協定的歷史影響。9、【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1938年,美國官員們對中日戰爭的看法開始轉變。認為這場沖突不能再被看作中日兩國間事件,開始考慮采取措施來減緩日本侵略,勸阻美國政府對日出售飛機與零件,建議對華提供貸款。1939年3月,日本占領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中國海域,威脅美國在西太平洋利益。6至7月,日本狂炸重慶,美國大使住宅幾未能免。7月26日,羅斯福決定通知日本:美國將在半年后廢除美日通商條約。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炮制汪精衛偽政權,美國決定向蔣介石政府提供貸款。7月26日,日本提出建立以日、滿、華為基干的大東亞共榮圈,將南進政策正式提上議事日程。同日,美國正式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潤滑油、頭等廢金屬。9月,三國軸心同盟成立,美國再次宣布貸款給中國,禁止對日輸出各種廢鋼鐵,抽回美國在日本的投資。10月12日,羅斯福發表演講:“美國人民、所有美洲國家的人民都反對綏靖主義。”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認汪偽政權,羅斯福于當天宣布貸款給蔣介石政府1億美元。12月,美國調撥100架驅逐機給中國,保衛滇緬公路。——摘編自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5卷)》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8~1940年美國對日本侵華所持態度的變化。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38~1940年美國對日本侵華所持態度變化的原因10、(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其實從他(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和平原則開始;就沒有得到國際輿論的支持,其理想主義的實施事實上就不具備一個較牢固的政治環境。首先,他希望通過十和平原則實現其充當國際警察的威望,而事實上該原則的提出是英法兩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的。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英法兩國不得不借威爾遜的聲望和“中立”的地位,發表一個空洞的聲明以抵消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其次,威爾遜在十和平原則中第大唱“公開外交”,本來就令英法大為惱怒。再次,戰后英美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國希望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將世界納入自己精心設計的國際聯盟體制,而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希望鞏固其殖民帝國。最后,威爾遜在國內犯了兩個嚴重錯誤一是他發出呼吁求全國在中期國會議員選舉中選出一個民主黨國會來,用來表示對他的對外政策的堅決支持:二是在討論和平條件時,把參議院和共和黨撇在一邊,在任命參加巴黎和會的美國代表團人選時,沒有征求參議院和共和黨的意見。事實上,其“理想主義”在美國國內也沒有贏得真正的呼聲,正因為如此,之后也成為威爾遜在山東問題上讓步的導火索,因為他的政策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國會的支持,甚至面對其國內斗爭還形成了一個反威爾遜的聯盟。
——摘自馮輝《美國在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態度研究述評》(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威爾遜“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本質及其失敗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威爾遜“十四點和平原則”的失敗中得到的認識。11、(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
一戰之后;《凡爾賽和約》墨跡未干,美;英等戰勝國就偏離和約的原則和相關條款,采取了“抑法扶德”政策,為日后希特勒上臺加快擴軍備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巴黎和會上,英、法、意、美等國將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轉送給日本,這縱容日本軍國主義者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擴張步伐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挑起“九一八”事變,進而侵占中國東北三省,美、英、法等控制的國際聯盟竟然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殊權利”。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美、英兩國政府依然對日采取姑息、慫恿的綏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在美國支持下,把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妄圖實現“歐洲普遍綏靖”,將禍水引向蘇聯,坐收漁利。1939年7月2日,英國政府發表聲明,表示承認日本侵華現狀,同意不妨礙日本在華行動。美國為集中應付歐洲局勢,自1940年11月起與日本進行正式或非正式談判,力圖緩和美日矛盾。這種做法實質上縱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未能阻止日本軍國主義大規模空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之爆發。
——摘編自錢文榮《二戰教訓的當代啟示》
(1)根據材料;指出英法美對德;日的政策及其后果,并概括指出英法美對德、日政策的特點及其危害。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英法美對德、日的政策所帶來的啟示。12、材料第四次中東戰爭發生于1973年10月。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亞戈蘭高地,并修筑防御工事,還拒絕埃及和敘利亞歸還土地的要求,引發阿拉伯世界的強烈不滿。失敗后的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忍辱負重,積極擴軍備戰,希望收回失地,并渴望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霸主。埃及經濟一直低迷不振,總統薩達特認為在進行任何國內改革之前必須先克服上次戰爭戰敗帶來的恥辱。美蘇兩超級大國的介入也使得該地區局勢更趨復雜。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戰爭較量后,最終阿以雙方以平局收場。阿拉伯國家通過這場戰爭獲得了一些成果,扭轉了之前三次中東戰爭接連失敗的狀態,使雙方在戰略上恢復了平衡。戰后埃及率先開啟了與以色列的和談,簽署和平協議,成功收回西奈半島。而敘利亞并沒有收回戈蘭高地,敘以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戰時,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紛紛拿起石油武器,宣布對美國等西方家實行石油禁運,引發西方1973年石油危機。--陳光文《中東亂局之謎》(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四次中東戰爭戰爭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3、閱讀如下圖示。
史料展示了經濟全球化歷程的兩種發展狀況,結合所學,任選一種發展狀況進行論證。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歷史上重要的條約或會議。
。時間。
會議或條約。
簡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結束了歐洲三十年戰爭;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形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國際關系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1919年。
《凡爾賽和約》
共15部分;包括440個條款和一項議定書,第一部分為國際聯盟盟約。條約圍繞戰后處置德國問題,協調了列強在歐洲;近東和非洲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聯合國憲章》
共分19章111條。憲章規定;聯合國及其成員國應遵循各國主權平等;各國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在國際關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以及聯合國不得干涉各國內政等原則。
1968年7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共有187個。
2019年5月。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主題;共商文明發展;合作大計,達成廣泛共識并發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
——據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列舉了人類歷史上一些重要的會議和條約,其中蘊含著全球治理的諸多啟示。從材料中提煉一個啟示,并結合所學的世界近現代史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2題,共12分)15、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遠東國際法庭法官既為由日本投降書上簽字受降各國所派遣;法官們的席次當然應該以受降簽字國的先后為序,即以美;中、英、蘇、澳、加、法、荷為序。但庭長不喜歡這個安排。由于他想使與他親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兩側,便提議應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強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這樣,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在他的兩旁。于是庭長又提議:可以用一般按國名英文字母先后為序的辦法。但馬上發展,居中的將是中、加等國的法官,英、美法官離庭長更遠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開庭的前一天;庭長宣布,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長右側為美;中、法等國法官,左側為英、蘇等國法官。這樣,英、美兩國法官居中。中國法官表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簽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聯合國安理會五強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國際會議以國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屬費解。”說畢便憤然離開。
第二天;遠東國際法庭正式開庭。開庭前庭長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順序以受降簽字國的順序為準。
——摘編自梅汝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說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長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說明中國法官抗爭的原因,并加以簡要評價。16、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關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話,那么您就會正確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無論是還沒有喪失理智的資本家,還是不僅能夠珍惜自己個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產黨人,都是如此,我們共產黨人從問世之日起,一般來說是反對國家間的任何戰爭和捍衛和平事業的,我們始終把戰爭視為災難,而不是把它當成兒戲,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我們的目的是明確的,而達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勞動。戰爭是我們的敵人,對各國人民來說是災難。
如果您真的關心和平和本國人民的幸福;那么這也只能算是您作為總統應盡的義務,而我作為部長會議生席也應對自己的人民表示關懷。此外,維護全球和平應是我們其同美心的事業,如果在現代條件下爆發戰爭,那么這就不僅僅是美蘇之間的戰爭,因為美;蘇之間其實并不互相謀求什么,但戰爭將是全球性的,殘酷的、毀滅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致肯尼迪的信(摘錄)(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赫魯曉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對現代條件下的戰爭所持的態度及其積極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A【分析】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二戰”的理解。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國之間在軍事上既合作又斗爭”得知最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一枚鑄有蘇、美、英國旗和“1944年6月”的紀念幣,A項正確;BCD三項均排除。故選A。2、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宣言中包括有‘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以后’的詞句,這等于一個挑戰,在平時這種挑戰意味著戰爭行動”結合所學可知,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美、英迫切需要進一步協調反法西斯的戰略舉行大西洋會議并簽署《大西洋憲章》,故C項正確。A項,1939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中立法》,廢除了武器禁運條款,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租借法案是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卷入戰爭的同時,為盟國提供戰爭物資,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蒙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向德、意、日宣戰,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戰爭,簽訂《聯合國家宣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3、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中英國農業人口的變化,可以發現從1840年到1900年,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依據教材內容以及所學知識,到1840年前后英國已經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970年開始英國開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到1900年前后已經基本完成,因此英國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工業革命的開展,帶動城市化進程加快,故選B;ACD三項的內容都無法導致英國農村人口比例大幅度的下降,故排除ACD三項。4、C【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據題意內容可知;毛澤東認為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一個支隊,突出了主力軍的重要作用,而這個主力軍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國。A;B、D項在題意中無從體現,故排除。故選C。
【點睛】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并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5、A【分析】【詳解】
根據“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強調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對法國工人運動的積極影響,故A項正確;材料描述法國工人可以組織一個政黨,而非建立馬克思主義政黨,B項錯誤;C項無法從材料中判斷,排除;材料反映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對法國工人運動的積極影響,并非工人階級推動共和政體的建立,排除D項。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最終建立畢竟使法國工人有了一個基礎,可以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并且在將來不是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為它本身的利益進行戰斗。”緊扣關鍵信息并聯系所學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6、略
【分析】(1)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對材料進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是從中美兩國對戰爭的考慮和認識來描述朝鮮戰爭是一場“有限戰爭”的原因。美國:依據“美國政府認為,歐洲仍然是東西方對抗的主戰場”可概括出“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心在歐洲”;依據“美國領導人首先考慮到,如果美國將戰火燃燒到中國本土,中美之間正式爆發戰爭,蘇聯很可能會依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出面干涉。”可概括出“擔心蘇聯直接參戰”;依據“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都希望這場戰爭盡快結束”可概括出“盟國希望盡早結束戰爭”;依據“世界典論的壓力和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也讓美國政府不得不在軍事行動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可概括出“世界輿論和國內反戰情緒”。中國:依據“對于中國來說,抗美援朝實屬被迫參戰,早日結束戰爭”可概括出“被迫參戰”;依據“加上敵強我弱的現狀和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可概括出“敵強我弱”;依據“統一祖國的任務尚未最后完成,臺灣等一些沿海島嶼和大陸的西藏還沒有解放,國內戰爭還沒有最后結束”可概括出“國內困難重重”。
(2)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對材料進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從戰爭目標;戰爭時間;戰爭手段;戰爭區域這幾個方面來說明這場是一場“有限戰爭”。依據“中國出兵,一開始就確定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政治目標”可知,中國在參戰之始時就明確了戰爭目標;依據“,中國就確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可知中國當時考慮要盡量爭取早日結束戰爭,在戰爭的時間上做了充分的考慮;依據“中國一開始就將戰爭的區域限定在朝鮮境內”可知中國當時對戰爭的區域進行了限定;依據“美國最終放棄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和當美國無法通過軍事手段的運用迅速達到其目的的時候,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也開始謀求同中國的談判”可知,當時后來美國開始考慮用和平談判的手段來結束戰爭。【解析】(1)美國:全球戰略中心在歐洲;擔心蘇聯直接參戰;盟國希望盡早結束戰爭:世界輿論和國內反戰情緒。
中國:被迫參戰;敵強我弱:國內困難重重。
(2)戰爭目標;戰爭時間;戰爭手段;戰爭區域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性質:根據“美國的領導是不可缺少的”得出美國企圖獨霸世界的非正義戰爭;根據所學可知;海灣戰爭是二戰后的局部戰爭,也使懲罰地區霸權主義的正義戰爭。
(2)說明:根據“1991年”;結合所學,可從海灣戰爭是兩極格局結束的背景下,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加劇等分析回答。
【點睛】【解析】(1)性質:二戰后的局部戰爭;懲罰地區霸權主義的正義戰爭;美國企圖獨霸世界的非正義戰爭。
(2)說明:在兩極格局結束的背景下,原來被東西方矛盾掩蓋的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加劇。8、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1973年7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第三世界的興起;經濟危機、冷戰格局、世界多極化趨勢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
(2)根據材料“非、加、太46個國家的工業產品和絕大部分農產品可以免稅和不限量進入歐洲共同體市場,而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向46國出口時不要求互惠”“制定‘穩定出口收入制度’由歐洲共同體給予補償經濟援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分析出答案。【解析】(1)第三世界的崛起;歐洲爆發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蘇美對亞;非、拉美地區的擴張和對歐洲霸權的爭奪日益加劇;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
(2)單方面的貿易優惠,有利于改善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地位;穩定出口收入的補貼措施和經濟援助,有利于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單一結構;是兩歐國家順應國際政治經濟變化,逐步向第三世界靠攏,加強彼此關系的舉措,有利于提高其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但洛美協定沒有從根本上鏟除歐洲經濟共同體同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不平等關系。9、略
【分析】【詳解】
(1)變化:根據材料“開始考慮采取措施來減緩日本侵略...建議對華提供貸款”“廢除美日通商條約”可以對比判斷出美國對于日本侵華的態度轉化。
(2)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美國自身利益角度、美國國家政策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局態勢、美國經濟發展角度、統治者態度等進行分析。【解析】(1)變化:從推行綏靖政策;拒不援蔣抗日;轉為采取行動應對,最終放棄綏靖政策、支援中國抗日。
(2)原因:中國抗日戰爭形勢嚴峻,喪失大片領土;日本侵略勢力膨脹,華盛頓體系遭到嚴重破壞;德意日軸心同盟成立,國際法西斯力量大增;美國逐漸擺脫經濟危機影響,國家經濟、軍事實力增強,設法捍衛自身利益;美國官員的推動,羅斯福總統的態度轉變。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小問的第一問;根據材料“通過十和平原則實現其充當國際警察的威望”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本質是美國企圖領導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第二問,材料“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英法兩國不得不借威爾遜的聲望和“中立”的地位,發表一個空洞的聲明以抵消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可得出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的影響,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則的提出;“‘公開外交’,本來就令英法大為惱怒”可知“公開外交”惱怒英法;“戰后英美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得出英美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因為他的政策自始至終都沒有獲得國會的支持”可得出威爾遜的個人錯誤使得政策沒有獲得國內的支持,特別是國會的支持等方面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第(2)小問,根據材料及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影響一個國家外交的因素角度分析回答。【解析】(1)本質:美國企圖領導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原因:①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爾什維克的影響;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則的提出。②“公開外交”惱怒英法。③英美矛盾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④威爾遜的個人錯誤使得政策沒有獲得國內的支持,特別是國會的支持。⑤美國的政治軍事實力不足以與英法抗衡。(每點,寫到給。其它其如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的影響;美國公眾輿論的影響、共和派的挑戰等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2)認識:①國家利益、國家實力、社會制度和傳統政策是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②外交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國情,順應世界形勢。③一戰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仍以歐洲為中心。11、略
【分析】(1)由材料“采取了“抑法扶德”政策”可答出政策。特點由“為日后希特勒上臺加快擴軍備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在巴黎和會上;英;法、意、美等國將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的主權轉送給日本,這縱容日本軍國主義者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擴張步伐”,可答為:縱容侵略。危害由材料“這種做法實質上縱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也未能阻止日本軍國主義大規模空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之爆發。”可答為:使德、日侵略野心膨脹,加快了二戰的爆發;使廣大被侵略地區陷入深重的災難;使自身未能避免法西斯侵略的災難。
(2)本題設問開放,言之成理即可。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言,要正確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是防止再次戰爭的必然要求。就二戰過程而言,要團結各種力量共同制止侵略,才能有救防止戰爭。就綏靖政策而言,任何縱容侵略的行為都會給自身和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解析】(1)政策:“抑法扶德”。特點:縱容侵略。危害:使德;日侵略野心膨脹;加快了二戰的爆發;使廣大被侵略地區陷入深重的災難;使自身未能避免法西斯侵略的災難。
(2)啟示:正確處理戰爭遺留問題,是防止再次戰爭的必然要求;團結各種力量共同制止侵略,才能有救防止戰爭;任何縱容侵略的行為都會給自身和世界帶來深重的災難。12、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占領了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亞戈蘭高地,并修筑防御工事,還拒絕埃及和敘利亞歸還土地的要求,引發阿拉伯世界的強烈不滿”,可得出,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是:埃敘兩國對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的不滿;根據材料“失敗后的敘利亞阿薩德政府忍辱負重,積極擴軍備戰,希望收回失地,并渴望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霸主”,可得出,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是:敘利亞稱霸中東的野心;根據材料“埃及經濟一直低迷不振,總統薩達特認為在進行任何國內改革之前必須先克服上次戰爭戰敗帶來的恥辱”,可得出,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是:埃及國內的經濟低迷,希望借戰爭轉移國內視線,洗刷恥辱;根據材料“美蘇兩超級大國的介入也使得該地區局勢更趨復雜”,可得出,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是:美蘇的爭奪;結合所學可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還有:阿以矛盾由來已久,難以調和;以色列對埃敘兩國的突然進攻預判不足,缺乏充分準備等。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阿以實現戰略平衡、埃以關系走向正常化、以色列與敘利亞等國家的矛盾更加尖銳、石油危機引發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美蘇對中東地區的爭奪更加激烈等方面分析第四次中東戰爭戰爭的影響。【解析】(1)背景:阿以矛盾由來已久;難以調和;埃敘兩國對第三次中東戰爭失敗的不滿;以色列對埃敘兩國的突然進攻預判不足,缺乏充分準備;敘利亞稱霸中東的野心;埃及國內的經濟低迷,希望借戰爭轉移國內視線,洗刷恥辱;美蘇的爭奪。
(2)影響:阿拉伯國家扭轉了前幾次中東戰爭的不利局勢,與以色列實現了戰略平衡;促使埃以關系走向正常化;以色列與敘利亞等國家的矛盾更加尖銳,為后來的地區沖突埋下禍根;石油危機出現,引發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美蘇對中東地區的爭奪更加激烈。三、論述題(共2題,共4分)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經濟全球化歷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體現出經濟全球化的兩種發展狀況分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經濟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觀點是經濟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論證,根據材料中“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6世紀”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推動第一次經濟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中“第二波浪潮發生在1815—1913年期間”,而這一時間段剛好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因而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成為全球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全球化出現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現在二戰后特別是冷戰初期”,而這一時間段則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結論: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冷戰”對峙等影響經濟全球化,使之出現波動。【解析】觀點:經濟全球化經歷了三次挫折。
論證:17—18世紀;殖民戰爭頻繁,從三次英荷戰爭到英法戰爭,國際貿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頓。1914—1945年,爆發兩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蘇爭霸,兩極格局對峙,全球化受阻。
結論:近代以來,世界戰爭、經濟危機和冷戰對峙使全球化不斷受挫。14、略
【分析】【詳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東省濟南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中畢業班第二次質量檢測試題英語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第三次四校聯考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水工建筑材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一中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1月)月考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年級第五次月考化學試題含解析
- 四川三河職業學院《文化創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省廣元市四中學2025屆初三沖刺模考數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濰坊工商職業學院《經濟學導論E》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復旦附中2025年高三下學期生物試題周練三含解析
- 沈陽北軟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四)》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腳手架穩定計算
- 信息系統網絡安全應急預案
- 掉落物落地品管理規定
- 【圖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燒性能分級(精)
- 科姆龍變頻器說明書kv2000
- 小學生讀書知識競賽試題
- 藍色簡約法律通用PPT模板
- 旅行社掛靠協議(樣板)
- 皮爾遜Ⅲ型曲線模比系數計算表(共享版)
- 房屋租賃合以裝修費抵租金
- Z5140型立式鉆床說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