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版)_第1頁
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版)_第2頁
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版)_第3頁
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版)_第4頁
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2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0秋?海淀區校級期末)有史料記載,“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紙幣),以便貿易”這一現象出現于()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國 D.北宋2.(2020秋?東城區期末)《唐六典》記載:“課戶每丁租粟二石;其調隨鄉土所產綾、絹各二丈……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指的是()A.郡縣制 B.科舉制 C.三省六部制 D.租庸調制3.(2020秋?東城區期末)下列屬于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表現的是()①高產作物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②美洲等地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③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④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2020秋?東城區期末)下列三幅地圖體現了同一歷史現象,其影響是()①推動了江南經濟的開發 ②導致了藩鎮割據③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促進了民族交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2020秋?西城區期末)“兩稅之立,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此賦稅制度的實施()A.推動了租庸調制繼續實行 B.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C.加重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D.杜絕了土地兼并的問題6.(2020秋?西城區期末)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變化是比較計較婚姻關系的物質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是因為()A.士族階層開始衰落 B.政府不再重農抑商 C.商品經濟繁榮發展 D.程朱理學受到尊崇7.(2020秋?西城區期末)有學者稱贊某個歷史人物的作為:“廓清了東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溝通了東西方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國對外交往從陸路向海路的重大轉折”,“增進了當時中國對國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譜寫了嶄新的篇章”。他贊揚的應是()A.玄奘 B.戚繼光 C.鄭和 D.林則徐8.(2020秋?西城區期末)某歷史學習小組搜集了以下三則史料,他們研究的主題應是()①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愈)②天寶已后,戎事方殷,兩河宿兵,戶賦不入,軍國費用,取資江淮。(唐憲宗)③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陸游)A.安史之亂的危害 B.文學體裁的演變 C.經濟重心的南移 D.賦稅制度的沿革9.(2020秋?海淀區校級期末)公元前700﹣公元前300年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轉型時期,符合這一時期的史實是()A.大禹建夏,家有天下 B.青銅帝國,甲骨傳世 C.共主衰微,列國爭雄 D.始皇巡游,張楚立國10.(2020秋?西城區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在曲折中發展,南方的開發初見成效。促進南方開發的有利因素是()A.大部分時期處于分裂狀態,社會動蕩 B.北魏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 C.北民南遷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 D.漢族與內遷民族從沖突到和平交往11.(2020秋?豐臺區期末)用以下兩則史料進行互證,可以說明北宋開封城()A.城市經濟繁榮 B.海外貿易發達 C.紙幣廣泛流通 D.水陸交通便利

12.(2020秋?豐臺區期末)《明史?鄭和傳》記載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出于這種考慮,鄭和下西洋()①宣示了明朝的天朝上國的地位②促進了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③加強了與亞非多國的政治聯系④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北京高一歷史上學期期末匯編: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12小題)1.【分析】本題考查宋朝商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分析材料反映的現象,結合交子出現的時間解答。【解答】依據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在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交子,結合所學可知,交子出現在北宋時期,故D項正確;ABC三個時期均沒有出現紙幣,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商業發展的表現,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2.【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賦稅制度,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唐六典》”、“無事則收其庸”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賦稅制度為租庸調制,故D項正確;郡縣制、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均和材料無關,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賦稅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3.【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解答】結合所學可知高產作物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形成了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即商幫、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如景德鎮和佛山鎮等,這都是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故①③④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美洲的白銀是通過歐洲流向中國的,排除②。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4.【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人口遷徙,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三幅地圖體現的同一歷史現象是魏晉以后人口的南遷,這有利于推動江南經濟的開發和民族交融,故①④正確;人口南遷和藩鎮割據、中外文化的交流無關,排除②③。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人口遷徙,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5.【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賦稅制度,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古代賦稅制度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解答】兩稅法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故答案為B項;兩稅法是在租庸調制無法維持的情況下實行的,排除A項;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項;D項中的“杜絕“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賦稅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賦稅制度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6.【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商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宋朝商業的發展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社會,婚姻關系中計較物質利益,富商與上層社會聯姻(“娶宗室女”)的現象十分常見等,是因為商品經濟繁榮發展,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C項正確;士族階層早在南朝時期已經開始衰落,A項錯誤;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監管市場交易,并非不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B項錯誤;程朱理學強調重義輕利,不是宋代婚姻關系中計較物質利益等現象產生的原因,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朝商業的發展,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宋朝商業的發展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7.【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解答】根據材料“東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溝通了東西方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國對外交往從陸路向海路的重大轉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指的是鄭和,其七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對國外的了解,C正確;玄奘走的是陸路,排除A;戚繼光主要成就是抗倭,排除B;林則徐并未溝通東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8.【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解答】從材料中的“江南居十九““軍國費用,取資江淮““蘇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以看出,江南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他們研究的主題應是經濟重心的南移,故答案為C項;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安史之亂、文學體裁和賦稅制度的變化,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9.【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中關于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作答。【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遭到破壞,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故C正確;A是夏朝,排除A;B是商周時期,排除B;D是秦朝,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春秋戰國的分裂割據屬于考試重點內容,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0.【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促進南方開發的有利因素”,并正確掌握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背景。【解答】依據題干所給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民南遷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南方的開發,故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部分時期處于分裂狀態,社會動蕩”是不利因素,故A項與題意不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還是在北方,與南方沒有直接關系,故B項與題意不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族與內遷民族并沒有從沖突到和平交往,故D項表述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11.【分析】本題考查宋朝城市與商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清明上河圖》。【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宋朝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右圖物質信息描寫的當時的夜市繁榮情況,故A正確。題干涉及是國內城市貿易,排除B。C不符合史實,排除。D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用排除法解決問題,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