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324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中華龍文化歷史悠久,考古發現中華龍的起源與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仰韶時代以單一物為原形的龍紋;龍山時代以鱷魚、蛇紋為主體兼取一兩種動物特征的龍紋;夏商時期以鱷、蛇為主體,兼容魚、虎、鹿、鳥等多種動物特征的龍紋。龍紋的演變折射中華文明的A.源遠與流長B.融合與涵育C.借鑒與創新D.神秘與朦朧2、孔子對傳統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傳統禮儀,主張“克己復禮”。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視宣傳三代成就B.具有濃厚傳統色彩C.注重借鑒外來成果D.形成完整系統體系3、從魏源提倡“師夷制夷”,到清政府興辦“洋務”,不過20年左右;從洋務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過20年左右;從早期改良思想到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不過十年多的時間;從維新變法失敗到民主革命的高漲,不到十年;從辛亥革命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不到十年。這表明()A.政治革新助推西學東漸開始B.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日漸成熟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D.社會變化推動思想新陳代謝4、敦煌壁畫較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以下壁畫形成于北朝時期,描繪了佛教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故事敘述的是佛陀弟子目連拯救其母出地獄的事,其意在勸人向善,勸子行孝。據此可知()

A.佛教與本土文化逐漸融合B.“三教合一”的趨勢開始出現C.儒學借佛教強化社會影響D.社會思潮呈現多元化的趨勢5、如圖是18世紀法國畫家布歇的《中國花園》,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種描繪個人趣味的畫作在法國引起轟動,傳統的歷史和宗教題材畫作只能退居次要地位。上述材料說明了()

A.歐洲人對中國的生活充滿向往B.中國產品積極開辟海外市場C.東方文化開始對歐洲產生影響D.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6、結合課本第二目的“何鳳山給猶太難民簽發的簽證”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圖片,1945年8月,美、英、蘇三國以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同質國家為由,批準波、捷、匈等國遷移境內德意志人口。到1950年,有超過12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其中絕大部分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西方占領區。這一難民潮()A.導致了柏林墻的修筑B.推動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重建C.體現了民族自決原則D.加快了東歐勞動力自由流動7、在拉丁美洲的歐洲移民區域內,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這反映了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進性B.拉丁美洲地區文化多元共存C.文化與宗教信仰自然選擇D.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中國民間信仰問題”在東西方文化首次深層碰撞中被西方傳教士提了出來,他們是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萬萬民間信仰的老百姓頭上。這種“西方成見”,盛行于民國近現代思想界,充滿了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批判傾向。近年來,我國學者策略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義,為民間信仰“去污名化”。

——摘編自《關于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材料二20世紀;“南洋地區”即東南亞華人社會里,大量源自中國故鄉的民間信仰形態現已成為表達與強化“華族”(華裔)認同的主要載體,以及促進所在地文化對話的重要媒介。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媽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媽祖被詩意地稱為“海峽和平女神”。

——《信仰復興與信仰自覺——中國民間信仰的新世紀觀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民間信仰被中國近現代全盤否定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義。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時;孔于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魏晉玄學,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和發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明清之際,個性解放的思想出現,清初,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摘編自馮天瑜《中國文化史》材料二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揪起了以改造國民性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運動。他們認為,國民性的改造歸根到底是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為此,他們喊出三個響亮的口號:個性主義、科學,民主,新文化運動中,他們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中國文化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了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

——摘編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向近代轉向的表現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071838年,福建巡撫張伯行創建的鰲峰書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學府。朝廷賜其“經書、《孝經法帖》、《淵鑒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辦學、學術科研及藏書建設。康熙至嘉慶年間,福建各級官吏捐俸或撥付田產,資其購置圖書。1851年,“置古今經著四百六十種”,除經、史、子、集外,閩人著述和刻印書籍為數也不少,農桑、占星、巫醫等稀見。其《藏書章程》規定:各書備士子觀覽后,應查修貯存;肆業生取閱,登記檔冊;夏月應行曬晾。1908至1901年,藏書先毀于戰火再呈“中興”,呈現傳統經典史籍與體現洋務、新學、西學、時務等書籍收集并重。書院曾培養出林則徐、陳化成等。年,書院改為學堂,藏書由近代圖書館接收。

(1)根據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鰲峰書院藏書的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代福建鰲峰書院藏書的歷史價值。——摘編自陳明利《唐至清代閩臺書院藏書研究》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世界是多元的,因交流而更加豐富多彩。材料一絲綢之路始辟于秦,盛于漢唐。漢武帝時,中斷近百年的中西交通重新得到恢復。當時向西方輸出的絲織品享有盛譽,絲綢通過安息傳到羅馬帝國,成為時髦服飾。東漢時,胡商通過絲綢之路向中國內地運送毛皮、毛織品、香料、珠璣等商品,交換中國內地盛產的絲織品和銅鐵器物。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經海路抵達中國南部,然后再到洛陽進謁桓帝。唐代前期,不少外籍商人通過大漠用路駝將地方特產運往內地,同時又把內地生產的絲綢、瓷器及其他手工業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歐洲乃至非洲廣大地區。——摘編自曹大為等主編《中國大通史》材料二火雞原產于美洲,15世紀末輸入歐洲。現在,火雞已經是許多歐美國家很普通的一種肉食,在感恩節和圣誕節,火雞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1499年,西班牙人彼德羅在委內瑞拉的庫馬海岸見到印第安人飼養的火雞,并于第二年把它帶回歐洲,圈養在公園里供作觀賞禽鳥,稱為珍珠雞。1511年10月24日,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從新大陸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須帶回10只火雞,其中雌雄雞各半。1523年,西班牙人從墨西哥運回大量的火雞。1600年前后,英國移民把歐洲人飼養的火雞品種引進美國和加拿大。——佟屏亞、趙國磐編著:《畜禽史話》材料三糧食安全并不是一個新話題,黨和政府始終把糧食安全當成首要任務來抓,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將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治理體系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這一技術的應用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海外示范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技術成果示范帶動超過450萬畝,在溫室技術、花卉種植等領域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好評。——摘編自趙磊《全球糧食安全與中國特色糧食安全治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漢唐時期相關史實;對“絲綢之路是使節之路;商貿之路與文化交流之路并存”加以闡述。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寫出當時與火雞傳播過程類似的某一物種名稱。概括火雞傳入歐洲產生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聯合國為消除饑餓而成立的組織名稱。概括“中國特色糧食安全治理”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其意義。13、中西方商貿回眸。從絲路興盛到海路大通,不僅帶來中西方商貿變化,同時也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

(1)根據提示;將時間軸補充完整。

(2)如果從地理環境的視角去理解“(陸上)絲綢之路”;以下名稱中最合適的是(單選)

A.沙漠綠洲絲綢之路B.草原絲綢之路C.游牧地區絲綢之路D.中亞絲綢之路。

(3)以下關于“絲綢之路”的兩種歷史觀點;在觀察視角上分別有何側重?綜合兩種觀點,簡要談談“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閱讀以下某學者繪制的示意圖,回答問題。

(4)當時最能體現這一功能的代表性船只當是(單選)

A.馬可·波羅來華搭載的商船B.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

C.麥哲倫船隊的“維多利亞號”D.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汽船。

(5)該賦稅制度應是(單選)

A.租庸調制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畝。

(6)“儲藏”;體現明代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單選)

A.商品經濟活躍B.朝貢貿易主導C.白銀資本雄厚D.小農經濟主體。

(7)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全球海路大通”對傳統中國帶來的主要影響。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2題,共18分)14、閱讀材料;請回答問題。

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文物從歷史;藝術、建筑、科學或人類學角度承載了突出的普遍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規定;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議重點保護。下表是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時期。

國家。

世界文化遣產名錄(部分)

古代文明。

(第一批列入)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

希臘。

雅典衛城。

雅典衛城。

意大利。

古羅馬城。

古羅馬城。

埃及。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近代文明。

意大利。

佛羅倫薩歷史中心。

德國。

德國路德紀念館及建筑群。

德國路德紀念館及建筑群。

英國。

德文特河流工廠群。

德文特河流工廠群。

美國。

獨立國家歷史公園。

獨立國家歷史公園。

現代。

日本。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遺址。

從世界文化進產名錄(部分)簡表中任選兩項遺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它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要求:明確列出兩項遺產,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強調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鑒互通等理念。關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華文化講究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強調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鑒互通等理念。中華文化自古以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多元包容,中國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不同文化交流互鑒從而不斷發展的歷史。中華文化在多元包容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有的淘汰了,有的發展了,這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富有生命活力。文化交流中需要樹立起文化主體意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跟其他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吸取其他文化優秀的東西。如果沒有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看不到其他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不知道怎么取長補短。

上述材料是學者對中華文化的闡釋。據此,結合所學的中國古代史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摘編自樓宇烈《多元包容的文化生命力》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30分)16、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7、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18、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B【分析】【詳解】

中華龍的形象,是擷取、拼合多種動物交融而成的神物,其形成與演變過程正是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真實寫照:從仰韶時代以中原為主星,帶動周邊滿天星斗;到龍山時代的逐漸融合,最終形成夏商時期多元一體的格局經歷數千年的創造、演進、融合與涵育,龍最終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標志、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故B項正確;源遠流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借鑒意思是指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以便吸取經驗或教訓。解釋把別的人或事當鏡子,對照自己,吸取經驗或教訓,以便取長補短。在題干中未涉及,排除C項;神秘指的是難以捉摸,高深莫測。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B【分析】【詳解】

從孔子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運用和主張看,其思想向傳統致敬,B項符合題意;三代典章和成果是孔子所“求”所用,A項“宣傳”不符合其主張;C項中“外來”不符合史實;本題中只有具體的主張,不是“完整”的體系。排除D項。3、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從早期改良思想到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不過十年多的時間;從維新變法失敗到民主革命的高漲,不到十年;從辛亥革命失敗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不到十年”,結合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加深,社會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D項正確;“開始”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民主思想的成熟,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思想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4、A【分析】【詳解】

從材料中的“佛陀弟子目連拯救其母出地獄的事,其意在勸人向善,勸子行孝”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的主張與中國儒家宣揚的倫理道德相近,這說明佛教逐漸吸收融合儒家思想,出現與本土文化逐漸融合的趨勢,A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道教,不能反映“三教合一”的趨勢,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主張與儒學接近和融合,不是儒學借佛教進行宣傳,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當時社會思潮所呈現出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A項。5、D【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法國、中國)。根據材料“是法國人對自由與享樂生活的向往和中國瓷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東西方貿易往來,溝通聯系的增強,中國文化傳入歐洲,影響了歐洲的繪畫內容,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法國畫家佛朗索瓦·布歇,于1742年創作的《中國花園》,這一經典畫作中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元素,表現出部分法國貴族上層人士對中國文化和生活的向往,故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D項正確;材料所述只能代表部分歐洲人,不能代表全部,A項表述以偏概全,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未體現中國產品對海外市場的態度,排除B項;“開始”表述錯誤,無法得出此時東方文化開始對歐洲產生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6、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有超過1200萬德意志人遭到驅逐,其中絕大部分作為難民來到德國的西方占領區”及所學知識可得知德國的西方占領區即聯邦德國,一千多萬遭驅逐的德意志人為聯邦德國戰后恢復提供了勞動力和一定的市場,有利于推動聯邦德國經濟的重建,B項正確;柏林墻修筑于196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民族自決原則,排除C項;遭到驅逐的德意志人作為難民來到德國西方占領區,與東歐勞動力自由流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7、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在拉丁美洲地區內存在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文化多元共存,B項正確;世界分化不分優劣,故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進性的說法錯誤,排除A;文化與宗教信仰與民族傳統、經濟生活等因素有關,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排除D。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明末清初;“中國民間信仰問題”在東西方文化首次深層碰撞中被西方傳教士提了出來,他們是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的始作俑者”可知西學東漸,西方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西方侵略中國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為了更好地侵略中國,西方殖民者對華輸出資本主義文化,同時否定中國文化,同時中國人因為歷次反侵略的戰爭的失敗而逐步喪失了文化自信;根據材料“這種“西方成見”,盛行于民國近現代思想界,充滿了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批判傾向”以及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為了啟蒙國人思想,需要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因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們大多對中國文化抱有絕對否定的態度,對西方持有絕對肯定的態度。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中國在近代歷史中積貧積弱,從而在世界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所以西方人對中國人民間信仰抱有成見,但是伴隨著中國的發展,需要打破西方的成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當代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打破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成見;根據材料二“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知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材料二“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媽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媽祖被詩意地稱為“海峽和平女神””可知,媽祖信仰有利于海峽兩岸的團結,因此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培養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并對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例如媽祖文化這種優秀的民間信仰為世界的華人華僑所共同信仰,因此對媽祖文化的認同,有助于團結世界華人,所以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極大地推動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團結世界華人華僑,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解析】(1)歷史背景:西學東漸;西方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近代隨資本主義文化發展,列強殖民侵略,中國喪失文化自信;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2)意義:有利于打破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成見;有利于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培養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力;極大地推動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團結世界華人華僑,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對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10、略

【分析】【詳解】

(1)據材料一“戰國時;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以及儒學在各個朝代的發展可歸納為傳承性,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貫穿始終;據材料一“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化、藝術高度繁榮”可歸納為多樣性,古代傳統文化領域廣闊,有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據材料一“到了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可歸納為包容性和本土性,傳統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據材料一“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儒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統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儒家思想從漢武帝時期確立正統地位后,便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注重人倫秩序,即重倫理。

(2)據材料二“他們堿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批判‘吃人禮教’,提出要‘以科學和人權并重’”可歸納為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為批判禮教;據材料二“其根本之點就在于重視‘人的價值’,樹立‘獨立人格’”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理學要求壓抑人的個性,可歸納為由壓抑人的個性轉為重視人的個性;據材料二“革除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建立新的與共和制度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可歸納為由為專制統治服務轉變為適應民主政治,同時由重等級秩序的舊道德轉變為重自由平等的新道德。【解析】(1)傳承性: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貫穿始終;多樣性:古代傳統文化領域廣闊,有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包容性:傳統文化在歷史上不斷吸收其他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成果;本土性: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社會。重倫理: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注重人倫秩序。

(2)由維護封建禮教轉變為批判禮教;由壓抑人的個性轉變為重視人的個性;由為專制統治服務轉變為適應民主政治;由重等級秩序轉變為重自由平等。11、略

【分析】【詳解】

(1)特征:根據材料“‘置古今經著四百六十種’;除經;史、子、集外,閩人著述和刻印書籍為數也不少,農桑、占星、巫醫等稀見”可得到藏書數量多,類型多樣;根據材料“其《藏書章程》規定:各書備士子觀覽后,應查修貯存;肆業生取閱,登記檔冊;夏月應行曬晾”可得到保存規定詳細;根據材料“1851至1908年呈現傳統經典史籍與體現洋務、新學、西學、時務等書籍收集并重1901年,書院改為學堂,藏書由近代圖書館接收”可得到歷史與現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發展特征。

(2)歷史價值:根據材料“朝廷賜其‘經書、《孝經法帖》、《淵鑒齋法帖》’置古今經著四百六十種,除經、史、子、集外,閩人著述和刻印書籍為數也不少書院曾培養出林則徐、陳化成等”,可得到豐富的藏書,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培養了相關人才;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到推動了我國藏書業的發展;為我國藏書保存提供了范本;推動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解析】(1)特征:藏書數量多;類型多樣;保存規定詳細;歷史與現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發展特征。

(2)歷史價值:培養了相關人才;推動了我國藏書業的發展;為我國藏書保存提供了范本;豐富的藏書,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推動了中國社會文化發展。12、略

【分析】【詳解】

(1)使節之路: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時期甘英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根據材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使者經海路抵達中國南部,然后再到洛陽進謁桓帝。”,可歸納為166年,大秦使者進謁桓帝。商貿之路:根據材料“當時向西方輸出的絲織品享有盛譽”;“胡商通過絲綢之路向中國內地運送毛皮、毛織品、香料、珠璣等商品,交換中國內地盛產的絲織品和銅鐵器物。”、“不少外籍商人通過大漠用路駝將地方特產運往內地,同時又把內地生產的絲綢、瓷器及其他手工業品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歐洲乃至非洲廣大地區。”,可以歸納為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得到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銅鐵器物等;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引進了國外優良的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琉璃、毛皮、毛織品、珠璣等。文化交流:可從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入手分析,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數字和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歐洲。

(2)根據材料“火雞原產于美洲”;結合所學可知,西紅柿也是原產于美洲,后傳播到歐洲;亞洲等地。影響:根據材料“火雞已經是許多歐美國家很普通的一種肉食,在感恩節和圣誕節,火雞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圈養在公園里供作觀賞禽鳥,稱為珍珠雞。”、可以歸納為豐富了食物的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移風易俗,豐富了飲食文化;改變歐洲人文地理格局;改變了自然環境狀態。

(3)組織:結合所學可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簡稱“糧農組織”,于194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是聯合國系統內最早的常設專門機構,是各成員國間討論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國際組織。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營養水平和生活標準,改進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善農村和農民的經濟狀況,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并保證人類免于饑餓。主要內容:結合所學可知,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根據材料“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這一技術的應用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歸納為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制度創新;堅持總體國家糧食安全觀;根據材料“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可以歸納為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根據材料“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海外示范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可以歸納為將“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成全球糧食安全走廊。意義:可從國內實現自己;為國際糧食安全,世界和平等角度做答。具體可以闡述為。中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中國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貢獻;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解析】(1)使節之路:東漢甘英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者進謁桓帝。

商貿之路:西方通過絲綢之路得到中國出口的絲綢;瓷器、紙張、茶葉、銅鐵器物等;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引進了國外優良的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琉璃、毛皮、毛織品、珠璣等。

文化交流: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數字和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歐洲。

(2)西紅柿。

影響:豐富了食物的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移風易俗;豐富了飲食文化;改變歐洲人文地理格局;改變了自然環境狀態。(任意3點)

(3)組織: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主要內容: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制度創新;堅持總體國家糧食安全觀;積極參與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將“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成全球糧食安全走廊。(任意2點)

意義:中國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中國成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貢獻;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任意2點)13、略

【分析】【詳解】

(1)①: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的任命,第一次出使西域;②:10世紀時,陸上交通受阻,海路漸趨發達對應宋宋朝(北宋也可);③:明初,鄭和七下西洋,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頂峰。

(2)結合所學知識;陸上絲綢之路從地理環境的視角可命名為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之間,直至16世紀仍在使用。“張騫鑿空西域”的典故便源出于此。這是一條東起長安;西至羅馬的大陸通道,分為南北兩條支線。南路由敦煌出陽關西行,沿昆侖山麓穿越蔥嶺(帕米爾高原),西達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東北一帶)、安息(今伊朗)、條氏(今阿拉伯半島),最后抵達大秦(羅馬帝國)。北路由敦煌出玉門關西行,沿天山南麓跨過蔥嶺(帕米爾高原),經大宛、康居(均在今中亞地區),再向西南行與南路匯合。此道沿途多為沙漠和戈壁,由綠洲逐站相連,恰似串串珍珠。全程約7000余公里,其中4000公里位于我國境內,占總長度的二分之一強,A項正確;“草原絲綢之路”開通得比較早,公元5世紀時達到其巔峰。這條路東起蒙古高原,西至哈薩克斯坦丘陵或黑海低地,所經之處多為廣袤的草原,其開拓者當為古代馬背民族。在位于阿爾泰山麓的古墓中,曾發現了公元5世紀前后產自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排除B項;游牧地區絲綢之路即草原絲綢之路,排除C項;中亞地區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排除D項。故選A項。

(3)側重:根據材料“絲綢之路的不同部分;可以分別稱為‘玉石之路’‘香料之路’‘毛皮之路’‘瓷器之路’‘白銀之路’等”可知,觀點一側重立足不同空間,根據商路交流之物品進行解釋;根據材料“絲綢之路依次可分為:使節的時代;朝圣者的時代、商人的時代和傳教士的時代”及所學知識可知,觀點二側重立足不同時間,根據商路交流之主體變化進行解釋。價值:結合所學絲綢之路的作用可得出絲綢之路是商貿流通、人員往來、文化互鑒、傳播友誼之路等。

(4)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主導了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航線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150噸白銀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B項正確;馬可?波羅在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于1275年到達元朝的首都,在中國游歷了17年,馬可?波羅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到達中國,排除A項;麥哲倫船隊進行了環球航海,首次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排除C項;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的汽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排除D項。故選B項。

(5)根據材料“生產者出售產品繳納貨幣賦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賦稅制度是一條鞭法。明朝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C項正確;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排除A項;唐朝中期廢除租庸調,實行兩稅法,排除B項;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排除D項。故選C項。

(6)中國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商海中奮力拼搏,賺了錢后買房買地,才能把賺來的錢牢牢鎖住,體現了明代經濟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體,D項正確;ABC項與“儲藏”體現的經濟特點不符,排除。故選D項。

(7)綜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從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或從積極和消極方面等,加以概括。如:經濟:傳統絲綢之路納入全球貿易網絡,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商品經濟漸趨活躍;政府進行賦稅改革,緩解財政危機。西方力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政治:殖民者東來;政府逐漸轉向閉關自守政策;專制主義制度開始受到挑戰。文化:傳教士東來,傳播宗教的同時,客觀上也帶來先進科學技術;中國文化隨商貿交流影響西方等。【解析】(1)①西域;②宋;③鄭和。

(2)A

(3)側重:觀點一側重立足不同空間;根據商路交流之物品進行解釋;觀點二側重立足不同時間,根據商路交流之主體變化進行解釋。

價值:商貿流通;人員往來、文化互鑒、傳播友誼之路等。(任二)

(4)B

(5)C

(6)D

(7)從經濟;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或從積極和消極方面等,加以概括。

【如:經濟:傳統絲綢之路納入全球貿易網絡,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商品經濟漸趨活躍;政府進行賦稅改革,緩解財政危機。西方力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政治:殖民者東來;政府逐漸轉向閉關自守政策;專制主義制度開始受到挑戰。文化:傳教士東來,傳播宗教的同時,客觀上也帶來先進科學技術;中國文化隨商貿交流影響西方等。】四、論述題(共2題,共18分)14、略

【分析】【詳解】

根據題意要求,從世界文化進產名錄(部分)簡表中任選兩項遺產,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它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如選擇長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城歷史悠久,從春秋戰國時期。伴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堪稱世界建筑奇跡長城又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古往今來,圍繞長城留下的詩詞歌賦、民間文學等體現了豐富內涵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并且也是長城內外民族間文化交流的見證,有其較高的歷史和戰略價值。如選擇雅典衛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是古希臘文明的標志,是歐洲文明誕生地之一;其是希臘最杰出的古代城市建筑群;是古希臘城邦社會繁榮昌盛,強大富足的體現,闡釋了古希臘繁榮興盛的城邦文明;其神話和宗教為代表的古希臘藝術文化特色,閃耀著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光芒。如選擇佛羅倫薩城市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是近代西方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是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重鎮的歷史見證;是近代城市規劃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教堂雕塑和繪畫作品閃耀著人文主義,文化藝術的光芒。如選擇德文特河流工廠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是18~19世紀早期工業文明發展的發祥地之一的歷史見證;見證了人類工廠系統的誕生;體現了英國工業革命依靠水利發展的水利棉紡織業新技術;是具有歷史和科技影響力的工業景區;其工業建筑群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見證了該地區工廠生產形式下的工業文明經濟的發展等等。【解析】示例一長城。長城歷史悠久;從春秋戰國時期。伴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堪稱世界建筑奇跡長城又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古往今來,圍繞長城留下的詩詞歌賦;民間文學等體現了豐富內涵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并且也是長城內外民族間文化交流的見證,有其較高的歷史和戰略價值。

示例二雅典衛城。它是古希臘文明的標志;是歐洲文明誕生地之一;其是希臘最杰出的古代城市建筑群;是古希臘城邦社會繁榮昌盛,強大富足的體現,闡釋了古希臘繁榮興盛的城邦文明;其神話和宗教為代表的古希臘藝術文化特色,閃耀著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光芒。

示例三佛羅倫薩城市中心。它是近代西方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是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繁榮的商業重鎮的歷史見證;是近代城市規劃和建筑藝術的杰作。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教堂雕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