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第9課古詩三首內容分析本課由三首關于傳統節日的故事組成,這三首詩都描述了人們過節時的情景。《元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作品,描寫的是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描寫了詩人在清明時節,股神行路時的感受和心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自然而真切地表達出詩人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人文主題及語文要素人文主題要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會認“屠、蘇”等7個生字,會寫“符、欲”等11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背誦三首古詩,默寫《清明》。過程與方法了解古詩大意,知曉古詩所描繪的節日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背誦三首古詩,默寫《清明》,了解古詩大意。教學難點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學準備查找有關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三個傳統節日習俗的資料;查找中國其他傳統節日的資料;多媒體課件。教學媒體選擇圖片教學活動合作學習教學課時3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1.認識并理解“屠蘇”這個詞語,會寫“符”字。2.讀出古詩的韻律感,讀出沉郁的感情。3.背誦古詩,了解古詩所描繪的節日情景。教學過程一、設疑揭題,理解詩題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猜一猜這是什么字。讓學生感知“元”是“頭、初、首”的意思。2.解疑: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3.交流:你知道家鄉在春節期間有哪些習俗活動嗎?【人文主題訓練】【設計意圖】通過“元”字的演變,理解詩題,從而引出有關春節習俗的交流,環環相扣,水到渠成。二、多種形式,了解詩意1.自由讀古詩,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讀。(1)比一比誰能把古詩讀正確、流利。結合生字表或工具書,自由朗讀《元日》,把不流暢的地方多讀幾遍。(2)同桌之間互讀互聽,互相正音。強調“屠蘇”“曈曈”的讀音。(3)班級內交流、評價。教師范讀。(4)指名讀。(重點檢查“爆、屠、換、符”等字的讀音)(5)推薦一名同學展示讀。2.讀出節奏。(1)古詩很有節奏感。你能嘗試一邊打節拍一邊讀古詩嗎?(2)學生練習讀。(3)教師指名讀,師生點評。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4)組內打節拍齊讀《元日》。3.了解大意。(1)圈出習俗。朗讀古詩,想一想詩人寫了哪些春節習俗,試著圈出來。(2)小組合作理解詩意。(3)學生交流探究。①理解“一歲除”。(除:除去,逝去)②理解“屠蘇”。(了解“屠蘇酒”)【人文主題訓練】屠蘇酒,是中國古代春節時飲用的一種藥酒,又名歲酒。相傳農歷正月初一飲屠蘇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醫孫思邈發揚光大的。飲用屠蘇酒,要按照先幼后長的順序,原因是小孩過年又長一歲,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又少了一年的生命,遲一點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③理解“暖”字。喝了屠蘇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④認識“桃符”。【人文主題訓練】桃符是古代新年時懸掛于大門上的辟邪門飾,春聯的前身;貼桃符是中華兒女過春節的重要習俗,人們通過掛桃符抒發美好愿望,祈禱新年新氣象。(4)指導書寫“符”兩個字。①觀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節,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寫文字等,所以是竹字頭。②觀察“符”字的結構:上扁下大。③師范寫,生摹寫。(5)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評。【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學會通過看注釋、圖片理解詩文的大概意思,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抓關鍵字詞理解古詩,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三、讀出美好,想象畫面1.創設意境,想象畫面。(1)讀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創設意境,引導想象。(3)學生描述詩的畫面。2.指導朗讀,體會意境。(1)再讀《元日》,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2)學生圈畫交流。“暖”既指春風暖,也說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燦爛的陽光,表達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換舊的事物,心情愉快。(3)聯系創作背景,體會詩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20歲以前,他隨父南北游學,了解民生疾苦。21歲起,當過地方官員,做了許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王安石49歲時,宋神宗為擺脫危機,任命他為宰相,主張變法,推行新政。此詩是詩人初為宰相執行新政時,見到新年家家忙著過春節的景象,而聯想到變法開始的新氣象,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4)說說詩人寫這首詩想要表達什么。(5)指名讀全詩。3.練習背誦古詩。要走進詩人的內心,就要感受詩中的情感,借助古詩中的關鍵字詞,細細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蘊,與詩人感同身受,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詩。四、拓展延伸,讀出情景1.學生自由讀描寫春節的詩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軾《守歲》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游《除夜雪》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戴復古《除夜》2.議一議:說說這三句詩中詩人描寫的是春節的哪些難忘情景。3.學生練寫“符”字。4.拓展延伸:調查了解家鄉過春節時的傳統習俗,完成一份春節畫報。隨堂練習完成《核心課堂》/《一本好卷》本節課習題。板書設計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魂、酒、牧”3個生字,會寫“欲、魂、借、酒、何、牧”6個字。2.背誦古詩《清明》并默寫。3.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學過程一、談話解題,了解“清明”1.談談清明的來源。(1)板書古詩的題目:清明。誰知道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嗎?(2)學生交流,教師補充介紹。【人文主題訓練】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氣溫變暖,雨水增多,萬物吐故納新。2.介紹詩人。了解詩人杜牧。指導書寫“牧”,左邊牛字旁的第三筆是提。3.說說你們在清明節通常會做什么。(祭祖、上墳、掃墓、踏青等)二、初讀故事,感受韻律1.按要求,自學古詩。借助生字表,放聲讀古詩,把字音讀準確,把古詩讀通順。2.抓詩眼,悟詩情。(1)自由讀,想一想,詩中哪個詞最能讓你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欲斷魂)(2)理解“欲斷魂”。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詞?(魂魄、靈魂等)“欲斷魂”是什么意思?(失魂落魄)②觀察田字格中“魂”的筆畫,指導書寫“魂”:左窄右寬,不要忘記寫最后的兩筆撇折、點。③學生描紅、臨帖、練寫,教師評價。④指導書寫“欲”。⑤字典中“欲”有三種解釋,詩中的“欲”是哪一種意思?A.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將要,快要。⑥說說“欲斷魂”的意思。3.指導朗讀。(1)指名讀,要求讀通順,讀正確。(2)小組讀。(3)讀出節奏。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4)教師示范讀,指名讀。(5)學生自由讀,齊讀。【設計意圖】古詩教學必須在誦讀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讀促講,以讀促理解,以讀促積累,“讀”占鰲頭。三、讀懂讀透,感受詩情1.自主探究,解字析義。2.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合作理解古詩大意。3.班級交流。(1)感知“紛紛”的精妙。“紛紛”指的是什么?(細雨朦朧的樣子)詩中除了“雨紛紛”,還有什么是“紛紛”的?(詩人的心情)(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掃墓的人、回家祭祖的人、漂泊在外的人……)(3)拓展想象,體會“欲斷魂”所傳達出的意境,體會詩人的心境。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人們回家祭拜先祖。但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心里很不好受,現在又淋了雨,此時,他的感受如何?(欲斷魂)(4)齊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5)行人為什么要找酒家?(喝酒解悶、住宿、歇歇腳、驅驅寒等)(6)情境體驗:學生扮演行人,教師扮演牧童,讀詩中第三、四兩句。(7)指導朗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4.欣賞作品,升華感情。(1)欣賞名家筆下的清明,了解清明節的習俗。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選自豐子愷《清明》在舊時代里,上墳時絕頂高興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婦女兒童歡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墳,無形中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選自周作人《山頭的花木》(2)交流感受:讀了名家寫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3)再次朗讀《清明》全詩。5.背誦課文,默寫古詩。(1)指導書寫“酒、何”。(“酒”里面不能少寫一橫)(2)用方格紙默寫古詩。(3)評講訂正。(要求:正確、美觀)6.師小結: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所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掃墓、踏青外,還有蕩秋千、植樹、打馬球、插柳等,清明節與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符號。【設計意圖】將生活實際與想象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清明節時的哀思。通過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四、總結學法,遷移運用1.回顧古詩,總結學法。(1)回顧《元日》《清明》,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小結。第一步:讀通讀順,借助注釋或通過與同學交流,了解古詩大意。第二步:展開想象,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第三步: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2.布置預習作業。用所學的方法,嘗試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隨堂練習完成《核心課堂》/《一本好卷》本節課習題。板書設計第三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兄、倍”2個生字,會寫“兄、獨、異、佳”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3.通過學習,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并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學過程一、回顧學法,導入課題1.復習古詩,學法回顧。(1)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元日》《清明》。(2)這兩首古詩分別給我們介紹了哪兩個傳統節日的景象?(春節和清明節)(3)上節課,我們總結了學習古詩的三步法,誰來說一說?2.導入新課,板書題目。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詩的題目,指導書寫“兄”。3.讀詩題,解題意。(1)指名讀詩題,讀了詩題,你了解到了什么?(2)“憶”有回想、想念、記得的意思,在這里“憶”的字義是什么?(想念)(3)補充資料。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他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北宋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孟浩然并稱“王孟”。【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學法,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實現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二、借助學法,合作學詩1.按要求,合作學詩。借助學法,先自學,再交流古詩大意;想象古詩畫面;抓住關鍵詞和課前了解的背景,說一說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2.交流所學。(1)匯報詩意。理解關鍵字詞的意思,然后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最后說說整首詩的意思。(關鍵詞:“異鄉”指他鄉;“佳節”指節日;“遙知”指遠遠地知道)(2)體會詩情。①抓住“獨”“異”,體會詩人在他鄉舉目無親的孤獨。②抓住“佳節”,想象重陽節的熱鬧景象,與“獨”“異”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個“倍”字道出了詩人在節日之際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③抓住“兄弟”與“一人”的反差,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3.想象感悟:請你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邊想象畫面。(1)教師范讀,學生想象畫面。(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3)學生交流。【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由讀到悟,在讀的過程中,解詩意,想畫面,悟詩情。三、比較閱讀,拓展延伸1.比較三首古詩的異同,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2.學生交流反饋。預設:相同之處是都描寫了傳統節日的景象;不同之處是表達的情感不同,第一首是喜悅,第二首是悲傷,第三首是孤獨。3.拓展延伸。(1)就像王維一樣,從古至今有許多客居他鄉的游子將他們漂泊在外、凄涼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寫入詩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唐]杜甫《絕句二首》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黃鶴樓》(2)自由讀,指名讀。【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三首古詩的異同,加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葡萄牙語視聽說(III)》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江陰四校2024-2025學年高三3月模擬考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蒼南縣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綜合練習(二)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管理學廣告案例分析
- 私募基金培訓
- 2025勞動合同績效考核
- 2025私人買賣合同協議
- 氣管套管脫管護理流程
- 2025年實習生聘用合同范本
- 2025建筑施工合同范本(方案施工圖) 新手看施工圖紙
- 二襯帶模注漿施工方案
- 煤礦節電降耗管理措施
- 《英語委婉語與忌語》PPT課件.ppt
- 地域文化教學大綱(修訂本)
- 通用航空產業園項目商業計劃書范文參考
- 中國書法演變史
-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范文
- 調查問卷設計-課件PPT
- 井下電纜著火應急演練預案
- APP開發合作協議通用版
- 小學數學 五進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