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如果一篇文章所講的道理錯誤,引用的材料虛假,即使在形式(辭章)上如何漂亮,也決不會被認為是好文章。但是,好的內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辭章必然使內容受到損害。以為形式不需要講究,形式好不好無關緊要,是不對的。我們所說的辭章涉及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一個作者力求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為了運用自如,能夠把內容傳達得準確而生動。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對文章形式的基本的要求。用詞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條理、拖沓冗長,就會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澀,令人費解甚至誤解。在準確之外,還要求文章寫得生動。在辭章拙劣的文章中間,人們所讀到的永遠只是干癟的詞匯,刻板的句法、章法,即使這種文章把意思大體表達出來了,也會因為它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不愿意親近。所以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嚴肅地對待文章的內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提出嚴格的要求。李卜克內西回憶說:“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對于語言的簡潔和正確是一絲不茍的”,“馬克思是個嚴格的修辭家;他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也許有人要擔心,用心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會不會犯形式主義的錯誤,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形式主義是用形式方面的追求來掩蓋內容的空虛和謬誤。形式主義者并不是為了準確地、生動地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而講究形式的人。我們提倡寫文章注意修辭,當然是從切合內容的需要出發。如果作者本沒有什么新穎獨創之見,卻勉強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類來等著讀者喝彩,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形式服從內容的要求相違背,是我們所不取的。事實上,辭章問題雖然是個形式問題,卻不只是單純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風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豐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豐富多彩的反映,一個思想僵化、粗枝大葉的人,很難寫得出生動活潑、嚴密周到的文章來,因此,不從訓練自己的思想著手來加強辭章修養,將很難有大的效果。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總是嚴格地要求自己,盡最大的努力使文章形式做到準確而優美,那也會有助于我們頭腦日趨精密和活潑。有人認為,文章以樸素為貴,只要能把一個意思講得清楚明白就行了,不必費氣力去打扮。對這種意見要分析一下。如果是說文章的修辭應當先求準確,應當恰如其分,不要矯揉造作,以辭害意,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以為隨隨便便寫下去就叫做樸素,實際上使樸素變成了簡陋和寒傖,那是我們所反對的。真正的樸素的風格并不是不費氣力就能達到的。當一個人長期運用文字工具到十分純熟的程度之后,他在用詞造句布局等方面就有自己一套特殊的習慣,這種表現方式上的獨特性,是形成文章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的好文章樸素,有的好文章色彩絢爛;有的文章以含蓄取勝,有的文章淋漓盡致。同是向反動派作斗爭的文章,魯迅的風格和聞一多的風格就很不一樣。在我們的文壇上,應當使不同的風格百花齊放。要把文字工具掌握得熟練,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學習。毛澤東同志說過,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語言,要下苦功學,要學人民的語言,學外國的語言,學古人的語言,從這些語言中吸取一切好的有用的東西。為了能把文章寫好,就應當這樣地努力。(摘自施東向《義理、考據和辭章》第三部分“要有好的形式”)材料二:我們對理論語言的要求,應該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嚴肅與活潑的統一,真與美的統一。理論語言的完美,風格的顯露,主要就決定于這種統一達到怎樣的高度。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理論家,沒有不注重這種統一,沒有不講求理論語言的藝術化的。孔子很懂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道理,所以總是給思想以精致的文采。老子疾偽,故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說;然而,他的著作,“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在外國也是如此。柏拉圖的對話錄,培根的哲學筆記,語言都具有藝術色彩,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也是卓越的文章家和修辭家。李卜克內西曾說:“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馬克思是嚴格的修辭家;他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正因為這樣,他的理論作品才總是洋溢著“美妙的筆調”,成為“完整的藝術品”。有人說《資本論》在“理論上,像鋼鐵那樣堅密,利刃那樣鋒銳;內容上,像海洋那樣淵博豐富;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樣,健全,美麗,動人”。這是很中肯的贊語。不僅是《資本論》,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有不是既以思想內容的科學性博得人們的敬服,又以語言形式的藝術性贏得人們的喜愛的。對于如何加強理論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性,經典作家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在學習經典著作的理論原理和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注意學習它的文采,學習它的語言的藝術性。這是加強理論的戰斗威力的不可忽視的一環,理論之需要有美好的語言形式,就像鳥兒之需要有健全的翅膀一樣重要,真理,從來是靠著語言的助力,才遠走高飛的。(摘自章競《學習經典著作的語言藝術》)(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篇文章不管形式有多么漂亮,只要所講的道理錯誤,引用的材料虛假,就不是好文章。B.一個作者要想把內容傳達得準確而生動,就要力求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法和章法。C.材料二中的兩處“這種統一”都指“抽象與具體”“嚴肅與活潑”“真與美”等三種統一。D.材料二第二段“語言形式”與材料一第三段“文章形式”中的“形式”語意內涵相一致。(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家只要是為準確、生動地表達內容,不管采用何種語言形式,一般不會犯形式主義錯誤。B.寫作文時引用的警句、格言要與文章的觀點相切合,否則就容易違背形式服從內容的要求。C.如果一個人思想豐富多彩,那么他寫文章就不會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D.理論著作要講究思想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形式的藝術性,如此才易贏得人們的敬服與喜愛。(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強調文章要有好的形式的立論前提是文章必須要有好的內容。B.材料一第八段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批駁了文章要樸素無需打扮的認識。C.兩則材料中引用的李卜克內西的話都說明馬克思是講究語言形式的人。D.材料二運用例證法,以孔子、老子、馬克思等人的典型事跡論證觀點。(4)材料二畫橫線的語句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請簡要分析并說明其論證效果。(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昨夜中秋,①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過了一刻,即聽得船艄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來,低壓的云夾著迷朦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又是一番秋意!那雨聲在急驟之中,有零落蕭疏的況味,連著陰沉的氣氛,在我靈魂的耳畔私語道:“秋!”我原來無歡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樣溫婉的浸潤,也就開放了春夏間所積受的秋思,和此時外來的怨艾媾合,產出一個弱的嬰兒——“愁”。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還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著些慘白的微光,預告明月已經妝束齊整,專等開幕。②北天之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婦的侍婢,也穿扮得遍體光艷。但新娘依然姍姍未出。我小的時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樓窗外等看月華。若然天上有云霧繚繞,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憂。若然見了魚鱗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悅,默禱著月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說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華;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親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華只是我腦筋里一個不曾實現的想象,直到如今。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巖中間,周圍有一圈黃色的彩暈,一陣陣的輕靄,在她面前扯過。海上幾百道起伏的銀溝,一齊在微叱凄其的音節,此外不受清輝的波域,在暗中濆濆漲落,不知是怨是慕。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癡望著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他們在我心里,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因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間的恩怨,哪一件不經過她的慧眼呢?印度的埂奇河邊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個榕絨密繡的湖邊,坐著一對情醉的男女,他們中間草地上放著一尊古銅香爐,燒著上品的水息,那溫柔婉戀的煙篆,沉馥香濃的熱氣,便是他們愛感的象征。月光從云端里輕俯下來,在那女子腦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煙尾上,印下一個慈吻,微哂,重復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駛去。一家別院的樓上,窗簾不曾放下,幾枝肥蕩的桐葉正在玻璃上搖曳斗趣,月光窺見了窗內一張小蚊床上紫紗帳里,安眠著一個安琪兒似的小孩,她輕輕挨進身去,在他溫軟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撫摸了一會。又將她銀色的纖指,理齊了他臍圓的額發,靄然微哂著,又回云海去了。一個失望的詩人,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滿面寫著憂郁的神情,他愛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動,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張開兩手,仰著頭,讓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時正在過路,洗沐他淚腺濕腫的眼眶,他似乎感覺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管筆,在白衣襟上寫道:月光,你是失望兒的乳娘!威爾斯西境一座礦床附近,有三個工人,口叼著笨重的煙斗,在月光中間坐。他們所能想到的話都已講完,但這異樣的月彩,在他們對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了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但他們礦火熏黑、煤塊擦黑的面容,表示他們心靈的薄弱,在享樂煙斗以外,雖經秋月溪聲的刺激,也不能有精美情緒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們默默地撲出一斗灰,起身進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從屋背飄眼望進去,只見他們都已睡熟;他們即使有夢,也無非礦內礦外的景色!……昨夜吃過晚飯上甲板的時候,船右是一海銀波,那放銀光的圓球正掛在你頭上,如其起靠著船頭仰望。她今夜并不十分鮮艷,然而她素潔溫和的光線中,猶之少女淺藍妙眼的斜瞟,猶之春陽融解在山巔白雪的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世間凡具有感覺性的人,只要承沐著她的清輝,就發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應,引起隱復的內心境界的緊張,——像琴弦一樣,——人生最微妙的情緒,戟震生命所蘊藏高潔名貴創現的沖動。有時在心理狀態之前,或于同時,撼動軀體的組織,使感覺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流,嗅神經難禁之酸辛,內藏洶涌之跳動,淚腺之驟熱與潤濕。那就是秋月興起的秋思——愁。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豈止、直是悲哀、幽騷、悱怨、沉郁的象征,是季候運轉的偉劇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詩藝界最凄涼亦最微妙的一個消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我并不是為尋秋意而看月,更不是為覓新愁而訪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但丁(意大利詩人)所不許的。我蓋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神經!我重復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云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冪弦的顏色,那是藕灰,她踟躕的行踵,掩泣的痕跡,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所以我曾說:“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這是秋月的特色,不論她是懸在落日殘照邊的新鐮,與“黃昏曉”競艷的眉鉤,中霄斗沒西陲的金碗,星云參差間的銀床,以至一輪腴滿的中秋,不論盈昃高下,總在原來澄爽明秋之中,遍灑著一種我只能稱之為“悲哀的輕靄”。即使你原來無愁,見此也禁不得漸漸興感起來!(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秋時節零落蕭疏的雨聲和陰沉的氣氛觸發了作者的愁思,這反映出作者也有中國古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悲秋情懷。B.正處于失望、憂郁中的詩人摸出筆寫下“月光,你是失望兒的乳娘!”,說明他從月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C.文章寫月光中的礦工雖經秋月溪聲的刺激,也不能產生精美情緒的反應,意在表明他們精神生活的貧乏和內心的麻木。D.作者不盼望秋月團圓,是因為秋月藕灰的冪弦、踟躕的行踵、掩泣的痕跡使她像送喪的麗姝,容易引發他的傷感之情。(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回顧幼時等看月華的段落屬于插敘,既和他現在的等待相互映襯,又為后文他的思緒隨月光漫游天涯做了鋪墊。B.“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崖……”一段,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了一幅淡云籠月、銀輝跳波的美好畫面。C.“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一句,借用古詩將作者個人在月夜的秋思感受升華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情感。D.結尾段中的新鐮、眉鉤等詞想象新奇,形象地描繪出秋月的各種形態,形成一種鋪排,突出了作者對秋月的感受。(3)簡要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①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②北天之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婦的侍婢,也穿扮得遍體光艷.(4)秋月是本文的核心意象,請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秋月”是如何統攝全文的。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材料二: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于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節選自蘇軾《李氏[注]山房藏書記》)[注]李氏:指李常,字公擇,曾做過齊州知州,與蘇軾交往甚密,年輕時曾在廬山讀書,并把他的書全部藏在廬山寺廟里,以供后生學習,這種有益于社會的無私品質使蘇軾很受感動。(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紙的指定位置,答對一處給1分。或因家世A余B緒C得一階D半級E便自為足F全G忘修學。(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稍,逐漸,與《登泰山記》“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的“稍”意思相同。B.恥,以……為恥,意動用法,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泣”用法不同。C.得,能夠,與《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不同。D.“蓋將老焉”與《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的“焉”用法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顏之推認為自古以來勤奮學習的事在經籍史書中隨處可見,但他不能一一列舉,就只選取近世緊要的事來啟發子弟。B.顏之推認為士大夫子弟如志氣高尚,就能經受磨煉最終成就清素的儒家事業;如沒有操守,就會散漫成為平庸的人。C.蘇軾認為與孔子同時代的讀書人雖學習條件困難,卻熟習禮制音樂,品德修養精深,敢于批評落后于社會的讀書人。D.蘇軾自稱衰老多病,但還是希望趁著閑暇時間,翻閱李公擇藏書中自己沒有見過的書籍,彌補自身不足,增廣見聞。(4)把下面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②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姚鼐《登泰山記》)(5)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各題。黃州①張孝祥平生聞赤壁,今日到黃州。古戍參差月,空江浩蕩秋。艱難念時事,留滯豈身謀。索索悲風里,滄浪②亦白頭。[注]①張孝祥,南宋人。此詩寫于1166年,詩人因言官進言被罷官,從桂林返回居住地蕪湖,途經蘇軾所詠唱的赤壁,寫下此詩。②滄浪:指江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久慕赤壁盛名,今日終于到來,表達了實現夙愿的喜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B.第三句寫戰爭的遺跡如今仍然可見,在秋月的映襯下,參差錯落的古營壘更顯滄桑。C.“空”字寫江面之空曠,“浩蕩”寫江水之壯闊,營造出了雄渾又略帶蕭瑟的氛圍。D.尾聯移情于物,運用擬人修辭,將秋風、江水賦予人的情感和形象,表意含蓄蘊藉。(2)頸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彈奏已畢,但人們依然在月下沉醉于樂聲中的名句是:,。(2)北京軍事博物館內,導游小張介紹赤壁之戰時,引用蘇軾《赤壁賦》中“,”兩句,形容曹操大軍攻克荊州順流東下時的盛況。(3)在古代詩詞中,詩人常常用具體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緒具象化,如“,”兩句,千古流傳,引發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感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3分)6.(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我們普通消費者要怎么選購羽絨服呢?到底什么樣的羽絨服更保暖?絨子含量、充絨量和蓬松度應是我們選購羽絨服的主要參考指標。什么是“絨子”呢?絨子,又稱絨朵,由一個絨核和放射出的許多細小絨絲組成,就像一朵蒲公英一樣,圓圓的很蓬松,這樣能儲存更多的靜止空氣,A_______。而以往所說的“含絨量”既包括絨子,也包括絨絲等。絨絲,是絨朵上掉下來的單絲,呈一根一根的絲狀,沒有蓬松感,自然保暖性較差。所以相同充絨重量的前提下,絨子在整個羽絨當中的占比含量越高,保暖性也越好。①絨的顏色有白絨和灰絨之分,灰絨并不意味著它臟或質量不好。某些鴨子或鵝的絨本身就是灰色的,例如廣東比較有名的獅頭鵝,就是灰色的絨,所以購買時B_______。②充絨量,顧名思義,就是在衣服當中填充羽絨的克數重量,是保暖的關鍵指標。一般來說,充絨量越高,意味著羽絨服越厚實,其保暖效果也更佳。當然,如果一件羽絨服擁有較高的蓬松度,即使它的充絨量不是特別高,也能提供良好的保溫性能,并且這樣的羽絨服通常會更加輕盈,因為高蓬松度的羽絨服就像一座“空氣城堡”,能儲存更多空氣,保溫層越厚,保暖性就越好,壓縮后也能快速恢復原狀。(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文中劃波浪線的兩個句子各有一處表述不當,請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3)小明奶奶要去商場選購一件保暖性好的羽絨服,但上述文字對她來說還不夠通俗簡明易操作,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向她介紹兩個選購辦法。(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7分)7.(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在這片平原的邊緣,我看到成片的洋樓和鄉間別墅,以及它們周圍蔥綠的樹木、碧綠的湖水,還有空中飛翔的各種水鳥,這里的風景有如一幅色彩絢麗的水彩畫,在安詳中透著靈動,美出天際,令人愉悅。在湖堤的西邊,是臨資口大橋,橋下是正在匯入洞庭湖的江水。落日恍如碩大無比的蛋黃,渾圓、通透,懸浮在大橋與大河之間,欲落不落。它的光亮反射到水面,形成金色和胭脂色的_______,隨波聚散、流淌。西岸的城鎮,在波光交映中,仿佛傳說中的海市蜃樓。這里真的是水云深處最美麗的人間仙居。湖堤的北邊,是長滿蘆葦和艾蒿的長洲,洲上_______著牛群和羊群,它們在落日余暉中呈現出令人驚奇的金黃色。這種亦真亦幻的色調,讓牛羊們看上去有一點兒_______,也有一點兒神秘。草澤中一群群飛鳴的鳥類,叫不上它們的名字,但那種自在與快樂卻感染了我,我的心里充滿歡喜,那是被生命溫暖的歡喜,而長洲之外_______的煙波,是如此遼遠,讓人生出種種感動。洞庭天下水,這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湖泊之一。此刻,我就這樣靜靜地站在它的水云深處,站在平原與大湖相接的某個點上,站在落日下微涼的風里,感受一種無法言說的大美與靜穆。(1)依次填入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A.光影零落漫不經心浩蕩B.光芒散落隨心所欲浩渺C.光影散落漫不經心浩渺D.光芒零落隨心所欲浩蕩(2)文中劃橫線的句子運用了比喻修辭,選用的喻體是否合適?請談談你的看法。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高一年級選科關系到報考大學時的專業選擇,關系到個人一生的職業規劃。在高一的選科中,你會選取哪個組合?是以物理、化學為主的偏理組合,還是以歷史、政治為主的偏文組合?你為什么要選這個組合?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權衡、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如果一篇文章所講的道理錯誤,引用的材料虛假,即使在形式(辭章)上如何漂亮,也決不會被認為是好文章。但是,好的內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辭章必然使內容受到損害。以為形式不需要講究,形式好不好無關緊要,是不對的。我們所說的辭章涉及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一個作者力求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為了運用自如,能夠把內容傳達得準確而生動。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對文章形式的基本的要求。用詞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條理、拖沓冗長,就會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澀,令人費解甚至誤解。在準確之外,還要求文章寫得生動。在辭章拙劣的文章中間,人們所讀到的永遠只是干癟的詞匯,刻板的句法、章法,即使這種文章把意思大體表達出來了,也會因為它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不愿意親近。所以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嚴肅地對待文章的內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提出嚴格的要求。李卜克內西回憶說:“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對于語言的簡潔和正確是一絲不茍的”,“馬克思是個嚴格的修辭家;他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也許有人要擔心,用心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會不會犯形式主義的錯誤,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形式主義是用形式方面的追求來掩蓋內容的空虛和謬誤。形式主義者并不是為了準確地、生動地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而講究形式的人。我們提倡寫文章注意修辭,當然是從切合內容的需要出發。如果作者本沒有什么新穎獨創之見,卻勉強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類來等著讀者喝彩,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形式服從內容的要求相違背,是我們所不取的。事實上,辭章問題雖然是個形式問題,卻不只是單純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風有密切關系的。語言的豐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豐富多彩的反映,一個思想僵化、粗枝大葉的人,很難寫得出生動活潑、嚴密周到的文章來,因此,不從訓練自己的思想著手來加強辭章修養,將很難有大的效果。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總是嚴格地要求自己,盡最大的努力使文章形式做到準確而優美,那也會有助于我們頭腦日趨精密和活潑。有人認為,文章以樸素為貴,只要能把一個意思講得清楚明白就行了,不必費氣力去打扮。對這種意見要分析一下。如果是說文章的修辭應當先求準確,應當恰如其分,不要矯揉造作,以辭害意,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以為隨隨便便寫下去就叫做樸素,實際上使樸素變成了簡陋和寒傖,那是我們所反對的。真正的樸素的風格并不是不費氣力就能達到的。當一個人長期運用文字工具到十分純熟的程度之后,他在用詞造句布局等方面就有自己一套特殊的習慣,這種表現方式上的獨特性,是形成文章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的好文章樸素,有的好文章色彩絢爛;有的文章以含蓄取勝,有的文章淋漓盡致。同是向反動派作斗爭的文章,魯迅的風格和聞一多的風格就很不一樣。在我們的文壇上,應當使不同的風格百花齊放。要把文字工具掌握得熟練,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學習。毛澤東同志說過,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語言,要下苦功學,要學人民的語言,學外國的語言,學古人的語言,從這些語言中吸取一切好的有用的東西。為了能把文章寫好,就應當這樣地努力。(摘自施東向《義理、考據和辭章》第三部分“要有好的形式”)材料二:我們對理論語言的要求,應該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嚴肅與活潑的統一,真與美的統一。理論語言的完美,風格的顯露,主要就決定于這種統一達到怎樣的高度。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理論家,沒有不注重這種統一,沒有不講求理論語言的藝術化的。孔子很懂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道理,所以總是給思想以精致的文采。老子疾偽,故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說;然而,他的著作,“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在外國也是如此。柏拉圖的對話錄,培根的哲學筆記,語言都具有藝術色彩,馬克思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也是卓越的文章家和修辭家。李卜克內西曾說:“馬克思在語言和風格問題上十分考究,有時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馬克思是嚴格的修辭家;他常常花很多時間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正因為這樣,他的理論作品才總是洋溢著“美妙的筆調”,成為“完整的藝術品”。有人說《資本論》在“理論上,像鋼鐵那樣堅密,利刃那樣鋒銳;內容上,像海洋那樣淵博豐富;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樣,健全,美麗,動人”。這是很中肯的贊語。不僅是《資本論》,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沒有不是既以思想內容的科學性博得人們的敬服,又以語言形式的藝術性贏得人們的喜愛的。對于如何加強理論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性,經典作家已經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應該在學習經典著作的理論原理和科學知識的同時,也注意學習它的文采,學習它的語言的藝術性。這是加強理論的戰斗威力的不可忽視的一環,理論之需要有美好的語言形式,就像鳥兒之需要有健全的翅膀一樣重要,真理,從來是靠著語言的助力,才遠走高飛的。(摘自章競《學習經典著作的語言藝術》)(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一篇文章不管形式有多么漂亮,只要所講的道理錯誤,引用的材料虛假,就不是好文章。B.一個作者要想把內容傳達得準確而生動,就要力求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法和章法。C.材料二中的兩處“這種統一”都指“抽象與具體”“嚴肅與活潑”“真與美”等三種統一。D.材料二第二段“語言形式”與材料一第三段“文章形式”中的“形式”語意內涵相一致。(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作家只要是為準確、生動地表達內容,不管采用何種語言形式,一般不會犯形式主義錯誤。B.寫作文時引用的警句、格言要與文章的觀點相切合,否則就容易違背形式服從內容的要求。C.如果一個人思想豐富多彩,那么他寫文章就不會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D.理論著作要講究思想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形式的藝術性,如此才易贏得人們的敬服與喜愛。(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B)A.材料一中強調文章要有好的形式的立論前提是文章必須要有好的內容。B.材料一第八段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批駁了文章要樸素無需打扮的認識。C.兩則材料中引用的李卜克內西的話都說明馬克思是講究語言形式的人。D.材料二運用例證法,以孔子、老子、馬克思等人的典型事跡論證觀點。(4)材料二畫橫線的語句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請簡要分析并說明其論證效果。(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解答】(1)D.提到“材料二第二段‘語言形式’與材料一第三段‘文章形式’中的‘形式’語意內涵相一致”。我們需要對比兩段中的“形式”含義。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我們所說的辭章涉及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對文章形式的基本的要求。”這里的“文章形式”指的是文章的辭章,包括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強調的是文章外在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而在材料二第二段中,“他的理論作品才總是洋溢著‘美妙的筆調’,成為‘完整的藝術品’。有人說《資本論》在……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樣,健全,美麗,動人。這是很中肯的贊語。”這里的“語言形式”指的是文章的語言表達,特別是其藝術性,強調的是語言表達的優美和動人。雖然兩者都涉及文章的外在表達,但材料一中的“文章形式”范圍更廣,包括語言、章法和風格,而材料二中的“語言形式”更側重于語言本身的藝術性。故選D。(2)C.提到“如果一個人思想豐富多彩,那么他寫文章就不會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們需要分析這個說法的正確性。在材料一第七段中,“語言的豐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豐富多彩的反映,一個思想僵化、粗枝大葉的人,很難寫得出生動活潑、嚴密周到的文章來”,這只能說明思想豐富多彩的人有可能寫出豐富多彩的語言,但不能絕對地說思想豐富多彩的人寫文章就一定不會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因為語言的表達還受到寫作技巧、個人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選項C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C。(3)B.提到“材料一第八段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批駁了文章要樸素無需打扮的認識”。我們需要分析這個說法的正確性。在材料一第八段中,“有人認為,文章以樸素為貴,只要能把一個意思講得清楚明白就行了,不必費氣力去打扮。對這種意見要分析一下。如果是說文章的修辭應當先求準確,應當恰如其分,不要矯揉造作,以辭害意,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以為隨隨便便寫下去就叫做樸素,實際上使樸素變成了簡陋和寒傖,那是我們所反對的”,這里并沒有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假設論證(或叫“正反論證”)的方法,先假設一種正確的樸素觀,再指出一種錯誤的樸素觀,并進行批駁。因此,選項B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B。(4)針對第四小題,我們來看材料二畫橫線的語句:“理論之需要有美好的語言形式,就像鳥兒之需要有健全的翅膀一樣重要”。這句話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本體是“理論之需要有美好的語言形式”,喻體是“鳥兒之需要有健全的翅膀”。比喻詞是“就像……一樣”。論證效果:通過比喻,將抽象的理論需要美好的語言形式這一觀點,生動形象地表達為鳥兒需要健全的翅膀才能飛翔,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時,也強調了語言形式對理論的重要性,就像翅膀對鳥兒的重要性一樣不可或缺。(5)針對第五小題,我們來看材料一的行文脈絡:首先,文章開頭兩段在分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的基礎上,反面提出文章要講究好的形式的觀點:“但是,好的內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辭章必然使內容受到損害……是不對的”。接著,文章從講究形式的目的和講究內容的人也會嚴格要求形式兩個角度,正面闡述講究辭章的必要性:“我們所說的辭章涉及語言、章法和風格等方面……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嚴肅地對待文章的內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提出嚴格的要求”。然后,文章批駁講究語言形式會犯形式主義錯誤與文章以樸素為貴不必追求形式兩種錯誤認識,從反面強調要有好的形式:“也許有人要擔心,用心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會不會犯形式主義的錯誤……是不必要的”“有人認為,文章以樸素為貴……對這種意見要分析一下”。最后,文章指出學習語言的路徑方法,解決問題:“要把文字工具掌握得熟練,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學習……從這些語言中吸取一切好的有用的東西”。綜上所述,材料一的行文脈絡可以概括為:首先反面提出觀點,接著正面闡述必要性,然后反面批駁錯誤認識,最后指出學習路徑。答案:(1)D(2)C(3)B(4)①以鳥憑借翅膀遠走高飛來比喻說明理論借助語言才能流傳,②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語言對理論的重要性。(5)①首先在分析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的基礎上,反面提出文章要講究好的形式的觀點:②繼而從講究形式的目的、講究內容的人也會嚴格要求形式兩個角度,正面闡述講究辭章的必要性;③然后批駁講究語言形式會犯形式主義錯誤與文章以樸素為貴不必追求形式兩種錯誤認識,從反面強調要有好的形式;④最后解決問題,指出學習語言的路徑方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昨夜中秋,①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過了一刻,即聽得船艄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來,低壓的云夾著迷朦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又是一番秋意!那雨聲在急驟之中,有零落蕭疏的況味,連著陰沉的氣氛,在我靈魂的耳畔私語道:“秋!”我原來無歡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樣溫婉的浸潤,也就開放了春夏間所積受的秋思,和此時外來的怨艾媾合,產出一個弱的嬰兒——“愁”。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還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著些慘白的微光,預告明月已經妝束齊整,專等開幕。②北天之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婦的侍婢,也穿扮得遍體光艷。但新娘依然姍姍未出。我小的時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樓窗外等看月華。若然天上有云霧繚繞,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憂。若然見了魚鱗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悅,默禱著月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說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華;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親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華只是我腦筋里一個不曾實現的想象,直到如今。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巖中間,周圍有一圈黃色的彩暈,一陣陣的輕靄,在她面前扯過。海上幾百道起伏的銀溝,一齊在微叱凄其的音節,此外不受清輝的波域,在暗中濆濆漲落,不知是怨是慕。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癡望著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他們在我心里,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因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間的恩怨,哪一件不經過她的慧眼呢?印度的埂奇河邊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個榕絨密繡的湖邊,坐著一對情醉的男女,他們中間草地上放著一尊古銅香爐,燒著上品的水息,那溫柔婉戀的煙篆,沉馥香濃的熱氣,便是他們愛感的象征。月光從云端里輕俯下來,在那女子腦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煙尾上,印下一個慈吻,微哂,重復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駛去。一家別院的樓上,窗簾不曾放下,幾枝肥蕩的桐葉正在玻璃上搖曳斗趣,月光窺見了窗內一張小蚊床上紫紗帳里,安眠著一個安琪兒似的小孩,她輕輕挨進身去,在他溫軟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撫摸了一會。又將她銀色的纖指,理齊了他臍圓的額發,靄然微哂著,又回云海去了。一個失望的詩人,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滿面寫著憂郁的神情,他愛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動,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張開兩手,仰著頭,讓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時正在過路,洗沐他淚腺濕腫的眼眶,他似乎感覺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管筆,在白衣襟上寫道:月光,你是失望兒的乳娘!威爾斯西境一座礦床附近,有三個工人,口叼著笨重的煙斗,在月光中間坐。他們所能想到的話都已講完,但這異樣的月彩,在他們對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了不可言語比說的嫵媚,但他們礦火熏黑、煤塊擦黑的面容,表示他們心靈的薄弱,在享樂煙斗以外,雖經秋月溪聲的刺激,也不能有精美情緒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們默默地撲出一斗灰,起身進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從屋背飄眼望進去,只見他們都已睡熟;他們即使有夢,也無非礦內礦外的景色!……昨夜吃過晚飯上甲板的時候,船右是一海銀波,那放銀光的圓球正掛在你頭上,如其起靠著船頭仰望。她今夜并不十分鮮艷,然而她素潔溫和的光線中,猶之少女淺藍妙眼的斜瞟,猶之春陽融解在山巔白雪的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世間凡具有感覺性的人,只要承沐著她的清輝,就發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應,引起隱復的內心境界的緊張,——像琴弦一樣,——人生最微妙的情緒,戟震生命所蘊藏高潔名貴創現的沖動。有時在心理狀態之前,或于同時,撼動軀體的組織,使感覺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流,嗅神經難禁之酸辛,內藏洶涌之跳動,淚腺之驟熱與潤濕。那就是秋月興起的秋思——愁。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豈止、直是悲哀、幽騷、悱怨、沉郁的象征,是季候運轉的偉劇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詩藝界最凄涼亦最微妙的一個消息。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我并不是為尋秋意而看月,更不是為覓新愁而訪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但丁(意大利詩人)所不許的。我蓋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神經!我重復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云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冪弦的顏色,那是藕灰,她踟躕的行踵,掩泣的痕跡,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所以我曾說:“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這是秋月的特色,不論她是懸在落日殘照邊的新鐮,與“黃昏曉”競艷的眉鉤,中霄斗沒西陲的金碗,星云參差間的銀床,以至一輪腴滿的中秋,不論盈昃高下,總在原來澄爽明秋之中,遍灑著一種我只能稱之為“悲哀的輕靄”。即使你原來無愁,見此也禁不得漸漸興感起來!(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A.中秋時節零落蕭疏的雨聲和陰沉的氣氛觸發了作者的愁思,這反映出作者也有中國古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悲秋情懷。B.正處于失望、憂郁中的詩人摸出筆寫下“月光,你是失望兒的乳娘!”,說明他從月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C.文章寫月光中的礦工雖經秋月溪聲的刺激,也不能產生精美情緒的反應,意在表明他們精神生活的貧乏和內心的麻木。D.作者不盼望秋月團圓,是因為秋月藕灰的冪弦、踟躕的行踵、掩泣的痕跡使她像送喪的麗姝,容易引發他的傷感之情。(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A.作者回顧幼時等看月華的段落屬于插敘,既和他現在的等待相互映襯,又為后文他的思緒隨月光漫游天涯做了鋪墊。B.“現在天上砌滿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崖……”一段,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了一幅淡云籠月、銀輝跳波的美好畫面。C.“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一句,借用古詩將作者個人在月夜的秋思感受升華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情感。D.結尾段中的新鐮、眉鉤等詞想象新奇,形象地描繪出秋月的各種形態,形成一種鋪排,突出了作者對秋月的感受。(3)簡要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①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②北天之幕豁處,一顆鮮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像新嫁婦的侍婢,也穿扮得遍體光艷.(4)秋月是本文的核心意象,請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秋月”是如何統攝全文的。【解答】(1)“他們礦火熏黑、煤塊擦黑的面容,表示他們心靈的薄弱,在享樂煙斗以外,雖經秋月溪聲的刺激,也不能有精美情緒之反感。”這部分內容著重刻畫了礦工們在面對秋月溪聲這樣富有詩意和美感的情景時的狀態。故選C。(2)“若然天上有云霧繚繞,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擔憂。若然見了魚鱗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悅,默禱著月兒快些開花,因為我常聽人說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華”,這反映了作者兒時的單純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而這種插敘的主要作用是為后文作者在面對現實中的秋月時,所展開的豐富想象和深入的情感思考作鋪墊。而不是與當下等待秋月的場景形成映襯關系,因為當下作者更多是在秋思愁緒中品味秋月,與兒時單純的等待在情感深度和內涵上有較大區別。故選A。(3)①該句把“西天掛下的云彩”比作“一大簾的云母屏”,“云母屏”是一種具有光澤和一定透明度的簾子,形象地描繪出云彩的薄而有光澤的質感,給人一種華麗且朦朧的視覺感受,同時也暗示了云彩的規模之大,從天空垂落下來,仿佛將整個西天都遮蔽起來。“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把海天被云彩遮蔽后的寂靜狀態比作“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黑衣尼”通常給人一種莊重、寧靜且帶有神秘色彩的感覺,“默禱”更是凸顯出一種靜謐的氛圍,此比喻不僅寫出了海天的色彩,更傳遞出一種宗教般的寧靜和神秘氛圍,使整個場景富有宗教儀式感和神圣感。②此句將“一顆鮮翠的明星”比喻為“新嫁婦的侍婢”,這種比喻十分生動形象。“新嫁婦的侍婢”給人一種活潑、青春且充滿期待的感覺,“鮮翠”的明星如同精心打扮過的侍婢,光彩照人。同時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喜孜孜地先來問探消息”賦予星星人的情感和動作,讓星星仿佛是一個充滿好奇和熱情的角色,在等待月亮出場時展現出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故答案為:①運用比喻,將云比作云母屏,把海天間的寂靜比作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不僅給人以華麗而神秘的視覺印象,也營造了一種寂靜而肅穆的氛圍。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將明星比作遍體光艷的侍婢,用“喜孜孜”“問探消息”賦予明星以人的情態,形象地寫出了雨霽云淡時作者對明月將現的期待與喜悅。(4)文章開頭從中秋黃昏時的景象寫起,“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作者描繪了一幅黃昏時分的畫面,營造出靜謐、壓抑且帶有神秘色彩的環境氛圍。在文章的中間部分,作者的思緒隨著月光的出現而展開聯想,通過“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著紙筆,癡望著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將視角延伸至月光所及之處。結尾部分“昨夜吃過晚飯上甲板的時候,船右是一海銀波,那放銀光的圓球正掛在你頭上,如其起靠著船頭仰望……那就是秋月興起的秋思——愁。”再次將思緒拉回到自己面對秋月的愁緒上,進一步深化了作者由秋月引發的愁思。總之,“秋月”這一意象貫穿了文章的始終,從開頭的鋪墊引入,到中間的聯想展開,再到結尾的深化升華,通過對秋月在不同場景、不同人物身上的呈現,統攝全文,展現出作者對自然、人生、情感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將多種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以秋月為核心的文章結構中,使文章形散而神聚。故答案為:①秋月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作者反復詠嘆的愁思及對愛情的祝福、生命的關照、失意人的慰藉、底層人民的同情等情感均由秋月引發;②文章圍繞“秋月”行文,按時間順序安排了等待月出、隨月光進行精神漫游、賞眼前秋月抒發秋思三個片段,每個片段的核心意象均是秋月。答案:(1)C(2)A(3)①運用比喻,將云比作云母屏,把海天間的寂靜比作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禱,不僅給人以華麗而神秘的視覺印象,也營造了一種寂靜而肅穆的氛圍。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將明星比作遍體光艷的侍婢,用“喜孜孜”“問探消息”賦予明星以人的情態,形象地寫出了雨霽云淡時作者對明月將現的期待與喜悅。(4)①秋月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作者反復詠嘆的愁思及對愛情的祝福、生命的關照、失意人的慰藉、底層人民的同情等情感均由秋月引發;②文章圍繞“秋月”行文,按時間順序安排了等待月出、隨月光進行精神漫游、賞眼前秋月抒發秋思三個片段,每個片段的核心意象均是秋月。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節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材料二: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于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士之生于是時,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便,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益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君子見書之難,而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可惜也。(節選自蘇軾《李氏[注]山房藏書記》)[注]李氏:指李常,字公擇,曾做過齊州知州,與蘇軾交往甚密,年輕時曾在廬山讀書,并把他的書全部藏在廬山寺廟里,以供后生學習,這種有益于社會的無私品質使蘇軾很受感動。(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加句讀,請將加句讀處的字母填寫在答題紙的指定位置,答對一處給1分。或因家世A余B緒C得一階D半級E便自為足F全G忘修學。(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稍,逐漸,與《登泰山記》“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的“稍”意思相同。B.恥,以……為恥,意動用法,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泣”用法不同。C.得,能夠,與《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不同。D.“蓋將老焉”與《師說》“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的“焉”用法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A.顏之推認為自古以來勤奮學習的事在經籍史書中隨處可見,但他不能一一列舉,就只選取近世緊要的事來啟發子弟。B.顏之推認為士大夫子弟如志氣高尚,就能經受磨煉最終成就清素的儒家事業;如沒有操守,就會散漫成為平庸的人。C.蘇軾認為與孔子同時代的讀書人雖學習條件困難,卻熟習禮制音樂,品德修養精深,敢于批評落后于社會的讀書人。D.蘇軾自稱衰老多病,但還是希望趁著閑暇時間,翻閱李公擇藏書中自己沒有見過的書籍,彌補自身不足,增廣見聞。(4)把下面的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②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姚鼐《登泰山記》)(5)請簡要概括兩則材料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解答】(1)“家世余緒”為名詞性短語,作“因”的賓語,其后斷句;“一階半級”為“得”的賓語,其后斷句;“全G忘”的意思是“完全忘記”,作謂語,主語承前省,其前斷句。故在CEF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還有的人因祖上的蔭庇,得到一官半職,便自我滿足,完全忘記了學習。故選:CEF。(2)D.“用法相同”錯。大概我將終老于此了。焉:兼詞,“于此”,在這里/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焉:句末語氣詞,無實際意義。故選:D。(3)C.“敢于批評落后于社會的讀書人”錯。原文為“非后世君子所及”,意思是“這些都不是后代的讀書人比得上的”。故選:C。(4)①好:喜歡;經傳:經文和傳文;通:全面。句子翻譯為: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的學習了,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②幾:幾乎;既:已經;負:覆蓋;燭:照亮。句子翻譯為: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到山頂,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根據材料一“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士大夫不學無術淪為笑柄的社會現象。根據材料二“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年輕學子有書不讀談吐缺乏根基的現象。答案:(1)CEF(2)D(3)C(4)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的學習了,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②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到山頂,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①材料一反映了士大夫不學無術淪為笑柄的社會現象;②材料二反映了年輕學子有書不讀談吐缺乏根基的現象。參考譯文:材料一:自古以來的那些圣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奮學習,何況普通百姓呢!這類事在經書史書中隨處可見,我也不能一一列舉,姑且揀近世緊要的事說說,來啟發點悟你們。現在士大夫的子弟,長到幾歲以后,沒有不受教育的,學得多的已學了《禮經》《春秋三傳》,學得少的也學完了《詩經》《論語》。等到他們二十歲行冠禮或結婚,體質性情逐漸成型,應根據他們的天生靈性,加倍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誘導。他們中那些志氣高尚的,就能經受磨煉,成就清素的儒家事業;那些沒有操守的,從此散漫下去,就成了平庸的人。人生在世,應該從事一定的工作:當農民的就要算計耕作,當商販的就要商談買賣,當工匠的就要精心制作各種用品,當藝人的就要深入研習各種技藝,當武士的就要熟悉騎馬射箭,當文人的就要談論儒家經書。常見士大夫恥于從事農業商業,又缺乏手工藝方面的本事。射箭連一層鎧甲也射不穿,動筆僅僅能寫出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飯飽,無所事事,以此消磨時光,了結一生。還有的人因祖上的蔭庇,得到一官半職,便自我滿足,完全忘記了學習。碰上有吉兇大事,議論起得失來,就張口結舌,茫然無所知,如墮云霧之中;在各種公私宴會的場合,別人談古論今,賦詩言志,他卻像塞住了嘴一般,低著頭不吭聲,只好打打呵欠,伸伸懶腰罷了。有見識的旁觀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鉆到地下去,這些人為何不勤學幾年,以免終生愧辱呢!材料二:自從圣人孔子開始,人們的學習一定是從讀書開始的。在那個時代,只有東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稱得上擁有很多的書。韓宣子出訪魯國,才見到《周易》和《魯春秋》。季札出訪地處中原的魯國,這才能夠欣賞到風、雅、頌的演奏。出生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能夠讀到儒家六部經典之作的人大概沒有幾個,他們的學習條件可以說是非常的困難。然而他們都熟習禮制和音樂,品德修養精深,這些都不是后代的讀書人比得上的。自從秦漢以來,著書的人越來越多,紙張和文字筆畫一天天趨于簡便,因而書籍也隨之日趨豐富,讀書的人沒有哪一個沒有書的,然而學習、讀書的人卻越來越不認真,這是為什么呢?我還趕得上見到那些老一輩的儒學先生,據說他們小時候,想要找《史記》《漢書》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親自動手抄寫,日夜背誦,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歸還了。近年來書商間相互輾轉翻刻書籍,諸子百家的書,每天都有千萬流傳于世。對于讀書人來說,當今的書是這樣地多又是這樣地容易得到,照理說他們的文章詞采和學術造詣,應當比古人好上許多倍。可是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年輕士子,全都把書捆扎起來而不去閱讀,言談空洞無物;漫無根底,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已經衰老多病,對于社會沒有多大用處了,只希望能有幾年的閑暇,遍讀李君藏書中我還沒有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就是我希望游覽而一直沒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將終老于此了。我把公擇的藏書全都翻出來,拾取他剩余棄置的東西來彌補自己的缺陷,也許會有所收益吧!而公擇要我寫篇文章作為他的廬山藏書記,于是才寫下了上面的一席話,讓后來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見到書的困難,而當今的讀書人有書卻不讀,是非常可惜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各題。黃州①張孝祥平生聞赤壁,今日到黃州。古戍參差月,空江浩蕩秋。艱難念時事,留滯豈身謀。索索悲風里,滄浪②亦白頭。[注]①張孝祥,南宋人。此詩寫于1166年,詩人因言官進言被罷官,從桂林返回居住地蕪湖,途經蘇軾所詠唱的赤壁,寫下此詩。②滄浪:指江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首聯寫久慕赤壁盛名,今日終于到來,表達了實現夙愿的喜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B.第三句寫戰爭的遺跡如今仍然可見,在秋月的映襯下,參差錯落的古營壘更顯滄桑。C.“空”字寫江面之空曠,“浩蕩”寫江水之壯闊,營造出了雄渾又略帶蕭瑟的氛圍。D.尾聯移情于物,運用擬人修辭,將秋風、江水賦予人的情感和形象,表意含蓄蘊藉。(2)頸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解答】(1)A.“表達了實現夙愿的喜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錯,首聯寫詩人來到黃州,因黃州是蘇軾曾經被貶之地,詩人觸景生情,從而引發了詩人對時事的感傷,所以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感傷的。故選A。(2)頸聯“艱難念時事,留滯豈無由”意為:時事艱難,可念的事情很多;但滯留此地,難道不是因為被貶謫?“艱難念時事”,詩人因言官進言被罷官,途經蘇軾所詠唱的赤壁,自然會想到蘇軾遭受的貶謫,以及蘇軾所處的北宋朝廷的軟弱,因此詩人對朝廷的時事不由得感到憂傷。“留滯豈無由”,詩人因言官進言被罷官,途經蘇軾所詠唱的赤壁,自然會想到蘇軾遭受的貶謫,以及蘇軾所處的北宋朝廷的軟弱,因此詩人對朝廷的時事不由得感到憂傷。“留滯”二字,寫出了詩人此時被罷官的處境,詩人因進言被罷官,心中難免有感傷之意。“豈無由”三字,表明了詩人被貶謫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其直言進諫,因此詩人對于被貶謫有無奈之感,也流露出不平之意。答案:(1)A(2)①詩人對時事艱難的感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②詩人不能為國效力的無奈和憂憤。(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彈奏已畢,但人們依然在月下沉醉于樂聲中的名句是: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2)北京軍事博物館內,導游小張介紹赤壁之戰時,引用蘇軾《赤壁賦》中“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兩句,形容曹操大軍攻克荊州順流東下時的盛況。(3)在古代詩詞中,詩人常常用具體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緒具象化,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千古流傳,引發了不同時代人們的感嘆。【解答】故答案為:(1)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重點字:舫)(2)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重點字:蔽)(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重點字:似)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1小題,13分)6.(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我們普通消費者要怎么選購羽絨服呢?到底什么樣的羽絨服更保暖?絨子含量、充絨量和蓬松度應是我們選購羽絨服的主要參考指標。什么是“絨子”呢?絨子,又稱絨朵,由一個絨核和放射出的許多細小絨絲組成,就像一朵蒲公英一樣,圓圓的很蓬松,這樣能儲存更多的靜止空氣,A_______。而以往所說的“含絨量”既包括絨子,也包括絨絲等。絨絲,是絨朵上掉下來的單絲,呈一根一根的絲狀,沒有蓬松感,自然保暖性較差。所以相同充絨重量的前提下,絨子在整個羽絨當中的占比含量越高,保暖性也越好。①絨的顏色有白絨和灰絨之分,灰絨并不意味著它臟或質量不好。某些鴨子或鵝的絨本身就是灰色的,例如廣東比較有名的獅頭鵝,就是灰色的絨,所以購買時B_______。②充絨量,顧名思義,就是在衣服當中填充羽絨的克數重量,是保暖的關鍵指標。一般來說,充絨量越高,意味著羽絨服越厚實,其保暖效果也更佳。當然,如果一件羽絨服擁有較高的蓬松度,即使它的充絨量不是特別高,也能提供良好的保溫性能,并且這樣的羽絨服通常會更加輕盈,因為高蓬松度的羽絨服就像一座“空氣城堡”,能儲存更多空氣,保溫層越厚,保暖性就越好,壓縮后也能快速恢復原狀。(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文中劃波浪線的兩個句子各有一處表述不當,請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3)小明奶奶要去商場選購一件保暖性好的羽絨服,但上述文字對她來說還不夠通俗簡明易操作,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向她介紹兩個選購辦法。【解答】(1)A根據語意,此處應該填作用,再結合下文“絨子在整個羽絨當中的占比含量越高,保暖性也越好”,所以此處填:保暖性好。B結合因果關系分析,此處強調的是不必選擇絨的顏色,所以此處填:顏色不必一味追求白絨。(2)①主賓搭配不當,主語是顏色,賓語是絨,改為:絨有白絨和灰絨之分②“克數”或“重量”重復贅余,去掉“克數”或“重量”。(3)找到相關信息“一般來說,充絨量越高,意味著羽絨服越厚實,其保暖效果也更佳。當然,如果一件羽絨服擁有較高的蓬松度,即使它的充絨量不是特別高,也能提供良好的保溫性能,并且這樣的羽絨服通常會更加輕盈,因為高蓬松度的羽絨服就像一座“空氣城堡”,能儲存更多空氣,保溫層越厚,保暖性就越好,壓縮后也能快速恢復原狀”,理清層次,找到關鍵詞語“厚實”“蓬松”“快速恢復原狀”,注意對象“小明奶奶”,可以寫:①可以上手掂一掂,選擇厚實又相對輕盈的羽絨服。②可以用手按壓羽絨服,選擇松手后快速回彈恢復的。③可以上手摸一摸,選柔軟又蓬松的羽絨服。答案:(1)A保暖性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