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上海市各區初三語文一模卷【文言文閱讀題】匯集
(2024年虹口區)
【甲】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有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毛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記(節選)
見法人,乃大驚,問所從未。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消殺鳴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
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比
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
人道也。”
【丙】
王經少貧苦,仕至二千石,母語之曰:“汝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比可以止乎!”經不能用,為尚書,
助魏,不忠于晉,被妝。涕泣辭母曰:“不從母故,以至今日!”母都無戚容,語之曰:“為子則孝,
為臣則忠,何負吾邪?”
—《世說新語?賢媛》
[注釋]①王經(?—260):字彥緯,冀州清河郡人,三國時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書,深得魏帝曹里信
任。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馬昭弒君篡位之心日益明顯,決定不再坐以待髡,召王經、
王沈、王業商討伐司馬昭計劃。王沈、王業要向司馬昭秘告此事,遨王經一道前往,被王經拒絕。不久,
魏帝曹髦被司馬昭所殺,王經因忠于曹魏被誅。②二千石:漢代稱郡守為二千石。③晉:特指后來篡姆
國權的司馬氏。④或容:悲傷的神色。
5.【甲】詩和【乙】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6.脩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下列選項中,加點的“為”和“武陵人捕魚為業”中的“為"解釋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B.不足為外人道也C.汝為寒家子D.為尚書
(2)下列選項中,對丙文“不從母敕”中“敕”的解釋最恰當一項是()。(2分)
A.告誡B.命令C.任命D.斥責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遂與外人間隔
8.下列對詩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詩”欲辨已忘言”是因為詩人喝酒之后,處于半醉半醒的狀態。
B.【甲】詩“飛鳥相與還”中飛鳥朗然來歸,可以看作是詩人躬耕自樂的藝術化身。
C.【乙】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寫出了漁人時桃源中人錯過外面世界的精彩變化而感嘆惋
惜。
D.【丙】文“何負吾邪”表達了王母對兒子不忠不孝的失望,塑造了她“賢媛”的形象。
9.【甲】詩【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中的王經都身處亂世,面對社會黑暗,政治腐敗,前者的人生選
擇是,向后者的人生選擇是—。雖然他們的人生選擇小同,但都具有—高貴品質。(9分)
(2024年寶山區)
【甲】
從,卜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瑕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班,為嶼,為續,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狒。
潭中曳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曲,往來翕忽,似與游號
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耳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發骨,悄愴幽逐。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
其①詔至京師,而復為柳州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浦州。子厚注日:“播州非人所
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②,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于朝,將開疏③,
愿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④。
[注釋]①其:指柳宗元。②窮:處于困境。③疏:上書。④恨:遺惚。
5.【甲】文作者是朝柳宗元,【乙】文中提及的是他的“字”。(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不可久居()(2)愿以柳易播()
7.下列對【乙】文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況且絕沒有讓母子一起去柳州的道理。B.并且也沒有讓母子一起來柳州的道理。
C.況旦絕沒有讓母子一起去播州的道理。D.并口也沒有讓母子一起來播州的道理。
8.(1)人物不同行為背后有不同的心情:【甲】文中“伐竹取道”一句表現了柳宗元一行
人的□□之情;【乙】文中“泣”字表現了柳宗元的□□之情。(4分)
(2)對于引發人物行為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中“伐竹取道”是因為看見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甲】文中"乃記之而去”是因為無法探尋小石潭源頭。
C.【乙】文中“泣曰”是因為得知文I夢得被貶播州的消息。
D.[乙】文中''請于朝,將拜疏”是因為劉夢得不想赴任。
9.【甲】文中面對自身被貶,【乙】文中面對友人被貶,柳宗元采取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請作簡要
分析。(5分)
5.(2分)唐子厚
6.(4分)(1)停留(2)更換
7.(3分)C
8.(1)(4分)好奇(高興給1分);悲傷或擔憂
(2)(3分)C
9.(5分)柳宗元面對自身被貶,以觀賞美景(寄情山水)(1分)來排遣內心的憂傷凄苦(1分):柳
宗元面對友人被貶,上書朝廷,用柳州與劉禹錫所任播州對換(2分),來解友人的困境(以表達對反
人的關心或體諒)(1分)
(2024年黃浦區)
【甲】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摟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抉,此事十■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C
【乙】醉翁亭記(節選)
(1)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嗚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
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
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雄?廬陵歐陽修也。
【丙】書馬犬事
2
歐陽公在翰林時,常與向院必出游。桿奔馬宛大,公日:“(3)試書典一事。”一口:“有大臥于逋貓,
逸馬蹄而殺之。”一日:“有馬逸于街衢,臥犬遣之而卷。"公曰:“(4)使之修史,萬卷未已也。”
日:“內翰②云何?”公曰:“逸馬殺犬于道。”相與一笑。
[注釋]①同院:指與歐陽修同在翰林院供職的人。②內翰:翰林的別稱,此處指歐陽修。
5.甲詞作者(人名),乙文作者歐陽修,都是宋代著名家。(2分)
6.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和丙文中的面線句。翻譯恰當的是()。(4分)
A.(1)(3)B.(1)(4)C.(2)(3)D.(2)(4)
(1)不久夕陽掛在西山上(2)人們知道從太守游玩中獲得樂趣
(3)大家嘗試寫下其中一件事(4)讓你們編修史書,一萬卷也寫不完
7.“何”在詞典中的解釋有:A.誰;B.什么;C.怎么樣;D.為什么。為下列句子中的“何”選擇一個正
確的選項(填字母):(4分)
(1)今夕是何年()(2)內翰云何()
8.“曠達”形容人的心胸開闊、豁達。甲詞和乙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曠達”的一句分別是:
“";"”。(4分)
9.(1)以下主張與丙文中歐陽修的看法一致的是()。(3分)
A.寫作要實事求是,不能隨意夸大。B.寫作要言簡意賅,絕對不可啰嗦。
C.文章應發乎真情,無需刻意求新。D.文章應追求內容深刻而字面淺顯。
(2)黃同學讀了丙文后,將乙文最后兩句改寫如下。請對他的改寫進行評價。(5分)
同其樂,述以文,廬陵歐陽修。
(2024年奉賢區)
【甲】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官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義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闔,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砍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
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寢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闈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書遺蔡允元(元豐八年九月作于楚州)
仆闈居六年,復出從仕。自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風三日不得渡。故人蔡允元來船中相別。允元
卷卷不忍歸,而仆遲回不發,意甚愿來日復風。坐客皆云東坡赴官之意,殆似小兒卷延避學。愛其語
切美,故書之,以遺允元,為他日力休一笑。
5.【甲】【乙】【丙】三篇的作者都是(朝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1分)
6.【甲】詞中的“埼戶”的意思是(2分)
7.加點字解釋。(4分)
(1)大風三日不得渡()(2)以遺允元()
8.句子翻譯(6分)
(1)用現代漢語解釋【乙】文中畫線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橫,蓋竹柏影也。
(2)下列對【丙】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在座的客人都說東坡赴官上任的意思,恐怕像小孩子緩步而行逃避上學。
3
B.在座的客人都說東坡赴官上任的樣子,就像小孩子緩步而行逃避上學。
C.在座的客人都說料想東坡赴官上任的神情,接近像小孩子被邀請去上學要逃避一樣。
D.在座的客人都說東坡去做官的路,困乏疲憊像小孩子逃避上學一樣。
9.下列對【甲】詞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
A.“恐”字把詞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直接表達出來。
B.“轉”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
C.“無眠”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景。
D.,,何事”一詞表達了詞人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悵。
10.【甲】詞中”此事古難全”可以看出作者。這種人生態度在【乙】文中的具體表現
是。【丙】文中蘇軾“"卻,同樣也反映了他這一特點。(6分:
<2024年嘉定區)
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臉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
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嗎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鳳
④,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矢之節⑤也,故唯圣人為能和。和,
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是‘也。"宋之丁氏,
家無井而出溉漢,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
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節選自《》
[注釋]①樂(yue)正:古代官名,負責管理音樂事務的官員。夔(ku?):人名,善音律。②重黎:
相傳堯時掌管時令,后為舜臣。③草莽:草野,指民間。④通:調和。八風:八方之風。⑤節:關鍵,
5.請給上文補充出處:《》(書名)。(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2)得一人之使()
7.對文中畫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大丈夫的快樂是天地的精華,是得失的關鍵。
B.大丈夫所喜愛的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是得失的關鍵。
C.音樂是天地的精華,是得失的關鍵。
D.音樂是是天地的精華,得失的關鍵在于節拍。
8.從下列選項中為文中畫波浪線中的“足”選擇最合適的義項()。(3分)
A.人體膝蓋以下的部分,又專指腳B.足夠,充足,滿足
C.值得,配D.(舊讀jii)過分
9.末句“求聞之若此”中的“聞”是消息、傳聞的意思,它在兩個故事中分別指的是和(用自己
的話概括)(4分)
10.文中魯哀公向孔子求證傳聞真假,宋君做出的類似表現是“”(用原文語句回答),
他們都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用自己的話表述)。作者借兩則小故事
所要闡釋的觀點是“”(用原文語句回答).(6分)
5.(2分)呂氏春秋/呂覽
6.(4分)(1)選拔,推舉(2分)(2)使喚,派遣(2分)
7.(3分)C
8.(3分)B
9.(4分)夔只有一只腳(2分):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2分)
10.(6分)令人問之于丁氏(2分);凡事都要調查研究,力能弄清真相/不可輕信遙言,人云亦云(2
分):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2分)
(2024年浦東區)
【甲】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把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砍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
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
少闈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追和陶淵明詩引(節選)
蘇轍
東坡先生謫居俯①耳,置家羅浮②之下。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先生平生獨喜為詩。是時,轍亦遷每
康,書來告日:“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瘡而實腴③。
然呂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戰?如算為人,實有感焉。豆今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砍
以晚節師危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人,而子畸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
折困,終不能慢④,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有刪改)
[注]①傀:即伊州。②羅浮:印羅浮山。③質而實綺,瘢而實腴:這是蘇軾對陶淵明詩我的評價,意思
是平實中透著文采的華麗,清淡中透著豐富的意味。④慘(quan):改變。
5.【甲】詩題中的“樂天”指的是(人名),【丙】文中提到了“淵明”,我們還學過
他的作品《》。(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葺茅竹而居之()
(2)參考下面的詩句,畫線句中加點詞“桑榆”的意思是().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A.桑樹和榆樹B.指日落時余光所在處,謂晚暮C.比喻晚年D.喻指隱居山園
7.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3分)
相與步于中庭
8.【乙】文中蘇軾“”的行為,說明他把張懷民當作心意相通的朋友。【丙】文中,蘇
軾評價陶淵明、(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他稱得上是陶淵
明跨越時空的知音。(5分)
9.【甲】與【丙】中,劉禹錫和蘇軾面對相同的處境一一“口”(【丙】文中的一個字),采取了不司
的方式來排解苦悶,前者“”,后者讀詩寫詩,二人體現出相同的人生態度,即(5分)
10.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詩用“聞笛賦”表達對物是人非的感慨,用“爛柯人”抒發對友人的懷念。
B.【乙】【丙】兩文融多種表達方式為?體,字里行間飽含了作者辛酸與悲涼的情感。
C.【丙】文中蘇軾居陋室、飯蔬食仍“喜為詩”,其心境與【乙】文的“閑人”相近。
D.【甲】【乙】【丙】三篇詩文都抒發了作者雖然“處江湖之遠”,卻憂國憂民的心聲。
5.(2分)白居易;《飲酒》(其五可不寫)/《桃花源記》
5
6.(4分)(1)居住(2)C
7.(3分)(我們)一起在院中漫步“相與”1分“步于中庭”翻洋、語序各1分,主語未補充不扣分
8.(5分)尋張懷民(1分);(“遂至……”多抄不扣分,抄錯字扣分)詩品高妙(2分):人品
高潔(2分)
(“人好”給1分:“不慕名利”給2分:抄注釋③未概括給1分)
9.(5分)謫/遷/難(1分);(暫)憑杯酒(2分,不寫“憑”只得1分):以樂觀、豁達/積極/曠
達的心態面對困境(2分)
10.(3分)C
(2024年靜安區)
【甲】岳陽樓記(節選)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
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醉翁亭記(節選)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心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
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丙】喜雨亭記(節選)
蘇軾
①爭以雨名,志喜也。……
②子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奉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和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菊
麥座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③。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
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和與件⑤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
而3亭適成。
③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日:“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
日:“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⑥,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
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喝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和與優游而樂于此亭者,皆
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注釋]①扶風:折鳳翔府。作者于宋仁宗嘉祐六年任鳳翔簽判。②雨麥:天降麥子。雨,這里作動詞,
③有年:豐收之年。④乙卯:農歷三月八日。下文的甲子、丁卯分別指農歷三月十七日、農歷三月二十
日。⑤懺(bian):高興。⑥薦饑:饑荒。
5.【甲】【乙】【丙】三文作者都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其中(人名)和(人名)
名列“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釋【丙】文中的加點詞。(4分)
(1)民以為未足()(2)今天不遺斯民()
7.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的畫線句。(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丙】文中,百姓憂愁是因為“”,歡樂是因為“.”:作者用“雨”
為亭子命名的原因是°(前三空用文中詞句回答,后一空用自己的話回答,共4分)
9.下列對【甲】【乙】【丙】三文理解與分析不當的一項是()。(3分)
A.【甲】文中作者流露出找不到志同道合者的慨嘆。
B.【乙】文中太守既能知禽鳥之樂,又能樂游人之樂。
C.【丙】文畫線句用排比手法描述官民慶賀喜雨降臨的場景。
6
D.【閃】文第③段揭示了雨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意義。
10.【甲】【乙】【丙】三篇雜記文,都借“記”抒發情志。【甲】文中",”充分展示
了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志向:【乙】文中“太守快樂著游人的快樂”流露了作者為
政治理想;【丙】文作者在任鳳翔簽判時才二十多歲,當時立志干出一番大事,文中的“喜雨”之情,
正反映了作者的情感。1前兩空用文中語句回答,后兩空用自己的話回答,共6分)
5.歐陽修、蘇軾(2分)
6.(1)足夠、充足(2)拋棄(4分)
7.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3分)
8.(既而)彌月不雨(1分);丁卯大雨,三日乃止(1分):亭子落成之時恰逢當地久旱逢雨:記住這
一喜事,表示不忘。(2分)。(共4分)
9.A(3分)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民同樂;與民同憂共喜
(2024年徐匯區)
[甲]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集。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
湮,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維,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丁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必之有?
[丙]僅二竹籠
張岱
明軒軌由御史為按察使,清約自持,四時一布施,常蔬食。約諸僚友,三日出俸市肉一斤,多不能堪,
待故舊,惟一肉,或殺雞,輒驚曰:“軒廉使殺雞待客矣、”后以都御史致仕咒上問日:“昔浙江廉
使考滿歸家,僅二竹寵,是汝乎?”就頓首②謝。
(節選自《夜航船》)
[注釋]①致仕:辭去官職退休。②頓首:跪而頭叩地。
5.《甲]詩的作者陶淵明是(朝代)詩人。(2分)
6.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劃線句。13分)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朕之勞影。
7.根據知識框中的文言知識,下列選項中可以合并解釋的一項是()。(3分)
A.結廬B.白丁C.故舊D.輒驚
8.下列對[丙]文劃線句理解F確的一項是().(4分)
A.軒頓廉使殺雞等待客人了。B.軒賴廉使殺雞招待客人了。
C.軒暢派人殺雞招待客人了。D.軒物派人殺雞等待客人了。
9.品讀[甲]詩[乙]文中寫景的句子,填寫表格。(4分)
詩文寫景句子所寫景物景物動態
[甲]詩山氣R夕佳,飛鳥相與還(2)還
7
|[乙〕文](1)|苔痕、草色|上、(3)
10.[甲]詩[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主人公都選擇了樸素的生活,但原因各有不同。
[甲]詩體現了陶淵明(1)的人生追求。
[乙]文體現了劉禹錫⑵的人生態度。
[丙]文則體現了軒葉(3)的職業操守。(6分)
5.(2分)東晉(晉朝)
6.(3分)(這里)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7.(3分)C
8.(4分)B
9.(4分)(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2)山氣、日夕、飛鳥(只答飛鳥2分;只答山氣、
口夕任一點1分)(3)入
10.(6分)(1)回歸自然/田園(崇尚自然、融入自然):(2)安貧樂道:(3)清約自持(廉潔
自律)
(1)寧靜自由、悠閑自得等1分(2)不慕富貴、潔身自好等1分(3)節約等1分
(2024年普陀區)
[甲]
關關雎雞,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若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輟轉反側。
[乙]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丙]
孔子學鼓琴師弟子,十日不進支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有間,日:“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②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日:“丘得其為人,
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③,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黑子辟席④再拜,日:“師蓋
云《文王操》⑤也。”
[注釋]①進:這里指學習新曲子。②穆然:沉甜深思的樣子。③幾然而長,眼如望羊:體形顧長,眼羌
遠大。④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⑤《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5」甲]詩選自《》,[乙]文選自《》,此兩書與其他三本經典著作合稱
為“五經”。(2分)
6.解釋文中的加點詞。(4分)
(1)知不足()(2)可以益矣()
7.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如果要說是在四國范圍中,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做這呢?
B.如果要說是在四國范圍中,沒有周文王誰又能愿意去做呢?
C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沒有周文王誰又能愿意去做呢?
D.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做這呢?
8.以上詩文都是圍繞''求”字展開:[甲]詩“寤寐求之”所求的是[乙]文求的是“":
[丙]文孔子學琴不斷進階,從習曲到再到,最終“得其為人”,
孔干求的是o18分)
8
9.[和文孔子從多個“未得”到最后“得”,正是[乙]文論述的“”一-句的具體體
現。[丙]文寫師襄子的作用是,(5分)
5.詩經禮記
6.(1)足夠(2〉增加
7.C
8.窈窕淑女至道習數習志藝術的至高境界
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襯托孔子的好學深思(驚人的領悟力)
(2024年?松江區)
[甲]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受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提。
[乙]醉翁亭記(節選)
至干負者歌于途,行者體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低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
深而魚肥,齦泉為酒,泉杳而酒洌,山肴野獲,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
中,弈者勝,觥等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其歡也。蒼頻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丙]
魏文侯出游,見潞人反裘①而負芻②。文候口:“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日:“杳愛其毛。”
文侯日:“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邪?”
明年,東陽上計③錢布④十倍,大夫畢賀,侯甚o文侯曰:“此非所以賀我也,譬無異夫路人
反衰而負芻也。雖愛其毛,不知其里盡,毛無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廣,民不加眾,而錢十倍,必取之民
也。吾聞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賀我也。”
(選自《新序?雜事》,有刪改)
[注釋]①裘:毛皮衣服。②芻:喂牲口的草。③上計:官員上報管轄地區的戶口、墾田、治安等數據,
④錢布:錢幣。
5.[甲]詩作者是(代)詩人白居易;[乙]文中的"太守”是(人名)。(2分)
6.解釋下列加點詞。(4分)
(1)臨溪而漁()(2)見路人反裘而負芻()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畫線句。13分)
若不知其里盡而毛無所恃耶?
8.聯系全文,下列選項中填入[丙]文空格處最合適的一項是().(2分)
A.喜B.憂C.懼D.怒
9.下列對詩文內容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詩尾聯借景抒情,表達了不能盡興游玩湖東的遺憾。
B.[乙]文作者“頹然”之醉態流露出被貶謫后的消沉無奈。
C.[甲]詩[乙]文分別以“行”、“樂”貫穿,內容散而不亂。
D.三則材料都是通過敘寫作者出游途中的見聞來表情達意.
10.[甲]詩呈現了西湖的早春景象:[乙]文描繪了滁人游山之樂和:
[丙]文記敘了魏文侯山路遇反裘負芻之人而引發對治國理政思考的故事。(2分)
11.[乙]文表現出作者的思想:[丙]文中魏文侯由“皮”和“毛”的關系類推到—和的
關系,體現了他的治國理念,二者都善治善為。(6分)
9
(2024年長寧區)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
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洪式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隱微之過者,太祖日:“爾何由知之?”對日:“聞之于道路。''太祖日:"御
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毀譽人,此為盡聯乎?植佳木者必去蟀囊②,長良苗者必芟根莠③,任正士者必絕邪人。
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結以小信,而后送其大詐。此人嘗有所言,朕不疑而聽之,故今日乃為此妾言。A
去,卜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之則易為力氣不然,害滋大矣乃命中書省黜之.
(選自《典故紀聞》)
[注釋]①陶安:字主敬。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②埠蠹(y?ndu):
此處泛指蛀蟲。③芟(shdn):鏟除。根莠(I6ngyd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雜草。④為力:奏效。
5.【甲】文出自《》。(1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6分)
(1)及其家穿井()(2)國人道之()(3)植佳木者必去螂強()
7.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的畫線句。(3分)
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8.下列對【乙】文中畫線句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夫/去小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之/則易為力
B.夫/去小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之/則易為力
C.夫/去小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之則易/為力
D.夫/去小人當如撲火/及其未盛而撲之則易/為力
9.聽到傳言后,【甲】文中“國人”與【乙】文中“御史”相似的做法是(1)(用自己的話概
括)。對于這種做法【甲】文作者借由“⑵,(3)一句表明了態度。【乙】文中”太
祖”則反思自身行為,認識到御史這樣做也有君主的問題:(4)(用自己的話概括)。(6分)
10.下列對【甲】【乙】兩文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乙】兩文都警示我們盡快遠離奸佞之人。
B.【甲】【乙】兩文都詳細描寫了傳言產生的過程。
C.【甲】【乙】兩文都分析了傳言產生的根本原因。
D.【甲】【乙】兩文都告誡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傳聞。
2024年閔行區
[甲]飲酒(其五)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fc
[乙]醉翁亭記(節選)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陰,風
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0
②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但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
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翁野萩,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
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丙]
伯父君謨,號“美髯須”。仁宗一日屬清閑之燕①,偶顧問日:“卿科甚美,長夜覆之于衾下乎,將置之
于外乎?”君謨無以對。舊舍,慕就寢,思圣語,以牛置之內外,悉不安,遂一夕不能寢。蓋無心與有
意,相去適有問,凡事如此。
[注]①燕:同“宴”。
5.[乙]文作者是(朝代)文學家學(人名)。(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臨溪而漁()(2)偶顧問日(
7.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項是()<,(3分)
A.(君漠)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覺都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著。
B.(君謨)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面或外面,感覺都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覺。
C.(君謨)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血或外面,都感覺不安全,于是一夜不能睡覺。
D.(君謨)把胡子放在被子的里而或外面,都感覺不安心,于是一夜不能睡著。
8.[甲]詩[乙]文都出現了“喧"字。[甲]詩作者因“□匚I”而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表現了
作者的心境;[乙]文通過賓客“起坐而喧嘩”、太守“頹然乎其間”,表現了太守的思想。
(6分)
9.[甲]詩“悠然見南山”一句有版本作“悠然望南山”,蘇軾認為''望"不如“見",用[丙]文的話說,
“望"出于“”而“見”出于“"。[丙]文給我們的啟發是(7分)
5.(1分)宋(1分)歐陽修
6.(2分)來到(2分)看,回頭看
7.(3分)D
8.(2分)心遠(2分)超脫世俗(2分)與民同樂
9.(2分)有意(2分)無心(3分)順其自然/凡事不必刻意
(2024年青浦區)
【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培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乙】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
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丙】
慶歷末,富文忠公“鎮青州,會河決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塵面入京東。公勸所撫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賑
給,因坊村擇寺廟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為窟室,以處流離。擇寓居官無職事者,各給以俸,即民所貸
聚④,籍而受券,以時給之。明年夏,大稔⑤。計其道里,資遣還業。八州之間所活者,無慮⑥五十余萬
人。仁宗嘉之,拜公禮部侍郎,公曰:“恤災賑乏,臣之職也。”卒辭不受。
[注釋]①富文史公:北宋名相富弼c②商胡:地房c⑶金:并:一齊c④即民所督聚:讓他們到流民聚
集的地方去。⑤大稔:大豐收。⑥無慮:大約。
5.【甲】詩的作者是。(2分)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1)屬予作文以記之()(2)卒辭不受()
7.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11
A.計算方圓百里的道路,出資修路讓他們回去從事本業。
B.計算災民回家的路程,出資修路讓他們回去從事本業。
C.計算方圓百里的道路,資助路費讓他們回去從事本業。
D.計算災民回家的路程,資助路費讓他們回去從事本業。
8.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釋選擇最合適的一項是()。(2分)
A.通“藉”,憑借B.書籍,書冊C.登記入冊D.籍貫
9.【甲】詩和【丙】文都寫到百姓的不幸遭遇。【甲】詩"老翁逾墻走”的原因是“”,
【丙】文"流民空入京東”是因為“”。(4分)
io.【乙】文",,,兩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績。【丙】文富弼解決災民食
宿的具體措施是:(1);(2)(用現代漢語回答)。以上表現出兩位
官員忠于職守、的人物特點。(8分)
5.杜甫(2分)
6.(1)同“囑”,囑托(2分)(2)最終(2分)
7.C(3分)
8.C(2分)
9.有吏夜捉人(2分)北方大水(2分)
1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2分)(1)勸說所轄百姓捐贈糧食救濟災民(2分)(2)選擇寺廟、
空舍和窟室安置災民(2分)治理有方/善于治理(2分)
(2024年金山區)
【甲】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娜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
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極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富之酒也。
②芳夫日出而林零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杳,佳木秀而繁陰,風
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選自《醉翁亭記》)
【丙】
余為夷陵①令時,得圣一張于河南劉(,蓋常基也。后做舍人②,又得挈一張,乃越冬也。后做學士,義
得琴一張,則雷琴也。官愈高,舉愈貴,而意愈不樂。在夷陵時,青山綠水,日在目前,無復俗累,零
雖不佳,意則簫然③自釋。及做舍人、學士,日奔走于塵土中,聲利擾擾盈前,無復清思,琴雖佳,意則
料雜,何由有樂?乃知在人不在篙.若有以自造,無弦可也C
(選自《書琴阮記后》)
[注釋]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蕭然:悠閑,瀟灑。
5.【甲】詩是劉禹錫寫給(人名)的酬答詩,【乙】【丙】兩文的作者是歐陽修,其中【乙】
文是作者被貶到時所作。(2分)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
12
(I)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2)及做舍人、學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輪胎買賣庫存合同范本
- 香港房屋借用合同范本
- 混凝土購銷合同
- 瓜蔞種子銷售合同范本
- 茅臺回購合同范本
- 外墻保溫拆除合同范本
- 動感風潮模板
- 代打包發貨合同范本
- 2025設備采購合同(范本)
- 高效工作與流程優化
- 放療皮膚反應分級護理
- 2025年03月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50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小學消防知識教育
- 深入貫徹學習2025年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教育測試題及答案
- 勞務派遣勞務外包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VDA6.3-2023版審核檢查表
- 二至六年級24點試題與部分答案
- 2016年江蘇開放大學-實踐性考核作業-建設工程施工管理1課件
- 保溫工三級安全教育試題及答案
- (完整版)小學六年級數學知識點總復習資料
- 工業氣體充裝站安全管理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