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_第1頁
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_第2頁
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_第3頁
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_第4頁
DB42-T 2358-2024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2024-12-31發布2025-02-28實施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I前言 III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系統設計 15系統工程 66系統管理維護 77標準實施及評價 7附錄A(規范性)雙面型界樁規格圖 9附錄B(規范性)三面型界樁規格圖 附錄C(資料性)A型蓋板規格圖 附錄D(資料性)B型蓋板規格圖 附錄E(資料性)雙面型界樁開孔示意圖 附錄F(資料性)三面型界樁開孔示意圖 附錄G(資料性)湖北省地方標準實施信息及意見反饋表 參考文獻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湖北省國土測繪院提出。本文件由湖北省民政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湖北省國土測繪院、湖北省民政廳、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湖北特種設備檢驗檢測研究院潛江分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譚文專、熊忠招、李永剛、譚磊、孟鵬燕、熊唯、肖加強、何苗苗、葉玲、朱雪芹、李元熙、錢小將、徐昌洪、王冬梅、楊虎、劉建偉、李亞、劉昊宇、郭文峰、江瑤、夏竹君、劉麗紅、韓俊、張悅、劉明昊、胡兵、陳旭、張芳、楊丹、孫博博、唐自學、王遠雄。本文件實施應用中的疑問,可咨詢湖北省民政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系電話郵箱hbsbyfws@126.com;或者牽頭起草單位2510,郵箱:1965306416@。對本文件的有關修改意見建議請反饋至湖北省國土測繪院,聯系電話2510,郵箱:1965306416@;或者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系電話郵箱:hbbzhc@163.com。1DB42/T2358—2智慧界樁系統技術與工程建設規范本文件規定了智慧界樁的系統設計、工程建設、管理維護等內容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智慧界樁的軟件開發、硬件設計以及安裝施工。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GB/T15629.15—2010信息技術系統間遠程通信和信息交換局域網和城域網特定要求第15部分:低速無線個域網(WPAN)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規范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25000.1系統與軟件質量要求和評價(SQuaRE)第1部分:SQuaRE指南GB/T28181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MZ/T070—2016行政區域界線省界界樁制作3術語和定義MZ/T070—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由行政區域毗鄰的各方人民政府共同埋設的,用于指示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實地位置的標志物,是行政區域界線的永久性標志。集成定位、傾斜等各類傳感器,用于監測界樁狀態的物聯網設備。界樁管理平臺managementplatformofboundarypillar可實現界樁狀態監測、數據收集與分析、界樁及監測終端運維管理等功能的軟件系統。以界樁為載體,集成監測終端和軟件系統,實現界樁狀態遠程監測、數據收集和分析、運維管理等功能的一體化綜合系統。4系統設計24.1系統組成智慧界樁應包含界樁、監測終端及界樁管理平臺。4.2系統功能智慧界樁應具備以下功能:a)實時監測和預警界樁狀態;b)保證界樁穩定發揮指示行政區域界線實地位置的作用。4.3界樁設計4.3.1設計要求界樁應在滿足總體功能性指標的前提下,根據應用環境進行設計。界樁的結構應方便批量制造生產。4.3.2界樁分類界樁按樣式劃分為雙面型界樁和三面型界樁。4.3.3界樁結構界樁由蓋板、碑體和底座構成,蓋板由凸出碑體部分和嵌入碑體部分構成,碑體鑲嵌于底座中,底座由露出地面部分和埋入地下部分共同構成。4.3.4界樁規格和尺寸碑體和底座規格應按照MZ/T070-2016的有關要求。見附錄A、附錄B。蓋板規格如下:a)A型蓋板:見附錄C;b)B型蓋板:見附錄D。不同規格蓋板尺寸要求見表1。表1蓋板尺寸要求凸出碑體部分凸出碑體部分截圓形圓形4.3.5開孔要求碑體開孔應滿足以下要求:a)開孔位置及布局應避免影響碑體整體結構的美觀性及強度要求;b)應在碑體頂部垂直向下開孔,開孔形狀應為圓柱形,孔徑5cm,孔深20cm,見附錄E、附錄4.3.6材質要求3DB42/T2358—碑體和底座材質應符合MZ/T070—2016的有關要求。蓋板應采用與碑體一致的材質或結構強度及顏色相近的材質,避免影響碑體的整體美觀性。4.4監測終端設計4.4.1設計要求監測終端外形應為圓柱體,底面圓直徑不大于5cm,高不大于15cm。應采用防塵防水設計,內部至少包含無線通信、定位、傾斜等模塊。應采用可更換電池設計,電池容量不低于12000mAh。應支持發送傳感器數據和電量數據。正常狀態下(界樁位置未偏離或姿態未傾斜),監測終端每周發送一次報文;界樁狀態發生異常(界樁位置發生偏離或姿態發生傾斜),監測終端即時發送報文。工作電流應控制在200mA以下,待機電流應控制在500uA以下。4.4.2環境安全要求監測終端應符合以下環境安全要求:a)溫度:應在-20℃~60℃環境下正常工作;b)濕度:應在相對濕度不大于95%環境下正常工作;c)防水防塵性:外殼防護等級達到IP65及以上;d)防腐性:應在鹽霧不大于5%Nacl環境下正常工作。4.4.3性能指標監測終端應具備以下性能指標。a)GNSS信號:可同時跟蹤14顆衛星。b)通道數:33個追蹤信道/99個捕獲信道/210個PRN信道。c)定位模式:單系統聯合定位。d)首次定位時間(TTFF):1)冷啟動:小于29s(秒定功能開啟小于等于4.5s);2)熱啟動:小于1s;e)數據更新率:重捕獲小于1Hz。f)定位精度:1~2.5mCEP。g)GPS/BDS速度精度(RMS):0.1m/s。h)靈敏度:1)跟蹤(GPS/BDS):不大于-160dBm/不大于-160dBm;2)重捕(GPS/BDS):不大于-157dBm/不大于-156dBm;3)冷啟動(GPS/BDS):不大于-146dBm/不大于-144dBm;4)熱啟動(GPS/BDS):不大于-151dBm/不大于-151dBm;5)傾斜:不大于0.5°。i)續航時間:單次電池整體續航時間不低于3年。4.4.4報文格式要求4DB42/T2358—2報文格式設計應參照圖1設計,符合以下要求:圖1報文格式示例a)①IMEI碼:每個設備都有一個唯一且固定的15位設備碼;b)②傾斜角度:正常狀態下傾斜角度為0.0°,極限完全傾斜情況下為90.0°,即傾斜角度范圍為0.0~90.0°,保留一位小數;c)③電量百分比:電量的百分比狀態,數值為0~100之間的整數;d)④⑤經緯度:④為緯度⑤為經度,當未成功定位時,④⑤分別為0(0,0);e)報文以半角格式逗號‘,'作為間隔符。4.4.5報文發送設計報文發送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a)監測終端開機發回一次報文;b)界樁狀態發生異常,立即發送一次報文;c)界樁異常狀態經處理調整為正常狀態后發送一次報文;d)應支持通過無線網絡發送報文;e)應支持全天時發送報文。4.5界樁管理平臺4.5.1一般要求界樁管理平臺應支持云端部署和集約化管理。應支持對監測終端進行監聽、數據收集與分析、運維管理等。界樁管理平臺應遵循GB/T25000.1、GB/T22239的相關要求。界樁管理平臺的設計應支持對數據和服務的接口調用,通訊協議和接口應符合GB/T28181的相關要求。4.5.2平臺功能界樁管理功能界樁管理功能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界樁的增刪改查和注銷,界樁點的批量導入和導出功能;b)界樁點坐標、所屬區域等屬性的修改;c)界樁展示和屬性查看功能;d)界樁的查看或編輯權限;e)矢量圖層和影像圖層的查看和切換。監測數據采集功能監測數據采集功能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a)全天時接收監測終端報文;5DB42/T2358—c)監測終端超長時間(如7天)無應答報警;c)界樁數據統計查詢及報表打印;d)界樁報警情況統計查詢。導出功能a)界樁監測數據導出;b)界樁屬性數據導出。a)權限配置:功能模塊和數據導入、導出權限控制,自定義角色管理功能權限控制;b)用戶管理:用戶的增刪改查及用戶權限的分配和取消;d)權限分級:系統管理員分配界樁管理權限;e)登錄管理:登錄驗證及用戶密碼管理。a)PC端和移動端的Web網頁訪問;b)敏感數據加密。4.5.3通信安全6應考慮數據信息安全。信息安全設計及管理應嚴格執行GB/T22239、GB/T25000.1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第82號令等國家安全標準的有關規定,確保整體及各模塊的運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并應符合以a)應采用安全認證機制,定義各個模塊單元的認證標識,在接入網絡內須經認證審核;b)應采用安全的通訊協議進行認證,平臺與設備之間的雙方通信均需支持國家密碼局認定的國產密碼算法等進行數據加密,保證數據傳輸的安全性;c)認證服務端應具認證鑒別機制和容錯機制;d)安全認證應具有審核機制,在獲得技術認證和人工審核后才可接入網絡;e)應具有安全風險識別手段,不宜出現惡意入侵和非法篡改;f)應具有安全審計機制,對接入、運行、變更等可追溯;g)應具有容錯機制,在故障發生后可快速恢復;h)可采用工業級物聯網關,從接入層面保證系統安全;i)為保證網絡信息安全,應對業務及數據進行分級分層管控。5系統工程5.1一般要求系統工程建設應滿足以下要求:a)施工單位應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責任制,確保施工安全;b)施工項目質量控制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施工標準的規定,并應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檢驗制滿足質量控制要求;c)施工單位應進行安裝材料報驗、設備開箱檢驗。安裝設備所帶軟件應通過出廠測試;d)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做好施工、檢驗、調試、試運行、變更設計等相關記錄;e)工程驗收前,應做好設備、材料及裝置的有效防護。5.2監測終端安裝將監測終端置入碑體頂部圓孔,根據界樁樣式,選擇對應規格蓋板并密封,其中雙面型界樁對應A型蓋板,三面型界樁對應B型蓋板。5.3系統驗收5.3.1一般規定智慧界樁驗收應符合以下要求:a)監測終端的性能指標應根據4.4.3中各項指標開展測試及驗收工作;b)界樁管理平臺驗收應根據4.5.2中各功能項開展測試及驗收工作,數據傳輸滿足GB/T15629.15—2010的要求。5.3.2驗收內容界樁碑體開孔檢驗應滿足本文件4.3.5設計要求,蓋板檢驗應滿足本文件4.3.4和4.3.6設計要求。7DB42/T2358—2024監測終端檢驗應符合本文件4.4.1設計要求。界樁管理平臺功能檢驗應符合本文件4.5.2要求及GB/T25000.1相關規范要求。5.3.3驗收資料系統驗收時應按規定填寫文件資料驗收表和系統功能驗收表,并具備下列資料:a)監測終端的施工記錄;b)系統完工調試運行記錄;c)開放數據庫訪問接口和說明;d)操作手冊。6系統管理維護界樁管理平臺的運行管理應遵循GB/T25000.1、GB/T22239的要求。并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及時清除界樁管理平臺運行中發生的故障和錯誤,并進行必要的修改與完善;b)應自動生成系統運行情況日志和用戶主要操作日志,具體包括操作日志、報警日志、系統日志以及設備歷史狀態日志;用戶可根據來源、等級、功能操作、操作對象、操作類型、用戶名等條件進行查詢;c)應能導出所有日志,并具有日志數據保護功能;d)應定期更換系統密碼,定期核準用戶權限,不宜出現系統越權訪問;e)應定期進行IP地址測試,檢測非法用戶,不宜出現非法用戶入侵;f)應定期對病毒庫進行升級,新病毒出現時應及時升級,不宜發生病毒侵入或帶入內部網絡;g)應對平臺管理數據和配置信息定期進行備份,并檢查備份數據是否安全可用;h)應對服務器、網絡、應用服務、數據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控,發現異常事件及時告警通知相關i)應提供透明化的監管手段、閉環的故障處理體制;j)應建立健全的運行管理知識庫,對各種故障進行系統化管理,對各類情況有分級應急預案機制。7標準實施及評價7.1結合智慧界樁建設應用實際,包括系統設計、工程建設、管理維護等,認真做好標準實施準備,包括標準實施的方案準備、組織準備、知識準備、手段準備和物質條件準備等。7.2制定標準實施方案,明確智慧界樁技術設計及工程建設標準化培訓需求、推薦方法路徑,確定資源要素配置、關鍵環節和控制點,提出標準實施中的注意事項。7.3針對相關方和具體對象進行標準宣貫和培訓。7.4標準實施主要應用于智慧界樁設計和工程建設,實施的重點在于落實軟硬件工藝設計及安裝埋設等。7.5標準實施的檢查主要是檢查標準實施方案的落實情況,需要逐條檢查標準實施內容的落實,并記錄未實施內容的理由或原因。標準實施檢查也要檢查標準實施的支持手段和物質條件的落實情況。做好標準實施驗證記錄,暢通標準實施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和反饋渠道,定期整理并處理收集到的意見建議。7.6對標準實施評價的基本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等。8DB42/T2358—27.7在標準實施一定時間后,對照標準實施方案,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分析,總結實施經驗成效,梳理存在的薄弱環節,標準實施的評價主要是評價標準實施的效果,主要從技術進步、質量水平提高、客戶滿意度、規范秩序、效率提高、節約費用、節省時間、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進行有益性評價,同時還要評價標準實施帶來的問題,以便為未來改進提供參考。7.8適時向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標準歸口管理單位反饋情況,提出標準推廣、修改、補充、完善或者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