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nèi)…………○…………裝…………○…………內(nèi)…………○…………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nèi)※※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華東師大版選修5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據(jù)歷史記載,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還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長期沒有發(fā)現(xiàn)12座臣子墓,人們多懷疑其真實性,到20世紀30年代,人們陸續(xù)找到9座,盡管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鮮有人再懷疑“12座臣子墓”之說了。這說明A.古代史書的記載多是真實可信的B.來自考古的歷史認識最為可靠C.考古發(fā)掘可為歷史記載提供佐證D.歷史認識必須經(jīng)過考古的檢驗2、關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圍,傳統(tǒng)看法認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階層,近來學者又多認為天子、諸侯亦行宗法制。以李學勤為代表的一部分學者進而認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門外,宗法制在當時的社會各階層(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據(jù)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圍A.因眾說紛紜而無法確定B.需要進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證C.傳統(tǒng)看法接近歷史真相D.拓展研究視角可能得出真相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亞非拉民族運動洶涌澎湃。下列史實不正確的是A.古老印度為獨立付出了領土分裂的代價B.津巴布韋的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崩潰C.1960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D.1999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4、在二里頭遺址的文化遺存中,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遺存是A.一號宮殿B.二號宮殿C.一號墓葬D.二號墓葬5、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新出土了一批包括青銅禮器、儀仗用具等在內(nèi)的精美文物。有專家指出,這批文物“有很多是來自中原地區(qū)夏商王朝風格的遺物”。這些考古新發(fā)現(xiàn)A.可以說明分封制加強了對四川的統(tǒng)治B.充分證明中原禮制影響范圍十分廣泛C.表明古蜀地區(qū)華夏認同觀念已經(jīng)形成D.有助于揭示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的特點6、考古學和文獻學是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如1978年;青海漢墓出土了與《孫子》有關的竹簡;帛書等,這使歷來被懷疑是偽書的《六韜》《孫子兵法》等成了真書;1990年河南殷墟160號墓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殷墟研究中第三期較大銅器資料的空白;特洛伊城遺址的發(fā)掘,是德國考古學家亨利·施里曼憑著《荷馬史詩》的指點發(fā)現(xiàn)的,還證明了希臘人用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是歷史事實。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文獻記載能夠為考古發(fā)現(xiàn)提供線索信息。
②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彌補和豐富文獻資料。
③文獻資料的真?zhèn)伪仨毥?jīng)過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
④考古遺跡可以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德累斯頓大轟炸”指的是1945年2月13-15日英美空軍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進行的四輪空襲;大約2.5萬人在空襲中死亡。對于“德累斯頓大轟炸”有各種不同的認識。
根據(jù)以上關于“德累斯頓大轟炸”的認識,能得出的結論是A.不同來源的史料難以互證B.國際格局變化加劇C.主體的立場影響歷史解釋D.強權政治色彩顯著8、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雄偉壯麗的阿房宮被項羽軍隊焚毀。但考古發(fā)掘表明,阿房宮并未建成更沒有遭受大規(guī)模焚燒。由此可見A.考古發(fā)現(xiàn)比古人的記述更為真實B.史事的真實性需要考古的確證C.考古發(fā)掘是還原史事的重要手段D.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評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9、(探索歷史的奧秘)(10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3年;探險家史蒂芬斯到中美洲進行考察,在熱帶叢林的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座湮沒了千年之久;規(guī)模宏大的古城。坍塌的神廟上那一塊塊巨大的基石,布滿精美的雕飾;石板鋪成的道路,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石砌的民宅與貴族的宮殿盡管大多已倒塌,但仍可想見當年繁榮、喧鬧的景象。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材料二。
材料三(這些)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里)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nóng)業(yè)。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村莊駐地。為了平衡這種暫時的生活方式,耕種者們在主要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頭建筑物,以此承他們的社會的統(tǒng)一4至10世紀期間,(這個)文明非常繁榮,但隨后便衰落下去。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
(1)材料一中史蒂芬斯發(fā)現(xiàn)了哪一文明的遺址?其發(fā)現(xiàn)有何意義?(2分)
(2)據(jù)材料二;指出圖中建筑和文字的特點。(4分)
(3)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從人為的角度,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4分)10、(探索歷史的奧秘)
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源頭。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的沖擊下;克里特文明進入了快車道,靠近海岸的地方出現(xiàn)了堪稱“宮殿”的大型建筑群。這些宮殿規(guī)模相當大;結構緊湊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為優(yōu)質石材。宮殿內(nèi)部即便以現(xiàn)代標準衡量也稱得上豪華,里邊發(fā)現(xiàn)了大量青銅短劍、精美的壁畫、雕塑和其他奢侈品,還有以現(xiàn)代標準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設施。種種跡象表明,克里特島上的居民不僅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同周邊地區(qū)的人們進行海上貿(mào)易。
材料二由于缺乏足夠的證據(jù);目前研究者對克里特文明覆沒的確切原因只能進行猜測。原因可能是由于島內(nèi)嚴重的社會動亂造成的損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壞,同樣可能是由于內(nèi)部動亂和外敵入侵合力造成的一種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局面。無論如何,迄今為止學術界在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原因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阮煒《不自由的希臘民主》完成下列要求:
(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克里特文明興盛的表現(xiàn),指出今人對克里特人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指出克里特文明的發(fā)現(xiàn)對西方文明史研究的意義。11、(探索歷史的奧秘)
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海地區(qū)的古代文明;擁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特島上的山區(qū)長滿了森林;提供了建造單桅商船的木材。米諾斯人駕著這些商船,滿載著來自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來自敘利亞的馬和木材,來自愛琴群島的銀子、陶器和大理石,來自塞浦路斯的銅,以及自己島上產(chǎn)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考古學家尼古拉·普拉東在克里特島上發(fā)掘出土了“宏偉的宮殿;別墅、農(nóng)場、居民區(qū)和規(guī)劃整齊的城市、港口設施、貫穿全島的公路網(wǎng)、教堂和秩序井然的墓地”。居民的生活是相當“現(xiàn)代化的”:“所有城市中心都有完備的污水排放系統(tǒng)、衛(wèi)生設施和家庭廁所。”大量的壁畫、塑像、花瓶、雕刻品;它們體現(xiàn)出活潑而快樂的藝術風格。
——摘編自閔家胤主編《陽剛與陰柔的變奏》
完成下列要求:
(1)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克里特文明產(chǎn)生的有利條件。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克里特文明興盛時期城市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克里特文明的發(fā)現(xiàn)對于認識歐洲歷史有什么意義?12、(探索歷史的奧秘)(10分)
大津巴布韋遺址和穆塔帕王國都屬于津巴布韋文明;它們是非洲古代文明的一個縮影。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1年古文物專家詹姆斯·狄奧多爾·本特寫道:“我對這地區(qū)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鳥后寫道:“(這些藝術品)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
——呂貝克·斯特夫《廢墟的真相》
材料二1905年;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他仔細考察了這片遺址,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發(fā)掘。他鄭重宣布:大津巴布韋“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屬于非洲”。他還指出:“許多人都會哀嘆一段羅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紀錄片《所羅門王的寶藏》劇情介紹。
材料三在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里;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石屋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
——秀娥;張翅《世界遺產(chǎn)懸疑》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本特的觀點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對非洲文明的認識有何錯誤傾向?(3分)
(2)材料二中麥克維爾的考古結論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羅曼史”的含義。(3分)
(3)據(jù)材料三說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經(jīng)存在輝煌的文明。綜合以上考古結論,談談我們對古代文明應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4分)13、(探索歷史的奧秘)
三星堆遺址的驚人發(fā)現(xiàn)證實了青銅時代古蜀文明的輝煌;同時也給研究者不斷探尋歷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課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號坑內(nèi)首先投放的是海貝;玉石禮器、青銅善面、鳳鳥、小型青銅雜件和青銅樹枝、樹干等。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銅容器和青銅立人像、頭像、人面、樹座等;最后投放象牙。頭像和面像部分損毀并經(jīng)過火燒,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壞或燒壞。象牙及骨器之類也明顯地有被燒焦的痕跡,有的玉石器被燒裂。結合文獻記載,我們推測,當時的祭祀應有“燔燎”祭天、“瘞埋”祭地、“庪懸”祭山等形式,二號坑正是一次重大綜合祭祀活動的遺存。
——摘自《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發(fā)掘簡報》材料二一號祭祀坑開口于三星堆遺址第五;六層以下。從地層的疊壓打破關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會晚于三星堆遺址第三期后段。陶器中的廣肩平底罐和頸部施凹弦紋的壺,是三星堆遺址第三期出現(xiàn)的典型器物;尖底盞、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現(xiàn)的新器物。故可進一步推測此坑的時代為三星堆遺址第三期后段。器物的形制、花紋和鑄造工藝與安徽阜南月兒河段打撈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鄭州二里崗上層,與殷墟文化第一期相當)的龍虎尊一致,據(jù)此,我們推測一號祭祀坑的相對年代相當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完成下列要求:(1)據(jù)材料一;概括二號坑出土遺物的主要特點。考古人員推測二號坑應是祭祀坑,請結合材料一說明理由。
(2)據(jù)材料二,考古人員推斷一號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據(jù)有哪些?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尋歷史奧秘的過程中應有的研究方式。14、【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一岳麓書院藏秦簡“秦始皇禁湘山詔",記載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時,“登相(湘)山、屏山,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口見亦美,其皆禁勿伐”隨行大臣提出:其禁樹木盡如禁苑樹木,而令蒼梧謹明為駱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記》則記載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風,幾乎不能渡過湘江,以為當?shù)厣耢`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使其裸露)其山”岳麓書院藏秦簡“秦始皇禁湘山詔",記載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時,“登相(湘)山、屏山,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口見亦美,其皆禁勿伐”隨行大臣提出:其禁樹木盡如禁苑樹木,而令蒼梧謹明為駱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記》則記載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風,幾乎不能渡過湘江,以為當?shù)厣耢`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使其裸露)其山”——摘編自晏昌貴《禁山與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禪位,宋孝宗繼位,詔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學”的兩條基本原則:“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誠心正”這樣就可以應對天下的一切事務。擴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會“圣心洞然,中外融徹”也就是心正意誠。據(jù)《宋史》記載,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勸他見皇帝不可再講“意誠心正”“上所厭聞,戒勿以為言”朱嘉回答說“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摘編自李中《簡明儒學史》
(1)根據(jù)材料一;說明兩則史料中有關秦始皇的記述有何不同及產(chǎn)生這種不同的原因。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材料二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禪位,宋孝宗繼位,詔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學”的兩條基本原則:“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誠心正”這樣就可以應對天下的一切事務。擴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會“圣心洞然,中外融徹”也就是心正意誠。據(jù)《宋史》記載,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勸他見皇帝不可再講“意誠心正”“上所厭聞,戒勿以為言”朱嘉回答說“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15、歷史不斷發(fā)展,研究角度也隨之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直到1500年,種族隔離現(xiàn)象遍存于全球。所有的黑人或黑色人種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種人都生活于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于東亞和美洲,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則生活于澳洲1500年前后,歐洲人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聯(lián)成一體的世界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直到1500年,種族隔離現(xiàn)象遍存于全球。所有的黑人或黑色人種人都生活于非洲,所有的白人或高加索種人都生活于歐洲和中東,所有的蒙古種人都生活于東亞和美洲,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則生活于澳洲1500年前后,歐洲人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聯(lián)成一體的世界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到19世紀,他們(歐洲人)以其強大的帝國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控制了全球。他們還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典范。材料二到19世紀,他們(歐洲人)以其強大的帝國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控制了全球。他們還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于是西方文化成了全球典范。在亞洲各國人民采納和應用西方科學技術的時刻,它絕不僅僅是東西方之間的對抗問題在第三世界中,存在著一種日益增長的對外來模式的幻想破滅感,但這種破滅感又留下了一個真空:沒有統(tǒng)一的發(fā)展目標和戰(zhàn)略。——以上材料均出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據(jù)材料一指出作者是從怎樣的角度看待人類歷史的。依據(jù)這一研究角度指出新航路開辟的意義。(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的西歐變成“全球典范”的原因。(3)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近代中國“應用西方科學技術”的實踐及結果。評卷人得分三、論述題(共1題,共2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關于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在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我國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認為:20世紀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另一種認為: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
一一摘編自齊濤《世界通史教程現(xiàn)代卷》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就材料中關于“世界現(xiàn)代史開端”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并簡要論述。(要求:可以選取材料中任意一個觀點闡述,也可以另立觀點闡述,觀點必須明確,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邏輯清楚)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1題,共7分)17、時代與史家。
社會文化,時有更新:史家智識,遂以變遷。試以司馬遷、司馬光、梁啟超為例,敘述中國史家治史理念的變化趨勢及其社會原因。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C【分析】【詳解】
由材料“由于長期沒有發(fā)現(xiàn)12座臣子墓,人們多懷疑其真實性”“但鮮有人再懷疑‘12座臣子墓’之說了”可知,人們態(tài)度之所以發(fā)生轉變,是因為歷史文獻資料得到了考古發(fā)掘的佐證,增加了歷史文獻的可信度,故選C。古代史書因為時間久遠、人為等原因早已使歷史脫離了原本的面目,所以這需要我們比較多種歷史資料,去偽存真盡可能地逼近歷史的真相,排除A;考古挖掘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歷史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但得出的歷史認識卻并不一定是最為可靠的,畢竟得出歷史認識的是人,故B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2、D【分析】【詳解】
根據(jù)材料可知,傳統(tǒng)觀點和李學勤為代表的部分學者在宗法制適用范圍方面存在差異,后者拓寬了研究視角,由此可知,選項D正確;選項A陷入歷史虛無主義,排除;選項B不符合歷史研究的思路,并不是所有存在爭論的歷史議題都需要考古驗證,排除;材料并未給出結論,選項C排除。3、B【分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但原來的英屬印度分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故A項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1990年,納米比亞共和國獲得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崩潰,故B項錯誤,但是符合題意;1960年是“非洲獨立年”,這一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故C項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1999年,巴拿馬從英國手中收回運河主權,故D項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所以本題答案為B項。4、A【分析】根據(jù)所學,一號宮殿遺址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宮殿建設基址。故選擇A項。其它幾處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故排除。5、D【分析】【詳解】
根據(jù)材料可知,2021年,四川三星堆遺址新出土的精美文物,“有很多是來自中原地區(qū)夏商王朝風格的遺物”,這表明古蜀文明和中原地區(qū)夏商王朝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古蜀文明接受了夏商王朝的強烈影響。三星堆考古新發(fā)現(xiàn)再次證實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fā)展進程提供了更多考古實物證據(jù),有助于揭示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的特點,故D項正確;材料與分封制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只強調中原禮制對古蜀文明的影響,所以不能充分證明中原禮制影響范圍十分廣泛,故B項錯誤;材料只涉及青銅禮器、儀仗用具等在內(nèi)的一批精美文物有中原地區(qū)夏商王朝的風格,這不能說明古蜀地區(qū)華夏認同觀念已經(jīng)形成,故C項錯誤。6、B【分析】【詳解】
根據(jù)材料可知,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獻記載有一定的相關性,前者證實了后者記載的真實性,進一步豐富了文獻資料,由此可以說明考古遺跡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B正確;并非所有文獻資料都能找到考古資料,③錯誤,排除A、C、D。7、C【分析】【詳解】
材料中可以認定為事實的是1945年2月13—15日英美空軍對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進行的四輪空襲,不同的認識主體的認識不一樣,結合所學知識,歷史事實只有一個,但是因認識主體的立場不同,會出現(xiàn)不同的歷史解釋,C項正確;史料實證要求對收集不同來源的史料,并進行辨析、對比、互證,以求接近歷史真相,排除A項;這一時期正處于二戰(zhàn)時期,通過材料信息無法看出國際格局的變化加劇,排除B項;強權政治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出,排除D項。故選C項。8、C【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因為年代久遠;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不一定保存完好,不一定比古人的記述更為真實,故A項錯誤;不是所有史事的真實性都能靠考古的確證,故B項錯誤;材料阿房宮的考古發(fā)掘證明《阿房宮賦》記載的錯誤,成為還原史事的重要手段,故C項正確;材料主旨是考古發(fā)現(xiàn)對印證史料的重要性,與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無關,故D項錯誤。
考點:史學理論與常識·史料·直接史料;間接史料。
【名師點睛】關于歷史認識與研究,要注意把握到“史料”的選取。史料從來源上分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等。從載體上分為實物史料(現(xiàn)場遺跡等)、加工史料(經(jīng)過后人整理、完善的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和實物史料最具可信度。而文學作品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應當時時代的狀況,但畢竟是文學作品,不是第一手史料,應該從多方面給予考辨。二、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9、略
【分析】試題分析:
(1)依據(jù)材料一的關鍵信息“中美洲;千年之久、古城、神廟”可以判斷;探險家史蒂芬斯發(fā)現(xiàn)的是失落已久的美洲瑪雅文明。
(2)觀察材料二的圖片可以發(fā)現(xiàn);圖中的建筑呈梯形結構,可以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文字是方塊圖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
(3)聯(lián)系所學知識可知;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盡、人類爭斗、疫病流行等人為因素都可以導致文明的衰落。
考點:探索歷史的奧秘??瑪雅文明?瑪雅文明的發(fā)現(xiàn)【解析】(10分)
(1)文明:瑪雅。(1分)意義:發(fā)現(xiàn)了失落已久瑪雅文明。(1分)
(2)建筑:梯形結構;同時作為神廟;天文臺和墳墓使用。(2分)
文字:方塊圖形;一部分是音符;一部分是意符。(2分)
(3)原因:人口爆炸;土壤肥力耗盡;人類爭斗;疫病流行。(4分)10、略
【分析】【詳解】
(1)第一小問;“這些宮殿規(guī)模相當大;結構緊湊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為優(yōu)質石材。宮殿內(nèi)部即便以現(xiàn)代標準街量也稱得上豪華,里邊發(fā)現(xiàn)了大量青銅短劍、精美的壁畫、雕和其他奢侈品,還有以現(xiàn)代標準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設施。種種跡象表明,克里特島上的居民不僅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同周邊地區(qū)的人們進行海上貿(mào)易”以宮殿為中心的城市繁華;手工業(yè)和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文化藝術繁榮;社會生活充滿情趣。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無法釋讀線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實物和歷史傳說。
(2)第一小問,“原因可能是由于島內(nèi)嚴重的社會動亂造成的損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壞同樣可能是由于內(nèi)部動亂和外敵人侵合力造成的一種不可逆轉的災難性局面”可知為社會動亂;外敵入侵;火山爆發(fā)和地震。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使希臘躋身于世界文明古國之列。【解析】(1)表現(xiàn):以宮殿為中心的城市繁華;手工業(yè)和海外貿(mào)易發(fā)達;文化藝術繁榮;社會生活充滿情趣。
原因:無法釋讀線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實物和歷史傳說。
(2)原因:社會動亂;外敵入侵;火山爆發(fā)和地震。
意義:使希臘躋身于世界文明古國之列。11、略
【分析】(1)從材料“克里特島上的山區(qū)長滿了森林島上產(chǎn)的橄欖油和陶器”“米諾斯人駕著這些商船;滿載著來自埃及來自敘利亞來自愛琴群島來自塞浦路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分析出答案。
(2)從材料““宏偉的宮殿;別墅、農(nóng)場、居民區(qū)和規(guī)劃整齊的城市、港口設施、貫穿全島的公路網(wǎng)、教堂和秩序井然的墓地””“居民的生活是相當“現(xiàn)代化的””“大量的壁畫、塑像、花瓶、雕刻品;它們體現(xiàn)出活潑而快樂的藝術風格”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從克里特文明與周邊文明的相互影響及其地位等方面來分析出答案。【解析】(1)有利條件: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克里特人擅長航海;擁有高效能船隊;對外貿(mào)易活躍;擁有豐富的物產(chǎn)。
(2)發(fā)展:形成了以宮殿為中心的合理布局;城市商業(yè)發(fā)達;文明程度較高;城市生活時尚,充滿情趣;城市規(guī)模龐大,人口眾多。
(3)意義:與周邊的文明中心相互影響吸收,造就歐洲早期文明的輝煌;是古希臘文明乃至歐洲文明的源頭,推進了歐洲文明的歷史。12、略
【分析】試題分析:(1)由材料“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鳥后寫道:“(這些藝術品)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可以得出其觀點的變化為起初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與外來文化沒有聯(lián)系,后來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來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來文化創(chuàng)造的。由“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可知其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傾向。
(2)由材料“大津巴布韋“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屬于非洲”可以得出其考古結論為大津巴布韋遺址屬非洲古文化,結合所學可以得出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外來文化創(chuàng)造的觀點。
(3)依據(jù)材料“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津巴布韋石屋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說明大津巴布韋石屋遺址中出土的各種文物證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經(jīng)有著輝煌的文明;綜合材料所述可以得出其態(tài)度為堅持實事求是;摒棄種族歧視與偏見。
考點:探索歷史的奧秘·津巴布韋文明·形成、特點【解析】(1)變化:起初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與外來文化沒有聯(lián)系;后來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來自于地中海文明,是外來文化創(chuàng)造的。(2分)
錯誤傾向:種族歧視。(1分)
(2)結論:大津巴布韋遺址屬非洲古文化。(1分)
含義: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外來文化創(chuàng)造的觀點。(2分)
(3)說明:大津巴布韋石屋遺址中出土的各種文物證明古代南部非洲曾經(jīng)有著輝煌的文明。(2分)
態(tài)度:堅持實事求是;摒棄種族歧視與偏見。(2分)13、略
【分析】【詳解】
(1)一問;可根據(jù)材料一“首先投放的是海貝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銅容器最后投放象牙”從物品種類;投放方式及存在狀態(tài)進行概括,二問根據(jù)材料“像和面像部分損毀并經(jīng)過火燒...象牙及骨器之類也明顯地有被燒焦的痕跡,有的玉石器被燒裂”從焚燒的物品及次序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2)一問可根據(jù)材料二“開口于三星堆遺址第五、六層以下。從地層的疊壓打破關系分析是三星堆遺址第三期出現(xiàn)的典型器物尖底盞、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現(xiàn)的新器物器物的形制、花紋和鑄造工藝”從地層分布、器物樣式進行比較分析;二問結合所學可知,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作為第一手史料,具有明顯的可信推理價值。【解析】(1)特點:遺物種類豐富;投放有一定順序;有人為破壞;火燒的痕跡。理由:器物疊放層次有序;不像是一時匆忙窖藏;出土的青銅器、玉石禮器等器物是典型的祭祀用品;遺物反映出“燔燎”祭天的祭祀形式。
(2)依據(jù):根據(jù)地層分布;器物樣式比較。方式: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依據(jù),進行合理的推測。14、略
【分析】【詳解】
(1)第一小問;由材料“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口見亦美,其皆禁勿伐”,可見秦簡記載秦始皇喜愛自然;欣賞美景,禁止砍伐樹林以保護環(huán)境,對秦始皇進行正面的褒揚。由材料“以為當?shù)厣耢`作怪”“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使其裸露)其山”,可見秦始皇與神搏斗、征服自然、毀壞山林,對秦始皇進行負面的記述。第二問,由于秦簡是秦代的官方記載,難免對統(tǒng)治者有一定的美化成分。《史記》是帶有漢代價值觀的記述,本著崇儒抑法的取向,具有批評秦始皇的傾向。
(2)第一小問,由材料“擴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可見朱熹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由材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誠心正’,這樣就可以應對天下的一切事務”,可見要求統(tǒng)治者通過“格物致知”和“意誠心正”來治理天下。第二小問,由材料“吾平生所學,惟此四字,豈可隱默以欺吾君乎?”可見朱熹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解析】(1)不同:秦簡記載秦始皇喜愛自然;欣賞美景;禁止砍伐樹林以保護環(huán)境,對秦始皇進行正面的褒揚。《史記》中記載秦始皇與神搏斗、征服自然、毀壞山林,對秦始皇進行負面的記述。
原因:秦簡是秦代的官方記載;有一定的美化成分。《史記》是帶有漢代價值觀的記述,具有批評秦始皇的傾向。
(2)思想:朱熹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要求統(tǒng)治者通過“格物致知”和“意誠心正”來治理天下。
品格: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剛正不阿的氣節(jié)。15、略
【分析】【詳解】
(1)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信息“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可以概括出全球;整體角度(史觀)。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信息“1500年前后”“正是歐洲人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聯(lián)成一體的世界”等,可知是與新航路開辟有關,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打破了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人類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開始走向整體世界,歐洲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根據(jù)材料“以其強大的帝國和股份公司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控制了全球。他們還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得出西歐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領先世界。第二小問,結合世界史知識,從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角度歸納回答。
(3)近代中國清政府為改變落后狀況,實現(xiàn)富國強兵,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舉辦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宣告洋務運動失敗。【解析】(1)角度:全球;整體角度(史觀)。
評價:人類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開始走向整體世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政治上:通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資產(chǎn)階級代議制。
經(jīng)濟上:兩次工業(yè)革命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chǎn)力。
文化上: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近代自然科學不斷進步。
(3)實踐: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chǎn)。
結果:以失敗告終。三、論述題(共1題,共2分)16、略
【分析】關于世界世界現(xiàn)代史開端問題;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觀分析。首先要給出明確的分界線。如果用整體史觀,要突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使得世界市場與世界經(jīng)濟最終形成。如果采用采用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省盤錦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2月英語試題模擬試題含答案
- 可持續(xù)能源技術的突破-全面剖析
- 增強現(xiàn)實廣告策略-第1篇-全面剖析
- 西安市長安黃河花園小學招聘真題2024
- 南京市雨花臺初級中學招聘教師真題2024
- 廣西學會學研究會招聘工作人員真題2024
- 2025年美術教師編制考試模擬試卷:美術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試題解析
- 病理性盜竊社會干預策略-全面剖析
- 誤差控制與調查問卷設計解析-2025年統(tǒng)計學專業(yè)期末考試題庫
- 2025年高壓電工考試題庫(高壓電器設備原理)實戰(zhàn)案例與解析試題卷
- 城鎮(zhèn)燃氣安全技術與管理
- 鼠疫知識講座
- 清產(chǎn)核資工作方案
- 房 產(chǎn) 稅教學課件
- 2025年廣東省公務員省考《行測》聯(lián)考真題(含答案)
- 保安證考試考前復習試題及答案
- 2025河北中考必考名著:《革命詩抄》考點及中考真題
- 互聯(lián)網(wǎng)醫(yī)院醫(yī)療服務平臺合作協(xié)議
- 供電所線損的基本概念和管理
- CNAS質量體系文件(質量手冊程序文件)
- 太原市修繕土建工程預算定額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