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查漏補缺之選做題型專練(一)1.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們及一大批官僚豪紳被鎮壓后,這些被鎮壓的藩王、官僚豪紳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東、山西、湖南、湖北、陜西等地,當時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議統一回收,然后賣給農夫耕種。而當時有的庶民一貧如洗,哪有錢購買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個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張目結舌的決策,他下詔將藩王的土地無償交給所在地的農夫耕種,號稱“更名田”。康熙在實施“更名田”的同時,大膽嘉獎官員、農夫墾荒官……他針對當時一方面國庫糧食不足夠;另一方面地方出現拋耕、荒耕的現實狀況,在康熙十年,對新墾荒地免稅的年限,由過去的三年放寬到四年,又寬到六年,最終寬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針對貧困農夫在墾荒和興修水利無資金、無耕牛的問題,他下令地方政府賜予財政資助。他說:“流移者給以官莊(官田),匱乏者貸以官牛,陂塘溝洫修以官帑(公款),則民財裕而力墾者多矣。”并下令調荒地墾熟后,原主不許復認,以激勵墾荒者的主動性。1.依據材料,概括指出清初的改革在留意社會平衡方面實行的措施。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清初改革的主動影響。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57年蘇聯人造衛星上天,美國社會各界一樣認為要同蘇聯競爭,關鍵要從教化改革入手。以科南特為代表的要素主義者和以布魯納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為這次改革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輔導制度、實行實力分組、開辦綜合中學、實施天才教化等主見,迎合了美國公眾對基礎教化改革的要求。布魯納要求依據學問的基本結構來設計課程,把反映各門學科最新發展水平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作為教材的中心。在教學中,要留意啟發誘導,培育學生主動思索的實力。

十二年后,美國把1969年阿波羅登月視為科技領先的標記和教化改革的成果。——摘編自《二十世紀五、六十年頭美國基礎教化改革及成效》1.結合材料和所學學問,分析美國教化改革的緣由。2.結合材料和所學學問,概括美國教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影響。3.材料

秦始皇滅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官階和俸祿均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到了漢代漸漸將官階與俸祿分成兩種方法表示,官秩(“秩”為官員等級標準,“祿”為官員的酬勞)以“石”表示,如萬石、二千石等;官俸則用“量”的單位“斛”來計算,如最高秩萬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時期官員俸祿形式主要有米、田兩種。隋代官員的俸祿分京官、外官兩種支付標準。京官按品級,外官按州、郡、縣的等級計戶食祿。除俸祿外還有職分田,以品為差,由一頃至五頃不等。

至于宋代則因貨幣的廣泛流通,俸祿多以錢幣計算。百官除正俸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料、紙筆、差費、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各種補貼,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而元代官員俸祿以實物和貨幣兩種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祿中無實物部分,但卻享有職田收入,作為俸祿的補貼。

到了明代則實行折色俸祿制,即以米為單位折算成鈔、錢、布、銀發給百官,并以貨幣為主。而清代官員俸祿是銀米兼支,但以銀為主。京官有俸銀、祿米,外官有養廉銀。——摘編自百度百科1.依據材料,指出中國古代俸祿制改變的趨勢。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中國古代俸祿制改變的緣由及影響。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之義,內渚夏而外夷狄。…一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別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摘自【西音】江統《徙戎論》

材料二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王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

材料三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氣…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摘自昊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探討》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關于民族問題的主見,概括其理由。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進步作用。談談你對當對民族關系的相識。5.

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后趙國的羯族人石勒,相識到羯族力氣有限,他重用“博涉經史”的漢人張賓為謀主,言聽計從,下令胡人不得凌辱漢人,派官員到各地勸課農桑。他不識字,卻喜愛聽人講經、誦讀史書,雖在戎馬倥傯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設立太學和郡國學,用儒家經學培育包括羯族將領子弟在內的人才,并建立秀才、孝廉試經之制。氐族建立的前秦國君主苻堅,對漢族寒門士人王猛主見“宰寧國以禮,治聯邦以法”,特別觀賞與支持。他廣修學宮,親臨太學考試學生經義優劣。他對博士王審說,朕一月之內三次親臨太學,發覺人才,躬親嘉獎。其目的在于,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我手里失傳,是不是可以追上漢武帝、漢光武帝了?——摘編樊樹志《國史十六講》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石勒、苻堅改革的相像點。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石勒、苻堅政策的主動作用。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高校畢業以后,他在父母親朋驚詫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里學習神學,并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高校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決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他起先著手創建自己的宗教學說——“因信稱義”說。——《世界上下五千年(古代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文化發展中還起著一種微妙難言但特別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種國教——羅馬天主教,不信奉國教者就被戴上一頂持異端邪說的帽子,這種氣氛確定不利于思想獨立。宗教改革運動以后,很多不同的國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則,思索其他學說也比以前平安了。——(美)邁克爾·H·哈特《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指出促使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緣由。2.材料一中“因信稱義”學說與天主教學說有何不同?3.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德國宗教改革后是如何實現材料二中“宗教思想自由原則”的?7.【歷史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意義重大,但最重要的莫過于增加槍支。”——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阿里的快速擴張與英國的殖民利益發生了嚴峻沖突。1839年,在英國的策動下,奧斯曼帝國發動了對埃及的斗爭。1840年,英國聯合俄、普、奧簽訂了干涉埃土沖突的條約。11月,阿里同英國簽訂《英埃協定》,被迫承認埃及仍舊是土耳其的一個行省。——據人教版教材

材料三“日本君臣變法興治,南滅琉球,北辟蝦夷,歐洲大國,睨而不敢伺”。中日甲午斗爭中,日本又取得了成功,日本政府充分利用這一時機與歐美各國重新談判,加快了廢除不同等條約的進程。1911年,廢除了全部不同等條約。——據人民版教材1.材料一中阿里意識到改革的重點是什么?結合所學指出其“增加槍支”的目的。2.據材料二、三指出埃、日兩國對外擴張的不同影響。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華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總結和確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進了這一融合進程的快速發展。這一時期的民族融合,從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在內容上,漢族影響少數民族是主流,但少數民族在與漢族融合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優秀思想文化,如胡樂、胡舞、胡餅、敬重婦女的意識、胡漢之別觀念的淡化等,給漢族文化輸入了簇新血液。——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內容,概括指出“胡樂、胡舞”等所反映的現象。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社會發展的主動作用。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行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行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照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北史?咸陽王禧傳》

材料二

馬丁?路德另一個突出的貢獻是于1522年將《圣經》翻譯成德文,對整個德意志民族語言產生重大影響。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團結在馬丁?路德翻譯的《圣經》的四周,而且還在被方言分開的德意志各邦地區規定了一種被全部的德意志人都運用的統一語言,增進了民族的認同感和同一感……——宋志軼《德意志文化教化的精神》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學問,簡述孝文帝實行語言改革的時代背景,分析其改革策略上的特點。2.結合馬丁?路德的思想主見,分析他翻譯德文《圣經》的緣由。結合材料二和所學學問,比較孝文帝和馬丁?路德在語言方面所做的努力產生的相像作用。1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曹操指責袁紹在冀州吏治敗壞時說:“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下令“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楊沛為長社令,曹洪來賓在縣界,征調不愿如法,沛殺之,曹操“以為能”。司馬芝為營縣長,豪族劉節為郡主簿,來賓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來賓不服兵役,司馬芝即以劉節為兵。滿寵為許縣縣令,曹洪的來賓犯法,滿寵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滿寵知道后,未等曹操說話,就把曹洪的來賓殺掉了。曹操聽到后,興奮地說:“當事不當爾邪?”——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強勢力方面實行的措施。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曹操限制豪強勢力的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措施:將藩王的土地無償交給所在地的農夫耕種;延長農夫對新墾荒地免稅的年限;政府財政資助;保證開荒者的土地全部權。2.影響:清初改革,打擊了明中室,使農夫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為“流民”,有利于社會穩定,贏得了民心,緩和沖突,鞏固統治;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經濟復原;農夫主動繳納賦稅,使清政府的國庫日益充溢起來,財政收入增加,提高綜合國力。解析:1.依據材料“他下詔將藩王的土地無償交給所在地的農夫耕種,號稱‘更名田’”可知措施一為將藩王的土地無償交給所在地的農夫耕種;依據“在康熙十年,對新墾荒地免稅的年限,由過去的三年放寬到四年,又寬到六年,最終寬到了十年”可知措施二為延長農夫對新墾荒地免稅的年限;依據“此外,康熙皇帝針對貧困農夫在墾荒和興修水利無資金、無耕牛的問題,他下令地方政府賜予財政資助”可知措施三為地方政府財政資助。2.結合措施一可知,清初改革使農夫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為“流民”有利于社會穩定,贏得了民心;結合措施二、三可知清初改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夫主動繳納賦稅;使清政府的國庫日益充溢起來。2答案及解析:答案:1.緣由:①蘇聯體制高度集中,優先發展重工業,實力大增,冷戰加劇。②第三次科技革命.須要大量尖端科技人才和駕馭現代科技的勞動力。③蘇聯衛星上天,使美國感到落后和威逼。④教化是國家發展的基礎。2.內容:①組織管理:建立輔導制度、實行實力分組、開辦綜合中學。②課程管理:把最新科技成果編入教材。③策略管理:實施天才教化、啟發誘導、提倡主動思索。影響:直到1969年,美國維持了在美蘇爭霸中的優勢地位。解析:1.結合材料,抓住時間,1957年后,聯系所學學問,從國際格局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入手分析;結合材料的信息,“美國社會各界一樣認為要同蘇聯競爭”,從美國的意愿和教化的基礎意義入手分析即可。2.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信息,“科南特提出的建立輔導制度、實行實力分組、開辦綜合中學、實施天才教化等主見”,“把反映各門學科最新發展水平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作為教材的中心”,“要留意啟發誘導,培育學生主動思索的實力”從組織管理和課程管理、策略管理角度分析、概括即可。其次小問,結合材料信息,“美國把1969年阿波羅登月視為科技領先的標記和教化改革的成果”,可見此時美國的優勢,由此來看教化改革的影響即可。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美國教化改革·美國教化改革的緣由、內容和影響3答案及解析:答案:1.趨勢:形式上從實物到貨幣;內容構成上由單一到多種2.緣由: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強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有利于對官吏的限制和限制其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中國古代俸祿總體偏低是形成貪腐之風的重要緣由之一。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得信息的實力,依據材料中“秦始皇滅六國后,統一了度量衡,官階和俸祿均以“衡”的單位“石”來表示”“在隋唐時期官員俸祿形式主要有米、田兩種”以及“錢、布、銀發給百官,并以貨幣為主。而清代官員俸祿是銀米兼支,但以銀為主。京官有俸銀、祿米,外官有養廉銀”的信息分析歸納。2.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得信息的實力,第一小問緣由依據材料以及所學學問從“政治和經濟”得出答案;其次小問影響結合所學從“有利于對官吏的限制和限制其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心集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但是中國古代俸祿總體偏低是形成貪腐之風的重要緣由之一”角度分析回答。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歷史改革·中國古代俸祿制改變4答案及解析:答案:1.主見: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理由:儒家的傳統觀念;夷夏風俗習性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進洛陽的旺盛;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一的基礎相識: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給中原文明帶來了鮮活的元素;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互補,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避開民族對立,消退民族隔閡,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解析:1.主要是概括材料內容。其第一小問是概括其主要觀點,可從材料“戎狄……不與華同”、“絕遠中國”和其文名稱《徙戎論》;可知其強調夷夏之別,以及戎狄要遠離中原。其次小問“理由”,可從材料“《春秋》之義”、“戎狄……不與華同”、“所害不廣”等方面概括。2.要留意材料二講解并描述了對洛陽的影響,材料三講解并描述了民族融合和對隋唐的影響,另外還有考慮到經濟方面的影響;其次小問“相識”,可兩種文明的相互影響,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對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影響等方面考慮。5答案及解析:答案:1.重用漢族杰出士人;重視儒家學說和教化;重視人才的選拔、考核和官員素養。2.傳承了中原文化,擴大了儒學影響;拓寬了官員任用渠道,鞏固了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1.本題考查南北朝時期石勒、苻堅政治改革。依據“他重用‘博涉經史’的漢人張賓為謀主,言聽計從”和苻堅“對漢族寒門士人王猛主見‘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特別觀賞與支持”得出重用漢族杰出士人;依據“卻喜愛聽人講經、誦讀史書,雖在戎馬倥傯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設立太學和郡國學,用儒家經學培育包括羯族將領子弟在內的人才”和“他廣修學宮,親臨太學考核學生經義優劣。他對博士王定說,朕一月之內三次親臨太學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我手里失傳”得出重視儒家學說和教化;依據“建立秀才、孝廉試經之制”和“發覺人才,躬親嘉獎”得出重視人才的選拔、考核和官員素養。2.這兩次改革屬于少數民族政權改革,在改革中學習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傳承了中原文化,擴大了儒學影響;重用漢族人,培育新的人才,拓寬了官員任用渠道,鞏固了統治;在改革過程中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答案及解析:答案:1.天主教會的奢侈腐敗。2.馬丁?路德主見“因信稱義”,人的靈魂得救,要靠個人對上帝的虔誠信仰,獲得上帝的赦免。天主教則主見靠教皇和圣禮等繁瑣的宗教儀式才能升入天堂,即“因行稱義”。3.德意志新、舊教諸侯發生多次斗爭后,于1555年簽訂和約,規定諸侯有權確定其領地中的臣民的信仰,即所謂“教隨國定”原則。解析:1.依據材料一中的“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等信息進行回答.2.結合教材學問加以比較.3.聯系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過程進行歸納。7答案及解析:答案:1.重點:增加軍事力氣。目的:解除內憂外患,鞏固政權,對外擴張,建立大帝國。2.影響:埃及的擴張招致列強干涉,未能真正實現民族獨立。日本的擴張提高了國際地位和實力,漸漸實現了民族獨立。解析:本題考查阿里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第(1)問考查阿里改革的重點和目的,從材料信息及所學學問不難歸結。第(2)問埃、日兩國改革對外擴張影響的不同依據材料信息較易歸結。8答案及解析:答案:1.內容:遷都洛陽;變制度(改官制);說漢話(改漢姓;穿漢服;通婚姻;改籍貫)。現象: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2.作用: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經濟復原與發展;為隋唐時期重新統一奠定基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