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_第1頁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_第2頁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_第3頁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_第4頁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作為一名專門為游客提供幫助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是導游人員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那么寫導游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1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游覽觀光,我是大家武當之行的導游,我姓陸,大家叫我小陸就好了,在我旁邊的是司機李師傅,李師傅的車技相當嫻熟,坐他的車請大家放心。非常高興這幾天將由我陪同大家一起去游覽武當山那獨特神奇的自然風光,去欣賞那宏偉玄妙的古代建筑,去領略那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在此,我祝愿大家能夠玩的開心,游的盡興。提到武當山,我想可能大家馬上就想到了金庸小說中的張三豐和武當派吧?那高深莫測的武當功夫,您一定最羨慕,尤其是零一年影片《臥虎藏龍》獲得四項奧斯卡大獎,更使得它名聲大噪。武當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同時也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在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古名太和山。相傳道教所尊奉的真武大帝曾在此得道飛升,所以改名武當山,意思是"非真武不得當之"。它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漢水南岸,西接秦嶺,東迤大洪山,南連神農架,北臨丹江口水庫,號稱方圓八百里,正是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不凡的自然風光,七十二峰千姿百態各展奇幽,主峰天柱峰頂天立地,"一柱擎天",周圍各峰雖各雄姿秀色,卻微微向主峰頜首,自然形成了"萬山來朝"的奇觀。與它自然風光相媲美的便是武當山的古建筑了,整個建筑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而設,因山就勢錯落有致,有的建于高山險峻之間,有的隱于懸崖絕壁之內,不僅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更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是"我國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覽"。而說起武當山,就不得不提起它的道教與武當功夫,武當道教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著名真人高僧都來此修真悟道,自宋代起,幾乎歷代皇帝都推崇真武,到了明代,武當道教由興隆走向鼎盛,武當山成了全國最大的道場。而武當拳的創建是道士張三豐夜里夢見雀蛇相斗,悟通太極妙理而來的,它體現了武當內家拳技"行如蛇,動如羽"的特點,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山峰奇谷險,洞幽泉清,景點遍布全山,大致分為玄岳門、太子坡、金頂、五龍、瓊臺六大景區,它們都以其各自的魅力向我們展示了武當山的與眾不同。之前我們游覽了紫霄宮、南巖宮,現在我們到達的這里便是真武受封坐鎮天下的金殿了,大家也許奇怪,紫霄、南巖已將道教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了,為什么還要再修金殿呢?就讓我們帶著疑問先來欣賞一下這座雄偉的建筑。金殿坐東朝西,建于明永樂年間,不知大家注意了沒有,全山只有它采用了皇宮規格的重檐殿頂,以突出金殿的重要性,它面闊進深都為3間,為仿木結構,用插榫焊接而成,但是大家能不能看到它鑄鑿的痕跡呢?不能,這就充分展示了它鑄造工藝的精湛,再順著我的手指往上看,在屋脊上,修飾有仙人、龍、鳳、獅子、海馬等靈獸,它們有個生動的名字,叫"仙人指路",額坊上雕鑄有流云、旋子等圖案,線條流暢柔和,工藝精細,體現了我國銅鑄藝術的最高境界,整個大殿除殿基外全部銅鑄鎏金,那么,這金殿到底有多重呢?它呀,總重八十多噸,是我國最大的銅鑄物,僅殿內一尊真武大帝的坐像就達十噸。說到這,大家是不是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呢?就讓我們一起來近看這座古老而神秘的殿堂,請看,中間供奉的便是真武大帝坐像了,他體態豐腴,神情莊嚴寧靜,讓我們一看便感覺到他的睿智和仁慈。請大家細看一下,他像誰呢?對,像永樂皇帝,為什么呢?這里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永樂皇帝召集全國能工巧匠為真武塑像,而所塑神像他都不滿意,為此殺了不少工匠,后來有個高麗族工匠按照皇帝剛洗完澡接見他時披頭散發,打著赤腳的模樣塑造了這樣一尊真武神像,皇帝看了非常滿意,所以武當山有"真武神永樂像"一說,現在大家明白當時為什么還要修金殿了吧!道教是個多神教,在紫霄宮,在南巖宮,甚至太和宮,真武大帝都是和其他道教神共享香火,而舉世無雙的金殿則是真武的個人領地,只有它在此接受天下眾生的頂禮膜拜,危忽其高的天柱峰,規禁森嚴的紫禁城以及按永樂皇帝訂身度造的真武銅像,無不向我們暗示著真武就是皇帝的化身,是無所不在,至高無上的皇權的代表,而明成祖耗資百萬修造金殿也就是為了利用真武鞏固政權,達到他君臨天下目的,也因此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筆珍貴的財富。金殿除了高超的古建筑群和珍貴的鑄塑藝術品外,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比如祖師出汗,雷火煉殿等,種種難得一見的自然美景,都給武當山平添了幾許神奇的魅力,也給游人增添了更多的情趣和游思。好了,各位游客朋友,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的短暫,轉眼間,我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在這里,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若我工作中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這次能和大家相識并成為朋友,我非常高興,也希望有機會能再為大家服務,最后,祝愿大家一路平安!歡迎大家來到這風景優美的武當山。武當山是世界遺產,1994年12月被入為世界遺產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名勝區面積為321平方千米,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臺、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構成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畫卷。武當山有許多的宮殿,有紫霄殿復真觀太和殿金殿還有許多的宮殿。是當年張三豐在這里的掌門人,是唐代的時候建的。當武當山建起的時候,唐代被元朝消滅。現在雖然許多宮觀已成瓦礫,然而現存的建筑仍透著宏偉和精美,而且有許多絕妙之處令人稱奇。如復真觀一座五層高樓中,有一柱支撐十二根梁枋的結構奇特的杰作;九曲黃河墻可傳遞聲音,與北京天壇回音壁異曲同工;轉身殿里的大鐘在撞擊時殿內幾無聲息,而殿外卻分明聽到鐘聲裊裊;山巔那座銅鑄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藝珍品,圍繞著它有幾大奇觀,其中之一為"雷火煉殿":古時金殿未有避雷設施,雷雨天時,金殿四周往往電光閃爍,火球翻滾,景象絢麗萬千,而每次雷擊過后金殿不僅分毫未損,而且燦然如新……凡此種種使人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發出由衷贊嘆。武當山真是風景到處是美麗。希望你慢慢去細細游賞。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2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同里游覽。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鎮眾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里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里志》記載,同里"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而改富土為同里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里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斗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后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里",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于是只好罷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里"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里同里,同為鄉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里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同里古鎮布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跡。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現在,我們來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退思園建于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云,生于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并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后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筑城垣,治驛路,建橋梁,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參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退思園占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展,所以在本鎮一位叫袁龍的杰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筑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于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于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里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為什么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后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為什么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敘的品位得到提升。菰雨生涼軒貼水而筑,菰雨生涼四字取意于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鏡子是園主之子任傳薪從德國帶回,置身鏡前香妃榻上猶如沐浴湖水之中,頓生涼意。"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的楹聯,也是當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對園主任蘭生的勸誡。天橋北側,矗立一塊獨體太湖巨石,形著駐足老人,故稱老人峰。老人峰巔有靈壁石,酷似昂首壽龜,神形兼備。靈壁石原產地在楚霸王愛妾虞姬故里的安徽靈壁,俗稱美人石。一般常見的靈壁石體積不大,而這塊靈壁石體積碩大,十分罕見,它與太湖石自成一體,天衣無縫。在鬧紅一舸石舫后的九曲回廊處,有九扇紋飾各異的漏窗,漏窗上嵌有取意李白《襄陽歌》"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詩句的石鼓文"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道出了退思園建筑師法自然,融于自然,順應自然和表現自然的高超藝術。因而靈壁石、石鼓文漏窗紋飾和退思草堂內的《歸去來辭》碑拓合稱退思園三寶。退思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堪稱江南園林經典,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琴棋書畫、春夏秋冬八景。其中的琴棋書畫四景指的是琴房、眠云亭、辛臺、覽勝閣。請大家注意一下在退思草堂西后側的攬勝閣,攬勝閣與坐春望月樓相連懸挑在花園西北角,獨具匠心的設計,既可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滿園景色,又能按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要求順乎自然地將男女分開。輕推花窗,窗外美景如畫展現眼前。它在成為全園制高點的同時又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北墻與西墻之間的呆板死角,使整個建筑布局有了動感。我們再說春夏秋冬四景。春景是"坐春望月",夏景是"菰雨生涼",冬景是"歲寒三友"。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秋景"天香秋滿"所在。大家請看,這里遍植叢桂,每當桂花飄香之時,馥郁芬芳,盈室繞階,紅楓與金桂、銀桂相間,襯以藍天白云,粉墻黛瓦,更覺秋高氣爽。若在清風明月之夜,邀三五知己在此品茗賞花,更是使人心曠神恰。從進園以來我們一直在感受著退思園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在結束退思園的游覽之前,請大家關注自己腳下,我們現在所踩的是一塊福地。請看,中間的"壽"字,隱意長命百歲,周圍五只蝙蝠隱意富貴、康寧、善德、好運、長壽五福,幸福之福。五福捧壽,有壽有福,圍繞福壽轉一轉,福壽雙全輪回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繞"福壽"一圈,再隨我出退思園。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退思園以貼水園而著稱于世,同時因為設計者袁龍繼承了明代著名的造園大師、《園冶》作者計成的造園藝術,使得退思國成為中國造園史上的杰出作品而得到世人的關注。1986年,美國紐約市以退思園為藍本在該市斯坦頓島植物園建造了一座江南庭院,取名"退思莊"。可見退思園已不是同里人的退思園,而是全世界的退思園了。現在我們來到了古鎮的中心。不知大家對"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話所概括的江南水鄉特征有什么樣的感性認識?大家只要留意小河兩旁的石駁岸,單落水或雙落水的河埠,鑲在駁岸上系船用的纜船石,那造型各異、散于各處的古樸中透著精神的橋梁,還有鋪排整齊的塊石路面,以及面水或依水的民宅,也許就會像余秋雨先生那樣有一種要在這里覓房安居的心愿。是崇本堂,整個建筑占地不足一畝,沿中軸線向北縱深發展。從沿街門廳、正廳、前樓、后樓到下房共分五進,從正廳到后樓,建筑里前低后高結構,民間稱之為"連升三級",是江南宅園縱深擴展的范例,它的實用價值在于通風和采光。同里古鎮以三多聞名,一是橋多,全鎮有49座風格迥異的石橋。最古老的橋是建于南宋寶佑年間的思本橋,距今雖有七百多年,但仍巍然屹立。二是名人多,從宋朝到清朝嘉慶年間,共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0多人,如元代進士、翰林承旨徐純夫,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辛亥革命風云人物陳去病,近代著名教育家金松岑,《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等都是同里人。三是深宅大院、私家園林多。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柳亞子先生早年生活過的嘉蔭堂,請大家隨我一同進去參觀。嘉蔭堂舊稱柳宅,主人柳炳南是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的親戚。因經營油坊有方,發跡后從北厙遷到同里,花了兩萬兩白銀于19xx年建起了嘉蔭堂,堂內各處建筑都有十分精細的雕刻,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我們先看正廳,廳內高大寬敞,頗有幾分侯門氣派。因為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所以正廳也被俗稱為紗帽廳,大家可以數一下,帽翅上一共刻著八幅《三國演義》戲文透雕,有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再請看,五架梁正中雕刻著八駿圖,梁的兩端刻有鳳穿牡丹,鳳即鳳凰,又稱吉祥鳥,牡丹又叫富貴花,鳳穿牡丹隱意富貴吉祥。梁底的兩幅圖案請大家辨認一下是什么?它們分別是稱心如意和必定高中,以圖會意,討個好口彩。這是一座仿木結構的清水磚雕門樓,大家已經注意到門樓上枋的淺浮雕圖案與剛才庭院地上的圖案一致。有誰知道它們叫什么?這一組圖案叫做"暗八仙",八仙即民間傳說中的八位仙人,所謂"暗八仙"就是見物不見人,見物似見人。上面的每一種圖案分別代表一位神仙。如葫蘆指鐵拐李,寶劍指呂純陽,朝板指曹國舅,笛子指韓湘子,魚鼓指張果老,荷花指何仙姑,花藍指藍采和,扇子指漢鐘離。將"暗八仙"放在上枋,是暗喻做生意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字牌上"厚道傳家"四字則是主人希望后人將誠懇和寬容的待人之道世代相傳。下枋中央部位的"福祿壽"深浮雕,是祈盼未來生活能夠三星高照。整個門樓磚雕簡單樸素,寓意豐富,能夠使人產生美好聯想。在結束今天的講解之前,請大家一起到明清街去走走。明清街因街道兩旁建筑為明清風格而得名。1983年謝鐵驪導演以崇本堂為主場景,以明清街、三橋景區為外景地,拍攝了《包氏父子》。從此同里古鎮就成為眾多影視導演心目中的天然攝影棚。1999年4月,中國電影家協會將同里古鎮指定為影視攝制基地。在這條街上,店家銷售的大多為旅游紀念品和旅游食品,最富有同里特色的旅游食品有狀元蹄、腌菜莧、閔餅、芡實、小熏魚以及各種精美糕點等。大家可以放心購買,當然,為了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益,購買時請向店家索要購物憑證。江蘇同里古鎮導游詞3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我是來自重慶中國青年旅行社的導游,我姓溫,大家可以叫我小溫。在大家游覽重慶的期間,我會竭盡所能為大家服務,如果小溫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提出來,以便我的改進;做得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給予我肯定,以增強我的信心。我預祝大家的這次旅途,玩得開心,吃得撐心,住得舒心。謝謝大家!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從朝天門出發,就開始了我們的三峽之旅。大家都說:"不走三峽,不算到過長江。不游三峽,不算了解長江。"在我們的三峽之旅開始之時,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長江三峽的整體情況。一開始講長江三峽,就不得不說說長江。眾所周知,長江是我們的母親河,中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經我國青海,西藏,云南等11個省市,最后匯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流域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5。長江自西向東流淌,在重慶境內約長683千米。長江流經重慶奉節時,沖破了那里的崇山峻嶺,奔騰而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即將見到的,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首。它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及中間的峽谷地帶組成,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橫穿奉節、巫山、巴東、秭歸和宜昌5個縣,全長193公里,它以"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而馳名。杜甫的詩句"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講的就是,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瞿塘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全長8千米,是三個峽中最短的,卻是最雄偉壯觀的。第二個峽是巫峽。巫峽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到湖北巴東關渡口,全長45千米,以幽深秀麗著稱,固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來贊美巫峽。最后一個峽便是西陵峽。西陵峽西起湖北秭歸香溪口,東到宜昌南津關,全長70千米。曾經的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而著稱,但由于三峽工程蓄水的原因,這里的水勢已變得平緩,高峽出平湖,除部分景觀淹沒庫底之外,多數綺麗風光依然如舊。位于西陵峽內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即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工程建筑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組成,壩高185米,總裝機容量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蓄水位為175米。三峽工程具有發電、防洪、通航三大作用。游客朋友們,在我們的這次三峽之旅的途中,我們會經過像白鶴梁,豐都名山,石寶寨等等,著名的名勝遺跡,接下來,我們就去云陽的張飛廟看一看。張飛廟又名張桓候廟,始建于三國蜀漢末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可謂歷經滄桑,經久不衰。但是,由于三峽工程的蓄水,張飛廟會被淹沒水底,于是,國務院為張飛廟量身定做了搬遷的保護項目。從1998年開始,經過了6年的艱辛工作,終于將張飛廟從云陽的飛鳳山搬遷至現在的盤石鎮。張飛廟現在90%的構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